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社区教育

2024-08-21

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精选9篇)

篇1:未成年人社区教育

北林路街道办事处

2009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北林路街道办事处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依托社区较为完善的功能场所、爱心群众等育人资源,加强与学校的共建共育、与家庭的沟通联系,积极搭建教育平台,拓宽有效载体,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现将2009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和领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党工委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专题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几次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一)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中的保障作用。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办事处副书记担任组长,宣传、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同志为

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社区德育教育计划,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把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筹领导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基地,依托社区各种阵地和设施,发挥社区人才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开展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贯穿起来的活动,保证学生校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让未成年人时时受到教育,处处得到关爱,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二)积极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引导未成年人“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继续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设“五小行动”(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18岁成人仪式、16岁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基层进一步开展“老少共建”、“手拉手”等形式多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使更多老同志发挥优势,更多的未成年人从中受益,达到“老少共进”。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一)实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阵地建设工程。积极协调辖区单位,争取与河南省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免费集体参观,对在校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家长携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积极协调辖区内的图书馆、文化馆设立专门的少儿阅览(活动)室,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要积极发挥教育阵地作用,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二)实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爱工程。各社区广泛开展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自救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活动,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建立健全“一校一警”机制,选聘公安干警或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使法制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努力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控制工作。

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上级指示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方法,克服弊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巩固现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北林路街道办事处 2009年12月18日

篇2:未成年人社区教育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面改善和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一是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社会性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三是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四是积极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我区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潜在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和组织参观,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参观企业、单位增强未成年人的奋斗思想。

我们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的摸底调查,做到情况详实,管理规范。定期对社区的情况进行核实。同时,结合园区环境工作纵深开展,我们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步伐,创造适合未成年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新建书屋、卫生站、远程教育站点等工程,通过这些文化信息平台,一是可以给未成年人提供不断学习,充实文化素质,吸取“精神食量”的机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通过现代信息应用平台,可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生存技能培训教育,使其能有

所学、有所做、有所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和“一对一”帮扶活动,对贫困家庭及未成年人给予一定的国家政策性保障和帮扶,让其对社会生活充满自信心,更多、更好的帮助他们走出一时的困境,鼓励他们勇于创造更好的生活。四是积极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等职能机构作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优良作风,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工作,开展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并通过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未成年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妇代会也及时的对未成年人给予了关心关爱帮扶,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文化知识培训、生产生活技能知识教育。

总之,社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典型和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从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创新,狠抓落实。

龙西社区

篇3: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情感教育

一、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个体道德情感是个体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它是一切道德活动得以进行的主体保证。情感发展是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少年儿童的一切生命活动, 无论是认知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 都维系于情感的驱动。“情感是少年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 他们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内在驱动力的。”与传统道德教育强调认知的先性不同, 我们主张道德教育首先从情感出发, 激发少年儿童的内在生命力, 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

道德是人的价值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人的智力生活不同, 它关涉价值判断, 间接告诉人们应当怎样行动, 怎样生活。道德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 具有科学所没有的情感性和人文性, 所以, 道德学习和科学学习不同, 道德规范要内化为人的德性, 必须有情感的认同。在道德学习过程中, 情感既是动力, 也是中介和目的。只有发挥情感的作用, 才能真正建立起个人与他人真情交融、亲密友爱的关系。

二、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缺失的现象及其原因

何怀宏教授在《伦理学是什么》一书第六讲“道德情感”中举了一个道德情感缺失的例子:一位高中男孩只是由于好奇和最近不顺心而想撬开同学小文家写字台的抽屉, 他在一个寒假的雪天借同学聚会之由将小文电话叫出, 趁小文不在家, 怀揣螺丝刀上门。小文家当时只有奶奶在, 奶奶和他很熟, 那天还为他削苹果, 而他竟然因为奶奶的存在会破坏他的计划而用水果刀刺破了老人的脖子。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是一个无知而又残忍的孩子杀死了一个自己熟悉的慈祥老人。这也是最不幸的一种悲剧:老人递过去的是苹果, 得到的却是刀锋。“而且看起来是为了多么简单和不重要的一点缘由——仅仅因为一点个人的好奇心 (想看那抽屉) 和一点不顺 (在台球赌博中失利) , 就这样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这只能说凶手的感情已至冰点, 他感同身受别人痛苦的能力已经冻结。”

