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2024-07-07

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精选8篇)

篇1: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学工作总结(2014-2015年第二学)海子梁中心幼儿园 张晓琴

一、思想道德与家长进行了濒临沟通

向家长传扬幼儿园保教使命和科学育儿知识,进一步了解家长、社会对幼教使命的领会与相熟,共同幼儿园做好保教使命。在教诲讲授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的机遇与条件,提供充实的操作材料。按照班上幼儿的年龄特性,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使之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和放肆事物的特性与属性。在一日活动中,留意教给幼儿初浅的,复杂的生活知识阅历,培养幼儿独立从事成就的才能。

本人能自动参加政治学习,违犯苏息规律,连合同道,热爱小我私人,服从分配,对班级使命认真负责,在使命中勤勉求真、务实、求新。以自动真诚的心态去实现园里安排的各项使命。自动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及年级组教研活动,做好各项使命,自动要求进步。兢兢业业,做到耐烦、爱心、公正、尊重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二、使命方面

让家长参与到我的使命中。在主题讲授活动中,我展开了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园察看孩子,和孩子共同实现一项使命,这活动不仅能增进我与家长的接洽,而且还能让家长更领会我的使命。与尤其儿童的家长濒临接洽,使记录获得较好的成果,真正的帮手到幼儿。家长使命: 在一样往常生活中指导幼儿领会本人与小我私人的接洽,让幼儿晓得本人是小我私人中的一员,并乐于参加小我私人活动。教诲幼儿关切小我私人,关切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愚笨、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濒临接洽,听取家长看法,跟据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家长一起改正幼儿不良的习惯。小班科学育儿知识教诲使命:

使用微信、电话等多种方法进行访问。这使我更领会幼儿在家的状况,使我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幼儿的讲授使命,而且还能促使我跟家长的相互相识,使接洽更濒临。

在讲授中我深知要退步讲授品质,关键就是要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备好每一节课。本人动手打造讲授用图和讲授器具。领会幼儿原有的知识技术的品质,他们的兴趣、需要、方式、习惯、学习新知识可以碰到的困难,并采纳照应的办法。关切部门幼儿,重视个别教诲,使其保持绝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发生高兴的心绪,创造优良的课堂空气。自动的参加工开课和各种角逐活动。多看对业务有帮手的册本,不断扩宽知识面,为讲授模式注入新的生气心愿。

时候飞逝,转瞬间,一个重大而又充分的学期又过去了。回首这学期,忙碌而高兴的使命在我班两位老师的连合合作下,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我认真做好各项使命,自动实现园里布置的各项使命。下面我把这学期的使命做一个总结。在讲授中要从事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老师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法指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总之本学期收获不小。在使命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庆幸,也在使命中发觉一些存在的成就。在而后的使命中我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勤勉退步思想及业务本质,大胆地创新讲授方式,学习老老师的讲授阅历。对幼儿加强德育教诲,加强幼儿特例教诲,重视幼儿本身才能的培养。并与家长濒临接洽,完立室园同步。与配班老师连合合作,共同确定教诲活动主题。

做很多多少数幼儿的家访使命,随时领会幼儿的成长状况,并制定了适宜的教诲办法,并记录家访状况。更好地做到故里同步教诲。

2015.7

篇2: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自己来说一说今天带来了什么蛋,基本上的幼儿都能说出自己带来的鸡蛋和鸭蛋,还有鹅蛋和鹌鹑蛋幼儿比较少见,所以说不太出,我请幼儿将这些蛋进行比较,说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观察的比较仔细,说出了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再通过感受知道重量也不一样。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请幼儿猜一猜鸡蛋里面会有什么?有的说有蛋黄,有的说有蛋白,原来幼儿说的都是已经煮熟的鸡蛋,我让幼儿再来猜一猜没煮熟的鸡蛋里面会有什么呢?这下小朋友们遇到难题了,说不出来了,于是我提议把鸡蛋打开看看好不好?小朋友们积极响应,大家一点声音也没有屏住呼吸,哇!蛋打开来了,小朋友们清楚的看到里面的蛋黄和蛋清。小朋友们兴奋极了。

