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白板让一年级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2024-07-06

电子白板让一年级语文课堂流光溢彩(共7篇)

篇1:电子白板让一年级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电子白板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武昌水果湖二小陈志娥

此文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上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凸显了它的独特优势,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电子白板使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流光溢彩。

【关键词】电子白板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是对黑板+粉笔+板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突破,它既继承了传统黑板的功能,又整合了多媒体的优点,能真正做到人机结合,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更是凸显了它的独特优势。

一、激发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觉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电子白板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

1.利用白板的缩放功能展开情景画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时,为了使依旧处于寒假亢奋中的学生转移注意力,我与学生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识字一》——找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寻找春天,用心感悟春天吧。接着我用白板的图片缩放功能展开了精心挑选的八幅异彩纷呈的春光图,学生看到原本一片空白的屏幕上魔术般地出现的图像,顿时震撼。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开始了新课的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巧妙的开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和拉幕功能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为了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我把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呈现于白板上。提问,四幅图中分别有哪些小动物?主人公是谁?学生一时弄不明白什么叫主人公。我便利用探照灯打出每幅图中的小壁虎,白板上仿佛放特写镜头似的出现了一道道圆形的光圈,这光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在惊奇的同时恍然大悟:原来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壁虎。在训练学生讲每幅图的大意时,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逐幅呈现,让学生充分表达。看见一只只跃跃欲试的小手在空中挥舞时,我也被电子白板的魔力征服了。

二、突破重点

电子白板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自然段的认识”是一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以往的教学,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唯恐学生不明白,但一学期下来依然有几名学生似懂非懂。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何运用最佳方式教给学生判断自然的方法呢?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在家里》第一次出现了自然段。我在白板上呈现原文,告诉学生一个自然段的开头必定空两格,并且调出白板笔在“晚上”前面的空格处标上鲜艳的序号“1”。不仅如此,我再深入一步,如果一篇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那么在每个自然段前一定有两个空格。我又在白板上呈现有几个自然段的课文——《爷爷和小树》,并让学生在白板上标上彩色的序号。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中、在亲身实践中明白了自然段的含义,为今后写一个自然段甚至几个自然段的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色,低年级的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而读得有感情是低年级学生的难点。众所周知,只有了解语意才能形成语感。在教材中,有些词汇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如一年级下册第九课《两只鸟蛋》中有一词“焦急不安”,学生读了几遍始终读不出鸟妈妈焦急的心情,如果不能

感受鸟妈妈的心情就无法理解文本的主旨——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我马上调出存储在白板里的动画,鸟妈妈扎煞着翅膀围着一棵树忽高忽低地飞着,嘴里发出急促的嘶哑的叫声。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明白,我问:鸟妈妈嘴里仿佛在说什么?学生有的说:鸟妈妈一定在说,我的孩子,你在哪里?有的说:是哪个狠心的偷走了我的宝宝?宝宝,你快回来呀!学生通过画面深切的感受到“焦急不安”一词的含义,把这一句读得情真意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那种看、听、说、做、想等多种器官参与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感知的精准性。

三、促进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齐声,而且能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增加信息量,强化记忆效果,提高了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过去上课教师忙于板书和多媒体操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们的反应。使用白板之后,可以把板书和操作课件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样教师就可以自如地参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课堂是交流的课堂,是异彩纷呈的课堂。

洛克威尔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在教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时,我在白板上呈现文本,利用白板笔在文本上做各种记号:不认识的字画上三角符号,不懂的词画上横线,不明白的句子画上波浪线,打上红色的问号„„学以致用,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在白板上呈现心中的疑惑,既学会了方法,又创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

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我让学生各自在课文里找出表示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动作的词,并请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做记号。该生只画了“挑选”“看”两个词。我又接二连三地请了几名学生,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名词、形容词、甚至副词都被当成了动词。最后在师生、生生的共同探讨下得以订正。巧用白板,能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简单。

