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基础概论

2024-06-02

工程造价基础概论(通用6篇)

篇1:工程造价基础概论

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概论

摘要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为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蜂窝通信、个人通信、平流层通信、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通信网,移动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程控交换,微波技术与天线,光纤通信等

关键词:通信工程 基础理论 技术概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overview Author:guoqingyang52112207,zhumingxiao52112208xuyuanming52112209 Chendianshu52112210

Summary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o study signal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exchange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s well as in the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ellula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tratospheric communications,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digital program-controlled exchange theor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The basic theory courses include analog electronics, digital electronics, signals and systems,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SCM principles, computer theory,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mobile communication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computerized exchange, microwave antennas,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technology

引言

通信技术是以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目的,如电话、传真、电视、广播、雷达、遥测、遥控等通信都是按通信业务划分的“电”通信方式,这些正是通信工程专业所要研究的通信技术。

专业课程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子线路、电路分析、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偏硬件类科目;第二类:C/C++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偏软件类科目;第三类: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及实验、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通信类科目。1.1程序设计基础:以C语言为实验平台,主要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及高级编程课程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C语言基本数据类型和语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基本程序结构,数组、结构等构造数据类型的使用,函数、指针的运用,文件操作和预处理等。

1.2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本课程作为电路设计的基础课程,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阻电路分析、一阶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基本知识;半导体器件基础、基本放大电路原理、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波形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路等。

1.3数据通信与网络传输;全面介绍数据通信与网络传输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网络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深入的了解,掌握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通信与网络概论,数据通信技术基础,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实验,无线通信技术,IPv6和网络发展趋势等。

1.4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与分析:主要讲授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概述、组成及用户接口,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课程的讲授结合Linux操作系统进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掌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结构和管理技术,并能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编程和应用。1.5嵌入式系统概论 :该课程是基于ARM嵌入式内核为范例学习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嵌入式处理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方法,掌握嵌入式处理器 ARM 体系结构及指令系统,包括ARM总体结构、存储器组织、系统控制模块和I/O外围控制模块。使学生获得嵌入式系统的有关软硬件知识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1.6随机信号分析:本课程是通信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讲述随机信号、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统计特性,以及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特性的分析方法。主要 内容包括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离散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窄带随机过程、随机信号通过非线性系统、正态过 程、泊松过程、马尔可夫过程。

1.7通信网络基础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类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讲述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网络概论及其数学基础、点对点传输协议、数据网络的时延模型、多址协议的分析模型、数据网络的路由、数据网路的流量控制。

1.8计算机通信网:本课程是通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讨论网络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讲述常见网络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媒体接入控制、网络层协议和路由、TCP、UDP、应用层协议。

1.9无线通信 :本课程主要讲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无线通信概论、无线通信信道的传播特征、统计多径模型、无线信道容量、数字调制解调、数字调制在无线信道下性能、分集、自适应调制与编码、多天线和空时编码。

通信系统的一般构成 :

2.1: 信源→发送变换器→信道→接收变换器→信宿

2.2:通信系统分类 可以按通信系统分类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分类; 按信源产生消息的物理特征分类; 按传输 媒介和系统组成的特点分类;按用途分类。

2.3:通信方式概要 可以按通信对象的数量分类;按接入方式分类(常用的接入方式(多址技术)有:(1)频率分割多址接入(频分多址)(2)时间分割多址接入(时分多址)(3)编码分 ; 割多址复用(码分多址);按消息传递方向与时间分类(双工方式)(1)单工方式:消息)(只能单向传输,通信双方交替地进行接收和发。(2)半双工方式:其中一方双向通信,另一 方交替收或发。(3)全双工方式:通信双方均可同时发送或接收。)4: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用有效性和可靠性衡量通信系统的性能。有效性:在给定的信道内,传输信息量多少 的能力。具体指标用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 率 R 表示。可靠性:接收端恢复信息的正确程度。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第一代(1G)和第二代(2G),并将继续朝着第三代(3G)和第四代(4G)的方向发展。

3.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美国的AMPS(IS-54)和英国的TACS为代表,采用频分双工、频分多址制式。由于采用频分多址,信道利用率较低,因此通信容量有限;模拟通信,保密性较差;不能提供非通话的数据业务。

3.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GSM和窄带CDMA为典型代表。采用了数字技术,多址方式由频分多址转向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技术,双工技术仍采用频分双工。典型的数字移动通信制式主要有泛欧的GSM、美国的D-AMPS(IS-136)、日本的JDC(又称PDC)和窄带CDMA系统(IS-

95)等。GSM、GPRS、EDGE系统均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NSS和操作子系统OSS四个部分组成。GSM系统为初始的第二代通信系统继GSM系统之后又出现了具有数据传输功能的GPRS系统,之后又发展出了统称为2.5G的EDGE的二代半通信系统。

3.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要能高速传输支持多媒体业务,在车速环境下144kb/s;步行环境384kb/s;室内环境2Mb/s。目前有三大主流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 和TD-SCDMA。美国后来又提出了Wimax。中国提出的TD-SCDMA 采用了TDD、智能天线和同步CDMA 技术,具有适合非对称数据传输、容量大、频段使用灵活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通信系统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4】《电子计算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C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6】《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7】《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8】《电路》,邱关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模拟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0】《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11】《数字电子技术》,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12】《数据通信与网络应用》,吴金龙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Mitchell, John E.;Canavan, Brian;Smith, Jan)