篇3: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一、“浅入深出”策略

教学环节的“浅入深出”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控好知识的梯度,即每节新课的导入要“浅”,浅到每个学生都能从生活的角度对这一知识有所接触,或在生活中对这一知识有所体验。对于实在抽象、生疏的知识,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研究新知。

例如,在进行《拧螺丝的学问》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挑选班上一名个头最大的男孩与一名个头较小且瘦弱的女孩站在讲台前,让大家说哪位同学的力气大。大家都说男孩力气大。提问:“大家能想办法让女孩的力气变得比男孩大吗?”同学们想了想,说可以,但要借助工具。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轮轴“道具”让大家想:“女孩抓哪一端力气能比男孩大?”我先让女孩挑,让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对她的选择进行评价,最后再通过“比试”进行验证。这样的“浅入”让学生通过体验知道了轮轴——轮带轴转动能省力,为后续的“拧螺丝选择怎样的螺丝刀”作了铺垫。

这里的“浅”不仅仅是浅显的“浅”,还包括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科学问题。

“深出”,是指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对新知有了理解后,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教师要刻意地设计有点深度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视野才会宽阔,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把新知与生活现象接轨,才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学科更浓厚兴趣的产生。

例如,在教学《拧螺丝的学问》一课的“知识延伸”环节时,我出示了“一”字水龙头,让学生知道这是形变轮轴。我又出示了工人师傅拆卸汽车轮子的图画,让学生帮助工人师傅想办法怎样比较省力地把车轮上的螺丝拧下来(往扳子的一端套铁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还学会了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像针对《简单电路》《研究磁铁》《它们是什么做的》等课的探究学习,教师都可以采用“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

二、“化零为整”策略

在这里,“零”是零碎的意思,是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的前概念,即学生课前的碎片知识。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有的是模棱两可的,有的是用儿童化的口吻描述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基于学生的前概念,以此为起点,帮助学生甄别、验证他们的前概念,让学生碎片化的知识通过科学课的探究与学习,通过自我反思,最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光的行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发光体,并让他们将这些发光体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用光源的知识自己区分这些发光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说出理由),把非光源划去或擦掉。接着,再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区分这些光源,哪些属于自然光源,哪些属于人造光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碎片知识进行了修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知识。

像针对《生命之源——水》《固体和液体》《物体的运动》等课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采用“化零为整”的教学策略。“化零为整”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整合知识、修正错误,使其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三、“自主取证”策略

科学是重证据的学问,让学生学会取证并通过证据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取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会合理使用教材,要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在进行《蜡烛的变化》一课的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看书做实验,而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蜡烛点燃有什么变化(写在黑板上),再让他们点燃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当有些学生说出有烟冒出时,我让他们出示证据让大家看,用证据说话。学生自己想办法找证据,最后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小刀等物品放在蜡烛火焰的上端,一会就被烟熏黑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举着“证据”说:“我们找到烟啦!我们找到烟啦!”

这样的教学效果与课本中“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的教学效果看似相同,实则不同。“取证”不仅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取证的过程。因为,取证的过程是学生活跃创新思维的过程,取证的过程是学生对科学产生情感态度的过程,取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价值充分体现的过程。

在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用教学智慧变验证试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取证、自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能力在教师智慧的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

四、“研发教材”策略

科学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科学教材只是给师生提供了科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素材,它不是科学学习的全部,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材的内容远远不够,再加上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更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因地制宜、因课而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研发教材,使科学教学更加本土化、生活化、情趣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身边就有科学。

