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2024-07-29

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共11篇)

篇1: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探究的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生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反映了理工科中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基本原理与实践工程相联系的普遍性问题,在人才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必修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受到严格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现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背景和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在实验课程中学生能力主要包括四种能力的培养要求:独立实验的能力、分析与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能成为学生仅动手就能机械完成的手工课,而应在实验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建立实验思维。长期以来,各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断进行了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诸如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分层次教学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师主体,在实验课上,讲得多,讲得细;他们认为只有教师讲到的内容,学生才能在实验中注意到,学生才能掌握,而没有注重课堂效率。

同时,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单向输出。传统课堂中,仅突出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就出现了实验课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其次,实验内容单调。由于各高校实验设备有限,实验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前沿方向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与理论课程脱节严重;实验教材编写的内容过于细致,仅局限于一个实验上,缺乏实验间、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后,学生主动性差。教师往往低估学生的能力,唯恐学生不能完成实验,教师讲解得过细,甚至于手把手地讲授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动脑分析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理念的改变

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更多的是动脑动手,熟悉基本的仪器操作和实验方法。学生只有在真正地动脑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后,才能指导自己动手。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验课堂上转变教学理念。(1)突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做实验,而不是教师讲实验。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将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安排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验进程,多次重复查阅各种学习资源以达到独立实验的目的。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建立学生的期望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完成实验内容,所以,教师应当放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把原来的讲课转变为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同时通过实验室内的巡视,激发并监督学生的学习,保持学生持续参与在实验课堂中。利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建构物理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3教学体系

(1)实验项目的规划重整。为了增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首先,我们对实验项目进行了整合,根据实验内容或实验原理等将某个关键因素相同或相似的项目整合在一起,在一次实验课上完成。比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干涉法测量线胀系数两个实验整合在一起,学生在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后,就能将实验原理或操作方法快速迁移到线胀系数的测量上来,相对降低了第二个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的。类似的整合项目还有:二踪示波器的使用和光纤通讯实验;动态法和静态法测杨氏模量等。其次,根据实验内容的改变,我们重新编写了一套集视频微课、仿真动画的多维度立体化教材。最后,为了适应实验项目整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将单次实验上课的时间由每次3学时增加为每次5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培养实验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要对教材进行课前预习,但是书本上的文字、图片对于形象具体的实验内容来说非常枯燥,很多学生为了完成预习任务机械性地抄写教材,由于看不到实际的实验仪器和实验现象,预习的效果也就非常差了。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智能手机,这也就为实验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并且视频、图片或仿真软件等多媒体信息化素材相对于文字素材来说,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高的学习效率。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践类课程的预习,我们需要将实验课程中所需要的所有内容进行信息化建设,包括视频、仿真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和实验教材等。然后,我们将这些多媒体信息化素材通过二维码与教材、实验室进行有机的结合,学生在阅读教材、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就可以扫描对应该处的二维码,直接链接到我们服务器上的多媒体信息素材,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操作仿真软件来进行释疑解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学生的使用障碍,与我们的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了信息化的优势。

(3)实验室环境的重新布局。为了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建立丰富的实验室文化,我们对传统实验课堂进行了大的改变,将只有1~2个实验项目的传统实验室改造成为具有10~12个实验项目的“实验超市”。并且,“实验超市”内提供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看到该学期内所有用到的实验仪器,学生可以在第一次实验课上可以根据兴趣、专业特点等自主选择8~10个实验项目,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起各实验项目之间的关联,触类旁通,充分地理解实验内容。

4教学实践

4.1课前预习。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培养独立实验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将几乎所有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再进行集中授课,只进行单独指导交流。这样就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课前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预习任务主要由纸质预习报告、网络在线课堂两部分组成。学生需要在课前观看网络微课视频、回答网络预习测试题、完成纸质预习报告,在实验室内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4.2翻转实验课堂。

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组合2~3人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实验课中围绕实验内容进行同步学习。教师在实验课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可以在共同体内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建立了强烈的共同参与感,促进了主动性的有效学习。

