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科毕业案例分析

2024-07-02

法学专科毕业案例分析(通用9篇)

篇1:法学专科毕业案例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毕业作业

王老汉诉李女士、王晓楠继承纠纷案

姓名:陈帅

学号:*** 专业:2012秋法学专科班

目录

一、案情介绍

二、争议焦点

三、分析与结论

四、附录

王老汉诉张女士、王晓楠继承纠纷案

案情介绍:

2010年9月2日下午六时许,某厂工人王小军在下班途中,自己所骑电瓶车与赵某驾驶的大货车发生碰擦,王小军受伤后经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王小军系王老汉之子、李女士之夫、王晓楠之父。王小军死亡之后,王小军所在单位支付了工亡赔偿款619700元,其中包含死者丧葬费19700元,交通肇事方向死者家属支付了赔偿款334000元。王小军生前有银行存款、房屋等财产。现王老汉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诉请法院依法判令分割王小军工亡赔偿款600000万元以及交通事故赔偿款334000元,合计934000元,王老汉要求分得180000万元,并且同时分割王小军的银行存款和房屋等其他财产。

诉讼过程中,李女士、王晓楠辩称:

1、王老汉的诉请与法律规定不符。交通事故赔偿金和工伤死亡赔偿金不是遗产,不属于遗产分割范围。

2、王老汉的诉请与事实也不符。上述赔偿金是李女士主张自己的权利得到的,与王老汉没有关系,王老汉之前已经从赔偿金中获得了70000元,其余的赔偿金王老汉不仅知晓也同意赔偿金的使用范围,并立下了字据,也就是大部分给了王晓楠。王老汉再主张权利违反了自己的承诺,况且还有一部分偿还了王小军生前的债务,王老汉也是知道的。

3、李女士收入不高生活拮据,没有更多的家庭财产。

4、王老汉的诉请违反了程序,互不兼容,请求法院驳回王老汉的诉请。

法院审理查明:李女士与王小军原系夫妻,王晓楠系李女士与王小军的女儿,王老汉系王小军的父亲。2010年9月2日,李女士丈夫王小军因车祸不幸去世。同年9月6日,李女士、王晓楠向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交通肇事方赵某赔偿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后经法院判决,赵某向李女士、王晓楠支付了赔偿金334000元。法院同时查明,截止到2010年9月2日,王小军在中国工商银行存款有26000元。另查明,王小军生前所在单位与李女士、王晓楠、王老汉达成协议,除去已经支付的丧葬费19700元外,与2010年9月28日前一次性赔偿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等合计600000元,此款由李女士领取,并分给王老汉70000元。2010年10月20日,王老汉与李女士自愿签订了一份协议,李女士与2010年10月20日将赔偿款中的50万元存入王晓楠名下,并与王老汉约定,这笔钱除用于王晓楠的学习生活医疗开支外,任何人不得动用,直到王晓楠年满16周岁止。

案件焦点:

1、关于继承人范围的确定。

2、关于本案遗产范围的确定。

3、关于继承人的权益。

分析与结论:

某区法院受理此案后,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由于事实清楚,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本人认为可以做出如下结论:

首先,本案中王小军的遗产及其继承人权益核算如下:遗产有26000元,扣除李女士所有的二分之一,实际为13000元;继承人权益有334000+600000万元。依照法定继承的规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分割如下:遗产13000元,李女士、王晓楠、王老汉各分得三分之一,即李女士、王晓楠、王老汉各分得4333.33元;继承人权益除法院判决支付的交通肇事赔偿款334000元和王晓楠名下的500000万元外,余款100000万元,李女士、王晓楠、王老汉各分得三分之一。

对此案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本人认为:

1、关于继承人范围的确定。遗产继承案件,首先必须明确谁是合法继承人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均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根据法院查明的事实,王老汉为被继承人的父亲、李女士为被继承人的配偶、王晓楠为被继承人的子女,三人均是王小军的合法继承人,有权依法继承王小军生前遗留的为其所有的合法财产。