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一课中,关于“岩石的风化”有“岩石遇热再遇冷破裂”的实验。教材对于“水随季节的变化对岩石破坏”只注重了雨水的冲刷,忽略了水变成冰后体积会膨大同样会对岩石造成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我研发了《瓶子为什么会破?》一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冬天装水的瓶子会破,不是瓶子被冻脆而破,而是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把瓶子撑破”。这一教材的补充,让学生知道了存在石缝中的水在冬季会对岩石起到破坏作用。

我们在物质科学领域研发的新课教材有《怎样晾衣干得快》《一杯水怎样凉得快》《铁钉在什么液体中不生锈》《我们周围土壤的调查》等,这些自己研发的新课教材不仅补充了原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学科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加密切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以上关于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是我们近年来进行“做中学”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积累与探索,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如何提升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策略”,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篇4: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一、紧扣概念,组织教学

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概念形成、变化的过程。紧扣概念引领探究和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整合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世界需要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科学概念的成功建立来实现。有了概念的支撑,教学活动的脉络设计会更清晰,教学环节的结构性会更强。

核心概念是單元教学的心脏,教师要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度备课,依据核心概念,理清各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中的基本概念的联系,构建出单元教学的框架,以具体概念为单课教学的中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每节课中各个具体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知得以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以人类随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阔为线索编写,教师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时,要依照“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了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的教学顺序,抓住其中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把单元教学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在短短几节课中,经历人类探究周围世界的几个关节点: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引领学生通过运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去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等这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世界,理解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认知日渐深入,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习

在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情境是联系科学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反应的“纽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积极探求生命世界的本质。

首先是丰富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生命意义的热情。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方式,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之中。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迎接新生命》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中迎接蚕宝宝诞生的教学情境。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围坐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蚕卵。当一条又一条黑色蚁蚕从芝麻大的蚕卵中钻出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欢呼和赞叹。迎接生命诞生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激发了他们饲养和照顾好蚕宝宝的积极性。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教师可将“水田中的食物网”这一活动设计为玩食物链扑克牌,把水田里生活的动植物做成一张张扑克牌,学生用摆扑克牌的形式,演示他们找到的水田中的食物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学习的气氛,也充实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是营造爱生乐教、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朋辈式的师生关系在生命世界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师生之间形成的真挚的情意以及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如:执教六年级下册《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讨论式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探究,在与同伴进行话题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对垃圾减量的认识,进而产生利用废旧物进行创意设计的动力,再推动个人环保行动由自我意识扩大到写班级倡议书的层面。

三、引导亲历,探究体验

语文课用文章、诗歌与生命对话,音乐课用歌曲表达对生命的热爱,科学课对于生命主题的诠释,则可以通过探究来达成。科学课探究的主旨是“体验”,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生命过程”的环节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参与一个个鲜活的、贴近生命的活动,才能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只有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发现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世界的愿望。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师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种植黄豆并观察黄豆萌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前对种子的萌发有个大体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对“种子里有什么”产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对比干豆子和吸水后的豆子的不同,解剖黄豆和红豆,猜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以及种子的构造有了认识。教师用视频为学生揭开种子萌芽的过程,将学生的种植经验有机地链接起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种子可以发育生长成新的植物,胚芽可以长出茎和叶,胚根可以长成根”的概念。从繁殖的角度,更新学生对豆子的认知,进而产生“每一颗豆子都是一个生命”的情感。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教师可以用班级活动照片引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为什么人与人的相貌不一样”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统计-性状组合设计-性状组合活动-解释问题”的探究历程,理解“不同的性状组合造成人相貌各异”的知识,最终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由此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nlc202309051554

