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2024-07-26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精选9篇)

篇1: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page]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page]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page]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一,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篇2: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是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一)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 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一般说来,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三)调控教学方向[page]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

(四)检验教学效果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改进学生的学习;(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4)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page](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性评价常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并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这就要求要以科学可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

(二)发展性原则[page]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各项内容:二是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上进行评价: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四)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

五、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在宏观范围,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育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微观层面则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活动。此外,诊断学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评价教改实验,评估学校的总体表现也较为常见。

(一)学生发展评定[page] 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评定学生要考虑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有学业成就、行为表现和身体状况三方面,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学业成就不仅包括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技能和情感领域的学习表现。行为表现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用以考察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处事上的优点与不足。操作评定应考察学生在伦理道德、品德修养和性格特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点三方面的特征和表现。身体状况评价包括体质、体力、精力、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进行授课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明确、具体、相对独立,要能够全面衡量教学的各个方面。实施授课质量标准一般有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客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还应当具体化。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师要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加强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多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形式评价授课质量。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者合具体的情况分析教学的特色和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评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评课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

(三)课程和教材评价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评价中容易忽略的部分。事实上,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站在分析和评判教材的高度,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合理。如果不从课程人手,教学改革很难深入。当我们评判学校教育重智轻能、批评教育质量不高时,可曾想到首先应该检讨的是课程和教材是否适当。在开展课程和教材评价时,教师的意见会备受重视,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以及教材处理上的困难所在。例如,在评价语文教材时,研究人员可以请教师就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练习活动、辅助材料、外观等方面进行评议。具体到每个方面,应给出评价标准。如内容的评价标准为:标准化自测题能够配合教学重点,深浅配置适当,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开展微观的课程或教材评价。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是否考虑了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语文教材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否得当;处理教材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总之,教师学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评价的议题。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篇3: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一、教案撰写规范及存在的问题

(一) 通用教案的规范格式和评价标准

1. 教案及其规范格式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一般是实施课堂教学前完成的。课堂实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实际记录。前者是将来进行时, 后者是正在进行时, 甚至是过去进行时。而教学反思和教后记则是教案实施后的得失思考, 这些活动是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的。不应该在教案里同时呈现。

教案的撰写格式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素完整, 一个完整规范的教案必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他可根据不同学科酌情增加, 如理科教师可增“教学用具”项目, 因为理科课堂可能会运用到实验仪器和材料。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等项目。

教学目标一般要求按三维目标来写,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成这些目标, 不要目标与过程油水分离。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要有充分的依据 (写教案时只需写出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依据是不必写出来的, 但要有所思考, 以备答辩之需) 。答辩时常会被要求阐述你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什么。比如, 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点难易程度及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教学方法不仅写出来, 要在过程中体现其运用。

教学过程要写好, 不建议写详案。一则时间不够, 二是评委看教案的时间有限, 最好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让评委对你的教案结构一目了然。一般教学过程分几个部分: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回顾、作业布置等。在讲授新课部分, 最好用序号和小标题列出各教学环节:比如, 第一, 演示实验;第二, ……每个部分尽可以空出一行, 帮助评委快速看懂你的教案结构。如有可能, 用表格形式呈现教学过程, 更可以简洁明了些。在应试的环境中, 为求保险一般不提倡太多的创新, 只求按规范格式撰写即可。若为了迎合评分指标的要求, 可以在目标陈述上引用新课程理念, 在教具使用上, 增加视频导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现代化元素。如果自己对规范的教案格式不是太清楚, 则请教师们事先找相关的书或上网查看相关资源。做足功课方能提高考试成绩。

特别提醒的是:不要忘记写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不要把教案写成课堂实录, 尤其不可写成“师:……生:……”师生一问一答的类似剧本的格式, 切忌在教案后面擅自加上教学反思这一环节。

2. 教案评分标准

教案共100分, 按60%的权重计入教学能力测试综合总分。其中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中包含的7个评价指标: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目标和重难点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主要教学方法、资源与工具运用、练习或教学检查反馈、小结和板书设计) 占64分;余下的36分分别评价可实施性 (16分) 和创新性 (20分) 。这里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教材处理巧妙, 教学立意新颖、教学方法创新,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体现新课程理念, 运用现代教育新技术等。

