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08

[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共8篇)

篇1:[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所谓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

一、目标呈现的情境性学习目标的定位以及如何呈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学中我们注重学习目标不是由教师为学生确定,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1.目标源于实践,创设生活情景。我们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景,情景中蕴含数学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情趣,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创设情景,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通过实物操作、表象性操作进入符号操作,让学生由实践活动产生学习需要,由需要产生学习目标。

2.目标始于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人的学习潜能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例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今天正好是11月1日,星期四,思考50天以后是星期几呢?学生顿生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3.目标赖于兴趣,创设兴趣源点。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的领悟和在对知识的顿悟,兴趣能让学生造成一种情景,从而引发学生思维、探求。数学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向着趣味化方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情趣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

二、注重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

3.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在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1.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

2.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3.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强调评价的素质化评价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等需靠正确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去引导,去激励和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关于小学数学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小数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省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怎样进行教学就是“自主学习”的课?虽然每个参与实验的教师和教研员的认识一致,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差异很大。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促进课堂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必须尽快引入到小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研究中来,应该尽早制定“自主学习”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实验进行导航和监控。首先,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能否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效果怎么样,都要受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水平的影响。其二,课堂是教师耕耘的园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人才观、价值观、学习观也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课堂教学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摇篮。是教师的教学生命最具活性的时刻,体现着教师进行教学创造的最高水平。其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自主教育的突破口。最后,有的教师认为,学校怎样评价我们,我们就怎样教。这是实际情况,这就更需要我们用“自主学习”指导思想来引导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什么?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激发和发展每一个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责任感,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探求和交流的情境与机会,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愉悦感受。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主旨,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终极目标。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激励性与导向性原则

正如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改进教学。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发挥潜能,创造性的开展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要为教师自身完善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二要有利于教师贯彻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精神(新数学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的主体发展思想。

2.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知识、情感等诸要素组成的复杂矛盾统一体。教师的课堂组织、引导和点拨占有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要始终把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多个方向和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以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使得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反映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饱和度”。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力求使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3.实用性与操作性原则

评价活动应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参与评价的教师时间短,因此,制定的每个评价指标必须是具体可测的,便于评价者开展评价操作。

二、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师生的交往状态等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 教师的组织引导

(1)教学设计

A教学目的

a 能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具体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教学目标

b在发展学生装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装的情感、态度和数学体验

c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

B教学内容

a能把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b对教材内容能够进行再创造,能把教学法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c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媒体

(2)教学过程

A教学调控

a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没有教学等待

b能够对学生创造性的问题或发挥进行保护性评价

B教学氛围

a学生装与教师没有心理距离,教学民主,关系平等

b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3)教学素质

a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b公平、公正,有错及时改正

c敢于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

2. 学生的“自主探究”

A参与程度

a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b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B学习状态

a态度:积极、主动,不依赖于教师的支配;情感和体验:愉悦,体验丰富;思维:始终处于学习的“愤”“悱”状态

C学习效果:

a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思想、方法

b有成就感

c能够对学习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3. 师生交往状态

A“师--生”交往

a信息交流畅通,反馈及时

b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

c学生主动与教师合作,并获得满足感

B“生--生”交往

a能够开展合作、交流

b能够从同学那获得不同思想、方法/观点,并进行辩论

c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细目 评价要点

教师的组织引导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明确、具体目标

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体验

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对教材内容能够进行再创造,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媒体

组织调控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凡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代替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去理解和感悟数学、发展和创造数学

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没有教学等待

能够对学生创造性的问题和发挥进行保护性的评价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教学素质 正确定位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组织、合作、引导)

公平、公正,有错及时纠正

敢于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作到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生自主探究 参与程度 全员参与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自主参与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去探求知识并获得体验 能够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探求并获得独特的体验

学习状态 态度:积极主动;情感:欢畅愉悦;思维: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体验:丰富独特;

学习效果 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有成就感

能够对学习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正

交往状态 师--生 学生与教师没有心理距离,教学民主、关系平等

信息交流畅通,反馈及时,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

互相合作,都有满足感

生--生 根据内容需要能够开展合作、交流

能够从同学那里获得不同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并进行辩论

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发展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