四、收集事实,达成认知

“言之有据,行有所依”是科学探究的灵魂。通过探究活动,收集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事实、数据,用事实说话,用证据支撑生命的本质,能增强学生对其他生命的认同感,理解不同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欣赏不同生命的生活方式等,使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更全面、深入。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收集事实和证据的形式。观察与记录蜗牛的外形、解剖并观察油菜花的结构、测量和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模拟和测量苹果树传播种子的过程、收集和整理微小世界与人类联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寻找解开生命之谜的真实答案,不仅可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更能让学生领悟到生命世界的精彩。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一课,第一个环节教学“感知污水形成及其危害”,可根据学生现场提出的造成水污染的各种可能性,直接将一桶干净的水变成污水,顺势产生探究的主题:“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怎样减少水污染呢?”然后运用大量的图片、数据,增加学生的认知,展开污染源及其危害的讨论。再通过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污水净化的步骤和意义。最后,通过对已有经验和现有信息的思维加工,学生便可对水污染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会产生巨大危害;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增强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责任和意识。

五、媒体辅助,巩固认知

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生命科学领域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视、听、说融为一体,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平时肉眼难以觉察的东西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可及的范围之内,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加深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冊《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多种动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相同与不同,认识到不同动物不仅各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且有些动物在发育的过程中身体会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且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有可能不同。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在让学生经历了找消化器官、画消化器官以后,教师再用播放“食物在人体里消化的过程”录像代替传统教学中用语言讲述和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各消化器官的作用的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消化器官与健康的理解。

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这一领域教与学的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不断渗透和强化对生命世界的情感态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之中。

篇5:科学领域小班教学课件

科学领域:小鸡做客

活动目的:

1、学习1和许多。

2、认识高低,感知上下、前后、等不同方位,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中物体所处的位置。

3、体验帮助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师自己画的小区情景图一张。自制虫子若干条

注:画面上有高低不同的楼房(认识高低);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认识1和许多);有一座楼房是三层,一、三层可以画任意小动物,第二层画一只。

活动过程:

一、活动手指,做一个关于本活动的手指操,集中幼儿注意力。例:《小小鸡》

二、教师:小朋友刚才做了一个叫做《小小鸡》的手指操,所有的小朋友做得都很认真,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听故事,老师就讲个故事做为奖品奖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鸡做客的故事。

三、故事引入:有一天,小鸡的妈妈接到了鸭子阿姨的电话,说她搬新家了想让他们去新家做客。鸡妈妈记下了新住址,第二天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出发了。

四、出示情景图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1、指出鸡妈妈和小鸡宝宝,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我们看看,就是这些小鸡们去做客,我们一起看看,有几只鸡妈妈?

幼儿:一只。(认识1)

2、教师:那看看有几只小鸡宝宝?

幼儿点数小鸡并回答数量。

教师:小朋友就是厉害,数一次就数对了,刚才老师好不容易才数对。(培养幼儿自豪感)“小鸡多不多呀?”“多”“那小朋友,这个多还能叫做什么?”幼儿讨论思考并回答。(很多,太多等)。教师最后引入‘许多’告诉幼儿,那么多,叫做许多。

3、教师:小鸡和鸡妈妈一起来到了这个小区里,妈妈停了下了,有一只小鸡问:“妈妈到了吗?这几这么多楼房那个是鸭子阿姨的.家呀”妈妈说:“孩子,鸭子阿姨说在最低的那个楼里住。”你们看看那个楼是呢?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看看那个楼房高那个楼房低。幼儿观察。(认识高低)

4、教师:鸡妈妈说:“孩子们,妈妈忘记了问鸭子阿姨住第几层了。这怎么办呢?”小鸡们都在想办法,好办天都没有想出来,小朋友你们来帮他们想想办法吧!

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说说自己的办法。教师最后说出一个办法讲给幼儿听,办法:让鸡宝宝们一起喊阿姨。阿姨听到就会推开窗户,这样就能看到她在几层里住。这个办法好吗?“好”我们和小鸡们一起喊吧!幼儿集体喊“阿姨,阿姨。”(集中某些幼儿的注意力)

5、教师:窗户是开口了,不是一户打开了,是三户都打开了。分别出现了,第一层小花猫、第二层鸭子阿姨,第三层小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幼儿思考问题。

