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2024-06-23

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通用12篇)

篇1: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一、管理主体

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依托城市,由城市游憩带动形成的旅游区其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或者社区组织;依托特色、龙头产业形成的农业、工业旅游区其管理主体既有政府、社区组织,也有旅游企业或者投资者,实践中,投资者的作用可能更大。由此,可以推断出草原文化旅游区的管理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是旅游企业或者投资者,更有可能是社区组织。不论是政府、旅游企业还是社区组织,在发挥管理职能之时,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政策导向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上;旅游企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拓展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之上;社区组织的主导作用则表现社区利益的维护之上。基于草原文化旅游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文化传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要求;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利用与节约之间的关系,实现以最小资源成本换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绩效目标,选取社区组织为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主体最为适度。

二、组织结构与角色定位

草原文化旅游区将服务业功能集聚,但完全套用服务业管理体系效果不佳。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体系影响其战略目标实现,调控其现实目标与预期目标的吻合度。(一)组织结构草原文化旅游区的管理以当地社区组织为主导,旅游企业(投资者)和社区居民联合共行。这种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遵循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其组织结构见图1:(二)管理角色定位1.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言人,具有协调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利益的责任。社区组织具有双重身份:政府职能施行者与居民利益代表者,是旅游经营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要成为具有双重职能的社区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有至少乡镇或者同级政府职能,具有独立的财权和资源规划、开发、管理权;第二,其辖区为旅游开发区,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旅游业;第三,有条件实施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体现在旅游管理决策和利益分配两个方面,社区居民追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等多重满足。社区居民通过文化演艺与提供旅游消费品等方式实现其经济利益,同时,通过参与决策、监督等活动自觉维护社区利益。3.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成为推动草原文化旅游区前行的原动力需要上级部门充当润滑剂和桥梁纽带。相关部门应鼓励旅游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为企业提供创新实现的途径和利益相关者合作行动的有效网络,为旅游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相关部门的施政方向应主要放在有需要和潜在需求的企业之上,不管这一类型的企业是否存在于草原文化旅游区之中,或者是否有可能进入草原文化旅游区,都应该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4.企业草原文化旅游区内的企业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交织而成的网状经营体,需要与草原文化旅游区内、外的各种组织进行资源交换,例如,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获取旅游基础资源,从社区居民手中购买基本服务,从行业协会获取信息,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等。企业必须取得当地政府的中长期经营授权,使其为社区长远发展做远景规划,避免“飞地”效应。

三、实施要点

社区组织的投资规模使他们有动机规范效率低下或者忽视社区利益的企业,并且通过显著的导向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社区组织关注企业业绩和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并淘汰其中的劣者。但是,社区组织主导开发对管理主体的能力要求很高,而且,集聚区的责权利不明,易导致产权虚置或者弱化。(一)保证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的有效体现社区居民始终是旅游、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是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根本。但是,社区居民基本处于“无奈接受、失语表达、过度展示”的被动参与状态。事前发言权被忽略,事中选择权被搁置,事后追索权被冷却,无法真正、主动参与到社区发展决策与监管当中。为此,社区管理模式要实施公正、公平、公开的利益共享体制,使社区居民在透明环境中参与决策、管理与分配。要自下而上的构建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上确保社区居民的权利实现,通过制度增权,凸显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二)保证专家组织的话语权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由于知识结构有限,往往关注的是短期利益与当前利益,对长远发展关心力度不足。要处理好这个问题,专家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专家组织可以为社区组织提供政策导向,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对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培训,将文化专业组织引入管理之中,对草原文化旅游区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视。(三)发挥利益相关者各自优势草原文化旅游区在管理过程中强调系统观。各级政府、行业协会、消费组织、自发群体与草原文化旅游区发展息息相关。政府拥有公共资源的调配权、行业政策制定权,各级政府在草原文化旅游区的管理中扮演总控与协调角色;行业协会的整体诉求是草原文化旅游区发展当中不可忽视的互动要素,要充分调动其自律性;消费组织与自发群体是消费者或社区居民渴求的代表,其表明了消费者或者社区居民的基本态势,其对草原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草原文化旅游区在在动态的演进过程中,也会经历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阶段特征迥异。草原文化旅游区要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并不断克服交流障碍、合作障碍与资金障碍,但不可用行政命令取代市场机制,管理必须要从顺应市场规律的角度进行,以促进市场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篇2: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2010-09-30 11:13 来源:蒙牛 新民网编辑:皮佳

9月27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蒙牛杯”“„天骄之声唱响校园‟”系列文化活动走进首都师范大学,向广大在校学生展示了蒙古族长调的不朽魅力。作为此次“„蒙牛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全国20所大学系列文化活动”的主办方之一,蒙牛乳业集团对推广草原文化一直不遗余力,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不但要带给消费者好品质的天然牛奶,更要向社会传递来自草原的原生态绿生活。

