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

2024-08-21

四川大学历史(通用8篇)

篇1:四川大学历史

四川大学历史学考研经验

很多同学认为考研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大量的理解、分析、背诵在等待着自己,这对于一个记忆力,理解力不是很强大的学生就更是多重打击,其实考研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难,只要找对正确的复习方法和资料,稳扎稳打,进行有策略的复习,一定可以取得考研的成功,以下是弘毅教育为大家公布的一个历史学考研学姐的亲身经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我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经过近4个月的艰辛努力,我考取了本校历史学专门史的公费研究生。

由于时间所限,我主要进行了三轮复习。第一轮是9月到11月,在两个月时间内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教材重新温习了一遍,这段时期我每天用于对专业课的复习大概是每天4-6个小时,把一些需要背诵的重要知识点重新用笔记录了一遍。对于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的知识点,则查阅其它参考书目和网上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考研网站上会有一些历史名词解释汇总和一些历史辞典,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这些名词基本可以涵盖整套历史学基础统考的知识点,在应对刁钻的名词解释乃至简答、论述等大题时,都会大有帮助。

第二轮复习从11月开始到12月份,在这一个月里我做出了两门通史的知识树和对照表,从横向、纵向将史实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近两年考试的问答、材料、论述等大题跨度很大,考察考生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另外,如果复习时间充足,最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再看看相关学术前沿的书籍和期刊,如《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集刊》和各主要高校的学报等。

在考前一个月我进行了专业课的第三轮复习,主要就是清晰、准确地记忆各个知识点并在大脑中形成体系。对知识点的记忆可以利用关键词句法,即将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性质、条律首句)列出,重点明确又好识好记。

我觉得备考历史时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与工具。选择好的参考书和“三轮复习法”是我取胜的利器。合理的作息时间(一般一天学习不必超过10小时)和高效率也永远都是挂钩的。二是要有一颗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要有耐心,学历史尤其要耐得住寂寞。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备考时期所可能面临的各种诱惑(公务员考试、工作面试、懒惰、各种娱乐活动)而不为所动。只有带着不服输、不后退的勇气,才能经受考研战场上的种种考验,夺取考研战场上的最后胜利!

推荐阅读: 四川大学历年各专业报考录取比例

四川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四川大学2013招收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目录及研究生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2008-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

篇2:四川大学历史

1978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 1978年11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

1979年2月6日,广东电大与中央电大同步举行首批学生开学典礼,在广州、佛山、江门三市及南海、三水、东莞、顺德、从化、花县7县收学员12599人; 1988年6月,广东省高教局批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试办本科专业;同年招收汉语言文学、企业经营管理2个本科专业,共计80人;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为“专升本”试点单位,同年招收法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各100名;同年广东电大开办“电大普通专科班”; 1999年,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教育部批准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2009年11月,30周年校庆;

2010年11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由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2011年3月,项目同时成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2012年12月26日教育部同意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广东开放大学,学校代码为51315。

篇3:四川大学历史

一、中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精神

(一) 古代

古代中国虽无大学之名却有大学之实。古代大学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提倡“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实干精神, 即对待学术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无论是学者名人, 还是文人骚客, 他们无不认同实干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性。诚意, 正心, 修身, 译为现代文即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因此, 高等教育教学在重视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应强调德育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当代中国, 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及对人们的德育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齐家, 治国, 平天下这三者注重的是做大事, 而非做大官。我国近代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视察山东时也指出“要立志做大事, 不要做大官”。

(二) 近代

近代中国大学数量少, 但质量高。鸦片战争后, 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向西方全面学习, 逐渐建立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1898年, 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现代意义大学的开端。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是兼容并包。网罗百家, 大学独立,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学生自治, 到现在还是我们的愿景。西南联大时期, 冯友兰曾代表西南联大校方致教育部陈立夫部长一封信。在信中, 他指出:“夫大学为最高学府, 包罗万象, 要当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 岂可刻板文章, 勒令从同?”这些伟大的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教育之道在于让受教育者自由思考, 鼓励创新。

