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笔记

2024-08-02

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笔记(精选8篇)

篇1: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笔记

本节课包括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两大部分内容。

概念的形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着重体现把握同事物的本质进而抽象、概括、下定义、符号化的过程,采用对话形式展开,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获得:学生经历将一般问题特殊化(取几个不同的 k 值分别作图),再从特殊情形到一般(合情推理)的过程,在直观与抽象的思维转换过程中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发现参数对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影响的过程中,学习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识图过程中学习函数单调性的描述。这一部分信息技术(Geogebra 软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弥补作图的不足,增强直觉。弥补 k 值取得太少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时的直觉体验。(2)从眼见到脑想,促进思维发展。利用软件 Geogebra 的作图及动态演示功能,学生易于发现不论 k 取什么值,所得函数的图象在形状上是相同的,都是双曲线,但 k 的符号决定图象的位置与增减性,并且没有公共点,都与坐标轴无限地接近,即以坐标轴为渐近线,|k| 越大,图象离原点越远。该发现的基本都发现了(对称性在后续课上提出并证明),这些发现为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觉上升到理性。

篇2: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笔记

概述................................................................................1 1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1

1.1学习要点........................................................................................................................................1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1 1.2 课后习题.......................................................................................................................................2 2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2

2.1学习要点........................................................................................................................................2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2 3 通信技术与教育....................................................................3

3.1学习要点........................................................................................................................................3 4 网络技术与教育....................................................................3

4.1学习要点........................................................................................................................................3 5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4

5.1学习要点........................................................................................................................................4 6 人工智能与教育....................................................................5

6.1学习要点........................................................................................................................................5 7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6

7.1学习要点........................................................................................................................................6 8 教育软件..........................................................................8

8.1学习要点........................................................................................................................................8 概述

本学习笔记记录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第2版)中的知识点。黄容怀 马丁 张进宝 编著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

1.1学习要点

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看,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从技术的功能与过程上看,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从扩展信息器官功能的主要技术内容上看,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信息技术的体系:

主体技术层次、应用技术层次、支撑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能力结构的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工具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① 学校教育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学习的对象,作为教学工具,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职工信息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总务管理,学校概要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 ② 家庭教育 ③ 社区教育 ④ 企业培训 ⑤ 特殊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要素(六个要素):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视觉素养

1.2 课后习题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

2.1学习要点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

个人计算机对教师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测验:Computer Assisted Testing

计算机的应用: ① 在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② 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计算机的特点:

信息的存储与共享,信息的发布,协作与交流,科学计算 应用: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

“数字鸿沟”逐渐扩大,世界上70%居住在乡村和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很少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凸现 ②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的丧失

由于失去了面对面交流必须承担的责任,学生在bbs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③ 信息过量造成网络迷航,网上过量的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对知识的正常吸收; ④ 不利于深层次思维的培养,在信息网络环境中,人们开始习惯依赖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剪辑、重新组织信息,忽视自身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信技术与教育

3.1学习要点

无线通信:把数据信号转换为电磁波或光波后直接通过空间进行传送。蓝牙技术

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超宽带无线技术(UWB)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Worldwid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re Access)WiMax 4G技术

通信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GSM是英文Global System for Mod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CDMA是英文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

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播教学、电视教学和移动教育

电视教学的种类及教学方法: ① 系统课稊教学,在学校内开展电化教育,要由教师加以具体组织和具体辅导 ② 专题教学,运用电视教材亣替教师在某一课程中的部分传授,或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厞或补充。一般应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结合,扬长避短,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③ 实验课程教学 ④ 技能训练教学 ⑤ 课外教学 网络技术与教育

4.1学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模型:通讯主体、通讯设备和通讯协议

计算机网绔中各台计算机连接的形式和方法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等。

讠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还有负荷均衡和协同计算。

计算机网络协议主要由语义、语法和定时三部分组成。IEEE802.3标准即通常所说的以太网,它所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叫做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点接入(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令牌环网(TOKING RING),采用IEEE802.5协议(令牌环协议)

