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2024-08-05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篇1: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与比较》教学反思

老师讲解基本的分类,让学生切身体会出分类与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同,通过帮妈妈来整理衣服,体会出分类的标准如何来制定,但是在出现将上衣裤子的标准分类的时候不是很顺畅,分析出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平时的时候,在家里分衣物的时候,很少出现将上衣和下衣分开的习惯,是不是在出示标准的时候不要一定等到出现这个标准的时候再往下,可以引导着学生先说按季节分或者其他的方法按颜色,之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和标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比较亲切和蔼,知识点的讲解十分到位,张老师按照的课的设计一步一步的进行的`十分扎实。小学生的在刚进入学校的情况下,老师并没有运用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上课习惯,反而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表现出的状态十分令人羡慕,分析原因可能是与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及时奖励分不开的,时刻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教师的身上,这点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篇2: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然后请学生摆一摆(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然后加深难度问: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紧接着,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这样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分完后,就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摆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马上对于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然后让学生提问。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提出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把咱们班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这个问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最后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自己的房间……”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篇3: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 那么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白雪公主的故事。 (课件演示: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与动物们正玩得开心, 忽然刮来一阵黑风, 白雪公主不见了, 空中传来巫婆的声音:“白雪公主被我抓到城堡里去了, 要想救出白雪公主, 首先得数出我的魔盒里装有哪几种图形, 每种各有几个。)

师:你们想帮助小矮人救出白雪公主吗?

生: (异口同声) 想。

师:大家看到大屏幕, 先数数有几种图形, 再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课件展示:盒子里装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图形, 但这些图形出现时是杂乱无章的, 学生只能数出三种图形, 不能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师: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统计》。 (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数出了三种图形, 老师把三种图形的名称写到黑板上, 同学们再数一遍, 看到哪种图形就大声地把这种图形的名称念出来, 老师来记, 好不好?

生:好!

生在下面大声地念, 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下面画“√”。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三角形7个, 正方形5个, 圆形4个。)

(二) 给出问题, 自己解决

接着投影仪出示统计表。

师:大家看到屏幕, 这里有张表, 这张表叫统计表,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填这张统计表。

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刚刚数的这几种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一种图形的空格, 其余的由学生分组自由完成, 效果很好。

接着老师出示统计图。

先由老师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一种图形的画法, 并告诉学生注意:

1.数清格数;

2.从上往下涂;格子要涂满, 但不能出格。剩下的图形由各小组自由完成之后,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三) 利用故事, 巩固复习

师:我们已经数出了各种图形的个数, 白雪公主救出来了吗?

(大屏幕展示:巫婆继续说, 你们可以接走白雪公主了, 但别太得意, 我在你们回家的路上设置了陷阱, 你们必须数出有几种陷阱, 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

大屏幕展示:在小矮人回家的路上, 巫婆设计了火、水、毒、刀四种陷阱。)

师:谁能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除了在每种图形名称下面打“√”, 还有别的方法吗?大家想想。

生1:可以打圆点。

生2:可以打三角形。

生3:可以画正字。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叫一位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 谁愿来试试?

学生跃跃欲试。

老师叫一名学生来记, 下面学生读出陷阱名称。

老师拿出统计表和统计图, 由学生自由讨论完成, 然后叫学生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完成过程, 其余学生说出完成的优点和缺点。

(三) 给出空间,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白雪公主安全地回到了家, 各种动物都来祝贺, 同学们帮着数数有几种动物, 每种动物各有多少?)

学生自己数 (方法同上) 。

学生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接着老师出示问题:

1.哪种动物来得最多?是多少?

2.哪种动物来得最少?是多少?

3.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

学生回答后, 老师又说: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兔子来了多少?

生2:猫来了多少?

生3:兔比猫多多少?