运用评价手段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从而得到逐步完善,也是“自主学习”的教育策略之一。但课堂教学却是教师最个性化的智力创造,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不要让评价成为束缚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工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互评为辅,市、县教研室抽评或教学视导相结合。即使是评优课,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课人要真正理解评价的意义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尤其是通晓本学科的大纲、教材和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听课人课前要了解被评价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熟悉评价表的各项内容。

3.评课人要认真听课,记笔记,听课后要认真根据教学实况逐项对照评价指标评出等级或得分。

4.根据各项得分,算出该教师的最后得分。

规范的评价操作程序可以使教师养成自主钻研业务、不断进修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促使教师真正研究教学大纲、整套教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方式,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这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主客体错位现象,即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学生没有去探索知识或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便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解难引路,很少级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小。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最终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

探索素质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教会学生学习。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基于以上思考,近年来我们着重进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并承担了“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该课题的核心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宗旨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辅以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使之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

近年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了解各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动态,深刻领会“自主学习”的精神,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燕尾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活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发人支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因此,新课伊始,教师要充分利用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激活学习动机,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尝试自学、鼓励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读书 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不轻易铺垫、不轻易讲解,不轻易暗示,让学生尽可能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只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看书自学,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不在乎学生是否全面、深入地掌握了知识。

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如看书要认真、仔细,注意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不要只看结语和结果,要逐字逐句地看,把结论和推导 过程结合起来看,把文字说明与示意图形结合起来看;看书与作图、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后,教师的指导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桌间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一是了解学生对旧知道的掌握情况,必要时组织好复习;二是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了哪 些知识,既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又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既要了解学生自学的结果,又要了解学生自学的过程,即要了解优生的自学情况,又要了解 学困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发现的具体问题,及时结给予适当和点拔,激思引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3.组织讨论,协作学习

生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是只知其然不知期所以然。此时,教师组织恰当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在讨论中,同学之间通过不同方法,不同观点的交流,互相学习、互为补充、修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 的协作意识,讨论也可以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提炼归纳,融会贯通

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的点拔,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的教学内容,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条理性较差,加上为了照顾学困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提炼归纳,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5.综合练习,形成能力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还有个“会不会”的问题,这就要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去加深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精 心设计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一是基本练习,即本节所学习的基本内容,数量不要多,但要求严格,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二是变式练习,即改变所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基质的东西,如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练习等;三是发展性练习,即把新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可以有一些“探头”,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学生可能答对,也可能错,正是通过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从错误到正确,从“不会”到“会”,发展认识,达到 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教科书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看书自学,分组讨论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形式,而这些过程又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学,教师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体服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板桥乡中心校)

篇2:[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构建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展。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学习而言的。对于自主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界有多种的解释,归纳其观点,有以下的共识: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关键词:

有效性 自主学习研究 正文: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教育的竞争。我们的学生走向新世纪,面临的是竞争与挑战,他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了使学生以后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与挑战,就教育而言,必须用“主动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解放”学生,给学生以“自由”,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为达此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当务之急。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仅靠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知识已不可能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再说,学校教育只是其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完,把知识塞得满满的,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本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中,总结出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如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让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买东西,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这种实际情境,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可极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教师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二)善用激励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地态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正如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善于激励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而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组织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A、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B、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C、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A、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B、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C、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我们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再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改变以往非对即错公式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赏学生,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要从激励与关怀的目的出发,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与不足,杜绝讽刺挖苦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与困难。

在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评价的同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数学学习中的成果记录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及时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缺陷,同时做好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对学习中有等靠思想、缺乏参与意识的学生,通过评价激发其自我意识,培养其自觉能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思考、讨论、自学、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靳玉乐教授:“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3:[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

