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2024-09-01

海洋经济产业规划(共8篇)

篇1: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货流滚滚的海港码头,沟通世界的海底光缆,提供能源的海洋钻井平台,连接海湾两岸、大陆与海岛间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五花八门的工程设施,都属于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筑业。

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指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比如,海洋渔业需要海水养殖、大型人工渔礁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的建造首先需要船台船坞等工程设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在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其它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加快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应该重点统筹好3个关系,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统筹好海洋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充分发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更要科学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制约。

其次,统筹科学论证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进行海洋工程项目科学论证,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筹海洋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应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能力。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沿海各地也不断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沿海港口的改、扩建,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座座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推动海洋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种特殊的海洋工程————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到150平方公里,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围填海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产生了一些隐忧和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布局海洋工程施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围填海,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海洋工程建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

跨海通道作用大

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一批大型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现代海洋通道的出现,到现在不过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通道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跨海通道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我国建设跨海大桥历史并不很长。我国动工最早的广东省南澳岛跨海大桥,始建于1994年,跨海长度8.3公里;2005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跨海大桥。

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台风。经过43个月的建设,大桥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备受瞩目的福建平潭海峡大桥,2007年11月30日正式动工兴建。平潭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桥起自福清小山东,跨海坛海峡,止于平潭娘宫,全长近5000米,其中跨海峡大桥长3500多米。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亿多元,总工期3年半。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

在加大跨海大桥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底隧道建设的力度。2009年6月13日下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负责建设的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

隧道右线胜利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隧道于2005年9月6日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摸索,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初级支护、多级防水板等施工工艺,给隧道装上了防水、防渗的“金刚罩”。初期支护后还在隧道四壁预留注浆孔,确保滴水不漏。翔安隧道的抗腐蚀、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可保用100年,并能抵抗7级至8级地震,安全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翔安海底隧道后,2006年12月27日,我国大陆地区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也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作为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西部黄岛城区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全长约7120米。隧道设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许多大型的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海港建设稳步发展

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2008年我国沿海港口生产运输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地沿海港口建设的热情不减。

据初步统计,以基本完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由地方政府完成竣工验收进入试营运阶段,并以实际吞吐量为项目建成投产标准,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沿海港口城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其中仅福建省泉州市就投资10.7亿元,重点完成肖厝作业区4号(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石湖作业区4号(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围头防波堤(技改10万吨级泊位)工程、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成品油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4亿余元,其中港口水运占了很大一部分,达22.5亿元。在港口水运方面,宁波积极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

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综合开发,抓紧建设北仑港区5期、梅山港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沿海码头。根据规划,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状况。

2008年,辽宁省锦州市港口与口岸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港口的牵动能力,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锦州港口建设投资4亿多元,港口吞吐量完成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万标箱。

港口建设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龙头,他们高度重视沿海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专门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将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广西沿海三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仅为广西的加快发展,也为我国中南、华南、西南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21日,投资超过11亿元的防城港2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投资36亿多元的防城港第四港区403至407号泊位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两个10万吨级和三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集装箱能力250万国际标准箱。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建成后,对于增强防城港以至广西北部湾港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篇2: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加速海洋信息产业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海洋信息产业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还能在增强我国海防实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 者:彭超 文艳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海洋法学研究院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1“”(3)分类号:F49关键词:

篇3: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然而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开发不是很充分, 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是很发达, 海洋中的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 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 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性增长模式。因此, 仅仅依靠初始的开发模式, 难以维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迫切需要调整海洋开发思路, 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 坚持科学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增长模式。

1、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概念

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和与之相关联的各类产业活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相关的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沿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 以及海洋研究教育管理服务。

而若按照形成时间分类, 海洋产业可以分为传统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型产业主要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有很强开发价值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的开放性特征

海洋不同于陆地没有严格的封闭界限, 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因此也难以准确的分割其界限, 正因为如此国家上对与海域的竞争以及海洋经济的竞争都要比陆地更加激烈, 同时也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 因此海洋经济就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 海洋经济需要跨越地区部门及行业之间的界限, 从理论研究层面, 海洋经济也涉及到多个产业多个科学领域, 总而言之, 海洋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的全球经济体系。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世界开始步入大规模开放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沿海国家动用各个方面的技术手段加紧开放利用海洋, 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海滨地区成为国家发展与经济开发的热门地段。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特征