……

二、案例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引人入胜

这节课可以说是贯穿于故事中进行的, 在导入时就一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了课堂上, 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还处于无意识注意为主阶段, 当中途学生感到厌烦时, 故事又把学生拉回了课堂。课堂结束时, 故事给了学生一个美好的画面——白雪公主救出来了, 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同时又很好地将这堂课的内容拓展延伸开来,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故事数学真有趣

本来《统计》的教学内容是枯燥无味的, 而这节课反而让学生感到很有趣。

这节课在让学生帮忙救白雪公主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 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故事体验效果好

篇4: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篇5: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反思

教材主题内容是文具商店,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学生将会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生活常识而没能参与发现这一常识的过程,无异于肚子还没饿就被教师喂了个饱,这样“吃”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的思维空间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挑起学生的食欲,也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童趣而又生活化的情境。邋遢大王是小朋友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卡通人物,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发现问题;

接下来大家齐动手帮忙整理柜子──解决问题;最后插上红旗──分享成功。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住以下两点: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人人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分类的含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篇6: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组织教学教零乱。

首先,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中,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导致课堂纪律较乱。假如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也许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

篇7: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分类》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3、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个学生就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很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4、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很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学习用品、服装等东西凌乱地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没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5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合理?当学生讨论得出应把东西分成5大类,然后各组整理一类。教师又让学生商量:你们组想整理哪一类?结果有4个小组想整理玩具,于是教师又趁机教育学生应互相谦让,从而使其中三个小组自愿整理服装、水果、鞋子,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又如:在引导学生把杂物分成五类物品时,我问学生:如果大家一起上来,会怎样?让学生想象这样做的危险和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想法,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理,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的思想,无形中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

5、小学数学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篇8: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篇9: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游戏 亲手尝试 动手操作 培养能力 提高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教师出示两枚骰子),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板书: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5,6,7,8,9以外的数2,3,4,10,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其他3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活动开始)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记录结果发现11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每次的结果分析):

2=1+1

3=1+2=2+1

4=1+3=2+2=3+1

5=1+4=2+3=3+2=4+1

6=1+5=2+4=3+3=4+2=5+1

7=1+6=2+5=3+4=4+3=5+2=6+1

8=2+6=3+5=4+4=5+3=6+2

9=3+6=4+5=5+4=6+3

10=4+6=5+5=6+4

11=5+6=6+5

12=6+6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老师选的5,6,7,8,9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8).

[2]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篇10: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分类、整理》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感觉有成功亦有失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虽然自我感觉较成功,但经反复思考还是觉得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够好,所以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要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应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修改,让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展示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2、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如: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可以让学生说所怎样分,这是他们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这样就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3、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外对分类的应用,要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课一开始,教师应把玩具、学习用品、服装等东西凌乱地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没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5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合理?当学生讨论得出应把东西分成5大类,然后各组整理一类。教师可以让学生商量:你们组想整理哪一类?结果有4个小组想整理玩具,于是教师又趁机教育学生应互相谦让,从而使其中三个小组自愿整理服装、水果、鞋子,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又如:在引导学生把杂物分成五类物品时,我还可以问学生:如果大家一起上来,会怎样?让学生想象这样做的危险和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想法,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理,渗透做事要讲秩序的思想,无形中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

篇11: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整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

1、在整个活动中,动静结合不够。整个课堂以静为主,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给学生创造的表现机会还不够。

2、应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靠教师平时的强调,因此,规范学生的语言就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表达要清晰,语言要具体,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3、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篇12: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并能对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玩。本节课教学结合学生特点,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分类整理的意义

课件出示整理前后的书架图,让学生观察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要找本书你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出示例1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很多漂亮的气球)师:这么多气球放在一起很乱,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类与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1)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你的分法。

2、分类计数,认识象形统计图(1)选定标准,分类计数

师:按形状来分一分,可以分成几类,每种气球各有几个?(2)动手操作,表示结果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提示:可以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

讨论汇报。板演分法。

(3)认识象形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按形状结果图。

师: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2)按其他标准分类

师:还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讨论汇报。板演分法。

三、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并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方法,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来分类,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常根据不同标准,比如:物体的大小,用途……只要大家说出适当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

五、作业

对自己房间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分类:

按形状分:球形的气球(5个)心形的气球(4个)长气球(3个)

按颜色分:红色()黄色()

篇13:教学反思的涵义、分类与内容

1.反思

所谓“反思”,它的本意是对自身行为、思想的叩问与思考。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早在《论语·学而》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扪心自问一直是士人修身的自我要求。

在西方国家,“反思”主要有两种内涵:

一是将反思看做“对思维的思维”,即以思维活动的过程或者结果为对象的思维,类似于心理学的元认知过程。由此可以认为,对思维的前提进行审视,对思维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对认识所得结果的再思考、再认识,这种不断深入、理性升华的过程,就是“反思”。

二是将反思视为特殊的问题解决,是一种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执着、审慎地分析、解决的思维方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比逻辑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理性和情绪交织在其中,还涉及直觉和激情。杜威认为,个体进行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在杜威反思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倡反思性教学的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

2.反思性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相对于操作性教学而言的。熊川武教授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以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模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本文只讨论反思性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并按照习惯,称之为“教学反思”。

3.教学反思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回溯、检验与审视、分析的过程。它不仅是教师个人认真思索的过程,还常常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它也不只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与经验总结,还常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关于教学的知困、释困和解困活动。

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之所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就是因为大家都认识、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表明,教学反思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它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实实在在地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分类

对于教学反思,不同的分析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比较切合教师实际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常见分类有以下几种。

1.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

从时限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教学中的即时性反思与教学后的回溯性反思。

这一分类的理论基础在于“思”与“行”原本就可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伴相随,教学反思也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这一分类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过程中自觉地、持续不断地自我观察和思考、自我监控、调节和评价, 以确保教学的效能,同时也促进自身反思习惯的形成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教学前的反思常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它以教师原有的实践经验和对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为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预测和设计能力,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中的反思是在上课过程中进行的。它表现为对预设教案的酌情调整,对生成性问题的恰当处置,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课后进行的。它以课堂上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经验总结水平。

2.纵向反思与横向反思

从参照看,教学反思又可以分为纵向反思与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教与学的今天、昨天与过去比较,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进行思考和梳理,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变化,从而进行改善。

横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与同行的教学比较,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找出教学设计与实施上的差距,解析行为背后理念上的差异,从中获得改进教学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常性听课、评课,就是横向反思、超越自我的绝好机会。

显然,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开拓教学反思的视野。

3.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

从主体看,教学反思还可以分为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事实的自我诠释与追问,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内心对话。最常见的如“课后思”“单元思”“期中思”“期末思”或一个学年、一届教学后的反思。

群体反思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彼此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教学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最常见的群体反思形式是备课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它注重问题的共同诊断、教师间成功的分享与共同提高,有助于形成、建立学习共同体。

目前教师个体反思运用最普遍的方式是写“课后思”,这种方法对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天天记课后反思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也会受写作水平的限制,而且还存在“当局者迷”的可能。据有关调研,95.5%的教师渴望交流与对话。

群体反思的参与者除了同事之外,还可请教研人员或教育学者介入,集思广益。特别是教师教学中实际“所采用的理论”与课改“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落差,教师本人常常难以觉察,需要专家引领。即使对话过程中出现观念认识上或实践诠释上的不一致,也是一种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这里仅讨论教学后反思的内容。

明确反思什么是教后反思有效进行的前提。一般来讲,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成为反思的对象与内容。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尽管不同的角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但为了便于在“过程回放”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检验教学的成败得失,思考其原因,有必要搭建一个大致的反思内容框架。

1.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方案,它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过程与效益。反思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对这些预设是否适合教学的实际进程、进展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

考虑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状况,下面将有关教学设计的主要反思内容,分为“基础指标”与“深入内容”两类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反思教学设计的基础指标

教学目标是否适当,如果偏高或偏低,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写出修订后的目标或注明是由于本班学生的什么具体原因导致偏高或偏低。

教学的起点、重点、难点是否恰当,如果发现偏差,则应思考调整后的教学起点、重点、难点应该是什么。

教学容量是否合适,如果偏多或偏少,则应写下可以删减或增加哪些内容的初步设想。

练习难度、层次是否合理,如果偏难、偏易或先后次序、坡度不合理,就应记下怎样修改或怎样调整。

这些看似最低水平的反思内容,却是最具操作性、技术性的常规反思内容,也恰恰是最富实用价值的反思内容。因为教后反思的最直接动机就是为了下一次再上此课,能在今天的基础上保持优点,克服不足,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地改进教学。舍此基础,一味拔高,奢谈教学策略、教育理念,充其量只是描绘水中月、镜中花,设想空中楼阁。

上面之所以将教学的起点与重点、难点并列,是鉴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都或多或少存在低估或高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现象。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反思教学的起点是否恰当,并非多余。

