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2024-07-08

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精选8篇)

篇1: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活动总结

为落实《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我校经研究决定以社团管理为支点,以主题活动和拓展训练为杠杆,强调主体参与,注重生命体验,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自主能力发展”培养活动。

开展多彩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发展能力”提供平台;提倡“有序教育”,规范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行为;“拓展训练”挖掘学生“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活动开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管理为主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管理的平等性,并且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教育的基础上的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和开展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在社团组织和主题活动中持之以恒,而且将不断拓展深化,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篇2: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新乡市第36中学何国庆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观念、自强自立的主体观等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践行能力;

二、运用群体激励和榜样激励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创设自主管理环境,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自主 管理 发展

在我们日常的学校教育管理中常常形成无“人”的现象,全面发展的教育转化为片面地追求文化知识;最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成为技能的演练场;管理者只重视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应看到的现象:学生的道德滑坡,责任感、使命感淡化,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能力的缺失。所以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是改进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在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以及保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培养“四有”新人的方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差距,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的时代性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正当的个人观、自强自立的主体观、等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为自己的教育负责,教育学生做好在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么何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呢?

自主管理就是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实行的自治。而自主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管理的参谋者、指导者。学生自治和直接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不仅是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策略。构建“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第一要件是转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传统观念,大胆放手,切实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任,真正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内化和主动发展,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当然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那么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应该如何展开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践行能力

1、“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自警、自诫、自励,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1)在长廊、宿舍挂上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各教室张挂“操守要求”,形成无声的提示;

(2)学校制订各年级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各班级制订班规班训,强化自觉的意识;

(3)各班级可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创造浓厚的氛围;

(4)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树立鲜活的典范。

2、“重活动”——走出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培养品德。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课外活动、手工作品比赛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以体验促内化,以精神升华促进道德自我完善。

3、“扬特长”——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开设阅读课等多种选修课、开发手工劳技等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科目或综合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陶冶活泼向上、勇于克服困难、敢

于接受挑战的心理素质。

二、运用群体激励和榜样激励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1、充分运用班集体的群体激励力量。开展了“学风先进班”、“良好精神风貌班”、“卫生先进班”等评比活动,强化了集体的荣誉感,激活了班集体以及学生个体的自主性。

2、充分运用个体的榜样激励力量。除了以各种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之外,更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榜样。在每学年进行“校园十佳学生”评选活动中,营造出来的“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气氛,让许多学生在羡慕别人荣誉的同时也默默地给自己定下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从而促进了自主能力的形成。

三、创设自主管理环境,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

1、营造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观念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为目的,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培养能力和发展自我。在学校的环境营建方面,从硬件设施、人文氛围到文化建设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让他们在每时每刻的熏陶中唤起自主管理的意识。

2、创设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环境。

(1)培养一支能够实行自主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干部。

(2)实行班级自主管理。班级管理建立起“常任班委与学生轮流当值”的管理模式。

(3)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自主管理功能。,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舞台。

(4)建设一个立体化的学生活动体系。构建成由学校、年级、班级等三个层次组成的活动体系,展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风采。

3、建立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形成的督导机制。建立起层级管理及全员责任制的督导机制:校长直接负责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决策功能,政教处发挥调控功能,德育研究小组发挥参谋功能,班主任发挥组织功能。通过建立和落实各项管理和评价制度,运用检查、指导、总结、交流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四、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评价体系

1、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学校校规,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纲可循、有规可依。

2、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1)观察自己的行为表现;

(2)自我反省,通过自我观察获得的结果,或参照他人的评价结论,检查自己的表现;

(3)确定自我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判;

(4)进行自我强化,提出发展目标;

(5)填写“学生德育自我评价表”和“学生成长记录”本。

通过上述的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控、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3、建立全方位的评价制度

实行评价工程、制定班级工作规程和考核评比细则,科学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做到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先进年级评价制度,班风先进班评价制度,学风先进班评价制度,各班学生操行量化评分制度,行为规范先进班评价制度,校园十佳、优秀学生的评选制度等。