这只是道德情感缺失的一个案例,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研究中发现情感荒漠化现象已呈显现之趋。部分未成年人没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不关心是非善恶, 缺乏广阔的胸怀, 做事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自私, 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 缺乏同情心, 并且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明显增加。究其原因, 大致有如下几点:

1. 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影响

急功近利的社会流行风气刺激了人的欲求, 过度的物质主义遮蔽了人的丰富性。在物化的社会中伴随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而造成的一些领域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现象, 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接受这些腐朽观念的孩子走上社会, 只能是一个精神残缺和人格畸形的人, 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感情。

2. 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和游戏以大量信息包围, 使一些人精神变得麻木, 容易被流行的媒体、流行的资讯传播方式牵着鼻子走, 当面对需要独立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时, 未成年人被自己单一的精神味蕾限制住了, 缺乏灵敏和热忱, 缺乏真知灼见, 缺乏热烈的情怀。

3. 学校教育中人文价值的缺失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沦为背书机器、考试机器, 即使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教育仍然漠视学生心灵的发展, 人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都受到影响, 人文性缺失严重, 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化作为精神积淀, 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彼此关怀的精神砥柱。

4. 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的教育伦理观念及方法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开始, 良知和犯罪的基础都在潜意识中产生和发展, 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未成年人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健康的人、自由乐观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人道主义、人的权利和责任以及爱的教育, 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 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人格与个性的教育, 同情心、宽容心、理解力的培养, 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将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对己的自我认知感、自我适应感、自我同一感、自爱自尊感、自信自强感;对人的同情关怀感、体贴仁慈感、友谊真诚感、善解人意的挚爱感;对自然的敬畏感、亲近感、秩序感、护爱感、神往迷恋感;对社会的合作责任感、公正公平感、荣誉成就感、爱国使命感。”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 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 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 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 并在特定的情感场中, 形成特定的道德情感品质。

四、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情感教育的措施

1. 让未成年人接触、亲近大自然

情感培育在人类幸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大自然在培育情感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自然美景和沉醉于美景中的情感, 能够唤醒青少年内在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哲学, 都把自然和道德联系起来, 认为“生” (包括人和其他生命) 与“德” (人类行为) 是统一的, 万物生生不息是人类最崇高的德行。很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曾经表示过万分感谢他们童年面对大自然时的生活, 正是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给了他们无穷的熏陶和启迪, 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感情和创作的灵感。要培育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 就要让少年儿童亲近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恢复他们自然纯真的天性。

2. 用文学经典滋润未成年人心田

巴金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提倡“读名著, 读经典”是一种导向, 用前辈人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下一代, 陶冶情操。“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 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 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 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 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文学经典本身人文性就很强,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产生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也会自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营养,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 恢复学校教育的人文性

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 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普遍降低。另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逐渐消失。而教育应当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源泉, 成为提升社会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灯塔, 成为社会充满活力的创造性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文性, 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与人应该建立一种认识上的、情感上的联系与交流, 这会激励他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追求更加丰富的生活。

4.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弗瑞德 (1980) 在《母亲、父亲和孩子》中说,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趋向于两种极端, 一方面, 父母过于严厉、严格和专制, 忽略孩子的任何权利;另一极端, 父母给孩子全部的自由, 完全放任的自由, 不进行任何教育。这两种极端的关系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应该运用适度的方式, 因为不必要的严格、严厉、专制以及忽视孩子的任何权利, 和不受约束的、过度的自由一样有害。”

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及独立人格需要家长尊重孩子, 平等地对待他们, 并且需要家长适当引导他们, 教会他们与人融洽相处。家长尊重孩子, 孩子也会学着去尊重他人, 这种教育的效果与一味地宠爱孩子完全不同, 过分宠爱孩子, 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和自私。现在未成年人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他人的利益, 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要使孩子摆正位置, 家长就要同孩子平等交流, 让孩子同他人平等交流, 在交流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平等地位, 衍生出尊重他人, 同情和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的道德感情, 形成有礼、公正、谦让和宽容的美德, 滋生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无限善意。

