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2024-06-25

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共6篇)

篇1: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郑州市66中陈俊枝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本教材特别注重以探究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主题内容呈现,实施功能性栏目的内在组合,促进知识迁移和运用。其显著特点是功能栏目普遍加强,围绕章的课题设有:章导学、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交流与讨论、你已经知道什么、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及某些隐性栏目如科学方法介绍、实验安全操作规则、化学史实等。这些特定功能性栏目根据相关主题或课题内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推进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体现了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与真实的本质、知识的本质、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科学的本质的联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刚开始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争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重,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

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周 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空气。

第三周:氧气、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四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

第五周: 十一长假

第六周:元素、单元测试、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第七周:水的组成、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八周: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九周: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周: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一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金刚石。

第十二周: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三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测试。

第十五周: 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十六周: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单元测试。第十七周:期末复习。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期末考试

篇2: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新密市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

教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九年级上期

总课时90课时

设计者李素娟

设计日期2012年8月22日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从总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爱好语文学习,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能大胆展示,小组内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写文章中心不明确,词不达意,详略不当,2、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3、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及其他资源的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三、课程目标:

1、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会读、会写课文“读一读,写一写”里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通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够找出论点,区别论据类型,辨析并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了解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能用摘录文中关键句或根据提示等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3、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背诵优秀诗文,九上16篇:《出师表》、《诗五首》、“课后十首古诗”。

4、能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本学年阅读《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三部名著,抓住主要内容,写出读书笔记。

5、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力求做到有理有据。

6、能依据问题制定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能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并筛选信息。在讨论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课程内容

文言文(第一阶段)

第六单元

单元

1、能熟练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2、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能正确的默写文中的名句。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

21《陈涉世家》322《唐雎不辱使命》2

23《隆中对》224《出师表》3

25《词五首》3单元测试2

诗歌

第一单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韵律。

2、反复朗读诗歌,找出诗人选取的具体形象,体会其传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能品味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精妙。

1《沁园春雪》12《雨说》

13《星星变奏曲》14《外国诗歌两首》1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议论文

第二、四单元

1、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含义深刻的词句。

2、通过阅读课文,能根据议论文知识分析不同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议论文的严密逻辑和思辩特点。

5《敬业与乐业》2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

7《傅雷家书两则》28《致女儿的信》1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5《短文两篇》2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小说

第三、五单元

1、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抓住人物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朗读文章,分析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揣摩小说语言的特点。

4、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9《故乡》310《孤独之旅》1

11《我的叔叔于勒》212《心声》1

17《智取生辰纲》218《杨修之死》1

19《范进中举》220《香菱学诗》1

单元测试2

六个综合性活动

1、能够依据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并分类整理。

2、在展示交流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课外古诗词

1、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背诵这些诗词,正确的默写其中的名句。

2、结合课下注释,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

名著导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简要的概括名著的内容,说出名著的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品有独特的感受。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和学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手段

1、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2、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3、每周至少两次练笔(读书笔记,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篇3: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教学

下面, 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 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 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 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 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 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 还能拓展思维。其次, 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出实用性题目, 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 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 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 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 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 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 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 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 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 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 展现其风采, 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虽然起点低, 但最后要求较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 优等生也能“吃得饱”, 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 以生为本, 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 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适时启发点拨,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归纳总结, 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 重视题意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 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 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然后根据习题特点, 找出解题的要害, 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把握解题方法, 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 (1) 审题, 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 (2) 列已知, 设未知。 (3) 列出比例式、求解。 (4) 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 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 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 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 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 加强解后评析, 注重思路启迪, 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 在习题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经过前面的做题已经对同一类习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教师这时候只需“点睛”就可以了, 帮助学生及时理清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 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篇4:谈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

一、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有课堂实验、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几种方式,教学时我们侧重于“课堂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对于“家庭小实验”和“习题中的实验”,则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我们还将部分习题中的实验作为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有时也将个别“家庭小实验”安排在课堂上来完成。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课题时,我们就将“石墨导电实验”和“生成炭黑的实验”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还让学生现场演示用6B铅笔芯替代石墨电极试验其导电性、用玻璃刀裁玻璃等实验。这样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化学对个人生活和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个别实验存在设计不严密、操作不规范、现象不明显等缺点,我们在仔细研究、分析探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个别实验的改进,现列举如下:

1、实验2-5(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中,缺少了对“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探究,而且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的操作不太准确。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⑴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这两支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⑵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二氧化锰的那支试管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经过这样改进,实验操作更加规范了,同时也使探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

2、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氨分子的扩散”: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小烧杯中,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躲避该气味的刺激。此外,实验室常用的最小烧杯一般为50 mL,用实验室常用的大烧杯(一般为500mL)罩不住两个50 mL小烧杯的。对此我作如下改进:将浓氨水倒入小试剂瓶内,敞口放置,并与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A放在一起,再用500 mL大烧杯罩住,大烧杯外放一个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B。待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后,立即盖上盛氨水的小试剂瓶的瓶塞,该瓶试剂可供下一个班级教学时使用。这样设计,既观察到明显现象,又将污染降到很小程度,还能节省实验时间及实验药品。

3、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若按教材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要让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又由于玻璃管较细,待锥形瓶冷却后,很难观察到气球会缩进玻璃管内。对该实验我们进行如下改进:参照图5-1,将小号试管的管底去掉,制成口径较大的玻璃管,替代细长玻璃管。通过对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 进行加热来使白磷燃烧。实验时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气球先胀大后慢慢缩小,最后缩进玻璃管内,冷却后称量发现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4、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教材图中所示瓶子似乎太大,实验前要收集一大瓶二氧化碳既费时又费药品。对此我采用质地较软的一次性透明塑料小水杯(预先做好封口处理)进行实验,既节约时间,又节省药品,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实验再开发: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我们发现教材中的部分实

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尝试着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具体有以下几个实验:

1、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当学生看到气球胀大时很是兴奋,再看到气球慢慢缩小,最后缩进玻璃管内,教室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由于瓶内气压变化引起气球变化”的结论。此时我再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让玻璃管内的气球弹出?这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多种方案,如:用镊子取出,用玻璃棒捅出,通过加热锥形瓶让其弹出等等,最后我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可喜的是,多数学生懂得利用前面学到的“瓶内气压变化引起气球变化”的结论来设计实验方案。

2、当做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后,我取出一瓶500mL塑料瓶装汽水,学生们先是诧异,而后有一些学生就想到了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此时我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证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瓶汽水来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讲述你的设计方案。学生们分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方案,如:打开汽水瓶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打开汽水瓶盖,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放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放入装有石蕊溶液的试管中,待溶液变红后,再将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然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按照他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经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探究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了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这一事实,也学会了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设计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蜡烛的燃烧现象为什么不同”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教学时我们将实验进行再开发,提供部分器材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取了用嘴吹灭、用书扇灭、用水浇灭、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

实践证明,教师在条件允许时,若能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四、自制仪器装置

积极开动脑筋、集思广义,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物品(包括一些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制作相关仪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较好的形式。例如,我们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或用过的圆珠笔芯)制成多用滴管(见附图1);利用装洋参丸(或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穴板(附图2);利用小号具支试管、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小号离心试管等制成一套试验白磷与氧气反应的装置(附图3 );利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装新簧片的小药瓶等制成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附图4)。

五、存在的问题

篇5: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宜昌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实验工作总结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正在这里兴建。宜昌市辖五县三市六区一场,其中8个山区县市,2个少数民族县,4个革命老区县,3个库区县;人口418万,经济文化、生产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的机遇,宜昌市的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终因基础较差,我市总体水平仍居湖北省中等水平。

