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024-09-01

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共9篇)

篇1: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最能力是国际公认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要在教学、试验、实习、设计等环节培养和强化化工类本专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思想,掌握工程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作 者:杨智勇 蔡香丽 赵建章 作者单位: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94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1关键词:工程实践 能力 教学

篇2: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申报单位或 申报人:何桂春

所在单位: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主管部门:江西理工大学 二○○五年五月二八日 档案号:

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及先进性

一、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

2、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且与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有机结合,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

②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③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④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①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及其现代教育理念研究;

②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二、教学研究项目的先进性

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并非不要知识,恰恰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贯通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为此,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2、本研究项目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申请立项的理由和预期的效益

一、申请立项的理由

1、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系列教育观点对我国高教改革颇有启迪:大学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要开拓新知识,创造新思想;大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给学生贯通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预期的效益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快我校和我国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项目将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与认真的工作实践,探讨创造能力的构成及生成机制,并重点探讨在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力图为我国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项目实施进度︵

包括分阶段工作安排︶及经费来源

一、项目实施进展 1、2005.03~04 调研,全面了解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

2、2005.04~05对我校各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规格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2005.06~08 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4、2005.09~12 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5、2006.01~06.02 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6、2006.03~04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对我校师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7、2006.05~06 提交研究报告,结题。

二、项目研究经费来源

项目需要研究经费6000元。主要是调研费、资料费和打印费等。课题组负责人已筹备了其横向课题科研经费5000元资助该课题进行研究。经费来源:

1、课题组负责人自筹5000元;

2、申请研究金费1000元。

主要申请立项人

姓名

参加工作时间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任职时间

最后学历

现从事工 作及岗位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担(兼)任党政职务

社会 兼职

何时何地受 何奖励

在读博士

专业教学、教师

矿物加工支部书记

项目参加人员(限4人,不含主持人)

姓名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岗位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建学院教学院长

副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给排水教研室

讲师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专业教师

该课题如获立项,我将带领课题组自筹足够的研究经费,认真按时完成该教改项目的研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专业教学环境中去,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项目负责人签字:

2005年 5 月28日

所在系(部、室)意见

该课题的研究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同意该课题申报、立项研究。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所在学校意见

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主管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备 注

专家推荐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邱廷省

2005年6月20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该课题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刘维平

篇3: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因此, 加大化工专业教学的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是引领地方性高校化工类应用性大学生的培养之路。

1.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树立工程的观念

当今的化工教育中, 一、二年级学生接触的课程基本上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类课程, 缺乏工程观念。因此,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就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意识。

在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中等化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 要提炼其中包含的工程方法, 结合案例及典型的例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处理方法和工程意识。

2. 充分利用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和化工仿真实践基地

目前, 我校已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和化工仿真实践基地, 通过这些基地的学习和锻炼, 可以使学生学会故障分析, 熟练掌握工艺参数的自动调节, 学会对生产实践过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计课程与实习有机结合

化工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实习类课程有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以往, 设计课程与实习脱节, 设计课题的选择缺乏实际性, 并且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实习就是到生产企业看看、转转而已, 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 很少主动提问题, 产生脱岗和聚岗现象。

实习与设计课程有机结合, 可以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提高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力求学生的设计题目与实习的生产工艺相一致, 设计课题真题真做, 指导教师在学生下厂前首先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设计课题背景、生产工艺概况、实习要求, 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要求。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期, 设计指导教师应下产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根据设计任务书, 为学生进行现场辅导。实习与设计有机结合, 它们相互促进, 整体提高, 可以提高本科生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质量[4]。

4. 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学科竞赛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参加湖北省化工联盟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高校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化工设计软件应用能力, 提高化工类学生的现代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促进专业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 在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中, 很大一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深入到生产一线的机会少。虽然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但工程实践经验却显得极为匮乏, 直接影响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基层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我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支持中青年教师进企业、下工厂提高技能,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在下厂期间, 要求教师实践锻炼一般采取离岗或利用寒暑假进行, 实行顶岗工作, 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另外, 也可以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知名化工类院校或者化工设计院参加工程设计培训, 并邀请国内外著名业内专家学者进行指导。

6.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企业联合办班, 如我校建立的“洋丰”班、“三宁”班, 可以使学生的理论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直接与企业挂钩, 并且“化工设计”、“化工工艺”、“毕业设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直接由企业资深的工程人员讲授, 使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得到增强, 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化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浩繁的系统工程, 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才能保障其改革成效。一是全校上下精力的投入, 二是教学经费的投入, 为化工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摘要:提出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和实训基地、设计课程与实习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学科竞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校企合作, 以期为同层次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学改革,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 :1-4.

