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诗词解释

2024-07-24

欧阳修诗词解释(共9篇)

篇1:欧阳修诗词解释

欧阳修诗词解释大全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宋朝诗人、史学家。 与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

欧阳修代表作品:

《画眉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译文】

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玉楼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译文】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成烬。

《踏莎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翻译】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梦中作》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古诗词全文如下: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译文】

在古典诗歌中,写梦或梦中作诗为数不少。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陆游的集子里,记梦诗多至九十九首。这类作品有的是写梦,有的则是借梦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工巧,天衣无缝,前后两联字字相对。这是受了杜甫《绝句》诗的影响。

《田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古诗词全文如下: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译文】

这首诗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全诗情景交融,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木兰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译文】

离别后,不知你行程是远近,事事物物都凄凉,我的心里多烦闷!你渐走渐远无音信,水面宽阔、鱼儿下沉,到哪里去找送信人?夜深人静秋风紧,竹子发出瑟瑟音,万叶千声、声声敲打我的心,怎叫人、不怨恨?孤零零斜靠单个枕,想到梦里把你寻。辗转反侧难入梦,可恨的灯油又燃尽。

《丰乐亭游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

将要从天空中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绿莹莹的树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广阔的郊外草原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嬉戏玩耍,竟没有一丝遗憾:美好的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生查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夜夜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浮云吐明月,流影玉阶阴。

千里虽共照,安知夜夜心。

【译文】

薄薄的云彩把月亮遮住,又吐了出来;月光流动着,在洁净的阶前投下一片阴影。我与你分隔千里,明月照着你我;可是明月又怎么知道我夜夜思恋你的心情。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译文】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琅琊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译文】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晚泊岳阳》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全文如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译文】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宿云梦馆》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翻译】

北来的鸿雁预示着岁暮时节到来了,妻子的来信勾起了归家之念,梦里回家神情恍惚难分真假。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翻译】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戏答元珍》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翻译】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有感而发。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翻译】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诉衷情·眉意》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翻译】

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天气太冷,你用热气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

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翻译】

我那如天上行云般来去的爱人呀,近日你飘游到了哪里?你竟忘了归来,没想到春天即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到了,游人双双走在百草千花的踏青路,你把香车宝马系在谁家的树上了?剩我一人多么孤独。

噙着泪眼倚凭在高楼,对天上双飞的燕喃喃自语:燕子呀燕子,你来自何处?在飞来的路上,可曾遇见我的爱人否?春愁如到处乱飞的柳絮,撩得我心乱动;即使在幽幽梦中,也无法寻找到我的爱人在何处。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翻译】