三峡大坝让宜昌第二次腾飞,“课改”则给宜昌腾飞插上翅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宜昌市城区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各科以及初中二年级的物理、初中三年级化学等学科进入“课改”,共四万多名学生参与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之中。宜昌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变革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通过近大半年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就化学“课改”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改”催变革 愿作报春梅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她如春风吹绿了宜昌,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同其它课程一样,化学课也提前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唤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市化学为什么要提前进入“课改”呢?这实际上是我们多年进行教改与考改发展催化的结果。80年代的“启发-讨论教法”研究:一开始就是以“探究-讨论”教法提出来的,到98年为止,(其间还经历了90年开始义务教育教材试验,受益匪浅。)经历了实验鉴定、扩展验证、系统深化的过程。其实验告诉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和改进学生的学。尔后开始了化学“学习策略”的研究。2000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化学学习策略”研究总结出的、其关键性策略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宜昌的初中化学教育和教研提出新的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以35所学校为样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探究性学习”研究迫切需要有探究性的教材,而新课程恰恰倡导“科学探究”,新编的教科书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学材,这是一。二是从2000年起加大中考命题改革的力度,在中考试题中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逐渐加大开放与创新题的份量,加大自主选择性,淡化区分,真正把试场变成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试题导向,引导师生注重实践,联系生活,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学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深入,迫切要求我们进行较彻底的变革。此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它似启明星,为我们“课改”前进指明了方向;似及时雨,为“课改”发展送来了雨露;是机遇,为“课改”深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有风险,我们“愿作报春梅”。同时我市“课改”也为这次化学“课改”进行了思想和人力资源上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于2002年3月经领导批准决定化学提前进入“课改”。

为了顺利进行“课改”,我们大致作了以下几项具体准备。1.学用新理念。即提前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开展化学教研工作。2001年和2002年春分别召开了“探究性学习”课题研讨会中,宣讲、辅导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学习与领会,并将它作为评价教学与课题研究论文的依据。

2.组建专家组。即建立“课改”的骨干队伍。从“课改”的实际需要出发,成立了“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级化学专家组”,由部分县市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10人组成,其中有2名高中教师。2003年3月召开大会,隆重颁发市“课改”专家聘书,给他们交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搭台子,落实待遇并加强管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是“课改”顺利起步的重要措施之一。

3.慎选教科书。“一个标准、多种教材’”,是“课改”的特点之—。它使我们可以选择教科书了。如何选择符合本地实际又体现“课改”理念的教科书是“课改”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今后的“课改”实验关系极大。我市化学“课改”专家组经多次比较、多方论证,反复征求高中、家长及专家的意见后,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各种化学教科书都符合“课标”要求,均可作为教学用书。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科书,图文并茂、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素材,既继承原化学教材的优点,又突出体现了“课改”新理念,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便于学生学习探索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教社集多年编写教科书的经验,其教科书更符合师生思维特点和实际,有利于学生学,更有利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上,这就保证了我们“走进新课程“起步能成功。因此最终选定人教版为宜昌市化学“课改”实验的教科书。期中和期末我们进行两次学生调查情况表明,人教版化学教科书深受师生喜爱。[请参阅《宜昌市实验教材(人教版)教学问卷调查分析》等文]

二、树立新理念,走进新化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课改”中蕴涵着丰富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把它变成大家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只有认真学习、自觉积极地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之中,才能逐步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应试”痕迹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为此我们努力构建学习型团体,加强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组织学习“走进新课程”等多种“课改”理论书籍、观摩光盘上的专家报告外,还采取多种方式来洗脑,帮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1.营造“课改”氛围。为了创设“课改”的浓厚氛围,使“课改”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社会的理解,采取了多种形式大造舆论。2002年4月下旬召开了全市初中教师会,由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作“课改”动员,并在地方电视、报纸上进行重磅宣传;2002年8月中旬,请来余文森、郭元祥、朱明光等教育部和人教社专家对全体初中教师培训。这些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较快地进入课程改革的角色、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依靠课改专家。“课改”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依靠课改专家分层次带头,才能实现。因此先培训他们很有必要,采取“先学习、先研究”的方式,以达到“能示范、能指导”的要求。给他们配发学习用书,让其先学习。6月选派他们外出考察,到国家首批“课改”试验区大连、青岛去见习取经。7月组织他们赴江西省宜春市参加由人教社专家讲学的新教材培训,赴桂林参加由化学课标研制组长讲学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先行转变观念。8月让他们先研究思考,再写成讲稿,在全员培训时宣讲。9月开学后,将他们分到四片担任责任指导,随时与教师研究,还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事实表明,他们创造性劳动推进了化学“课改”。