4、建立促进各项制度不断趋向合理、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

定期组织师生进行讨论,广泛收集意见,使各项评价制度不断趋向合理和完善。工作之初先调查学生原有自主管理方面的情况,接着对学生进行渐进教育,即行为习惯发展性养成教育,变“他律”为“自律”,再到“律他”,化外在的约束为内在的需要。成立以“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宗旨的自我教育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按照“规范加特色”,“继承与创新”的德育思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后总结学生在参加一些生活自理和学校日常管理的态度及成效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素质发展档案,使学生发展性评价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这样就有利于工作的展开,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

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学生行为习惯能力的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仅是个人的拙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点燃学生自主教育火花》

《当代教育热点——学生自主管理》

《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模式》

《路,让学生自己走--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初探》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研究》

《学生自主管理的设想》

浅谈对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

作者:何国庆

单位: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

篇3: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初中化学课程体现的是启蒙性和基础性,但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初中化学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应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探究是化学的灵魂,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对比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升华,则更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新授课中的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沪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是非常注重对比探究的设置的,但教科书中的内容并没有明确指出对比探究,必须经过教师的解读,才能教会学生,学生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加深印象。对比探究中所涉及的实验,都是有某些变化的,这些变化正是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探究过程,积极思考,生发智慧,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例如,在教科书的第一章第二节(第11页)就出现了第一个对比探究的实例:蜡烛燃烧冒黑烟,熄灭的瞬间冒白烟,黑烟和白烟是怎么产生的?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变化?这样的对比探究,对于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章涉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用双氧水制氧气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探究,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原理决定装置”的结论,加强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理解,到后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便可以进行自主探究,起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章(第60页)“探究微粒运动实验”是课本上给出的唯一一个全面的对比探究实例。到后面的第五章涉及对反应条件的对比探究: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用酒精灯加热和用酒精喷灯加热的产物对比,这是一个重要的探究。第六章第一节涉及物质的溶解时,教科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分别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这一内容曾作为相城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说课内容,但很多选手都没有把握好对比点的设置。这里的对比包括:泥土与植物油———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对比;泥土、植物油与糖、盐、高锰酸钾———浊液和溶液的对比;高锰酸钾与糖、盐———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高锰酸钾、盐与糖———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对比。通过以上四组对比的设置,很容易得出溶液的概念,而且可以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实际上,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可以设置成对比探究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学生在涉及这些对比探究的时候,比枯燥地讲解单一知识点具有更为浓厚的兴趣,而且思维更为活跃。因而,通过新授课设置对比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发智慧,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的对比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设置对比探究,可以使实验的现象更为明朗,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验进行设置时,首先考虑清楚可能出现的状况,尊重学生的实验结果,关注实验过程,使学生通过和其他实验小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拓展思维空间,反思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安排实验室制氧气这一学生分组实验时,可安排同一排的学生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安排前后排的学生用双氧水制氧气,这样将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都建立了对比关系。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他们比熟练、比结果、比过程,他们将实验技能作为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比实验技能的积极性比成绩的竞争还要激烈。所以,多安排一些学生的分组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且这些技能和研究方式对学生都是终身受益的。

尊重学生的实验过程,就是要肯定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能对任何实验都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利的,同时,尊重实验过程和结果,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探究点,提高教学效益。如在实验室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理论上应该是“木炭在空气中发红光,在氧气中发白光”,但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很多学生发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事实,但白光不一定出现,这时教师可随机抽出两组进行对比,明显地发现,所取木炭的体积大小对实验现象会产生影响,小的木炭发白光,大的木炭发红光;对取同样大小木炭的两组学生实验进行对比,他们的操作上有所不同:一组是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后慢慢下移,另一组下移的速度太快也没有看到白光。由此得出,木炭与氧气是否充分接触影响了实验的现象。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进行刻意的追求,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是,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备教育机智,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影响是深远的。