(1)课内预习。在实验课前10%的时间里,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二次预习,对照实物将实验原理、内容等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将不懂的问题进行生生或师生的讨论。同时,教师进行根据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适时地提出一些小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讨论的情况进行预习的评价。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预习和讨论对实验有了整体的把握,逐步把头脑中理论化的物理原理与现实中的实验仪器、内容进行联系,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互助交流。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准备后,独立完成实验,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不再进行回答指导,而是鼓励组内、组外学生的互助讨论,通过分析研究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有的学生则喜欢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会翻出教材或者打开视频,重复观看,寻找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则喜欢讨论,听取他人的分析或者经验,快速找到办法。有的学生则喜欢延伸思考,找出背后的原理,与教师进行讨论,从根本上理解原理,再来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不管通过什么方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答案,虽然比较耗费时间,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比教师的直接讲授好很多。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有了不断的了解、积累和熟练,使得学生逐步形成了借助独立思考以及科学方法获得知识的心理暗示,学生就能以更快捷高效的方法进行实验,提高自身的能力。通过期末的匿名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他们体会到了努力后收获成功的喜悦,也建立了自信心,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实验课。

4.3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评价往往较难。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实验内容完成的快慢。通过网络平台、课堂预习效果、能力展现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实际课堂中,我们也发现了传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部分学生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积极动脑思考,能够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又快又好地完成实验内容。有的学生对于原理理解不够,动手能力较差,实验内容进行非常缓慢或者根本完不成要求的内容。这时,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助教这种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去帮助后进同学。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助教学生来说,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认可,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高,不用教师的激励,他们就非常积极地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生生之间的交流帮助比师生交流更加顺畅,在自我效能的驱使下,普通学生也在认真积极地思考,努力完成实验。根据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学生的动手实验、讨论,以及学生助教的教授都达到了主动学习的效果,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相对于传统课堂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助教学生来说,实验课堂完全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园地。

5结论

经过2年多的教学试点,这种新形态的教学体系得到了校内外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学生在该教学体系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交流、监督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调研中,学生纷纷表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课的学习,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克服了传统实验课堂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各类实验实践类课程中推广。

篇2: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对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

作者:曹兴辉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谈了四个方面的看法。

篇3: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1 采取网上选课, 实现开放式教学

物理实验中心实行网上学生自主选课办法, 每个学期初学生上网自己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时间, 这样打乱班级和时间的限制, 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实验课表, 按自己的实验时间进行实验的预习、操作、处理数据, 投递报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网上选做实验题目数远大于学生必做的题目数,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大大扩展知识面,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选相关的物理实验, 使物理实验可以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而且, 每个实验结束后, 老师会及时将实验成绩登录到中心网站上, 实现了成绩及时性、公开化。为了取得好的实验成绩, 学生就会努力按要求去做;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 就会积极努力在后面实验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次实验比一次实验完成的好,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加强实验预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 必须结合实验教材、实验仪器和相关资料进行预习, 并写好预习报告。为了保证预习质量, 我们在实验中心网站上及时更新教师教案和PPT课件, 并把部分典型实验教学录像挂在网上。每轮实验前,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并有教师指导, 学生可以结合实验仪器预习。上课时, 教师检查预习报告、随堂提问并记录成绩。教学实践表明,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按时完成实验, 效果也好。

3 加强实验过程指导, 重在培养能力

实验课上, 教师简短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后,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自己操作实验。教师则在课堂上巡查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具体情况, 主要考察学生调节仪器的方法和步骤是否得当、读数是否准确。对遇到问题的学生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实验结束时, 教师检查学生的原始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签字认可后学生方可离开。若没有签字, 报告记为零分。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早退现象和实验数据不真实情况的发生。由于实行20人为一小班上课, 并且实验过程中一人一套仪器, 这样教师能够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实验的操作情况, 为最后实验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原始依据。

4 细化实验报告评定项目, 全面提高实验素质

实验报告是一次实验的综合反映, 我们将实验报告成绩评定分为“出席情况、实验预习、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5项并作好评分记录。使学生明确实验教学要求, 并认真按要求去做, 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公平地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操作能力,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目的。

