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20

《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15·《猫》(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爱猫,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友好相处,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朴实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具体,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收集、整理课件。设计思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学习模式。本课时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学生,从而营造充满活力的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

3、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

4、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一)、剖析古怪,感受淘气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收获一定挺大,现在来汇报一下吧!1·谁能说说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能把你画出的相关词句读给大家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古怪”是什么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老实有什么表现?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什么事也不过问”,并指导学生朗读。(乖巧的孩子一定能读好。)

1·学生交流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2·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任凭„„也„„”感受猫的贪玩。(顽皮的孩子们,找到你们平时贪玩的感觉,好好读读!)

3·学生交流汇报:猫的尽职从哪里看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不可”理解猫的尽职。(用生动的朗读来夸夸和你们一样尽职的猫吧!)

这只猫真是——老实、贪玩、尽职啊!那为什么说猫古怪呢?谁能用上关联词把“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词连结起来读一读。

作者说它古怪的时候带着深深的喜爱,让我们带着喜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读)

猫的古怪还有什么表现呢?蹭:摩擦。更轻、更温柔,有撒娇的意思。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比作梅花。

课文围绕小猫的淘气写了哪些内容?

(二)品悟感情,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自己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 2.教师小结:人爱猫猫亲人

3.指导读出猫的可爱与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课文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老舍先生还采用了拟人、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采用总分的结构,对猫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具体详细的描写。让我们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身边有意思、感兴趣的动物,用学过的方法记录它们的一点一滴,做一个会观察,会讲故事、写故事的小学生!

篇2:《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古怪性格和小花猫淘气的样子,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猫》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首先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大花猫古怪的性格,接着追述了它小时候淘气的事。教学中首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兴趣,唤起学生急于去了解老舍爷爷笔下的猫的情趣。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释疑,对课文内容能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围绕课前预习题,课后问答题,以及相应的思考题,对课文内容逐层逐段地采用不同形式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学习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同时要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指导作文,使学生懂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捕捉重点

1、话激趣揭题,板书课题:

2、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 抽查本课生字新词的预习的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⑵ 让学生自由读预习提示,读课文,读课后思考与练习,读本单元读写例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训练重点,初步弄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顺序。

⑶ 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按预习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大花猫,哪些自然段小花猫?用归并法分为两段。)

3、学生质疑:

⑴ 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出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⑵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与课文相关的放在讲读中解决:无关的问题和字词当时交流解决。)

4、捕捉教材重点,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 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

(性格古怪、淘气)

⑵ 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是具体描写的?根据思考题。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能大致把握教材重点。

二、逐段细读,引导深究

课文中作者抓住了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的特点,教者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去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⑴ 第一段:

让学生明确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

① 投影出示思考题:

A、这一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与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写什么?再分写什么?

B、作者怎样具体描写大花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说说。

C、猫高兴和不高兴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画出描写猫的动作、声音的词语。

D、猫胆小又很勇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② 让学生根据思考题,再采用默读,自由小声读和齐读三种形式,读分写的三层内容,然后逐题讨论、交流、答题、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具体写,突出教材重点。

③ 投影出示猫睡觉、猫等老鼠的静态画面,体会猫尽职的特点。

④ 让学生模拟猫各种各样的叫声,体会猫高兴时声音温柔可亲。

⑵ 第二段:

让学生明确小时候淘气的具体表现:

① 投影出示思考题:

刚满月的猫十分淘气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分小组讨论:

这段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② 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投影出示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动态画面,体会小花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的淘气特点,理解生气勃勃并遣词造句。

2、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⑴ 教学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教材的重点,不同的内容,采用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领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⑵ 读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出课文中能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的语句,再分四人小组展开议论:

作者对猫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3、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精读全文,思考回答:

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学生回答后小结:

由于作者平时喜爱猫,对猫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猫进行了十分细致地观察,这样就抓住了猫性格古怪、淘气的特点。

⑵ 追问:

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

学生答后小结:

由于作者平时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了下来。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顽皮可爱的孩子写;还注意动态静态的描写,所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感人、真实而具体。