为便于课后反思的实际操作,这些基础指标可以设计成表格,逐项打勾、打叉,需要时再给出简要的描述、分析。比如,当课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出现偏差时,描述与分析就不可缺少了。

第二,反思教学设计的深入项目

我们还有必要对教学的整体思路、教学的细节设计进行反思。

教学整体思路的反思,主要审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学生是否明白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了教学的递进。更深入的反思则可以审视: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与学生认知的发生过程有没有得到统一。例如,数学概念的“解构”与“建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析出”、相关知识的“沟通”与“辨析”等,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毋庸质疑,这样的深入反思,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却能够凸显数学教学的精髓。

教学细节设计的反思内容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熟悉,比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创设、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等。这里仅以问题情境创设为例。

关于创设数学的现实问题情境,基本的反思:一是该情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该情境有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作用;三是该情境有没有起到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作用。如果实践表明这些功效都不明显,那么该情境就是可有可无的。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听课,课间与校长交谈时,一位数学教师来问:“校长,下周的公开课我不从生活情境引入可以吗?”校长回答:“怎么了,不从生活情境引入就犯规了?你觉得需要、有效,就创设,低效或无效,就别去挖空心思。”看来,课改理念一旦被误读、被视为教条,势必导致异化。鉴于此,关于现实情境创设的反思,首先提示上述三个基本点。

更深入的反思:一是情境的载体能否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二是情境的内涵能否成为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问题源”。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境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深层次追求。

2.反思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反思内容可以梳理、归结为教与学两个方面。

第一,反思“教”

一是判断教学效果。比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一一达成,哪些地方、哪些学生超出预期或者未达预期等。

二是考察教学过程。比如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各项学习活动实际开展的情况,课堂氛围营造得如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感情沟通,有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差异等。

三是审视自身的语言、行为。比如提问是否清晰,问在关键处,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讲解是否准确,启发收效如何,各种教学手段、媒体包括板书的使用是否得当。

四是诠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比如,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灵活机智的应变处理,以及由偶发因素触动生成的瞬间灵感、即兴创作,等等。那些不经意间突然而至的精彩教学行为,很容易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应当利用课后反思及时捕捉、记载、诠释,以利于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五是剖析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之处。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流于形式,应对个别学生的插话打乱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华丽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掩盖了数学的内涵,等等。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缺陷,对它们进行剖析、探讨,同样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

毫无疑问,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是同等重要的反思任务。对于课堂教学经验与教训不能只作客观的描述性记录而不进行诠释。在这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经验(教训也是经验)的解读过程,经验只有经过理解、加工和提炼,才有可能升华,成为个人的“实践理论”,指导、改善教学行为和操作体系。

第二,反思“学”

主要是审视学生的实际收获。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了哪些,“会”了什么,经历了哪些过程,“悟”了多少,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了怎样的能力,有了怎样的情感体验等。

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语言表达等),包括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的程度;分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分析学生所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作业情况等。此外,还有两项常规内容,就是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剖析学生的各种错误。

现在,大家都认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其不意地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解法,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样的信息,给予赞赏、激励,并酌情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还应利用课后反思将其记录下来,作教学的第一手素材,以资研究、共享。

同样,学生的各种误解、回答问题与完成作业时的各种错误,也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研究学生的错误,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教后反思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照相功能的普及,使得很多教师已经养成用数码照片记录学生“作品”的习惯,给分析和积累、保存带来方便,应该提倡。

3.反思教学疑难与教学感悟

这也是目前教后反思的常规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记录了教学“元、角、分”的“疑难问题”:课前,我了解到班上多数同学都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所以把“换算”作为教学重点,并特别关注了几个换算有困难的学生。结果作业显示,原来不会的那几个学生仍然出错,怎么办呢?第二年,她在再次教学该内容的前一个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双休日跟随家长去超市购物,由你付钱,记下付了多少,找回多少。结果换算的难点解决了。这一次,她记下的是“教学感悟”:数学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有些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效果比在课堂上完成书面练习要好得多。

以上勾勒的课后反思内容框架并不全面,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些回溯分析的线索。具体实施时,各人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较深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记下;贵在言之有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贵在持之以恒,长期积累。一旦养成反思习惯,成为自觉,就能帮助我们从习惯支配下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不断提升教学的水平、品位和境界,同时也能让我们在辛勤的教学劳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认识上的升华。

篇14:“角的分类”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平角、周角的认识及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课件上这些是什么吗?(出示各种角。)

生:角。

师:还记得什么是角吗?它们由什么组成的?