互动的魅力还存在于评价之中。首先是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字和电子白板上呈现的范字进行自我比较,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其次进行交互评价,把不同学生的字放在一起,投影在白板的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相互比较,扬人所长,补己之短。第三是过程评价,让学生在投影仪下现场范写,老师可就其写字过程中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笔画顺序、占格等小细节进行全面评价。

学生的写话也能如此操作,格式、错别字、书写质量一览无余地供全体师生品评。互动课堂中,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学习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和积极。更让人称绝的是,利用电子白板可评价学生的朗读、讲故事等语言水平。学生把各自的课文朗读做成视频,通过网络传到教室的电脑里,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时,全班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兴奋,因为每个学生成了电影的主角。大家纷纷针对字音、停顿、情感予以评价,每位学生都成了智者,班上掀起了朗读的高潮,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而激发的源泉来自于前所未有的交互式电子白板。

四、增加容量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增加了教学的容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资源搜集与资源整合的途径。教师可以把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存入资源库、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出来。在学习完《快乐的节日》时,“快乐的节日”歌曲在教室里跳跃,伴着视频里可爱的动画,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背诵下来这首长达两页的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在学习与学生的年代相去甚远的《王二小》一文时,我调出了事先准备的王二小画像,介绍了王二小的生平,同时调出“敌人扫荡”的视频,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白板上的视频——《歌唱二小放牛郎》,悲壮凄婉的音乐响起,当唱到“二小被敌人挑在枪间”,整个画面变得鲜红,学生深受感染,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带着对二小的怜惜,带着对英雄的敬意,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读书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试想如果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会有如此佳的效果吗?

预设精彩,生成更可贵。运用白板调出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为学生所用,在学习《邓爷爷植树》一文时,学习初始我让学生质疑问难,久居城市的学生不知“铁锹”为何物。我迅速上网搜寻到“铁锹”的图片,学生释然。当学生不知“潮

汐”为何物时,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在电子白板上轰鸣而来。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空间,激发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长期积累,有意追求,从寻常思索中形成自己的见识。

实践证明,电子白板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了其无比的优越性,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但如何真正地发挥电子交互白板的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还需我们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去努力、去探索出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的更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篇2:重视朗读,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读

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很有限,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故事引入、图片展现、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够由被动朗读转变为主动朗读, 最终达到热爱朗读的效果。如在《二泉映月》这一课的朗读训练中, 教师可以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 让学生感受这首二胡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这样一来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使课文中阿炳所要表达的心声, 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之中, 学生的朗读欲望就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读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或者蕴含了某方面的哲理, 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 才能理解、领悟。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披文入情, 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 做到“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悟出美妙之处,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郑和远航》一课中“将近中午, 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 接着高举令旗, 大声喊道:‘起航!’”, 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进而深刻体会郑和那种威武自信、顽强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便水到渠成了。

三、多种形式指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地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 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水平和能力, 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 听了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 发现老师们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形式的变换, 这无疑是很好的朗读训练, 但却普遍忽视了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朗读的感情、语气语调、停顿都存在很多问题, 而这一点往往被热闹的表面所掩盖。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除了要避免朗读的单一性、力求做到读中有变化、读有趣味, 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心声, 积极采用不同的朗读指导方式,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求知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多读, 有兴趣读, 主动读, 在读中领悟、发展。

1.范读引路, 学生模仿感悟

因为小学生模仿力较强,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 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 委婉悦耳, 可以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情, 点燃学生的趣, 活跃学生的思, 发展学生的智,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的榜样。当然, 范读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不要机械地模仿, 以免造成动嘴不动脑的后果。

2.学生自由读文

自由读文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的习惯。在自由的读书的氛围下, 学生可以采用一般教学课文所采用的朗读方法, 通常是先听范读或录音读。大声朗读,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读后与同学商榷或老师交流。这种朗读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教给方法, 指导朗读

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通过采用常规的方法, 如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看, 读中想, 读中议, 体会所读句、段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 归纳和整理了以下几种朗读方法, 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 读出他们自己的风采。1有关宏大场面下人物讲话的课文, 可以采用回声式朗读。2运用引导式的朗读, 引领学生体会课文带来的美。3诗词的朗读指导, 也相当重要。诗词的韵律感很强。我在教学中, 一般采用对读式朗读。