[2]孙康宁, 傅水根等.浅论工程实际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 (9) :17-20.

[3]潘云鹤.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N].科技日报, 2007-06-26.

篇4: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摘 要】分析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 化工类 实践指导教师 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9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在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这已得到高等职业教育学者的一致共识。而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非常重要。本文试对高职化工类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其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一、高职化工类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就高职化工类专业而言,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高职化工类专业是以化学知识为主的一类专业,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非常紧密的。相比于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化学是变化的科学,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现场所接触的都是化学变化,对一般的化学物质应掌握,包括其基本情况、性质、用途、我国的生产情况等,当然最好是全面掌握。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是面对面与学生接触,学生不懂的地方都要问老师。因此实践指导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因为实验室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都要求指导教师亲自动手,对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并向学生解释。制备物质的实验结果要制得产品;成分测定实验的样品如果是生产企业的,测定结果要与企业的测定数据一致;让学生感觉到实验也是轻松的,容易做得到的,有成就感,有条件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设计实验。

(二)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一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更是要求严格,马虎不得,实践不是小事,要处处留心观察。验证类的实验现象有时一晃即过,气体的发生、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及溶解等,都要求细致、细心的观察;实用类的实验,如含量的测定、物质的制备,如果粗心大意,得到的结果就有可能与预期的相差甚远,如用在生产上,就会误导生产,甚至有可能后果不堪设想的问题出现。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坏结果,学生要做到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容不得半点马马虎虎,要细心做好每一个实践环节,掌握好每一个技能。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责任心要强,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同等对待,工作不能存在差不多、大概等,要有始有终,必须具备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整个实践指导过程都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包括内容表达清楚,专业术语准确,语句精炼简洁,语调生动有趣等,表达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暗藏些悬念,有时也可以来点幽默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在实践开始前,指导教师常将要实践的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等告知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很快就会被学生接受和熟记。如果表达不清,将每个内容都展开来讲,讲了一大堆废话,浪费了时间,学生也不知所云,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协调的人际交往能力。现在学生到企业实习与传统的方法大不一样了,即使是国营企业也没有义务要接纳学生实习,并且由于学生的实习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大多数企业是不太乐意接纳学生实习的。因此,要做好学生的生产实习工作,与企业的交往必不可少。指导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处理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提前与企业联系进行协调,充分考虑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安排、指导人员、吃、住等方面的内容,实践过程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保持沟通,取得共识,实习结束后要与企业交换看法,协调处理好出现的问题,要感谢企业,要接受批评意见。

(五)敏锐的安全意识。化工类专业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专业,实践教学无论是在实验室的化学实验还是化工生产现场的实习实训,接触的都是化学反应,反应过程的条件可能要求是高温高压或低温负压,实验室试剂、生产原料、产品、副产品等化学物质可能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对皮肤易腐蚀或致敏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所使用试剂、原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可能出现化学事故在哪个环节,做好预防方案,懂得常规的化学事故防护知识,掌握化学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安全意识,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在实践过程中勤检查,发现苗头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化学事故的发生。

(六)周密的组织管理能力。每个实验、每次实训,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要使实践教学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好周密的安排,确保实践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在实验室,要了解每个实验需要几个实验室,了解实验室最多容纳多少学生,如果容纳不下,要做好交叉实验安排,要做好分组实验,有班组长协助管理,有记录,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实验位置、内容。要根据每个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前的讲解指导,实验过程的检查,突发事件的处置,实验结束后如何搞好卫生、关门关窗、关电关水等等,都要做好周密的布置,并有相应的纪律条条框框约束。在生产现场,更是要做好管理工作,一个班的学生在多个岗位进行实习,要根据企业的情况与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一起探讨做好实习方案,以达到预期的实验要求。

(七)较强的创新意识。化学是快速发展的学科,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技术精益求精,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实践结果,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是否存在不足的技术,有没有可能加以改进,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去思考。指导教师应具备强烈的化学技术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探讨创新,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促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技术就有可能更加成熟。

(八)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每个实验或每次生产现场实训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每次实践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实践教学质量如何与教师、学生都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指导教师就要多观察、多思考,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归纳出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实践结果在整个过程中的规律,取得成绩的共同点是什么,存在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以便在今后实践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对存在的重大问题要认真找出原因,是人为的、仪器的、管理的?还是其他原因?都要分清,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对实践做得好的学生要善于表扬,做得不好的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争取下次实践课取得好成绩。

二、培养的途径

实践指导教师的素质在整个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对此,应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培养力度。