蒙牛携手长调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推广长调文化、传承和保护

据了解,该活动由蒙牛乳业集团与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共同举办。自去年10月起,蒙牛就开始组织著名的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和专家学者走进校园推广长调文化。据悉,首都师范大学已经是“蒙牛杯”天骄之声 唱响校园系列活动的第七站,活动自举办已来,相继走进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据悉,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著名蒙古族音乐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乌兰杰教授对鉴赏蒙古族长调艺术进行了精湛讲解。现场,拉苏荣、巴德荣贵、阿木古楞、乌云、蒙根、哈布尔等国家一级演员和青年歌手们纷纷献唱,博得了首都师范大学师生们及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乌兰杰大师的精彩点评更是让观众们受益匪浅。

著名蒙古族音乐学家乌兰杰教授向师生们介绍蒙古族长调艺术的丰富内涵

蒙牛负责人表示:“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是解决非遗濒临灭绝的重要解决方式,蒙牛选择在年轻人中推行蒙古族长调正是基于当今大学生对于长调缺少正确认知。这项活动将会继续推进下去,5年内我们将走进全国范围内20所著名大学,让我们的天之骄子更加了解与热爱草原文化。”

蒙古族长调,是原生态的、绿色的、离自然最近的音乐,是音乐中的草原。被誉为“天籁之音”,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牛携手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扛起“推广长调文化重任”,勇于担负起作为一家成长自草原上的民族企业应尽的责任。

蒙古族长调艺术家们的现场演唱展示了长调文化魅力

“蒙牛作为扎根内蒙古地区的企业集团,辽阔美丽的蒙古草原是集团赖以成长发展的母体,可以说没有蒙古草原就没有蒙牛。所以,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把保护草原和建设草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赞助蒙古长调音乐会,是回馈理念的一次具体行动。”蒙牛集团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了这次赞助活动的初衷。

篇3: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1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1.1 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草原文化的多元性。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 创造了红山文化、富河文化、汉书文化、辽金文化和科尔沁草原文化。夫余、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并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 留下了丰富的草原文化旅游资源。

1.2 蒙古族民俗风情独具特色

由于科尔沁草原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 逐渐形成以蒙古族为主, 还有满族、回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蒙古族热情开朗, 能歌善舞, 喜欢奶茶美酒, 草原上每年举行那达幕大会, 进行安岱舞、马术、摔跤等各项活动, 这一古朴的文化特征以及其极具特色的草原民居景观和生活习俗共同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科尔沁草原文化。

2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2.1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仅开发了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停留在草原观光、蒙古族民族风情观光的项目上, 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底蕴浅薄, 层次较低。谈及草原旅游, 都是给人留下“蓝天白云绿草原, 哈达美酒手把肉, 歌舞石头蒙古包”的印象, 旅游产品雷同, 这就使得草原文化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降低,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2.2 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 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观光, 观赏, 更注重参与程度, 更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涵。目前, 吉林西部旅游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 草原文化旅游为辅, 白天游湿地, 看草原, 吃蒙餐, 赏蒙古族歌舞, 购蒙古族特色商品, 夜晚活动极少, 大多是一日游, 游客停留时间短, 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创意, 深度开发不足, 旅游产品体验值低, 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严重阻滞了旅游业的发展。

2.3 旅游产品有待整合, 提升旅游竞争力

吉林西部包括白城市和松原市, 两个城市文化旅游资源趋同, 都是以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 旅游产品单一, 但两市旅游规划各自进行, 在资源利用和宣传方面往往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规划, 使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度高, 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需要从全局出发, 整合与利用草原文化旅游资源, 重塑文化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旅游竞争力。

2.4 旅游产品市场拓展与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西部同临近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相似性很强, 导致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 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提及吉林西部旅游, 大多数人知道向海自然保护区和查干湖冬捕, 但对极具地方特色的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知之甚少, 还需要合理规划, 加大宣传力度。

3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3.1 丰富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最具代表的是辽金文化和蒙古族科尔沁草原文化, 而在现代草原文化旅游中只注重了科尔沁草原文化的开发, 对辽金文化开发力度不够。辽金时期是吉林西部历史上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建国初期, 在白城设置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州级政权机构——长春州。长春州是辽代在东北的重要州城, 设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 又是东北统军司所在地, 还是辽皇帝春捺钵之地。契丹、女真人在此地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纵观全国, 辽金文化开发甚少, 吉林西部应抓住这一机遇, 建设辽金文化城, 重现契丹、女真人的生活习俗, 使游客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 进而感受更多的历史, 培育草原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草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3.2 挖掘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

旅游产品的竞争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第二层次的竞争是质量竞争, 包括旅游服务质量、景观美学质量等;第三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旅游要加大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挖掘、规划与开发工作, 逐步提高文化竞争力。开发草原那达慕、“男儿三艺”、草原滑草、草原婚礼、草原勒勒车和篝火晚会、科尔沁版画制作等一些参与性极强的文娱活动, 来提高旅游体验价值, 迎合旅游者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 使之体验真正的牧民生活, 感受蒙古族风情。

3.3 加大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商品化的力度

加强对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商品化力度, 将潜在的草原文化旅游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应当成为吉林西部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在原有的旅游商品基础上深化设计, 加强创新, 进一步优化旅游商品, 提高旅游商品质量;提升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 大力培育和开发草原文化旅游精品;可以开发篝火晚会、参与制作草原酸奶、编织哈达、蒙古烤肉等参与性极强的活动;设计排演草原文化风情或反映辽金历史的大型文艺晚会;同时还要丰富旅游纪念品的品种和种类, 逐步让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进一步感受草原文化。