(二) 参评老师撰写教案存在的问题

1. 格式不规范: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案不写课题, 有尾无首;教学设计后附有教学反思, 教后记等, 考试只要求写出一节课的课时计划, 教学后思或教后记是教学计划实施之后的思考, 不应该在教案里出现, 如此画蛇添足只会增加扣分的理由;把教学设计写成教学实录或课堂剧本, 有师生的一问一答等, 教学未实施之前, 教师只能设计问题, 不能确知学生的答案, 把教案写成师生问答那只能叫课堂实录或课堂剧本。

2. 教学过程所设计的活动和内容太多, 没有考虑40分钟的时间容量可以完成多少任务。

比如, 有的教师一节课安排了6个活动, 又是辩论、又是表演、又是游戏等, 只顾花样繁多, 没有考虑是否可行, 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

3. 教学方法多、杂且不落实。

有些教学方法只在开始陈述, 并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一项就写了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游戏法、表演法等诸多方法。既不考虑时间是否允许又没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些方法的使用。

4. 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 或者与现有的新三维目标不相符;

目标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目标大而空等。

5. 重难点的确定:面面俱到, 每个知识点都是重点难点则等于无重难点。目标的确定无依据。

6. 最离谱的是另立课题写教案, 把给定的课题搁置不理。

有的老师竟然不按给定的课题写教案而是自作主张, 另择课题自创一篇。这样的失误实在太令人匪夷所思, 就是评委想给点情面分都无从下手。

二、答辩的要求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答辩的评价指标及要求

答辩也是以满分100分计, 按40%的权重计入教学能力测试综合总分。答辩考评的是教师的答辩水平和基本素质, 答辩内容主要围绕教案的设计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其中答辩的评价指标包括观点正确, 科学规范, 专业扎实, 重点突出, 层次清楚, 答案完整 (60分) 。教师基本素质的评价指标有普通话水平, 语言流畅, 准确精炼, 仪态大方, 感染力强 (20分) ;演示操作熟练, 板书图示工整规范 (20分) 。

在实际的答辩中, 评委一般会要求参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并简要介绍自己。然后就教案的设计环节和相关知识点提出2-3个问题, 请参评教师回答。

(二) 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过度紧张, 以至语无伦次、颤抖不已。

2. 太自以为是, 当评委提出疑问时, 不停地强调“我知道。”

3. 板书不工整、不规范 (包括书写与课题) 。

4. 答辩语言:声音太小, 语言不流畅、不清晰, 缺乏条理性。

5.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重点、难点的确定缺乏充分依据。

6. 不少学校缺乏对教师规范撰写教案的指导, 甚至有的学校对教案撰写的要求与标准教案的要求不符。

比如答辩过程中, 我们听到不少市县的教师说, 在教案里写教学反思是学校明确要求的。为了应付学校的教案检查, 我们只能在备课时把教学反思也写上。

综上所述, 要想在职称教育教学能力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我给教师们的建议是:1.严格按教案的规范格式撰写教案。减少被扣分的可能。2.教案各要素和环节的设计要严谨, 做到前后一致, 注意避免前面提到的教案撰写中的各种失误, 尽可能不要给人扣分的理由。3.写教案与答辩要整体考虑。撰写教案时要备好答辩的功课。即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要有据可依且是可操作的。只有做足功课方能胸有成竹, 从容应对。4.答辩态度要平和淡定。当遭遇评委的面质时不必急于开解和自我辩白。更不要自以为是以强调和吹嘘自己, 你只要平静地就评委面质的问题陈述自己的看法或处理意见即可, 虚心聆听和愿意学习的态度更能打动评委。5.如遭遇的问题在准备之外, 没有十足的把握回答, 则可以凭经验自圆其说, 再恳请评委赐教指正。6.把教学能力水平考试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考前要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从考试中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力, 提高自我觉察方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 提高专业化水平。7.建议相关学校的教研室借着职称考试的春风, 对教师加强撰写教案的规范化指导。相信有职称考试这一个激励杠杆, 教师会认真学习, 如能加强后续的检查督促, 一定可以帮助教师养成规范写教案的好习惯。达成强化教学常规和老师业务技能的双重目标。