实践表明, “自主学习”是个人适应剧烈变革社会, 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 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创造精神的温床。正如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之所以重要, 首先不是它在生活中有用, 而是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 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始终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从事学习和工作, 长期以往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促进自身学习潜能的挖掘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目的性。即能够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地进行学习, 对自身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序规划与安排。 (2) 选择性。即学习者面对诸多学习信息时, 能做到有效地发现收集、准确地选择处理, 充分体现出对信息的敏锐感受力、捕捉力和理解力。 (3) 独创性。即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能进行独立思考, 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 并且能够进行创造性地综合, 从而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 (4) 调控性。所谓“调控性”即学习者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中表现出的动机、兴趣, 能敏锐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调控。 (5) 协作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群体、团体的生活, 在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思想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强调书本知识的知识, 由此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缺乏, 及其数学学习能力的下降。

1. 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挖掘学习潜能的桥梁。实践表明,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应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为教者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从容走出传统教学中“万能讲解”的怪圈, 充分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情境, 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 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 曾多次与学生开展“角色转换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 积极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钻研教材, 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上课”, 或者互相给其他学生布置作业、制考试题、评定成绩等等。通过此举的训练, 打破了教者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学习主人地位。

2. 引导独立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出, 在数学教学中,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表明, 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 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而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 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 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 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 从而使学生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 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例:一位老师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 教者并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 而是仅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 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如此则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了学生,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 从不同角度探索出了问题的解决方式。再如, 一次教学“7的乘法口诀”, 针对学生已有了“1—6乘法口诀”学习经验的情况, 教学时, 教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图编口诀, 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 找对手进行比赛。本节课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3. 有效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 合作学习交流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所提倡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在数学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之中, 学生有记录、有计算、有操作、有汇报, 具有明确的学习分工, 而这每一项分工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

总之,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 在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引下, 学生通过运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丁红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J];湖北教育;2003年01期

[2]何亚芳;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课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0期

[3]顾亚利;自主探究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贺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篇4: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以及所具有的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做出决策的权利,如选择学习材料、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等。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学习过程。

一、设置情境,确立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不仅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关,也与学生的个性、能力、需求有关。

1.从实践中确定目标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蕴含数学学习目标,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

2.从问题中确定目标

好问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问题的获得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求知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生活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确定学习目标。

3.以兴趣确定目标

兴趣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知识。趣味性应是小学数学学习目标呈现的发展方向,教师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应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二、养成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耳、目、脑、口共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1.良好的倾听习惯

说在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学会倾听同等重要。因为,听才能获取别人的意见,听才能明白学习的知识,听才能理清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

2.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习中,有时要么提出问题,要么解释原由,要么发表观点,这都要通过“口头”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表达顺畅了,学生才能实现自主学习。

3.互助合作的意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时,其他学生要鼓掌表示支持。

4.虚心求助的意识

有求助才有帮助。学生在学习讨论时,总会有迷惑的时候,此时,如果能虚心地向别人求助,能热心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自主学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5.接纳意见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别人发表观点时自己应该认真听取,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开展,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三、多元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要注重对合作小组的团队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我们可以采用组内成员自评、同伴评价、组间互评、师生合作评价等多种灵活形式,从围绕学生学业成绩为中心的评价转向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全面性和多样化。

1.评价的多元化

在学习过程中,不光教师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我们还可以开展自主评价,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评价的全面性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方面,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我们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全面性的原则。

3.评价的多样化

篇5:[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1.1自主选练, 改变指令性机械练习。

当教师教授学生新的数学知识后, 根据学生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适当引导学生, 由学生选择性地进行课后习题练习。 这种学习方法与教师布置课后练习相比, 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完全的信任和鼓励, 而且学生选的题贴合自己当前的水平。 教师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 布置的作业可能会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起来比较吃力, 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选题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基础的题, 循序渐进地提高成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避开较简单的题目转而分析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应用。

1.2互动考查, 改变单向性封闭练习。

针对学生的数学水平可开展一系列的考察活动, 分为学生之间的考察和师生之间的考察, 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和参与积极性。 学生之间的考察即教师按照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性别、个人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在教师讲授新的课程后, 学生不再被动进行练习而是小组成员之间自行出题考察, 对于错误的题目, 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解析, 这样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师生互查则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对老师进行提问, 教师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全班同学的数学水平以便及时调整之后的教学计划。 师生之间讨论数学问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超越教材延伸至生活中, 这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后练习的实践方法