3.4强化宣传促销, 拓宽客源市场

《走遍中国》栏目组摄制的美丽中国·湿地行之《向海——活力重生》, 《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摄制的查干湖的冬捕, 是吉林西部旅游宣传成功的范例。草原文化旅游要依托“春捺钵、夏草原、冬捕鱼”的品牌效应, 整合各城市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媒体、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扩大宣传, 实现最大的促销效果。尤其不可忽视网络的宣传效应, 要强化旅游网上预定和营销等功能, 宣传独特的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立足省内客源, 扩展国内客源, 逐步开发国际客源市场。

摘要: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乃至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 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 草原文化旅游焕发出新的活力。吉林西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部, 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但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开发深度不够, 制约草原文化旅游的发展。本文提出整合和开发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对策, 以期促进吉林西部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品,整合与开发,吉林西部

参考文献

[1]陈景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1) .

[2]赵志峰.对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9) .

篇4: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关键词】草原文化 增强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1-01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意义越来越重要。弘扬草原文化,是体现内蒙古地区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建设富有民族特色高职教育的崇高使命,也是增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这是由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决定的

高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在高校弘扬和传承草原文化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因为文化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都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播过程。在我区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对于保护、诠释草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这是由我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决定的

我区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教学,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效果显著的特点。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1.诚信缺失。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散漫,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为了顺利通过学院的综合测评,采取开虚假病例的做法。部分学生在考试中采用抄袭的方式获取成绩。为了获得助学金、家庭困难补助,少数学生谎报家庭状况,开虚假贫困证明。

2.自我封闭。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往,这样会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

3.缺乏礼仪。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不懂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在生活中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在宿舍中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在课堂上随意接发手机短信、迟到早退……

针对如此现状,要加强对我区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挖掘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把草原文化引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一,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草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具有多重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心态。通过对草原文化兼容并蓄、开拓进取、勇于突破的思想内涵的解读,改变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状态,鼓励他们走出去,积极与人交往,积极参与班级、学院的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践行开放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能带给同学们的宝贵财富。

2.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守信是草原民族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石,是草原文化观念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在人际交往中,言必行、行必果,以诚待人是立足之本,做人之基。通过确立这样的标准,树立这样的典型,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并努力培养并形成以诚信为本的处事原则,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也能以守作为个人道德品格的重要尺度。

3.可以培养学生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草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倡导团结合作。在学生中通过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宽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可以调解矛盾、化解冲突,让人际交往充满美好,焕发出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三、把草原文化引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想

1.以优秀的草原文化作品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开展“草原文化宣传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了解草原文化内涵。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对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生产用具、宗教用品、游艺用品等的集中展示,促进大学生对草原文化的了解。邀请乌兰牧旗等演出团体,到学校进行文艺汇演——高雅文化进校园,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草原文化的美妙,接受草原文化的熏陶。在面对面中,深刻领略草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深刻的洗礼。

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的宣传资源,积极宣传草原文化。利用板报、阅报栏、电子显示屏、橱窗等,积极宣传草原文化。通过集中展映草原文化优秀影视作品,把草原文化的精髓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广大同学面前。

2.通过加强教学建设传播草原文化

可以采用开设有关反映草原文化的课程,积极推广草原文化。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设置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传播草原文化,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草原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力,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巨大贡献。可以让同学们对以蒙古民族为首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精髓有逐步了解和深入研究的过程。

也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校本教材,让同学们较为集中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对草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

还可以在班团会上以活动内容的形式,集中收看反映草原文化的优秀影视剧。

3.通过诚信文化建设传播草原文化

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因此,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诚实守信的大环境。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校园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弘扬正气,积极营造一种健康良好的道德氛围和舆论环境。适时地把不诚信行为公开化,树立讲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诚信的学生得到舆论的肯定和宣传,而让失信的学生受到谴责。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来加强诚信教育。要通过开展新生入学诚信教育、“诚信创建月”等活动来加强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提倡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班风,形成诚实守信的大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草原文化的推广与教育,可以使广大同学在“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鞭策下,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可以培养勇敢无畏的英雄精神,可以培养宽容的胸怀,良好的人际交往之道,培养忠诚信义的道德观念,培养冒险创新的开拓精神,培养平等法治的社会观念,培养自由民主的公民意识,培养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培养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通过大力弘扬草原文化的精髓,使高职学生不但热爱大草原、热爱草原文化,更能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的养成,成为一名有责任感、讲诚信、讲环保、敢创新的合格的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园园、鲍晓艳.基于高等教育创新视角看草原文化与传播的互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金志远.草原文化传承与蒙古族高等教育的当代使命[J].前沿,2009.