教师:原因是我们只喊了‘阿姨’两个字,忘记加‘鸭子’了,所以的小动物都以为在喊自己呢。

6、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鸭子阿姨她在第几层住?(第二层)

小熊在第几层住房?(第三层)

她在鸭子阿姨房子的什么地方住?(认识空间方位‘上’)

小花猫在第几层住?(第一层)

她在鸭子阿姨房子的什么地方住?(认识空间方位‘下’)

7、 故事结束:她们找到了鸭子阿姨的新家,小鸡们为了谢谢你们的帮助,特意送给小朋友们一些它们最爱吃的虫子来表示感谢。(教师做为奖品送给小朋友,让幼儿体会吧帮助人的乐趣)

篇6: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愿意寻找生活中的磁铁。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磁铁若干块、彩色曲别针若干个。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个神奇的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把彩色曲别针放在纸卡上,在纸卡下面运用磁铁为幼儿表演会跳舞的彩色曲别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磁铁的话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2.磁铁娃娃找朋友。

提供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磁铁娃娃喜欢哪些东西。将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没有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各是什么材料做的?

小结: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得知磁铁能够吸住铁及铁制品。

3.组织幼儿开展“找的快”比赛。

(1)请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一找铁制品,如衣服纽扣、拉链等。

(2)鼓励幼儿找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教师将结果记在黑板上,比如消毒柜门、小水杯等。

小结:通过比赛提高幼儿寻找磁铁“朋友”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吸铁特性。

4.了解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欣赏PPT课件)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然后通过看图片拓展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吸铁的特性,现在我们到活动室外继续寻找磁铁和它的朋友吧。

教学反思

磁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常玩的物品,如:文具盒上的磁铁和书包扣上的磁铁,家中的电磁炉等等。课程取材于这一生活题材,但是“磁铁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所以活动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帮助幼儿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我由易到难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环节:先让幼儿看一看,再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最后玩一玩中,总结出“磁铁形状多;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真好玩”的科学经验。符合中班幼儿认知特点,能使幼儿在玩中学,有机会参与尝试,无论如何,幼儿都会有自己的发现,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体升,鼓励幼儿不断探索。

篇7: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雨的材料,如可乐瓶,有孔的瓶盖,吸管,树叶,海绵等,分类放在材料筐内。

2、准备几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认识的雨。

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下雨吗?你们看到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2、下大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哗哗哗)

3、下小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淅沥沥)可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么用吗?

二、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降雨师”,我们也来下一场雨吧。

1、参观材料。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看一下。

(1)幼儿参观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根据幼儿说的,逐一出示材料。

2、引导幼儿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把水变成雨吗?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选你喜欢的材料找一块空地进行尝试,注意不要将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别的小朋友身上。

幼儿自由探索。

(1)乐瓶降雨:在可乐瓶内灌些水,拧上有孔的瓶盖,向地上喷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了。

(3)海绵雨:将海绵吸饱水,一挤,下雨了。

(4)树叶雨:用树叶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点水,向空中甩一甩,下雨了。

(6)小手来降雨: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是大雨。

3、请幼儿分享自己是怎么样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三、给花草树木下场雨。

师:花草和大树渴了,请为他们下场雨吧。

请幼儿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给花草树木下下雨。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篇8: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一、统计学课程的翻转课堂———重塑教学结构的“六步教学模式”

(一)统计学课程翻转课堂的缘起

统计学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数据等手段,推断所测对象本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十分紧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因此统计学是高等教育社会科学中教学难度较高的一门课程。下面将以美国首都大学统计学课程的翻转课堂为例,详述如何在社科类应用型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由于统计学是不同学科定量研究的核心方法,因此首都大学将统计学课程指定为许多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统计学课堂的学生来自运动训练学、犯罪学、运动科学、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每学期本科生的统计学课程被分为五个章节,一个教师通常负责1~2个章节的教学任务,授课班级规模控制在20~25人。