【14】Virtual Laboratory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Yi YangZhongyin Xiao , Jian Cui , Xin Lin)

【15】(Gunther, Jake;Eames, Brandon;Nelson, Darin)

(注: 郭庆阳52112207负责收集资料

朱明霄52112208 负责修订截稿 许芫铭52112209负责起草论文

陈典书52112210负责分析裁剪资料)

篇2:工程造价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发行基金从发行库进入金融机构的业务库后成为现金;现金从业务库交存到发行库后又成为发行基金。

2、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四个基本特征。

3、商业银行将未到期但已贴现的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其他银行转让是再贴现。

4、二板市场的盈利要求很低或没有盈利要求,因此任何类型的小企业均可上市。

5、当外汇市场外汇供不应求时,一国货币当局卖出外汇,可以防止本币汇率上升。

6、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部分外汇管制。

7、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有可能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影响国内生产部门的发展。

8、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了严峻挑战。

9、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不再经营商业性金融业务,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10、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辅助性机构。

11、不动产信用控制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

12、“奥肯定律”反映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13、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最大优点是主动性强。

14、景气调查扩散指数(DI)的公式为:DI=W1+W315、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

16、商业银行的解散必须报经银监会批准。

17、根据规定,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之间金额为50万元以上的单笔转账支付,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18、目前我国托收承付结算的金额起点为5万元。

19、零余额账户的性质属于过渡性结算账户。

20、货币市场中的金融工具都具有货币的特征,被各国划入货币供应量的范围。

21、外国债券是指一国的政府、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某国债券市场上以所在国以外第三国的货币为面值而发行的债券。

22、金融期货交易中唯一不确定的是成交价格。

23、利率主要是通过短期资本的流动来影响汇率的。

24、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记载的是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所有经济交易。

25、企业对外发债必须经财政部批准。

二、单选题

1、由企业或个人联合起来成立征信局并以此获取报酬的征信模式是:

A.市场型征信模式

B.联合型征信模式

C.公共征信模式

D.会员制征信模式

2、票据的付款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承诺票据到期付款的行为是:

A.贴现

B.承兑

C.背书

D.保证

3、下列关于二板市场表述正确的是:

A.与主板市场有着相同的交易系统和上市规则

B.只采用场内交易方式

C.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较高

D.是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新兴股票市场

4、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法国

D.中国

5、下列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

A.投资收入

B.直接投资

C.证券投资

D.资本转移6、1994年12月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是:

A.巴西

B.墨西哥

C.印度尼西亚

D.泰国

7、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隶属于: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集团

C.国际清算银行

D.亚洲开发银行

8、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

A.监督国有重点金融机构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

B.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

C.参与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

D.批准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与退出

9、下列哪类金融机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设立的?

A.汽车金融公司

B.金融租赁公司

C.信托投资公司

D.财务公司

10、再贴现政策属于: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

D.间接信用指导

11、我国于哪一年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2、下列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的是:

A.降低再贴现率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回购操作

D.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现券买断操作

13、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景气调查多长时间进行一次?

A.1个月

B.1个季度

C.半年

D.一年

14、维护金融稳定是哪家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开发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15、下列哪个国家的存款保险属于强制保险方式?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6、我国规定的金融机构保存客户账户资料的年限是:

A.自销户之日起至少2年

B.自销户之日起至少3年

C.自销户之日起至少4年

D.自销户之日起至少5年

17、中国人民银行同城清算业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先收后付,收妥抵用,全额清算,银行不垫款”

B.“先付后收,收妥抵用,全额清算,银行不垫款”

C.“先收后付,收妥抵用,差额清算,银行不垫款”

D.“先付后收,收妥抵用,差额清算,银行不垫款”

18、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下列哪家机构的重要职责?

A.中国银监会

B.中国人民银行

C.中国证监会

D.中国保监会

19、下列关于商业票据的表述正确的是:

A.融资成本高于同期银行贷款

B.发行主体为中小企业

C.筹集资金的灵活性较弱

D.可以提高发行企业的信誉

20、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净收益的:

A.80%

B.90%

C.50%

D.60%

21、在我国银行挂出的外汇牌价中:

A.现钞买入价总是高于现汇买入价

B.现钞买入价总是低于现汇买入价

C.现钞卖出价低于现汇卖出价

D.现钞卖出价总是高于现汇卖出价

22、目前我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使用的货币单位是:

A.美元

B.人民币

C.日元

D.欧元

23、我国加入WTO后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但外资比例不得超过:

A.1/3

B.1/2

C.3/4

D.1/424、欧元作为12个成员国的唯一合法货币正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时间是:

A.1999年1月1日

B.2000年1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D.2002年1月1日

25、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组织形式是:

A.总分行制

B.单一银行制

C.银行控股公司制

D.连锁银行制

26、以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是:

A.财产保险

B.责任保险

C.保证保险

D.人身保险

27、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属于: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D.间接信用指导

28、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

A.利润最大化

B.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

C.贯彻执行产业政策

D.社会效益最大化

29、意外伤害保险属于是:

A.财产保险

B.责任保险

C.保证保险

D.人身保险

30、下列不属于存款性公司负债业务的是:

A.存款

B.借款

C.发行金融债券

D.流通中通货

三、多选题

1、目前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由以下哪些系统构成?