[3]胡匡敬,王学俭,董汉忠.论草原文化[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

篇5: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缅怀先辈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习仲勋同志在陕北领导农民革命斗争中,面对残酷的斗争和恶劣的环境,他始终同广大劳苦大众一道,坚定不移的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斗争,因参加进步活动,在国民党陕西省监狱仍然不忘革命斗争,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地理想信念;因被人诬陷,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时间里,坚持“一辈子不整人”,在狱中坚持身体锻炼,修身养性,以德明志,做好了随时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准备,展示着他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学习先烈事迹,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尽职履责,忠于职守,转变作风,真心为民,服务群众;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缅怀先辈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范。习仲勋同志在平反后,临危受命主政要“先行一步”的广东,当时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的“”中走过来,思想又被“两个凡是”禁锢着。他来到广东后,深入基层调研,组织群众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活跃群众思维,这正是他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面对中央的企盼,人们的渴望,他无视个人安危、大刀阔斧,大胆向中央提出改革的“路线图”,为广东的今天“杀出了一条血路”,今天的经济特区如此繁荣昌盛与他不断地改革创新是分不来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学习先烈事迹,就是要居安思危,顺势而上,勇于担当,提高本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攻坚破难的能力;就是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凝聚和传递正能量。

缅怀先辈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怀。习仲勋同志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抓经济建设年代,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看到陕北革命老区的人民因为缺衣少吃,他积极向周请示,给陕北农民调粮,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广东期间,他看到当时因深圳和香港的经济条件差距太大的原因,不少人想偷渡过境,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广东建设好,让自己的人民不再为生活所迫而偷渡,这一切都体现着他的为民情怀。作为中国革命的老元勋,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自己的子女从来也没有沾上他的光,他教育子女要学会“孔融让梨”、要学会“雪中送炭”,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农村去接受锻炼都体现着他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学习先烈事迹,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奉公守法,严于律己,自觉遵守中央的“八项规定”,模范执行党纪国法,把权力用于服务人民。

篇6: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和灵魂。加强红色文化研讨,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重要论述的创新举措,也是着眼强国复兴伟业、探讨红色文化建设途径的有益探索。

XX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厚重,有名垂党史、影响重大的“人”和“事”,有数量众多、内涵深厚的“物”,有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魂”。XX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多支红军队伍由此诞生,XX起义、XX起义等载入我军军史,XXXX年红旗不倒,“XX精神”永放光芒。XX是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XX军部,中共中央XX局、XX局、XX局曾移驻XX。XX也是XX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XX人民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在XX这片红色沃土上,诞生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先烈、运动领袖,以及根据地、红军、隐蔽战线等各个方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现有革命遗址XXXX多处,还有众多纪念馆、所、碑、塔,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以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非物质形式经久流传。XX红色文化薪火相传,铸就的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等,是人杰地灵的人文XX的精神内核,是山清水秀的美丽XX的厚重底色,成为推进XX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篇7: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20xx年x月和2020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xx,每次都参观革命纪念馆,对党在xx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就讲好中国共产党奋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讲好xx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xx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党史研究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抓好正本、力推精品。先后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xx历史》(第一卷)修订版、《中国共产党xx历史》第二卷(1949-1978)、《xx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新中国70年xx大事回眸》等系列党史图书。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先后围绕重大党史纪念活动,举办大型图片展,拍摄播出《xx党史始话》《红色播火者》《长征与xx的故事》《刘邓大军在xx的足迹》《xx解放时刻》等专题片。三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功申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宣传专项资金项目5个,其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xx的创新实践研究》《大别山精神研究》

《xx数字党史纪念馆》等课题结项,打造了永不落幕的网上党史展览馆。讲好xx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党史研究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8:谈蒙古马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应用

一、马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为了了解草原旅游中的马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曾经到锡林郭勒草原进行实地考察并做了调查,初步了解到了马文化项目应用现状。内蒙古草原旅游中大多数旅游景区中的马文化资源的应用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以骑马体验和参观马文化为主要旅游项目。有一些草原旅游景区中的马文化资源的利用是单一的,提供仅以骑马以及马上表演为主的简单项目。也有一些草原旅游景区中的马文化资源的利用是综合性的,骑马、马上表演、赛马、马文化展览等多种方式展现蒙古马文化的魅力。虽然蒙古马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应用和商业化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草原旅游景区对于蒙古马文化的认识及利用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马文化项目单一、雷同性强

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中蒙古马文化马文化产品形式单一,产品种类少,游客体验的产品简单且少,没能形成自己特色产品。目前蒙古马文化在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当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骑马观光,二是马术表演。然而以骑马及参观赛马、马术表演等为主的蒙古马文化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了,而旅游者更加注重体验和参与蒙古马文化旅游产品的参加。当前内蒙古各草原旅游景区中除了观看马术表演及赛马和骑马奔腾等基本旅游产品以外别的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很少或者没有。

(二)开发方式简单、粗糙

草原旅游中与马相关的旅游项目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项目形式单一,大多数草原旅游景区中马文化项目应用的单个的项目为主,没有与其他项目进行组合。因而马文化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不高,没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影响。马文化项目利用上没有形一个完善的系统,大多数旅游景区在马文化项目的开发与其他的旅游项目进行分开利用,以至于马文化项目形成了简单的、粗糙的单个旅游项目。所以草原旅游中的马文化需要精心打造成知名度高的旅游项目。