以往在统计学习中学生们普遍表现出严重的数学焦虑或“统计恐惧症”,这种焦虑源自学生们对统计学习材料缺乏兴趣和动力,给统计学教学造成严重的困难[2]。从美国个人发展和教育评估中心(IDEA)每学期对统计学课程的评估结果来看,学生在统计学课程中的阅读量处于阅读量最低的10%的学科中。那么,如何在统计学教学中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呢?该校心理学系教师史蒂芬妮·格雷·威尔逊副教授负责入门统计课程教学,希望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来逐步解决以上问题。马克·泰勒通过研究发现新一代学生的许多新兴特点造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学习代沟”,因此泰勒针对“新一代教学”提出了“六步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课程与其未来发展的联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要求,将传统的课程内容移出课堂,确保学生有准备地参与新的课堂,改进课程评估方式和课程问责体系[3]。基于马克·泰勒的“六步教学模式”,威尔逊调整了整个课堂结构,制定了统计学课程翻转课堂的“六步教学模式”。

(二)统计学翻转课堂的“六步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学学习意义。在教学开展初期,威尔逊向学生发放了一份“兴趣和目标”调查问卷和一份书面的“反思表”。“兴趣和目标”调查问卷表是为了解学生在统计学方面的兴趣范围和学习目标情况,并以此作为课堂讨论学生分组的依据,将兴趣方向接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反思表”则是威尔逊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学习意义,引导学生将统计学学习与其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产生联系而设计的一份互动式表格,其内容如下:

在我执教这门课程的年份里,所有学生都是在院系要求之下来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们学习这门课似乎完全不是因为有兴趣,不是因为这门课程容易通过,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知名的教授,而是因为这门课是你们专业学习必须的一部分。请花几分钟时间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所在的专业要求你必须选修统计学?”请在“反思表”中注明你所在的专业名称,并以简洁而完整的句子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步,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迪芬·弗克林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理论,将知识分为六大类型: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综合知识、人文因素类知识、感知类知识、促进学习能力的知识[4]。基于弗克林的知识分类和2007年美国心理协会大学课程分类目标体系,威尔逊重新调整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知识的六大分类,分别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基础知识部分,威尔逊设计了五个教学目标: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术语,理解样本和总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假设检验的联系,理解假设检验的逻辑,理解假设检验的优劣之处,理解如何使用一个科学调查的统计数据。

第三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课程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内化课程的要求,威尔逊主要是从课堂的教学和讨论中逐步影响学生。例如,威尔逊会向学生展示各行各业中各类统计学信息,举例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统计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诸多有利之处。威尔逊希望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学应用能唤起学生将统计学和其专业学习相联系的意识,提升其学习该课程的内在动力。

第四步,将传统的统计学课程内容移出课堂。在压缩传统教学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授课时间后,威尔逊通过两种方式让学生在课下对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学习,观看视频(推荐使用可汗学院的统计学在线学习视频)和阅读指定的材料(主要是教科书),从而将课堂中“复制性”强的理论知识“移出”课堂,让“应用性”强的知识“走进”课堂。

第五步,确保学生有准备地参与新课堂。在开展课堂活动前,威尔逊需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有所了解,确保其课外学习效果,其检测手段为“定期的阅读测验”。测验是在课堂上以开卷的方式在线进行的(使用了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Blackboard”),每一个题目学生只有一次答题机会,如果学生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一定能顺利完成测试。虽然威尔逊偶然会在课堂上对学生做一些测试或是对一些知识稍加讲解,但课堂活动才是其课堂最重要的部分,其课堂活动旨在解决统计学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所有活动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大致可分为仅在课上完成的活动和课内外结合的活动。对于仅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威尔逊不会提前告知,提出问题后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可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讨论结束后学生通常以口头陈述和书面作答的形式“提交作业”。