2.1设计与布置联系实际作业, 增强作业的生活性。

数学这一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教师的教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在设计和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应立足数学教材内容, 作业内容紧密贴合实际生活, 还应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 从而提高数学水平。 如在完成“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这些课程后, 为了巩固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生活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与父母去超市购物后记录一些商品的价格并进行汇总。 作业内容包括学生要观察商品的价格, 记录蔬菜的重量等数据。这样的作业与生活联系紧密, 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事情, 操作性强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跟随父母亲自参与商品的选择和称重, 对商品的价格核算有进一步理解, 对“元、角、分”的换算有更直观的认识, 更好地掌握 “ 千克、 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2.2设计与布置生动有趣作业, 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小学生普遍具有猎奇心理, 喜欢充满童真童趣的事物并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费时间完成。 因此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考察总结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在设计和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注重作业的趣味性。例如小学生对色彩和开通比较敏感, 教师可采用彩色的字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卡通人物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引导学生解答题目并缓解学生学习疲劳。作业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快乐地掌握数学知识, 让学生爱上数学这一课程, 与此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2.3在设计与布置操作实践作业, 增强作业的探索性。

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但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制, 学生不能尽情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定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设计一些操作实践作业, 作业内容应贴合生活实践且操作条件应该比较容易满足,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动进行探究。 另外, 作业可以要求学生之间合作完成, 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负责专门的任务,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协作解决问题并总结相应经验。 教师应特别注意所布置作业的可探索性, 以便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思维,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2.4设计与布置层次不同作业, 增强作业的自主性。

教师设计和布置数学作业时其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为作业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数学作业时就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相应地布置有一定梯度的作业。即布置的作业要难易相间, 且应该紧贴教材内容, 既要保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巩固基础又要保证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提高。 作业的多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结语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课后练习的设计与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牢固树立起来,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能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为最高目标,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使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使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身心和谐地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课后练习的设计与实践是当前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 课后练习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数学方法与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随着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后练习的构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是对现有小学数学课后练习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改进与完善, 强调通过内容选择、练习方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创新,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后练习实践与思考的相关内容, 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后练习

参考文献

[1]刘胜.创新作业设计提高学习效能——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07:220.

[2]陈玉梅.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61.

[3]刘婷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5, 03:182.

篇6:浅议目标导引下的数学自主学习

一、目标呈现的情境性学习。

目标定位以及如何呈现,很大程度影响着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学中,要注意到学习目标不是由教师为学生确定,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1. 目标源于实践,创设生活情景。要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景,情景中蕴含数学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创设情景,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通过实物操作、表象性操作进入符号操作,让学生由实践活动产生学习需要,由需要产生学习目标。

2. 目标始于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人的学习潜能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例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可以思考今天正好是11月1日,星期四,50天以后是星期几呢?学生顿生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3. 创设兴趣源点。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兴趣能引发学生思考、探求。数学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向着趣味化方面发展,而教师在数学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的角色。

二、注重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

学生对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圆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 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 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

3. 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在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实践中,要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提高交往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1. 听的技能。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

2. 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篇7:[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什么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式课堂学习模式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活动,因此这就要求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掌握课堂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掌握并且探究正确答案的学习过程。这是活动实践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不应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强行记忆,而是应以引导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学习,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新课程教育当中提出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方法的优点。

二、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 一) 课堂形式化,效果不明显

例如,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学生给出答案,然后问其学生是否学会,都回答会做了,一步一步的根据老师所发出的指令来进行。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此次的探究,还与老师存在着互动。但实际上学生一直都是按照老师的指令来进行的,根本上并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学生对数据的强行记忆,对独立创新思维的启发无任何有利之处。

( 二)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短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少数学生的回答代表了全部学生的回答,因此老师为了赶进度,整个教学课程下来速度过于紧凑,虽然也给予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但是思考的时间短暂,以此在极少数的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学问题就跳到了下一阶段。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还在思考当中,部分学生直接跟随其他同学的答案,促使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在其探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乐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三) 探究活动较为随意,造成时间浪费

在人为规定的方面,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其解决方法就可以,不需要在不必要的非关键环节进行操作性的探讨,这样随意性的探讨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主次不分的状况,理论和探究的时间分配比例不合理,直接影响到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