二、对马文化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蒙古马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最能代表草原文化。蒙古马是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的伴侣,也是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社会发展,马逐渐淡出了第一产业,但在第三产业领域里与马相关的产业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蒙古马文化资源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蒙古马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将蒙古马文化内容规划为马风俗、马形象艺术、马运动及马产品等四大类。1.马风俗,蒙古族人民在养马、驯马当中根据蒙古马的特点以及自己文化特点相结合起形成的禁忌和规矩。马风俗包括马崇拜,马禁忌。2.马形象艺术:赞美诗、寓言故事、民间传说、警句格言、民歌、音乐、谚语、谜语、祝赞词、口语、歌曲、马头琴曲、雕塑、油画、岩画等等。3.马运动,包括竞争类比赛和传统赛事及马上运动。竞争类比赛:赛马,赛马根据距离的长短分长距离赛马和短距离的赛马,根据马的跑步姿势分走马赛、快马赛。传统赛事:赛马球,赛马术,驯马、套马、策格会、马驹赛、马上运动:马背上表演。4.马产品是指马的附加产品,包括马奶、马肉、马尾、蒙古马车、马像纪念品、马靴、马具、马鞍等。

三、蒙古马文化的草原旅游中的应用

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业经营与蒙古马文化相关的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骑马、观看马术表演、观看赛马运动、品尝马奶酒、参观马文化展览等等。大多数草原旅游景区中的蒙古马文化项目主要引用于一是骑马体验项目,二是参观或欣赏马上运动。例如欣赏景区骑马人员的马背上表演、参观马文化展览、观看赛马等。

可应用的蒙古马文化项目有:

观看类型;根据游客探求异地文化需求及满足游客审美要求应多增加观看项目,如牧民驯马,牧民套马,观看马驹赛,精美的蒙古马雕塑。

体验类型;根据游客的需求细分产品的种类,增加产品的种类。年轻人喜欢冒险、刺激并着重体验感受。为其应体验为主导产品种类需增加;例如:骑马漫游的项目应加入两类马,如骑快马旅行和骑走马旅行;蒙古马车旅行、穿蒙古袍模拟骑马游牧、品尝马奶及简单参与马奶制作、诸多马文化节日的舞台化等体验与娱乐相结合的产品应增加。

篇9: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作为一位多年在宣传战线工作、又具有丰富理论宣传工作经验的宣传部长,云淮说,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文化产业被党和国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就乌兰察布市而言,也是一次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作为一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特别是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云淮说,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必须明白:这一系列的新信息和新理念将对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将会给予乌兰察布市怎样的机遇?应该如何在实践中与之更好的结合?

云淮认为关于乌兰察布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委书记王学丰在今年的扩大会报告中都已明确指出。从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态势来看,未来的发展重点就是文化产业。这对于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发展来讲,无疑是一次重要机遇。未来的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原本清贫的宣传文化部门必将会变得热火朝天,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必将拥有展示才能的广阔舞台。常言道:“有为才能有位”,所以只要做足准备,定能有所作为。

云淮说,位于察右前旗巴音乡的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公园,就是该市的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即刻着手开发。像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这样,处于草原地区、方圆达一平方公里、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城遗址在考古界是非常少有的,从这里发掘出来的文物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可以看出,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空前的。古城遗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我们需要将其成功转化成为乌兰察布的文化产业资源。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那就必须有好的思路,来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如何才能有好的思路?

云淮的回答是:首先要了解文化的业态。文化的业态是整个文化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传统的出版业,由成稿、印刷、销售等环节构成了它的业态。按照以前的规律,出版业就此完结,但是按照新的理念,出版业的业态还远远没有结束,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就乌兰察布来讲,现有文化产业的业态有哪些?产业链怎样延伸?如何将乌兰察布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业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要了解文化要素市场。在整体的市场中,原本一个行业只有一个要素。而现在的行业,特别是属于文化产业范畴的一些行业,可以通过演绎等手段派生出许多其他的要素,这些要素和原来的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我市丰镇隆盛庄系列民俗活动。作为文化资源,它原本就是整体,但就目前来看,它开始逐渐变为要素。我们要将隆盛庄的文化要素抢先整合起来,迅速复制到元代集宁路遗址文化产业园区内,在园区的风情一条街上展现隆盛庄的高跷、月饼、庙会等特色性要素,从而形成一条独具乌兰察布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链。继续延伸下去,还可以恢复隆盛庄仿古一条街、开展古城一日游等其他的文化产业项目,采取各种手段使其无止境地衍生。

三是要理解和运用好文化产业的边际效应。所谓边际效应,即某个产品在已经无法再产生效益的时候,可以依靠其卖点,衍生出其他新的产品,继续产生效益。如正在建设的元代集宁遗址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要在其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重金投放,精心打造,然后通过它来创造其他的盈利点。

四要了解和掌握大众的文化消费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大爆炸的浪潮,大众的文化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在文化消费中体现出的共同特征和偏好集中形成价值链,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需求。乌兰察布市是一个高等级公路比较富集的特殊地域,极具“交通区位优势”。高等级公路富集,境内的人流物流就会集中。如何以此为依托,逐步做大乌兰察布文化产业,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科学把握和综合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同时要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来引导人们,使其最终做出科学正确的选择。