5 增加操作考试, 提高动手能力

为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我们在基础性实验结束后, 安排操作考试。考试时, 学生采取抽签的形式决定考试题目, 在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要完成实验仪器的调节,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教师监考操作时, 针对每个实验的评分细则和考察点当场给出实验操作分数。通过操作考试的实施, 学生对平时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6 安排设计性实验及答辩, 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综合性实验后, 安排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改变了以前由教师排好实验、准备好仪器、学生来做实验的情况。而是给出一系列实验题目, 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自己设计方案 (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 、独立完成实验, 最终形成一个包括实验原理, 应用到的仪器,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内容完整的小论文。教师会根据论文内容, 实行一对一答辩, 最终给出设计性实验成绩。这样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7 安排兴趣实验,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求知最大的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钻研精神。本课程在多元化教学中, 设立了系列课外兴趣实验, 供学生自主选做。兴趣实验的成绩可以抵消平时不理想的实验成绩。实践证明, 增加兴趣性实验,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既可以给好学生创造探索科学的机会, 又可以有效的激励成绩差的学生积极性。

建立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 一直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我们通过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摘要:针对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和考核方法中的不足, 结合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特点, 把实验教学过程与考核实验结果有机结合, 改善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成绩考核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1]黄家顺.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物理实验, 2005, 18 (3) .

[2]程仁志, 杨培霞.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与改革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

篇4: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体会

一、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目标

新课标要求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对于将要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无真正了解。通常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包括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制作,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等。学生在实验中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尤其是高一新生第一次做探究性实验时,如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这个实验尤其要关注到学生是第一次在实验室中做探究性的实验。学生通过课本预习和查找研究课外资料的与及第一章所含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建立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来测量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很多学生由于第一次探究的时候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要得到什么。即使是老师适时的指导,学生最后画出来的V-T图也是歪歪扭扭的。因为他们很多人这时知识储备还是不够的,不知道需要拟合成一根直线,而是只理解到需要拟合到平滑的程度。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这个的结果,但是在探究实验结论还没被学生计算出来的时候是不会指出来的。因为学生在自己所犯的错误里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印象非常深刻的,以后他就知道探究实验并不是单纯的探究计算和随便的结论,而是也是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计算和聪明的头脑。为以后探究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一)教师的课堂职责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意识到经验型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一定要避免将探究性实验上成验证性实验。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但不包办代替,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探究、指出误区、把握探究的方向。实验前教师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好准备,抓住几个关键点,如提出的假设、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科学,预计能否得出结果等,并就这些问题与学生交流。教师是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将教育过程看作是探讨性的研究。

(二)学生的学习目标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1.由教师提出科学问题,由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要求,无特殊情况下基本研究的问题教材提到的实验和课本后面的课题研究。

2.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干扰研究对象,给出猜想或假设和结论

3.学生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实验设计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观察实际的现象,产生的结果,从而发现“新”的物理现象,总结出他们不知道的规律性认识的实验。

4.评价和反思交流。

结语

探究性实验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单纯教学的传统。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发灵感感受通过自己掌握的实验能力科学求索的素质。近年的高考和高考模拟复习题中经常出现探究实验题目,探究实验题目以其新颖和开放性深受命题老师的喜欢,而学生如果没掌握好探究学习能力往往在考试中得分很低。因此要注重探究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做起题目来有如做实验的感觉。身临其境考察的全是平时的基本素养,做题就容易了,得分自然就高了。

篇5: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阐述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教学 实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中,枯燥记忆教师的“结论”,鲜有主动探究的时间,缺少思考、缺少想象、缺少灼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高中物理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方式,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实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善于交流的团队意识。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营造探究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师是实验的主角,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对实验的结论缺少提问,没有质疑。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悬疑性,能让学生着迷,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中,教者演示涡流生热实验,在可拆变压器的一字铁下面加一块厚约2mm的铁板,铁板垂直于铁芯里磁感线的方向,在原线圈接交流电,几分钟后让学生摸摸,比较铁芯和铁板的温度。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铁芯和铁板会发热呢?”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又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悬而未决”,继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了解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在真空冶炼炉、探雷器、安检门的应用,以及其危害与预防。另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教学内容。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者将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答:为什么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抽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形成了良好的观察技能,加速了新知的建构。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取得数据,在分析中有所发现,从而能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学生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借助实验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推理,学会验证;也有探索性实验,学生从中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结论。如在学习“变压器”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