篇4: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初探

关键词 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74-02

1 社区教育内涵

社区教育最早由美国的杜威提出,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特定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社区和谐的活动。从社区实际出发,挖掘、整合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人人参与,形成强大的社区合力,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如今社区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 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改善,城乡学校教育的差别迅速缩小。但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且当下学校教育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双休日、节假日,家长无暇管教,未成年人无处可去,或沉迷于电视网络,或在村内游逛,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完整的教育应该是寓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一体。因此,应当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制度,探索一条新途径,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让广大的农村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能够健康成长。

3 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体系

理顺关系,健全组织机构 目前农村许多地方没有社区教育机构,即使有也限于附设在成人学校,仅是挂牌,由于制度不健全、人力物力所限,形同虚设。

建设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是推进农村社区教育良好运行的首要举措。以政府为主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构建县区社区教育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为主的的组织机构,设置专门社区教育工作者,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整合资源,打造社区教育阵地 农村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虽不如城市丰富,但只要深入挖掘合理整合,能够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地开展。具体可以开拓以下阵地。1)以村民活动中心与农家书屋为基础,打造村级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目前,每个村庄都建有村民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国家投入了很多文体设施。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村委会协调,专人负责,定会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乐园。

2)以乡村中小校为基础,筹建乡村少年宫。由于政府的投入,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以极大改善,场地及文体设施齐全。但在双休日、寒暑假,中小学校园处于闲置状态,若业余时间开放,少年儿童虽得以发展,但教师的休息又无法保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在乡村学校开设少年宫,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开展相应活动。

3)开拓农村民办社区教育阵地。社区教育政府投入是一方面,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农村社区教育。如今社会力量办学在城市已经方兴未艾,无论是文化课辅导还是音乐、美术、书法、舞蹈、体育应有尽有。教育行政部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适当降低在农村社会力量办学门槛,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社区教育,特别是在文体艺术方面,不但可以弥补农村学校艺体教育的不足,而且可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不拘一格,打造农村社区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便无从谈起,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更是如此。社区教师一方面要求思想道德水平高尚,同时文化知识扎实兼具文体艺术方面特长。由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更要革新理念,积极探索,力求造就一批热爱农村、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成功的做法主要有:

首先,构建专职教师队伍。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要制定选拔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担任社区教师,投入社区教育岗位。健全师资培训考核制度,对现有人员岗前培训、岗位考核,督促教师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的新需求。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对教育活动的开展给予监督管理。

其次,选聘兼职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多方联动,选聘农村中热爱教育的党员干部、劳动模范、法律工作者、乡村医生等担任兼职教师,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发挥他们的优势,弘扬他们工作生活中真善美,讲解传授与自身业务相关知识技能。有利于少年儿童全面接触到社会,也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双赢。

最后,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社区居民是社群教育的参与者,其中村两委成员、优秀中小学教师、在校大学生,这些人多数热心公益事业,不计报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教育贡献力量。

教育活动内容的开发 农村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内容,要根据本地实际开发适合农村未成年人特点的相应课程。既要尊重家长和未成年人自身的要求,又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但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借社区教育之名为中小学生补课”的行为。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做法:

1)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乡土乡情教育。目前广大中小学都在大力推广国学教育,应该肯定这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传统道德的教育,有益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但不容否认,不少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估,挤占教学时间,冲淡了教学内容。不妨在社区教育中开设国学教育,让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优良的民族传统,培养高尚的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国学村马家沟便是典范。同时可以结合家乡特点(比如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乡名人、非物质文遗产等)开展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乡土乡情教育。

2)开展文体艺术活动。开设合唱队、书画组、手工制作室等社队活动,弥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不足。除了传统音体美教育,开展剪影、舞蹈、泥塑、书法、工艺制作等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开展拉丁舞、跆拳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游戏活动,吸引少年儿童参与健身运动,使每一个孩子至少掌握一种的体育健身活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学校开展有局限性,不妨将此项内容与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导未成年人科普阅读、科技制作、科学实验、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实协作的科学态度,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基础。围绕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组织开展 “爱我家乡、美化家园”等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公共卫生,植树种草,培养环保意识。通过组织田园体验、乡镇企业参观、帮扶孤寡老人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未成年人走向社会,感受幸福生活,感悟未来责任。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教育社区化也是校外教育的一种趋势。探索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模式,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满足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2-24.

[2]邵红.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创新[J].中国社区教育,2013(4).

