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2024-07-28

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恺之、范缜等文学或思想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素材。《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课标的指导思想,在设计《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化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了解南朝思想家范缜反对迷信的《神灭论》。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历史情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组固定人数(5~6人)。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学习王羲之持之以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书画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识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运用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古鉴今的能力等。学情分析

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初一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还有待培养。本课讲历史文化艺术,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艺术鉴赏能力偏低,但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喜欢在学习中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着和引导着。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努力创设多种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和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手段

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形象、直观的图片,采用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等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古代艺术有所了解,以致于产生浓厚兴趣。教学结构和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但是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异域文化的渗入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也孕育了这些艺术家。艺术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一)“书圣”王羲之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 “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

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

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

4、思考在学生观察《兰亭序》插图时,猜想《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二)“三绝”顾恺之

1欣赏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讲授当时人称他有“三绝”,为什么?

3、学生讨论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对我们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3)交流展示

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小组展示主要成就如自然科学中有:数学、医学、农学、建筑等;思想文化成就主要有:书法、绘画、雕刻等。然后引导学生学史明智、感悟历史: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通过讨论,正确区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2.当前旅游业兴旺,旅游景点的破坏严重,我们如何做才是一位合格的旅游者?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

4)自我测评:

多媒体课件的本科有关的习题,小组互评

5)师生小结、反思巩固:

你能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吗?引导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列表整理记忆等。

教学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本课中让学生操作电脑,讲解、欣赏《兰亭序》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既减轻了教师负担,激化了学生兴趣,又能真正实现“还教于生,让教师由“导演”转变为“主持人。

篇2: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2、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联系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制作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指导学生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感知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同时临摹“马”字四种字体,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顾恺之的人物画和两个石窟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指导学生阅读114-116页“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请五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和“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

2、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3、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后人尊称王羲之为“书圣”、顾恺之有“三绝”.)

过渡讲解: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liuxue86.com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指导学生阅读116页“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课文,思考回答:《神灭论》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范缜。主要内容是揭露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阐述无神论的思想。)

过渡讲解:佛教的盛行,导致范缜《神灭论》的写作,也导致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开凿。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116-117页“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四、巩固小结

1、115页“动脑筋”:有关王羲之的故事,你是否内能讲出一两个来?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王羲之为老太太画扇子、王羲之在酒杯中练字的故事等。其他的书法作品还有《黄庭经》、《乐毅论》等。)

2、118页“自由阅读卡”: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样物品?它们为什么被称作“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因为它们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工具。)

3、117页“练一练”: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年代最久远的是(D)

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龙门石窟佛像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2、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和顾恺之;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王羲之和顾恺之的字与画;石窟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

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出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 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

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

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二、辉煌的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2、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篇3: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片断一:

一开始上课, 笔者对学生讲:“学新课之前, 我们先欣赏一段歌舞视频, 欣赏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①你能猜出这段歌舞视频的名字吗?②你知道这段视频与历史上哪部作品或哪一人物有关系吗?③看完这段视频,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可看出, 三分之一的学生对问题并没太关注, 但对歌舞视频却是非常期待。视频一出, 学生惊呼:“哦, 周杰伦!”“太帅了!”“我喜欢那个跳舞的!”……学生七嘴八舌, 局势有点超出笔者的控制。正当笔者纠结此次尝试是不是个错误时, 突然笔者听到一个声音: “安静, 好好欣赏。”声音小却有力度, 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静下来了, 笔者向那个“声音”投去赞许的目光, 同时也为自己的纠结感到一丝内疚。当“林志玲”在歌舞中出现时, 教室里突然“杀出个程咬金”, “老师!老师!林志玲哎!她是我偶像……”他的声音非常响, 在笔者还不知该如何应对他时, 学生们已经帮笔者用眼神“解决”了他。就这样, 视频在笔者的“胆战心惊”之下结束了, 而从学生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期盼”。

有关视频的问题被轻松解决, 按原计划是直接进行“书圣———王羲之”的学习, 由于学生表现激动, 使笔者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做了如下调整:“刚才有位同学说林志玲是他的偶像, 你们其他人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偶像呢?”看到学生点头, 笔者继续发问:“从你们身上是不是也说明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但你们知道王羲之特别喜爱什么吗?”问题一出, 学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都想知道王羲之到底喜欢什么, 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继续下一目标的学习时机成熟。