和传统的产业体系相比较, 海洋体系本身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 对于海洋的开发方面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大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因为在广大的海域进行开发, 本身具有的难度很大, 而且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及密集的知识投入。真是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才推动了海洋开发的迅速扩张。世界海洋产业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 离不开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石油探测技术的飞速进展。中国目前之所以海洋产业整体开发不足,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高新技术方面的制约, 据数据统计, 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倚重的科技因素是我国的两倍以上。我国在海洋经济领域方面缺乏先进的探测仪器设备、资金和技术也不是很到位, 因此发展海洋开发高新技术对于推动海洋产业化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从我国的国情上看, 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依托于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3、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3.1 加大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产业开放主要是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 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优势产业领域, 在投资市场准入条件方面依照国际通用规则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产业开发需要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的技术或者管理条件, 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合作, 最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自身的发展。

3.2 优化海洋产业区域结构

发展临海产业本身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 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为载体可以将海洋优势从海洋推广到陆地, 扩张海洋产业的服务基地。另外一方面, 也可以吸引陆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向沿海地区倾斜, 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辐射海外的优势。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陆之间的关联度日益密切, 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优势互补的关系, 海洋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本质上取决于陆地经济的发展状况, 海洋经济的制约因素也不然要通过加强陆地经济的发展来加以消除。只有在加强海洋产业与陆地经济的联动中全面布局, 优化调整结构产业, 才能促进海洋产业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3.3 优化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针对传统产业, 要继续发扬其原有的优势, 并且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为产同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从而延长传统产业的经济优势, 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加强国际地区间的和高新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的交流渗透。例如, 加强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渔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都是从低级向高级, 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 从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 发展到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阶段到重化机械的大型工业区结构, 再到最近的新技术时代。

4、结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需要科研支撑和创新引领, 要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坚持项目带动, 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和载体。抓住发展机遇, 积极促进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切实增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 注重考虑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效应, 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各级各部门要不断优化服务, 形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海洋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齐心协力把海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余金.湛江举办海洋经济博览会[J].中国渔业经济, 2001;01

[2]董永虹, 罗瑛.论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 2001;02

篇4: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关键词:海洋 模式 产业 滨海旅游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重点。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作为珠三角沿海地区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腹地纵深最广的城市-江门,发展海洋经济禀赋优越,发展海洋经济,谋划蓝色崛起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1 江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优势

1.1 规划思路明确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广东海洋规划》”),海洋经济正成为广东省沿海地区大力发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海洋规划》要求江门市重点开发广海湾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江门银洲湖等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同时江门市政府也出台了《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和《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2020)》,规划思路明确,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建设银洲湖、广海湾、川岛三大蓝色产业带为重点,努力把江门建成全省传统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海岛保护与开发示范区、围填海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争当全省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1.2 海洋资源丰富

江门是广东省的海洋与渔业大市,拥有丰富的海岛、港湾、滩涂、旅游、渔业、海洋能等资源: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20公里,约占全省的1/10;海岛岸线长约400公里,约占全省的1/6;共有海岛5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大于500平方米以上海岛130个,海岛总面积249.9平方公里;水深小于5米的浅海滩涂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较广;拥有渔港4个,海水养殖面积26198公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经济鱼、虾、蟹、贝、藻类的繁育场。广海、斗山、赤溪等镇是广海湾腹地,拥有珠三角最后一个大面积平原地区和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为建设高端产业园区提供土地储备。

1.3 现有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江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673.29亿元,海洋生产总值249.58亿元,占全市GDP的13%,比2006年增长376%,年均增长29.7%,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约1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成为江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如,在临港装备制造业方面,有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双转移项目富华重工等一批大项目;在临海电力产业方面,规划总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预计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近1/4。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临港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

1.4 区位条件优越,配套设施完善

江门市的黄金海岸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沿海东可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承接港珠澳辐射;沿海西经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粤西,成为港珠澳和珠三角向粤西拓展的桥头堡;沿海南靠近国际航道;广海湾及川岛地区具备建设深水港条件,其中上川岛乌猪洲具备建设30万吨油汽码头的条件;银洲湖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我市的交通、能源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银洲湖区域已初步建立起港口群,可满足海上交通运输业和临港工业发展对港口的要求。高速公路贯穿全市,铁路建设日益加快。随着国华台电、台山核电、川岛风电和川岛海底电缆的相继建成,电力能源将成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2 江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劣势