2、关于本案遗产范围的确定。本案的复杂之处就在于被继承人遗产范围的确定,由于是交通事故意外死亡,被继承人死亡前的财产和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获得的财产能否都应该成为划定遗产的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本案应当以2010年9月2日王小军死亡时其所有的合法财产确定为其遗产,按照法定继承的相关规定开始继承。王老汉与李女士争议的焦点在于王小军因交通事故死亡后,责任人给付的赔偿款是否属于遗产,能否按照遗产继承;存在王晓楠名下的500000万元赔偿款是否应当作为王小军的遗产进行分割。本案中,交通事故赔偿款和企业工亡赔偿款是被继承人死亡之后继承人获得的财产,显然这不属于死者的遗产。根据查明的事实,王小军生前的银行存款26000元除属于共有人李女士的部分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李女士应享有二分之一),可按照法定继承进行分割。王老汉诉请分割王小军生前遗留的房屋等其他财产,因为无法向法院提供有效的证据证明,这一诉请法院不予采纳。

3、关于继承人的权益。交通事故发生后,李女士和王晓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请法院判决交通肇事方赵某赔偿损失,后经法院判赵某支付了赔偿款。赔偿李女士、王晓楠的交通肇事赔偿款和王小军生前所在单位支付的工亡赔偿款不应该属于遗产范围,而是应该作为继承人依法所享有的其他合法权益,但是该继承人权益是基于被继承人的死亡而产生的,可以参照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在在本案中一并处理。其中,交通肇事方支付的334000万元,是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给李女士、王晓楠的权益,这其中并不包括王老汉,所以王老汉诉请分割这份权益,法院不予支持。死者的丧葬费19700元也不属于遗产范围,且系已经支出的费用,也不予分割。关于王老汉与李女士于2010年10月20日签订的协议,已经明确了王晓楠名下的银行存款的归属,即除用于王晓楠的学习、生活及医疗开支,任何人不得动用,因为王晓楠尚年幼,所以约定直到王晓楠年满16周岁时方可有其自己支配,这应当是协议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故作为王老汉和李女士应当继续履行双方的约定。王老汉主张将王晓楠名下的50万元存款以王小军的遗产进行分割,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但李女士已经领取的100000万元可在本案中由继承人平均分割,之前,李女士已经支付给王老汉70000元,属于双方自愿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如下:

1、被继承人王小军的遗产共计26000元,除去李女士的二分之一后,13000元依照法定继承平均分割;三人各得三分之一;

2、继承人权益100000元,由李女士、王晓楠、王老汉平均各分得三分之一,之前已经给付王老汉的70000元,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

附录:

本案适用法律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六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篇2:法学专科毕业案例分析

今年9月21日是第28个国际和平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纪念国际和平日向全球发出呼唤:“我们必须裁军,我们必须拥有和平。”

追求和平是联合国的最高使命。198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36/67号决议,将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国际和平日。2001年9月7日,联大通过第55/282号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决议还确定国际和平日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呼吁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与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并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庆祝国际和平日。

自国际和平日设立以来,联合国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敲响和平钟,邀请艺术家和教育家等作为和平使者出席纪念活动。同时,各国政府、非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和宗教团体也会举办纪念活动庆祝这个日子。目前,国际和平日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2000多个组织机构的支持。

多年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目前,有超过11万来自120个国家的维和人员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冲突地区,帮助发生战乱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持久的和平与稳定。在裁军方面,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等磋商机制取得良好成效,达成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条约,国际裁军的前景已明显好于以往。

篇3: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价值观对个体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就业价值观反应着学生的择业目标和择业要求。在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前, 法学本科毕业生大都分配至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 工作专业对口, 社会地位较高, 人们在观念中也认为法学毕业生最好的去处就是这类单位。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体制性问题的存在, 法学本科毕业生在观念上更愿意进入工作性质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方福利健全的国有单位。而对收入较高但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兴趣往往不大。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际上, 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法学专业素养不扎实、跨学科知识储备贫乏、外语应用能力较弱、知识视野狭窄等问题。还有一些毕业生虽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缺乏诚信品质、团队意识不强、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是一个人优秀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方面。