[3]张斌,单永贵.浅谈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EP/OL].[2013-11-18].http://www.js-study.cn/a-22191-2.html.

[4]戴建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营”意识与策略[J].成人教育,2013(2):86-88.

[5]吴国庆.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

篇5: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工作出发点,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开展有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工作

1、不断完善社区文化信息平台,给未成年人提供不断学习,充实文化素质,吸取“精神食量”的机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法律宣传方式,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3、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4、积极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文明意识,积极倡导文明礼仪,努力培养文明习惯。倡导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

困难群众、灾区等捐款款物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文明践行者、传播者。

篇6: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制度

一、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社区团支部负责,学校协助建立相关

工作、会议等制度。以便长期有效的开展。

二、社区应却实加强对此项工作领导,确定每一个工作人员具体负

责此项工作。

三、社区未成年人教育要以社区为主,学校学习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相关工作再征求社区关工委负责人,学校校长,家长的意见的基础上共同确定。

四、开展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目的是加强社区,学校,家庭的联系,共同搞社区未成年人区内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建立大手拉小手带动社区未成人健康成长。

五、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职责与内容:

1.定期的走访未成人家里,多与家长沟通,一起努力做好未成年

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经常与未成年人沟通,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研究对未成年人教育措施。

3.开展调查研究领导小组会议,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

育。为社区,校外的未成年人献计献策,为社区未成年人教育

篇7: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确实提供组织保障

社区每年都把未成年人教育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并成立了未成年人教育成长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按小组划片,落实了责任,进行了党员“一对一”帮扶,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以宣传和法制为重点,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

1、未成年的健康成长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教育外,社区也是一块重要阵地,社区在办用房紧张的情况下重视阵地建设,设立了“关爱下一代成长办公室”“社区阅览室”等未成年人文体活动空间。

2、配合公安、司法、计生等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好各种宣传资料。组织社区老年人文娱队,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反对邪教”“文明城市、文明市民”等活动宣传,邀请了县电影院到体育场放了两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大片,深受群众喜爱,使未成年人在耳闻目瞩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三、抓好重点、切实为未成年人多办实事。

针对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社区采取“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的工作方法,尽力为未成年人多办实事,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如:1.社区在结合民政局的“春荒”行动中,给社区孤儿饶盺颖及时送去了生活、学习补助;2.孤儿梁乐因家中贫困放弃学习,在“清华同方”电脑城打工,用每个月的工资支持哥哥梁峰圆“大学梦”,现居住外公家,社区在得知这一事情后,主动帮助兄弟俩人办理廉租房摇号和申请租赁补贴的各种申请手续,事后兄弟俩都表示要努力学习、工作回报国家;3.留守儿童是社区重点关爱对象,残疾夫妻辛光明长年在外打工,儿子在家跟随年迈的母亲,社区不仅为其家庭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还上门为其办理了医保等,使他受到应有的关爱。

篇8:未成年人教育之我见

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时有发生, 过多的指责也许于事无补, 我们还是应该从我们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找原因。正像《意见》里所说,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 这“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处于成长的可塑性最强时期, 既是最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 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扭曲的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坚持对中小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成才观,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适应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联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从大处着限, 从小处着手, 多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避免空洞说教、简单灌输, 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注意掌握中小学生的思想动向, 通过组织主题团会、队会、班会和专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心理指导, 化解、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注重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的原则和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行动机制。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发挥道德教育引导思想、规范行为的作用。

把对未成年人教育融化在成年人教育之中。每个成年人都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影响,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表现为未成年人做出表率。社会的道德水平提高了,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就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注意加强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成年人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未成年人做表率。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要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出发, 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 形成一体化的育人网络。一是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类教育文化资源, 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二是要发挥学校的作用, 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德教育。三是继续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办好各类家长学校, 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 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四是进行法制教育。

篇9:未成年人社区教育

[关键词]社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都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应该说卓有成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整体情况呈现长期平稳、稳中有降的状态。但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依然严峻。相关资料显示,其中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恶劣程度、社会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均明显加重——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占60%以上,重大恶性案件、团伙犯罪、集团犯罪甚至涉黑的发案率大幅上升。诸如校园暴力、结伙斗殴、偷盗等等方式,更是不一而足。