3、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了这课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

三、加强朗读,指导背诵

学习语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教学中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自由读、默读、细读等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重音,运用语调、语气的多种变化,力求读得生动,表达出猫的乖巧、温柔、勇猛、尽职和天真可爱、生气勃勃,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稍加指导朗读、背诵,学生便可以完成背诵任务。

四、练笔

篇3:《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实施,改进

2013 年5 月, 笔者有幸被人教社邀请参与教师教学用书示范课的录制, 课题是变量与函数 (第2 课时) ———函数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通过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几次反复循环, 在人教社专家的指导下,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这一过程虽然过去两年, 仍历历在目, 感悟良多, 受益匪浅。

一、初步设计, 教学尝试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言:万物皆变, 但变化往往是有规律的, 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往往蕴含着量的变化。利用变量描述变化规律,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是把握规律的需要。那么实际问题中, 一个变量数值的变化, 是怎样影响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呢?这就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引言教学提出本课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合理的选择性注意, 起先行组织者作用。

(二) 合作探究, 形成概念

1. 分析变化, 初步概括

问题1:下列问题中, 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怎样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1) 汽车以60 千米/ 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 行驶的里程为s千米。

(2) 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 元, 设某场电影售出x张票, 票房收入为y元。

(3) 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 圆的半径为r, 面积为S。

(4) 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 当矩形的一边长为x, 它的邻边长为y。

追问1:先来分析问题1 中的 (1) 问, 当汽车行驶时间t分别取1, 2, 3, 4, 5 时, 行驶里程s的数值分别是多少?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列表计算。

追问2:能说说变化过程中时间t的变化怎样影响路程s吗?能列式表示这种关系吗?

师生活动2:共同分析, 有两个变量s, t;当t的数值取定后, s的值有且只有一个;s与t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 = 60t。

追问3:对于问题1 中的 (2) (3) (4) 问中的两个变量关系, 能进行类似的分析吗?

师生活动3:分小组活动, 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参照问题 (1) 的方法分析问题 (2) (3) (4) 中的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题1 中的 (2) (3) (4) 问中的变量关系如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分析问题1 中的 (1) 问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学生独立进行问题1 问中的 (2) (3) (4) 问中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 为发现这些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 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一次概括提供归纳的样例。

2. 归纳共性, 详细概括

问题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试一试!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有两个变量, 当一个变量的取定一个值时, 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比如由s = 60t, 当t = 1, 2, 3 时能分别求出s的值。

【设计意图】 对能用解析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进行初步概括。

3. 观察思考, 再次概括

问题3:下面是我国大陆地区人口若干年份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和人口数可以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和y, 对于表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年份x,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年份与人口数的对应关系, 体会用表格也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值。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变量的唯一值不一定要通过公式来计算, 可以查表确定, 突出函数的本质属性, 剥离无关属性。

问题4:图4 是北京某天的气温变化图, 你能分别说出9:00, 10:00, 13:00 的气温吗?

师生活动:教师在网上打开天气预报页面, 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变化图, 体会根据时温图可以根据时间确定气温数值, 这也是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追问:一天中, 当时间确定时, 气温的数值是否也是唯一确定的?这个问题中, 能用公式求出某时刻的气温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图象也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不一定要通过公式计算。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 既有通过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唯一的值, 又有通过对应表格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的值, 还可以通过图象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唯一的值。综合这些现象, 你能归纳出上面所有实例中的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请大家讨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出如下结论:有两个变量, 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 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教师与学生一起概括出函数概念:一般地,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 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

追问:请结合问题1 中的 (2) 问说说函数定义中“变化”“对应”“唯一确定”的含义。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并顺势带出“函数值”的概念, 即如果当x = a时, 对应的y = b, 那么b叫作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 在前面分步概括的基础上, 概括出三类不同表现形式的变量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 形成函数概念。

(三) 初步辨析, 了解概念

下列问题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

(1) 每分钟向一水池注水0.1 m3, 注水量y (m3) 随注水时间x (分) 的变化而变化。

(2) 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 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变化。

(3) 某汽车加满油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耗油量为每0.07L/km, 汽车行驶的公里数为x km, 油箱中剩下的汽油量为y L。

【设计意图】 形成函数概念后, 及时进行概念辨析。

(四) 综合应用, 深化理解

图5 是一只蚂蚁在墙上爬行的路线图, 请问: (1) 蚂蚁离地的高度h是离起点的水平距离的函数吗?为什么?