(一)建立制度。拟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在待遇上适当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补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给予更多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出国的机会;保证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对有特殊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等等。

(二)多元引进。通过从化工企业一线引进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或担任兼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他们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化工企业情况,同时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使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在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文化课教师校本培训,派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争取让更多的教师参加,提高技能水平。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习指导,根据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没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教师要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相关技能,取得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并能配合其他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对已取得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教师,要求能精通本专业相关技能,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并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逐步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合理的教师结构比。

(四)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和生产经营活动,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请教,使教师及时地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还能将行业最新成果和企业的最新需求紧密嵌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含量和实践内容,有效提高生产实习指导质量。

(五)以赛促练。各类技能大赛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宣传和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师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平台。一方面,为提高参赛队伍的水平,实践指导教师必然要对生产实习指导方法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学规律进行研究,不会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学模式和实习教学水平上,而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加以吸收和应用,对整体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提高比赛成绩,教师必须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善于总结归纳,寻找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本杰.关于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2]陈文娟.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08(15)

[3]陈力,陈玉峰.化工类高职学生“生产实习”考核模式探讨[J].河北化工,2007(5)

[4]李铁云,王茹.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403)

【作者简介】谢玉艳(1981-),女,广西贵港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篇5: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类专业是以基础科学为原理, 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19条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 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体制下, 工科类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其主要表现在: (1)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不结合, 教学计划上能力和目标不到位, 实践环节中综合和创新不提倡, 理论基础上知识和专业不系统; (2)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满足:高校教师的评价以学术理论水平为标准, 对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缺乏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校到校, 素材不丰富, 教学少情境, 致学习兴趣不足;高职称教师则受到考核体系的评价, 专业学术, 教学量不足; (3) 工程实践训练设备不配套:教学设备陈旧, 实践基地不足, 课程设计千篇一律等等都是工程类专业教育的现状。

2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2.1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新知识、新理论充实到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在优化过程中, 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2) 精简学科之间的重复教学, 旨在提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工程素质; (4) 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和实践培养相结合, 基础知识坚持力学、制图两条线, 专业知识开设大水和小水两模块, 四年中实验、实习、设计 (上机) 不断线, 形成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宽专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 (见图1) 。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 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能否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达到37.8%, 将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将演示实验与设计实验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在实验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形成工程思维, 善于从工程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2 提高教师水平, 壮大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相对而言分为三类:一是从校到校的青年教师, 工作热情充足, 但是缺乏授课技巧和工程实践能力, 这也是一直以来的高校工程教育培养形成的;二是经验丰富的高龄教授, 知识丰富, 但与学生沟通不畅, 同时在授课强度上有所降低;三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又面临高校教师考核方式和学术研究的压力, 几乎没有精力在授课和实践环节上进行创新。因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还是从青年教师和中坚力量开始。对于中坚力量的教师, 重点是在高校考核政策, 中国第一高校天津大学在这方面的摸索值得借鉴:推广学术型和教学型, 让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投入精力。而青年教师的整体提升还有待多多磨练。青年教师作为主讲授课要遵循三步:站上讲台, 站稳讲台, 站好讲台。一是让青年教师去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助课, 学习老教授的讲课技巧、授课方法和专业知识, 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互相学习观摩;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围绕所学专业到工程实际中去学习具体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方法, 并制定相应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三是号召青年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通过自我学习和培训, 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四是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际项目, 到其他高校做访问学者, 学习外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手段。同时, 为壮大师资队伍, 提高整体的实践能力水平, 还应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 由他们共同设计制定本科生工程实践培养计划,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实习、企业实践等活动, 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加大经费投入, 建设实践基地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身为大众教育, 高等院校的工程类专业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是教学经费的投入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与招生人数并不成比例, 以至于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时候只是露脸, 增加出勤率。究其原因, 一是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 原定5人一组的实验人数加倍;二是仪器设备陈旧, 与新知识、新技术不相适应, 学生对实验毫无兴趣;三是设计题目“狼少肉多”, 无法在细节上创新。这就要求学校加大经费投入, 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 设立面积与人数相适应的的专业实验室, 配备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 鼓励学生和教师改良仪器并投入使用等等。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建设, 应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争取从建筑、土木、水电、给排水等专业群的综合角度考虑, 多岗位多方面的进行实习锻炼。同时聘请企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 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达到“做中学, 学中做”。尤其是学生在生产实习环节进入企业, 为后期进行毕业设计提前收集资料, 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开展创新活动, 提升工程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理解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性的基础,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创新的基石。工程类专业学生以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全国力学知识竞赛、省级结构设计大赛、校级结构设计大赛、省级测量竞赛、校级科技活动等能够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结合国家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生的整体工程素质和能动性得到激发, 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进一步激发创造性, 还为本科学生设立了专业导师, 将各个年级学习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提前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创新阶段, 契合云南省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调研、数据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改良等环节不断提高工程分析和工程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增设创新点, 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创新点上进行实际设计, 甚至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5 注重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必须以整体管理、层次分明、效率优先为原则,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也是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强力保证。一是注重计划管理, 学校和各院系分别制定教学和实践教学规划, 并指明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加强运行管理, 要求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有指导小组, 按照大纲深度切实落实好;三是重视质量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不断完善和改进;四是加强考核管理, 包括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审定, 实习环节、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多样化, 细节化, 过程化等。