(三) 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业待兴, 国家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 但大学教育仍未中断。“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学教育被迫中断了。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 我国大学教育才出现了中兴。当时的学生, 追求真理, 崇尚创新, 关注现实, 勇于批判, 学校的社团特别活跃。整个八十年代, 中国的学术努力向世界前沿接轨, 老的学科出现了新的观点, 被取消的学科迅速恢复, 涌现了新的学派。这样, 大学站在了社会进步的前沿。然而, 到了九十年代, 中国大学精神再度进入误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很多高校亦顺应时代的潮流, 在招生、教师评估、大学发展目标等方面越来越经济利益化。虽然国家极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推出“211”“985”等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但收效甚微。

二、大学精神的重建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 大学精神该如何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 更好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呢?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

(一) 大学精神重建应重视德育工作

自古以来我国就强调以德治国, 以礼兴邦。大学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精神重建时重视德育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建设大学精神, 践行德育使命, 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的四大功能, 即规范导向功能、凝聚感召功能、驱动激励功能、熏陶营造功能。规范向导功能即大学精神能为大学人行为思想是否合理提供标准。凝聚感召功能即大学人能在大学精神的号召下聚集在一起从事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活动。驱动激励功能即大学人会被大学精神所鼓励, 奋发图强。熏陶营造功能即大学精神在无形之中对大学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有影响。这种影响如流水般无痕, 却深远持久。另外, 践行德育使命, 我们必须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 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精神育人。校风是一所大学的名片, 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 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 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而良好的教风是一个学校基本特征的体现, 浓厚的学风则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因此, 重建大学精神理应高度重视精神文化这些软实力的作用。

(二) 大学精神重建, 政府应该放权, 尊重大学教育的独立性

这里所说的大学独立性提倡大学人的理性批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大学人唯有始终秉持理性批判精神, 方能弘扬与发展我国先进文化。1998年, 在巴黎总部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要求大学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且强调大学师生应当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 通过不断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 增强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并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1]。大学只有远离行政化, 尊重学术独立性, 让自由之风在大学里盛行, 大学精神的重塑才有意义。也只要这样, 大学精神才能持久, 影响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三) 大学精神重建, 大学人应主动承担大学责任

大学精神的重建, 说到底还得大学人自己来建设。大学人主要包括三类人, 第一类是大学领导者, 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的倡导者与创造者。如蔡元培于北大“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梅贻琦于清华“与时俱进, 重视做人”;竺可桢于浙大“实事求是”。第二类是大学教职员工, 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中的传播者与实践者。第三类是大学生, 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的继承者与辐射者。他们在大学中修养的大学精神精髓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工作, 同时还会感染身边的人。因此, 增强大学人对大学精神重建的责任意识, 对于大学精神重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

[2]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高等教育研究, 2006 (7) .

[3]杨宇虹.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重建的德育使命.

[4]藩自勉.论现代大学精神之重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4) .

[5]孔凡飞.论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大学人的角色担当.教育理论探索, 2012 (35) .

篇4:四川大学历史

新形势下的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二、教师的公正德性。教师针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现。首先,孔子倡导举办私学,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实现了一种社会性的公正,它是教师公正德性的最高层次。现今在许多大学里,许多贫困学生面临的辍学、欠费退学或不能正常学习的情况,无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严重危机。折射在教师身上是对物欲、金钱的狂热追逐,从而多方面丧失了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广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际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评价。这种教育可谓尽善尽美。所以,当代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用心去体验教育的公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遵守教师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实到不同材质的学生身上,正大光明、质朴、公道,把无私、关爱的“仁”的品德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才能发挥教师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职业为美点燃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命之火。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传承的,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知识传承、文明传承和精神传承中居于主导地位。历史教师职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它在社会精神文明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又是其他专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要建立以职业为美的心境,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与新一代的成长、人类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与个人收获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心理上美的体验与意识,形成以职业为美的内心情感。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再把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对社会的一种牺牲或付出,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创造,它创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具备了这种情感,历史教师职业就不再是枯燥的、贫穷的、冷门的职业,而是愉悦的、高尚的职业,是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新形势下