若原线圈接电压为6V的交流电源,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分别取副线圈匝数n2=0.5n1,n1,2n1,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同样,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分别取原线圈匝数n1=0.5n2,n2,2n2,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理想变压器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在“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特性”实验探索中,学生将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并作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在分析数据、观察图表中思考,热敏电阻的阻值是否随温度变化而均匀变化。在探究光阻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用手部分挡住光线、全部挡住光线测出光敏电阻阻值,得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学习科技知识中掌握知识,获得实验技能。课外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活实验、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等形式,了解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培养绿色生态家园的意识;听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的讲座,拓展视野,感受新知识给人类带来的便利;通过沙摆、细微水滴的运动、气悬球与水顶球、气压保温瓶等家庭实验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如“水波实验”要求实验材料比较简单,一只脸盆、水、一只塑料瓶、洗净的圆球笔芯管。将塑料瓶下的一支笔芯堵起来,在瓶内装少量水,使另一笔芯管管口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至脸盆,速度为2~3滴/秒,侧面可以看到小滴入水面形成的水面波一圈圈地往外扩展。若水滴至脸盆正中心位置,周期为约大于1秒,会出现水波传到脸盆四周反射回来又会聚于中心的现象,利用此装置还完成衍射现象的实验。

四、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收集与知识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选题可以是社会热点,如温室效应、雾霾危害;可以关系日常生活,如调查灶具的演变,了解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也可以是学科知识型,如测定液体的折射率、自制欧姆表。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形成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篇6: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老河口七中

郑道芝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行为。

广大的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普遍感觉到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科学探究的引入使得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增多了,难以控制课堂秩序;学生轰轰烈烈的上完课,却似乎没理解和掌握应学的知识,对探究中的科学方法又是一知半解等等。科学探究纳入实际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时比较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冲击很大,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是难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角和中心,是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老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合作讨论。老师要创建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景,指引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使学生有思索、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那么究竟如何去探究呢?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

一、学会提问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其实提出问题是有技巧的。

1.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包含着物理学的道理。如:针对声音这一日常现象,围绕着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等,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再如:教室里点的灯是光源,我们能看到它们。有的时候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觉得“反光”,看不清粉笔字,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粉笔为什么会“粘”在黑板上呢?这个问题本身是个好问题,但在研究光现象时,它就算不上是个好问题了。

总之,要根据日常现象,提出与你要研究的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2.通过不同现象的对比提出问题

我们接触的许多现象,有本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周围现象相同和相似的特征,因此,通过比较物理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探究的问题。如:

光现象,光源与非光源有什么不同?光有不同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本质有什么不同?你在平面镜中的像与你本人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实像和虚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加深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猜想要有依据

猜想与假设这一要素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同学们思维最活跃的阶段。特别要发散性思维。思维要发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有依据的进行猜想。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去猜想

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都知道,阳光下或灯光下都会有影子,看来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因此它不会绕过挡住它的障碍物。手电棒形成的光柱,不也能证明这一点吗?

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然,猜想并不是结论,允许与结论不一样的猜想。如:我们凭生活经验可猜想: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随人远离平面镜而变小。而正确的结论是: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人和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2.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猜想

我们学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成实像,又可成虚像那么凹透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我们知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猜想:凸透镜成虚像。

3.通过类比的方法去猜想

深深的海洋有无穷的奥秘,我们如何能知道它的深度呢?蝙蝠通常在夜间活动、觅食。它能以很高的精确度认目标,靠的是什么呢?蝙蝠是采用回声定位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猜想:人类应该可以发射相似的的声波用于探测海洋的深度。

4.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猜想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我们又如何来控制噪声呢?如何去猜想?