总之, 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优美的学生语言, 不仅可以起到有声学习的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结合文本, 深化文本, 走进社会生活课堂, 让学生与作者一道, 享受在蕴含丰满语言文字的世界里, 自由学习, 自我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 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与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3:电子白板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一、利用“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高科技的时代,他们小小年纪,已经习惯了使用手机、电脑、MP4等数码产品,在课堂上,却要与“死”的黑板打交道,他们的注意力怎能集中?而电子白板这一高科技产物,不但有黑板原有的功能:自由地板书、绘画、修改、擦除、批注,而且还有多媒体的功能,可以演示文本、动画、视频等。它有随时可以使用的电磁笔,对投注到白板上的任何画面进行及时的诠释与批注,并可直接点击板擦进行涂改,电子笔还可以随意选择粗细、颜色;它有罕见的聚光灯,对需要特别关注、提醒的地方起到强调的作用;它还可以对画面随意拖动或放大缩小等等。用白板上课,学生就好像看到了一台新款电脑游戏一般,兴趣盎然。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文章主旨,我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一簇美丽的玫瑰花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几十株姹紫嫣红的花儿在春风中微笑,与小动物们招手、对话,它们尽情展示着自己婀娜的身姿,灿烂的笑容……通过这一组幻灯片的放映,再加上配乐朗读,学生深切感受到玫瑰花的美丽,仿佛闻到了玫瑰花的香味。再通过鹿弟弟与小鹿深情的对白,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把美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这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看得那么认真,听得那么入迷,很快就对课文的内容熟读成诵了,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借用“白板”,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

由于电子白板继承和发展了黑板的书写功能,同时又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单一展示的缺点,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以互动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学《毛主席在花山》这一课时,学生感悟主席关心群众的相关句子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相关句子。以前让学生和书本交流时,总是担心预设与生成不一样,教师出示句子会很麻烦,现在用电子白板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我首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电子课文,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主席关心群众的相关句子,并且在旁边做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阅读。这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也属于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也从中学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这种方式在课堂上第一时间得到了的阅读教学,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巧用“白板”,解决学习难点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落实学习目标的关键。而电子白板的独特功能,为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

电子白板可以记录下课堂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易学易用。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回放功能,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从根本上弥补不足;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库,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用;而白板的存储功能,可以将教师上课使用的资源和学生智慧的创造以多种方式存储下来,便于学生再学习或复习。

如,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电子白板把难写的字的书写过程录制下来,在教学时随时回放书写汉字的过程,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了汉字书写的难点。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电子白板能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白板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和方便快捷等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深化当前的课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摆正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篇4:让语文课堂教学流光溢彩

我班有一位同学, 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变色龙》这一课时, 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说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特点: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奥楚蔑洛夫挺聪明!”我忽然眼前一亮, 立刻抓住了他的这一闪光点, 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 我想知道的更具体一些, 你能说说吗?”那位同学低着头轻声说: “我觉得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他所生活的环境、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他为了保住自己饭碗, 而在不断变换角色, 这正是他聪明的表现, 要怪只能怪当时的黑暗社会。”

在他说完之后, 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 其余的同学也投来了赞赏的眼光, 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 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 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 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 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 更重要, 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不少教师都注意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获得成功。