(2) 请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个别指导, 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 巩固函数的概念。

(五) 回顾总结, 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 你对函数有什么认识?

(1)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函数。

(2) 请结合实例说说你对函数定义中“当变量x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的认识。

【设计意图】 问题 (1)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概念, 问题 (2) 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函数概念中的单值对应关系及确定对应关系方法 (式子、表格、图象) 。

二、实践反思, 改进设计

通过试教, 发现一些教学片断中存在问题, 并在课后进行设计改进, 再进行改进后的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实施, 直到满意为止。

教学片断1

按原先引入, 与上一节引入有点重复, 显得拖沓冗长, 冲淡本节的研究主题, 学生缺乏兴趣, 不能较好达到事先的设计意图。

改为:通过上一节的学习, 我们体会到万物皆变, 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往往蕴含着量的变化,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是把握变化规律的关键。

如此改变, 简洁明了, 学生很快进入本节主题。

教学片断2

教师提出追问1 时, 学生缺乏计算表格中数值的目的性, 是教师让计算而计算, 没有传达为什么要去计算, 因此学生就不够主动, 又觉得太过简单, 教学意图不够明确。

改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变化过程 (1) 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变化过程 (1) 的分析中, 首先引导学生得出, 有两个变量t, s并且s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师:s与t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1:s=60t。

生2:s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师追问:s是怎样随着t的具体变化而变化呢?

学生深思无语……

师:具体的变化而变化, 不妨计算具体的数值而进行观察思考。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列表计算。

师生活动2:共同分析, 有两个变量s, t;当t的数值取定后, s的值有一个且只有一个。

师生活动3:引导学生对变化过程 (2) (3) (4) 进行类似于变化过程 (1) 的变量关系分析, 并得到如下结论。

以上改变, 学生自然而然进行本节重点内容的研究, 教学显得流畅, 学生投入程度高, 能初步体会函数的“对应”关系。

教学片断3

问题3 的给出, 学生参与度较低, 难以引起对材料的兴趣与共鸣。

改为:下面是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 ~ 30 届夏季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把届数和金牌数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和y, 对于表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届数,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金牌数y吗?

引导学生说出届数与金牌数的对应关系, 体会用表格也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值。

追问:根据表格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唯一的值, 这里有没有确定另一相关变量值的计算公式?

把原问题3 的材料改为概念辨析练习题。这样的改变, 学生对材料有熟悉感和亲切感, 学生参与度较高, 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同时丰富辨析的形式,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片断4

综合应用, 深化理解的练习1, 增加追问:反过来, t是h的函数吗?为什么?

为此学生展开争论分析,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一步进行函数概念辨析, 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针对上述教学尝试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后, 基本形成了贯穿函数概念的背景、概念概括、概念形成、概念辨析与应用等核心认知过程的自然合理的思考线索:提出问题—样例研究—初步概括—样例泛化—再次概括, 形成概念—概念辨别和应用。

三、体会和思考

(一) 利用适当的情境和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数学是抽象的, 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 激发学习兴趣。但是, 情境是为学习服务的, 要用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本质问题, 这更重要。在函数概念引入上, 教材列举的例子素材是丰富的, 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易于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亲切感, 能较快地进入研究问题的学习状态。而进入研究状态后, 仅仅停留在对问题情境的亲切感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对内容形成过程有本质的理解, 才能设计好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列举的问题既有整体性又有知识形成过程的层次性, 从表象上看它包含着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从本质上看它蕴含着函数概念的两次抽象与概括过程, 同时这两次抽象过程比较符合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熟悉的关系式到表格和图象, 最后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概括出函数概念最本质的属性:单值对应关系。