2. 学校因素

学校品牌声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显著影响。从学校品牌声望来讲,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供给量充足, 用人单位有足够的空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择优招录, 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品牌声望。事实上, “五院四系”、“985、211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其他高校。因为用人单位倾向于招录学校品牌声望较高的毕业生, 其结果就是普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目前市场决定需求, “出口”决定“进口”的管理机制下, 各个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但当前仍然存在着学校就业指导人队伍建设滞后, 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欠佳、就业指导工作办公设施落后以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3. 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状况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规模, 甚至决定着高校相关学科设置的存亡。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一方面不断提高招录门槛, 另一方面也无法吸纳大规模的法学毕业生。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讲, 他们需要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是这类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劳动保障以及性别、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 阻碍了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规范的市场规则有利于保护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创业热情。但目前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的招聘不正之风打击并影响着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法律人独有的对正义和公平的高度崇尚与捍卫, 而失范的市场规则会打击他们的法治信仰。

4. 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和父母观念也会影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减弱,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时“生源地限制”、“户籍限制”等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支持孩子非公务员工作不去, 非国家单位不选等等, 这些误导性教育导致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错失就业机遇。

二、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解决思路

1. 革新观念, 提升素质

学生个人因素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对法学本科毕业生而言,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第一, 必须革除传统法学毕业生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解放思想, 要在最具活力的各类工商企业中大展风采, 用法律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素养维护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破除乐于安逸, 固守安稳的观念, 要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第二, 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致力于所学, 在学有所长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同时要特别注重塑造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将“立德”、“修心”作为人生至高理想追求。

2. 塑造学校品牌, 提升就业服务

从学校品牌效应来看, 用人单位对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状况并不是悉数掌握, 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往往是部属重点高校, 而对非部属高校等地方性或地区性高校关注不多, 了解也不够。因此, 这类高校法学培养单位就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探索独具一格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向社会积极推介自己的法学人才, 提高社会认可度。

从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出发, 要构建“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化”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应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的工作,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专业化”就要求高校应该有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及设施和设备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打造和提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现代通讯联络手段, 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准确地发送至每一位毕业生。

3. 开拓就业空间, 规范市场秩序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讲,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应灵活调整招录政策。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 必须经过两次类似过独木桥的大考, 一是国家司法考试, 二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这两次考试的特点是参考人员多, 通过率低, 且均与从业直接挂钩。再加之,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招录学历门槛逐年提高, 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的机会日渐缩小。因此, 基层政法部门可否灵活调整招录政策, 降低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报考门槛, 灵活招录测试方式。

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成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但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出现因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而拒绝录用的情况。同时, 国家有关部门应严厉查处各类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破坏公平正义、损坏公平竞争的事件, 保障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竞争权利。最后, 从长远考虑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4. 完善社会保障, 优化家庭教育

要继续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畅通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 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作为家长, 应与孩子充分沟通, 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就业诉求, 尊重青年人的正确选择, 不应以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孩子的就业选择, 做到建议而不决定, 指导而不干涉。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 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5) 。而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首要职责, 也是国家、社会及家庭的重要责任。因此, 各方面应积极协作加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注释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http://www.mycos.com.cn/McResearch/ShowBBFJ, 参考于2014年2月8日.

22011年度中国律师行业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J], 中国律师, 2012 (1) :82-85.

3江国青.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0 (1) :135-142.

4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1) :121-134.

篇4:法学本科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关键词:毕业论文模式;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然而,“抄袭”“拼凑”“走过场”等词依然是描述当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词,不可否认,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已呈下滑态势。针对这一态势,学界从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具体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制度构建。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也存在不足:其一,观点雷同,重复建设,可见部分研究者的态度并不严肃认真;其二,对策提出的角度,局限于毕业论文创作涉及的因素和过程,缺乏对论文创作模式本身的讨论,即使有也是“多元化”等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操作意义。本文以法学专业为例,强调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传统毕业论文模式,实践性是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的“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一、案例选择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將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熟悉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通过这种知识领域的跨越,即考核学生对法学思维、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又考核了学生将各类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 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二、文书设计

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法律文书写作形式上的格式化包含着远远超过形式主义的法律内容,它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积累、复制与繁殖,是文书制作者按照逻辑规则整合和实际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是文书制作者在司法实践中的品格和创造性思维,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法律语言的话语权威实现国家法治。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教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曾指出的那样:“现在有些司法文书,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文书,水平不高。有的语句不通,甚至有错别字;对事实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层次不明;对使用法律的理由表达不充分,有的不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差错。”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言简意赅、逻辑严谨。