2.6 年级实例对比, 教学效果显著

以近三届11级、12级、13级纵向对比来看, 一方面, 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 11级在选修课程上多为设计及施工类, 而13级则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分布, 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管理、农业水利等方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学习结构面, 具体对比可见图2, 其中黑色代表11级, 浅灰色代表12级, 深灰色代表13级。另一方面, 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以云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而言, 近三年的获奖情况为:2011级三等奖1组, 2012级无, 2013级二等奖1组, 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度较高, 获得优秀组织奖。

1———工程设计;2———工程施工;3———工程监理级管理;4———农业水利

3 结语

近年来, 教育部倡导工程教育改革, 旨在对“宽基础”和“强专业”的关系进行调整。工科需要比较广泛的知识, 但我们培养的人应当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 那么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没有达到预期, 就可能拉长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 就工程建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情况。所以尽管专业训练不一定都能直接用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但其效果是可迁移、可累积的, 而由此形成的职业责任感、求实精神和工作方法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因此所谓高等教育, 就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培养素质, 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 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积累思维。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培养全过程, 是现在工程类教育改革的方向, 而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模式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也恰恰作出了印证。

摘要:应用型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构建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教师水平, 强化实践基地, 完善教学机制等对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剑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3) .

[2]姜嘉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天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1) :11-16.

[3]刘尚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244-245.

篇6: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石油化工类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该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重点研究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资源,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弥补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短板,改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 石油化工 创新能力 大学生

目前,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存在着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死板,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石油化工类高校,如何弥补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的短板,继而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1.1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巩固化工类专业学生知识基础。课外科技活动与扎实的知识基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是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前提要求。与此同时,课外科技活动对大学生学习也有促进作用,可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扩充知识范围、整合知识结构。总之,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巩固知识基础,培养其吸收新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1.2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课外科技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已成为培养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主要渠道。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可使大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思维,激发创新的灵感,学生有机会运用综合知识,探索科研课题,并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培养了他们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3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课外科技活动的集体氛围熏陶了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在课题的探讨过程中,锻炼了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完成课题的过程培养了大学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课题结束后的数据整理和论文形成过程又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

2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2.1 成立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团委书记)组成,负责选拔课外科技团队成员、遴选指导教师等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文件、落实经费、组织立项等工作。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养方法、模式、管理与激励机制、管理办法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2.2 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学校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现状。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展开调研。随机抽取样本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调查数据对研究石油化工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问卷涵盖了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2.3 选拔优秀师生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对全院师生进行宣传动员,以提高其对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选聘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认真负责、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现指导教师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团队的对接。定期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团队成员交流经验及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

2.4 建立课外科技活动管理、保障机制,健全评价体系。为激励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本学院制定了一些保证政策,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团队选拔工作实施方案》等。依据以上保障政策,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等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①组织学术报告,增加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程度。通过调研,了解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但科技竞赛开展的频率、以及对专业的要求都使学生参与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且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2011-2013年间,将第一课堂知识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有机融合,组织课外组织科技讲座,有效的提升了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度。②以各类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2011-2013年中,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科技竞赛、第三届全国创意创业大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以上奖励71项。③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我院在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推荐课外科技团队成员到企业实习,队员们在企业参与社会调查、课题研发,亲手操作企业大型仪器设备,这样的实习经历使队员们结合所学专业为企业服务,也在实习中得到锻炼。部分学生毕业后签约实习单位。④各类科技社团的成立也有效的推动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比如2009年成立的院级科技协会“纳米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多彩而有意义的科技活动,因为表现突出2011年被评为校级精品社团,2012年升级为校级社团等。

3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师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提高、热情高涨。通过实施激励政策和开放实验室等方法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参加省级科技竞赛的积极性。指导教师们指导学生发表科技论文9篇,其中部分优秀篇目刊登在SCI、EI等国际核心期刊中。