大学历史教师专业结构必须发展

以往,大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排斥了其他相关学科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对社会的解释与理解是单线条的,无法发挥历史学在认识社会时的优势。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历史教师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拓宽了渠道,但在教学上变更较少。自上世纪末中学教学以面向生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以智力开发为主,使中学教材的内容失去了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再具有体系性,而趋向于知识以历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它基本涵盖地理学科、政治学科、法律学科、心理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过某一单一学科,距离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仍较遥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高校历史教师在坚持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扩展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为复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运用综合知识为学生做出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历史教材内容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中几种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意识,而且为将来驾驭变化了的中学历史教材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在知识结构之外,专业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专业服务精神两个方面。能力结构可以包括教师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教育与教学过程并非仅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多种目标的过程,并且每一种目标则需要一种或几种能力来完成。专业服务精神是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的执著,包括上面所谈及的思想素质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学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开始极大地促进大学历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同时,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学历史教学也不得不适应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学教师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以往大学历史教育和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精英型的人才,在历史学科方面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和较深的历史理论水平,也就是说是培养历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大学历史教学的缩影。大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队伍,就要首先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改变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其培养方向首选复合型人才,其次为能力型人才,再次为观念开放型人才。

教学方法的变革。为适应多种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完全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学生参差不一的情况,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主题对话、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撰写论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能力,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现代化的声音资料、影像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地情景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手段,加强教学效果。

篇5:大学历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试卷上共10题)

1..二、多选题(每题2分,试卷上共5题,多选少选都不得分,把所选答案填在下表相应的题号下)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包括(BCD)

A.强迫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B.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C.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在中国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 2.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ABC)

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B.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D.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已经提出根本否定封建制度的主张

3.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试卷上有4题。先判断正误,再予以说明)

1.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这缘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错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2.维新派所设的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正确。在维新运动期间,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先后筹办了大批西学大小学堂、派人出国游学等。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封建主义的“旧学”,提倡从“西学”入手,组织学会,兴办学校,开发民智。虽然维新运动仅一百天就失败了,但维新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正确。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正确。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左倾领导,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因此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的特色。《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并不能体现这次农民起义的特色。

6.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错误。解决农民土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但是在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有利于全民族抗战,把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这是削弱封建剥削的政策,而才是消灭封建剥削的政策。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才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新文化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正确。

新文化运动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新思想,起到了初步启蒙的作用。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运动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新曙光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所以说这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试卷上有2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25年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

——蒋介石(1938年4月27日)

材料二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这三者同时结合在一块。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不但已经存在,并在日益发展之中。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同样是瞎子,他们一点也看不见,而只看见我们是弱国,是劣势,是半殖民地这一点,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其中许多坏蛋就是根据这种胡说暗地里进行其投降妥协的阴谋。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指出长处有利条件在全面战争中占据优势,号召全国努力奋斗,发扬自已的长处,增强自己的有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最后胜利将是谁的呢?我们确定地答复:中国的。

——毛泽东(1938年10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思想。

认识到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坚忍不拔,绝不气馁精神的重要性;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坚信抗战必将胜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毛泽东提出了哪些思想?

驳斥“亡国论”“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等胡说;认为战争正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只要坚持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领袖思想的共同之处,简要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共同之处:都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都认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地位与作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合作,共同抗战;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自己的好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他一生追求的振兴中华的目标,他所憧憬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美景,正在一步步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而且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他的设想。”

——江泽民在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1996年)

材料二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

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正忠诚地实践着三民主义,无疑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下实现了,因为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把它推进了新的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历史也必将证明,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上谱写出新的闪亮篇章。(2)当前隆重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①弘扬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②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通过社会各界、各党派爱国人士共同参与,促进团结发展。

④让年轻人铭记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63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奕欣: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夫今日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为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对李鸿章及其这封信评价极高,认为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再三诵读”。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该信中可以透视出李鸿章怎样的思想主张?