片断二:

本堂课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学生的参与才能解决, 如“读一读, 找一找”“想一想, 写一写”“我能做……”“我学到了……”“我应该……”所以问题解决的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临场参与程度, 课前笔者虽对课题进行了翔实的“规划”, 但对教学效果笔者还是心怀忐忑。在“我能做……”这一环节, 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给王羲之做一张名片, “名片”一词一出, 学生的兴奋度马上提高, 纷纷拿出纸笔, 有模有样地裁剪起来, 裁剪容易, 关键是名片上面的内容该包括哪些。大部分学生做好后都积极要求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学生的热情程度超出课前笔者的预想, 于是笔者顺应形势展示学生作品。“老师, 他名片上王羲之的‘羲’字不对。”“他没有写王羲之的代表作。”……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 笔者充分发掘教材现有的课程资源, 对学生做“名片”过程中灵动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归纳,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方案性的课程资源。

如果说学生的热情笔者可以应对, 那么学生提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则让笔者有些措手不及。有位同学在名片制作中写到的“东床快婿”使笔者手足无措, 因为这完全是笔者课前没有翔实准备的。应该将问题压制下去吗?看着那位同学期待的目光, 笔者决定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于是笔者对学生说:“东床快婿, 听说过吗?这位同学提得对吗?”话音刚落, 有位同学就把手举起来了, “老师, 我知道, 我能说……”在学生的帮助下, 大家不仅弄清了“东床快婿”的来龙去脉, 也为下面问题的引入提供了更好的引子, 笔者顺势提出:“‘东床快婿’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地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得出“一个人的内在比外在更重要”的结论, 由此笔者顺利地引入预设的“我学到了……”环节, 这个小插曲使预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更加五彩缤纷, 也许这也成就了这堂课的另一种精彩。

这堂历史课留下的启示:

一、课堂因预设而有效

这堂历史课虽收获了一些“意外惊喜”, 但仍让笔者体会到课前“预设”不仅不可或缺, 还要精心准备。凡事预则立, 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也为课堂现场的意外生成提供了平台。教师备课时要研究课标, 根据课标去制定教学目标。在近两年的教学中, 笔者尝试着将历史课堂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 即“将知识问题化, 将问题具体化”。问题化教学目标的呈现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而且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再停留于形式, 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学目标制定后, 教学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所以, 以目标为方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设不是预设课堂的全部, 而是围绕目标进行整体框架构建, 框架的结构不仅要科学合理, 更要留有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储备性资源, 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对新知识体系的调整和构建。

二、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从中可看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很多内容不是事先预设的, 这一点即便在外地生源较多的班级也是适用的。外地生源在历史学习方面确实存在底子薄、方法缺、兴趣弱等情况, 但不能因此剥夺学生在课堂里跳跃思考的权利, 相反应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历史教学底子薄弱学校的历史教师有更多机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 给学生时间、空间,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 使学生在体验思考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三、课堂因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有厚度

教师是教学实践中最大的资源, 对这一资源要不断充电挖掘、更新利用。有效的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水平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包括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 特别是要结合课堂实践进行学习。理论学习包括的内容有很多, 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肯定是要学习和内化的, 并要将这些理论学习常态化。理论知识不仅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也有助于教师实现从实践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非常多, 关键在于坚持。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不仅能增加历史课堂的厚度, 使历史课堂有血有肉, 更能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 促使学生愿意走进历史。实践中的学习一方面需要教师用心地积累、记忆、总结,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向同行学习, 多听课。这里的听课不仅是听, 而且要记录、整理、反思, 听时做翔实记录, 听后整理成课堂实录, 结合实践进行深入反思, 汲取别人的闪光点并内化为自己的, 从而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土壤。

四、课堂因多媒体而有容量

本校虽是农村学校, 但设备上并不算落后, 每个教室都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把这些“条件性资源”利用起来。借助“条件性资源”, 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料, 增加历史课堂的容量;也可以设计更多的“情景体验”, 让学生更直接、更迅速地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名片”展示环节, 如果不借助多媒体, 学生很难有这样的学习体验。总之, 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也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但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即多媒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不能为博得学生的欢呼而选择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 或采用不恰当的形式。