3.2 学术科技竞赛硕果累累。以挑战杯为例,在2011-

2013年期间,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总数为64项,占全校获奖总数的29.5%,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类别学生。此外,课外科技团队成员在外语、计算机程序设计、节能减排等其他省和国家级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每年获得奖项数量均名列学校前茅。

3.3 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并丰富活动载体。通过拓展和丰富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仅在项目研究期间,邀请校内外专家26位,举办各类科技讲座32场,受众人数达7300人。组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各类知识竞赛6次,报名参与人数1345人,获奖人数178人。

3.4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师生取得共同进步。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实践,总结经验公开发表论文9篇,指导大学生在各类科技期刊发表论文9篇。与此同时,课外科技团队成员通过参与活动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2012年10月,课外科技团队指导教师张静荣获“第一届中国催化新秀奖”。学生成为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其科技能力、综合素质都不断提高,多人多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典型代表。

3.5 促进了石油化工类大学生群体整体精神风貌的提高,考研率就业率名列前茅。课外科技活动团队通过树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典型”,形成“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动力”的科技创新氛围,从而培养了更多的石油化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品质、综合能力,促进了石油化工类大学生群体整体精神风貌的提高。在课外科技活动带动的学术氛围下,学生的考研率一直名列学校前三名;2012年石油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7%,2013年就业率为93.3%。

许多获奖的集体和获奖的个人感言:正是参与了课外科技活动使他们具有了一种创新思维、一种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和一种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培养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辛立章,张学洪等.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桂林理工大学的实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5(7):129-130.

[2]耿健,王文生等.新时期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10):250.

[3]杨震.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6-100.

教改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篇7: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依据机械工程学科的一般性教育特点,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要以培养和发展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生科研训练,推进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更新了思想观念,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视为课题和项目;改革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分批立项、运行管理、配套激励的政策和制度,加大了中心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发挥了教师、学生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并推进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在创新学习、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工科培养特色,构建了机械工程类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一、组织实施

1. 建立院系二级组织机构,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我院设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在学院院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政策、管理条例和组织实施方法。各系部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由主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在“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指导下,我院制定并颁布了《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细则》,建立了“定期组织,全员参与,学生、教师自主命题,双向选题,院系审核,分批立项”的运行机制,制定了激励政策和项目评价办法,扩大了学生自主立项比例,逐步形成了“自命题项目、学院备选项目、推荐学校立项项目、推荐国家立项项目”的塔式结构。在探索创新实践教改项目管理新途径的过程中,还有效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实效。而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院已基本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2. 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拓展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机械工程学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学院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改课题或科研项目,使学生尽早进入机械工程学科各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自2006年起,我院以制度形式明确规定:学生参与或自主开发的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可直接纳入毕业设计环节。凭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生可直接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3. 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三年来,我院共组织49个学生团队计180余人参加了4大类学科竞赛,并在宁夏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大赛、宁夏大学工程制图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使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受益面迅速扩大。

4. 努力建设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保障。

在省部共建基础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的支持下,我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机构创新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实验室、CAD/CAM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汽车结构实验室;在保证日常实验教学按计划进行的同时,还加大了中心实验室对工科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设备和技术保障,有效提高了相关设备的利用率。

二、推广应用情况

1. 从教师自由申报推广至有组织的全员参与活动。

从2006年仅有40余名学生参与教师自由申报的11个创新实验(设计)项目推广至2008年全院6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提出自主命题项目180余项,双向选题、院系审核后的第一批备选项目63个(学生命题60%),获学校立项12个,获国家级立项3个,其项目数量、质量和获得奖励的级别均逐年提高,有效扩大了学生受益面。其中,2007年获宁夏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1项;2008年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铜奖1项。

与此同时,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学生,均深受研究生导师和就业单位的欢迎。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物色和挑选实践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成为他们未来的研究生,在2007年、2008年被保送的16名研究生中绝大部分曾经立项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或学科竞赛。

2. 从单纯的学科竞赛延伸至毕业设计环节。

自2006年以制度形式明确规定“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可直接纳入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凭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直接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以来,我院每年近260项毕业设计课题中平均有30余项属于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在机电一体化装置设计、机构运动仿真、三维产品造型设计等方面涌现出多个优秀作品,并已制作出物理样机。在拓展科研训练内涵的同时,我院有效促进了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扩大了中心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提高了相关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三、体会与反思

篇8: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产学研 研究生 工程实践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已由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在高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才能把研究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工科类高校面临的社会责任。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技术中心针对化学工程学科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如何才能培养出化学工程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思考,提出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从2004年9月开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培养方式上的探索,把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的产学研自主创新过程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这种产学研模式适合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效果明显,受到了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好评。

