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2024-07-03

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精选10篇)

篇1: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学校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把握教育现代化发展脉搏,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体育艺术特色建设,培育艺体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学校。

二、设想和目标

1、总体设想

围绕“一只银球,练就一身健康体魄”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比赛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一支“特色排球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排球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2、总体目标

我们要以“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排球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与艺术、科技、德育、学科教学相辉映,构成立体型的特色体系,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经过三年的努力,把排球创建成学校的品牌,成为讷河市排球特色学校。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排球这一特色文化,大力创设“人手一球,每班一队”特色活动氛围,通过学校特色排球活动,让孩子们在兴趣中找寻快乐,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技能,形成阳光性格与品质。为此,我们不能单单将排球看成是一项单一的体育运动,而要赋予其丰富的内涵,那就是:我们应该以排球作为我校的特色,把排球作为载体,实现排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练出健康”、“练出灵敏”、“练出坚强”、“练出自信”、“练出竞争”、“练出和谐”、“练出良好行为习惯”、“练出优良教育质量”。

3、具体目标

(1)、根据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其骨骼富有弹性,肌纤维较细,身体可塑性大等特点,练好排球基本功,练好自编排球操,每天广播操、大课间活动后再做排球练习,形成弘扬民族精神,创建排球品牌的良好氛围。

(2)、加强学校排球的训练。坚持每天下午大课间课外活动时间练习排球,普及排球基本功。除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进行基本的排球的技能训练。

(3)、积极组织排球队参加市中小学生排球比赛比赛,使排球队员以运动美获得成就感,也使学校排球特色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真正起到引领排球特色文化的作用。

(4)、在排球训练和排球对垒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展现自我,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高尚品德,锻炼学生坚强意志,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热情。

(5)、在练排球的同时,要教学生掌握一些生理卫生常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特别注意活动安全,严防学生受伤。

三、实施规划

(一)总体规划

我校将以此作为我校的新的特色文化氛围,把我校建设成为继珠心算特色学校后,又一新的排球特色学校。(1)完善“排球”校本课程,将排球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学;

(2)坚持排球训练和年组联赛,在训练中锤炼意志,在比赛中提升水平,培养学生灵敏、坚强、自信、竞争的阳光个性,练就学生健康的体魄,构建学生和谐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打造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3)集中专业人员,研究排球,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学校球操,并且做到人人学会球操,让学校成为排球特色校园。

(4)在特色校园环境的熏陶下,举行各种排球技能性竞赛,如:单人垫球、双人对垫球、多人垫球、个人发球比赛等。

(二)阶段规划:

(1)完善排球训练内容标准,有针对性地培训部分教师,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排球教学;

(2)训练、开发、编写校园排球操;

(3)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人人爱排球,人人打排球;

(4)举行学校排球联谊赛,遴选排球优秀苗子,组建学校“特色排球队”。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要使排球特色建设项目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必须健全各项体育工作的训练、指导制度,要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各项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

2、加强师资培训 排球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业务理论的学习,对学校及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要有热情。定期参加政治学习,撰写体会文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定期开展业务理论学习,定期浏览各种业务书刊,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

3、加强排球训练

排球特色建设是我校的三年发展规划,更是我校特色发展的又一张名片,我们师生要坚持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练习排球,普及排球基本功。低年级能够掌握排球的基本动作与技巧,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够会玩排球,低年级学生能够单人垫球达到标准。中高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够多人点球、及发球。应注重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外,还应进行排球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我校体育活动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认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运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大力加强体育特色建设,更新观念,科学制订体育特色建设标准,丰富体育特色内涵,充分发挥体育特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4、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做到每一天的全校性的大课间活动专时专用,学校要求全校师生“人手一球、每班一队”,保证锻炼的质量。

五、特色建设组织

为使排球特色建设顺利实施,更为学校成为排球特色学校,学校成立排球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排球特色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具体如下:

1、特色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尹志勇 副组长:费婷丽

组员:王传仁、蒋鹏、吴一龙

2、特色建设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王传仁

副组长:蒋鹏、吴一龙 组员:全体教师

实现我们的目标:让我们的学生人人爱排球、人人会排球,让我们的教师人人能打排球,人人能教排球,营造人人运动的浓郁氛围。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我们要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把学校排球特色建设牢记心上,抓在手中,落实于行动,为学校辉煌的明天开拓进取、奉献追求。

篇2: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2017.11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我校学期初活动方案,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确立了排球的主导地位,积极开展群体性的排球比赛活动,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比赛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了一支“特色排球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排球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将排球特色作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确立排球特色 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而特色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上级精神,我校多年来一直珠心算特色学校的基础上,筹备新的学校特色工作。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我校经过深思熟虑,确立了以排球为载体的学校办学特色,出发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排球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毅力,增强合作和竞争的意识。二是以未来社会的需求来看,人才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掌握现代化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有强健的身体。俗话说:“体乃载知识之舟”,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影响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以排球为载体可以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从学校内部的资源来看,我校是讷河市级排球传统校,拥有经验丰富的排球教练员及教科研能力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我校男、女排球队历年参加市级比赛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排球运动在我校开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且长盛不衰,这应归结于排球在本地区形成了浓厚的社区底蕴(社会上懂排球、会打排球的人很多)。上述优势为创办排球特色学校提供了资源、人力保障,同时营造了课程开发得天独厚的社区氛围。

二、培养兴趣入手 多层立体推进

兴趣是任何事情得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家庭、社区的合力,使我校的排球特色得以普及和光大。