三、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是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梁”。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点重要的不同: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的选择时,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的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四、案例分析

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

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分析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性、多类型性、专业差异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也应“因校制宜”“因业制宜”。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高校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建议性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篇5:法学专科毕业自我鉴定

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从大学一直下来,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也许我的知识有限,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我有生理缺陷(从初中起我的听力就逐渐减弱,但并不妨碍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反而更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我不行!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2.我是法律专业毕业生,从小开始我就对法律专业十分热爱,进入大学有了这个学习机会,我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四年的努力学习使我有了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下面是自我鉴定。

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自我鉴定《法学专科毕业自我鉴定》。大学几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课余时间我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实的 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

锐意进取,永不自满是我的座右铭。在法学专业课之外我又辅修了许多跨专业选修课,它们使我获得了丰富的文学,社会学,英美文化等知识,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法律是公平的象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学的磨练使我不得吸收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原则,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在为维护-法律公平做出一份贡献。

【扩展阅读篇】

篇6:法学专科毕业论文具体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毕业论文为5学分。

2、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课程内容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学专业的特点。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或单纯的案例分析不能作为毕业论文。字数应当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8000字。

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选题。但必须遵循这样以下原则:(1)必须限定在法学专业范围;(2)必须反映专科水准;(3)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

3、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安排在修完法学专业80%的主干专业课程之后开始进行,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修完全部课程后完成答辩考核工作。

(二)毕业论文具体要求

1、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网络作品也应注明网址。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3、毕业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一式三份。

4、毕业论文完成后一律制成电子文本(用WORD格式),并要求排版,录入

3.5软盘(要写上所在电大分校、工作站、教学班、专业、姓名,论文题目);

论文正稿的字体、字号、打印、装订程序的使用执行省电大的统一要求,具体如下:

学生同时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含初稿和正稿)。

(1)、论文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正稿及参考文献正稿用A4纸打印。打印字号为: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

(2)、按照封面、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封底的先后顺序进行装订成册(一律左侧装订)。

篇7:法学专科毕业案例分析

为了统一规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格式,现对毕业论文格式作如下要求:

一、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装订,必须用黑色墨打印。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正文、注释、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

1、封面格式要求:

(1)封面左上角:“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黑体,小四号;

(2)封面中间稍上适当位置:毕业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

(3)封面中下部适当位置(居中分行排列):依次为——姓名、学号、学校(所在市级电大)、指导教师、写作时间,四号字、黑体,2倍行距。

2、目录页格式要求:

(1)目录二字(二字间空一格),居中,宋体,小三号;

(2)目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大标题、二级标题的页码,分散对齐,宋体,小四号。

3、论文摘要页格式要求:

(1)摘要(加方括号)二字,空二格,宋体,小三号;

(2)论文摘要的内容,紧接摘要二字组成一段,5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

(3)关键词(加方括号)三字,空二格,宋体,小三号;

(4)关键词的内容,紧接关键词三字组成一段,宋体,小四号,每词用分号隔开。

4、正文页格式要求:

(1)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居中;空一行,才到正文。

(2)正文中的大标题,小三号黑体字;

(3)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字,专科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500-----4500字,本科正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8000字。

(4)正文段落的行间距:缩进,左:零字符,右:零字符;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1.5倍行距。

5、注释页格式要求:

(1)注释,小三号黑体;

(2)注释内容,宋体五号字。

6、参考文献资料(对所引用的他人的观点、参考的文献注明出处)页格式要求:

(1)参考文献资料(加方括号)六字,小三号黑体;

(2)参考文献资料内容,宋体五号字。例:

[1]于秀云.远程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王金发、陈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7.三、页码(页面底端,居中):从论文摘要页(该页页码为1)开始至参考文献资料页

篇8: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工医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所医学院校2013届药学专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在其毕业返校进行论文答辩时, 对其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毕业一年后, 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每次发出问卷509份, 两次分别回收508份、505份, 回收率分别为99.8%和99.2%。