1 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和现有工程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化工技术中心在承担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任务中面临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研究生教育之前的本科生基础教育,采用的仍为应试教育模式,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基本目标,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这种惯性影响也延续至化工技术中心的研究生培养中。一些研究生只注重理论性知识和考试成绩,不能主动参加中心组织的与化学工程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应用性研究工作。

1.2 部分研究课题脱离了工程实践

在缺乏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承担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不得不为研究生制定了与化学工程无关的研究课题。虽然这些研究课题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但研究生在三年中没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工程实践能力弱,偏离了化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生源多样性与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近几年,化工技术中心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加较快,生源也呈现出多样性。部分研究生来自师范类或理科院校的普通化学专业,甚至还有物理专业的生源。据了解,师范类生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实验课很少,大多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只是完成一篇综述,没有进过实验室。在本科生实验教学设备台套数不足的情况下,化工技术中心没有办法为他们开设实验技能辅导课程。

2 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些做法

2.1 明确化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属应用型工科高校,以往那种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培养学术类型研究生的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化工技术中心提出了新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将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为:研究做在工程上,论文写在产品上,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理念。

2.2 将产学研合作与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在当代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产学研结合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化工技术中心设想如果能把产学研合作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可以利用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解决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工程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的困难。

化工技术中心从2004年9月开始,分别与广州市实力体育设备有限公司、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安利合成革有限公司和合肥聚合辐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试点工作。具体方法为从新入校的研究生中随机安排一部分研究生,先进入企业做研发工作,把基础课安排在第二年完成,按照企业项目预研-课程学分-承担产学研项目-毕业论文答辩的流程完成三年研究生学习。第一年,研究生到企业参加一年的项目预研;第二年,研究生回学校完成规定学分基础课学习,同时在实验室完成开题报告或项目申报书的编写;第三年,研究生到企业承担产学研的子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

化工技术中心在学校支持下,作为国内首批教育部部属高校,参加了广东省部产学研试点工作。五年来,先后有26名研究生在广州市实力体育设备有限公司参加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体育场地环保铺装材料-水性聚氨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编号:2007A090302099)”和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科技特派员专项“运动场地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耐磨耐候铺装材料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编号:2009B090600039)”, 攻克了水性聚氨酯用于室外体育场地存在的耐水性和附着力的世界难题,并在2009年工业化批量生产,得到了广东省产学研办的好评。

研究生在上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涉及到中试放大,设备选型等实际工作,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纷纷要求参加产学研项目工作。

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化工技术中心的化学工程学科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形成的绿色高分子材料化工方向已经发展成学校强势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所有产业。2009年,化工技术中心与东莞市英科水墨有限公司承担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水性聚氨酯连接料及复膜软包装环保油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编号:2009B090300015)”;2010年与合肥聚合辐化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无皂核壳粒子-低温辐射引发-细乳液集成聚合技术,用于生产水性纺织印染粘结料。经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研究生基本掌握了项目的实验室研究,项目申报书与专利编写,中试放大及应用研究等研究方法,读研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3 制定新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

化工技术中心适应产学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对传统的研究生业绩考核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把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上,提高了承担企业项目,专利申请,完成研发课题等产学研项目的权重。通过这些引导措施,参加企业研发课题的研究生比例从2004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4%。研究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三项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两项安徽省产学研项目。对比结果表明,参与产学研项目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符合化学工程的培养方案,论文成绩大多被评为优良。

3 结语

高校积极走出去,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装备和实验场地弥补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项目的方案设计、实验室研发,中试生产,产品应用,专利申请,编著项目申报书等过程,可以调动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产学研项目对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确有明显的作用,应加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铁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12)55-56.

[2] 宋东平,张爱梅,从产学研合作的机制看当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化工高等教育,1994:(1) 9-12.

[3] 祝湘陵,郭海敏,高等教育综合化与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江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17-119.