一年的春光算来能占几分?到如今早过了三分之二。绿叶葱翠红花娇艳都是乐事。可是在绿杨婆娑的庭院中,在暖风吹动的帘幕下,却有个人忧心忡忡面容憔悴。

就算是天天在长安买花载酒,又哪能比得上在故乡山里观赏桃李?不要怪春风吹落异乡人的眼泪,相思之情难以表白,梦魂也飘忽无依,只有回到家乡才称心如意。

篇2:欧阳修诗词解释

呼儿置枕展方簟,赤日正午天无云。

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

忆昨开封暂陈力,屡乞残骸避烦剧。

圣君哀怜大臣闵,察见衰病非虚饰。

犹蒙不使如罪去,特许迁官还旧职。

选材临事不堪用,见利无◇惟苟得。

一从僦舍居城南,官不坐曹门少客。

自然唯与睡相宜,以赖遭闲何惬适。

从来羸苶苦疲困,况此烦歊正炎赫。

少壮喘息人莫听,中年鼻轩尤恶声。

痴儿掩耳谓雷作,◇妇惊窥疑釜鸣。

苍蝇蠛蠓任缘扑,蠹书懒架抛纵横。

神昏气浊一如此,言语思虑何由清。

尝闻李白好饮酒,欲与铛杓同生死。

我今好睡又过之,身与二物为三尔。

江西得请在旦暮,收拾归装从此始。

篇3:欧阳修诗词解释

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1939-),英语世界有名的华裔学者,在文学翻译理论和汉诗英译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一生撰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最著名的学术著作为《透明之眼:对翻译、中国文学和比较诗学的思考》(The Transparent Eye: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其间提到他最出名的三个文学翻译标准,即自明(selfsufficient)、信达(generically true)与透明(transparent)。“自明”就是无需依靠其他材料来帮助理解和欣赏;“信达”指将原作原原本本译出,原文与译文情调相吻合;“透明”是完全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著。总之,“好的译文应能反映原著的特点。”下面我们选取几首由他翻译的唐诗宋词来分析他的翻译标准在其中的运用。

二、译作简析

译例(1)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A Guest Is Coming

South of the house,north of the house,spring freshets,

But look at the flock of geese that come by day after day,

Flower-strewn paths haven’t been swept for the guest,

The thatched door is open today,just for you.

Far as we are from market,out food has no taste.

Being a poor homesteads,our wine is home-brewed.

To propose a toast with our old neighbor

We can across the fence,and empty a few draughts.

这是一首纪事诗,乡土生活气息浓厚。首联描述居所的景色,春意盎然,环境清幽恬静;颔联描写了主人生活的闲适恬淡,从而引出“客至”。颈链和尾联则实写待客。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景。虽是粗茶淡饭,却也体现出主人的一番真情厚意。该诗的诗歌形式和格律韵式十分对仗工整,诗歌风格质朴流畅,浅切平易。对比之下,译诗在很大程度上转存了原诗的上述特色。从语言表层来看,原诗共8行,译诗也是8行。首行的South of the house,north of the house,spring freshets,三个意象并置,无任何关联词连接,这虽不符合英语语法,但保留原诗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诗大量使用名词来突出诗歌意象的鲜明特征。第二、三行的But look at the flock of geese that come by day after day,/Flowerstrewn paths haven’t been swept for the guest,在不打乱原诗字词顺序的请况下,将它们的形与神都准确转存过来。从诗歌节奏上看,尽管全诗使用的是散体翻译,但仍不失节奏感。如The thatched door is open today,just for you就是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读起来抑扬顿挫,诗味浓郁。此外,从诗歌对仗形式来看,Far as we are from market,out food has no taste./Being a poor homesteads,our wine is home-brewed.明显再现原诗对仗美。这些处理无不反映出译者向读者介绍中国古诗特征的良苦用心。可谓“逼肖原作,传译圆活”。

译例(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于公元1082年作于黄州。当时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居住四年多。这首词借助“疏桐”和“孤雁”表达了词人孤高的性格与幽恨的心情,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欧阳桢的英语地道,译文简明、易懂、流畅,既传达了原诗的思想内涵,又营造宁静幽寂的意境。译者在遣词上颇为讲究。如“缺月”译为half-moon,”“幽人”译为the recluse,“孤鸿”译为a fugitive swan,“寒枝”译为wintry bough等。句式结构紧凑而不松散。如Then suddenly startled,it turns its head,/With a grief that no one can know.使用了短句和介词短语来传译原诗的十个字,无一赘词。最后两句译文Looking over each wintry bough,it settles on none:/The lonely sandbank’s cold.从表明上看,这两句联系并不紧密,却再现原诗含蓄凝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特性。这些都体现欧阳氏“过人的语言驾驭能力”。

译例(3)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全篇幽细凄清,声情双绝。尤其是末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被誉为全篇最精彩之笔,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欧阳桢的译文清晰明了,精炼晓畅,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作的清丽、典雅的风格。他的用词音义相应,极有韵味。如在第一译诗行中,用thin和thick的头韵法来展现译诗的音美。又有all day long三个长音来暗示原作者的愁苦之绵绵不断。另外,译者选用furtive(偷偷的,悄悄的,不易觉察的)来表达出香味的隐隐约约和时有时无,不愧是妙笔生花。在标点符号使用上,多用破折号来强调这种孤独与寂寞犹如“余音绕梁”一般,久久不散。在句式结构方面,为了贴近原词形式,译者也同样使用与原词相同的结构来翻译。如首句中Thin mists对应“薄雾”,thick clouds对应“浓云”,sad all day long对应“愁永昼”,其间省略了连词and和系动词are,目的是要重现原诗的简洁流畅和意象并置等特点。在反映词的“长短句”形式特色方面,译者同样采用散体形式,行数与原作相同,长短行与原诗相似,从而“生动再现了原诗的感情和意境”。

