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讯稿

2024-07-23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讯稿(精选12篇)

篇1: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讯稿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

2013年4月21日上午,09自动化第一党支部成员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旨在让党员学习辛亥革命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上午8:40全体党支部成员在校医院门口集合,骑着自行车,踏着微风,我们朝着目的地出发。经过40分钟的车程,大家到达了纪念馆。首先,党支部组织委员进行了相关的演讲,然后大家进行了合影留念。接着我们跟着历史潮流,一起回看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感受先辈们传达给我们的精神精髓。参观过程中,大家少了些话语,多了份默默沉思。在持续两个小时的参观中,大家通过展示的实物和影音资料了解了很多辛亥革命的精神。

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受到清朝末年中国人民的被压迫的苦难和无奈,感受到先进人士愤慨救国、慷慨就义志在唤醒国人的决心,感受到中国一步一个血印崛起的历史趋势。如先辈感叹“奈何吾生于今日之中国”,我们应感恩“幸吾生于今日之中国”,中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不能居安放松。面对着当今的风雨变幻的世界局势,我们必须跟紧时代的潮流,不断积极进取,发扬辛亥革命的优良的传统,不能辜负先辈的努力,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百年纪念,是为了百年的超越。重拾那段历史,是为了牢记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篇2: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讯稿

——记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参观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

2014年9月24日,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接受了一次心灵的冲击和革命的洗礼。

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就建立于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区深圳市坪山新区。纪念馆由大厅、展厅、文物厅、烈士芳名碑组成,共分为抗日救亡、武装准备、组队抗敌、突围东移等13部分,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历史文献,生动展示了南粤儿女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奉献牺牲的英雄历程。

参观活动中,党员们通过观看展厅里陈列的一幅幅图片、电子沙盘、模拟场景、真实军用品等实物,对东江纵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取得百花洞战斗胜利及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等英雄事迹有了清晰的认识。

东江纵队的发展史、战斗史向我们真实描述了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让大家深刻感到革命先辈们抗争外敌、保卫祖国的革命精神,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篇3: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3月24日我和同学一大早就起来了,为的是去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武汉待了大半年,却很少出学校在武汉各处逛逛,特别武昌是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地方,有许多值得参观的革命圣地。所以今天前往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是怀着一种激动和期待的心情的。

乘公交车大概半小时我们抵达阅马场,很快便看到了“红楼”矗立。走近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的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大门两端插着的鄂军都督府的军旗,它迎风飘扬,由鲜红的颜色和紧密围绕着的十八只五角星组成,叫做十八星旗。查过资料后得知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庄严肃穆。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依托旧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宋庆龄名誉主席亲笔题写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馆名。

进入馆内我和同学依次参观了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多个展厅,置身其中仿佛那个时代的历史场景再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革命志士们正在为了心中的理想进行着一项伟大的事业。除此之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近代中国债券收藏展,这个展览展出了清政府由于政治腐败,经济上的贪婪,加上西方列强的强取豪夺使得清末民初的中国财政步履维艰社会建设只得举借外债并且进展缓慢,甚至为了偿还战争赔款不惜忍受高息与利权的丧失大肆发行各种债券,展厅很大,各类债券摆满了展柜。看到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所受的侵略与耻辱,内心有一股热血在喷涌,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也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救国英雄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观看完军政府旧址,我和同学接着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他们深深的感染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我想,“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它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不怕吃苦、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为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通过这次对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参观,我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也产生了高度的共鸣,穿梭于各个展厅之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沉重感,这是以前在书本上很难体会得到的。革命先辈们当时的物质生活上是简陋的,武器装备是落后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凭借着他们的那份爱国热情,冒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探索祖国前途命运的道路上,勇敢的向前冲去,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女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敲醒了中国人民求得民主自由的欲望,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翻身的热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加足马力。

篇4: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2016210268 罗璐

我想,不论是哪一个中国人,听到辛亥革命这几个字,心中都会泛起一阵涟漪。大部分时候大多数人的心情可能是复杂的。我们会为这场革命的先进与勇敢而自豪,同时也会为最后的失败而叹息。在上个星期六,怀揣着一点激动与兴奋,我参观了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纪念馆。感受颇多。

去的那天适逢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不论是公园里还是纪念馆内外,人都非常多。大屏幕上不断来回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纪录片,每一个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人,也许初衷不一样,但是心情是一样的。在准备进馆时,我看到大门外有一群小朋友在这里写生,大概七八岁的样子。那种专注而庄重的神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馆外最醒目的还是那块碑上宋庆龄为孙中山纪念馆建成提的词。那个追随了他一生的夫人,在他死后,为他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发光发热。又想起偶然看到的一个纪录片,多年之后,宋庆龄在对他人说起时,依然提到,我嫁了这个世上最好的男人。对国人来说,他是先驱,是偶像,是中国觉醒的新人类;对宋庆龄来说,他首先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胸怀天下为公的报复,其次才是她的丈夫,她的依靠。这样和谐与宽容的关系,亦是旁人所不能企及的。