[4] 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

篇9:浅议加强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化工产品,市场营销,市场策划,教学改革,复合素质培养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催生了市场的繁荣和商品的多样化。但市场占有率不仅仅是商品质量与功能的比拼,而且与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营销策划密切相关。现在,市场上商品的同质化现象相当普遍,同质化商品卖得好的企业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销路不畅的企业势必被市场淘汰。对于那些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供大于求的产品生产企业,做好其产品的市场营销已成为头等大事。即使是新开发的全新产品,也存在如何在市场上运作和扩大销售面的问题。因此,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其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注重引进和培养既精通本行业技术又掌握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型市场营销已成为人才市场最火爆的就业岗位,与此相对应,在高等院校,具有行业针对性的市场营销也成为热门选修课程和专业(纯粹工商管理性的市场营销专业近年里已成为难就业的专业了[1])。

化工产品的定制式研发和差别化营销是化工企业取得市场制胜的法宝,引进和聘用专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已成为相关企业人事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化工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化学工业与市场营销两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型边缘科学,它是运用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化工产品的商品特性和流通特点,研究化工产品市场的特征和分类,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指导化工产品在入市时机、特征性性能开发、差别化营销渠道、灵活性的定价策略、贴心型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方便开展差别化营销。对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化工产品营销方面的课程,使他们在掌握扎实的化学化工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些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的知识,兼有化工技术和市场营销双重本领,毕业后就业机会将更多,职业发展空间更广阔。

1 化工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1.1 化工企业营销人才的现状

化学工业是向人们提供衣食住行各种产品最多的产业。只有化学工业才有能力将地球上的少数几种天然资源(如煤、石油、矿物、农林牧渔业产品、空气和水等)合成出数以万计的化工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目前全世界可以生产出几十万种化学产品,其他任何加工行业都没有如此多的产品品种,而且这些化学产品的性质不同,功能迥异。因此化学工业不仅需要众多的、业务技能扎实的化学工程师,更需要拥有一大批合格的产品营销人才,他们除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各种应用技术问题,有广博的商务知识和公关能力,善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目前,各化工生产和营销企业的营销人员,大体来源有两大类,一是通过招聘或者引进的工商经济管理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二是由长年从事产品研发、随着其科研成果市场化而转入营销岗位的化学化工专业人员。前一类人员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学理论,具有很好的市场策划和经营理念,但对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技术、应用工艺指导方面难以做到透彻和贴切。后一类人员则在市场与渠道布局、营销推广策略、销售技巧方面需要假以时日的后期积累。综而述之,就是具有复合型才能的营销人才必须经过就业后较长时期地向非本专业方向拓展才能胜任。

市场经济呼唤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和研究市场营销的人也越来越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经济类院校和专业把市场营销学作为必修课,而且很多非经济类院校和专业也都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市场营销已成为高校热门课程之一。

1.2 目前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现状

在我国通行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都是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物质转变与分离过程、设备、工艺设计及系统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和方法,接受实验技术、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对化工领域现代企业的市场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发现/分析和创新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能满足各方面对化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较好的就业渠道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能进入炼油厂、化工厂、食品生产、环境工程等各类工厂企业、设计院等承担化工相关过程的操作、设计、施工与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还可以进入化工国际、国内贸易及国家管理部门从事技术贸易与技术管理工作。较少强调学科交叉、理工科学生修读企业经济管理类知识和技能的拓展。

中国工程院对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2,3],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身不足的前两项因素是“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和“创意与策划能力”。化工类毕业生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工程人员的技术创新动力来自于市场诉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几个环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其中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逐步下降,产品的经济价值更主要地产生于研究开发和市场销售,产生于技术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附加价值,企业一方面更加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通过技术开发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另一方面,市场开拓和营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更加注重通过定制和及时响应顾客诉求来发掘商品的价值和利益,广告、销售、售后服务和客户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

1.3 国内有关高校化工专业开设化工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概况

受国家层面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学分分布指导性建议的影响,国内各高校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开设与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院系屈指可数,导致人才市场需求与学生知识技能的构成很不对称。一方面是化工企业招聘不到急需的化工产品经营性人才,另一方面是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又缺乏产品的市场策划意识。

通过网上查询国内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或课程进程安排(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此处不做评述),目前尚未完全普及对该专业学生开设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营销策划的课程,表1列举了我国部分高校这类课程的开课情况。

*表中10所学校选自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整理的2014-201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前10位[4]。

鉴于此,为了满足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从职需要,结合本文作者多年在化工企业、研究院所从事化工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一些经验,我们面向湖南大学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化工产品市场营销》专业选修课程,并把将近几年的讲义整理成书稿,已经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以高等学校教材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该教材还被授予2012-201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教材类)一等奖。