问题的合理性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 问题中若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列表填表, 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填表, 填表说明什么, 也无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单值对应”, 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 用式子表示变量关系, 提出问题“变量t变化是怎样影响变量s的变化的”, 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联动性。在此基础上, 确定变量t的值, 求s的值, 发现能求出s的值, 并且只能求出一个s的值。这样, 学生知道了填表的目的是从具体取值中看变量之间是怎样影响的, 从而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二) 尊重认知规律, 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函数概念的本质是体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过程。因为小学的基础知识, 进入初中后又进行了大量的代数学习, 所以学生对数量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学生对函数的了解往往从式子开始, 在开始渗透对应关系时, 先从关系式开始, 比如s = 60t, 而不是先列表格, 然而学生还是不会明确其中的含义,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要从列表格去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而通过图象进一步感悟函数的本质属性, 这样课堂设计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函数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因此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去改进与完善, 在反思中提高,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去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学实践反思改进的行动研究, 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实上, 经历了这一过程, 使笔者本人对函数本质的认识更深入, 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师是设计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篇5:教学设计2:暖流(第2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 抑扬顿挫 沉浸 阅览 致意 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篇6:《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自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注意:“赐”是平舌音,“矿”、“慷”、“贡”是后鼻音,“滥”是前鼻音。2.自读生字,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细读,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地球的外部形态。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地球的面积。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四段(第五至八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第五段(第九自然段)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二、精讲课文

1.精讲第一段。

(1)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地球的美丽、可爱。(2)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3)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

(4)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课文。2.精讲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写地球面积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2)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数字说明、比较说明。3.精讲第三段。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2)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精讲第四段。

(1)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2)课文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精讲第五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这一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的是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人关系?

前一句是讲原因,后一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3)这一段课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作业布置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时代周刊》年评选的新闻人物是地球。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桌间互相纠正读音。

2.请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

三、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宇宙中的地球吗?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星球?(学生自由发言。)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段是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

4.课文第1、2自然段还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小结: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四、讲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2.学生读课文回答: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生态失去平衡。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出示恩格斯的格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警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7自然段,找一找答案。(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修建移民基

地。但是,这还只是设想,要实现起来很难很难,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到了那个时候,能去火星和月球居住的人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人怎么办呢?

3.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

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但好在现在醒悟还不算太晚,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

四、作业布置

篇7:《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明确方位词语左右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位置与顺序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标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左右,体会自身存在的左右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揭示谜底:双手。

(二)联系左右手,认识左右方位词

1.让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2.学生一边汇报想法一边做动作:左手压本,右手写字、右手敬礼、左手扶碗,右手拿筷子吃饭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实例让他们初步区分左右。】

二、利用汉字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教师板书汉字:左、右,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两个字。2.教师借助PPT介绍左、右汉字的演变。

左和右,是两个象形字,就像两只伸出来的手形一样。后来,人们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工 字,表示左手,意思是说左手可以辅助做工。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口字,表示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凡是在左手的一边就叫左边,在右手的一边就叫右边。

【设计意图:追根溯源,了解在文字发展史的基础上来理解表示方位的词左、右。】

三、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一)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左右

1.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

学生汇报想法:左右耳朵、左右眼睛、左右手脚、左右胳膊、左右腿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

3.猜一猜: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是谁。

(二)在摆图中认识左右

1.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西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2.在这组图的最左边摆上葡萄。

3.观察这五个水果,请学生自由介绍谁在谁的左边还是右边。用左右描述每个图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事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在二维空间内利用左、右这两个方位词来确定位置。】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一)体会参照物不同,表述物体的位置不同。

1.观察图,由学生介绍苹果的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这个苹果,大家在介绍时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右边,一会儿又说它在左边呢?