以上是本人对教师职称教育教学能力考试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希望对老师们今后参加类似考试有一定的帮助。

附:编写教案的一般格式 (仅供参考)

《×××》教案 (居中)

(课型:)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运用:

教学课时: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回顾

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篇4: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一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

一、直观性原则

(一)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拟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用语言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表象或想象,以使教学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顺利进行。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篇5: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无论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所削弱,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人们的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发展。所谓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神,发展健康的体魄。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运用艺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小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过程中,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将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都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坚实基础。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个性是生来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点的综合。它通过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反映出来。通过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练习题

【简答题】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参考答案:

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篇6: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方法的含义;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教学方法有:

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提出。

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提出。

3.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提出。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三是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2)参观法

参观法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篇7: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2005年4月,教育部师范司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项目包括培训、考试和认证三大环节,是新一轮国家级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由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技术应用的转折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能力建设计划的颁布与执行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从追求教育技术设施建设走向追求教学应用。在这过程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出台了多项执行标准,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培训工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参训教师方面的,如他们更多地关注专业学科知识的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缺乏深度认识;部分学员缺乏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知识“存量”,存在一定的知识缺口,在接受新技术和新理念时存在知识障碍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但是,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培训基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训理念失准,以偏概全

部分培训存在“技术主义”倾向,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混同于信息技术培训,从而忽视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等知识的学习,造成学员只了解表面技术,而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统筹协调与实施教学各个环节认识肤浅。

2. 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受条件限制,一些培训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即便利用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多数也采用单一的形式,忽视了培训对象的异质性以及参训教师的学科背景,学员很难得到最切合实际的需要和最直接的指导。一面要求参训教师丰富教学方法,而另一面培训方式却单调乏味,参训教师如何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变化?

3. 交流时空受限,缺乏持续性

由于培训学时有限且任务繁重,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培训者负责知识的“传”、“授”、“解”,参训者负责知识的“接”、“受”、“听”。这种缺少互动交流的方式是对参训教师已有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忽视,不利于参训教师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技术知识图式和富有认知灵活性的教育技术技能。此外,一些培训还缺乏连续性。一旦集中式培训结束,双方的交流联系几乎终止。事实上,回归校本课堂的教师对培训的理念与技术有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培训理念、培训形式、学习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涵。这里我们将从知识的视角,探讨基于知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体系。

二、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构成与转化

什么是教育技术能力?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指运用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它包括优化教学效果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等。从知识的视角考察,我们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持续不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吸收、改进和创新教育技术并使其行动化的知识。

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构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不能忽略对其微观主体——教师自身知识构成的分析,不能想当然假设教师知识构成是什么,更不能在假设教师知识构成为“黑箱”的基础上来分析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缺少对教师主体自身知识构成的分析会导致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分析缺乏主体与微观行为支持。

从本质上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自身以教育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具有行动指向的知识资源,而知识本身就可以按照其潜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定义。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视为教师的一种知识,是分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微观基础。从知识分析的框架来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三个维度:(1)结构维度,将教育技术能力分解为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三个元素。(2)过程维度,将教育技术能力看成是从技术选择、应用、改进到创新的行为过程。(3)资源维度,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一种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资源。

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路径分析,其发展轨迹有学习的轨迹和创新的轨迹两种。两种路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与应用提高交错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不仅需要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培训获得,更需要通过实践来领会和感悟。

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从认知论的角度分析,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 95 8年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时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较容易地通过某种媒体、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也便于学习、研究、继承和存储使用。然而,人类知识有许多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难以用语言和文字非常容易理解地表达出来,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实现传情达意的知识传播效果。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即为隐性知识。

由此可知,隐性知识是属于个性的,通常隐藏在个体的经验、价值观和文化中,要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才能获得。它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因此,要获取、编码、存储和共享这些隐性知识就很困难。虽然这种知识是隐藏的,但绝对不能忽视;因为隐性知识代表了一种理解和顿悟能力,本质上是知识创新的来源。