三、结语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欧阳桢在进行作品翻译时,始终围绕自明(self-sufficient)、信达(generically true)与透明(transparent)来进行。为达此目的,他从不因循守旧,敢于打破已有的翻译套路,彰显他的主观能动性,并在翻译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展示他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文化及审美创造性”。在文学翻译方面,对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无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查明建.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22.

[2]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欧阳桢.翻译漫谈[J].编译参考,1981,(9):93.

[4]袁锦翔.一首透明的译诗——析欧阳祯英译《大堰河—一我的保姆》[J].中国翻译,1983,(3):53.

篇4:欧阳修诗词解释

【关键词】欧阳桢 翻译标准 诗词英译

【Abstract】EUGENE Chen Eoyang is a famous Chinese-American scholar, who is accomplished both a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e always carries out the three criteria which are self-sufficient, generically true and transparent, so his English version is simple and fluent. Furthermore, his version is authentic in English and he is particular about the choice of words, thus his translation works become masterpieces in the circle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EUGENE Chen Eoyang; translation criteria; poem translation

一、前言

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 1939-),英语世界有名的华裔学者,在文学翻译理论和汉诗英译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一生撰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最著名的学术著作为《透明之眼:对翻译、中国文学和比较诗学的思考》(The Transparent Eye: 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其间提到他最出名的三个文学翻译标准,即自明(self-sufficient)、信达(generically true)与透明(transparent)。“自明”就是无需依靠其他材料来帮助理解和欣赏;“信达”指将原作原原本本译出,原文与译文情调相吻合;“透明”是完全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著。总之,“好的译文应能反映原著的特点。”下面我们选取几首由他翻译的唐诗宋词来分析他的翻译标准在其中的运用。

二、译作简析

译例(1)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A Guest Is Coming

South of the house, north of the house, spring freshets,

But look at the flock of geese that come by day after day,

Flower-strewn paths havent been swept for the guest,

The thatched door is open today, just for you.

Far as we are from market, out food has no taste.

Being a poor homesteads, our wine is home-brewed.

To propose a toast with our old neighbor

We can across the fence, and empty a few draughts.

这是一首纪事诗,乡土生活气息浓厚。首联描述居所的景色,春意盎然,环境清幽恬静;颔联描写了主人生活的闲适恬淡,从而引出“客至”。颈链和尾联则实写待客。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景。虽是粗茶淡饭,却也体现出主人的一番真情厚意。该诗的诗歌形式和格律韵式十分对仗工整,诗歌风格质朴流畅,浅切平易。对比之下,译诗在很大程度上转存了原诗的上述特色。从语言表层来看,原诗共8行,译诗也是8行。首行的South of the house, north of the house, spring freshets,三个意象并置,无任何关联词连接,这虽不符合英语语法,但保留原诗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诗大量使用名词来突出诗歌意象的鲜明特征。第二、三行的But look at the flock of geese that come by day after day, / Flower-strewn paths havent been swept for the guest,在不打乱原诗字词顺序的请况下,将它们的形与神都准确转存过来。从诗歌节奏上看,尽管全诗使用的是散体翻译,但仍不失节奏感。如The thatched door is open today, just for you就是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读起来抑扬顿挫,诗味浓郁。此外,从诗歌对仗形式来看,Far as we are from market, out food has no taste. / Being a poor homesteads, our wine is home-brewed.明显再现原诗对仗美。这些处理无不反映出译者向读者介绍中国古诗特征的良苦用心。可谓“逼肖原作,传译圆活”。

译例(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Tune: “Song of Divination”(Pu-Suan Tzu)

Half –moon hangs on a sparse wu-tung trees;

The water clock stops, people settles down.

