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2024-07-26

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共8篇)

篇1: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中国医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深化医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维护13亿中国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3年来,深化医改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医改取得的成就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离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打好医改攻坚战,继续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一、中国医改的主要特点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后,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重点推动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目前,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阶段性预期目标基本实现。3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正在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

第一,坚持“三个基本”。在改革中,中央提出了坚持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这“三个基本”是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式解决办法的核心。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和实践都源于这“三个基本”。例如,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政府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应该是公益性的,而不是营利性的。必须增加政府投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第二,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医改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只有找到突破口,才能顺利推进。深化医改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履行好“保基本”,非基本医疗主要交给社会去办,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节。改革选择从基本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改起,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支持和信心。

第三,坚持把增加投入与建新机制结合起来。深化医改必然伴随大量的投入,但是,如果增加的投入没有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促进改革,还很有可能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加阻力。因此,我们强调增加投入必须和新机制的建设结合起来,用投入促改革、建机制。随着新机制的逐步建立,广大医务人员真切感受到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从而更加支持、拥护改革。同时,新机制也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整体设计。中国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中央确定改革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框架后,鼓励各地进行试点、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再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保证了改革的整体方案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

第五,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新医改的强大推力首先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 1

领导。为推进改革,国务院成立了由20个部委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全国的医改工作。各地相应成立医改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医改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改革任务,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全国医改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二、中国医改的主要成效

3年医改起步稳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改善的最大亮点,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特别是基层医改实现重大突破,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重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显著成效,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扩大了社会共识和信心,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到2011年底,基本医保已覆盖全国13亿人口,参保率超过了95%。政府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大病救助办法,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为城乡居民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在保持原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变的基础上,3年期间中央又专门安排300多亿元预防保健资金,开展了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基层机构普遍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结束了几十年基层“以药补医”的历史,基本药物价格全国平均比改革前下降了30%,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看病负担。在公立医院广泛开展便民惠民措施,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

二是有力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改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了长效性多渠道补偿机制,运行和发展费用有了保障,解除了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得到体现,事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新机制的建立,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普遍提高,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也明显提高。三是推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3年医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中央政府安排63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3.3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是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年医改,中央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带动了各地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大规模投入,从而为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3年医改明显提升了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解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正在有效地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次医改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正确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业,进而推动医疗服务业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医改让老百姓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在偏僻农村,一些老年人因免

费体检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少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因为新医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社区居民把基层医务人员比作贴心人。新医改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持续深化改革,打好医改攻坚战

当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改革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与起步阶段相比,深化医改具备了更多有利条件,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扎实,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改革的组织保障更加健全,改革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十二五”期间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时期。今年初国务院颁布出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对未来4年医改目标和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化改革跨入了新阶段,要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要突出抓好三方面重点改革。

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多种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助,以大病救助为兜底的全民医保体系。前3年改革我们基本建成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今后要全面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要继续提高政府对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巩固扩大覆盖人群,继续提高政策范围内医保报销的比例,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要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发展各类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从制度上进一步筑牢、织密社会安全网。

第二,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全面推动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机构发展建设支出、化债资金、绩效工资实施资金、村医补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完善长效性、多渠道的补偿机制,完善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等。要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细化在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同时要继续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

第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是服务人民的医院,必须切实承担公益性责任,促进人人平等地获得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改革主要做好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文章。今后4年要把县医院作为改革的重点,2015年要基本完成县医院阶段性的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力争到2015年社会办医占整个医疗卫生的比例达到20%左右。

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力度,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好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等。

医改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坚信中国的医改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篇2: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毛泽东最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后他在总结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中提出“实事求是”这一口号。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而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革命才会成功,事业才会进步和发展,历史也证明,从封闭禁锢、困难挫折中走出来要靠实事求是,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也要靠实事求是。因此要推动事业发展,实现奋斗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掌握好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理论武器。那么,我们要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呢?