来自重庆市高院公布的直辖市以来第一份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其统计数据显示,该市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从1998年的1187人至2008年的2469人,上升比例达108%。该白皮书预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庆市的未成年人犯罪仍会呈持续上升趋势,今后五年,未成年人犯罪升幅将超过12%,十年后将上升27%。结合该市检察院的一组数据:2006年共起诉未成年人被告人2155人,2007年上升至2456人,而2008年则增至2878人,增长率分别为13.97%和17.1%。由此可以看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迫在眉睫,目前的相关工作机制还没有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局势得到实质性改变。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相当复杂,包括失学青少年多、社会就业压力大、离异再婚家庭增多、留守儿童普遍、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不力、相当多的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等。本文试从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一些探讨。

一、社区的涵义及特征

“社区”,英语词为Community。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专用术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区作为公民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蓬勃发展起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首先由德国社会学家腾里斯(1885—1936年,在其《社区与社会》中提出,其含义指人们聚居在某一地域内相互的社会集体或社会单位的总称。社区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产生而出现。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很自然地要求把它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些学者强调: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无论怎样为“社区”定格,总之,笔者认为社区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就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的共同体。作为生活或工作在同一社区的成员,不论老少,有业无业,都会受到这个特定环境条件和风气的影响,为此,社区建设关连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随着我国社区建设全面、深入推进,社区调控社会的功能和机制正在日臻完备,并日趋成熟,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立足社区、依托社区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乃至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共识。

二、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看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重要性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纵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年龄较小,智力、心理发育不健全,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等,但认真分析每一个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会发现这些原因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往往是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时,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综合分析;要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包括使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不再重新犯罪,也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完成这项工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

1.家庭原因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家长采取的不正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对未成年人的人品形成、性格特点等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个别情况下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有些父母过分地娇纵溺爱孩子,凡事都以其为中心,即使孩子有错,也不认真批评教育,导致孩子蛮横、任性。使其一旦离开了家庭,步入社会遭受失败时产生强烈的受挫感,继而迷茫、困惑、不知所措,而采取比较极端甚至违法犯罪的手段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有错,不是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而是简单粗暴,甚至采取棍棒政策对待孩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孩子与父母间的对立情绪,产生强烈的叛逆思想,过早地步入社会,选择在社会上广泛交友的做法来寻求保护和温暖,易受不良人员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邪路。 有些父母因工作或经营事务繁忙疏忽了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有的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往往造成孩子自由散漫,无拘无束,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容易无事生非而触犯法律;也有父母因离异造成的家庭解体给未成年人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养成了孩子孤僻的性格和畸形的心态,在社会上不能较好地与别人交流、沟通。他们过早地、盲目地流入社会,一旦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便会采取偷窃、抢劫等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2.因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管理教育的失误导致在校生犯罪。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着重智力教育轻品德教育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法制教育薄弱的現状,使得广大未成年学生不知法、不懂法,尤其是一些平时身上存在不良习惯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违法和犯罪界限不清,糊里糊涂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3.实业、失学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

从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校生犯罪仅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10%左右,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是那些失学、缀学的未成年人,其中尤以家庭经济环境差、文化素质低、家庭矛盾严重、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为主;其次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重视不够,造成大量初中乃至小学毕业的未成年人闲散在家中;再就是一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老家的未成年人因厌学而辍学,并流向城市,又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而误入了歧途。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其中也孕育和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许多不良的因素。对于生理、心理发育处于青春期、自控能力低下、难以抵御外界诱惑的未成年人来讲,容易误入歧途。这些未成年人游荡在社会上,受某些崇尚物质生活享受等不良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享受,导致侵财案件的发生;社会上一些宣传暴力、黄色的影视、书籍等不良传媒的影响,使未成年人盲目追求所谓的“英雄主义”,导致侵害他人人身安全案件的发生;而小说、电影中宣传的江湖哥们义气,也使精神空虚的未成年人乐于模仿,拉帮结派成群地结交在一起,为点滴小事大打出手,导致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网吧的大量出现,更是为闲散在社会上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消磨时间、滋生是非的场所,许多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据近年有关方面统计,与网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已经占到各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60%左右。