教师出示学生的语言:苹果在西瓜的右边;苹果在桃子的左边。能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二)体会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左右也是相对的。

1.在握手中思考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

教师组织学生每两个人握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

2.由学生尝试说明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的道理。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

是面对面地站着,一个人的左手对着另一个人的右手。

3.教师小结:当我们面对面时,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伸出的右手不在同一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加深对左右的相对性的认识。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左右的作用。

(一)在行走中辨认左右。

说说在上下楼梯时应该顺着哪个方向走?

由学生现场演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由于人面朝的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在上下楼或在路上行驶时都应该靠右行,这样有秩序的行驶可以避免发生冲撞。

(二)对比香港和北京的行车规定有什么不同。

(三)辨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说一说这两个标着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四)在视图中运用左右。

1.看图回答问题:

小鹿的左边是(),小鹿的右边是()。

小鸭子的右边有()。小蛇的右边有(),左边有()。

2.按照要求找一找。

小帅 咪咪 甜甜 三毛 功夫小子

甜甜的左边是(),右边是()。

三毛在()的左边,在()右边。

在视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在图中,把自己变成图中人物,在用自己的左右手进行辨认,这样的答案是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进入图中,依然用自己左右手进行辨别。

【设计意图:把左右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对接,一方面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左右,同时学会用左右进行辨别。】

五、全课总结

1.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篇8:第2课时记诵默写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 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 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 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 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 孤山寺北贾亭西, 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 《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 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 自然少不了舟, 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 面对艰辛与压力, 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 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 (课内外均可) :_________, 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 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 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 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 认真默写, 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 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 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 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 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 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 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 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 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 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 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 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 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 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 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 按照“酒”“舟”等物件类, 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 加以分类整理、积累, 只有这样, 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____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蒹葭苍苍, __________。 (《诗经·蒹葭》)

5.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6._________,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 只要你不气馁, 不懈地走下去, 就会峰回路转, 绝处逢生, 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 或渲染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 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 也有失去的痛苦, 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 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10. (2011·安徽省芜湖市) 古代送别诗中, 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 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 (2011·山东省济宁市) 请写出古代诗人以“月”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句子 (连续两句) :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C (“畔”应读pàn) 2.D 3.C 4.C 5.C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3.天涯若比邻。4.水面初平云脚低。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8.示例: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9.示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0.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专题强化】1.了却君王天下事。2.濯清涟而不妖。3.在乎山水之间也。4.白露为霜。5.学而不思则罔。6.晨兴理荒秽。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8.琴瑟友之;谁家玉笛暗飞声;胡琴琵琶与羌笛。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10.示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11.示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3课时

【典题诊断】1.B 2.阿廖沙3.A 4. (1) 示例:卷帘大将因打破玻璃盏 (玉盏或琉璃盏等) 被贬, 在流沙河为妖, 后经菩萨劝化, 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2) 示例: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 他调解师徒 (师兄) 之间的矛盾, 陪伴、保护师父, 为取经成功同样立下汗马功劳。

【专题强化】1.C 2. (1) 《骆驼祥子》祥子 (2) 《水浒传》李逵 (3)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3. (1) 祥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卖车为虎妞办丧事;小福子上吊而死 (说出一个即可) 。 (2) 《童年》;阿廖沙;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斗殴。4.示例:宋江为人仗义, 善于用人, 但一心总想归顺朝廷;杨志精明能干, 但却粗暴蛮横;武松崇尚忠义, 勇而有谋, 但滥杀无辜。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C 2. (1) 删去“目前”一词。 (2) “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 (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 。 (3) “只要”改为“只有”。

第5课时

【专题强化】1.在“养成”前添加“能否”。2.“原因”和“是因为”重复, 去掉其一。3.否定不当, 应该删去“不”, 或将“避免”改成“使”。4.主客体颠倒了, 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5.应该将“好几个”放在“王老师的”后面。6.该句中, “达”和“以上”矛盾, 可以将“达”改为“在”, 或将“以上”去掉。7.搭配不当, 应该改成“他的籍贯是江苏常州”或“他是江苏常州人”。8.可以改成缩小32%。9.“打动”后面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10.关联词有误, 应为“不是……而是……”。

第6课时

【专题强化】1. (5) (2) (3) (1) (4) 2.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日宣布满十八岁后将参加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3.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 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第7课时