2 调查情况与分析

2.1 就业形势认识

对就业前景的认识进行调查时, 3.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充满信心”;49.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有一定的信心”;“感到迷茫, 缺乏信心”的毕业生占38.0%;只有10.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心灰意冷, 毫无信心”。毕业一年后的调查显示, 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到本科院校继续读书和已经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占94.5%, 只有5.5%的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还在观望。由此可见,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客观, 但求职时有一定压力。

2.2 期望薪资与现实薪资情况 (见表1)

调查显示, 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较务实, 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大多数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及现实月薪都在1 000~2 500元, 少数高于2 500元, 只有极少数低于1 000元。

2.3 理想工作与实际工作情况 (见表2)

调查显示, 医院药房药师工作受到较多毕业生青睐, 但实际就业情况表明, 药学专科毕业生要进入正规大医院还有一定难度, 药品企业管理和药品企业高级技工虽然也是毕业生期望的工作, 但刚毕业就从事企业管理或担任高级技工也是就业单位难以接受的, 药学专科毕业生要从事科研工作, 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都不足。就业实际情况表明多数毕业生最终选择了药品营销或其他职业。

2.4 工作所在地

毕业生在工作所在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 38.5%的学生希望在本省工作, 愿意在生源所在地工作的占29.4%, 22.0%的毕业生决定去大城市, 只有10.1%的毕业生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就业一年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32.3%的学生在其家乡顺利就业, 13.4%的学生在南方城市打拼。这表明生源地的人脉资源优势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快速发展创造的较多机会和高薪待遇对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5 主要就业途径

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途径方面, 50.9%的毕业生选择现场招聘会, 21.8%的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 18.2%的毕业生通过亲友或熟人介绍, 9.1%的毕业生直接上门推销自己。现场招聘会在毕业生就业途径中具有优势, 快速与便捷的网络在毕业生就业途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6 选择工作考虑的主要因素 (见图1)

调查显示, 在选择工作时, 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成为毕业生考虑的首要因素, 其次则考虑工作稳定与否, 收入高低是毕业生选择工作时考虑的第三大因素, 然后是其他和兴趣, 创业机会大小是毕业生考虑最少的因素。

2.7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见图2)

调查显示, 缺乏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次, 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实际岗位与期望相差悬殊也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再次, 不了解就业市场、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就业信息量少、缺乏就业技巧等问题的存在, 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 缺乏社会关系、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较为苦恼的问题。

2.8 就业所具备的素质能力 (见表3)

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兼职或其他社会工作,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获校级及以上奖励, 但较少学生参加过除学校设置的课程外技能培训, 获得过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少。

2.9 调查结果

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 13.5%的毕业生选择“降低标准”;81.7%的毕业生“调整期望值, 但不一定降低标准”;1.9%的毕业生不降低标准;有2.9%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如何应对。

2.1 0 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

在回答“求职择业过程中, 你最希望学校为你提供的指导服务”时, 27.7%的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信息, 25.0%的毕业生希望在求职、面试技巧方面加以培训, 16.9%的毕业生希望对就业政策、形势进行全面分析, 16.1%的毕业生提出要对职业礼仪与形象加强指导, 14.3%的毕业生提出要对职场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进行剖析。

2.1 1 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与能力 (见图3)

毕业生一致认为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与能力 (按重要性大小排序) , 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乐于参与竞争的品质与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 结论与建议

篇9:法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关键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2-02

法学专业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被列入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之一。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说:“这说明法律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教育管理混乱,又被全国大小高校奉为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大建法学院系。五年前教育部登记的法学本科院系只有300多个,今年已经翻了一番,增加至608个,这还不包括民办高校。虽然教育部门也在干预调整,但情况却是‘边控制,边膨胀’。另一方面则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门槛有所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实际通过率又较低。未来几年法学就业形势还将继续严峻。”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去提前了解和适应其不可预料的变化,所以从此时开始关注本专业的就业趋势也是一种积极备战的状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就业的基本现状

(一)在就业渠道方面。

据调查34%的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22%的毕业生通过网络邮寄的方式就业;23%的毕业生通过熟人介绍;31%的毕业生是通过实习留用的方式解决就业的;还有7%的毕业生是通过例如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就业的。