3.全员集中培训。暑期(2002年8月中旬)对城区所有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请化学课标研制组组长王祖浩教授来宜昌讲课程标准;请人教社专家、新教材主编王晶编审、李文鼎编审来宜宣讲新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并进行交互式研讨。培训期间,市化学课改专家组成员对化学教科书上册中各个单元进行了教材分析,两位专家成员上了研究课。

4.聆听专家指导。2002年10月底,人教社专家、编审、新教材副主编何少华教授,新教材责任编辑乔国才老师来宜调研。他们风尘仆仆,一下飞机就给城区初中化学教师,就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问题做了专场报告。第二天,他们分赴四中、五中、六中、七中、九中、十一中、十六中听了七节研究课;同时组织了学生的问卷调查,召开了全体教师座谈会,还在五中、六中与学生进行了座谈。城区课改专家组成员都以展示课的形式,向人教社专家进行了汇报。

11月中旬,省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夏正盛率省课改考察组的三位专家来宜了解化学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在六中、十中、点军三中听了三位教师上的研究课,还给城区初中化学老师就课改理念与实践作了现场指导。

通过聆听专家讲学,与专家面对面的请教、研讨,极大地提高了认识,帮助我们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有力地推进了化学课程改革在我市的实施。

5.开展研培活动。

疾风暴雨式的短期集中培训对营造氛围、激励参与、解决认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随着“课改”的进行,所产生的更新知识、扩展视野的要求日益突出,其培训层次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一是动员骨干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进行在岗深造。二是将培训与常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课改半年来,定期开展研培活动,在培训中进行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达到培训目的。我们两周开展一次的研培活动(活动安排参见:宜昌市2002 年九年级化学教科研活动日程)。每次活动半天全员参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如:①10月25日在十六中其活动主题是:“实验改进研究”,各校进行现场实验汇演交流。②1月10日在桥边中学活动,主题是“反思总结,展示代表作”,每个学校反思总结汇报学期情况,展示老师的代表作。每次活动以研究课、专人演讲、沙龙式研讨方式进行,重交流碰撞,不强求统一。对一些重大问题,大多无固定说法。让老师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每次研培活动还建立了教师个人档案,活动中教师填写一张表进行交互式讨论的准备,然后再去点评研究课或提出问题或介绍保改中得失、谈自己的困惑、变化与收获,结束时上交存档。教研员则对工作进行小结和布置。这种扎实的研培活动,对化学教师投入课改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激发新思维,创快乐课堂

使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进行课程改革,才短短的8个月,就已经显露出它的优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化学亲近了;教师感到课堂更活跃;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更有趣味了。九中学生说:“新生活,新化学,化学课本教会我。”五中学生说:“化学化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8个月来,我们解放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快乐的化学课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1.共享智慧果。即强化集体备课。两周一次的全市研培活动,由主讲教师充分准备,再与市课改专家组的同志讨论研究后印发。如市七中刘四方老师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单元的备课讲话,准备了近8 000字的材料;进行教材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等。对教师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各校成立备课组,定期集中(每周集中一次)备课,平时随时商议。由于要体现新理念、突出“科学探究”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传统的备课的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一是备课突破传统习惯,只备体现探究思路的简案,就像人教网上所刊载的市六中罗红老师的案例那样;二是千方百计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三是强化课后记;四是提倡首次课后及时交流,让其它同志借鉴分享、修改方案。对于成功的案例,及时介绍,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果,讲求个性色彩,从而保持多样化的教学。