第一,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政治信念和道德追求,自觉实事求是。实践实事求是的主体是人,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直接影响个人的判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可以自觉抵御各种利益诱惑,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而追求“私利”是实事求是庸俗化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在全社会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追求去践行。我们社会中的个人要树立实事求是的信念,把它当做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信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个人发展和事业进步结合起来,把做好当前工作和追求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以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追求。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才会慢慢消失。

第二,要提高实事求是的能力,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素质来培养。仅凭一腔热情、一种信念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能牢固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树立实践第一位的观点,树立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的观点,就很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走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老路。而缺乏实事求是的能力和理论储备是背离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提高实事求是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要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一个基本素质去不断完善。首先要学习实事求是的理论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正确运用专业知识。最后要学习调查研究的正确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实事求是的本领。

第三,要形成实事求是的环境,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和规范要求,努力实事求是的氛围。外部环境是实现实事求是的重要保障。自律和他律从来是共同作用于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把实事求是既建立在较高的主体觉悟和能力上,同时又建立在有力的外在监督保障上,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实现。他律主要是通过制度实现的,因为制度具有规范化、持续性的效果,制度一旦形成,就不易因为个人的因素而改变,就会促进风气的改善。应该说,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也是造成背离实事求是倾向发生蔓延的原因之一。因而必须完善实事求是的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实事求是属于思想建设的范畴,而思想建设的制度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健全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篇3: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一、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回答,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思想的具体体现。恩格斯曾经说过, 研究的出发点并非原则, 而是研究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而非是被应用于它们之中;只有原则去适应历史和自然界才是正确的, 而并非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这句话是唯物主义观点的充分体现, 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同时, 这句话更是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实事”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是”指规律性, 即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实质上, 客观事物内部规律就是人们对“是”的认识。故此, 毛泽东指出人们工作要想取得胜利, 得到预想结果, 首先就得从思想上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若不符合则只会迎来失败。这句话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物质是第一性。毛泽东曾指出实事求是的目的, 是以人为主体在客观事物基础上, 求得的内部规律, “是”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 是实践服务实现的基础。这也就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是否是存在反映的问题, 即人们以客观事物内部规律为基础, 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要求

1. 杜绝教条主义, 重视理论指导作用

在各类实践活动, 提高理论对实践积极指导作用的重视, 就共产党员而言更要提高对党基本理论指导作用的重视, 杜绝形成教条主义。要高度重视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去分析并解决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能灵活的应用它。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首先要做到具体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将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是理论指导作用正确发挥的范例。而若是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党的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 不仅会给党带来重大损失, 还将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就是高度重视客观事物这个现实基础和实践经验, 因为只有具体分析具体的客观事物, 最终得出的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才是具体的, 方可解决各类具体的问题。同时, 更要高度重视作为人们行动向导的“是”, 其指导着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 通俗来说就是重视理论指导作用, 进而不断创新实践, 促进发展。

2. 杜绝经验主义, 高度重视实践经验

实事求是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思想的具体体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坚持唯物论, 即一切以实际为出发点, 并视一定客观物质条件为一切的依据。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条件无法被精神性活动所取代, 且精神性活动更无法代替实践活动。归根结底人们自然的实践活动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就是一系列物质形态和社会关系转化的过程。以“实事”作为出发点, 则必定是要重视客观性实践, 重视人们实践的经验, 重视吸取其他部门、地区或人的新鲜经验, 但杜绝因此而推崇经验主义。实践经验之所以难能可贵, 就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正确认识,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能得到确认, 也就有实践才能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才能促进人们丰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内容。即只有通过实践活动, 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到客观事物, 只有不断在社会中进行实践, 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才能深刻把握, 并且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人们才可真正学到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