2.1 海洋发展意识薄弱

江门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海洋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的严重消耗基础上,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严重,维护海洋权益任务艰巨。

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海洋经济规模偏小,开发程度低,多数开发领域还处于粗放式状态。江门市海岸线长度仅次于湛江在广东省第二,2012年江门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省海洋经济总值的2.3%;二是传统海洋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仍以个体经营为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缓慢。

2.3 海洋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水平低

缺乏相关产业科技带头人,海洋信息服务落后,唯一权威网站——江门海洋与渔业局官方网站,信息更新缓慢,缺乏海洋科研投入的相关信息。海洋天然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利用、海洋生物的深度提炼加工缺乏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2.4 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不到位

海洋经济是一个新领域,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和技术性强等不同于陆地经济的特点,海洋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不能仅靠民间私人资本介入,主要还需政府财政支持,目前当地海洋经济的金融、海洋产业基金、海洋保险等还不到位;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税收减免倾斜,层面做得还比较少,没有实施具体的减税措施来降低海洋企业,特别是海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2.5 海洋开发不合理

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洋开发缺乏宏观指导,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比如开发核电的影响,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是长期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发展风电,主要问题是机器现阶段必须建在山顶,要运机器上山,就要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港口、码头、航道、渔港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地区,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3 “江门模式”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思路

我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不能走周边海洋城市发展的老路,要打造有“江门模式”的海洋产业发展新思路,全力发展高端海洋产业,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做南海开发的陆基。endprint

3.1 海洋产业需要高技术的错位发展支撑

海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需要高技术的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在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里“突出重围”,周边很多沿海城市都在布局石化、钢铁等产业,江门则可选择以布局更加高端的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谋划“江门模式”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蓝图,需在珠中江区域合作中“捏指成拳”,要按照“主动对接、迎接辐射、错位发展”的思路进行合作,把珠中江海域合作的“蛋糕”做大。如人家搞滨海旅游,我们可以承接部分项目,分流客流量;人家搞港口工业,我们可以搞服务业或临港制造业,形成错位发展,配套链接,科学分配资源。需突出本土优势,打好“侨”牌。要按照“聚侨智、引侨资”的理念,广聚侨胞聪明“财”智,大力推动我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

3.2 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战略升级

3.2.1 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的转变

江门沿岸海洋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特别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它们曾是区域内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主要来源,也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区域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台山的海鳗养殖已经形成了品牌,稳居全国首位。江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遵循远捕、精养、深加工的思路,集中渔业生产,提高集约化程度,延长水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渔业现代化,打造珠三角西岸的水产品集散地。

3.2.2 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化海洋第二产业

广州、深圳和湛江等沿海城市绿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可能更具发展优势,江门不一定一成不变地朝着这个方向走,相比之下,江门可以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做配套。江门的临海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轨道交通车辆修造、船舶拆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造纸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初显雏形,其中船舶拆造、造纸等产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似,在发展油气产业方面,虽然江门无法和湛江相提并论,但可以发挥其土地、能源方面的优势,为油气产业做配套,建立油气产业的服务基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关键要解决信息问题。江门可以与本地或外地的高校合作,主动掌握这方面的最新信息,第一时间了解新生物医药产品面世的情况,进而引进,并实现批量生产。

3.2.3 依托滨海资源优势,提升海洋第三产业

江门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因其水质好、自然条件好等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高端旅游业。重视岸上,海面上、水下旅游全方位发展;重视策划和包装来提升上、下川岛的旅游品质,并发展游艇、邮轮等不同档次的旅游项目;重视错位发展,比如,台山上川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和少年的休闲旅游,下川岛发展适合青年的旅游;重视三类旅游,即大众游(吸引80%以上的游客)、高端游(吸引5%以下的游客)、个性化旅游;重视与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体育的结合,建设海洋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体能拓展基地等,使海岛游内容更加丰富。在三产物流业发展方面,江门可考虑建大宗货物储运基地,江门的银洲湖新会港去年吞吐量在2000至3000万吨,已初具规模。江门港口条件也比较好,港口与制造业之间可形成相互拉动的作用。江门发展港口物流业还有沿江优势,可利用内河优势,形成内河、沿海、近远洋航运体系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3.3 统筹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3.3.1 经济空间合理布局