本堂课在收获一些“惊喜”的同时, 还留给笔者一些新的思考。新课改下学生需要“新”的历史课堂, 但如何把历史课堂的吸引力与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相结合, 如何在我们这样底子“薄弱”的初中学校开展目标性教学的模式, 如何将“慢养”与“高效”进行有机结合等, 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摘要:本文从常态教学课例出发, 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结合学生情况, 调动各种教学资源, 进一步改进教学, 从而达到“在行动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参考文献

篇4: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魏晋南北朝文化不仅继承秦汉文化,而且为以后中国一千多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始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展开教学。采用大量的历史图片、故事、视频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相关图片视频,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五、教学难点

书法、绘画艺术。

六、教学准备

七年級历史课本,多媒体计算机,黑板。

七、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周杰伦的《兰亭序》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这首歌是根据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创作出来的,同学们想看看这如行云流水的《兰亭序》吗?

设计意图:以设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这次旅程我们安排三个内容:品书法、看画展、游石窟。

(1)品书法

多媒体展示:“马”字的演变。

学生活动:回忆我国字体演变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字体的演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教师归纳:东晋时,主要流行草、行、楷书。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就是《兰亭序》,你们知道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多媒体播放《兰亭序》)

教师活动:《兰亭序》中有20多个不同的“之”字,写法无一雷同,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并临摹这些字。(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肯定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临摹不同的“之”字,先组内推选最好的作品,再全班评选最优秀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临摹不同的“之”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认识到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兰亭序》的独特地位。

教师过渡:王羲之博采众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各种字体皆精,留下许多佳作,所以被称为“书圣”。那为何他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讲讲王羲之学书法的经过。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先小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习王羲之立志专精、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

(2)看画展

(多媒体播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这两幅图创作的经过。

设计意图:绘画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播放,可以直观再现这两幅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两幅图的历史地位,化抽象为直观。

教师过渡:顾恺之的绘画线条优美,人物个性鲜明,题材广泛,除了人物画、山水鸟兽画、历史故事画,他还画佛教故事画。北朝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除了修建大量寺院,还开凿大量的石窟,接下来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北朝两大著名的石窟。

(3)游石窟

(多媒体展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图片。)

教师活动:以导游的身份给学生讲解龙门石窟,并指导学生做云冈石窟的导游。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并派一位代表给大家当导游,讲解云冈石窟。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过渡:石窟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修建石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广占良田,所以佛教不但没有摆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最著名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回答范缜《神灭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并引导学生回忆东汉王充的《论衡》,与范缜的《神灭论》比较。)

设计意图:了解东汉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

3.延伸拓展

今天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之旅到此就结束了,旅程归来,有个现象却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遭到破坏,布满灰尘,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回答,学生相互讨论回答植树造林、制订旅游规范等。

设计意图: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4.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表格归纳。

设计意图:总体把握本节课内容。

5.课堂练习

教师多媒体展示练习。

6.板书设计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品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看画展。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游石窟。①云冈石窟;②龙门石窟。

7.教学反思

篇5: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大纲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意识的自觉。文学脱离哲学、史学而成为独立的学科。从品评山水到文学品评。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兴盛标志着文学意识的自觉。从文体辨析到文学总集《文选》的编纂。

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理论体系,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

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颐、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争夺、篡乱不已的时代,多种政权并存、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复杂。

文人多遭杀戮。隐逸、服食、狂饮、纵欲等各种乱世人生观流行。世族文人多不敢正视现实,“不以物务婴心”。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曹丕建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世族制度。世族与庶族之间对立,多种方式的激烈斗争。部分庶族寒士文人反抗社会黑暗,时有不平之鸣。世家大族的形成,造成文学家族。表现宗族与伦理的作品出现。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儒学独尊局面的丧失。摆脱两汉经学的思想的束缚。对自然与美的追求,魏末老庄学说盛行,玄学兴起。言意与形神。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文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玄言诗发展成理趣诗。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使佛学发达。文人受佛教影响大,与之关系密切。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社会的世族化,导致贵族文人逐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在推动文学创作繁荣的同时,也使文学产生了明显的贵族化倾向。

这个时期,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散体文创作也有一定成就。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