Ipv4采用32位的地址长度,而Ipv6采用128位的地址长度。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意义: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知识接收的效率,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基本功能有:广播教学、交互功能、远程控制、学习观察功能、学生管理 网络功能、电子考场功能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应用方式: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环境教学。

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若干要素促成。

分布式资源库的两个基本思想是:目录集中检索和资源数据分布存储

OSI体系结掄(7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协议集: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卣层

网竜对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瘄理解

突砤了封闭式的校园式教育,使教育能够面向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现开放式教育

对教学的理解 对学习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5.1学习要点

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借助计算机,并以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斸式(数字信号),把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㼖码ৣ码技术、存储技术等集成在一起,从而方便的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等操作。

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思路:

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的5个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 高效能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语音教室 微格教室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根据反馈原理与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交互白板 电子书包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

盲目选择先进媒ན,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教育资源艭莠不齐,重复建设严重 媒体使用不当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

6.1学䩠要点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8 专家系纟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pwork),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校拟生物㥞经网络的智能计算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数据挖掘(Data Mh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是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智能导师系绝的组成:领域知识模块、卦生模块、教师模块

人工智能技术圠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导师系统

注重已有知识、人类教学专家的经验和系统推理功能,可以集中教学专家的智慧进行因材斝教 智能歔疑粻统

将来自各地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有机地组织起来存储到相应的答疑库中,通过语意理解䊀术来分析并自动匹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自动给予问题解答的系统。教学设计自动化

包括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恮管理系统、电子绩效攫持系统 基于智能代理的网络教学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

7.1学习要点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4y):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朮、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桌面式、沉浸式、僠加式、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绗。

虚拟现实系统的5个关键成分:艚拟世界、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技支特征: 多感知性,交互性,存在性 6 自主性:是挅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

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 ①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内容。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② 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

在不降低图像质量和复杂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刷新频率将是该技术的研究内容。③ 人机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系统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可以通过数据手套、特殊头盔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还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言语及身体的动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

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例如数据手套具有延迟大、分辨率低、作用范围小、使用不便等缺点。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手势识别,面部表情识别,眼部跟踪等做进一步的研究。④ 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选择适当地系统开发工具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开发质量。⑤ 系统集成技术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包括大量的感知技术与模型,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技术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军事及航空领域 建筑城市规划 医学界 培训领域 娱乐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硬件上讲,数据存储设备的速度、容量还十分不足,现实设备造价昂贵,清晰度不够好 由于硬件的诸多局限性,使得软件的开发费用十分惊人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认知理论

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注重学生的具体经验和对情景的理解,使学习者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利完成。建构主义

教学虚拟环境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经验背景,以便学生借助这一平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模拟法则

模拟法则主要有两大类: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主要是物理模拟,即耚过设计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实验室 虚拟仿㜟校园 虚拟博物馆 专业教育和培训 特殊教育 教育软件

8.1学习要点

当前典型的软件开发技术: J2EE技术:

J2EE是Sun公司提出的多层、分布式、基于组件的企业级应用模型,在这样的一个应用系统中﬌应用程序逻辑可持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组件,每个组件是一个封装了瘄软件单元,能够与相关的一些类和文件一起组﬌成J2EE应用程序。

.NET技术: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VB.NET,C++.net,J#.net以及C#,它的最大的特色是支持交叉语言互操作,即一个系统同时可以采用多种编程语言来开发。

教学软件除了提供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软件本身也要体现创造性,包括问题的设计,启发思维的方式等。

教学软件设计理论: ① 学习理论:教育软件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或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内心的变化都要作为教育软件开发的理论支持。② 教学设计理论 ③ 人机交互理论:包括:用户对软件进程的控制能力,人机界面。

教育软䫶设计流程: ① 厯境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等 ② 教学设计

是应用系统科学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寱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③ 系统设计

包括封面的导言设计、屏幕界面的设计、两互方式的设计、导航策略的设计、超文本结朄的设计。④ 脚本设计

脚本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所做出的计算机与学生交亐过程方案设计的详细报告,是下一阶段进行輯件编写的直接蓜本,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 ⑤ 软件编写 ⑥ 软件适用 ⑦ 软件评价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软件本身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另一部分是分析学习内容,学习水平,媒体的选择与设计以及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3: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模式初探