(一)排球教学——抓好普及。

我校在排球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掌握排球技术技能为目标;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教学过程注重知识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行为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较强的体育意识和习惯。每周下午大课间时间均为排球练习时间。

(二)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特长。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满足学生对排球的不同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发展个性。同时,对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普及与提高的结合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为体现课外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趣味性、科学性、实效性,结合《排球》课程的开发,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普及促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活动对象:

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活动时间:

固定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及下午大课间 体育课 课余时间

3、活动办法:

(1)用球:

1、一、二、三、四年级采用“418”排球。

五、六年级采用“803”排球或软式排球。

(2)活动内容形式:

内容:

1、一、二年级球性练习、游戏及对空垫球等。

2、三、四年级排球游戏及基本技术。

3、五、六年级游戏、基本技术及教学比赛等。形式:

1、小组活动。

2、班组活动。

3、年级活动。

4、个人活动。(3)具体操作办法:

1、学校统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负责技术指导。

3、班主任负责组织管理。

4、学生自己利用时间进行活动。

(三)排球比赛——促进提高。

1、一二年级对空垫球比赛。

在固定的区域内进行,每人可垫球两次,两次累计成绩高者名次列前,各年级取男、女个人前三名及团体前三名。

2、三四年级双人对垫垫球比赛。每人可垫球两次,隔网发球每人可发2次,两次累计成绩高者名次列前,各年级取男、女个人前三名及团体前三名。

3、五六年级排球对抗比赛。

每班上场队员必须是男、女各1队,比赛采用单循环制,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

篇3: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关键词:体育、艺术2+1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发展,运动技能

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落实《教育振兴计划》,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与发展所逐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是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就学校体育而言,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区域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加之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质、兴趣存在差异,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地域、传统、管理、条件与城镇学校存在差异,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培养。因此,端正办学思想,全面提升区域中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加大力度实施有关学校体育的阳光政策,拓宽实践渠道是主题。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定操作程序,在实施课程标准、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营造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环境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运动行为,以发展学校体育项目为切入点,明确特色发展的内涵、方法、途径,以投入为保障,以引领为手段,以展示为舞台,以评估为动力,形成区域性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促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价值取向是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也是对掌握运动技能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而学校特色发展既可以创设,也可以学习、借鉴,融合吸收,为我所用。推进学校开展“2+1项目”,可以将外在管理,化成内的在追求,寻求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发活动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和体育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所学的体育内容在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健身,学有所用。

2 实践策略

(1) 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学习的欲望,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突出特长培养,改革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建构以区域常项和学校特项的促进项目,坚持技能与特长并重发展,创新学校体育的内容体系为核心,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的运动方式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超出常态内容与一般形式,就可成其为特色。

(2) 突出整体性和结构形式,构建学校办学特色理念,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与其他学科和整体发展的关系,不断营造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达到身心健康效益最大化。其实践模式,是以点带面,结合实际抓好整体发展和优质化,寻求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发体育活动资源,优化组织形式、发挥体育育人功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经验,为学校体育改革和特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先导,组织以实际问题为核心、以项目推进为主题、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的培训活动,强化培训的指向性、专题性、定期性和有效性,调适和矫正教育观念,注重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全面保障运动目标的达成。

(4) 充分关注资源的开发,切实提高对现有资源与学校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认识;多渠道筹措体育经费,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体育器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围绕学段和学生特征与特色发展目标,整体设计,创造适于学生能力、特长、行为、素养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健康环境。

(5) 提升学校科研实践能力,明确体育教学与活动质量测评方向,细化指标内容,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平台,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全面落实长效管理制度,探索区域特色教育现代化管理模式。

3 项目设置与选择

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群体活动形式,除基础运动外,还要努力开发体育项目资源,尤其是继承与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传承民文化形态,将民族民间有玩趣,有技巧的运动方式,更多地引入活动之中,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还能够主动适应教育所承担的文化保护责任;也可选择具有现代气息和技巧性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健康指数,增强运动能力,更能够激发运动行为给学生带来的无限乐趣。

3.1 常规活动类

国颁操、基本体操(校操)包括:自编操、器械操、韵律操、健身操;队列队形操练、健身跑或开展冬季长跑活动。

3.2 民族体育健身类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跳竹竿、抖空竹、踢毽子(毽球)、溜铁环、珍珠球、打口袋、打陀螺、荡秋千、晃板、摔跤、射弩、打尜、放风筝、拔河(押加)等;武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标志性教材,包括:武术基本功、武术操、武术简单套路(拳术、器械)、军体拳、博击操、简化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术、养生功等。

3.3 民间体育游戏类

扭秧歌、踩高跷(雪地走)、角斗士、舞龙(狮)、顶竿、溜冰、打冰球、滑冰车、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骑马打仗、民间体育游戏等。

3.4 强身健体类

呼拉圈、轮滑、踏板、瑜珈操、集体舞等文艺体育、各式球类活动或身体素质练习等。

4 结果与分析

4.1 完善管理制度实施专项督导

学校要专门设定体育组管理,主管校长主抓,体育教师负责,班主任组织落实,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制、体育教师负责制、班主任量化管理制、体育活动评比制,大课间体艺2+1活动安全保障制等相关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专项督导,相应制定评估标准、内容和细则,强化开展地域性的“2+1项目”活动,以学校组织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为核心,突出强调区域科研决策和实践指导,以提高体育健身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为目标。还要以科研引领、项目推进的发展机制,形成较大的传播力量和行动模式,达到深化育人效果。尤其是对学校特色体育及大课间、操场文化建设和体育设施专项督导检查,形成了长效管理和保障机制。