4.未成年犯罪原因涉及各方面,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

在近年社会学者们不断探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中,就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要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不仅己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成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防控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区优势,调动社区一切力量,举全社区之合力,搞好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其产生、形成有着复杂的综和因素,它与未成年人所处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等一切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除未成年人自身特殊性外,还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管理教育薄弱环节等诸方面的成因。因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一项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作为未成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其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紧密性、奏效性也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和社区在社会中的基础载体作用和日益体现而为社会所认知。诚如《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所示:在防止少年违法犯罪中,应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和方案。

社区预防是未成年人犯罪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并是预防工作最主要、最根本的载体,是预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因而,强调社区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基础载体作用,发挥其直接管理的重要作用。立足社区建立健全早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工作体系、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是预防犯罪的拓展方向,是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基点,也是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三、如何强化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举措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协调功能,形成社区预防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整合力。

随着社区建设的日益深入,社会单位和社区公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程度必将进一步提高。这使社区首先面临的就是人、财、物力的投入问题。要开展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尤其是创建社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各种基础工程设施,如有利于社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健身娱乐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以及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各样大型群众活动,落实帮教问题少年工作措施,解决问题少年本人及家庭问题,巩固帮教效果等等,都需要人、财、物力的投入。然而经费去哪里找,有关专业人才去哪里请,由谁来请,教育基地、活动场所在哪里建,由谁来建,等等问题,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这一切都单靠社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万万办不到的。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协调功能,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有关单位和群体团体,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全民共同参与的办法来解决社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形成社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整合力。

2.以街、镇为核心,吸纳有关方面参与,构建较为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

以街镇综合治理办公室、司法所、共青团三个责任部门为主体,吸纳辖区所在警署、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等有关单位作为成员,建立相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机构,以联席方式共同运作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将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统筹协调、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有效形成预防锁链,构建较为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积极在社区开展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如:宣传法律法规;普及法律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协助有关部门帮教感化问题少年;为社区内遇到家庭暴力、家庭遗弃、因犯错后回归社会而被疏远的少年提供救护和保护,以避免那些已遭受危害的未成年人进一步遭受侵害;在学校假期期间,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学习咨询等等。

3.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基层作用,构筑强大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一线“防火墙”。

社区居委会是党和政府行政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推广和执行党和政府各项重大方针和政策的一线实战部门,它联系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与广大百姓最坚实的纽带。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内不乏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热心公益、知识全面并善于做和乐于做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社区教育人才。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社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由街镇综治办、司法所等有关职能部门和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成员、辖区学校政教部门等热心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帮教能力等方面人员组成的社区联合帮教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志愿者的作用,通过他们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帮控、宣传、教化、防范、引导等预防教育工作。

4.推进社会多元化教育模式,完善学校、社区、家庭 “三位一体”的社会多元化预防体系。

在世界各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已不只是司法机构和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由社区内各个不同的组织、包括司法部门、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家庭等合作共同参与的事情。因为大量的案例证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样性的,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整个社会的工作,作为司法、教育部门要了解儿童、青少年、犯罪分子在做什么,作为家庭、社会各方面也要积极参与预防教育工作。各国的实践证明,多元化的社会帮助教育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对策,它也是被公认为用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发展趋势。国家既要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要通过法律以外的社会工作预防青少年犯罪。

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具有学校、社区、家庭 “三位一体”的社会多元化预防功能,是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发掘学校、社区、家庭 “三位一体”的预防违法犯罪的功能,有效整合社区各种资源,精心搭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平台,使學校预防、社区预防、家庭预防相互衔接着一切。要通过学校、社区、家庭 的“三位一体”推进社会多元化教育模式,并在完善社会多元化教育体系方面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努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综合体系。

中国自古有“上医治未病”的观点,预防就是以“治未病”为直接目的的。只要全社会都能认识到“犯罪从违法开始,违法从不良行为开始,不良行为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这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注重预防教育,充分发挥社区一头连学校、一头连家庭的大平台作用,努力构筑学校、社区、家庭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网络,在预防违法犯罪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汉斯·尤尔根·卡尔纳.少年犯罪及其预防.1999年在华讲学.

2.李镜羽.加强法制体系建设 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功能.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论文选集,2009.

3.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4.五华权.社区建设与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5.朱毅敏.立足社区早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想和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6.宋诗权.社区领域预防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重要作用探讨.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2004.

7.邱海东.谈教育体系建设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重庆市社会科学界杂志社,2010.

8.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青协五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商业银行第二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