一、任务驱动,让个性化学习思路更清晰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教材按一定的顺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比较系统化的指导。每一个年级,每一节课呈现的内容各不相同,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能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不仅在课堂上知道要学习什么,在课后也能继续学习。任务驱动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作用突出,当学生能知道所学的任务时,就能按照任务去操作、学习。

如PowerPoint的学习,不同年级对PowerPoint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明白随着学生基础的提高,学习的任务也在不断地变化。像六年级《汉字的发展》,这节课的内容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互联网了解汉字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汉字的资料做成演示文稿。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明白学习任务,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教材上出现了汉字“车”的发展,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汉字资料。当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资料后,教师要教学生如何下载,如何保存在本地电脑上。教师作为引路人,要让学生学会方法,学生明白方法后,就能在任务的驱动下,自行去搜索有关汉字资料。在保存文件时,要让学生学会系统地建立文件夹,当学生搜索完资料后,还要让学生将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二次加工,这些过程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从而让学生充分使用各种软件。当学生准备好材料后,就可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中国汉字的发展史。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不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过多干预,鼓励学生多查找资料,多动手,多思考,制作完后,还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共同促进。有效的任务驱动,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进而沿着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为个性化学习注入创新血液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教师要把握教材,积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自主探究,遇到问题时,能通过自主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时,都问老师,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大打折扣,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如在教学使用Windows画图软件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基本的使用方法后,就让学生自己熟悉基本的作图工具,在学生掌握了“刷子”、“铅笔”、“橡皮”、“基本线条”等工具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基本的画图工具绘制“我的学校”。课堂上,有些学生在画的时候,比较大意,画好窗户时,没有注意到窗户的线条没有密封,他们就用“颜色填充”为窗户涂色,由于没有密封,导致整幅图都被大部分的单一色彩搞乱了。如果清除图像,从头开始又太可惜了,学生急忙问我怎么办。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说出补救的方法,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对画图软件有了更深的理解,创新能力得到了训练。

三、创新评价模式,助力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一般学科,它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多,而且互联网又突破时空限制,这就为创新评价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传统的教学评价,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单一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有难度,而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却不难,这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所决定的,同伴之间的评价,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路。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网上共享平台的兴起,为学生展示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即时点评,又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引领学生积极利用平台的作用,开展互助评价。

如四年级学生利用Word编制电脑小报,要求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小报的编缉。作品完成后,由“参赛选手”展示小报,并加以解说,其他学生则都可以充当“评委”,通过“评分上报”模块,将作品编号及评分分值输入上传,最后由电脑自动累计得出最后评分结果。再如,借助校园网,在BBS论坛发布通告,设计环保广告,并且“下放”评价权力,让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为作者在BBS上发布自己的广告语,作为“评委”在BBS上投票或给自己觉得最好的广告语加“鲜花”或者发表评论。由于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者,可以让学生通过“换位”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进行反思性评价,从而找到差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评价不再是“例行公事”式的,它反过来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并提升了教学效果。创新评价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既帮助他们学习,又让自己的学习获得进步,实现共赢。通过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总结整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弥补其中的不足,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向,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篇4: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初探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常态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下,将分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对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能更好地弥补同班学生在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分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新方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现状

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家庭教育环境大相径庭,所以进行分层教育是重要环节,开展合作学习是最好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基础差的学生收获成功,还能让小老师收获满足感和成就感。

例如,上《制作电子小报》这一节课时,教师把电子小报的模板都设计好了,只需要让学生搜索一些图片和文字就可以了,但是意外出现了。简单的作业,30分钟之后,基础好的学生早就做好了,甚至有的学生还自己设计了另一张。而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都不知道在干吗,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非常仔细,但是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还是没有明白。由此可见,学生基础差距真的很大。如果这样一味发展下去,对今后学习将呈现出更大的两极分化局面。课堂上,老师同样的讲解,但是出现了很大差异。与此同时,基础差的学生既然不知道怎么做,为什么不举手问老师?学生的回答是不好意思问老师,看到别的同学都在做了,自己不懂也不想问老师,而且学生天生都存在或多或少对老师的敬畏,所以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