为加快区域发展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根据“优质优用、合理预留、相对聚集、保护生态”的原则,构建了“一湖二岛三湾”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功能区。“一湖”即银洲湖,“两岛”指上、下川岛,“三湾”即黄茅海、广海湾和镇海湾。把银洲湖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会银州湖,已初步形成了船舶拆造、精细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涌现出了新会中集、南洋船舶、双水拆船、亚太森博纸业等一大批在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把上、下川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综合利用岛。在“三湾”的建设中,在黄茅海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业和海水生态养殖业,加快推进银湖湾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黄茅海生态旅游区和东部海水生态养殖带。

3.3.2 坚持绿色和谐发展

以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为导向,坚持节能减排,加大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和谐发展,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海洋保护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能盲目引进。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参考文献:

[1]杜胜福.浙江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初探[J].新西部,2011(27):55.

[2]江门市政府.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江门政务之窗网,2012-01.

[3]张雷,邓少军.抢抓黄金机遇 启动全新引擎——江门谋划“蓝色崛起”[N].江门日报,2013-05-20,1.

[4]金光磊,张开城.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J].开放导报,2013(1):39-41.

篇5:全球海洋经济及渔业产业发展综述

全球海洋经济及渔业产业发展综述

随着21海洋世纪的`来临,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当今人类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已成为新经济革命的前沿领域.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海洋产业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本刊特辟专栏,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系列探讨与报道.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新经济 英文刊名:NEW ECONOMY 年,卷(期): “”(8)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6: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近期,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唐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我公司根据政府办公厅的要求,现对“九五”以来我公司在沿海区域投入建设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思路、措施汇报如下:

一、唐山电网现状:

唐山市城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恢复建设时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姜家营500kV变电站和城农网改造工程中新扩建工程项目以及其它送变电工程的建成投产,唐山电网网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唐山电网作为京津唐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为本地区供电外,还承担着以500kV电压等级将东北电力向北京电网传送、以220kV电压等级将秦皇岛电力向西转送和为承德电网供电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公司在华北电力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唐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对唐山电网进行建设与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电网网架结构逐步加强,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2002年唐山地区最大负荷达到2449MW,较2001年最大负荷2012MW增长约17.84%。

在唐山地区500kV环网结构形成之前,220kV网络仍将作为唐山电网的主要网络,目前220kV主网架以陡河电厂为中心形成了南、北两个环网,北环网为陡河电厂(800MW)~赵店子~迁安~兴城~遵化~蓟县~虹桥~陡河(800MW),南环网为陡河(750MW)~雷庄~奔城~宋家营~韩城~贾安子~陡河(750MW)。南北两个环网通过陡河电厂(800MW)~车轴山~韩城~贾安子~陡河(750MW)的双回线路相连接,姜家营500kV变电站通过姜家营~兴城的双回线及姜家营~赵店子的单回线与北环网相连,作为北环网的电源支持,同时通过姜家营~车轴山~韩城的线路与南环网联络。

目前,唐山电网500kV变电容量为750MVA,220kV变电容量为3840MVA,110kV变电容量为4214MVA。

二、沿海地区电网现状:

唐山市沿海地区主要位于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海港开发区及南堡开发区管辖范围内,从电网区域划分来开,本供电区域主要由唐山电网220kV南环网供电。在南部沿海供电范围内现有220kV变电站3座,分别为奔城变电站(2×120MVA)、宋家营变电站(1×180MVA)、韩城变电站(3×120MVA);110kV变电站5座,总的变电容量为289MVA,分别为乐亭县境内的胡家坨变电站(1×31.5MVA),位于海港开发区内的港口变电站(2×31.5MVA),滦南县境内的杨岭变电站(2×31.5MVA),唐海县境内的柏各庄变电站(2×40MVA),及位于南堡开发区内的南堡变电站(1×20+1×31.5MVA),其中胡家坨、港口、杨岭、柏各庄变电站由220kV奔城公用站拖带,南堡变电站正常方式下由韩城变电站拖带,异常方式由宋家营变电站拖带。

在沿海供电区域内,“九五”以来供电行业在沿海区域投入建设情况如下:

1、宋家营变电站(1×180MVA),1999年5月份投入运行。

2、南堡变电站(1×20+1×31.5MVA),2001年10月份更换31.5MVA主变一台。

3、柏各庄变电站(2×40MVA),1999年5月份,将原来2台20MVA主变更换为2台40MVA主变。

4、港口变电站(2×31.5MVA),2001年9月份增加31.5MVA主变一台。

5、杨岭变电站(2×31.5MVA),2001年8月份增加31.5MVA主变一台。

6、胡家坨变电站(1×31.5MVA),2002年6月份投入运行。

三、沿海供电区域电网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唐山市凭借临近京津的地理优势和重工业比较发达的产业特点,2002年全市工业尤其是钢铁、水泥行业发展非常迅猛,用电负荷和用电量迅速增长,夏季最大负荷达到231.5万千瓦,冬季最大负荷达到245万千瓦(瞬时最大负荷达到248万千瓦),较2001年最大负荷增长了21.7%。特别是进入2003年以来,唐山电网最大负荷屡屡被刷新,达到了瞬时2593MVA的历史最大值,从目前负荷增长情况看,今年夏天此记录肯定会被刷新,并且将会出现拉闸限电的局面,唐山电网在迎峰度夏问题上将要承受更大的考验。

就我市沿海区域而言,由于“九五”以来用电负荷增长较为缓慢,我公司在沿海区域电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少。2002年各变电站最大负荷如下:港口变电站最大负荷为7MVA,杨岭变电站最大负荷为26MVA,柏各庄变电站最大负荷为35MVA,南堡最大负荷为22MVA,胡家坨变电站负荷尚未切入。但是,目前沿海地区特别是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负荷需求增长迅猛,从负荷预测角度看,南部沿海地区现有的供电设施已不能满足未来几年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220kV南环网较薄弱

220kV南环网现为单环网结构,主要依靠陡河电厂(750MW)侧和唐山电厂供电,由于贾安子、韩城、洼里、吕家坨等为市区供电的大部分220kV变电站均位于南环网内,负荷水平相对较高,随着南部沿海地区南堡、海港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负荷的发展,规划建设的南化和王滩220kV变电站需要由南环网接入系统,将使南环网负荷水平进一步增长,为了提高南环网的供电可靠性和220kV运行方式灵活性,应加快南部双环网的建设。同时应加快唐山市南部500kV变电站的建设,作为南环网的电源支持。

目前安各庄500kV变电站将于2003年6月份投入运行,届时南环网的供电可靠性和220kV运行方式灵活性将大大提高。

2、南部沿海缺乏220kV变电站

目前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新兴的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及曹妃甸深水大港范围内没有220kV变电站,负荷主要依靠韩城和奔城变电站供电,但是目前韩城、奔城变电站负荷水平较高,2002年奔城变电站最大负荷达到160MVA,韩城变电站最大负荷达到290MVA,奔城变电站供电系统在一台主变检修或故障情况下不满足N-1要求,韩城系统更是过负荷运行。并且110kV线路长,线损大,供电可靠性差,应加快该区域220kV送变电工程的建设。

根据我公司电网规划将在这两个地区近期新建南化及金银滩220kV变电站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势。南化变电站网局已经批复建设,预计2004年8月份竣工投产。金银滩220kV变电站可研报告已经上报网局审批。

3、南部沿海110kV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足:

目前沿海地区特别是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负荷需求增长迅猛,从负荷预测角度看,南部沿海地区现有的供电设施已不能满足未来几年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其中港口变电站、南堡变电站将会因供电能力的不足大大限制当地经济的增长。

四、解决措施:

针对南部电网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近期规划电网建设情况如下:

1、安各庄送变电工程:

新建安各庄500千伏变电站及姜家营~安各庄~天津滨海的500千伏单回线路,安各庄变电站本期建设750MVA主变一台。将宋家营~奔城的220千伏线路破口引入安各庄变电站,并配套建设安各庄~奔城和安各庄~宋家营的220千伏线路,以及安各庄~南化的220千伏线路。预计2004年6月底竣工投产。

安各庄500千伏变电站及相关的500千伏和220千伏线路建成后,唐山电网的受电能力、500千伏网络和220千伏南部环网的稳定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