建安、正始文学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的局面。正始诗歌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两晋文学中,西晋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的倾向明显,作家虽多,成就不太高,唯左思挟愤世之音。东晋大畅玄言,诗歌多“平典如道德论”。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谢脁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歌一派。

南北朝文学中,鲍照是南朝最杰出的诗人,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永明新体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形成奠定了基础。梁陈时期宫体诗风靡一时。庾信是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作家。南北朝民歌是继周代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高成就,并对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小说已初具规模,主要有志怪和轶事两类。地位:孕育唐代文学的兴盛。

第一章

建安文学

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也有乱世中凄凉哀怨之情。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既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直承汉乐府民歌,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建安诗歌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巨大。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和杰出代表。曹操的诗歌全用乐府古题,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其主要内容,反映社会**和民生多艰,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燕歌行》二首对七言诗发展贡献很大。其散文及辞赋也有特色。

精读作品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阅读作品篇目:

曹操《薤露行》、《苦寒行》、《求贤令》、《遗令》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大墙上蒿行》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政治悲剧促成其诗歌成就,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誉为“建安之杰”。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后期受曹丕、曹散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反映社会乱离;反映宴饮游乐。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特色独具:大大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由于其文采富艳、五言诗成就高、身世不幸,备受后人推崇。

精读作品篇目:

《白马篇》、《名都篇》、《公宴诗》、《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阅读作品篇目:

《美女篇》、《送应氏》、《梁甫行》、《杂诗》、《吁嗟篇》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建安七子。王粲的生平。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刘桢仗气爱奇,诗名甚高。

蔡琰的《悲愤诗》。对杜甫《北征》的影响。陈琳、阮瑀以书檄著称。徐干以赋见称。

精读作品篇目: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悲愤诗》 阅读作品篇目: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赠从弟》、蔡琰《胡笳十八拍》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精神。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及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的政治特点:司马氏与曹魏集团争权。社会黑暗、政治恐怖,玄学兴起。竹林七贤。

阮籍好老庄,性倜傥,嗜酒狂放,不拘礼法,与司马氏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阮籍诗歌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政治抒情组诗。其主要内容: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苦闷;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表现为旷达、饮酒、求仙。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诗歌滋味渊永,风格隐约曲折、深隐含蓄,“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阮籍之文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风格曲折含蓄。

嵇康才华横溢,愤世嫉俗,服食谈玄,以“自然”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孔”,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以“言论放荡”被杀。

嵇康诗文兼擅。其诗形式多种,内容丰富,风格清峻通脱。其文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

精读作品篇目: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官发魏都)(洪生资制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阅读作品篇目:

阮籍《咏怀》(二妃游江滨)(壮士何慷慨)、《大人先生传》 嵇康《赠秀才入军》(闲夜肃清)、《管蔡论》、《太师箴》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在政治漩涡中浮沉的诗人们意在逞才。

潘岳工诗善文。其诗多为组诗,词采华艳,多繁冗肤浅。善为哀诔之文。陆机的生平。

陆机诗名最高。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追求词藻、对偶,模拟因袭气重。

陆机的文章辞赋颇有成就,成为骈体文的奠基人,对南朝文学有直接影响。

太康文学:表面繁荣,实则诗尚雕饰、模拟,文崇骈俪,形成繁褥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形式化、士族化。

精读作品篇目: 潘岳《悼亡》(荏苒冬春谢)陆机《赴洛道中作》、《演连珠》 阅读作品篇目: 潘岳《怀旧赋》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文赋》、《吊魏武帝文》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左思的生平和思想。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左思是西晋最杰山的诗人。其诗承建安馀绪,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反抗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实乃建安风骨的再现。风格独树一帜,典以怨,人称“左思风力”。左思的辞赋也颇负盛名。刘琨的生平。

刘琨诗悲歌慷慨,直承汉魏风骨。其文感情真挚,朴实自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刘琨《重赠卢谌》 阅读作品篇目: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文赋》、《吊魏武帝文》 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招隐》(杖策招隐士)刘琨《扶风歌》、《答卢谌书》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郭璞的生平。

郭璞诗以《游仙诗》为代表,乖远玄宗与坎壈,抒发苦闷,常借游仙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精读作品篇目: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阅读作品篇目:

郭璞《游仙诗》(青溪千馀仞)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怀

王羲之是东晋较有成就的作家,诗文兼擅。其文清丽疏朗,自然洒脱。

《兰亭集序》与兰亭。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对后代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王羲之▲《兰亭集序》 阅读作品篇目: 王羲之《与会稽王笺》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五言诗

玄言诗统治东晋诗坛。

东晋文人的心态:务存大纲,不拘细目。玄言诗以阐发老庄思想及佛理为基本内容,“淡乎寡味”,“平典如道德论”。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支遁等。

阅读作品篇目:

孙绰《答许询》、《兰亭诗》 支遁《咏怀诗五首》其一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一生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东晋末年学术思想活跃,江州又是儒、释、道三家思想斗争的中心。陶渊明既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世之志;又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特别是受庄子思想影响明显。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度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它

陶诗多为五言,内容很广,按照题材分类: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

田园诗是中国文学的新题材,主要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之关系;农村残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顿及守节固穷的品德。

咏怀、咏史诗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既有中年亦官亦隐的内心矛盾,又有归隐后复杂苦闷的思想情怀:对政治的关切,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未酬壮志的苦闷,对孤贫处境的哀叹,对高洁人品的表白,对“桃花源”理想的追求。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行役诗的苦闷。赠答诗的深情。

陶诗也有饮酒行乐、随顺自然、躲避矛盾等消极思想。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总体艺术特征

平淡自然,亲切淳真。因其贴近生活,故平淡;因其富有真情实感,故淳真。是日常生活的诗化。浑融完整,意境高远。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常含哲理,使情、景、理有机融合。语言精工而本色。语言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多用口语、双关语。于朴素中见绮丽,于平淡中见警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诗风格多样:既有飘逸悠然的自然冲淡,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艺术渊源:源于《古诗》,绍阮籍之遗音,协左思之风力。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文数量不多,影响不小。辞赋、韵文、散文,各体兼擅,特色独具。内容上摆脱了谈玄与言佛,艺术上基本摈弃了偶俪与繁缛,一反流俗,归于自然,语言省净,文风淡泊。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园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淳真的风格,均有巨大影响。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酒与菊。恬淡退隐,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

精读作品篇目: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和郭主簿》(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阅读作品篇目: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遣训)、《饮酒》(少年罕人事)(羲农去我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人生无根蒂)(白日沦西阿)、《移居》(春秋多佳日)、《拟古》(荣荣窗下菊)、《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述酒》、《咏荆轲》《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并序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郭茂倩之《乐府诗集》。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吴歌与西曲。

南朝民歌多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唯一的主题。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多用五言四句的形式。以女性吟唱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情调清丽缠绵。修辞上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西洲曲》艺术性最高。

精读作品篇目:

《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华山畿》(华山畿)、《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洲曲》

阅读作品篇目: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神弦歌·青溪小姑曲》、《三洲歌》(送欢板桥湾)、《那呵滩》(篙折当更觅)、《长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是北朝民歌产生的基础。

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多方面表现,内容丰富:有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的牧歌;有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也有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还有反映人民苦难、贫富对立的诗歌。

北朝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气盛词质。风格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最杰出。

精读作品篇目: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李波小妹歌》、《陇头歌辞》、《敕勒歌》、▲《木兰诗》 阅读作品篇目:

《折杨柳歌辞》(遥看孟津河)(健儿须快马)、《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捉搦歌》(华阴山头百丈井)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南朝虽朝代更易频繁,但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一定发展。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好尚,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贵族文人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他们有钱有闲,生活优裕,歌舞湖山,诗赋唱和,形成极浓的文学氛围。

南朝文人的作品较少涉及国计民生,主要是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或优游于山水田园,或沉湎于歌舞宴饮,或抒写缠绵的男女之情,或嗟叹仕途的失意不平。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南朝文人多自觉追求作品艺术表现的精致美,讲声韵,讲排偶,讲用典,丽情密藻,风格浮华轻艳。

南朝诗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虽有忽略内容、过分重视形式的倾向,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诗与玄言诗之关系。宋初“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谢灵运的生平和思想:出身贵族,热衷于功名,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谢灵运诗以写山水为主,从写景到写意,从启示性到写实性,开山水诗一派。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善于刻画山水景物、营造画境;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多用典。其诗结构单调,雕琢太甚,晦涩难解,多名句而少名篇。