A.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

B.同城票据交换清算系统

C.大额支付系统

D.小额支付系统

E.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

2、金融工具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期限性

B.流动性

C.风险性

D.损失性

E.收益性

3、票据贴现业务的作用体现在:

A.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B.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率

C.满足金融机构间相互融资的需要

D.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

E.使金融机构引入负债管理理念

4、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包括:

A.属于一种集合投资制度

B.实行专业管理,专家理财

C.以“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为基本原则

D.实行资产经营与保管相分离的管理制度

E.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原则

5、可能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因素有:

A.国际收支逆差

B.高于他国的通货膨胀

C.国内利率上升

D.国内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增长

E.紧缩性财政政策

6、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不包括:

A.债务减免

B.直接投资

C.证券投资

D.移民转移

E.其他投资

7、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

A.帮助各国中央银行管理外汇储备

B.协调国家间的货币政策

C.协助执行各种国际金融协定

D.研究货币与经济问题

E.为跨国公司提供国际间的清算

8、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A.审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B.检查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财务,验证其财务报告、资金营运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C.检查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金营运等情况

D.检查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董事、行长(经理)等主要负责人的经营行为

E.检查国有重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金融、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的情况

9、国家开发银行资金运用的领域主要包括:

A.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项目

B.直接关系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中的重大项目

C.重大高新技术在经济领域应用的项目

D.跨地区的重大政策性项目

E.政府的援外贷款项目

10、下列能引起基础货币增加的项目是:

A.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增加

B.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减少

C.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

D.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增加

E.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增加

四、简答题

1、简述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我国应如何进行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五、论述题

篇3:工程造价基础概论

现阶段教学方法评价

现阶段该课程根据现有的教学素材, 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1. 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和动画演示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时的难点, 以便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课后作业为读书笔记或小论文。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课。

安排学生在施工现场亲身体验, 按照要求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调查和观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布置一些要与实际相结合的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内容完成作业, 结合部分案例, 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 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将该课程设置为立体化教学模式, 以《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 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 以实践参观和网络QQ群课后答疑为辅助, 在课堂内外和网络上下建立师生的交流平台。

3.改变传统授课形式。将本课程的授课形式设置为讲座形式, 讲座后该课程负责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上具有前瞻性, 明确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 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前沿问题, 让学生具有一种行业使命感,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建筑材料向高强高性能方向发展。混凝土是现代工程结构的主要结构材料, 我国每年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居世界前列。可以预见钢筋混凝土仍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物质是基础, 材料是发展, 必将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实验技术以至维护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建筑结构逐渐趋于“绿色环保工程”。

对同样规模的建筑物, 采用钢结构方案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方案在有害气体和有害物排放量方面, 相差较大, 钢结构建造过程中有害物的排放量只相当于混凝土结构或砖石结构的50%-75%。在很多发达国家, 特别是国际大都市中, 新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大都采用钢结构, 他们已经把钢结构看作“绿色环保工程”来发展和应用。

3. 现代化建筑的新趋势——智能建筑物。

在现代建筑物内综合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4C (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 技术, 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元化集成系统, 即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其智能建筑物管理系统应涵盖和体现三方面的管理内容和服务功能: (1) 确保大厦内人身和财产的高度安全, 以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 (2) 提供舒适的小气候环境空间, 并相应的节省能源和人事成本; (3) 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提供方便快捷以及多样化的通信方式。

4.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施工技术是当代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核心, 在业务范围方面涵盖了建筑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三方面的信息化任务, 在应用技术上包括三个领域: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应用;施工经营管理的应用;施工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的应用。

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法的特点

1.针对性及概括性强。该课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 并很好地覆盖及归纳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各学科知识。

2.知识面广、内容全面。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别讲授不同的章节, 反映课程的最新发展, 全面介绍学科前沿信息, 做到教学资源齐全、新颖、先进。

3.资源共享性。通过立体化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

4. 自学及协作性。

教学设计思路紧紧扣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设置了许多自学思考题及讨论题, 帮助及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的同时相互讨论, 创设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5. 注重交互性。

通过课内外、网络等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 通过课后的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通信, 使师生交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加强了对学业的分类指导。

6. 注重开放性, 为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换提供方便。

以不断扩充着的素材库为基础, 以教师的个性化为立足,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方便地进行体系和内容的增减整合。

7. 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及先进性。

教材适应各种教学方式, 有经典的文字版、多媒体教学、上网学习的网络版等等, 使学生有多样性选择。《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既有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工程实例、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系统地讲授的理论, 也有课程负责教师在讲座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辅导, 还有全方位支持学生自学、使学生多视角地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况的案例教学和网络QQ群答疑的第二课堂。

小结

应用型教育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是应用型教育的成功标准。目前, 《土木工程概论》在以应用型教育为前提的背景下, 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措施, 力争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木工程概论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特征, 分析总结了现有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了该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立体化教学,讲座式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智令, 李天佑, 白茂瑞.《土木工程概论》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4.