五是要切实把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当代的中国文化,是由三种文化融合而成的。其一是毛泽东时代留下的“斗争、平等”。其二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其三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即“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等。这传承了千年的华夏文明的精髓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无论做项目还是搞创意,都必须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很好地把握文化的三个方面,把它体现在自己的文化产品之中。乌兰察布市遍地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东有兴和的涝利海、苏木山,南有凉城的岱海、蛮汉山,西有卓资的红召、九龙湾,北有四子王的希拉木伦、王爷府及广袤的草原,中有后旗的活火山、中旗的黄花沟,可谓遍地都是宝。

云淮说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先明确自己的主流文化。目前,自治区的主流文化是草原文化,这是乌兰察布确定主流文化的大前提。草原文化是由多民族、多部族、多族群之间互相影响而相继产生的文化,其产生于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蒙古人常喝奶茶,常吃手把肉。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生,游牧民族所需的食物必须是特别耐饥耐渴而且便捷的,而奶茶、手把肉等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就被很好的保存和流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流派之一,草原文化有几个特点:一是包容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其复合型的特点带给其本身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包容性。比如说我市四子王旗的“全国十佳母亲”都贵玛老人,她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都广为流传。二是区域性。区域性的最大特点是融合。比如我市的特产丰镇月饼,就是一种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巧妙融合而产生的方便食品,是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的。文化产品也具有区域性。比如西藏、新疆的民歌,区域性特别明显。它们的旋律给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觉,就像那里的崇山峻岭一样。而蒙古长调给人一种广阔辽远的感觉,就像草原一样辽阔。这都是因为当地地理环境所致。再如踩高跷,也是马背民族传承下来的艺术。还有乌兰察布特有的门楼调(孩儿腔),是蒙古呼麦和山西晋剧的有机结合。所以,打造文化产业就要打造区域性强的项目,区域性强的项目就是稀缺项目,稀缺项目的市场前景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三是现代性。草原文化同样具有现代性,也在与时俱进。好多蒙古文的说唱、摇滚等也都是草原文化现代性的体现。四是开放性。草原的文化还具有开放性。受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限制,草原民族必须要同农耕民族进行物品交换。这就迫使其必须具有开放性。历史上的边关贸易区之所以会经常发生战争,就是因为农耕民族拒绝和草原民族进行物品交换所引起的。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像《花木兰》、《杨家将》等等。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要围绕这些故事情节,拓展思路,打造亮点。

文化底蕴深厚的乌兰察布大地,包容的事物太多太多,历史的、现代的比比皆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在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宣传文化人应该以怎样的行动来迎接这一个欣欣向荣的文化春天?对此,云淮认为第一,要继续深化“崇尚自然、包容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精神。第二,要加强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多做些类似非遗申请、文物普查和搜集展览的工作。第三,要加快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比如正在建设中的元代集宁路遗址公园,要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平台,再利用它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系列文化精品,产生更大的效益空间。

篇10: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旅游品牌

北国江城——吉林市, 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宜人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众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为旅游业发展做了充分的储备。那么, 怎样充分利用吉林市现有资源,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使旅游事业锦上添花呢?这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一、树品牌, 创和谐, 走出长远之旅程

品牌是一个在人们心目中感知、理解和认可的集合体。知名品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老板说过:“即使工厂一夜之间烧光, 只要品牌还在, 我马上就能恢复生产。”品牌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旅游业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而旅游品牌的创立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长远规划和主渠道。

吉林市的旅游品牌是什么呢?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就是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 就是让人们在旅游中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享受文化中感受旅游的快乐。这是一项双赢的事业。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也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梦想。在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秩序井然, 有安全感的旅游中, 人的心地自然会变得开阔、高远, 心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在1 9 7 0年就提出:“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 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可见, 世界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也必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 人们心情的顺畅, 可持续发展也就能得以平稳地实现。

吉林市的旅游业应走出自己的品牌——文化旅游。这是造福江城造福中国的有效的旅游文化事业。

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同时也预示着传统文化旅游前景无限。

二、顺渠道, 求发展, 开发旅游新项目

树品牌, 求发展, 要开启可行性的渠道,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新项目, 并力争做到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 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做试探性的开发和利用,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 古庙群的利用

吉林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儒释道的人文资源随处可见。吉林古庙以悠久的历史文化, 幽远、宁静的氛围, 精美的建筑艺术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其文物价值来为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可借助其幽远、宁静的氛围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吉林文庙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论格局, 不亚于南京文庙;论规模, 仅次于曲阜文庙。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历代衍圣公及夫人绣像展室、吉林碑林等。但其经济价值并不高。

究其原因,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对其文化内涵缺少深入挖掘, 没有形成一种儒家思想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体系, 人们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我们不妨以文庙为中心, 举办普及性质的《论语》《弟子皈》等的学习班、研讨会等, 让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形成一种趋势。同时注意与兄弟城市间的互动学习和交流。二是开发、利用率不高, 导致文庙的长期闲置。我们可以在文庙内举办各类书画展, 以及传统文化学习交流的经验展等, 这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也可促进文化的交流, 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 我们也可在文庙内设置每年的高考文理科的状元宣传栏, 这不仅对状元学生是一种鼓舞, 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这样, 吉林文庙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必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岩镇, 走文化与旅游经济并重发展的路子, 已见成效, 游客人数大增, 旅游业收入实现了5 0%的高速增长, 足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2. 短途近郊游