Who sees the recluse passing by, all alone;

A haunting shadow of a fugitive swan.

Then suddenly startled, it turns its head,

With a grief that no one can know.

Looking over each wintry bough, it settles on none:

The lonely sandbanks cold.

此词于公元1082年作于黄州。当时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居住四年多。这首词借助“疏桐”和“孤雁”表达了词人孤高的性格与幽恨的心情,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欧阳桢的英语地道,译文简明、易懂、流畅,既传达了原诗的思想内涵,又营造宁静幽寂的意境。译者在遣词上颇为讲究。如“缺月”译为half-moon,” “幽人”译为the recluse,“孤鸿”译为a fugitive swan,“寒枝”译为wintry bough等。句式结构紧凑而不松散。如Then suddenly startled, it turns its head, / With a grief that no one can know.使用了短句和介词短语来传译原诗的十个字,无一赘词。最后两句译文Looking over each wintry bough, it settles on none: / The lonely sandbanks cold. 从表明上看,这两句联系并不紧密,却再现原诗含蓄凝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特性。这些都体现欧阳氏“过人的语言驾驭能力”。

译例(3)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Tune: “Tipsy in the Flowers Shade” (Tsui Hua-Yin)

Thin mists—thick clouds—sad all day long.

The golden animal spurts incense from its head.

Once more its the Festival of Double Nine;

On the jade pillow—through mesh bed curtain—

The chill of midnight starts seeping through.

At the eastern hedge I drink a cup of after dusk;

Furtive fragrances fill my sleeve.

Dont say one cant be overwhelmed;

When the west wind furls up the curtain.

Im more fragile than the yellow chrysanthemum.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全篇幽细凄清,声情双绝。尤其是末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被誉为全篇最精彩之笔,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欧阳桢的译文清晰明了,精炼晓畅,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作的清丽、典雅的风格。他的用词音义相应,极有韵味。如在第一译诗行中,用thin和thick的头韵法来展现译诗的音美。又有all day long三个长音来暗示原作者的愁苦之绵绵不断。另外,译者选用furtive(偷偷的,悄悄的,不易觉察的)来表达出香味的隐隐约约和时有时无,不愧是妙笔生花。在标点符号使用上,多用破折号来强调这种孤独与寂寞犹如“余音绕梁”一般,久久不散。在句式结构方面,为了贴近原词形式,译者也同样使用与原词相同的结构来翻译。如首句中Thin mists对应“薄雾”,thick clouds 对应“浓云”,sad all day long对应“愁永昼”,其间省略了连词and和系动词are,目的是要重现原诗的简洁流畅和意象并置等特点。在反映词的“长短句”形式特色方面,译者同样采用散体形式,行数与原作相同,长短行与原诗相似,从而“生动再现了原诗的感情和意境”。

三、结语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欧阳桢在进行作品翻译时,始终围绕自明(self-sufficient)、信达(generically true)与透明(transparent)来进行。为达此目的,他从不因循守旧,敢于打破已有的翻译套路,彰显他的主观能动性,并在翻译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展示他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文化及审美创造性”。在文学翻译方面,对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无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查明建.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22.

[2]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欧阳桢.翻译漫谈[J].编译参考,1981,(9):93.

[4]袁锦翔.一首透明的译诗——析欧阳祯英译《大堰河— 一我的保姆》[J].中国翻译,1983,(3):53.