篇9:《暖流》(第2课时)教学设计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指读板书)。

(出示:从 中,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这节课,我们再接着交流,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用圆圈圈出)

2.指名汇报,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一股春风而至,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一股(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于是乎,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生接:暖流)。

4.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 ,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温总理 ,

说:“不哭,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 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 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生接:暖流)。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如,《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如,《莫高窟》。

3.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如,《军神》。

4.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学生举例子)

4.师总结。

篇10:《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泉峰小学 王广妹

课时目标:

1、复习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会用“一„„就„„”练习说话。

5、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摘果子)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世界。那里啊,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好多鲜美的果子吃呢?谁去把它摘下来!(课件展示生字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们真棒!现在请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

2、(学生欣赏图片)师:谁来说说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景色是什么时候的?(晚上)出现在晚上的景色我们把它叫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夜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师: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出示: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反馈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我〞的变化。随机板书:胆小——勇敢。)

师:你们理解的真好。这个小朋友开始是怎样胆小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1小节。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小节。课件出示:

1、认真小声地读课文第1小节。

2、思考:①这个小朋友开始是怎样胆小的?请用“____”画出句子。②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③“我”听了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

预设:

(1)开始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让学生练习朗读“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指导学生用害怕的语气读,要读得轻——慢一些。

(2)只要“一”后面的事件发生,就会导致“就”后面的结果。(出示课件,练习用„„一„„就„„说句)

(3)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妈妈讲了许多勇敢的故事。)妈妈只讲了一次故事吗? 你是从哪个字体现出来的。(出示课件“比一比”,齐读,突出妈妈不只讲了一次)

(4)“我”听了这些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从哪句话体现出来?(我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让学生练习朗读“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体会心跳的感觉。(指名读:哦,听到他读的时候好像在颤抖)同学们都能找到胆小的感觉去朗读,如果注意停顿和重音,一定可以读得更好。(全班齐读第①小节)

(5)感悟省略号的作用。

想象:怕黑的“我”可能想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发言)刚才大家想到的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面了,诗人省略没有写出来了。

师:过渡语:经过了妈妈的帮助,“我”还是那么的胆小、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下面请同学们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2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2小节 课件出示: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2小节。

2、思考 ①“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②爸爸是 怎样帮助“我”克服怕黑的毛病的呢?

预设:

(1)指名学生朗读。

(2)“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因为有了爸爸的帮助)(3)爸爸是怎样帮助“我”的呢?(爸爸晚上拉我去散步。)我想去吗?你是从句子中哪个词语知道“我”不想去的。(偏要)

(4)“我”走出家门,看到了怎样的夜景?(原来花草都像白

天一样微笑)朗读体会。

(5)从此以后,“我”还会害怕黑夜吗?让学生练习朗读(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体会不怕黑的心情。

欣赏夜景图片:现在我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感受夜色的美丽。

(6)同法理解省略号“„„” 想象:

勇敢的“我”可能还看到、听到什么?(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也藏在这个省略号里面。)

(7)小朋友们,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终于不再怕黑了,也能欣赏到夜晚美丽的景色,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我”的心情?(指名读。)

(8)学生反馈并朗读。(注意各种语气的变化)

(9)师生评议。(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原来花草都向白天一样微笑,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

(10)全班齐读第2小节。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1、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游戏背诵。

3、学生齐背课文。

四、教师小结:小朋友由原来的胆小到现在的勇敢,都有谁的帮助呢?有没有小朋友自己的努力呢?

(妈妈给小朋友讲勇敢地故事,爸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

(主要还是小朋友自己的努力,自己有面对黑暗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黑夜并不可怕,只有勇敢的孩子才能欣赏到夜色的美。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五、课堂练习

填一填

再 在 步 布 1、小鸟好像____和我说:“小朋友,____见!2、我进____了,妈妈送我一个____娃娃。读一读

词语花篮的词语。

六、课后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上一篇:“学生度计划”学生会工作计划下一篇:真挚感人显真情高考作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