假日制度调整后, 短途近郊游必然会有所上升。吉林市的短途近郊旅游还有待开发。

(1) 桥梁一日游:利用吉林市各种桥梁建筑的人文资源, 举办短途水路或陆路的桥梁一日游。水路可沿江设置游船或游艇, 游客在观赏吉林市各式桥梁的同时, 也可享受到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结合的美感。而陆路则可领略魅力城市的精美之处, 一睹都市繁华的容貌, 增添些许对未来的憧憬。

(2) 大学一日游:吉林市是一座文化名城, 市内有多所大学, 如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等。其校园、图书馆、体育馆等都是现有的资源优势。而短途的大学一日游, 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 同时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尊重知识、追求文化的意识。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都设有此项短期旅游项目, 而吉林市的大学校园一日游仍是空白。

3. 旅游产品的开发

吉林市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旅游产品还有空白需要填补, 这就需要通过创意为游客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来适应市场的需求。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 还要留些回忆, 旅游纪念品是不可少的。

首先要设计出精美的导游图。这是最直接、最实际、最易于人们接受的, 也是最具保留价值的旅游产品。如北山旅游图、文庙旅游图、松花湖旅游图、吉林市旅游图等。在各省的重要旅游区都能买到城市及旅游景点的导游图, 而吉林市在这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对游客来说的确是一种遗憾。

其次, 能够增加亲情体现孝道的旅游产品也必将受到大众的欢迎。如北山的拐杖、宣传孝道的精美字画、书籍、小饰物等, 不仅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篇11:弘扬孝文化 发展大旅游

刘荣喜在致辞中指出,博山区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做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文章,区委、区政府坚持立足山城特色,以孝文化、饮食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了孝文化旅游节、美食文化节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盛会,并以此为载体,积极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博山的城市形象。

此次孝文化旅游节暨美食文化节以“弘扬孝文化、发展大旅游”为主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已经成功举办了博山旅游形象代言人及最佳旅游商品评选、鲁山风光摄影大赛、文姜庙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厨艺技能比武等多项主题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的举办必将对提升博山区旅游吸引力,丰富“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城市内涵,加快老工业区转型振兴增添新的活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博山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大发展。

开幕式上,还为该区获得山东鲁菜馆、山东省“不可不吃的100种美食”、“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不可不买的100种特色商品”的单位及博山区最佳旅游购物商品单位授牌;为博山区劳动技术能手颁发证书;为博山区旅游形象代言人颁发聘书,同时,还为博山区颁发了“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奖牌。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又观看文艺演出以及“美丽博山我的家”摄影作品展、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并参加美食节系列活动。

篇12:弘扬草原文化旅游区管理的研讨论文

一、草原文化旅游的基本阐释与其产业化分析

从理论角度来说, 文化旅游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与夏西肯特·格波特合著的《旅游学: 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他们认为文化旅游是一个囊括旅游各个方面的宽泛概念, 这里侧重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学习与思想交流。针对文化旅游这一概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阐释, 文化旅游, 显然包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个维度。旅游产业这一维度在前期的开发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文化产业这一维度在近年来才引起专家学者的真正重视。文化产业以文化为依托, 分为公益性文化产业与事业性文化产业。在文化旅游中, 文化产业应得到长足的发展, 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特征。

草原文化在中国古代就富有盛名, 如今已成为中华文明两大主源头之一, 在中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草原文化包含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红山文化、匈奴文化、鲜卑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及其在这些文化中所蕴藏的民族歌舞艺术、民俗风情、礼仪、服饰等文化资源。

草原文化旅游即是依托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发展的旅游产业, 在旅游过程中, 以体验草原文化和享受草原文化为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如今比较注重精神文明的消费, 享受精神上的富足, 所以, 人们已不是单纯地进行自然风光的旅游, 而是把自然风光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旅游, 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因素。其中, 国内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 在来华旅游的美国游客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达56.7%。这一数据显示,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相较于单纯的欣赏名胜古迹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在《内蒙古旅游统计便览》所提供的数据中, 旅游结束后国内旅游者对内蒙古旅游最满意的就是民族风情, 约占43.23%。因此可以说, 浓郁的蒙古族草原文化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神秘的民族个性, 是形成文化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是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民俗文化的内涵应不断丰富, 应作为发展重点去深化。

内蒙古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大省, 特别是民族歌舞艺术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内蒙古民族歌舞反映了内蒙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更加向世人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豪爽、好客、勇猛的民族性格。因此, 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断增加, 它可以在此基础上成为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部分, 充分利用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的优势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原文化旅游, 是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之一。

二、以民俗歌舞艺术丰富草原文化旅游的民俗内涵

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表现形式, 它和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音乐、舞蹈、服饰等物质载体将民族文化中包括风俗民情、历史文化、观念信仰等内涵外化出来。同时,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民族歌舞本身就具有欣赏、娱乐价值。内蒙古民族歌舞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中外游客来内蒙古旅游除了欣赏辽阔的草原之外, 还旨在享受纯正的内蒙古民族歌舞。调查显示, 来草原的旅游者有三大兴奋点, 其中之一就是欣赏内蒙古民族歌舞。