三、题目设置中的对比探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不难发现,自2004年考“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开始,每年的中考都有对比实验的题目,特别是最近两年,将苏州市实验考查的内容引入中考试题后,对比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作为学习内容和命题内容,这些信息都提醒一线的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比实验。苏州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引导作用是很明显的,命题者不仅加强了对教师的调研,而且加强了对学生的调研,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突破口,设计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去年中考命题中设计了关于碱式碳酸铜性质的实验,实验中涉及的对比有七处之多,而且在试题中有所反映;今年中考涉及的铝和硫酸铜、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又将对比实验的命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教材中关于对比实验的内容很多,前面已经描述了,这里无须赘言。以命题设计引领教学,也要求教师在命题设计过程中注意渗透对比的理念,如铁生锈、炼铁的条件、溶液的导电性、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等,这样的命题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还能培养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在涉及对比的命题中,通常要运用变量控制法,即对比点要单一,使学生容易理解,如“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这一命题中,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严格控制变量,在颗粒大小、温度高低、是否搅拌这三个变量中,只能允许一个变,另两个保持不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除了巩固知识点,而且在答题时思维更严密了,这些都会对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生的学习要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是因为能力是伴随终身的,而知识不是,所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出发,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效果要多得多、实用得多,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命题过程中,都要广泛运用对比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4: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36-02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学生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发展能力、增强后劲上来。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顺应历史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主体”自己干的事

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自己的事,作为学习的主人,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有明确的目标;②课堂上要做好自控;③听课必须克服“三闲”;④学习上要有信心、热心、专心和恒心。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整理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笔记本,在课下将当天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在笔记本上,及时复习并为日后复习用。2.积累的习惯。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可以是词语、句子、观点、论据材料、学习方法、错题……,每天至少积累一至二则,以丰富头脑。3.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记下生活中难忘、有趣、尴尬、快乐等的一瞬间,可以写下一些生活琐忆、感受等。当然,对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应当做好指导和监督,以避免劳而无获。4.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求学生除了读课本外,扩大课外阅读。如读名著、报刊等,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

二、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环境

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没有害怕感,能真正愉快地自主地学习。为此,我做到:凡是学生看的懂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看,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师不说;凡是学生想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想,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写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写,教师不示范。课堂上教师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发展的机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主体,把权力归还学生,使其主动、积极学习,改变过去那种“唯师、唯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把主动权归还学生,授之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达到“善学”,最终达到“乐学”,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如,在讲《雁门太守行》时,学生提出1、2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按理应该接着写狂风骤至,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学习《三峡》时,学生提出:“三峡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顺序写?”。还有讲《愚公移山》时,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有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正由于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方法

(一)分层预习,独立寻疑,引导自学

学生良好的预习是教师成功上好课和学生学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先行解决;其次,按“导读”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内容练习自学,读中有思,用笔在书本上圈、点、注、画,能自找、自读、自练;最后根据自学情况,将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准备课堂上交流。这样通过预习研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和谐、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与学习中。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教师要创设自主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为此,上课前先让学生谈预习课文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和方法,教师随即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目标与方法学习。这样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引导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让学生问,从不会问到善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出示课题之后引疑:读了这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有什么脾性?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效果如何?前景怎样?”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读互议.通过质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与中心。通过“说危害-说脾性-说防治-说进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效果良好。