在课堂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当演员, 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 ( 学生)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早在本世纪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 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 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美化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我在上《狼》一课时, 屠夫杀狼, 我让学生把课本, 桌椅为道具, 互相协作表演, “屠夫杀狼”这一动作神态, 学生也朗读, 也演示,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 古文背诵这一难关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想象, 准确把握作品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拓展性的活动, 作为学习引路人的教师, 首先是教材作品中的接受者, 围着他们各自的经历, 情感状态, 文化修养, 他们可能会与文章营造的氛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契合, 产生共鸣现象, 思绪飞腾, 从而在平淡无奇的社会生活表象下可发掘出某些闪光的东西, 将教师的这种思维现象采用恰当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想象力, 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开篇写道“假若你幻想中有一个老城, 有睡着了的大城楼, 有狭窄的古石路, 有宽厚的石城墙, 环城流着一道清溪, 倒映着山影, 岸上蹲着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 那便是济南。”读过这段如诗如梦的文字, 自然会联想到今日济南的形象, 一种要描绘今日济南的愿望油然而生, 在语文课上, 我谈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们受到启发, 争相描绘今日济南的新景: 宽阔的明亮的马路, 高耸入云的楼房, 人流如梭的商厦, 机器轰鸣的工厂……一幅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泉城景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更加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 但是学生们由于知识能力有限, 在表情达意、篇章构思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教师在讲解范文的过程中会引导他们学习范文的写法, 进而加以模仿, 久而久之, 他们的欣赏、阅读、写作等各项能力都会逐渐有所提高。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认为是“享受语文”, 享受思考的成果, 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 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 不再有绞尽脑汁的猜测, 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 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 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 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在学习作品的文学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 换言之, 都如断臂维纳斯, 有一种残缺的美感, 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对一部作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 对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中, 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 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 才使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的非读而更具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 就疑处生疑, 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 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我深刻体会到情感效应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 能化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为积极,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去修养品德, 学习知识, 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 尽量发挥自学能力, 诱发学生积极的、主观的努力。

篇5:生成,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生命;光彩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且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光彩。

一、捕捉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1.文本的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课堂中的亮点

在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这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

3.学生的错误也有价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不全是坏事,关键是教师要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4.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二、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1.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和信任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独立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作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2.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的“舍本求末”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3.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彰显着人性的魅力。

篇6:让语文课堂溢彩流光

一、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开课时,导语可以是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个悬念,一个奇闻趣事、一句名言,一首歌、一段经历、一幅画面,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比如,我在教《我的信念》中问了了同学一个问题:知道世界有一对母女双双获得了诺贝尔奖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很感兴趣,自然引出了这篇课文的作者居里夫人。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1. 挖掘教材内容。语文知识纷繁旁杂,如果我们忽略了对语文教材的挖掘,那么就是浪费资源。其实学生在拿到教材后,就会去读其中的内容,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因势利导,让他们保持对课本的新鲜感。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背后的内容,比如我在讲《我的信念》中查阅了诺贝尔资料及有关诺贝尔有关的趣闻,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手遂自荐》时,给同学介绍了战国四君子的故事……在深入挖掘文本的情况下,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 补充课外知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仅讲授课内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那就需要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比如,我在讲苏轼的词的时候,一定会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我们泱泱大国有多少迁客骚人。屈原的忧国忧民,李白狂傲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潜的恬淡悠闲,苏轼的波澜壮阔,稼轩的金戈铁马,多么富有个性的文人,多么绚丽的华章。五千年的文化,从诗三百的文学源头,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楚辞汉赋的浪漫缠绵,唐诗宋词的文学颠峰,民间元曲的绚烂舞台,明清小说的成熟精彩,无不让学生醉心于文学的长河中。让学生在文学殿堂里徜徉,定会撩起学生的无限情意,何愁他们不自觅佳文以解忧思,何愁他们不有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生动的教学形式

作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我在课前让学生进行3~5分钟的课前说话训练,要求脱稿,有计划按阶段进行:星期一体验人间的真情,星期二放飞想像的翅膀,星期三讲名著故事,星期四与名人交流,星期五品味生活的真谛,并评出每周“说话之星”。还有每天让学生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并说出理由。这样既给了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也让他们养成了习惯。魏书生老师说过:“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教学方法的不同也可以让他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研究了数字牵引法进行教学,分别从两课做了实验:《孔乙己》《五柳先生》。讲《孔乙己》时,我以孔乙己的两次出场、三个动作、人们的六次笑声来讲解全文;在讲《五柳先生》时以一个志趣、二个层次、三个爱好、四个典故、五个人、六种态度、九个不字,这样的数字牵引把文章的脉络、内容、写法、情感都涵盖进去了。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他要弄明白这些数字的内涵,就要充分的思考和通力的合作,我觉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语言魅力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富有魅力,他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词汇贫乏,就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讲林黛玉的时候,声情并茂地读了她的《葬花词》,并以生动的语言将林黛玉的悲惨人生描绘出来,使学生感同身受,使他们对整部名著都产生了兴趣,我觉得我就算成功了。