2.探索新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条:①重视首因效应的策略。对第一次化学课、第一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实验、第一次调查……等等,先引后放,细心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获得直接经验。②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③角色变换、提供舞台的策略。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让学生当“教师”登台亮相,讲解、演示、点评,真正构建开放的课堂。④注重小组合作的策略。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发挥小组集体作用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合作攻克难关。⑤巧玩“三球”的策略。即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推排球”──你怎么想?“踢足球” ──谁还有什么不同看法?“抛绣球” ──对质疑思考、回答的成果,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我们常用评价是“恭喜你,答对了!”“你真棒!”“你有独到见解!”“你的想法令我惊奇!”“这个办法妙!”……⑥及时反思小结的策略。一个专题的研究或课结束前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过程,及时进行再分析、从方法上再认识,回味咀嚼,力争有所感悟……。为了解决探究中时间不够的矛盾,我们将化学课两节连排,从时空上进行调控。

3.聚焦小专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研究型的教师。“课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的影响是全面的,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其中蕴涵的先进理论需要我们下功夫学习,“课改”实践中产生的新变化、新方式、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我们将这些现实的具体问题聚焦成一个个小专题,或自主去探求,或小组去攻关,或申请课题立项正规研究,或搜集资料尝试改进单干等。一学期末,提炼的专题大致有十几个。如:实验改进、分单元的专题、小组的教学、如何防止两极分化。活动的构建、训练体系、学习评价、开卷考试……事实证明,这些小专题的研究和突破,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课改”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教师改革创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利于教研教改行为形成合力、汇聚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

4.结合校本课。即将化学课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由于“课改”化学教材留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学习知识、研究处理问题、动手操作实验的拓展思维时空,我们根据教科书“形散神聚”和“弹性十足”的特点,从两个方面结合校本课程的进行开发。一是开展化学五小活动。如绝大多数学校都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开展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设计等实践活动。于是,我们结合教科书将一些有兴趣的或者可以拓展延伸的课题形成系列性的校本课程。如市四中就以《化学与生活》专题编写了《化学与国防》、《化学与服饰》、《化学与美容》、《化学与饮食》等的材料。艾家中学充分利用附近化肥厂资源,编写了《化学与化工》教材。七中编写了《化学与军事》的课件等。多个学校进行了《化学与环保》的讲座。三是开展综合活动,即将化学中有关社区的活动与语文、物理、生物等学科的需求结合起来,一次调查多科协同、多种收获。如关于水厂、垃圾站、煤气公司等的参观访问,就是这样。

5.开发新资源。在新课程培训中我们就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超常发展的机遇,要以创造和批判的精神,不断淘汰自我,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在运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的同时,营造三个群体思维场:科学探究场、智力激荡场和活动表现场;凝结三项成果:育人、著述、获大奖,把实验过程经验的积累与开发新课程资源结合起来,做到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八个月来,已完成《质量守恒守律》与《化学方程式》等课的摄制,制作课件四十多个,印发了市三中《空气》、市十一中《氧气的制取》等三节课堂实录(文字),组织了四十五节全市性的研究课,开发改进了二十多个化学实验,选编印发了宜昌市化学课程改革论文集和阶段成果选,推荐和征集了二十余篇稿件送到人教社。这些工作有力的促进了“课改”的深人发展。

6.扩展化学课。新课程新教法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已不满足课堂45分钟的探索与交流,渴望教师引导他们能更独立自主的进行一些化学探索性实验,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的呼声日益强烈,“家庭小实验室”悄然出现。市五中就有同学说“化学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一定要揭开你神秘的面纱!”市九中有学生说“实验是你登上化学高峰的巩固绳锁”。据统计已有5%左右的学生在家中建有“小实验室”。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化学作业普遍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张扬个性的实践调查、小实验、化学手抄报(部分同学用电脑排版)、化学小制作、化学小论文、编拟化学小读物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点亮了创新的火花,发展了学生探究能力。如七中学生写的“我与化学面对面”一文,给省《科学课》杂志寄去,编辑说“写得好啊!”要求我们多寄些这样的稿件。