三、对小学数学中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的探索

( 一) 创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伙伴就是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会更为主动。而数学学科的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爱好游戏和生活实际出发,创建情境,让学生解答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 二) 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老师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引导者,首先应该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高足够的发挥空间和时间,给予每一为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学习机会,学生才能够有自身经历的学习感触,才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老师在教学当中创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们敢于提出任何的猜想,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并且在学生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大胆的质疑和猜想,让其学会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前提下积极回应他人的提问,从而不断的改善自身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做到对学生的指导是根据实际材料来进行的,不能够盲从他人的传言和亲信虚假信息。

( 三) 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其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不能够光靠强行记忆,被动的来接受知识,而应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而且,思维通常都是先从动作开始的,中断了思维与活动的联系,必然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实践操作最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践活动即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习惯得到提升,又能够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问题思考,在其中获取到解决问题的常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获取了知识,也体验到其中的喜悦和乐趣。

( 四) 开拓创新,布置自主探究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其教学效果。但如果大量的布置课外作业,肯定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不仅作业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课堂知识的巩固也不牢固。继而抑制住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意识,严重的会产生厌学的思想。因此,如何地布置课外作业,实现其有趣独有思考性的作业,也是一门难题。

对数学作业的设计要富有童趣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对数学作业的设计要有可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对数学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可创作性,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 五) 合作精神,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通过合作探索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地去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既可以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行互补,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主观性,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从而喜欢与人合作。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巧的培养,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耐心听”“仔细讲”。从而注意力完全集中去印证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提出来,并虚心接受同学们 的意见,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学习过程。

四、结语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初步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国家在新课程教学方法当中的重点推广对象。因此,对于如何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学校、每一堂课当中去,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同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扮演好促进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就能够让学生自己积极的去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掌握知识获取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教学效果会逐步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发展。

篇8:[小学数学]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起点;材料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仍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层面上,便于小学生浏览的数学学习资源相当缺乏,约束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出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作者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呈现起点,明确目标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呈现了画四边形的一幕:连接4个点,形成一个任意四边形,然后点击“保存图片”即可。保存之后学生很快发现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画的四边形,每位学生可以看到全班36位同学画的36个四边形,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支持,也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肯定和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这种快速交互的功能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

二、利用材料,沟通联系

学生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四边形,教师就从全班同学所画的四边形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几个图形:

你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几个图形分一分类吗?而以往的教学中学习材料都是由教师剪好提供,并且学生也没有动手分一分,只是看着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在脑中分一分,诚然学生就没有真正地“动”起来。因此,这一环节通过网络技术处理是非常到位的。有的学生按照是否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是否凹、凸来分,也有的学生按照平行线的组数来分,分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和对边没有平行的一般四边形。无论哪一种分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如何让学生自己能够主动获取它们之间的联系呢?老师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将各种图形的名称拖到相应的圈内,如果拖正确了,将出现“恭喜你,成功了!”拖对之后,再点击“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各种已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包容关系,建立完善的认识结构,形成完整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脉络。而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交互学习,探寻规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设置了运用Flash制作的三个动画,可以移动的铁拉门、可以拉动的用小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拉也不变形的三角形,学生通过移一移、拉一拉,在留言列表中写出这样的发现:

生1: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化,三角形不容易变化,具有稳定性。

生2:平行四边形是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

生3:平行四边形没有三角形牢固。

生4:三角形不会变形,三角形稳定性很强……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这样的课堂里模拟现实世界情境(提供真实的铁拉门移动、真实的拉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条件,很好地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

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网络上设计了三个操作:点四个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点击专题网站中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他们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特征:(留言列表)

生5: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6:我用量角器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生7: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

生8:两个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较好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规律。

四、巩固练习,交流反馈

在本节练习中,老师充分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学生做完练习之后,可以马上校对答案,及时发现自己做得对还是错,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查看正确人数的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错,让“错误”马上消失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外,拓展提高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单凭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那如何拓展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呢?教师还设置了拓展题,包括选择题、拼图题、研究题等,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扩充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上一篇:药品用量分析pdca下一篇:2009上学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