2、韩城和宋家营供电区域220千伏系统规划情况

由于目前韩城变电站负荷水平很高,规划在丰南区建设胥各庄220千伏变电站,并将韩城~宋家营的220千伏线路破口引入胥各庄变电站,西郊电厂二期扩建时建设西郊电厂~胥各庄~宋家营的220千伏线路。胥各庄220千伏变电站本期建设规模为2×180MVA主变,该站建成后将侉子庄、田庄、华益、恒通、银丰、国丰和计划建设的新丰、丰南特钢110千伏用户变电站全部切改至胥各庄变电站供电,韩城系统供电能力十分紧张的局面将得到彻底解决。目前胥各庄变电站可研报告已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批复,预计可在2004年底建成投产。

由于新建胥各庄变电站时间较长,近期考虑在宋家营变电站扩建2#主变180MVA变压器一台,并建设宋家营至恒通和新丰的110千伏线路,临时缓解韩城系统今年过负荷问题。宋家营变电站扩建工程计划今年8月底竣工。

3、南化变电站送变电工程:

南化变电站本期建设规模为1×180MVA主变,并建设宋家营至南化的220千伏线路。南化变电站建成后,可将南堡变电站、柏各庄变电站及将要建设的林雀堡变电站提供电源点。预计2004年8月底竣工投产。

南化变电站及其线路的建设,将为南堡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提供可靠的电源保证。

4、海港开发区220千伏电网规划

随着海港开发区负荷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奔城220千伏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的问题,改善唐山市东南部沿海和乐亭县110千伏网络结构,提高汀流河、胡家坨、港口110千伏变电站的供电可靠性,规划在海港开发区以北乐亭县境内建设金银滩220千伏变电站,并建设金银滩至胡家坨和金银滩至港口的110千伏线路。金银滩220kV变电站可研报告已经上报网局审批。

5、南堡变电站增容:

为解决目前南堡变电站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计划将南堡变电站20MVA主变更换为50MVA主变。预计2003年6月底更换完毕。

南堡变电站的增容,可为近期南堡开发区招商引资创造可靠的电源保证。

6、曹妃甸深水大港供电方案:

1)曹妃甸港口建成初期,港口和钢铁生产基地建设用电负荷水平较低,考虑在林雀堡和曹妃甸岛各建设一座110千伏变电站。

2)为满足曹妃甸钢铁生产基地一期工程用电需要,在曹妃甸区域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3×180MVA,由于变电站处于四级污秽区,采用室内组合电器设备;并建设安各庄至该站的220千伏双回线路约2×45公里。随着负荷增长,当负荷超过30万千瓦后,再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3×180MVA,并由已建设的220千伏变电站出双回线路引入电源,新建220千伏线路约2×8公里。

3)根据钢铁生产基地终期负荷水平和整个曹妃甸港口供电需要,远景规划在该区域建设唐海500千伏变电站,最终规模4×750MVA主变,本期2×750MVA,以及安各庄至唐海的500千伏双回供电线路约2×33公里。将一期工程已建设的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切改至唐海500千伏变电站供电,并随负荷增长陆续建设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在曹妃甸区域形成四座220千伏变电站环网供电的网架结构。每座新建变电站规模为3×180MVA,共需新建220千伏线路2×16公里。

唐山供电公司

篇7: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摘 要]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级大港的地区,海洋运输便利,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山东省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思想保守,意识落后。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程度不足等方面,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扶持。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以国函一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壮大。相反,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周边新的强势区域迅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尤其是在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的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江苏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山东半岛在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威胁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尽管山东半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将会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减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盲目过度开发,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篇8:海洋经济产业规划

一、完善和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 重点培育广东海洋产业龙头,改善海洋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在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的起步阶段,面对原料、配料、人才、资金和技术都相对缺乏的情况,可借助建设各类海洋产业园区,为海洋龙头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同时也可加快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吸引海洋资金、人才、科技的有效机制。

广东海洋产业在集群化的发展过程中,培育海洋产业龙头应做到:第一,避免同构性重复建设,在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区内实现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有序分工协作的配套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经营效率。第二,以海洋资源优势为条件,以重点海洋产业为中心,通过对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着力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第三,加快沿海地带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速度,早日实现其对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第四,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特色海洋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通过规范高效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企业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融资投资、人才引进、市场拓展、品牌创建、技术创新、资源占用、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措施,并切实执行到位[2]。

2. 大力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是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实现海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首先要挑选和明确海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以此推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但目前广东许多领导对海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认识不清晰,制约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大政府对海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由资源消耗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比如说,滨海旅游业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要依托广东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挖掘广东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让各滨海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出有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积极建立环南海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便利旅游合作,构建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南方特色旅游合作、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合作,以及与东盟等不同国家异域风情旅游合作的三种旅游合作机制[3]。