(四)努力搭设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别(优、中、差)优化组合学习小组,实行金字塔式的监督学习与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作文教学中,自评与讲评相结合;课堂上实行小组监控,开展小组竞赛。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活动,教师要认真加以指导。小组学习中,教师至少有目的地参与2~3个小组的学习讨论,以倾听为主,适当点拨;小组学习讨论后,应特别关注小组学习讨论的反馈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六名成员分别向集体汇报发言,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其余五人作补充。也可以各执要点轮流发言,但每名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小组学习讨论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间、小组间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的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为他们的表现多创造机会,要鼓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老师参与其中,并作适时点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自主探究,将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积累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篇5: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规范的进一步落实,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学校在初一年级实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步探索了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模式中主要有三个环节,即自学、交流、展示,为上好这几个环节,需要学生具有三种能力一是自学能力,二是合作交流能力,三是课堂展示能力,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在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也有自学的,但多数对课本内容泛泛一读,收获很少,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重新引入,重新讲解,所以对自学就放弃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如果不指导学生的自学,学生的自学仍然只会是一句空话,我从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给学生不断输灌自学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学意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经常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二)指导自学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我对学生指导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学时做到“三读”:粗读、细读、精读。其中,“粗读”是指学生自学时拿过教材先把内容读一遍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了解知识点及教材的结构如何。“细读”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精读” 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思考其中的重点知识的应用及拓展。引导学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三)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四)利用制度促进自学习惯的养成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我在评价上制定一些方法就是每天早上通过小组长、课代表、老师检查的方法。其中小组长检查本小组的成员,课代表检查小组长并抽查小组长,老师抽查的方法,把检查的结果记入量化分,三种检查的量化分的比重是不同。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常用的方式是“兵交兵”,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必须学会合作交流。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同学是很难取得自主学习进步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从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通过分组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条件

我们在进行学习小组分组时,将全班同学按优、良、般、差进行合理分配,每个小组都有自己优势科目的同学,都有自己劣势科目的同学,便于小组开展“兵交兵”活动。而且,在每个小组中进行排位时,也是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合理搭配小组的力量。通过以上做法,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实现“双赢”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差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成绩好的同学愿意帮助差生吗?差生遇到困难时愿意向成绩优秀的同学求帮助吗?而对于这种情况,我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帮助别人会使自己倒退吗?“遇到学习困难怎么办?”等问题讨论,让全班同学同过主题班会统一认识:只有合作交流才会实现“双赢”。一赢:成绩较弱的同学因为被成绩优秀的同学帮扶而得以提高;二赢:成绩优秀的同学因为帮扶成绩较弱的同学而使自己理解知识的水平进一步深化。使班级营造出差生愿学,优秀生愿教的合作交流氛围。

(三)通过“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将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我们让优秀学生与成绩较弱的同学称“一帮一”学习对子,让他们彼此之间鉴定帮扶责任状,明确帮扶的目标,措施,具体做法。在进行成绩评价时,只要成绩较弱的同学取得进步,那么帮扶他的优秀同学也受到表扬和奖励。通过这种做法,将学生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有45分钟,至少要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探究和展示。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课堂展示人次的多少是决定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在教改过程中,我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

在教改之初,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往往有很大的疑惑:怕出错,怕同学、老师笑话,不敢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内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只要你敢参与,哪怕是你讲错了,就凭你参与课堂的勇敢精神,我与其他同学也为你喝彩!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消除顾虑,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培养参与积极分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教师要先培养一批积极分子,给其他同学一个榜样带动作用。老师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这些同学组成课堂展示的派头兵,其他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不免遥遥欲试。

(三)在全班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分子

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两个组长统计出自己负责的五个同学一天中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依据次数的多少排出名次。参与次数多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在每个小组的黑板上方表扬出来。对于参与次数少的同学,老师了解情况,进行思想爱教育,让这部分同学自己定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次数的目标,第二天进行跟踪。通过这种做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参与氛围。

(四)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小组活动

在此项活动中,我给各个小组制定统一的评比标准,根据各组参与人次的多少、参与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质量的好坏评选积极小组。此项活动可以用于一节课的学习小组评比,也可以用于一周的学习小组评比。通过树立榜样、表扬积极、鞭策落后,搞好小组评比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

篇6: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摘要:在高校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学观念和出色能力,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自主型、多元化人才。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我能力;高校教师

在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高校教师都急需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迅速提高,以便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高校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模式中,我们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学观念和出色能力,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自主型、多元化人才。