(二)在就业地区方面。

在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五成多,有近四成的法学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市工作,而只有不到一成的法学毕业生选择在县级地区工作。可以看出毕业生更倾向于在较发达的城市里工作。

(三)在工作岗位方面。

有一多半的法学毕业生在律师这一行业中打拼;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是既通过司考又通过公务员考试,成功进入公检法机关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四)在工资报酬方面。

律师行业中流传着“三五八定律”,即律师的薪水与他入行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调查,六成多毕业生的工资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近两成毕业生的工资较从业时间较长的同职业的人来说偏低;当然,也有一成多的毕业生目前有着较高的工资待遇。此外大学生普遍对工资方面期望很高,表示对于目前的工作及待遇等方面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五)毕业生在求职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毕业生初出“象牙塔”缺乏一些必要经验,在其求职以及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涉及到这方面。其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实践以及人际关系的不足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52%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目前窘境的最大原因;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还有4%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由于信息渠道不足。

(六)在求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

毕业生跟我们分享了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比较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其中1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的成绩与考证比较占优势;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在求职中非常重要;2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与实习经验都很重要;50%的毕业生认为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重视能力高过学历的社会,因此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制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于是法学成为热门专业,法学人数以高于工作单位所需成倍增长。几乎各个学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专业数量日益泛滥。然而,在校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缺乏社会经验。所以,无论在社会实践能力还是专业从业能力方面都无法满足这个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二)心理原因。

许多大学生报考法学的原因是它是热门专业,前景较好,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但法学属于相对枯燥的专业,仅仅靠报考前的热情是不足以为之后的4年持续加温的。此外仅仅靠背书、背法条也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诸多需要掌握的法理、法学概念、法律条文以及司法解释等内容,要求学生除了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还需要对法学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这些心理上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迷,专业知识不牢固的原因,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国家政策对法学就业添置门槛。

我国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有很多限制。我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都规定了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行业必须具有本科文凭,并通过司法资格考试。一方面,法学专业的就业大多集中在公、检、法以及律师事务所,司法资格考试将大量法学毕业生拦在就业门槛之外。另一方面,其他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对法律事务工作者的需求相对较小,且对应聘者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符合要求。

(四)专业固有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面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律师事务所等几个方向;但国家机关方面人员招收的数量非常有限,律师事务一般不愿招收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此外,该专业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课堂与现实的差异较大,大学对于该专业的知识讲授只是停留在入门和引导上,偏向理论方面;并且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层面较浅,学生并没有紧迫感,这些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自主解决问题,这明显与用人单位的初衷不符。

三、解决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人才培养专业化,实现法学职业教育专门化。

我国目前大学法学教育参差不齐,其学历层次分布广,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提高法学的专业化程度将法学教育集中于本科院校,从大专、独立院校中逐渐退出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使培养的法律人有更强的法律专业素养,更能适应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并能很快与世界接轨,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高等法学教育课程设置。

重视法律实务课程,以此培养在校生法律职业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司法机关等多方主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相关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建立相对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适应并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走向基层,分散就业。

从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数据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流向大中城市,而现实中,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工作者数量少,而高难度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近年维持在10%,国家应该引导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但有较好法律素养和热爱法律工作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切实解决民众所需所惑;另一方面将法律零距离送到基层,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自下而上的关键力量。

(四)相关国家机关应进行体制改革与人员精简,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相关的国家机关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存在部分占着岗位不干实事以及能力不强但以“老人”自居的人,使原本就少的岗位更加紧缺。

(五)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放低姿态。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创新高,大学教育已不是精英教育时代,多数学校的教育实际是职业化教育和大众教育,新生代大学生需清醒的认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能力与实力,不应碍于颜面贬低对学历没有过多要求的职业,放低姿态,从简单的工作入手,把简单的事做好。

结语

目前中国正在向法治化社会转变,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化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国家机关每年都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且企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律师行业也急需补充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法学就业情况虽不容乐观,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好职业规划。路是走出来的,只有迈出自己的脚步才能收获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吕保华《当前法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下的政策现象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

[2]王志玲,【J】《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姚国艳,《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上一篇:关于敬业奉献的俗语谚语有哪些下一篇:上海哪里有钻石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