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还是很感兴趣的。不管是基础好还是基础差的学生,对这门课本身还是存在浓厚兴趣的。如果在学习中碰到了问题,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解决的,则学生会感到突破自我的喜悦感。所以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但能够让基础好的学生体验一下做小老师的自豪,还能够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好的学生的帮助下取得突破,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比老师直接教育学生效果还要好,尤其一些内心可能有点“畏惧”老师的学生,这种方法更好。

同时,合作学习中,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通过竞争使那些学习不积极、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并开展思考,在合作中不断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提升团队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的难点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难点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基础。一个教师要带好几个班,每个班级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所以如何掌握好每个班学生的基础情况和不同班级之间的基础差异情况,是比较困难的地方。

第二是如何分配团队,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有的学生基础虽然好,但是在与同学沟通或者帮助他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学生虽然在与同学沟通方面很厉害,但是信息技术基础确实很薄弱,所以如何合理分配好团队,让不同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是一个大难点。

第三是针对学生的自尊心,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尤其是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如果安排一些学习成绩相对差但是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开展合作和互帮学习的话,则可能沟通上会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实践过程中的难点。

四、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逐步入手开展。

第一是选取重点学生加强培训。平时上课中注意观察,选取部分重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模式及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等方式方法,让这部分重点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概念和帮助其他同学的相关技巧等。

第二是建立学习小组。一般5人一组最佳,人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利于团队发挥。同时每队设置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组长由重点学生担任,副组长则由团队成员推荐或者学生自我推荐,组队时队长带头,其余学生自由组合,针对明显存在不合理情况时,由老师进行调整,尽量做到每个团队的水平相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创造意识、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三是机房电脑位置调整。目前每个机房的电脑排列都是以列排列的,虽然看上去整齐方便,但是对于小组学习来说存在较大问题,大家遇到难题时不方便一起讨论,所以建议机房进行部分调整,以“鱼骨形”排列最佳,但要充分考虑下线路、空间等问题,尽量使小组5人围成一个圈,方便大家讨论和学习。

第四是课堂作业布置明确。在课堂中学习时,每次老师布置作业,小组队长不参与直接做题,而是做好分工工作,让其他成员按照分工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遇到问题,则队长负责做好辅导工作,这样在整个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队长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并发挥作业,还能让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组长指导下更好地完成作业,并且不会存在一种自尊心被伤害的感觉。

第五是以竞赛形式上课。每堂课上,布置一些作业,然后以小组积分制为原则开展竞赛,同时准备好一些橡皮、铅笔等作为竞赛获奖者的奖品。每堂课结束之后,以积分对每个小组排名然后发放奖品,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更好地掌握各项信息技术,相信通过每次竞争学习,学生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课程气氛一定非常和谐,学生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必将更上一层楼。

篇5: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南安市下房小学

黄雅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是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和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和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2)3)4)5)6)7)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并应用它们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去献身教育事业。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篇6:《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赵正平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通过上网我学习了新课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 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 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

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3.学会使用一种常用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 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员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信息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综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式组合方案;学会使用行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5.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 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

7.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养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七、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2.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

八、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篇7: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4

活动主题通常是在一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主题。而教育专题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例如: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安全与应急、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低碳经济等教育专题。

教育专题通常不是国家、地方的一个课程,没有专题教师,也没有规定的课时。所以,要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贯彻落实一些专题教育内容,就需要将这些教育专题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专题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小整合。

如何将活动主题融入教育专题之中呢?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专题,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题。例一: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在初中《播放演示文稿》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点播台”的主题活动,其中演示说明“日本人扑杀海豚、鲸鱼”幻灯片的播放顺序,在达到设计制作“非线性播放幻灯片”教学目的同时,也达到了对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控诉。