①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和学习西方的基本策略(教育一科举一人才一利器)。②倡导经世致用;效法日本,改革科举制,培养专业、实用人才。

(2)从材料内容看,你认为“最具历史价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历史的眼光。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非所用的弊端。

②世界的视野。提出日本学习西方方面领先中国(或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威胁)。

③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和学习西方的基本策略(教育一科举一人才一利器)。(3)洋务派是如何践行其讲求“制器之器”和培育“制器之人”的? ①制器之器:

兴办军用工业: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建立安庆军械所等。

创建民用工业:李鸿章兴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胥铁路。②培育“制器之人”:

兴办洋务学堂:李鸿章创办广方言馆、奕沂创办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曾国藩、李鸿章派遣容闳率领30多名幼童留学美国。(4)怎样看待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和实践?

如李鸿章的所思所为,是因中国面临强烈的内外冲击(千年变局),其力图维护国家统治,成为王朝中兴的名臣。通过与西方列强广泛交往接触,主张学习西方,其努力顺应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但作为传统体制下的官僚,无视民众需求;新政欲强国而不欲富民;因身处统治集团,不敢挑战自身,能走出朝贡体制,却走不出专制体制:皇权只把洋务当作是巩固自身统治的筹码;洋务派非不知道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非不知道落后的制度会怎样的阻碍改革的前进,但是却终究没有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同时传统社会的旧观念与旧习气,很难积极接受李鸿章现代化努力,因而其失败终不可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试卷上共2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①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④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篇6:东海大学历史学系

畢業系友升學及就業狀況問卷調查

親愛的系友 您好:

歷史系所創系至今已50多年,這些日子來培育出數千菁英系友,在各行各業中皆有傑出表現與作為,本系師生深以為榮。今為關心系友畢業後的升學、就業情形,並評量本系教學成效,特別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作為本系未來教學研究及系務發展的參考,並期望能藉此凝聚系友力量、建立系友資料檔案。懇請協助填寫問卷並回函(或傳真至(04)23501210,本問卷亦可以至本系網頁(http://www2.thu.edu.tw/~history/)下載填寫後回傳至history@thu.edu.tw),提供就業服務或升學的經驗及想法,俾為改進參考之依據,感謝您的撥冗填寫。敬祝

平安喜樂諸事順心

歷史學系謹啟970626

一、基本資料

姓名:

聯絡住址:□□□住家電話:手機:e-mail:畢業年月:□ 學士班 畢業時間:年月

□ 碩士班 畢業時間:年月

二、升學及就業

(一)您目前的升學/就業狀況為何?

【第1頁,共5頁】

(1)□ 1.就學狀況

□碩士班學校系所名稱:

□博士班學校系所名稱:

□出國進修學校系所名稱:

□修習教育學程與教師實習實習學校名稱

□ 2.就業狀況

服務單位:職稱:

行業別:

是否在職進修:□ 是就讀學校:

系所:所組

□ 否

□ 3.待役(或服役中)

□ 4.準備進修或考試

□(1)正準備國內研究所考試,目標系(所):□(2)正準備出國進修,目標國家:系所:□(3)正準備參加公職考試或其他就業考試,類別:是否之前有工作: □ 是服務單位:

職稱:

□ 否

□ 5.待業中

是否之前有工作: □ 是服務單位:

職稱:

□ 否

□ 6.其他:

(二)您目前工作(或進修)與在校所學的關聯程度如何?

□非常相關□相關□有些相關□不太相關□非常不相關

(三)您畢業(退伍)後多久找到第一份工作?年月。

(四)您目前工作為畢業(退伍)後第幾份工作?份

(五)您目前的工作做了多久?年月。

(六)您目前(或之前)的工作經常使用下列外國語言嗎?

□英文□日文□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

(七)您目前(或即將)工作的平均月薪為何? 約元。

(八)您對目前工作的滿意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九)您覺得雇主(或主管)對您目前工作表現的滿意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十)您是否願意接受雇主(或主管)滿意度調查?

□1.是,雇主(或主管)姓名:聯絡方式:□2.否

(十一)您是否願意回系上與學弟妹分享人生、學習與工作上的經驗?

□ 是□ 否

(十二)您獲得目前工作的方法為何?