谢灵运山水诗的地位:真正把山水当作审美和描绘对象,对扭转玄言诗风、对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其诗镂金错彩,且“殆同书抄”。

精读作品篇目:

谢灵运《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入彭蠡湖口》 阅读作品篇目:

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西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过白岸亭》、《过始宁墅》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鲍照的生平:才秀人微,一生备受压抑。

鲍照诗歌是寒士的呼声: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壮志;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另有游宦思乡、感伤年命、抒写爱情及写景咏物等内容。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直抒胸臆;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奇矫凌厉险俗,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在向民歌学习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对七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读作品篇目:

《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束薪幽篁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阅读作品篇目:

《代放歌行》、《梅花落》、《拟古》(幽并重骑射)、《代白头吟》、《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代春日行》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永明体的概念。

永明体追求声律的美,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脁、沈约等。沈约的诗歌理论及影响。

谢脁的生平。谢脁诗多写山水,表现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谢跳诗的艺术特色:精妙的景物描绘,情景交融,词语工丽,色调鲜明。其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律绝者。诗风清新流丽。

谢脁为齐梁“首杰”,他发展了山水诗。他所代表的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何逊诗多纪游、寄赠、离别思乡之作,尤以山水诗成就为高。其诗善描绘,讲声律,风格清新婉转,颇得谢脁风致。

阴铿诗以描写山水见长,风格近于何逊。

精读作品篇目: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王孙游》 阴铿《晚出新亭》 阅读作品篇目:

谢朓《江上曲》、《同王主簿有所思》

沈约《早发定山》、《怀旧诗九首·伤谢朓》、《夜夜曲》 何逊《相送》、《赠诸旧游》、《慈姥矶》

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开善寺》、《五洲夜发》《渡青草湖》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萧氏父子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世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建立,形成了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

1、南齐萧子良;

2、萧衍、萧统;

3、萧纲。

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多,题材单调狭小,脱离生活。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民间流行的清商曲影响了诗风。

宫体诗的概念: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摛。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诗创作。徐庾体。

“撰录艳歌”的《玉台新咏》。

精读作品篇目: 萧纲《咏内人昼眠》 阅读作品篇目:

萧纲《咏舞》、《美人晨妆》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日渐融合。北朝提倡文化学术,崇儒学、尊经师。

北朝文坛前期冷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学的融合,使其文坛后期渐趋复苏。

北朝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是诗文。魏孝武帝设立乐府采诗。文人诗既有北方民族尚质朴、重实用的特点,又师法汉晋,兼及南朝之绮丽。但模仿古人习气较重。王褒、庾信由南入北,初步实现南北诗风的融合,使诗风趋新。北朝散文葆有传统散文朴实流畅的特点,然亦明显借鉴南朝骈文的表现手法。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使臣往来,南方人士著作传入北方,使臣被留在北方。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前期诗艺的养成:前期在南朝,出入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

后期滞留北朝;虽享高官厚禄,但始终怀有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情,多表现乡关之思。庾信的作品分前后两期,内容、风格迥异。前期为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绮丽榷艳,不出宫体规范。后期诗歌内容广泛,最动人的是其乡关之思、身世之叹,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格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和辞赋大家,其后期作品情文并至,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有“四六宗匠”之誉。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精读作品篇目: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重别周尚书二首》、《哀江南赋序》、《小园赋》 阅读作品篇目:

庾信《乌夜啼》、《寄徐陵》、《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寻思万户侯)、《枯树赋》、《哀江南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沈约:“以气质为体”,曹丕:“以清纬文”。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教令清峻通脱,对当时和后世均颇有影响。曹丕兄弟的书札文采斐然。王粲《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荣。嵇康、王弼等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世重文翰,立四学。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陈寿、范晔的史论。骈体文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文心雕龙》的骈文体裁。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藻,对仗日工,用典日繁。

孔稚珪及其骈文。

齐梁文风的新变:

1、声律说

2、文笔之辩

3、不拘常体。

诗体赋与写景文:江淹的抒情小赋。萧纲、萧绎的咏物抒情赋。丘迟、陶弘景、吴均。

精读作品篇目: 江淹《别赋》

▲诸葛亮《出师表》 ▲李密《陈情表》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丘迟《与陈伯之书》 吴均《与宋元思书》 阅读作品篇目: 江淹《恨赋》 萧纲《晚春赋》