2 教学及教材内容的优化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选修课普遍借用相应的专业必修课教材,或者是通用性的教材,如化学化工专业通常就选用林祖华等主编的高等院校非专业课系列教材《市场营销学》、王红林等编著的《现代化工商务概论》、周小柳等编著的《化工市场营销》、宋航等编著的《化工技术经济》等作为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营销策划选修课程的教材。专业必修课与跨专业领域拓展选修课程,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存在巨大差异。首先,两者教学的出发点、目标不同,相应地教学重点也不同。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于专业必修课,学生之前都修学了指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拓展选修课,学生往往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第三,课时安排不同。专业必修课一般都安排较多的课时;而选修课的课时一般都较少。第四,教学内容安排不同。专业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都要求全面、系统、深入,注重操作;而选修课一般要求重点突出、难度适宜,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因此,在对本课程和教材内容的取舍规划时,我们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重点突出从满足非专业学生的需要出发,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意识和理念。

(2)容量有度根据非专业课的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避免面面俱到,不使教学内容过分繁杂。

(3)深入浅出针对非专业课教学特点,尽量用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案例讲解复杂的理论和方法。

(4)与时俱进充分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具有前瞻性。

(5)紧贴化工企业营销实践不仅讲述营销商务事项,还介绍新产品开发的发展策略、化工商品的定位和渠道战略、网络电商和国际营销等等。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的培养方案,就市场营销学知识范畴而言,一般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原理、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价格决策与管理、产品决策与管理、渠道决策与管理、广告沟通与促销管理、网络营销、服务营销、人员推销学、营销策划与案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市场研究方法、新产品开发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学等众多课程。而作为非工商管理类的化学化工专业,留给化工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数只有32学时左右,不可能逐一地、面面俱到地细致讲述。因此,本课程从介绍市场营销学的一般概念入手,叙述了化工产品与市场营销、化工产品的市场营销环境、用户购买行为分析、化工产品发展战略、营销策略、整合营销、网络营销与国际化营销等商务知识,讨论了化工产品的发展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和促销手段[5]。重点紧贴化工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商品特征,各类化工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特性,体现化工产品的营销特色。另外,由于不可能像工商管理类的教学计划那样再安排相应的案例分析与教学时间,为此,我们在每一章的后面都附上了相应的案例材料,供同学们课余自行阅读,以促进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与大部分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初衷纯粹是为了了解商品流通销售过程、学习商品推销技巧的目标期望有所偏歧,本课程和教材的内容是按照培训和普及营销主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设计的,较多地介绍了企业市场营销布局、与同类型产品企业的竞争谋略、对销售人员的管理要求等非“销售技巧”。这样考量的出发点是基于化工专业人员的任职岗位更多的是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重要的是需要产品特性、竞争优势、投入产出分析、销售渠道的通畅性、售后技术支撑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这些目标的偏差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说明解释,最终都能够得到选修学生的认同。

3 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的探讨

3.1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化工产品市场营销是一门经营策划性的课程,对于其中理论必须借助合适的营销案例来讲解,但不一定必须应用系统性的、大的文案,就像珍珠串里镶玛瑙,应景应场,自然流露地点缀即可。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建议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让学生联系自己、或者身边其他人的经济交往事例展开讨论,在产品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与预测、营销环境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广告推介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组队撰写调研报告或简短的策划文案,在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章节的教学过程则实行小情景的课外模拟操练,在实践中理解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扎实掌握营销知识和技能。

3.2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一般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多为撰写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或者命题开展营销策划与案例分析,针对某些选定的产品进行营销渠道、价格决策或者广告与促销方案的设计。但是,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深度不够,教学及学生课余自习的时间也有限。而化学化工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去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于既往知识的运用并不像选拔和测验考试那样有“闭卷”的要求。鉴于此,对本课程选修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1注重学习过程,从课堂考勤和听讲情况、课堂提问与讨论、课间小报告的撰写、课外模拟操练等,在结业总评成绩中占比60%;2课程教学结束时的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成绩占比40%。将本课程的期末考查内容与他们日后的任职技能要求相“接轨”,特别参照目前我国各类注册执业资格的考试,以大题量形式考查他们对于课程知识的熟悉程度。题型包括填空、判断、原理解析与简答、案例分析,督促学生尽可能熟悉和掌握课程内容。对于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定价和渠道设计等方面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同样不能偏废,纳入到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环节中实施。

4 结语

经过多方面的教学探索和改进以及近10届次教学实施,该课程获得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兴趣盎然。不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选修率达到75%以上,还吸引了众多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专业学生的选修,基本达到了创立课程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校最难就业专业排名[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281328.html.

[2]佚名.“一线三点”对接泛珠三角人才之需――高级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二[OL].http://www.docin.com/p-10350576.html.

[3]陈苏.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N].光明日报,2010-6-10.

[4]中国科教评价网,2014-201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OL].http://www.gaokao.com.2014-04-11.

上一篇:员工访谈的方式下一篇:新加坡留学签证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