实事求是原则要求重视实践经验, 绝非是坚持经验主义。实践累积的并非仅仅是经验, 其更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检验标准, 若是不做任何分析照搬经验, 势必会形成经验主义。实质上, 充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就是要充分尊重别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 不绝对化这些经验, 即通过自己将这些经验消化吸收, 并将这些经验结合自己工作特点, 结合自己工作的特殊性, 进行创造性借鉴方能有益于自己的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 实事求是原则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高度概括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思想, 并指出要坚持唯物论和辨证论, 重视并牢记实践经验与事物复杂性, 杜绝防止经验主义及主观臆断, 要对理论指导作用持高度重视态度, 杜绝教条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作为基本点和活灵魂之一, 历来都是共产党重要指导思想。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具体反映, 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进步的基本保障。事实就是原则是思想观念也是实践过程, 求得实效为其最终目的。事实就是原则指出, 人们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应仅停留在认识上, 而是必须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和行动上。因此, 研究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哲学基础与实践要求, 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哲学基础,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钱程.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J].品牌, 2014, (3) :17-18.

篇4:实事求是?躬行实践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实践

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水平。

一、创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创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用实验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还需重视应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法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策略,能够让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长时间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再次,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深化改革下,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着重从学生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同时,在综合评价体系内,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材规定准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例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将两只灯泡和其他器材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主连接电路,并且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几个问题:两只灯泡有几种连接方式?每一种各自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行组合成小组,分别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电路图、动手实验,并通过实验让灯泡发光。学生根据实验探究总结出连接电路的两种方式:一种是顺次连接,当一个灯泡损坏之后,另外一个灯泡也不会工作;第二种是并列连接,当一个灯泡损坏之后,另外一个灯泡仍然能够继续工作。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电路连接的最基本方式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之后,教师向学生再发放一支灯泡,让学生自主探究三支灯泡的连接方式。这样不但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也能够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在初中物理实验的实际教学中,部分实验并不能在教室中直接进行操作,或者能够进行操作可见度较低,学生难以观察到;甚至还有一部分演示实验,由于缺乏仪器和药品更是无法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并通过自主加工、组合,制作科学的演示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和物理实验操作,以便更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目标。

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演示实验主要包括:一是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这个实验的过程花费时间较长,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直接观察到结果;二是热机工作原理和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这种实验在演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较小,大部分细微动作可见度较低,从而导致实验的演示效果较差。因此,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Flash动画设计和网络下载等教学手段,综合整理丰富的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供课堂演示实验使用,为大幅度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将实验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并不是只传授基础知识,也并不是在实验室展开实验,而是应该将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光学知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幻灯片、针孔摄像机和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察。教师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促使学生逐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组织动手实验或者观察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知物理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宁波.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12):9-10.

篇5: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5 级经济管理班 黄圣翔 学号***5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一切举世瞩目成就,无论是理论上的重大发展、政策上的成功调整、还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取中得的巨大成绩,无一不是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结果。

因此,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实事求是方法内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方法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三方面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我党确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指导全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即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不能脱离这个实际,都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 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反对将主观和客观相分裂,将认识和实践相分离的言论。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把现象当作人们的向导,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事物的本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所以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因此中国共产党把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既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也体现了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统一。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核心。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是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的理论中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动理论的发展。

二、实事求是方法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项理论成果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而来的,实事求是方法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又加上了“解放思想”,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六大又强调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抗日战争前期,他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以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善和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两个凡是”。他支持并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之后,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强调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一次飞跃。

第三,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深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根据新的实践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内涵。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是党的生命线。

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和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前进的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党取得坚持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宝贵经验的重要时代。