4.2 创设特色项目和形式

各校要根据自然条件选择一套或几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活动内容,既是学校实施“2+1”活动的主要项目,也是学生作为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向导,这对学校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创设内容针对性要强、注重实效,考虑实用价值高、易于开展的项目。因此,要从内容的可行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广度出发。

开展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要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学习的欲望,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建构以区域常项和学校特项的促进形式,坚持技能与特长发展并重,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

4.3 建立评价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是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项目的全面评价,每学期一次,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班主任联合组成的开展体育活动评价小组,由学校在学期未安排时间进行评价和年级,展示活动,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要适时召开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活动现场观摩会、“2+1项目”展示会、研讨会,进行典型经验介绍。以区域常设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的引领为主线,积极调试现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形成评价体系和设计特色鲜明的模块、常设项目与内容设置来推广研究成果。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2+1项目”的开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后还要根植运动能力形成,使学生深度掌握运动技能。处理好项目与学生锻炼兴趣的关系、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项目与体育课考核标准的关系。将实施的体育项目,作用于课堂教学、大课间及各类体育活动之中,着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能,全面掌握和灵活应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R].教体卫厅函[2004]33号.

篇4: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关键词】体育艺术特色 学校错位发展 机构 制度

建设特色学校既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因校制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精神实质。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资源相对薄弱的普通高中综合统筹学校的区位特征、校本资源,扬长避短地选择错位发展是应对竞争、出奇制胜的明智之举。通渭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之乡”,又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中国田径之乡”,还是甘肃省田径传统项目强县,做大做强体育艺术特色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建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校长、艺体中心主任和艺体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依托学校艺体中心,对各处室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艺体中心与教务处负责抓好艺体教育的日常工作;艺体教育中心与政教处组织艺体大型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艺体教育中心与教研室负责艺体教科研活动;艺体中心负责艺术体育教学日常工作。成立艺术教学质量评估小组,主管副校长任组长,严格制定质量评估标准,负责质量评估奖励。

二、完善制度,强化落实

(一)出台多个艺术教育教学制度

出台诸如《体音美教学质量评估细则》《体音美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等,实现制度化管理。为了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开展具体活动,其中含课程设置、实施小组、教练、活动时间、活动地点、考评人员等,强化实施效果。

(二)实施过程细致管理

首先,学校领导每学期定期与艺术教师进行对话活动。各位教师与校领导平等对话,围绕成绩,畅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困难、困惑和问题,排忧解难,在交流中理解对方,增强信心。

其次,每学期召开艺术工作论坛。由艺术中心主任主管,全体教师参加,学校领导亲临指导。

再次,注重检查评比,强化工作效果。艺术中心主任对艺体教师的每节课、每次活动都进行全方位考评,每学期给予补助或奖励;不仅对文化课优秀生设立奖项,同时对艺体类(体音、美术、音乐、影视传媒)也设立相应的奖项,每学期分两次奖励;对学生艺体信息学科模块修习进行严格的学分评定。

三、建构分年级、梯度式的艺术教育模式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渐进式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艺体教育中,针对各年级采取方式各有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培养模式。

(一)高一年级

以活动为载体,展示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学校每年春季召开全校运动会,秋季举办艺术节。两次大型活动学校都精心组织,师生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另外,还依托各学生协会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艺体活动。无论是“大型健美操”田径特长队、“通渭小曲”,还是“大合唱”、舞蹈、书法等,都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高雅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配合新课程改革,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四大类35门校本课程,诸如《通渭小曲集》《诗心花园》《通渭书画》《剪纸艺术》《人物速写》等。组建兴趣小组,在培养学生高雅情趣的同时,发现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学校多年来坚持开设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组建健美操队,成立篮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象棋队、围棋队等。这些兴趣小组的组建保证了每位学生至少都能参加一项活动,实现了活动的全员参与化。另外,组织大型赛会:首先各班组织相关的比赛,选出选手参加年级比赛;其次每年组织两次书画比赛、两次朗读比赛,承办春秋两次大型文艺晚会。

(二)高二年级

经过高一年级兴趣活动的开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高二年级将有特长且有发展潜质的学生组成各类艺术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如体育类:篮球队、乒乓球队;音乐类:小曲表演队、大型秧歌队。特长班类型有体育班、美术班、影视传媒班。专业团队的训练有专人负责、專人考评,时间确定,内容明确。专业班不仅进行常规教学,而且另外安排时间进行能力训练,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提升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校内教师潜能的基础上,学校定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师院等高校专家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训练。

(三)高三年级

对专业班及团队进行高层次的专业强化培训,使学生的技能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力争专业达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学校依据师资情况,采取了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也就是学校教师在精力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坚持校内培训,某些专业因设备、师资等客观原因,由学校协调参加校外班,由专家指导并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现有体育教师15人,音乐教师8人,美术教师9人,均为本科学历。提高现有教师的教育能力,是保障艺体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在认真组织好校本研修,督促教师自修的基础上,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培养自己的专业团队。学校积极争取西北师范大学和天水学院体育系及本校艺术系的支持,对艺体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本校艺体教师的水准,提高了学校的艺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积极地与体校等社会办学机构联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教育资源。