一、自主学习理念下教师的定位

20世纪60年代,“终身学习”这一术语被正式提出。在其影响下,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自此之后,自主学习理论在教育界获得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关于自主学习理念的内涵,Holec最先提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负责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Holec,1981)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完全负责与其学习相关的所有决定以及实施那些决定的情况。(Dickinson,1995)值得我们关注的是,Littlewood指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到教室角落去组织材料而让学生自己对学习负全部责任。(Littlewood,1996)我国学者梁鹏程也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责任向学生转移,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进行更多的学习策略培训。(梁鹏程,2004)商伟霞在探讨教师观念和教师自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应该充当调控者,指导者,管理者,帮助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商伟霞,2005)

研究表明,新型的自主学习模式包括教与学、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教育的结果相应也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强调“学习者自主”的同时,当然也不应忽略教师的重要责任。Littlewood认为,成功的教师总是自主的,这种自主体现在对他们的教学具有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对教学过程的情感和认知控制进行不断反思和分析,并从中获得自由。(Littlewood,1995)因此,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自主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发展,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现代创新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自我能力发展的要求

(一)自我完善: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广博学识

教师素质的提高,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而经验告诉我们,以往的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我??认为,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中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教师自身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从而专心致力于事业,教育事业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教师的自我完善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高校教师首先要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积极主动的愿望,这是一个根本前提。当前的时代是学习型时代,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不断的学习,钻研自己的业务,保持自己在本学科领域与时俱进,同时还需要关注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只有拥有发自内心的“盼学”的渴望,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我们才能得到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适应时代和岗位的要求。

其次,高校教师职业本身也需要我们博采众长,做到学高为师。当前,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以往的学生,他们是高科技、全方位信息武装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所以,教师要提高各方面的知识修养,要记住“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这水应是“活水”,不断地拓宽,最终汇成江河,才能适应知识时代思想活跃、见多识广的学生的需要。在高校教育中,不仅对学生要做到“全人教育”,教师也要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的做到“博古通今”,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殿堂中自如游走。

第三,作为学习者,教师不仅要善于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学习,向学生学习。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但在教育行业,我们的职业又要求我们什么都要懂,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由此更好地完成教育事业任重道远的工程。以电大教学为例,众所周知,电大的学生多数是在职的成人学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有专长。在教授电大课程时,我们常常感受到“教学相长”这句古话的深刻内涵。电大的授课采取的是网络和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使得我们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虽占明显的优势,但在某些方面也要拜学生为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创新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

在高校教育中,创新尤为重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1)更新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们要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以远程教学为例,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电大远程教育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这需要学生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要注意不能使学生的学习封闭化,引导学生寻求合作、协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刻意加强了教学策略的改变:学生们在一定范围内组成了学习小组,在各自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教学信息之后,相互交换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评价,交流知识,并与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2)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更新中,我们要更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较强的网络技术支撑系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校教师》教材曾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高校教师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和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需要有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的意识。”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就很注重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经过大量的培训和学习,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电大教师探索的课题,由此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如面授答疑与网络答疑相结合,视频讨论课程与网络多媒体课程相结合等,实现了网上同伴互评系统、网络化的协作系统、网络化的小组辩论系统、网络化的成果汇报系统等,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3)更新研究意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不断地学习与研究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自身进行评价与反思。我们反思的途径之一是研究科研,将教学中的所得以论文、著作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我们选择某个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常常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某种启发而发现某个问题,产生了研究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寻找理论或实践的依据,分析研究的可行性,不断反思,不断比较,形成研究的初步思路,进而逐步完成课题任务。反思的途径之二是我们要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材。不同学科问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和重合的,通过对一些交叉边缘性学科知识的探究,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然后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因材施教。

(三)师德培养:履行教师义务,树立职业信念

要很好的履行教师的义务,不仅要丰富自身学识,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

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因此,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事业心,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是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Salmon认为,好教师和差教师的区别往往在于有效教学所要求的技能或教师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性。(Salmon,1988)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学生从教师言谈举止中看到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就电大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不仅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地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为培养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我们要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为社会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结语