四、评价新方式 考改新突破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程,教与学的评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考试命题的导向更引人注目,需要慎重对待。为此我们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趋势于完善。首先,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命题中让各校自主探索。如市六中对期中评价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有的设计程度不同的两套题,供学生选用。有的在开放实践题上下功夫。有的在试题导语上做文章,如市五中尝试用“化学家的名言”代表题型说明等。其次,是对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质性评定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进行了探索,总结一些较有效的方式方法:包括在过程评价中,采取全程式、专题式、集体小组式来进行;在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创构表现场;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评价工具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总结得失后,形成了《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方案》,对考试命题、试卷形式、成绩评价提出了一系列供讨论试行意见。经期末评价与考试实践后收集反馈意见,再完善测评方案,并将其改革的思路纳入到2003年的《中考说明》之中,使评价考试改革与教学的改革同步发展。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评价?我们于12月进行研究,确定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题目公开、自主选择、现场表现、延时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考核。初步实践,学生欢迎,但工作量太大,打算与平时实验结合,由学生决定哪个实验作为评价的对象,若不满意则再次表现后评价。

纸笔测试的考试形式在期末考试中也进行了试验。课改专家所在学校随机抽取分班级(学生情况大致相当的)进行对比,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化学评价方式中的开卷、闭卷形式的利弊,力争为中考化学采取哪种形式进行纸笔测试探索出一条路子来。测试后的分析告诉我们,开卷是可行的。

五、感悟新课改,打造代表作

实验化学新教材八个月来,大家感悟深刻。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要切实突破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辅;要体现探究、关注四基,张扬个性、追求共鸣。有的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关键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说,要善待好生,他们是自我立身的需要;要关注潜能生,他们是教师心中的上帝,要与他们共享、共探、共鸣、同乐、同喜;要关心中间层,他们是教师投入精力追求事业成功、成长为教育家的助推器。有的教师建议,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创造的平台,在研究学习策略上要聚焦突破,打造代表作。

现在化学课堂有了质的变化,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全体学生动起手来了、动起脑来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退出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的机率多了。化学课堂教学得到专家好评,人教社化学教科书考查组和省课改考察组相继来我市调研后,都予以了充分肯定。上学期举行的化学优质课竞赛,通过城区、大市层层选拔,城区二人代表宜昌市参加省优质课竞赛,两人分别上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节课,双双荣获省一等奖这两节课分别获两课题组的每一名。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变革所占的优势。其中一位老师还被仙桃市教研室请去上示范课。省教研员评价:这两节课代表宜昌市教学科研的高水平。这些成绩的获得,除了两位老师自身素质不错外,同时也是宜昌城区化学课改的魅力所致。

课改中,教师注意及时小结,撰写新课改试验教研论文。十月份,向人教社投稿10篇论文、课堂实录,有五篇被选进《试教通讯》。1月中旬,向人教社投稿11篇教学论文参评,有多篇获一、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在课改中,每位老师自觉参加活动、以多听课为乐,从这些课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促进成长。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交流、反思总结、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我市实验区化学老师课改热情高、氛围浓,课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序,受到人教社专家好评。人教社这次决定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于2003年3月在我市举行,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

六、合力再登攀 何惧阻拦多 新课改实验也有几多困惑,阻拦多。化学课让学生探究,学生爱学,教师难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配套:1.化学单科独进,氛围、评价不配套。因而教师担心时间不够,担心探究的重点不是考点等。2.管理不配套:化学探究,学生自主选择的许多具有创新性,实验准备工作量十分巨大。教师累,尤其实验员工作量大为增加。学生要求开放三室,特别是实验室,但教师精力、实验经费如何保证?3.社区资源、网络资源、校内资源、不配套等。4.人力资源及传统的思维惰性给工作的压力更大。

篇6: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宁安市第三中学

刘爱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九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1学分。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食盐的实用价值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

服饰除污小窍门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

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

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

水与人体的关系

鸡蛋壳上刻字

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

调查常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

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

调查塑料造成的污染

探究干煤和湿煤,哪个好烧

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

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活动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4)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会快速收集、利用、处理和纷杂的信息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课程的开设应做到:利用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录相、网络文摘等,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效果;同时指导学生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会学习打好基础。(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得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因此在生活中化学开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删减或增加一些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型教师。

五、学习建议

上一篇:工作责任意识欠缺的检讨书下一篇:正方向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