三.如何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时先选定一个定值电阻,改变加在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随着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如何改变;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分别在电阻两端加相同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随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如何改变。最后分析以上两种情况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说上述的电阻在控究的过程中受外界其它条件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很难直接观察到,就会影响到探究的结果。因此,在应用控制变量法时,不能理论上说说,而要实际做到控制好不应该改变的量。

四.丰富观察内容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更是探究的要素之一,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除了用心观察要求的项目外,还要发挥你的观察力,丰富观察内容。如在“探究:水的沸腾”过程中,要观察的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水的沸腾时气泡和温度的变化的情况)。但本章物态变化来说,将凉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有许多现象值注意观察。北方冬天的凉水装入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时,烧杯壁上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两次出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盖烧杯的盖上有什么现象?„„

以上现象你都观察到了吗?知道为什么吗?你还观察到什么现象,请记录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如有不明白的也可以请教老师。

另外观察现象主要用眼睛,说用心观察是要求同学们动脑筋思考。这里还要告诉同学们,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还要用耳朵收集信息,听说过“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吗?相信你通过这个实验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总之,物理现象就在你身边,只要善于挖掘实验中隐含的素材,丰富观察内容,就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有利于同学们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五.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中的许多环节都要发挥探究小组的整体力量,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

工不同,但要进行有序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完成任务。如在“探究水的沸腾时的特征”的过程中,就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要同学们分别负责计时,观

察温度计的度数、观察水中和水面气泡变化情况和计录等。同时要协调一致有序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培养同学团队精神。

篇7: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小故事、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

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

三、指导探究方法

篇8:物理探究教学的“偏见”

偏见一: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但并非是唯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 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 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 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例如, 在学完欧姆定律后, 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可以通过画电路图直接讲授, 引导学生掌握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规律;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 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 那么, 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例如, 对《熔点与沸点》的科学探究, 通过加热碎冰及加热水的实验探究过程, 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如果是了解性知识, 教学方法就应力求灵活生动。例如, 对《能源与社会》的学习, 可以采用举办小型报告会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在了解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 带来了能源的危机, 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 学会关注自然, 关注社会。

总之, 具体选择那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偏见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以为, 要体现课改理念, 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到答案。其实, 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例如, 对《摩擦力》的学习, 在各种猜想均列出之后, 然后确定两个猜想让大家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讨。对此, 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指出, 摩擦力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 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 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 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在初中阶段, 我们只对课本上安排的两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 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的原因之一, 因为讲授式的教学, 可最快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 其教学效率有时是很高的。

偏见三:应该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 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与任务, 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 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对物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 我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1.阅读教材

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和反射面7个概念。

2.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2) 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排列关系。

(3) 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4) 归纳实验结论。

3.问题与反思

(1) 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那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什么关系?

(2) 在光的反射定律的描述中, 为什么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而不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对“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这条结论, 你有什么看法?

(4) 定律中如果不研究三线共面, 会有什么影响?

(5)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与反射面是什么关系?

(6) 法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一条线, 在实验探究中为什么要引入法线?

(7) 你还有什么问题和发现?

在以上设计中, 学生思维越活跃, 学习兴趣越浓厚。问题与反思的设计是开放性的, 教师组织学生论答, 其结论也应该是开放的, 学生的论答只要科学合理, 就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其承担更多的责任, 最终学会自主进行探索。

偏见四: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 他们就在进行合作学习

目前, 很多教师已经非常关注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但是, 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 而没有明确的目标, 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 却没有深度。因此, 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 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 再考虑活动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本质, 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而不能只注重形式却丢掉了内涵。

偏见五: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习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是同等重要的, 它们相得益彰。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许多教学活动中, 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对物理学某些概念、规律的理解, 但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学习的具体内容分不开的, 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学习内容孤立进行, 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因此, 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 教师必须做到在物理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偏见六: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学生想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 而且教师确实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探究。首先, 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 哪些问题是不宜探究的, 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探究等。例如, 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一节探究课中, 教师启发和鼓励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吸热、放热时温度变化的例子, 猜测造成他们温度变化不一致的原因后, 学生归纳出几个假设因素——如质量、物质的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后, 有一位女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猜想,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 黑色物体温度高, 白色物体温度低。针对这一猜想, 我首先肯定并表扬了该同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然后明确告诉同学们, 物体的颜色, 只是反映了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 大家如有兴趣, 可以在课外独立进行探究, 本节课只是探究与物体的质量、物质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等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是未成年人, 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欠缺, 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 如果学生想学什么就应该教什么, 那还要课程计划干什么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摘要:从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 他们就在进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六个方面, 探讨了物理教学中的“偏见”。