3. 发挥政策乘数效应和制度规制效应,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在发展起步阶段的海洋新兴产业多为竞争实力较弱的产业,提供政策扶持是帮助其实现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政策乘数效应和制度规制效应是政府扶持新兴产业的主要表现,政策制度的出台能够引导和帮助海洋新技术研发,政策制度的调整能够在短期内为海洋产业创造出新兴市场,如海洋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沿海地区政府的税收、补贴和信贷等政策杠杆作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引起海洋产业投融资体系、海洋产业财税体制、海洋产业科技投入体制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系统更为广泛深入的变革。通过改变取代原本僵化、多头、低层次的海洋管理体制和产业运作模式,逐渐形成反应快速化、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立体化的海洋产业综合管理体系。

二、优化三大海洋产业的结构

根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实际,稳步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着重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加速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处理好三次产业的发展关系,更好地推动广东海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

1. 稳步发展海洋第一产业,是保障渔民经济收入和基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基本条件。

随着海洋第一产业比重的逐渐下降,必须增加技术设备投入,推动海洋渔业由数量渔业向质量渔业转变,同时大力培育远洋捕捞的骨干企业,推进水产养殖集约化发展,改变投入和产出之间比重较低的情况。借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情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一位数后便难以继续下降,因此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必须在稳定中寻求技术水平的档次提高。

2. 着重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在发展传统海洋二次产业部门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部门提升,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具有高级技术含量的新兴二次产业部门。

例如通过培育配套的食品制造加工、海洋生物制药和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实现精深加工渔业产品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的培育。在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行统筹兼顾和合理布局的资源重组前提下,做好重点第二产业的发展落实工作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 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加快海洋第三产业发展。

海洋第三产业包涵了多个行业,是目前广东省海洋生产力布局的薄弱环节。加快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将有利于快速实现海洋生产要素的重组和合理流动,从而推动三大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构筑市场支撑体系

形成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泉和动力。产业集群发展与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广东拥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对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工业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广东海洋产业发展逐步形成集结带,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不但有利于海产品深加工,而且有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广东海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要在培育、创造和引导市场需求上下功夫,必须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争创国内国际品牌,打造出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网络,关注现代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及电子商务走向;以营销拓市场,以市场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扩大广东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塑造良好的广东海洋产业形象。利用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产业群,整合众多企业资源,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专业交易市场,使广东海洋产业在良性轨道上互动。完善要素市场,提供便捷的空间和融资支持,注重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市场。

四、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1. 构建海洋产业金融支持评估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政府以提供资金政策为手段对产业进行帮助和扶持。通过政府对海洋产业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引导海洋产业进行高风险、高外部性和长周期性的创新活动。通过形成金融、产业、技术资本三者有机耦合的体系,构建有效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评估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通过构建分担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新机制,加快实现在基础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和集成性技术等的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走出低层次竞争领域,以高技术占领市场。重视产业链整体技术的突破和联动发展,通过增强市场应用与技术之间互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换率。吸引风险投资资金向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战略产业倾斜。建立海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借助各种集资途径,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加大引入社会资金,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走向社会化。

2.“项目+资源配置+政策设计+制度性执行”。

通过政策、资金和市场三要素,强化海洋产业的带动性和关联度。以“项目+资源配置+政策设计+制度性执行”推动海洋产业经济系统的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实现合理的产业集聚和空间布局。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渗透和技术改造,规划统筹发展规模、建设时序、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立足构建基于广东情况和区域特色的创新性海洋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运营机制。突破收益递减规律的限制,激活内在的“产业基因”,保持产业综合要素产出率的动态提升。加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

3. 创新财政投资机制。

通过对保险、担保、贴息、国债等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推动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开发建设。各沿海地区财政需建立保证海洋文化、教育、科技和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事业投入增长的机制体制。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基本原则,加大对各涉海部门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专项资金的统筹安排。引进市场因素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海洋开发领域,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组织经营多形式、资金来源多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全面推动银企合作,开设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着重扶持和优先安排海洋开发的重点项目。对港口岸线、无居民岛屿和海域等资源实行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来进行经营性开发,创新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运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民间基金等资金,大力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重大项目建设。