参观的路线分为导览专题、复原陈列和史迹陈列。这三个展厅的外部建筑都是复原当时的鄂军都督府,红的大气,红的热烈。其中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还是史迹陈列。其实这种形式,最普遍,最直接,也往往最能引人深思。走过这长长的展示厅,不难发现,孙中山先生为许多革命志士题了很多词。从为耆亚伯题“博爱”,到为黄申芗之母题“福寿”。孙中山先生从不吝惜他的笔墨,反而十分慷慨,毫无保留的献出他的想法。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孙中山先生那种对于革命志士,也就是与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的那种柔情。不仅仅是在报国救国上的一腔豪情,更带着对于他们家庭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的建议,作为一个年长者过来人的深切教导。我想,孙中山先生一直被人称为“国父”,也不仅在于他为旧中国的改革做出了那么大的探索,或多或少带着那么一点情感的因素。一国之父,一家之长,在于他也写过的博爱。

走着走着,看到了鄂籍同盟会会员名录。因为自己也是湖北人,在看到老家的志士名字时,那一刻,坦白说,激动大于感伤。也许他们在那样**的年代中受到很多苦难与挫折,但是,在我们这些后来人的眼里,最后的惨痛也就变成了荣耀。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哪一种人,为自己生存的国家而奋斗,都不会是徒劳的,我们永远记得他们,并为他们而自豪。

篇5: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2014年秋天参加党日活动,连下了几日的雨,天公作美,雨停了,我们有幸造访了这座坐落于张之洞路与彭刘杨路之间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即俗称的红楼。

下车之后走几步,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博物馆主体为赤色砖岩铺就,以剑指起义门的造型立在我们面前。整个建筑就像是一个指向,一个航标。指引着当年的起义军们进发的方向。登记取票后,我们先找到了入口,通过安检,入馆后首先看见的试衣服巨大的立体岩画浮雕。乘着电梯,我们来到了博物馆一楼。

我们先进入了第一展厅。展厅主题为“晚晴中国”。展厅光线昏暗,气氛压抑,一进去就看到晚清末年时期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沉重的石碑一般矗立在我们的身边。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竞相在中国划租借、派驻军、开银行、办工厂、设教堂,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列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偌大的中国被瓜分。大清王朝已垂暮,丧权辱国,日盛一日,社会动荡,民生维艰。再往里走,眼前出现了当年满清政府官员在与列强们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任务都有蜡像做成,栩栩如生。列强们在谈判桌的一端,趾高气昂。满清政府的官员在谈判桌的另一头,对中国即将被瓜分的现实无能为力。整幅蜡像画面高度还原了当年谈判现场的情况。在一旁的展览墙上还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况。再往前走,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介绍。有一首谭嗣同的诗刻在了墙上。那是他的“有感”。他写于1896年的。后一句中他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让我们穿越了百年,感受到了当年谭嗣同对中国未来去向的迷惘与悲叹。而甲午一战更是让中国人颜面尽丧。堂堂泱泱大中华,竟被我们一直以来看不起的东海近邻,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小国击得节节败退。中华就此彻底沉沦。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自立自强,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少年,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仁人志士进行了自强救亡之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显示了体制内变革的尝试;义和团运动、自立则展现出民众救亡的力量。反映当时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民对中国自强救亡的探索。在这些运动中,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梁启超、康有为人等。他们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方面对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然而,这些探索都以失败告终。我们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旗帜下由爱国走向了革命。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在“革命原起”展厅,我们了解了孙中山倡导革命的历程。

他曾在伦敦蒙难,后被人救出。当时这一事件震惊一时,孙中山也因此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孙中山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唤起民众起来闹革命,首先要开启民智,进行革命宣传。为此,革命派积极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各地开始创办革命团体。不久之后,同盟会成立。这代表着中华大地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诞生了。由孙中山带领的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该纲领有被解释为三民主义。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亲率军队120余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孙中山评价这次起义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举”。

而在同时,武汉由于汉口开埠、洋务运动及湖北新政等原因逐渐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党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在1991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这场风潮由罢市、罢课等斗争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革命时机终于成熟。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湖北革命党人临危发难,通宵血战,占领武昌,取得在共和旗帜下中国城市起义的第一次胜利。在“武昌首义”展厅,我们身处在当年保安街、中和门片区的还原景观中。青石铺成的小巷,昏暗的路灯,一派静谧的表象下涌动着革命的暗流。当年的武昌是那么地小,却暗藏着颠覆全国的力量。

武昌首义,各地纷起响应武昌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近代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法令。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至此,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民主共和国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辛亥虽然已过百年,但其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都是身在现代的我们所要学习的。为了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在革命之路上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书写了这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历史。那种大义凛然,勇往直前,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继承。