[2]刘光忱.《土木建筑工程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概论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基础工程

在水利工程中,基础施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它的施工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下游居民的健康用水以及生命安全,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有些许不当,很可能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对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施工的质量,高效管理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应该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有效进行,进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1.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要求

相对于一般性的土木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对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更高,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其是一项关乎能源供应、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而主要是由于其施工环境通常特殊、复杂、多变,一旦基础施工处理不当,则会对工程功能、性能、寿命构成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功亏一篑,由此可知,充分发挥施工技术这一要素的优势,对于施工质量的改善意义重大。具体而言,水利水电基础施工质量应满足:基础与地基强度足够,既要可以承受地基所在的反作用力,也能承受上方所有的结构荷载;工作面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基础必须具备足够的防潮、耐蚀、抗冻以及耐久性能,以便确保地基稳定;为防止建筑物出现倾斜、开裂或者标高变化,地基的实际变形量既要小于自身变形允许值,也要在建筑物变形容许量之内等。同时以上述施工要求为基本指导,认真分析、掌握基础与地基的地质勘查报告和施工图纸,并在开挖土方前妥善处理已有道路、建筑、管线、树木等,但若工程所在地为山区,则要根据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资料科学处理坡面、危岩、古滑坡体等,以免造成基础工程不稳;而在测量放线时必须精确控制基槽灰线、水基准点、定位控制桩等,并予以经常复测和合理保护,以免产生大的尺寸偏差;若无特殊要求,场地坡面应与排水沟方向一致且坡度大于其2%,不然则要满足临时排水和排水坡度;此外,在开挖在地下水位之下的管沟、基坑时,需要先降低水位直至低于开挖底面的50㎝,随后在进行作业面施工。

2.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2.1软弱夹层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由于软弱夹层基础主要是由淤泥质土、淤泥、高压缩土质等构成的,承载能力一般在50KN/㎡,显然与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要求不符,故对其进行处理是必然的。但考虑到软土基础有着较低的抗剪性、透水性和较大比例的孔隙,如此一来,软塑-流塑状态以排水不畅的基础层面便会在有效压力加大时强度大幅衰减,且当荷载过强时,地基会因孔隙水压力增高而弱化压密固结能力等,故针对该种情况,通常会根据软土基础施工实际选择恰当的施工技术。如当淤泥层地基的实际厚度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可进行换土操作,其中粗砂、灰土、砂土壤、水泥土等换填材料较为有效,或者借助沉井基础方法稳固地基;与换土法相似的振动水冲法则常被用于基础强度的提高,即先地基打孔,后回填碎石、砂土等材质,最后经夯实操作后强化基础的稳定性能;若水利水电软土基础渗水隐患较大,建议采用旋喷法,就是首先将旋喷机特定喷嘴事先至于设定的土层结构中,随后通过缓慢提升生成高压,以此紧密水泥、土体与固化浆液,提高地基密度与强度,从而有效控制地基渗水;若基础工程涉及的地基多为粉土、黄土、杂填土,或者处于滨海沉积层和河流冲基层,则可以将重量合适的夯锤置于适宜的高度,使其在自由落体中夯实土质,改善软土基础情况;若软土基础中的地基结构以淤泥为主,且较为松散,可选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的桩基法,即因为将较高强度的水泥桩打入原有地基中,有助于地基强度的增强,进而符合施工要求;其实利用理化原理也利于软土基础施工条件的改善,如混合水泥浆、泥沙浆等化学浆材或者注入适量的氯化钙与硅酸钠材料均可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

2.2其他不良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除了软弱夹层基础这一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常见施工难题外,还面临着坝基涌泉、强透水层等诸多复杂的作业条件,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处理深覆盖层的施工技术;该基础层通常空隙比大、相对松散、渗透性强,容易受外力干扰出现渗透和变形,若伴有软弱夹层,其抗滑稳定性则会更低,故一般采用摩擦桩基调整其受力状态,或者为其增设复合土防渗工模、夯实覆盖层强化其稳定性能、构筑防渗墙以及基于灌浆法提高破碎岩土的整体性或设置防渗帷幕等技术方法加以处理;二是处理强透水层的施工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涉及的坝基而言,往往会因砾石、砂、卵等较强的透水性造成大量水分流失,并影响建筑物结构稳定,故经常借助帷幕灌浆、高压喷射灌浆、铺盖反滤层延长渗径以及粘土或混凝土回填等技术加以控制,但在回填粘土或混凝土构建截水墙前必须先清除冗余的卵、砂、砾石等杂质;三是处理淤泥软土的施工技术,考虑到软土地基易在高压环境下出现侧向膨胀、压缩变形进而引发建筑物失稳,故可通过淤泥软土的封闭固化实现变形量的缩小,同时立足实际选择排水固结、抛石挤淤、镇压层法、沉陷量预留、基础面扩大等技术处理边坡坍塌、建筑失稳、加固地基问题。

3.结束语

对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而言,基础工程施工水平尤为关键,而高效、可靠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作为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必须得到充分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遵循施工要求,立足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安全可靠的施工技术,并予以规范操作,以此改善施工质量,收获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吕中东.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陕西水利,2012