[5]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5:欧阳修经典诗词

莫是前生负你来,今世里、教孤冷。

言约全无定。是谁先薄幸。

篇6:欧阳修经典诗词

为问去年春甚处。虚度。

莺声撩乱一场空。今岁春来须爱惜。

难得。

须知花面不长红。待得酒醒君不见。

篇7:欧阳修的代表诗词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并儿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

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

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

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

篇8:欧阳修诗词解释

一、古典诗词的意义接受原点

1.古典诗词蕴藉含蓄,是人感性复归的重要源泉。

诗词以抒情见长,以最少的语词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诗词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泳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顿觉风韵天然。学生在朗读时便容易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中,进而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书面语言转换成了一种感性认识。

2.古典诗词情感真挚性,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想象力。

古典诗歌的创作大都是诗人内心活动的真挚而热烈的流露,词句注入作者的真挚情感因而令人备受感动,想要体会这些诗词的感情就必须设身处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心理动力,创作的情感来源,并寻找自己与作者在某些情感的相似性。

学生通过想象做到感同身受,在山水诗里把自己想象成有豪放豁达心胸的被流放诗人,在相思的诗歌里把自己想象成远离家乡、游于异乡的旅人,亦或是为了仕途而来回奔走、与妻儿聚少离多的书生,从而体会诗人词人所抒发的感情。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那诗词的教学也将无法展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真挚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古典诗词意象丰富,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

意象,是指审美意象,是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相整合的产物。

在这些审美意象里,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通过作家的再加工,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直觉感受,对于现实状况的理解也不同,对于诗词的意象感受也会不同。例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落花”二字,没有人生的起伏是体会不到其中的辛酸的。初次读此句先想到的是在落花的时节,也就是自然现象的一种;但是一旦有了为官而被贬的经历之后,再来看这句诗,就不仅仅是自然地花开与花落,而有一种人生的跌宕起伏含蕴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意象领悟诗词的意境,作者的心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生因此而获得对人生的客观体验,由此影响到本身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也就达到充分理解诗词的目的。

二、古典诗词教学误区与指瑕

(一)知识语境缺失导致诗词阐释意义空间不足

1. 轻视朗诵,割裂体验的层次性。

一方面,古典诗词简单直译,使之丧失美感;另一方面,从古至今,朗读是鉴赏诗词的入门方法,有些教师是一节课不停解析,缺乏对诗词朗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学习字、词,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感受诗词的脉搏,在与诗人词人同欢笑共悲戚时得到美的体验。然而,有些教师将读与思割裂开来。还有些教师对诗词的朗读指导不得要领,这样高耗低效的做法就没有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词,在读中体悟诗情、感受诗词魅力。

2. 重结构分析,轻学生个性化体悟。

诗歌教学一直沿袭这样的教学模式:解题——教师逐字讲解——教师逐句串讲——背诵——结课。情文并茂的古诗词被分析得索然无味,整个课堂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落地记。课文字里行间排满了他们诚实的记录,讲完记毕,诗词教学也就结束了。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推敲。久而久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弱化,甚至失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最后到了非教师讲解而不能理解的地步。

(二)诗词鉴赏应有的原则

1. 重视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淡化工具理性对诗歌意味瓦解。

教师在课堂上疏通字义、词义、句义,这样不仅会占用很多时间,而且这种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进入诗境,体会不到诗词所特有的意趣美和情致美。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可以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完成。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已对诗歌内容熟悉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各种办法引导学生进入诗。

赏析诗歌时要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好体会诗人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在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选择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找一处有山有水的公园,将课堂教学搬到鸟语花香的室外,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边思考。或者可以制作一段春景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总之,将营造愉悦的气氛和场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愉悦地领略古诗词的诗情画意。

2. 重视学生文本体悟,创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

教师讲得过多,则使学生丧失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和总结的工作就可以了。例如:在教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可以先问学生“这首诗的诗眼是‘归’还是‘居’”,然后就可以由诗眼“归”引出下面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生通过对文本解读可以很轻松地解答出这三个问题,同时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这首诗的结构。

三、古典诗词文本解读策略

1.课堂造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当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以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就能较好地理解诗文意蕴,这对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诗歌教学效果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发挥好古诗词中的情景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2.教师范读,渲染诗意。

教师进行范读,可以有效地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充满激情,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要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