第六步,改进统计学课程评估方式和问责体系。对于学生的最终成绩,威尔逊采用了“分割式”打分,打分项目包括了学生的课堂测试成绩10%、课堂活动表现15%、小组作业20%和期末考试成绩55%。为了促使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下积极地参与,威尔逊还会对每一次课堂任务分别打分,其承诺“学生只要努力做出合理的尝试,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所有的课堂活动作业只允许在课堂上完成。对于整个翻转课堂的成效,威尔逊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美国个人发展和教育评估中心的测试(IDEA)和学生最终的考试分数进行评估。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可发现,在学期结束时51%的学生明白了统计学对他们专业学习的意义,加入了课堂测试后,学生们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48.21%的学生认为课堂测试有用或很有用。从IDEA的测试结果可知,在加入课堂测试后,学生在统计学课程上的阅读量大幅增加,在所有测试的课程中统计学课程的阅读量已处于中游水平。在考试成绩上,相比于其他用传统方式授课的统计学章节的考试成绩,威尔逊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高出了6.73分。

二、世界历史课程的翻转课堂———内化知识的“角色演进法”

(一)世界历史课程翻转课堂的缘起

历史是完全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事实,是对过往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所以历史类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历史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适合运用翻转课堂来开展教学,但某些历史的碎片式内容较多,涉及的史实非常广泛,翻转课堂的教学难度依旧非常大。下面将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韦布洛分校朱迪·伊·高根教授的世界历史翻转课堂教学为例,来展示如何在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来提升教学效率。高根于2013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将翻转课堂引入世界历史的教学中,其负责教授的内容为世界历史中公元1100年前的内容,班级授课规模在14~35人。当高根学习了乔恩·斯普瑞思和大卫·沃尔克所关于历史学学习的书籍后,意识到历史学习的根本是要进入到对人类过去充分论证的一种状态,教师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史实或者争论的结果,而应该引导学生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去思考史料[5]。基于上述思考,高根开始重新审视其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转变角色,建立史学家身份;帮助学生探索第一手资料并学会解读这些资料的意义。”新教学目标的实现显然需要大量而高效的课堂讨论,翻转课堂恰好能满足高根教学调整需要。

(二)教学视频的制作———唤起学生“历史学家”意识的视频

高根将自己录制的视频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要材料,以最简易的技术完成了整个视频制作过程。当高根以邮件告知学校教学技术办公室其翻转课堂需要录制视频时,技术办公室很快为高根的电脑安装了一个专业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高根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授课视频录制,具体流程如下:把PPT转换成PDF文件,确保软件能扑捉到完整的PDF图片,检查麦克风是否能录入声音,学会软件中控制录制、暂停和停止键,接下来根据授课的材料录制讲课视频,录制完毕后检查录制视频质量,最后由教学技术办公室人员在24小时内把视频放到You Tube网站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中应准备一份完整的书面讲稿来保证课程录制的流畅,使用暂停键去避免“呃”“嗯”等无用的语气词。另外,软件Camtasi还可扑捉屏幕中其他的任何信息,教师可根据课程录制的需要进行添加,例如,为学生演示寻找资料或使用软件的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家”的角色意识,高根精心设计了一个介绍视频和九个基础内容视频。在介绍视频中,高根介绍了一些基础知识、整个课程安排和学习方法概述,例如快速讲解公元前和公元之类的术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所囊括的几大主题,如何根据课程的几大主题去阅读,如何提出专业的历史学问题等。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熟练地使用Blackboard去完成小测试,掌握学生对课程主题内容的了解程度,高根还为第一个视频设计了一项书面作业:写出课程的几大主题内容,解释什么是历史中的引证。在九个基础内容视频中,为了保证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掌握在课堂讨论中所需一手材料的来龙去脉,除了教科书中的内容外,高根还补充了能带给学生情境体验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启发学生的思维。以第三单元的视频为例,首先高根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内容:“在下个月的内容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统治者如何展现他们的权利,哪些史料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些文明和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态度。”再指出这一单元的主线是政府,并提醒学生还应同时注意与其他主线相关的材料。从宏观指导过渡到微观知识后,高根要求学生以一手资料为基点来展开学习。例如,在讲解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皇帝所撰写的贝希斯敦铭文前,高根要求学生暂停视频,先找到此铭文进行思考。为了使学生快速获得资料,高根还为学生提供了铭文电子资源地址,以及如何完整地在线打印的指南。在视频最后,高根列举了八个会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三)交互式课堂讨论———培养“历史学家”研究风范的课堂