篇5:法学基础概论考试重点

(1)刑罚与罪质(犯罪性质)相适应。(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正当防卫成立条件:(1)起因要件: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①包括犯罪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②是性质严重、侵害强烈、危害性较大并具有积极进攻性的行为。③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违法行为。④是现实存在的行为。(2)时机要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①不法侵害的开始通常——采“着手说”;现实威胁明显、紧迫的——采“临近说”。②不法侵害的结束 ——不法侵害者已被制服、丧失侵害能力、自动中止侵害或不法侵害行为已完成。(3)主观要件:有防卫意识。(4)对象要件: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防卫。(5)限度要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4、等价有偿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6公序良俗原则民事行为能力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a.年满18周岁的公民。b.精神状况正常,智力健全,能完全辨认其行为及其后果。C、16~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B.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民c民事行为内容(标的)可能、确定和合法。D必须依法律允许或要求的形式进行 :A、欠缺生效要件,并不必然导致民事行为无效。B、影响社会利益——使之当然无效;C、仅关系个人利益——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D、仅属程序问题——使之效力未定。无效民事行为种类:①民事行为能力存在瑕疵的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②意思表示存在瑕疵的 A.一方故意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欺诈、胁迫、乘人之危B.双方故意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a.虚伪表示b.隐藏行为③行为内容存在瑕疵的A.标的不确定的行为无效。B.标的自始客观不能C.标的不合法。法律后果:①返还财产。②赔偿损失。③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篇6: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

理论课讲义

免疫教研室:郑静第一次课: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

首先简要介绍免疫学教研室,然后从生活中的免疫学现象及其应用入手,进入免疫学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第一节 概 述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immunity)是从拉丁文immunitas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免除劳役之意,而后引申为免除瘟疫,意为抵抗病原生物感染,即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中和毒素或病毒。

现代免疫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 “自己”或“非已”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掌握)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独立于血管体系之外的各级淋巴管道组成。(掌握)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熟悉)

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1)、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2)、胸腺

胸腺(thymus)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主要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等。

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掌握)

功能 免疫防御 生理性反应(有益)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病理性反应(有害)超敏反应(过度)等 免疫缺陷病(不足)等 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自身免疫病等

免疫监视 免疫自稳 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突变或畸 变细胞、衰老细胞

通过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

通过免疫调节,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三、免疫应答的种类(掌握)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即天然免疫,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应答产生早,无记忆性。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及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蛋白和酶类物质。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包括: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

以鼠疫、天花、艾滋这三种烈性传染病引出免疫学的出现:免疫学是在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东晋时代~19世纪)

“人痘苗”和“牛痘苗”的研究,经过人类近180年努力,1979年10月26日,经WHO专家鉴定,世界上最后一位天花病人全愈后没有新发病例发生,WHO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18世纪~20世纪中叶)

传染病原因微生物学说;建立体外分离细菌成功使得人工制备疫苗有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疫苗的发展和使用;开创人工被动免疫疗法;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发现免疫溶菌现象;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提出了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0 世纪)

免疫学开始全新的免疫学理论;提出B细胞、T细胞、T细胞亚群的概念;发现血型细胞相嵌现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发现白蛋白、α、β、γ球蛋白4个主要部分,并发现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区;发现Ig多态化;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证明了Ig单体四肽链结构,分析了氨基酸的序列和分子空间构型,找出了肽链功能区的划分等重大进展;提出免疫网络学说;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

20世纪免疫学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成就,16 个项目20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趋势

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人们正在努力探讨生物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免疫的自身稳定机制。

第二次课:第二章 抗原

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以“生活中同学们接触到的哪些物质属于抗原”这个问题引出本次课内容。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掌握)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二、抗原的两个特性(掌握)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就是抗原能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即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是指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大分子载体能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与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掌握)

抗原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还取决于机体针对该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另外还与该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等因素有关。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相对分子质量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常在 10kD以上,而低于5kD 的无机物一般免疫原性较弱。

2.化学性质及结构复杂性

从结构上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多数蛋白质都是良好的抗原,多糖也是重要的天然抗原。如细菌的荚膜及胞壁,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则具有免疫原性。

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4.物理性状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一)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是受遗传控制的,不同种属针对同一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种属内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应答能力有明显差异。

(二)生理因素

一般情况下,青壮年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幼年和老年动物强;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抗体生成水平高,但是妊娠期免疫应答的能力会受到显著抑制;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也可影响其免疫应答能力,此外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或抑制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除上述因素外,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其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以及是否使用免疫佐剂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性:

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是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

如果某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机体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免疫细胞在胚胎期及发育的微环境中从未与之接触过,则会被机体视为“异己”物质。

1.异种物质 如细菌、病毒、真菌、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蛋白质等。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就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反之种系关系越近,则免疫原性就越弱。

2.同种异体物质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不同,所以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同种异体物质也可以是抗原物质。如人类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等。

3.自身物质 自身物质一般无免疫原性,但是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就会视为“非己”,因而具有免疫原性。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又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1.抗原表位(epitope)概念(掌握)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物质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

2.抗原表位的类型

(1)根据结构特点分类

线性表位:指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残基片段所形成的抗原决定簇,又称顺序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也可存在于分子表面。构象表位:指序列上不相连的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一般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

(2)根据分布的部位分类

功能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具有易接近性,可以启动免疫应答,称为功能性抗原表位,其中个别关键性的表位称为免疫优势表位。

隐蔽性表位:正常情况下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表位,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抗原表位。

(3)按结合抗原受体分类:1.T细胞表位;2.B细胞表位 三、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掌握)