自2007年以来,学校新建400米塑胶跑道的塑胶体育场1个、美术教室3间、音乐教室1间、舞蹈教室1间、电子琴教室1间、影视传媒体教室1间、美术展览室1间,先后投资70多万元购置了体育、音乐、美术教学器材和演出服装、道具,为艺体教育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篇5: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少先队员也不例外。看,胸前的红领巾映红了我们的少年梦,让我们时刻准备,向着梦想出发吧!请欣赏我校自编自演的集体舞《育溪镇中心小学校歌——少年梦》(放音乐)

2、漳河大鼓源远流长,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今天,它走进了我们的艺术课堂,在我们的校园里传承,并谱写出新的乐章。明天,我们将登上当阳市的春晚舞台,一展传统戏曲的风采。此时此刻,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敲起来,跳起来,唱起来吧!(放音乐)

3、欣赏完激情四射的漳河大鼓,下面请各位来宾随我走进体育课堂去看一看毽球表演。

4、请每个方阵有序的变换队形。首先请欣赏平踢表演,(放音乐)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盘踢表演,下面将要表演的是磕踢,最后为大家展示的是传踢。(音乐结束)毽球表演结束,请同学们迅速归队。

整队。

篇6: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兴隆小学始建于1949年,当时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地址在兴和县兴隆街150号。2008年3月10日搬入新校,现地址福瑞街明胜巷312号,是一所六年制的公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2077平方米,建筑面积4257平方米,校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风格别致。

我校秉承“以人为本,师德为魂,家校合力,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全校教职工精诚团结,全力打造和谐校园,教师的学习之风,教研之风日益浓厚,业务水平在探索中迅速提高,进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丰富的校园生活,得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为全县的教育教学事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有十三个教学班(二到四年级双班,一、五、六年级单班)学生共302名,每个班配备多媒体一套。学前幼儿三个班(中、大、学前班各一),学生70名,学校在职教师45名,党员教师15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百分之百。青年教师占七成,富有朝气和活力。多年来,学校始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名青年教师荣获市、县级等荣誉称号。

二、指导思想

多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艺术体育特色教育,传承学校体育艺术文化,坚持教育创新,扎实地开展“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工作,始终遵循着 “终身体育、快乐艺术”的目标,努力实践着每一个学生的“我快乐、我健康、我成长”的办学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把体育艺术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学有所长,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特色项目介绍

(一)、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开展以“竖笛”为龙头的艺术品牌创建活动。在大

队部的大力支持下,各中队组织开展了竖笛特色活动。吹竖笛活动是全校学生参与,平常有专门的活动时间,年终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竖笛”比赛,推动了学校“竖笛”特色的打造。该特色活动中队以陶冶队员的性情和团结合作精神为重点,强调发挥队员主体作用,促进中队队员全面、健康、和谐地成长。

众所周知,音乐在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大都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音乐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金钥匙。音乐本身对人有着特别强的陶冶作用,它鼓舞人们去奋斗、去前进。应该说懂得音乐才能更好地懂得人生。所以,人生这个乐章需要音乐谱写出更美妙的旋律,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各中队之所以选择竖笛作为特色,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竖笛中相互交流,融合在一起,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好集体。各中队吹竖笛的队员们,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在老师和队长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向目标努力奋斗,团结一心,互相帮助,遵守集体纪律,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每个队员都能在集体中成长,进步,且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集体作贡献,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和谐、向上的优秀中队。各中队的队员们坚持每天把竖笛随身携带,有时间就拿出来吹一吹,久而久之队员们对吹竖笛的兴趣就浓厚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不仅撑握了丰富的竖笛知识,陶冶了自己的性情,还将对学习竖笛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去。我们的竖笛特色中队活动准备长期坚持下去,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二)、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丰富,组织形式活跃,学校主要以校园集体舞、跑步为主,充满活力的舞动、让校园富有生机。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艺术教育活动资源,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校开展了校园集体舞活动,校园集体舞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身体素质。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和学生课外集体体育锻炼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开展好校园集体舞活动,是

落实素质教育脚印。我们相信一个校园舞蹈的春天,一个青少年学生舞蹈的时代就会很快的到来。

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将这些特色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全校师生真正将“陶冶情操、健康发展”的理念深刻地贯彻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同学们在这些特色活动中,在老师的组织参与下,有序、有趣、充实地进行活动,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特色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心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已成为学生们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多彩舞台,身心放松的快乐驿站。

(三)、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环境,让校园处处弥漫书香。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我们将通过“书香”的浸润,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书香”的滋养,让教师的馨香浓郁悠长,让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脱去俗气,真正变得高尚、纯粹,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我校结合实际,每天早晨安排课前二十分钟时间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中华经典阅读比赛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竞赛活动;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写字教学,夯实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写字水平,通过这些更进一步推动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我校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近年来,我校秉承“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宗旨,提出了“务实、创新、尚美、求真”的办学目标,以“德艺双馨,一专多能,勇于创新”为

教师培养目标,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展综合素质”为学生培养目标,不断创造充满和谐、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为了给师生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秉持“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近几年学校不惜花钱美化了校园环境。教学楼进行重新粉刷,室内外的墙上重新挂上了校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名人名言、推普标语、学生作品等。每间教室配备了图书角,走廊里放置了图书架。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收集放在图书架上,供大家一起阅读。教室里还有孩子们自发捐赠的花草,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还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每一处都是宣传的阵地,从校园的橱窗、广播站、提示牌,到走廊的名人画像,到班级的墙报、国旗、班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图书阅览室的书刊、报纸,无处不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说,文化教育的图、文、声、像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是我校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以来的一点经验。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工作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地加以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校的艺术体育工作质量。我们相信:今年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篇7: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是凉州区的一所农村学校,近年来,该校以年级为单位开设了文学、舞蹈、书法、葫芦丝、二胡、绘画、田径、武术、乒乓球、篮球、计算机等特色课程, 学校100%的学生都根据兴趣爱好选修了一门特色课程,并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