3.把握意象,领悟诗词意境。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诗词意象和意境方面有两个特点:一一是意境大于意象之和;二是意象的叠加、组合产生的“言外之意”往往是模糊的、朦胧的。这给我们的诗词教学以很大的启示,要努力跳出具体的意象,从整体上体悟诗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思考,捕捉言外之意,真正理解诗人未尽之意。

首先,了解常用意象的能指与所指。文人在表达某种情感时往往偏爱于一种事物,经过长期的积淀,某一意象便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学生必须了解一些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具备基本常识才能在鉴赏诗词时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柳象征送别、留恋、伤感。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然后,透过意象,领略蕴含的哲学意蕴。教材中也有些含有理趣的。这些诗表面上是写景抒情的诗,但这个“理”是蕴含在诗中的,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悟出来。钱钟书《谈艺录》中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教师应该把这“言外”的不尽之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启发。

4.引导学生联接,弥合结构上的跳跃,捋清诗人的思路,体悟诗词本意。

诗词在结构上具有跳跃性。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首联点题。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全诗浑然一体,教师在教这首诗时要帮助学生疏导各层写的是什么,帮助学生弥合跳跃之处。

5.推敲词句,品析语言。

可用字词替换,比较差异。师生在鉴赏诗词时细细琢磨为什么诗人用这个字?这样用的好处?比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字。本来“花落泪”“花流泪”都可以说,但都不及“溅”字更能表现泪流之急,泪流之多,伤心悲痛之情。

体会炼字炼意,整体分析。诗人炼字的依据是诗意。炼字的目的也是为传达诗意。诗词鉴赏就要从整体出发,将炼字与炼意结合。

6.注意艺术手法,判断语言风格。

诗词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常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诗词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鉴赏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来表达诗人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而李清照、柳永词通常则是笔调婉约。

7.注重延伸积累,充实诗词意义。

授课时,注意以诗解诗。以诗解诗是一种横向的拓展,抓住一个相关点,旁征博引,可增加课堂浓郁的文学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到思考。同时,课外注意以点带面,厚积薄发。所谓“点”是指代表性的作品。这个代表性的作品,既可指代表一个流派的创作倾向的作品,也可指代表作者风格特色的作品,还可指代表诗人思想历程的作品等等。

篇9:欧阳修诗词解释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这首诗,首先要从本诗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起。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青年时期就颇具文学天赋。唐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张九龄被贬,王维感到非常沮丧,但也并未因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受李林甫等人排济而罢相,王维失去政治上的依靠,这次唐玄宗派王维出塞,从“长安”出发,到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凉州”去慰问将士。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途中。

一、对教材注释的质疑及解析

1.教材中对“烟” 的注释为“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烽烟是古时在军事上警报敌情的,一柱烽烟燃起,远处的另一座烽火台上的守军看到后也会在很短的时间相继燃起烽烟,依次传报。如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昌龄《从军行》中“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等。笔者认为在本诗中,诗人所到之处乃是旷野千里的边塞之地,荒无人烟。如果是烽烟,应该不只是一柱,因为烽火台燃起的浓烟应该是格外醒目、挺直,所以,应该不是“孤烟”。当然,也不应是炊烟,在当时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即便是有炊烟,对于远处的人来说,也不会因其太浓烈而引人注意,达不到“孤烟直”的程度。

笔者比较认同“平安火”的说法。胡三省注引《六典》说:“唐镇戍烽侯所至,大率相距三十里,每日初夜防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六典》署唐玄宗李隆基著,李林甫注,因此这一制度至晚起于玄宗朝。席豫《奉私圣制送张说巡边》诗云:“冬春见岩雪,早晚候烽烟。”这烽烟就是平安火,朝夕各一次。

另外,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王维出使边塞,是因为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奉命来慰问将士的,可见边塞战事应无敌人来犯的军情,不需要报警烟火。“长河落日圆”一句,也说明当时天色渐晚,所见之“孤烟直”正好与平安火出现的时间“每日初夜”相符。