存在于不同的抗原物质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举实例进行介绍。

利用交叉反应的原理对一些疾病进行血清学辅助诊断,交叉反应也可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第四节 抗原种类及医学中重要的抗原(熟悉)

一、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联系临床实例,以故事、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异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病原微 5 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外毒素、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如动物血清来源的抗毒素)、异种器官移植物、花粉等。

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如人类的红细胞抗原、HLA、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抗原等。

3.自身抗原 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对机体本身不显示免疫原性,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就可以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1)隐蔽性自身抗原 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组织成分,如脑、葡萄膜色素蛋白、晶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2)修饰性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成分由于受到微生物感染、外伤、电离辐射、以及一些化学因素如药物等作用,使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或者由于自身成分合成上的缺陷或溶酶体酶异常的破坏作用,使内部的抗原表位暴露出来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成为“异已”物质,显示出免疫原性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分别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又如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

(二)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T细胞的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抗原。大多数天然抗原,血细胞、细菌、外毒素等均属于TD-Ag。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Ag)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T细胞辅助就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抗原。(三)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外源性抗原 是在抗原提呈细胞以外合成的抗原,包括细胞外感染性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等。

2.内源性抗原 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蛋白质的抗原,包括自身抗原、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1.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异种抗原,均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2.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处理后,使其丧失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3.动物免疫血清 用类毒素免疫动物,采动物的免疫血清,经纯化浓缩后制备的。4.异嗜性抗原

5.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了解)

一、超抗原

二、佐剂(adjuvant)

三、丝裂原

第三次课: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以抗毒素及抗体发现的故事为基础,引出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掌握):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抗体(antibody,Ab)(掌握):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掌握)

一、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 H)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 L)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一)重链和轻链

1.重链(heavy chain ,H链):免疫球蛋白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5 kD。重链可分为γ、α、μ、δ和ε链,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或5个同种型,即IgG、IgA、IgM、IgD和IgE。

2.轻链(light chain,L链):免疫球蛋白轻链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分子量约为25 kD。轻链分为κ链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κ型和λ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重链和轻链V区(分别称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或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分别为CDR1、CDR2和CDR3。V区中CDR之外的区域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

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重链和轻链C区分别称为CH和CL。各类Ig的C区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如激活补体,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

(一)结构域的结构

IgG、IgA、IgD重链C区有CH1、CH2、CH3三个结构域,IgM和IgE重链C区有CH1、CH2、CH3、CH4四个结构域。

(二)功能区的功能

1.VH和VL: 是Ig分子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2.CL和CH1: 遗传标志所在。3.IgG的CH2和IgM的CH3: 有补体C1q的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IgG的CH2可通过胎盘。

4.CH3或CH4: 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相应Fc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

(三)铰链区

绞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绞链区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IgD、IgG、IgA有绞链区,IgM和IgE则无。

三、其他结构

1.连接链(joining chain,J链):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IgA二聚体和IgM五聚体均含J链。

2.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又称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 SC),SP为一含糖肽链,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SIgA)。SP的作用是:使IgA分泌到黏膜表面,发挥黏膜免疫作用;可保护SIgA绞链区,使其免遭蛋白水解酶降解。

四、水解片段

IgG酶解后的比较 水解酶 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 作用位点

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重链近N端

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重链近C端

水解片段及其功能

(1)两个相同的Fab段:可与抗原结合

(2)一个Fc段: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1)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2)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无生物学作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类:在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内,根据Ig重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的不同,可将重链分为5种,即γ、α、μ、δ、ε链;与此对应的Ig分为5类(class),即IgG、IgA、IgM、IgD、IgE。(熟悉)

2.亚类 :同一类免疫球蛋白中,根据其重链抗原性以及二硫键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亚类(subclass)。IgG有IgG1~IgG4四个亚类;IgA有IgA1和IgA2两个亚类;IgM有IgM1和IgM2两个亚类;IgD和IgE尚未发现亚类。

3.型:在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内,根据Ig轻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可将Ig轻链分为2种:κ和λ,与此对应的免疫球蛋白分为κ型和λ型(type)。

4.亚型:同一型免疫球蛋白中,根据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又可分为亚型(subtype)。例如λ链190氨基酸为亮氨酸时,称OZ(+);为精氨酸时,称OZ(-)。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了解)

1.同种型(isotype)2.同种异型(allotype)3.独特型(idiotype,Id)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掌握)

一、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型改变而使其CH2和CH3功能区内的补体结合点暴露,从而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2.调理作用: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即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 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即ADCC效应。

4.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

5.穿过胎盘和黏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SIgA能通过黏膜上皮细胞分布于外分泌液中,除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外,也经初乳输送给婴儿,为其提供自然被动免疫保护作用。

6.免疫调节作用 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IgG:IgG多为单体,半衰期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能通过胎盘,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是全身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2.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IgM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合成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型。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凝聚的IgA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分泌型IgA(S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具有重要的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是防御黏膜表面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初乳中SIgA含量最高,新生儿可从母乳中获得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过程。

4.IgE:又称亲细胞抗体。含量最低,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此外,IgE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5.IgD: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后来出现mIgD,它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了。

第四节 人工抗体的制备

一、多克隆抗体(熟悉)