体育艺术教育的广泛开展, 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了开发,学校每年都有20多名学生被城区高中特长班录取,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学有特长、教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同为农村学校的谢河镇中学, 为确保体育艺术教育的正常实施,建起了标准化的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器材、教具的购置,并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电子琴等专用器材,音体美室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学校严格要求艺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课,上好每节课,做到音乐课歌声不断,美术课画笔飞舞,体育课运动连连,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天天有活动”。大课间设置有跳绳、武术、呼啦圈、羽毛球、乒乓球、现代舞、民族舞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由两位教师具体指导,定期开展节目成果的汇报,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2014年凉州的春天姗姗来迟, 随着第一朵牡丹花的盛开,武威市第九中学校园里则春意盎然。美术教室内,学生们挥毫泼墨,正在准备参加书画展评的作品;舞蹈教室里,小演员翩翩起舞,正在排练艺术节上将要演出的节目;文化长廊边,几个同学拨弦抛弓,正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二胡合奏曲《赛马》;篆刻教室里,篆刻兴趣小组成员正在精雕细琢,专心致志地创作参展作品……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要到了。

武威市第九中学是凉州区的一所名校, 该校一直致力创新多元化办学模式, 立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把体育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2006年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了篮球、乒乓球、合唱、管弦乐、绘画、计算机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2008年,学校又以特色学校创建为契机开发了古诗文诵读、毛笔书法练习、普通话演讲、作文辅导、篆刻、十字绣等校本课程项目,初步形成了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0年秋,学校根据学生发展实际需要,开设了艺术类校本课程十余项,包括舞蹈、管弦乐演奏、合唱、电子琴演奏、绘画、毛笔书法、钢笔书法、十字绣、篆刻、电脑绘图等,使艺术教育成为实施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凉州区青年巷小学阳光大课间

凉州区西关小学、西苑实验小学、青年巷小学、武威市第三中学、武威市第十九中学……这些学校也都在持续不断地开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内容涉及舞蹈、合唱、朗诵、器乐演奏、小品、课本剧表演、书法、绘画、篆刻等评比展演和田径等各项比赛,学生们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

篇8:传承川剧艺术打造特色品牌

在四川省宜宾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名录上,中山街小学校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2008年,中山街小学校根据打造“人文校园”的学校发展理念,确定了“川剧进校园”的校本研修课题,以“三进一上(进课堂、进教材、进课题,上舞台)”为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活动,形成了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一、一条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之路

川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处川剧之乡的中山街小学校,把传承川剧文化和学校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必将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厚重的生命力。于是,中山街小学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传承创新之路。

“川剧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了四川地区的地方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而且,学生带动家长、学校辐射社会,培养了一批川剧艺术的喜爱者、欣赏者、表演者,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川剧进校园实践中,中山街小学校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目标定位上,充分体现全员性。坚持“三进一上”的工作方针,从时间和空间上确保全校师生都参与传承活动。其次,在项目选择上,充分体现针对性。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基础条件,将“川剧”和与此有关联的“民族打击乐”确定为开展传承工作的两个重点项目。再次,在师资力量上,充分体现整合性。充分发挥以特级教师谢云霞为带头人的教师团队的积极性,依托四川音乐学院专业师资和宜宾川剧团等艺术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最后,在推进方式上,充分体现渗透性。将传承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与有关学科相互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在这条道路上,中山街小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中山街小学校“川剧进校园”校本研修课题正式升格为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学校也跻身于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实验学校之一。

二、一套以川剧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每周二下午,校园里都会传来高亢响亮的川剧唱腔和紧凑热闹的敲打乐。即使在暑期,学生们也会回到学校练习川剧。中山街小学校校长黄靖介绍,学校近年开发了以“三韵”为主题的系列传承优秀文化艺术校本教材:以传递校园文化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校刊《中山校韵》;以普及民族打击乐基础知识、基本演奏技法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校本教材《中山鼓韵》;以川剧基础知识、基本表演方法和川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校本教材《中山戏韵》。《中山鼓韵》和《中山戏韵》在各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均被使用,每期每门校本课程的学习不少于10课时。

在全校1至3年级学生中,经过选拔赛挑选出50名演唱、表演和20名打击乐优秀的苗子,加上30名教师组建了学校川剧艺术团。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外聘的川剧团老师和本校音乐教师一起带领学校川剧艺术团成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和经典曲目排练。

川剧演唱大比武、模仿锣鼓击打、画脸谱、川剧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起一批又一批学生对川剧的兴趣,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川剧的热潮。教师们用川剧曲牌为唐诗谱曲,教学生们演唱;将学校、班级发生的故事,编排成川剧唱段,学生们自排自演,兴趣盎然。

三、一张校园文化的崭新名片

中山街小学校在传承过程中体会到,不仅要重视教材开发,还必须重视课题研究,如此才能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提高传承活动水平。

2013年年底,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四川省开题会上,中山街小学校副校长刘莉做了“川剧唱响小学课堂”的专题发言。她生动地介绍了学校开展“川剧进校园‘三进一上”实践研究活动的情况,翔实的数据、精彩的案例、科学的反思,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兄弟学校的热烈掌声。