生1: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生2:这个点叫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条边。

二、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角?这么多角,能不能给它们取名字?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三、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拿出老师发的答题纸并测量出这些角的度数,填在对应的括号里,并完成分类。

师:哪组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下你是怎么分类的。

生1:我分成两类。

生2:我们组分成3类,第一类等于90°,第二类小于90°,第三类大于90°。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我们已经给他们分好了类,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找出这三类角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生:等于90°的角叫直角,小于90°的角叫作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师:你们能区别这些角了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拿起老师准备的活动角,一个同学转动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名字。

2.认识平角。

师:下面老师用扇子来演示一下角,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名字,扇子完全张开时。

生: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

师:那大家通过观察扇子的折叠过程,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师:你们能画一画平角吗?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题,画平角。

师:同学们画好了平角,能测量它的度数吗?想想怎么测,讨论一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生1:可以用我们的量角器,一次就测出来了。

生2:可以用两个直角测。

生3:用3个60°的角测。

生4:我用4个45°的角测。

师:同学们很棒,用了这么多方法测量。

3.认识周角。

(课件出示平角。)

师:我们现在继续旋转,将这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又得到一个图形,这时还是角吗?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是角,它有顶点和两条边,只不过两边重合了。

师:对的,这样的角叫周角。(板书:周角。)你们也能照样子画一个周角吗?

师:现在你们能测测周角多少度吗?(出示周角。)

生:能。

师:讨论一下,你们也能像平角那样,用很多方法测量吗?

生1:我们量角器测量两次就测出来是360°。

生2:我用4个直角测的。

生3:我用一个量角器和两个直角。

…………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用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出来周角的度数。

4.探究关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五种角的关系,并找出直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对,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感受一下这种关系,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上台体验,教师喊口令:左手侧平举,向右转、再向右转,向后转。每次转动后问:左手所处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

生响亮地回答:直角、平角、周角。

师:还有谁想上来体验一下?(生纷纷举手。)看来大家都想感受一下,那么我们一起来。注意我们一向提倡玩中学,玩中悟,希望玩好后谈谈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全体起立,左手侧平举……

生:两个直角相加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两个平角相加等于一个周角的度数。

生: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两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两倍。endprint

生:周角的一半是平角,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师:角的分类上完了,你还有问题吗?

生:比锐角还小的角有吗?

生:比周角大的角还有吗?

师:你们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启发,既然比锐角小的角,比周角大的角都是一个未知领域,我们就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不能给它框死。知识无限延伸,像大海,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师: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若感兴趣,下课还可以讨论。

四、反馈练习

师:老师现在来考考你们,好吗?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2.比听力:听角的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  91度  180度  45度  135度  90度  360度  89度+1度 150度

3.辨一辨: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4.综合训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的分类,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进行转活动角、量角、分类、肢体表演等活动,并设计开放性问题:“怎么测量平角和周角的度数?”通过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感悟各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和空间观念上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5种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两种角看起来不像角,角的范围用肉眼看是比较抽象的。为了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小纸扇,两边颜色不同,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亲自转动活动角,直观地感知平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周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两边重合了。这样形象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在学习活动中,虽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都掌握了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值得在以后教学中自我完善。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要寻找更贴切的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角分类的兴趣。

第二,在探究各种角的特征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锐角、直角、钝角开始,并把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作为重点认识对象,而后引出更大旋转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由易到难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第三,在教学各种角的时候,除了使用动画课件演示以外,还应该制作实物,让学生在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实际活动中,更能准确地归纳出各种角的特征及其特殊关系。

篇15: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教学反思

——《分类》教学案例及反思

长安镇霄边小学

钟 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

(按长短分;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按颜色分等)

2、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4、小比赛: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全课小结。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如案例中游戏之一:比赛整理学习用品,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到把文具分类摆放会更好看、更方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脑、动手整理,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上一篇:骨干教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中班下学期安全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