□ 1.毛遂自薦□ 2.師長介紹

□ 3.親友介紹□ 4.人力仲介公司

□ 5.政府考試分發□ 6.政府機構輔導

□ 7.學校輔導推介□ 8.網路求才

□ 9.自行創業□10.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三、系所滿意度

(一)您對本系課程規劃的滿意程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二)您對本系整體師資的滿意程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三)您對本系教學設備與環境的滿意程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四)您對就學所學的整體評價滿意程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五)您認為在校期間的課程與學習對您目前任職之工作或進修的幫助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六)您對學校整體的滿意度如何?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七)您認為本系的養成訓練是否提供了職場所需的能力?

1、專業知識。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2、問題的掌握與分析能力。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3、整體的表達能力。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4、良好的創意能力(如研究、教學、編輯等)。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5、電腦應用技能(如:word、excel…)。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6、閱讀習慣的養成。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7、解決問題的能力。

□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8、良好的個人工作態度(如時間管理、責任感、遵守紀律、自律等)。□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八)您是否參加任何綜合檢定考試(如:全民英檢、CISCO、Microsoft等專業認證)?□ 有請寫下您參加合格的綜合檢定考試名稱:

□ 沒有

(九)要提升本系畢業生升學或就業競爭力,您對系所或學校有無具體建議(如:師

篇7:牛津大学的历史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

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

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1201年,牛津有了第一位校长。1209年,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由方济会,本笃会和圣衣会修士建立的剑桥镇,并成立剑桥大学。自此之后,两间大学彼此之间展开相当悠久的竞争岁月。1214年6月20日,经过一名教皇使节的磋商,大学重新回到了牛津,并得到了特许。牛津大学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而得到正式的确定。

正是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其中最大的一次冲突,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这件事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500年费用。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在13至16世纪之间创立,基督教会学院是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汤姆方园里的塔楼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建造,为本市最大型塔楼。

1648年汤姆大钟挂上时,学院共有101名学生,因此在晚上9:05分(牛津的时间比格林威治慢5分钟)大钟敲101下,提醒学生注意宵禁(1963年起不再实施)。默顿学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1264年)。

篇8:大学行政化的历史反思

关键词:大学行政化,历史,反思

从20世纪90年代探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以来, 我国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在大家热议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大学要不要取消行政级别、如何去行政化之时, 本文试着梳理近代大学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角度反思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

1 1949年以前的大学

在传统中国社会, 朝廷有太学, 社会有书院, 家族有私塾, 却一直没有形成类似西方“大学”的教育体制。直到清末, 中国教育在外力撞击和内力驱动下而走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移植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 才有了圣约翰大学、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 这些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 它们尽管有西方、宗教或政府背景, 但还是相对独立于政治。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分为文科、格致科、经科、法政科、商科、工科、农科等, 中国最早的正规本科教育诞生, 正式拉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当时, 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经验, 主持制定《大学令》, 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 主张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 并将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大学设立评议会和教授会, 确立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法律基础。这一法令吸取了西方大学的办学精髓, 虽然当时蔡元培很多主张并未实施, 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也并未实行, 但《大学令》从法律上确保了大学所享有的自治权利, 为中国近代大学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政治环境。

1917年,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 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推行教授治校, 民主管理;沟通文理, 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他奠定了北京大学乃至中国大学兼容并蓄, 思想自由, 大学自治的精神, 确立了大学之为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 使中国形成了较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西方大学理念的核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过蔡元培的理论倡导和身体力行第一次较全面地被国人所认识和接受, 随后, 国内其他大学纷纷效仿这种模式, 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大地基本形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当时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大学区制和建立大学院, 大学院作为独立机构, 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机关, 不隶属于国民政府, 享有“经费独立, 立法独立, 人事独立”。虽然大学院改革的计划实行不到两年便告搁浅, “教育独立”理念在知识界引起一定共鸣。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 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1929年7月,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新的《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 其后教育部又陆陆续续公布《大学规程》、《专科学校规程》等法规, 除废止董事会制外, 基本上发展、完善了此前的《大学令》和《国立大学校条例》, 从法律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大学自治制度。1929年7月, 国民政府制定的《大学组织法》明文规定, 大学校长不得由官员兼任。杜绝大学校长担任其他职务, 就是防止非教育因素介入校园, 破坏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1931年,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提出了“通才教育”, 并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教授治校本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 但是在清华大学得以完善, 标志着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和理念的成熟。在20世纪30年代,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 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虽然国立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 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 但大学校长不得担任政府官员, 政府也不得干预大学事务。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 政府决议大学内迁, 并以各种形式组合成联合大学, 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合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虽然三校历史不同学风各异, 西南联大却将北京大学之“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清华大学之“大学独立, 教授治校”和南开之“允公允能”等理念结合, 将中国传统治学的精神融入西方大学的制度框架之中。大学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在西南联大都得到极大地张扬, 以学术为主导的大学自治权的内在结构得以完善和发展。