内蒙古在音乐上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 呼麦、马头琴、长调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当地的地域特色有很大的关系。而由此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也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与喜爱。所有这些, 都是辽阔的内蒙古地域赋予的, 是绿色的草原给予的, 它丰富着民俗文化的内涵。

内蒙古的舞蹈种类也十分丰富, 有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等, 这几种舞蹈在内蒙古民族舞蹈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潇洒的舞蹈动作, 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 把对美的感受推到了极致。

内蒙古丰富的文化遗产, 是发展歌舞艺术事业的社会依托, 是内蒙古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从文化层面来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蒙古的民族歌舞艺术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其浓郁的草原文化, 有利于发展壮大内蒙古的民族歌舞文化。要发展民族歌舞艺术, 就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最终使内蒙古自治区歌舞艺术形成更加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通过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内蒙古民族歌舞是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内蒙古悠久的音乐与舞蹈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 如《鄂尔多斯婚礼》《千古马颂》等。这些民间艺术将草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已逐渐成为文化旅游品牌。

其中, 《鄂尔多斯婚礼》是近几年来打造的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定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和内容。其中结合了蒙古歌舞与蒙古族的民俗, 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自己文化的另类婚礼形式。它打破了普通婚礼的局限性, 直接与游客进行互动, 游客可以参与到婚礼歌舞节目当中, 这不仅仅是观赏, 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我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 则把马文化发挥到了极致。锡林郭勒盟被誉为“中国马都”, 在这个宽阔的草原上孕育了独特浓厚的马文化。《千古马颂》剧目演出融合了蒙古族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 融合高科技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技术, 向人们展示了震撼的画面, 演绎了马背家园上的温情, 展现了独特的草原文化。据统计, 2014 年9 月至10月在锡林浩特市上演的《千古马颂》, 共计演出22 场, 吸引了3 万多名观众前来观赏, 包括全国各地乃至蒙古国、韩国的观众。演出吸引了大批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 并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在2015 年, 该剧舞美结合国际顶级实景秀、舞台秀等设计风格, 把表演区和沙区连成一体并与观众席相接, 在高低错落间形成微缩草原景观, 使观众在近300 平方米超清LED 、1000 平方米环形分合投影幕结合雨雪烟沙等特效, 营造出多维立体演出效果, 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人们对于文化旅游已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观赏, 而是直接去体验民族文化, 体验民族风俗, 最终从精神层面来完成对文化的深度认知。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在这种消费环境中, 成为建立自己的草原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力量, 这是文化消费环境所赋予的独特优势。

因此, 内蒙古民族歌舞早已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产品, 满足了来内蒙古的中外游客欣赏和体验内蒙古民族歌舞的需求, 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它会不断完善成长为优秀的草原文化旅游品牌, 被人们熟知、欣赏。

四、以民族歌舞艺术传递草原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文化是对经济与政治的反映, 草原文化旅游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单纯的景观旅游相比较, 文化旅游追求文化贡献。文化旅游的目标是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以鄂尔多斯的婚礼为例, 在游客观赏、参与的过程中, 既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也体验了不同的民俗风情, 这丰富了游客的经历, 使游客增添了美的享受。一场婚礼所承载的信息被游客认可, 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满足了游客的各种情趣, 那么也就实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提起内蒙古自治区, 自然会想到大草原、蒙古包等蒙古元素, 而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正在这方面。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和享受文化,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游客的心目中自然会形成对内蒙古的印象。当草原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它就会成为一个自治区的名片, 从而使内蒙古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自治区, 一个在现代社会仍然保有自己传统文化的地区。

文化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与动力。而单一的文化总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的, 所以这就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旅游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草原文化旅游向游客展示了独特而浓郁的草原文化, 它不同于中原文化, 不同于一般人们的想象, 以民族歌舞艺术传递草原文化, 是在传递这个民族的语言, 传递这个民族的性格, 传递文化的多样性。这正是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所传递的草原文化旅游的另一社会效益。

文化旅游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可观的利润空间成为它存在的原因之一。旅游是一种消费, 文化旅游自然就是一种文化消费, 在消费的状态下会增加旅游景点及演出商的收入, 同时也可以提升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与此同时, 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如餐饮、服饰等相关产业, 从而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增加大众收入,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草原文化旅游具有品牌效益之时, 自然会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 这将为当地招商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个地区的发展只凭借自身的实力是不能得到大的发展的, 必须和其他投资商相结合, 形成1+1 > 2 的效果。这就是良好品牌的桥梁作用, 也是草原文化旅游带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作用。

五、结语

内蒙古歌舞艺术有其长远的发展历史, 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传递, 同时, 草原文化旅游也是当下一个较热的话题。本文通过“草原文化旅游的基本阐释与其产业化分析”“以民俗歌舞艺术丰富草原文化旅游的民俗内涵”“通过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族歌舞艺术传递草原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四个方面解析了内蒙古民族歌舞艺术对草原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 期望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敏虎.试论山西民间歌舞艺术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进作用[J].经济问题, 2015, (11) :121-124.

[2]王佳.现代文化消费模式下的民族歌舞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 2005, (03) :56-65.

[3]白音查干.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S2) :11-26.

上一篇:《最后的牵手》阅读答案下一篇:学校领导安全教育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