依托国家级课题“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川剧)”,中山街小学校将艺术教育的活动性与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完美地嫁接起来。

学校实行“项目负责制”,以特级教师为引领,遴选优秀青年艺术教师作为“川剧进校园”项目的主持人,组建研究团队。同时聘请四川音乐学院的打击乐教师和宜宾市川剧团的演员组成专家顾问团队。教育活动以“师生同台”“家长观摩”等形式呈现,彰显出川剧的魅力。学校组织的展演活动向社会开放,全体教师分组表演了《咏梅》《锄禾》等指定曲目和自编川剧片段。弹派川剧代表、川剧资深演员俞丽勋全程参与活动,给予悉心指导,对教师们创作的反映海峡两岸盼统一的剧目《静夜思》给予了热情的首肯。

现在,“川剧进校园”已成为中山街小学校一张响当当的艺术名片,成就了师生们生命成长的精彩。师生们演唱的川剧曲目《断桥》《江姐上华蓥》先后参加了“宜宾市教师节表彰大会”“翠屏区庆国庆文艺演出”和“四川省区域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等表演活动(见图1),得到了一致好评。被称为“变脸大王”的邓德鑫同学还走上了央视“快乐大巴”舞台,获得年度优秀表演奖。《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先后对学校“川剧进校园”活动给予报道。

宜宾市川剧团团长卢艺林感慨道:“在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教师们台下是一把教学好手,台上的家乡戏字正腔圆,在教师们的引领下,川剧何愁不振兴?”

中山街小学校还带动并指导了翠屏区其他学校参与到传承活动中来。该校参与的“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子课题“‘1+1模式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研究”已经开题。

校长黄靖表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青少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新生长点。我们步履坚定,且歌且行!”

篇9: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一、更新观念, 健全艺术教育领导体系

学校通过反复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对“美育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促进智力的开发”认真思考, 确立了“四个有”的艺术教育目标:“环境有艺术风格, 校园有艺术特色, 教师有艺术品位、学生有艺术情趣”。经常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解读新课程理念, 制订《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并形成了一系列观念新、措施实、机制活的举措, 如建立艺术教育管理和奖励机制、艺术教师学习培训机制、艺术教育专项资金保障等制度, 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全校师生明确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让全体教师关注艺术教育, 支持学校艺术活动,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

1. 构建管理网络

学校专门成立了艺术中心, 下设两个教研组, 构建了由“分管校长——教科主任——教研组长”分工协作的管理网络。艺术中心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涉及艺术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的工作, 如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活动的开展、期末考评、学生的专业辅导及志愿填报等。

2. 制定师生规范

学校结合新课程理念, 提出“学校先管理再教育, 教师先育人再教书, 学生先做人再读书”。学校提出艺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更应以自身较高的艺术素养来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同时要求全体教师注重自身的行为礼仪的养成, 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做到言语文明、不说粗话;举止大方, 不体罚学生, 行为优雅, 穿着得体, 以自身的形象感染学生。对学生从坐姿、听课、行走、课外活动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 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并要求学生遵守学校日常文明规范:高一新生被明确要求做个文明学生, 入校先进行一次宣誓仪式;高二举行成人仪式;高三举行毕业仪式。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开设音乐、美术课程, 并组建校园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及书法、素描、油画、国画、色彩等兴趣小组, 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一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陶冶学生, 来培养学生的情操、品质及审美创新能力。

二、强化管理, 构建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艺术教育的特色创建关键是抓好硬件 (设施、设备) 和软件 (师资) 的建设和管理, 使两个方面完美结合, 从而发挥最大作用,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改善艺术教育实施条件

学校在原有艺术楼的基础上, 积极改善艺术教育条件, 完善、充实专用教室设施设备, 按国家规定标准购置合格的专用器材, 艺术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近5年来用于改建艺术楼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超过300万元。目前, 学校有专用艺术楼, 其中包括画室3个、音乐室2个、舞蹈家房1个、模拟电子钢琴室1个、琴房10多个、师生创作画室5个。音乐、美术各有一个专用教室, 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同时加大对设施设备的管理, 学校配专人负责设施设备的管理, 要求教师提高专用教室的使用率, 做到了尽力添置、合理使用, 每次使用都作好记录。

艺术素质是人的基本素养, 优美的学校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也展示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重视“隐性因素的作用”, 在改建校园的过程中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设计专家设计教学楼及环境布局, 让每一幢楼的外型及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美的熏陶。校园注重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 有艺术雕塑、罗马柱、小桥流水、凉亭鱼塘;幢幢相连的教学楼过道, 是从底楼的学生作品长廊到二楼的报刊读物长廊到三楼的班班有特色长廊, 这一道道校园风景, 激发了学生欣赏美、走近美的激情, 引发了他们创造美的灵感, 诞生了一幅幅优秀的作品。

2. 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其一, 建立艺术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机制。设立艺术教育专项资金, 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时间和财力, 在换课、出勤、费用报销等方面予以照顾, 让艺术教师有提高和深造的机会。另外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艺术教师积极进取的措施。

其二, 坚持师徒结对和校本培训。学校积极为三年内上岗艺术教师选配好师傅, 发挥“传、帮、带”作用, 通过师徒互听课、评课、交流, 让新教师感受到教育的魅力, 享受迅速成长与成功的快乐。每周一次政治或业务学习, 有分管领导出席, 通过活动, 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坚持一周集体备课一次, 一月组织一次教科研沙龙, 每学期每人开公开课、示范课和评比课不少于一次, 分管领导、中心组领导对每学期对每位教师随机听课两次。每学期每位教师交论文或教学心得、教学随笔等不少于一篇。