3.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4)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并提出了两者相互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

(1)社会化模式: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指个体间共同分享彼此的隐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个体间传播,因而这是一种获取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师传徒授就是个体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

(2)外化模式: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指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的概念的过程,从而在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传播。通常采用类比、隐喻、假设、归纳等描述手段体现隐性知识。倾听和深度会谈是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

(3)综合模式: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是把外化产生的概念转化为一个知识系统,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行排序、分类、综合,使显性知识得以整合提升,组成一个更加系统化的知识。在综合的过程中,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4)内化模式: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内化的实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个体将观察学习到的新知识纳入到个人的认知结构中,不断积累、拓展和重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团队协作是新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由此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转化过程。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

知识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是个人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个人知识是社会知识的基础。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原有的知识积累,通过学习行为来构建知识体系。同样,学员在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伴随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交互与转化。建构主义认为,学员的学习是意义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多次转化过程。后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者讨论、交流、协作和评价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动环境的生成是知识转化的关键环节。

1. 创设隐性知识生成与转化的教学情境

隐性知识是知识拥有者内在的知识与能力。学员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来感悟、传递和转化。因此,学习环境的情境设计在知识的转化中尤为重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总是基于情境的,在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构建起认知体系。实际上,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隐性知识。它们不仅来自于主讲教师,也广泛存在于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线教师大都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环节也有一定的把握,这些潜在知识的挖掘,会对其他学员产生启示作用。通过精心的问题情境创设或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并结合课堂讨论、师徒式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得到深度体验,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转化。

2. 构建教师与学员学习共同体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坚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寻求方法论上的提升与突破,提高学员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的认识,特别是关注培训教师与学员间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即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前者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学员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以维持其持续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后者则通过学员与培训教师、同伴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分享他人观点,反思个人策略,有利于多角度地理解问题,从而促进隐性知识在学习共同体内的流动与升华。

3. 营造支持多元化学习的社会空间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工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培训与教学工作实践共同营造多元化学习与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社会空间。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根据参训教师的学科、技术能力和需求,进行分层次教学设计,提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差异化培训方案和实施策略。通过教学案例体现教学设计者的隐性知识并使其外化,缩短教学情境与参训教师教学实践的差距,提炼与升华教师的实践感悟,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多元化学习的社会空间中循环提高和持续发展。同时,强调培训的可持续性,在集中式培训结束后,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跟踪参训教师,使其获得持续的支持和指导。

中小学教师拥有教学一线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教学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这为其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训机构需要准确领会教育技术能力的知识内涵,采取灵活多变、因势利导的培训方式,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和经验,营造一个协作交流的环境与气氛。这无疑有助于个体和群体对知识的获取、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形成合乎教育技术规律的知识图式,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芒等.IBM重塑教育:面向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6(4):70~75.

[2]Mi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3]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戴心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3):25-27.

篇8: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并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这就要求要以科学可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

(二)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各项内容:二是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上进行评价: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四)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篇9: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方法

练习题:教育史上的新三个中心是()。

A.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B.教材中心、教育中心、课堂中心

C.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答案】A。

考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课程设置也就是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有直线式和螺旋式。

练习题:宋老师要上一节高二数学课,他备课的最重要依据应该是()。

A.历年高考题

B.习题集

C.课程标准

D.教学参考书

【答案】C。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考点4: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其意义在于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

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4.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5.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7.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练习题:“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真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这句话反应的教学原则是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中“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体现了知和行的统一,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的结合,故选B。

考点5:中学生心理障碍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2.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3.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考点6: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练习题:李大力最近发现,正在读初三的儿子李小力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李小力个体发展危机没有处理好的阶段是()。

A.主动感——内疚感

B.勤奋感——自卑感

C.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D.信任——怀疑

【答案】C。解析:该同学处于中学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正处于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考点7: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7.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练习题: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

考点8: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4.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上一篇:2018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飞天畅想·教学设计下一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