篇7:情境教学 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一、直观情境

直观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原则并在理论上予以分析论证的人是夸美纽斯,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直观情境,能让学习者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

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背影》(她打开课本,响亮地说),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请大家边听边划出表现父亲动作的词语。

师:(学生朗读完后)好,谁来回答?

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中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

师:(激动地)你们看,朱自清先生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好啊!父亲对儿子的爱,都凝聚在这三个动词中,多感人啊!这样普普通通的三个动词,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细致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句人物的对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稍停)大家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这三个词的用法清楚吗?

生:“攀”是手的动作,“缩”是腿的动作,“倾”是形体的动作。

师:对!这三个动词连着用又说明了什么?(这时,只见老师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时,每一位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顿时,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

这个直观情境,是老师通过自身的表演再现父亲背影的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感受到老师讲课中对学生赤诚无私的爱。

二、媒体情境

媒体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媒体教学活动过程。适当运用媒体,借助画面、音乐来渲染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过零丁洋》一诗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天祥的画像,讲述文天祥一生的坎坷经历,播放配乐诗《过零丁洋》。借助图片,可以把文天祥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天祥的形象。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重要作用,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

三、类比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类比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事物的类比、对比、纵比、横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事物的同和异,提高鉴别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说理过程中,其思维走向运用了类比推理。据此,有位教师设置了情境。

师:这篇课文明显地讲了三件事:一是写邹忌比美的趣事,二是写邹忌向齐王进谏的经过,三是写齐王纳谏及其效果。那么,大家说说邹忌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生:邹忌的妻偏爱他,妾害怕他,客人有求与他,而说他美,事实上是徐公美,因此邹忌受了蒙蔽。

生:邹忌联想到齐王,齐王的宫妇左右偏爱他,朝廷群臣害怕他,四境之内的老百姓莫不有求于他……

师:然后得出什么结论?

生:可见齐王同样深受蒙蔽,因此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师:对!大家分析得很好!这种思维方法叫类比。即甲、乙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其中甲还具有另外的某些属性,从而推出乙也可能具有这种属性。我们在议论文的写作中,经常要运用类比法进行论证说理……

此教例是对类比推理的直接学习和运用,教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认识类比推理,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类比进行论证。

四、探究情境

学生要对阅读的文章有深入探究,必须要有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奇巧关键之处,引发学生思考,即巧设探究情境。

我在教学《枣核》这篇文章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位旧时同窗为什么独独选中‘枣核’来寄托思乡之情呢?”

我一听,先是一楞,既而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更有助于理解文本。于是,我顺水推舟,接过话题:

“对呀,用来寄托思乡之情的物件应该是很多的,但这位美籍华人为何对‘枣核’情有独钟呢?同学们,你能揭开这一谜团吗?”

(先是沉闷不语,接着窃窃私语,再下来是智慧的火花)

生1: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她自己就说,近年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棵种子,试种一下。这说明她是想着那棵枣树,自然就托我带枣核了。

生2:我以为,这位旧时同窗之所以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是因为这里是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这里一定给她留下难忘的印迹。

生3:我还要补充一点,“枣核”细小,便于“我”完成任务。如果是大的物件,就不易携带。

生4:我觉得不仅如此,带的是“生枣核”,这“生”很重要,说明它是有生命的东西。如果是工艺品,就失去意义了。

生5:是的,我同意这一观点,“生枣核”具有生命力,而且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自然最能寄托思乡之情,这应该是这位美籍华人对‘枣核’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设置探究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语文能力发展。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震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产生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上一篇:医药渠道的销售模式下一篇: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