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

二、单克隆抗体

1.定义(熟悉):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为某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2.优点:结构均

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3.应用(了解):1)作为诊断用试剂: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肿瘤、淋巴鉴定分群等。

2)疾病的防治:抑制器官移植排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三、基因工程抗体(了解)

人-鼠嵌合抗体、改型抗体或称CDR移植抗体、双特异性抗体、Fab抗体。

第四次课:第八章 免疫应答

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抗原、抗体的概念,说明学习了抗原、抗体之后来看一下究竟抗原进入机体内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分子后,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掌握)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是指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后的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表现出特定的生物效应的过程。

免疫反应(reaction):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识别“自己”与“非己”,清除“非己”的抗原性物质,保护机体免受异己抗原的侵袭。

免疫应答分类:根据应答特性、结果、对机体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类型。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场所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是在外周免疫器官,特别是淋巴结和脾脏。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外周免疫器官,其组织结构、应答过程及结局等均具有自身特点。

1.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个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并在遗传基因调控下进行的复杂反应过程。

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抗原提呈和识别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提呈和特异性识别;2.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信号,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细胞因子、抗体等)发挥作用的阶段。(掌握)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效应性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通常由TD-Ag诱发。可分为三个阶段:①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②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③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熟悉)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识别(antigen recignition),这是T细胞活化的第一步。

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是指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MHC限制性。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及其机制不同。

树突状细胞(DC)是激活初始T细胞的最重要APC。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 细胞活化

接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TCR特异性识别结合于MHC分子凹槽中的抗原肽,由CD3将信号传入胞内。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即共刺激信号: APC和T细胞表面多对协同刺激分子(如B7/CD28、LFA-1/ ICAM-1或ICAM-

2、CD2/ LFA-3等)相互作用。其中CD28/B7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 参与T细胞的激活。

CTLA4与CD28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分子与B7的亲和力比CD28高约20倍,与B7结合可启动抑制性信号,从而有效制约特异性T细胞过度增殖。3.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除上述双信号外,T细胞的充分活化还有赖于细胞因子参与。活化的APC和T细胞可分泌IL-

1、IL-

2、IL-6,IL-12等多种细胞因子,它们在T细胞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T细胞经迅速增殖4-5天后,分化为可高表达效应分子(包括膜分子和分泌型细胞因子等)的效应T细胞(Th细胞或CTL)。同时,部分活化的T细胞可分化为长寿命记忆性T细胞,在再次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其中最重要者为IL-2。

+ 1.CD4 T细胞的增殖分化

+ 2.CD8 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三、T细胞的效应功能

(一)效应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合成并分泌多种效应分子 如细胞毒素(穿孔素、颗粒酶等)、各种蛋白酶、细胞因子等。

2.膜分子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发生明显改变

不同类型效应T细胞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其生物学效应及机制各异。

(二)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Th1细胞对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三)CTL细胞的效应功能

CTL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病毒、某些胞内寄生菌等)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效应性CTL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后,细胞内亚细胞结构极化,在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狭小空间,使CTL分泌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而不影响邻近正常细胞。

CTL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与FasL途径。(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抗胞内感染作用 2.抗肿瘤免疫

3.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4.引起免疫损伤

(五)效应性T细胞的转归

在免疫应答晚期病原体被清除,而活化、增殖的效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仅留少数长寿的记忆淋巴细胞进行再循环,使免疫系统恢复平衡。当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记忆淋巴细胞可迅速被激活而产生应答。

1.活化、增殖的效应性T细胞被清除 2.产生记忆性T细胞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m)是指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细胞。免疫应答第5天,由效应性T细胞转化而成的抗原特异性记忆性Th细胞的产生达到高峰。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后,可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第三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成熟的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循环,若遭遇特异性抗原,则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而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称为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B细胞应答的过程随刺激机体的抗原种类不同而各异。在TD抗原刺激下,B细胞应答依赖Th细胞辅助(通常为Th2细胞);在TI抗原刺激下,B细胞可直接产生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熟悉)(一)识别阶段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细胞针对TD抗原的应答需抗原特异性T细胞辅助。

B细胞经由BCR识别抗原,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激活有两个作用:

①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经Igα/Igβ向B细胞内传递抗原刺激信号;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一刺激信号。

②BCR特异性结合抗原,通过内化作用将其摄入胞内,并将抗原降解为肽段,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膜上供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2.B细胞和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辅助,这一协助需要T、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①B细胞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②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此阶段包括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活化、增殖与分化为效应细胞或浆细胞的过程。

1.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①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BCR与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启动第一信号,并由Igα/Igβ将信号传入B细胞内。

②B细胞活化中共受体的作用:CD19/CD21/CD81组成B细胞活化共受体复合物,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B细胞激活有赖于T细胞辅助,通过B细胞与Th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B细胞获得其活化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如CD40/CD40L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二刺激信号。3)细胞因子的作用

2.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三)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1.中和作用 2.调理作用

3.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4.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5.抗体参与超敏反应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了解)

根据激活B细胞方式的不同,可将TI抗原分为TI-1和TI-2。1.TI-1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 高剂量TI-1抗原(如LPS),经丝裂原受体与B细胞结合可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B细胞,故将其称为B细胞丝裂原。