篇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9年起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此次课改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高中英语教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导致上课听讲效率低、效果差;学完每单元后,多数学生不总结、归纳重难点,忽视巩固知识的环节。因此,我特别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授每一单元前我给学生印发学案,要求并督促学生预习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减轻了学生做笔记的负担,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我还要求学生除了笔记本、作业本、作文本要准备纠错本和默写本。建立纠错本是为了使学生养成随时整理、总结、积累的好习惯。默写本是为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设置的,讲完每单元后我都要求学生把重点段落、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背诵并抽出专门的时间检查默写,达到巩固和积累的作用。

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而是等着机械的接受新知识,消化吸收的效果也欠佳。

针对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我采用了集体预习、部分课型师生共备、共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在开学初给每个学习组分配好任务,一个组负责一个单元。

二、在预习课上负责讲课的学生先介绍本单元的背景知识,再领读单词,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们边听边跟读,最后结合学案有针对性的预习。

三、讲阅读课时,学生们先齐读课文,再由负责本单元的同学讲授主要内容,在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难点,我会及时地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四、做完每单元练习题后,负责本单元的学生通过整理易错点总结该单元重难点。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各学习组准备相关单元的复习材料及练习题。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开动脑筋认真准备,开始时学生不大适应,总说这样做太累、太费工夫,提意见让我恢复以前的教学方法。在我的坚持和说服教育下学生渐渐理解了我,并主动、积极地配合,尽心尽力地准备每一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改进和磨合,学生们从害怕、讨厌学英语进步到勇敢、踊跃地讲英语课,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篇8: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对从学生所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述:“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新课程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 进而发现问题。

二、研究透教材

首先, 增强物理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就是详细研究教材。学生物理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对教材不熟悉, 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精髓。我认为应把握教材的以下两个方面。

1. 纵向研究教材。

先把所有年级的教材都系统看一遍, 然后在备课时找出各个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讲解新课的时候对相关的知识点稍做提示。这样, 一来有利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点掌握新的知识点, 二来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稍做复习, 起到巩固作用。

2. 横向研究教材。

新教师要注意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每次教研活动时都和他们共同探讨一些教材上的疑惑和难点, 以及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和技巧。“学无止境”, 向别人虚心学习可以使自己较快地成熟, 缩短摸索的时间。

三、迁移应用, 再生问题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 还可以发散、深化, 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 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 可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 设计开放性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

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启动学生学习动能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般包括动机、意志、品格等, 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发现, 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原因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学习效果好的学生, 学习目的明确、兴趣浓厚、方法得当;学习效果差的学生, 多数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 遇到挫折畏难而退。在教学中要做到:动之以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耐心启发诱导,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用名人的事迹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尊重学生,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爱学物理, 就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习效果良好。

五、备好课

备课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相当重要的。因此, 教师要在备课上花大量的时间, 以求在课堂上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 游刃有余。

对于课堂要讲解的习题, 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以题目一定要精挑细选, 而且要有针对性, 绝不能沉迷题海之中。选题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归纳和讲解题型, 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 也就是说要给学生“渔”而不是“鱼”, 即教给学生每类题目的解决方法, 而不是告诉他们每道题目怎样做, 学生知道了每类题目的处理方法后, 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己处理。如果只就题论题地告诉学生每个题目的解决方法, 则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 学生仍然会束手无策。所以在选题的时候要选有代表性的题目, 这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和对题型有把握的基础上, 知道什么类型的题目是必须讲的, 而且用什么样的讲解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授之以渔, 使学生善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物理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且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能力的培养。

1. 学会总结概括。

总结是提高自学能力, 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在阅读中要通过突出关键词句, 概括其要领, 获得新知识;在实验中, 要通过观察现象, 由表及里, 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单元结束后, 要通过总结知识, 利用提纲表格、问题、方框等形式把全章的知识列出, 使之条理化。

2. 发展逻辑思维。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学生的思维, 必须注重激发—引导—提高。只有启发思考, 学生逻辑思维、逆向思维乃至发散思维才能在训练中不断得到发展。

3.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新世纪的主人, 为了适应新形势, 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 撰写小论文, 敢于发表意见;在习题教学中, 进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角度的训练。在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上一篇: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下一篇:世界名校励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