篇9: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多媒体

物理作为义务教育的基本学科,初中物理的改革也不可忽略。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实验可以说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甚至是生命。物理学上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注意实验的应用与指导,更要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新的条件,在新环境下寻求物理实验教学新的发展。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概述: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领悟科学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中,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进行探究转变。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进行合作学习,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将自己的优势、潜能展现出来,从而促进课堂教学高质高效的完成。本人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对实验教学的看法,愿与广大教师探讨交流。

一、精心准备实验

在任何实验开展之前,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理顺思维,扫清那些思维模式上的障碍,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对于不同的实验需要准备不同的器材,从而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地完成。

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学生对于自己要做的实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对于实验过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模式,能够意识到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课前的探究活动,能够发现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好指导工作。

比如说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首要一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有关浮力的知识,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器件,比如弹簧测力计;再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先亲自操作过,以发现试验中的偏差,如果按照教材的步骤去做,那么对于塑料块排出来的水的重量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塑料块所受的浮力是不同的,且差距很大。这样的实验就是做了也无法对阿基米德原理做出总结。特别是在收集溢水的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环节就会对溢水的重量影响很大,那就是溢水杯中的水面受表面张力的影响,水位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溢水量的多少。教师如果不提前多做几次,就有可能在演示过程中产生较大误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再比如晶体熔化规律和液体沸腾规律探究实验,如果教师在授课前不做相关的探究就可能发现不了物体吸收了热量而温度不升高的现象存在。例如,我校在晶体熔化實验教学中,曾经换过不同物质去教学。首先是用萘,后来用冰,最后用海波。每一次我们都要在上课前一天专门试验几次,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否则,以萘为例,头一年的器材,萘凝固后,把温度计固定在里面,第二年拿出来又做同样的实验,由于环境影响,萘里面杂志越来越多,实验效果就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冰的熔化往往会出现熔点大于0℃的情况,会直接产生负面效果。在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中,对于时间是很难把握的,时间长了,课堂时间不允许,时间短了,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还要考虑到加热温度的不均匀或者其他现象的发生。用图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时也要考虑到它的难度。所以在用水浴法加热时,还要事先验证好水的初温到底定在多少摄氏度才能控制好教学时间。

其次就是要提供各种实验器材、药品和场所等。如果学校不具备相关的,可以让学生带自家的日常用品来,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器材,从而为实验做好万全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且极具感染力,有着直观和动静皆宜的特点。当然这并不能因此就用多媒体取代物理实验探究。因为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更好地对物理概念及其规律进行总结,这对于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能通过实验做的探究则应在实验的条件下完成,对于那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用实验做的探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比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究,就可用课件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进行展示,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三、不断反思实验方法及过程

虽然教科书中会存在一些实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不断反思实验方法和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并改进实验效果和增强学生对于实验结论的信服度。比如说对于惯性实验,我们可以将一根粉笔放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迅速抽出,那么粉笔会屹立桌面不倒,这是由于惯性的结果。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不能保证粉笔不倒,导致实验失败,我也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个简单的例子是要告诉大家,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随意而为只能为教学帮倒忙。在这个例子中,我随意撕取小纸条,动作不够干净利落,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成功各几次。后来采用较光滑平整的纸条,基本没有失败过。也就是说,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也要我们教师去重视,否则就会带来不良结果。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

在一定程度上,物理实验是一项具体、直观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可帮助他们对知识加深了记忆。

像在课本中学到的“电铃”“土电话”“纸盒烧开水”等小实验,具有很强的知识趣味,能够带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比较容易制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这些课外小实验,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兴趣。我校在很多年前就通过集体购买的小灯泡、闸刀开关、细电线、干电池、电木板等,开始让学生在家自己制作电路,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实验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探寻物理的奥秘,他们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兴趣。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支撑。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对学习保持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决心,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本职以及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总之,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究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探究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理念。所以,加强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小勇.刍议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J].中学物理.2011,29(14):56

[2]王志兰.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J].中学物理.2013,25(4):50-52.