篇8: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笔记

一、根据学生学力, 成立帮扶式小组

根据学生学力高低进行科学搭配, 让学优生当小组长, 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这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劳动量, 而且还能对全班形成全覆盖。学优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开展得有条不紊, 小组成员都可以获得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班级中有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需要利用的, 那就是学优生。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共同进步, 而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都较差, 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困生, 分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让学优生成为学困生的学习辅导员。这当然是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在学习“修饰文章”一节关于文字修饰时, 我具体讲解了文字修饰的要领和操作方法。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独立操作了, 但做出来的效果很差, 根本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有些学生搞一大堆色彩堆砌, 简直就是涂鸦。还有一些学困生根本就不知如何操作,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优生和学困生进行搭配分组。并提出具体要求:小组长要手把手教会组员操作, 每个人自选内容自行修饰, 然后由老师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小组内一幅作品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 各个小组要注意, 制造出来的作品要有艺术性, 还要有美感。因为老师要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取小组作品, 小组成员个个都紧张起来。特别是小组长, 更是担心抽到学困生, 都在非常用心地教学困生操作创作。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合作学习气氛浓重。在抽查中, 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好些学困生都成功学会文字修饰, 而且知道颜色如何搭配才更美观。

二、根据学生特点, 成立互补式小组

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进行资源配置, 形成集团合力。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 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很强, 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形成团体, 就是“黄金搭档”, 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还能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做事精细的和做事马虎的分为一组, 也能够相互制衡, 形成互补。

小组合作讲究的是优势互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机结合, 每一个小组的配置都可以称得上是“强强联合”, 这对提升小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由于合作学习要引入竞争机制, 在具体任务下达之后, 小组就可以根据每一个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协作, 形成最强阵容迎接挑战。

在学习“制作一份小报”内容时, 我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划分四人小组, 留给一定时间, 让每一个小组集体制作一张小报。具体要求是:小报要有较为规范的格式, 图文并茂;文章内容可以选用网络内容, 但要有针对性, 体现我们的学习生活;图片要健康美观, 有装饰效果;标题要醒目, 注意有启发教育意义。小报电子稿还要集中打印张贴在班级中。由于有时间限制, 各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 有搜集文章的, 有查找插图的, 有准备标题的, 真的是全员行动, 因为要张贴在班级中, 谁不想露脸呢?在规定时间内, 各个小组都将小报电子版做好。看到一张张五彩缤纷的样报, 我知道每一处都倾注学生的心血, 真的感觉很欣慰。其实, 学生有太多的潜能等待开发, 合作学习为开发学生心智提供良好平台。

三、根据学习内容, 成立个性化小组

根据不同学习任务, 也可以将学生组成个性化学习小组。所谓个性化小组, 就是让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研究任务, 这也能够体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的合作小组, 并对不同小组提出不同学习要求。“优优组合”需要挑战难度较大的学生任务, “弱弱组合”则完成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男生喜欢山, 女生喜欢水, 这就是个性差异, 如果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成立一些个性合作小组, 学习效果也很值得期待。

例如, “设计贺年卡”这个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按照性别分成三人小组, 而且针对不同对象制作贺年卡。男生给爸爸、爷爷、姥爷、男老师送贺年卡;女生为妈妈、奶奶、姥姥、女老师送贺年卡。基本要求有:构图要新颖, 色彩要美观, 新年贺词要有创意, 语言表达要有个性等。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制作贺年卡, 给出的贺词也要体现具体身份甚至是性格的不同特点。先由小组筛选, 然后由老师组织学生当场打分, 选出最优方案, 制成贺卡样本, 送给选定目标。应该说这个任务并不难, 因为网络里有太多的样子可以参照, 但很多小组还是很费周折, 原因是学生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很多地方存在争议, 讨论的时间比较长。我不时给一些小组提出一点建议, 或者是稍微给点评价。课堂合作学习氛围很好, 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进行研究操作。最后, 选出最优秀的6张贺卡, 成为我们班级新年贺卡, 并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相关家长和老师手中, 反映特别好。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体会论文下一篇:老师二三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