其三, 聘进来、走出去。学校专门聘请如苏州科技学院艺术教授等有资深学历和声望的专家来校指导艺术教育工作, 特聘艺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胡继渊及原吴江市师范学校副校长徐文江等为学校艺术教育顾问, 不定期来校指导艺术教育工作;组织艺术组老师到高校艺术系进修、到苏州六中等兄弟学校听课, 既提高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又增强了团体合作战斗力。

其四, 引导老师一专多能。通过教师自己定位、学校压担子、提供各种培训外出学习机会等途径来引导教师有侧重发展, 目前艺术教师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长和风格。通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他们的群体服务能力。教师不断研究艺术课堂实效, 摸索艺术课程的整合及社区资源的整合, 把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多名教师在全国、省、市专业评比中获奖。

三、提升理念, 促进艺术教育纵深发展

1. 确立科研为先意识

学校于2004年申请立项的苏州市教科研课题《中学艺术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获批准, 艺术组教师结合市情、校情, 设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校本学习、校本研究, 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 研究、改进艺术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把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突破。

2. 推进课程改革,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一, 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 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学校在认真贯彻各类教育法规的基础上, 研究新课标, 结合学校实际, 依据学生文化基础、学生年龄段和独生子女等特点, 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品德和品格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内动力的开发等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 (1) 美育与礼貌、礼仪。 (2) 礼貌礼仪与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3) 体艺结合 (把形体、健美、舞蹈等纳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 。 (4) 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二是全面普及, 除了要求学生上好艺术课外, 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 (1) 人人注重礼仪。 (2) 人人写好一手好字。 (3) 人人唱准一首歌曲。三是通过评比、竞赛等活动促进全面提升, 学校除了举办艺术节外, 每学期开展一些单项比赛, 并在每学期期末评选一批特色班集体、特长三好学生等。

其二, 艺术教育不单是为了让艺术开花, 更是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 不仅是看这所学校特色是否鲜明, 更重要的是社会是否认可、家长是否满意。我校提出的目标是:“一个超越”“一个错位”“两个百分之百”。“一个超越”就是超越自我的基础, 把入学进校时应该是专科基础的学生培养成本科生。近三年的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我市本科生源应该都在省四星高中, 但连续三年我校本科录取人数均超100人, 尤其2008年达到140人。“一个错位”就是与四星高中错位发展, 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 我们充分论证了学校办学历史、区域文化、师资等特点, 选择了艺术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通过三年的实践、调整、扩展, 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在市内有一定的影响, 无论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 还是高考艺术类考生录取的档次和数量都是全市第一。“两个百分之百”就是进入我校的学生要追求百分之百合格、百分之百升学。近几年, 学校上下朝着这一目标, 坚持不懈努力, 年年上新台阶, 2008年我校升学率已达98.5%。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附中, 吴江松陵高级中学)

篇10:第八小学体育艺术特色品牌发展规划

一、顶层设计, 构建“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蓝图

1. 形成了“智圆行方”的核心价值观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是2010年建成的新校, 学校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建构→认同→丰富→内化→彰显的过程。学校从筹建之初, 就开始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 经过反复研究, 专家论证, 最终决定以“智圆行方”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以“集方圆之慧, 筑幸福之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想。一方面主动融入园区“圆融、借鉴、自主、发展”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 展示学校发展的个性, 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智圆行方”取自于《文子·微明》, 意为智虑周到通达, 行为端方不苟。“方圆智慧”是一种卓越的大智慧, 要求做到心灵与心智的完美统一。“方圆人格”具体表现为对信仰的忠诚和对信念的坚守, 使行为逐渐走向自觉。经过五年多的建设, “集方圆之慧, 筑幸福之洲”这一理念已经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智圆行方”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基石。

2. 构建了“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框架

为了更好地建设“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 学校申报并立项了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框架的研究”, 以其为学校主课题。课题组成员梳理了学校的文化构成, 确定了以“智圆行方”的精神文化统领下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的发展框架。

3. 确立了“智圆行方”的学校培养目标

学校将“心向阳光的正才、奠基未来的人才、走向世界的英才”定位为学生培养目标;将“职业幸福感强, 治学行教风正, 教学科研力高”定位为教师成长目标。学校倡导一切工作遵循教育规律,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让教师体会到进取的愉悦。

二、民主管理, 形成“智圆行方”的学校制度文化

1. 强化团队建设, 构建“智圆行方”的组织文化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除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行政职能部门外, 还以项目组的组织形式指向教师团队建设。学校成立了科研先锋队、十二个项目课题组、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师成长共同体、班主任成长训练营以及各种临时性中心备课组, 传统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活动组继续为探寻学校组织结构设计的文化意义履行协调、落实的职责。这种“中心+项目组+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发挥理念引领、组织落实、规范服务等功能, 呼应的是“集方圆之慧, 筑幸福之洲”的核心理念。

2. 强调“三本”理念, 形成“智圆行方”的制度文化

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中, 学校强调和突出“人本”“能本”“校本”的理念。每学期学校都会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教科研座谈会”“班主任座谈会”“青蓝工程座谈会”等各类会议, 了解教师的想法, 以及时改进工作作风;学校的每一项制度出台, 都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按制度管人、按流程管事已经成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深入人心的特色文化。