三、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的应用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实践作为检验路线、方针、政策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当中,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长远的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目的,除了学习,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助于我们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绝不沉迷网游、赌博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人生没有目标,随波逐流。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积极探索,用于创新,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各种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要努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注意工作方法,而不要浮在上空、脱离人群,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篇6: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都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伟大实践的结晶。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不同程度地背离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寻找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尤其是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产生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不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使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反革命叛变得逞,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为了挽救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从革命实践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阐述了中国革命要走向胜利,就必须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及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使革命由失败转向了发展和胜利。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前苏联的革命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拒绝中国革命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指责“调查研究”为“狭隘经验论”,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反对毛泽东开创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致使中国革命又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白区革命力量几乎全军覆没。严酷的事实,使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在前进的道路上遭到的严重挫折,是没有坚持实事求是,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具体化。于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这是全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光辉著作,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实际,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反对教条主义。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想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概念。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的思想大大发扬,并且党的七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从此,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行动的准则。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党内占了主导地位。

事实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要靠中国共产党人了解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论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发展中的第一次伟大历史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从建国初期的实际出发,对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开始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及各项相应的方针政策。井然有序地领导了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使新中国不失时机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前实现了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而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但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以什么为中心?这是我党面临的新情况,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面临的新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课题,党召开了八大,制定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当前的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下,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基于此,八大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八大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的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对我党来说,是新事物,由于我党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加上在思想上、理论上准备不足,特别是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情况新变化后,如何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对我们党来说是一次新的考验。

毛泽东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力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新情况: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发生了匈牙利反革命事件以及国内少数右派分子利用党的整风之机,向党发起了猖狂进攻。这一切使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开始偏离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估计。随着“左”的思想的发展,进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改变了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

思想上夸大主观意识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行动上力图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群众运动搞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生产出现了脱离实际的假指标,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在发现“大跃进”的错误加以纠正时,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阶级斗争估计地更加严重,思想路线也发生了偏离。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不仅没有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而使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胜过雄辩,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违背客观规律、偏离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事业就受挫折,甚至失败。

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集体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教条,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从而恢复和丰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从而,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篇7:思想汇报:学习实践重在多办实事

在我们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道理个个都懂,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却不大沾边;会上表态信誓旦旦,决心也很大,会后便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讲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样的现象,阻碍了我们的事业,败坏了党风政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十分反感。对此身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少说漂亮话,多做实在事”,这是当下我们百姓的期盼,也是我们党的为官之本。有些人唱功好而做功差,主要是觉得唱比做容易。高调谁不会唱几句,只要会张嘴就行;而做就要难多了,既花时间,又费气力。再则,唱得好容易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做得好,则要耐得住寂寞,又不易被领导发现。

如此这般,于是出现这样一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一些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迟迟不上岗,让办事群众排队等候;一些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上外网、看影片;个别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吵架,群众找不到领导投诉等问题”,这些都是不正常和不健康的。这样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干部的看法,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人,口碑是很糟的。因为花拳绣腿、虚假把式迟早要被人识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人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一些地方机关作风建设效果不好,问卷调查群众满意率不高,原因也概莫如此。“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说得漂亮,做得漂亮,堪称漂亮;说得不漂亮,做得漂亮,不失漂亮;说得漂亮,做得不漂亮,不仅不漂亮,反而还有些丑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以深入学习的成果,指导工作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和实际困难。“少说漂亮话,多做实在事”,就是要求我们要切实拿出实际行动,认真办一批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看到成效、得到实惠、感到温暖,这才是一种务实的精神。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做的过程中培植和增进同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我的想法也许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请党组织相信我会不断努力的。

篇8:实事求是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基层干部动态管理,实践与探讨

基层干部作为干部队伍中人数最多、处于改革最前沿的群体,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特殊使命,是“中国梦”实现的可靠磐石,只有他们有干头、有奔头,从而有效推动整体工作,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并构建一个有效监督、奖惩并重的基层干部日常动态管理机制,成绩让实绩说了算,使基层干部真正把时间用在谋事而不是谋人上来。

一、实行基层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一些畸形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基层干部们所诟病的,基层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不合理的考核机制。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经济发展等硬任务硬指标,往往是签一沓责任状,动不动就“一票否决”,让基层干部承受不可承受之重。而基层机关单位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群体,往往既是管理者又是实施者,因此如何调动、加强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基层干部实行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对整体队伍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落实形势需要