萧绎《采莲赋》、《荡妇秋思赋》 范晔《后汉书·范滂传》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郦道元的生平。

《水经》与《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极有价值地理著作,“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也是散文名著。书中不以南北为鸿沟,对各处的山川景物有极为精彩的描写,还加入不少地志、风土记,以及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极尽自然之趣,富故事性和抒情性。文章以散句为主,骈散相间,对后世游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杨衒之的生平。

《洛阳伽蓝记》主要描写北魏时洛阳的佛寺建筑,兼及当时的人情世态,如揭露统治者穷奢极欲、为人贪鄙、侵渔百姓等。写故都伽蓝有双重象征性。文章描写精彩,文笔流畅,文风平实,以散句为主,但骈俪习气也较重。具有学术和文学个性。

精读作品篇目: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阅读作品篇目: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孟门山)(滱水·阳城淀)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水宁寺)(大觉寺)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溯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小说的概念。

起源:中国古代小说可追溯至神话和传说,而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影响直接而深远。

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佛、道思想的流行;士大夫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盛行;写史传文风气渐浓。写小说遂成一时风气。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主要有志怪和志人两类。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人们都在鬼神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故志怪小说层出不穷。干宝的生平。

《搜神记》的内容:主旨在“明神道之不诬”,故书中多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书中也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有的反映了青年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幸福婚姻的斗争精神,有的反映了人们不怕鬼魅、敢于铲除鬼魅的大无畏精神。

《搜神记》中的优秀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多变,描写生动,形象鲜明,语言疏宕,已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

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为后世戏曲、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后世小说中鬼狐一派有直接影响;为后世小说发展提供艺术借鉴。

此外,王嘉的《拾遗记》、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吴均的《续齐谐》等均有一定成就。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史传文学密不可分,又与清谈和品评人物的风气很有关系。志人小说的内容:笑话、野史、逸闻逸事。特点:短小、粗陈梗概、直录传闻。

志人小说还有葛洪的《西京杂记》、郭澄之的《郭子》、邯郸淳的《笑林》等。

精读作品篇目:

《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宋定伯捉鬼》 阅读作品篇目:

《吴王小女》、《嫦娥奔月》

第三节

《世说新语》

刘义庆的生平。

《世说新语》的编纂与体例。

《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主要记载魏晋知识分子的隽言轶行,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其内容包括:豪门士族的奢侈和凶残;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生活习俗和文化情趣;记载善人善事。其中也有消极的内容。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其中的记言记行,大抵如史传文之片断,重在客观记载,然其优秀之作,善于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善将记言与记行结合;多用生动口语,言约意丰。《世说新语》为后世笔记小说之先驱,其中不少故事为后世戏曲、小说提供了素材。

精读作品篇目:

《过江诸人》、《周处年少时》、《王子猷居山阴》 阅读作品篇目:

篇6: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生了解了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诗歌史是经过了诗经、楚辞而魏晋而唐诗的演进过程;

石窟艺术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它的营建与当时佛教盛行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教学难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古诗词的欣赏不仅要明白其字面之意,更应该理解诗的意境,这对于初—的学生来讲,比较难。地位分析

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石窟艺术”建议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出示充足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健康的审美观念。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直接点题,介绍其内容,列举出其代表作,通过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并归纳出它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万的人倒毙疆场,无人收葬,白骨遍野,袅无人烟,活命的还不足百分之一,想起来使人断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作乱关中的景象:战乱波及之处,民不聊生,一个饥饿的妇人,把亲骨肉抛弃,听到婴儿的哭啼声,硬着心肠擦着眼泪走开。)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加以总结:建安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

2、陶渊明与田园诗

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二、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三、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

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小结: 项 目

人 物

朝 代

代表作品

建安诗歌

曹操父子 王粲等建安七子 蔡文姬

三 国

《蒿里行》、《七哀诗》。

田 园 诗

陶渊明

东 晋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书 法

王羲之

东 晋

《兰亭序》

绘 画

顾恺之 东 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上一篇:建筑安全资料台账表下一篇:跨专业考研要不要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