篇10: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究

摘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解决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探究教学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效率;教学质量;实践探究

“高中物理难学”、”怕上物理课”常常是困扰中学生的问题,对于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尤其突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目前,高中物理教材是全国统一版本,教学中面对的学生程度却参差不齐。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要影响部分学生的成绩,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听课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从教学论角度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导的作用是启发诱导,主体的作用是独立思考。而实际教学中教师讲的太多,很少有学生思考、讨论、发问的时间。因此,如何解决“教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矛盾,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面对现实,认真进行物理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究。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可行性教学方案。

每一届学生和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每个物理概念、每条物理规律、每道习题等都要注意其层次性,要合理地铺设台阶,降低难度,要合理应用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使每位学生逐步提高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努力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兴趣---志趣---能力”三步曲。兴趣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但其根本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志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多思、多想、多用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作到“质疑---启发---解惑”,而不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进行方法指导,避免就题论题。我们常用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

二)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进行科学分层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科学分层是全方位的,对物理概念、规律、重点、难点、例题、习题等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对学生基础、能力等也要进行合理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师要跟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学生实际,依据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原则准确介定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分层矫正、强化达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根据反馈信息对未达标者进行强化达标教学,使其再评价、再达标。对学有余力者进行提高行教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打好“双基”提高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论是新授课还是例题课、习题课。甚至单元检测题也采取征集试题的方式由老师组合成卷。每章小节均由学生自己整理,写多少,写什么都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决定。

大胆教学改革促进了我教学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使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减少机械学习。

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有效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

篇11:大学物理的实验教学探究论文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已成为新课标下教师的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科版物理教材有许多地方设置了可用于探究的活动。这就有利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转变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

1、含义及目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实验、寻找答案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亲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探究的一般模式。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与验证——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也应遵循这一模式,只不过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在确定探究点时往往需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后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将结论应用于实践。

3、意义。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物理教学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性教学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观察实验现象,探索物理本质,获得物理知识。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问题是一个一个提出的,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学生会在一步一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手、动脑的实践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既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求异思维的引导下,积极分析、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其创造思维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

1、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现代教育不再偏重于对科学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而是强调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原教材的实验停留在技能型和验证型阶段,表现为教师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药品等配备好,学生上实验课只是简单的操作、观察一下,其结果是学生只是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又要和学生平等的参与实验研究,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既定的结论。这就要求老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迪思维,介绍方法,引导质疑,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亲自准备实验。教师应该亲自动手,从准备试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把实验课当做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于如何开展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发现问题。1)鼓励学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给他们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只有善于提问才能有所发现。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直接展示、动画模拟等生动的再现有关的物理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仔细的观察,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展示“分子间有空隙”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总体积的变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提出假设。不同的学生对问题讨论、分析后,往往提出的假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对此,教师不能厚此薄彼,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杜绝学生半途而废。

3、实验探究。1)制定方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展开讨论,共同协商设计。拿出实验方案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2)组织探究。组织好探究过程是整个探究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①静心组织,建立小组分工合作制,任务分配到人。由于探究实验步骤较多,操作繁杂,如果不进行分工协作的话,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导致实验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②严格操作。组织学生搞好物理探究实验,教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对一些危险的操作,动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以防对学生造成伤害。3)重视观察。在实验中,重视结果而轻视观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及时纠正。探究实验的结论都是未知的,特别是学生设计的一些实验方案对他们而言跟新生事物一样,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稍有疏忽,结论可能是不科学的。所以,这要求学生重视现象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

4、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掌握分析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纵横比较法进行分析,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使学生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2)正确对待实验偏差。在进行多项实验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实验结果可能与实验设想不一致,这时教师不要一概否认,而应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取材、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寻找问题所在,排除干扰因素,重新进行实验。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使探究性实验教学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下一篇: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