三、和而不同, 培植“智圆行方”的师生行为文化

1.“五加”模式培养教师行为文化

(1) 师德+业务, 塑造“智圆行方”的完美教师形象。学校经常开展“最美方洲教师活动”“师德宣传月”活动、年级部“幸福方洲”工程, 以诗歌、演讲、趣味介绍等多种形式记录下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 让教师了解身边同事的不平凡事迹, 让教师在职业幸福感的感召下健康快乐每一天。

(2) 读书+交流, 提升“智圆行方”教师的文化品位。寒暑假学校会向全体老师集体赠书, 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教研组和课题组也会为成员购书, 或者征订杂志, 定期举行读书沙龙,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 引领+自主, 提高“智圆行方”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设立了“方圆大讲坛”, 每个月都会邀请一位专家作专题指导, 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艺术特色、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多层面、零距离指导, 同时充分利用校本名师资源, 为全校教师开设公开课, 作专题讲座, 举办科研沙龙。

(4) 团队+个性, 激发“智圆行方”教师的教育智慧。建校以来,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 根据不同的功能, 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团队。“科研先锋队”“心理辅导群”“班主任共同体”、各个课题组、中心备课组……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圈”, 彼此交叉, 遍布各个岗位与各个层面, 有效发挥各团队的战斗力。

2. 好习惯培养学生礼仪文化

学校精选、改编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 在每节课小预备的时候播放, 学生一边跟着诵读, 一边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学校推出了《好习惯成长手册》, 学期初进行解读暨使用培训, 以增强学生自制力。每天, 各任课老师及时在学生的手册上进行鼓励积分, 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言行, 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德育处每周确定一个行为习惯养成重点, 每周五晨会期间进行“最美方洲娃”评比, 并将照片公布在学校网站, 学生由此明白了“智圆”“行方”就是美;每个月, 通过“学规范示范班”“用餐礼仪示范班”等“星级班集体”评比, 提高班级的集体影响力;每学期以“方洲之星”树立目标意识, 引导各班及全体学生进行自我目标管理, 并引导学生确定目标, 为实现目标努力。

3. 多彩活动培养学生活动文化

多彩活动, 收获童心飞扬。“智圆行方”的特质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形成。每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双语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系列节日, 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们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人民法院、交警大队、横山烈士陵园、消防大队等地方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爱心义卖、“方洲之星夏令营”“我入队啦”“九九重阳送温暖”等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家委会、家长义工团成了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 故事妈妈讲名人、故事爸爸讲地理、超级爷爷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让家庭、学校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四、优化结构, 构建了“智圆行方”的课程文化

1. 国家课程:开阔大视野, 走向“大学科”

例如语文课程中, 我们构建以“经典诵读”“持续默读”“亲子阅读”为纵轴, 以儒学经典、唐诗宋词、儿童文学、现代绘本为横轴的阅读板块群。数学课程中, 通过作业展览、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2. 拓展课程

“菜单式课程”与“体验式活动”的互补。学校增设了校本课程系列选修模块, 采取“选修课走班制”方式, 每周二、周五的下午, 我们整合了部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动漫、苏绣、舞蹈、航模、柔道、昆曲等55个社团, 给学生创造了菜单式、互动性的活动课程。“俱乐部”“研究社团”“走班制”等新兴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收获了快乐, 收获了成功, 收获了希望。

3. 特色课程

动与静相结合, 擦亮童年底色。我校目前已经开发“多彩童画”“快乐足球”“最美声音——评弹”多门校本课程, 其中“多彩童画”和“快乐足球”已经成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的品牌。

学校以“依托儿童画项目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 成立了中国艺术、综合材料、漫画等六大美术工作室, 邀请学有专长的美术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每周两次开展活动。通过多样材料、多样主题、多样技法的深化学习, 通过意临、写生、创作等形式, 丰厚普式“整体”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形成“整体+个体”体积式美术教学模式。开展了“连堂式”“主题式”教学创新。

五、开放多元, 丰富了“智圆行方”的学校物质文化

1. 基础设施:折射“智圆行方”的人文关怀

把“现代化学园+人文化校园+生态化花园+和谐的家园”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教学区着重体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畅想未来的氛围;运动区着重体现强身健体、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专业室场区着重体现中华文化、科学精神、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气息;在育人环境上, 如百米世界文化廓、汉字文化廊、艺术中心、文化楼道等都可以让学生“读”出学校的精神和气度。

2. 应用设施:体现“智圆行方”的精致大气

学校将紫色作为学校的主色调, 紫色由红色和蓝色构成, 红色象征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 蓝色象征着远大的国际化视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的教育、教学设备系列及办公用品都通过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老师联手广告公司进行设计, 底色均为学校的主色调, 配有小风车图案, 让你感受到它与学校独特的“智圆行方”精神气质相统一。

3. 环境设施:融合“智圆行方”的开放多元文化

学校无论是路牌标识系列 (如各部门标识牌、来宾指示符号牌、道路指示符合牌等) , 还是广告系列 (如学校介绍、网页设计、校报校刊等) , 这些文化标牌都反映了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的办学理念, 折射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的精神内涵。规范整洁的草坪操场、错落有致的建筑、排列齐全的图书、挺拔苍翠的树木、新颖别致的花坛、洁净无屑的道路, 会使学生们产生一种崇高纯洁感;至于校园中各种富于象征意义的雕塑、名人肖像、警句格言, 都具有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进取的客观作用。

上一篇:公司二级开发计划下一篇:电影企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