最近,中央在积极改进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铁先要自身硬”,紧紧围绕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省委六项禁令和宁波市机关干部“正风肃纪”十项规定要求,大力倡导“创新谋事、高效成事、干净干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基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遵循现实需要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正是结合现实情况,找准了干部管理的难点,根本上解决干部管理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为解决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另外侧重对基层干部个人管理考核的办法,与目前实施的侧重对单位整体考核的岗位目标考核机制成互补关系,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局面。

(三)加强自身需要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基层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存丰着惰性思想,争先创优意识有所松懈。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正是为满足这一自身需求,通过对基层干部的动态管理,以期达到在整体干部队伍建设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二、基层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的内容

基层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是以“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干部进行量化管理考核,根据干部表现情况予以加分、扣分,并定期依据考核结果,以组织方式作出相应的处理,积极构建有效监督、奖惩并重的干部量化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更大的带头作用。

(一)细化奖惩内容

根据党员干部管理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单位的各类管理制度,干部绩效量化管理分为加分和扣分两项。其中加分项目由业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执行政策、工作效率与质量、工作创新、单位工作业绩等方面予以评估;扣分项目主要是由违反民主集中制、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违反职业道德、执法过错被责任追究、纪律制度不遵守情况、工作实绩差等六方面予以评估,内容覆盖“德、能、勤、绩、廉”,使绩效动态量化管理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二)制订奖惩措施

在考核办法中,要增强实用性,按照绩效工资与考核挂钩的方式,严格兑现考核。“绩效不封顶、超分有奖励、扣罚有参照扣分底线”的奖罚办法,根据考核内容逐项考核记分和加减记分,综合得分居后3位的,扣除年终一定比例的工作奖,并进行诫勉谈话,位居前10位的,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将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到机关干部提拔、培养教育和年终奖励惩戒的全过程。

(三)落实管理职责

设立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定实施年度督查计划,坚持一级监督一级,副职由正职考核,单位中层干部由分管领导考核,一般工作人员由中层负责人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一改过去年终考核、综合测评的绩效考评方式,而是更注重考评干部平时的工作绩效,开展周检查、月对账、季点评、年总结,每月召开工作点评制,审核加扣分情况,作出加扣分决定,以书面形式向所在科室和干部本人反馈。如本人有异议的,可以向绩效量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诉,由加扣分责任单位进行调查核实,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复核结论答复申诉人。确认无误后进行通报点名,要求整改,并存档管理。

三、实施基层干部实事绩效量化动态管理的成效和启示

今年年初,象山县丹东街道完善出台《关于严格量化考核提升干部执行力的实施办法》、《关于开展农村星级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把对街道、村干部的考核内容进行一一量化,绩效与考核奖挂钩,使多劳者多得分,少劳者少得分,不劳者扣分。《办法》实施三个多月来,街道干部明显感觉到肩上的压力大了。“出台本《办法》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希望《办法》能促使干部成长为‘千里马’。”丹东街道党工委书记唐骏汉表示。丹东街道共有80名左右机关干部,除了线上本职工作外,这些干部还兼联片干部。《办法》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自身建设、制度执行、群众联系、工作落实等4块内容,与当前的各重点工程、专项行动、社会维稳和主题活动等相结合,不论在哪个科室、哪个岗位的联村干部,要想在量化考核中得高分,都要上紧发条,兼顾做好联村规定工作。

(一)提高了干部工作积极性

“德、能、勤、绩、廉”全面实事量化的动态绩效管理办法,改变了“多做少做一个样”的惰性思维,激发了干部干事热情和活力。

(二)提升干部执行能力

奖惩并举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推动了干部争先创优意识,有助于提高干部有效落实既定工作目标任务,提高干部敢于创新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干部的危机意识,促使自己能够主动地调研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干部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三)确保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上一篇:沟通艺术与关系协调下一篇:渴望自由的天空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