结束了参观,我们大家合影留念。通过这次对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参观,我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革命先辈们当时的物质生活上是简陋的,武器装备是落后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凭借着他们的那份爱国热情,冒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探索祖国前途命运的道路上,勇敢的向前冲去,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女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加足马力,又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稳定,幸福的生活。

篇6: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感想

——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走进门,就看到高高的纪念碑上醒目的四个大字“国魂不死”,轻声念出,却又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扰了这清静。周围是革命烈士墓群,我静静地走到跟前,微微弯下身鞠躬,以表敬意。

再往里走,才看到纪念馆。房子不大,只有两百多个平方吧。我走进去,脚步轻轻地,眼睛盯着墙上的一字一句。

我多多少少也查阅过资料,了解过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这是一次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了中华民国。

纪念馆的最里面有一堵墙,墙上金色的大字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文(孙中山)” 这句精简的话语不知激励了多少革命英雄勇往直前。如今他们已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他们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辛亥革命的胜利吹响了埋葬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号角,拉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

历史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是让我们牢记了历史,为实现先烈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东方巨龙的腾飞,我们要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篇7: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感想

周三是武汉经历寒潮的第二天,在这天的下午,我们一行八个人,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我们决定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我首先想了一下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遗憾的是,我仅有的一点点常识都是来自于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我只知道这个伟大事件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于是我在出发前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些搜索和了解。在文字的描述下,一百多年前峥嵘岁月的画卷仿佛就在我的面前展开。历史又一次发挥了她的独特魅力,呼唤起了我对革命年代英雄人物和人民的思念。

我们一群人走在去纪念馆路上,此时的武汉正在经历严寒,路上的行人个个都裹紧了棉袄,全副武装,只留出眼睛。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没有戴围巾和口罩,被冷风吹的瑟瑟发抖。我不禁想到,也就是在一百零五年前的秋冬时节,就在这个武汉三镇,一群有识之士发动了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那时的他们会感到冷吗?我想,身体是冷的,可心永远是热的。在他们想到自己能为饱受磨难的祖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再冷的寒冬也抵挡不住他们心中的热情。

当我们到达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位伟人挺拔在纪念馆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真的鞠躬尽瘁的一生。满腔热血,积极革命。他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继续往前走,我们站在了纪念馆之前,十八星旗飘扬在风中,“鄂军都督府”展现在眼前。乱世出英雄,百多年前的仁人志士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更造就了祖国的未来。进入纪念馆后,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主楼,因为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为红楼。红楼的主楼实际上是红色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通过讲解人员我们得知,整个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而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由于最初建立时为清末湖北省谘议局办公场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在纪念馆中,沿着革命的发展历程,我们参观了几个展厅。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依次是“风动汉上”,“武昌首义”,“走向共和”,和“复兴之光”。在参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所看不到和体验不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亲身体验后,我们对辛亥革命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篇8: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位于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广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其大门的迎面可见的房屋主要由红砖砌成,故又有“红楼”之称。望着那刻满时间痕迹的红色的一砖一瓦,令人不由地感叹与敬畏:这便是历史,中国革命、崛起的历史。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其实,更深入去了解这段历史,会发现在10号那晚所打响的那一声响亮的“第一枪”之前所做的革命准备和发生的意外事故,令这一声枪响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偶然性。但是,它成功了。正是这一声枪响让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崛起的道路:废除了君主专制,中国不再由皇帝一个统治!这是个多么伟大,也是个多么重大的事件。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男人纷纷剪掉了长长的辫子,女人们陆续解放小小的裹脚„„是的,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向现代迈去,尽管路途阻力重重。

望着首义广场屹立着的孙中山铜像,那威武高大的身躯,目光深邃的双眼,仿佛就是用那满腔热血的身躯挡下阻碍我们走向崛起之路的一支支利箭,用那正视前方的明亮双眼告诉我们道路就在前方,毫不畏惧地往前走去吧。孙中山带着闪耀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带领一众革命烈士发动了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再看看馆内陈列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以及革命勇士黄兴先生等人的事迹展览,我更加从心底发出了感叹:这便是中国人!他们不怕敌人不畏惧死亡,只害怕自己热爱的祖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继续灭亡,只害怕自己亲爱的同胞以后只能在欺压中沉沦。他们心中所惦记的都是他人,都是祖国的伟业。他们只凭着自己那顽强地令死神都惧怕的执念来反抗,反抗敌人的欺压,反抗欺压的命运!他们沉思,反思古今中外,凝聚各方的智慧结晶,得出拯救中国、拯救同胞的方针与政策;他们呼喊,背起枪支弹药,瞄准四面的凶残敌人,杀出拯救中国、拯救同胞的道路与天地。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他们多少人就从此长眠于这片土地,但是他们都没有退缩;是的,他们更加勇敢,他们扛起已牺牲的烈士的身躯,系上已失去的勇士的沸腾的灵魂,眼里迸发出更加激烈昂扬的光芒:中国要的是民主,要的是自由,要的是属于人民的祖国,要的是中国强大崛起的身影!