中国近代大学从清末开始, 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苦努力, 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达到相当的水准,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大师倍出, 开创了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在大学里已成为基本的理念。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并驾齐驱蓬勃发展。一些著名大学,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在国际上已有相当的地位, 人文社会学科已具备和国际学术界对话的资格。

2 1949年之后的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新政府否定欧美式教育制度而移植苏联的教育模式, 实行国家集中计划、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和管理的体制。在高等教育领域, 接办改造了私立大学, 取缔了教会大学。1952年秋季,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经过调整后, 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 以前的那些著名高等大学, 几乎被瓦解成文理分家, 理工分家, 重工轻文的学院, 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基本消失。1953年高等教育部成立, 政府集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 几乎囊括了大学的一切领域, 大学几乎没有任何办学自主权。1958年“反右”运动之后,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大学的“领导”, 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 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根据这一指示, 党委开始全面领导学校的工作。1961年9月,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制度, 是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中国孕育了半个世纪才形成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彻底瓦解, “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20世纪50年代起, 党的干部开始任大学书记和校长, 另外还设立党务行政工作的专职干部, 这些书记和干部不做教学科研, 专做管理和党务工作, 拥有相应的干部级别, 这就为大学行政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1978年, “文革”结束后, 教育部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种领导体制, 没有明确校长在行政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也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格局。”到了“文革”后, 明文规定我国本科院校的党委书记与校长为正厅局级, 专科院校的书记、校长则为副厅局级。1978年之后, 我国大学校长和书记开始拥有明文规定的行政级别, 大学行政化体制初步形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并明确提出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插手过多的管理体制, 这一决定给予了我国高等学校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自主权。1988年4月, 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必须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 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到1989年, 全国共有130多所高等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但是, 1989年政治风波结束了以“党政分开”为目标的改革进程, 为了加强党委对高校工作的“领导”, 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6年4月, 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根据该条例的规定, 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8年8月, 《高等教育法》颁布,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这种体制下, 大学存在着党政两套班子、两套人马, 大学中党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政府机关的党组织机构设置相似, 大学的各级领导也享受同样的行政级别, 大学行政化体制基本确立。随着政府对大学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 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也随之加强, 大学的“官本位”色彩变浓、“行政化管理”倾向加剧。“进入21世纪之后, 为加强对高校的管理, 位列‘985’高校的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 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级干部, 出现了所谓的‘副部级大学’。这意味着, 目前我国高校中, 已经有近百位副部级高官, 上千名正厅级干部。”庞大的行政人员队伍, 导致行政开支巨大, 更严重的是, 行政力量主导高校内部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 成为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

3 结论

回顾我国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在1949年以前, 大学独立于政府, 由教授来治理, 大学没有行政级别;1949年之后, 大学听命于政府, 由党的干部来领导, 大学有相应的行政级别。随着党的领导加强, 大学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 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西方现代大学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之所以能够“无行政化”, 法律确认的大学自治是最基本的前提, 没有大学自治, 就没有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 更谈不上大学行政化。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独立议[J].新教育, 1922, 4 (3) .

[2]人民网.大学“行政化”的背景和根源[EB/OL].http://news.sohu.com/20100801/n273908116.shtml.

上一篇:公安信访分析报告下一篇:虞美人公开课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