五、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1. 实行海洋高新技术先导与重点突破战略。

高科技性是海洋产业的基本特征,海洋科技的革新发展必须有一个长效的人力、技术资本的储备激励机制。广东应通过对资源加以整合,实行产、学、研的三者联合,建立一批国家海洋产业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产业研发中心以及海洋产业技术评估和检测平台,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个方面来激起海洋产业技术研发系统的活力,以海洋高新技术为先导实行重点突破战略。

2. 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预算,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探索设立海洋发展基金,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以多种形式进入海洋科技风险投资领域;选择外资进入海洋开发领域。通过财政、税收等行政、经济手段,利用集约化的“捆绑”政策,共同开发“技术开发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新技术开发投资基金”等研发模式,使海洋高校和科研机构实现技术成果、专利入股。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现三者共投资,共担险和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推动广东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海洋新兴产业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及法规,促进海洋高校、科研机构对企业以承包、兼并、合资、独资等形式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

3. 整合资源,构筑平台。

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推动涉海类大专院校学科建设;依托主导海洋产业,加快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集聚基地和研发中心;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和科技兴海示范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4. 加快海洋技术的开发和转化。

培育大型涉海企业或龙头企业,鼓励中小高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享受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海洋技术开发转化,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发展高端海洋技术产业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六、拓宽人才支撑体系

1、加快海洋人才环境建设。

加大人才市场建设,提升海洋类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加快人才的多元载体建设,提高人才承载力。深化涉海人员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和海洋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库,培育海洋人力资本,发展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专利、技术、知识、品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实现更为有效的人才激励,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海洋管理环境。

2. 加强海洋产业人才培养。

着重加强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探索二级学院共建,进行联合办学[5]。开展联合培养和定向委托的海洋人才工作,建立服务广东海洋人才培养的培训教育基地。制定企业、海洋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专业对口培训计划,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定期派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机构实行专业培训,参与专门研究开发以及实验发展等项目;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人员定期到专业对口企业(中试基地)挂职或兼职,实际掌握生产工艺技术环节和市场需求。密切企业、海洋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双向培训交流合作,推动人才资源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以涉海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海洋新兴产业培训中心,通过政府拨款或发展基金提取等途径获取专业人才的培训费用。制定推动人才合理流动的各项政策法规,吸引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领域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竞争、协作、开放、流动”的海洋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海洋技术的研究模式和经验,推动海洋产业技术研发。不断壮大涉海类院校和海洋学科群,着力引进和培育海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强化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3.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职教专业设置,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旅游管理、电子信息、商贸物流、商务会展等专业。优化现有职教资源配置,综合广东海洋产业园区建设,创立教学点或科研实训基地。根据国家要求和设置标准,深入促进院校与产业园工程对接,鼓励并支持院校与园区企业共同建立一批校区和实训基地或中心,开设技能提高培训课程,促进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

4.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结构合理的,大规模、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施高级人才工程,加大海洋人才教育。加强在职人员培训,组建产学研机构体系,整合海洋科技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扶持力度,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5. 开创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模式。

引导高校与企业间合作,结合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科研型和专业技能型等各类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任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消除机制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形成科技规模效益,实现人才汇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七、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加强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和绿色低碳化建设,扣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率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完善交通管理设施设备和道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在尊重相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的前提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衔接,共同推动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加快建立全程运输协调的统一机制,推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的有机对接,逐渐形成规范兼容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合作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深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

2. 加强海洋能源互联互通合作。

共同维护输气、输油管道等运输通道的安全,推动输电通道与跨境电力的建设,大力开展区域电网改造升级合作工作。

3. 推动海底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

提升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动国际海底光缆等建设,规划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建设,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八、建立文化服务支撑体系

1. 加强产业集群文化基础的建设。

在将海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上升到政策高度的同时,也要将其提升到思想意识与思想观念的新高度,主动开展合作与竞争,有意识的推动产业集群网络建设。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增强居民海洋意识,加强产业集群文化基础建设,宣传海洋产业集群的相关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海洋产业集群网络建设。

2. 促进海洋文化因素渗入海洋产业发展之中。

企业要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积极加入多样的文化元素,把主流价值观念和地域文化特色渗透到各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朱坚真主编.海洋资源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朱坚真主编.雷州半岛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朱坚真主编.南海综合开发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朱坚真主编.南海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光辉岁月是写给谁的下一篇:木工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