为了通过课堂互动强化学生以“历史学家”身份思考问题的意识,高根的课堂活动分为全体讨论和小组活动,其中全体讨论的形式最为常用,小组讨论采用课堂临时分组和课下自由组合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讨论,高根都十分强调以“历史学家”的态度和意识去思考问题,非常仔细地阅读原始材料,清晰而富有逻辑地从一手资料中论证出结论。在课堂互动开始之前,高根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去了解学生们观看视频的情况,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没有观看视频的学生下次观看视频。在全体讨论中,“问题调查法”的互动形式最为常用,即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再给出关于此问题的多项答案,供学生进行选择,发表看法。例如,关于古以色列性别的问题,高根列出了六项答案,让学生们投票后论述他们是如何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的。全体讨论的“负责人”仅教师一人,因此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表的学生较为不利,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能会很低。为了让害羞的学生们参与讨论,高根采取了“平行互动为先”的方法,即引导害羞的学生先跟其他同学互动起来,“快!你先问你的同学,然后他回答。”害羞的学生一般都会逐渐进入互动,“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根会每过几分钟就再次激励学生:“看!你有这么多要说的。”从而使害羞的学生能保持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课堂临时小组的活动中,高根先列出视频中留给学生的问题,将学生分为五人左右的小组,展开讨论。临时小组分别讨论确定小组答案后,轮流向大家陈述他们形成结论的过程。在各小组中分别有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人和一位协调人,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向全班陈述小组讨论的内容,协调人则负责保证每一位小组成员在讨论时都有机会发言。自由组合小组的任务是“课下准备,课上讨论,”高根会根据“作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互动形式。如,“角色扮演式互动”即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进行课堂互动。高根假设自己为中国皇帝,要求学生们尝试说服他接受道家、法家、儒家中的一种执政理念。各小组有几天的时间去准备这项任务,在课本、互联网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一份关于中国历史的讲义)中寻找所需论据。

翻转课堂结束后,高根通过问卷、期末论文和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感知总结其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对课堂活动中学生们讨论的感知,高根发现充分的课堂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更可贵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随后的教学中,高根准备使用课堂无线即时答题器i Clicker随时检查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

三、小结

两位教师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重新设计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二者在教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时,常常苦于技术问题难度太大,认为录制视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本文案例中的两位教师都以较低的“成本”较为轻松地解决了学生课下学习资源的问题,直接使用网络公共教学资源,运用简单的软件录制教学视频。如今国内外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TED-Ed、可汗学院、网易等媒体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等。面对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国高校教师首先应建立使用这些公共资源的意识,提升自我对这些资源筛选和鉴别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另外,案例中两位教师使用的其他科技类教学辅助手段也值得我们关注,如教学测试软件Blackboard、i Clicker,视频制作软件Camtasi,第三方教学评估网站IDEA。这些新兴的科技手段可大大解放教师的体力,快速获得许多有效的信息,我国高校也可有意识地尝试这些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Abeysekera,Lakmal,Phillip Dawson.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definition,rational and a call for research[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2015(1):1-14.

[2]Mary A Hudak,David E Anderson.Formal operations and learning styles predict success in statis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J].Teaching of Psychology,1990(4):231-234.

[3]Mark Taylor.Teaching generation next:A pedagogy for today’s learners[C].In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of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A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self-study and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Chicago: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2010:192-196.

[4]L Dee Fink.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3:34-128.

上一篇:技术转移工作调研报告x下一篇:美丽中国,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