篇9: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600字

4月29日上午,阳光明媚,凉风习习。一大早,我跟小伙伴孔天然及我们的妈妈前往辛亥革命纪念馆。我们准时到达正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一股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铜像身后就是由红色砖砌的鄂军都督府,它庄严宏伟的气势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随后我们来到此次活动的集结地红楼东门,已经有不少小伙伴到了,组委会的老师们也忙碌着各种准备工作。

签到、打卡,接下来就是集体进入红楼大院了。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有序参观了首义将领们的会议厅、外交部、办公室等多处设施,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并观看了武昌起义的震撼5D短片。短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昌起义第一枪宣告了武昌军民的起义,宣告了大清的覆灭,宣告了中国数千年专制皇权的崩溃,宣告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

参观结束,我们分组采访了导游姐姐和部分游客。随后,我们在红楼前举行了庄严的小记者宣誓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武昌起义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革命先辈们当时的物质生活是简陋的,武器装备是落后的,可他们凭借着那份爱国热情,冒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探索祖国前途命运的道路上,勇敢地向前冲去,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我明白,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更要珍惜我们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篇10: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帅潜超

党课第五小组的我们,一行 13 人,一大早就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 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 8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旧址为一座西式两层楼房,因红墙红瓦,武汉人俗称 “红楼”。我想它更深刻的是象征着红色的革命吧。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 1910 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的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一年为旧历辛 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次日他们在此组建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 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 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 声赢得了全国的响应,260 余年的清朝政府顿时土崩瓦解,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告终。武昌起义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 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 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成功后,即在此建立了革命军政府,颁发公告,宣布废除封 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并电通全国,号召各省起义。1981 年 10 月被辟为纪念馆,珍藏大 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 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 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 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 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厚 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场景恢弘,陈设典雅。该馆基本陈列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 的历史文物 1000 多件,历史照片 10000 余张,其中有孙中山签发的“李翊东前往赣州办理 要事”的大元帅令和王霞宙、张善子绘制的刘静庵烈士画像等珍品。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 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1981 年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之际建成,宋庆龄名誉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

1995 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泽民 总书记亲笔题写了匾名;1997 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已经正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1: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

我们认真地看了许多革命烈士保卫家园、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又看到了他们用过的枪、刀、手榴弹等武器,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革命烈士浴血奋战的场面。每参观一处,我的心中都会感慨万千——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我们怎能不好好学习,珍惜美好的时光呢!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他一生热爱人民,为人民谋利是他终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朴素诚实,勇敢刚毅是他自幼养成的美德,酷爱诗书,尊师重友是他一生的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有这一位主席是我们的骄傲。参观完革命纪念馆,听着老师所讲述的那些人民英雄的事迹,作为后代的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他们所忍受的痛苦是我们所不能够忍受的,在反动派和日军的严刑逼供下不屈不挠,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就算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

篇12: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2009年11月27日,利用工作间隙,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了久已向往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再一次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特别是延安精神的教育。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王家坪。1950年7月成立。初称延安革命博物馆,馆址在南关原陕甘宁边区交际处院内,1951年2月,文物陈列室正式对外展出。1952年纪念馆迁到城内凤凰山麓,并改为现名。该馆馆藏文物有3.5万多件,历史照片5500多张,图书资料1.2万余册。其中,一、二级文物有1700余件,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的藏书、手迹石刻及办公和生活用品。毛泽东长征时用过的手枪,转战陕北时骑的马(已制成标本)为该馆的独藏。

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并免费向广大游客开放。作为“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地建设项目的主体,从2006年10月10日起,总投资5亿多人民币,历时近3年重建完成。它主体建筑气势恢宏,主题广场视野开阔。整个陈列面积为10677平方米,展线长达1600米,其中基本陈列7030平方米,序厅1008平方米,半景画630平方米,临时陈列面积2009平方米。整个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品以及灯箱、图标、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半景画、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13年。延安革命史陈列分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六个主题。第一单元《红军长征落脚点》展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中国革命奠基西北的史实。第二单元《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面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过程。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表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包括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第四单元《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采取原生态表现的形式,将延安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做了具体介绍。第五单元《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反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延安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六单元《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包括为和平民主而斗争、用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转战陕北、夺取全国胜利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看着这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不禁使人感慨万分:是什么样的力量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仅有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但站稳脚跟,而且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而最终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那就是延安精神!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肘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

“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这里,人民发自内心唱出了“东方红”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这延安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

上一篇:公交行业服务明星演讲交流会下一篇:2017寒假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