据此,笔者认为诗中的“烟”应是在一定时间,在一定位置燃放的,用于报平安的一柱烽烟,即“平安火”。

2.教材中对“长河”的注释为“黄河”。据国学网陈友冰执笔的《使至塞上》故址、诗意考析:长河,即弱水,又叫张掖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甘州(今张掖市)附近,沿祁连山和合黎山之间的峡谷流向西北,在与凉州(今酒泉市)附近发源的酒泉河汇流后,又在宁寇军(今同城镇)分为数支流向居延海。西边的两条分别叫木林河、纳林河,今已消逝;东边的两条叫弱水,分别流向两个浅海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居延海消逝后,这条长河就成了额济勒草原的生命河,它所汇聚的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两个浅海,使周边的额济勒草原成为阿尔泰戈壁滩上仅存的一块绿洲。

由此可见,对于诗句中“长河”的解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先解释为“大河”。

二、对有关参考书的质疑及解析

1.对“属国过居延”一句诗,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参考书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编者在247页“整体把握”中是这样叙述的:“‘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而在该书第256页《使至塞上》分析(施蛰存)中写道:“第一联中两句十个字,意思是说使者要到边塞去,已经过了居延,进入胡地。”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上)》(总主编/薛金星)一书中解释为:“要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主编陈永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海淀区特级高级教师编写)的解释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笔者在前面谈到本诗的写作背景时已经谈到王维此次出使的目的地是到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凉州”去慰问将士。因此,很明显这句理解为“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是不准确的。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途中经过居延呢”,笔者认为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居延”,教材注释为“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张立学)对这个词语的解释更详尽些,注释为:“居延,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居延位于此次出使边塞的目的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古地名,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的西北方向,两地间的直线距离约有450公里(如右上图)。

按常理来讲,诗人王维一行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而来,一路直奔西北,此诗作于途中,在诗人一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前,更谈不上路过唐朝的附属国居延了,到达目的地凉州后,就不应该再前行了。所以,诗中所说的“居延”应是泛指唐朝与匈奴边域的某个地方,诗人在此不过是虚指,可能是要表现大唐帝国声威远震,疆域已经超过汉朝,自己出使边塞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出使队伍王维一行已经走出京都长安很远了,距离目的地凉州已经越来越近了。

所以,笔者认为“属国过居延”一句应理解为:我们这几个人的出使队伍已经离京都越来越远了,现在已经进入了胡人(匈奴)的境地。

2.对于“都护在燕然”一句,《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都理解为“前敌统帅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笔者认为这也是不准确的 。

我们先来看这句诗的前一句“萧关逢候骑”,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教材注释为“宁夏固原东南”,萧关位于长安的西北,距长安直线距离约330公里,位于凉州的东南,距离凉州直线距离约360公里(如上图所示)。萧关是唐朝关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正好位于此次出使的中途位置上,王维一行在这里遇到“候骑”是较为合情合理的。

但是,对于“都护在燕然”一句,“都护”这里指前敌的统帅,即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如果仅仅按字面理解为“主帅还在很远的燕然山前线指挥作战呢”是不合情理的。因为 “燕然”按照教材注释为:“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境内杭爱山。”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杭爱山在汉代中国称为燕然山,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离雁门关大概1800公里左右,是历代中国军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燕然位于居延的西北,距凉州直线距离约1170公里。驻守边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患,如有敌入侵,就击溃之,因此“都护”不太可能在距离凉州这么远的前线上指挥作战。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记载:“窦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此时的大唐王朝,声威远振,就像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一样。笔者认为,诗人在此用了汉代典故,意在说明唐朝疆域之广,并非实指。这里是暗指唐朝军队在前线的军事胜利。

所以,这两句应理解为:途至萧关,我们遇到了侦察骑兵,得知主帅还在前线指挥作战。这里所说的前线可能就是距离凉州不太远的某地,而绝不能是在燕然山。

上一篇:XX年国庆节演讲稿:祖国在我心中下一篇:音乐技巧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