但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Ig类别转换、抗原亲和力成熟及记忆性B细胞的形成。

2.TI-2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

+TI抗原主要激活CD5B1细胞,所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不能诱导抗体类型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和记忆性B细胞形成(即无免疫记忆)。

三、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掌握)

(一)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初次应答是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适量Ag刺激7-10天后出现血清Ab。

抗体产生的过程: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

其特点是:①潜伏期长(1—2周),Ab产生慢 ②IgM为主,亲和力低 ③产量低,维持时间短。

(二)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初次应答后,数日至数年,机体再次接触相同Ag所出现的快速、高效、特异的应答。是回忆性反应。特点:①潜伏期短(2—3天),Ab产生快 ②IgG为主,亲和力高 ③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第五次课:第九章 超敏反应

对基础免疫进行复习后,进入临床免疫之一超敏反应的学习。从生活中的过敏现象说起,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某种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在体内特异性结合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过程。超敏反应的发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原物质的刺激;二是机体的反应性。诱导超敏反应发生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掌握)

Gell和Coombs1963年提出,按发生的机理,将超敏反应分为4型(了解): Ⅰ型超敏反应称为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例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贫血等;

Ⅲ型超敏反应称为免疫复合物型,例如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Ⅳ型超敏反应称为迟发型,例如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超敏反应。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Ⅳ型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这些超敏反应疾病很少是单一型的,往往是混合型, 可表现为以某一型为主。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Ⅰ型超敏反应(typeⅠhypersensitivity)特点是:①发作快,消退亦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②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患者对某些抗原易产生IgE抗体,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根据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速度差异,可分为速发相和迟发相。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

1.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有机碘化合物

2.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动物皮毛、昆虫毒液 3.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等 4.某些酶类物质:枯草菌溶素

(二)IgE及其受体

1.IgE抗体,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具有较强的亲细胞性。正常时,机体内IgE含量很低,发生I型超敏反应时含量显著升高。

2.IgE受体,现已发现有两种与IgE结合的受体,即FcRI和FcRII。FcRI为高亲和性受体,FcRII为低亲和性受体。FcRI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高水平表达;FcRII即CD23分子,分布比较广泛,可表达于B细胞、活化的T细胞、单核细胞上。

(三)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是I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受体。这类细胞活化后可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颗粒蛋白、酶类物质、PAF、LTs、组胺等,参与炎症反应。表面结合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称为致敏靶细胞。

二、发生机制(熟悉)(一)机体致敏

致敏阶段指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生IgE抗体,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结合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的阶段。致敏阶段可维持数月或更长。(二)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后释放活性介质产生生物学效应,其释放的活性介质有两类,即预先存在于颗粒内的介质和新合成的介质。这些介质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为:①扩张小血管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②刺激平滑肌收缩;③促进黏膜腺体分泌;④趋化炎症细胞和促进局部炎症反应。

(四)局部或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发生

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细胞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即刻/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两种类型。

三、临床常见疾病(要求掌握病名并熟悉其临床)(一)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最常见为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附:初次注射也可发生的原因:①空气吸入青霉菌孢子;②注射器被青霉素污染(使用注射过青霉素的注射器)。青霉素常规皮试,阳性者禁用 紧急抢救:肾上腺素

2.血清过敏性休克:破伤风抗毒素(TAT)等。常规皮试,阳性者可采用脱敏疗法。(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最常见者为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变应性炎症。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主要吸入植物花粉致敏,具有明显性季节性和地区性。花粉季节前脱敏疗法常能收到较好效果。(三)胃肠道过敏反应:

食入鱼、虾、蛋乳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机制:胃肠道sIgA、蛋白水解酶缺乏。(四)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有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多由药物性、食物性或吸入性变应原诱发。

三、防治原则(掌握总的原则,了解详细的治疗方法)(熟悉)

应从两方面考虑(变应原,机体反应性),一方面尽可能找出变应原,避免与其再次接触;另一方面,阻断或干扰变态反应的某些环节、从而防止其发生发展。

(一)检出变应原并避免与其接触

详问病史,并可通过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的体外检测加以判断。

(二)脱敏疗法

采用特异性变应原通过注射或其它途径多次接触患者,以提高机体对致敏原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患者接触较大剂量变应原也不发生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注射脱敏,少量多次短间隔注射抗毒素,消耗IgE。该法仅能暂时维持疗效,一定时期后将恢复致敏状态。

2.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口服脱敏:少量,逐渐增量(食物)

机制:改变抗原接种途径,产生大量的IgG,使变应原与IgG结合,从而阻断变应原与IgE的结合,降低IgE抗体应答。

(三)药物治疗

1.抑制抗原抗体结合,阿司匹林

2.抑制介质释放,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3.拮抗生物活性介质,苯海拉明、扑尔敏、息斯敏、乙酰水杨酸 4.改善器官反应 葡萄糖酸钙、Vitc、糖皮质激素

(四)免疫新疗法

1.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 2.人源化抗IgE单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工程造价基础概论】相关文章:

工程概论论文05-13

工程概论论文范文05-11

工程材料概论论文05-12

制药工程概论论文05-12

安全工程概论论文05-13

林业工程概论论文05-13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08-01

工程概论论文提纲11-15

交通工程概论04-26

工程概论论文要求05-05

上一篇:在新型农村社区奠基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大学生模拟面试大赛活动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