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简介

2024-04-09

欧亨利简介(共8篇)

篇1: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欧亨利经典作品及简介

《最后一片叶子》

经过一夜凄风苦雨的吹打,第二天,常春藤上只剩下了一片叶子,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了。忧郁无助的她凄凉地说,当最后的那片叶子凋落时,她也就死了。为了唤起她战胜疾病的自信,她的另一位穷画家朋友鼓励她、无微不至地关怀她,但都无济于事。因为她将自己的精神和希望寄托在最后的那片叶子上。在接下来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们楼下的一个穷苦的老画家不顾年迈体弱,冒雨在常春藤下的墙上画了一片藤叶。这位老画家一生不得意,但他总是说他会画一幅杰作的,就是这幅杰作——那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增强了她的精神力量,当年轻画家慢慢康复时,老画家却因为冒雨画下那一片树叶而生病死去。

《警察和赞美诗》

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索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地想犯点法,以求达到他的企图: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的冬天。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往往事与愿违,他屡次故意犯法,但警察都不抓他,而当他忽然良心发现,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时,警察却不由分说地将他逮捕了。终于达到了他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严冬的梦想。

《麦琪的礼物》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穷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精美的发梳,当他们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却得以升华。

篇2: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的真名是锡特内·波特。18,德克萨斯大陪审团以所谓侵吞一家银行存款的同谋罪对他进行控告,于是他乘上火车奔赴县的首府,打算前去自首。但是旅途上他被自己出类拔萃的想象力吓坏了,丢人现眼、身陷囹圄的可怕场景一直在折磨着他,他没有勇气在县城下车,就继续乘车前行,一直来到新奥尔良。新奥尔良是通向美国中部几个风景如画的州的门户。一进入这几个州的界线,逃犯就可以免于引渡了。

在新奥尔良,恐惧驱使波特逃向更远的地方,他乘船来到了洪都拉斯。这里,法律的追究虽然解除,但他却变得极为怀念故土,以致他终于决心回国去面对审判了。他重又回到了新奥尔良,可又变得胆怯起来,但他还是留下来了。城里当时有一家人人皆知的酒吧,大家都叫它“烟厂酒吧”。酒吧的老板名叫亨利,他比同行高出一筹,因为他懂得给报纸记者们搜罗一条条消息,这对他们极有用处。各家报纸的记者常常光顾这个酒吧,看看亨利有没有新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便成了人们公认的报业俱乐部了。身为作家的锡特内·波特也被这个地方所吸引。

一天早晨,波特看见两个人站在酒吧的柜台旁边,一个是为《民主时代》工作的艺术家思斯特·海普纳;另一个是年轻记者比利·包尔。波特过去跟他们一起喝酒。他们东拉西扯地聊了几句以后,波特转身对老板说:“欧,亨利!再照样来一份!”几个人等着,波特从口袋里掏出一篇稿子说:“弟兄们,瞧,这是我写的。

我不想署上自己的名字,我用个什么名字才好呢?”

海普纳平静地说:“你干吗不干脆署上‘欧·享利’呢?天知道,你不是常常把这个名字挂在嘴上吗?”

篇3:欧·亨利小说的人物原型分析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其作品幽默风趣的语言,出人意表的结局,透视人间百态的主题等都引起了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们的极大兴趣。华侨大学阮温凌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中,把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划分为人性基督小说、艺术家小说、爱情圣徒小说、西部牛仔小说、失业者流浪汉小说、小职员打工仔小说、骗子小说、强盗小说、上层人物小说等九大类。在人性基督小说的篇章中,阮教授提到“欧•亨利少年时代即广泛阅读西方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意识的作家作品,《圣经》和中世纪文学作品,从小就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接受了人道主义和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小说中“着力挖掘和赞颂小人物的人情味和人性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性基督形象。”细读欧•亨利的作品,我们不难从小说人物的形象分析中挖掘出背后的耶稣基督形象。

一、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的意义,变神喻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在弗莱看来,《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弗莱所谓的“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较稳定的结构单位,它们以意象、主题、人物、情景等多种形态,在不同时代、体裁的作品中作为象征或象征群反复呈现,形成并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并借助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使大多数人依靠约定俗成而得到理解。这种经过了文学移位的原型,是弗莱独创的文学史观念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原型理论的文学转化和运用,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提示去发掘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的吉姆(Jim)-受难耶稣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夜,一对相爱的贫困夫妻吉姆和德拉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都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互赠的礼物却因为卖掉的东西显得无用,令人唏嘘感叹。作为《麦琪的礼物》中的男主人公吉姆,欧•亨利的描写并不多,只有寥寥几处。第一处是贴在门上的名片上的名字。第二处在德拉为吉姆挑选礼物时。作者写道:“她一看见就知道它属于吉姆。它像吉姆。文静而有价值——这句话拿来形容表链和吉姆本人都恰到好处。”后面当吉姆真正出场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很瘦削,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只有二十二岁——就负起了家庭的担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手套也没有。”吉姆的英文拼写是Jim(James的昵称),耶稣的英文拼写是Jesus,这两个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J。吉姆“瘦削而严肃”的外貌以及“文静而有价值”的品质与我们通常在图片中所见的耶稣形象很接近。此外,吉姆被称做“公寓的主人”(the lord of the flat),这一单词lord的发音与大写的“Lord”的发音相同,“Lord”指的就是“上帝”或“耶稣基督”。年纪轻轻就身负家庭重担的吉姆与《圣经》中作为救世主降临尘世历尽磨难的耶稣基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社会中的弱者,都承受了无辜的磨难。另外小说题目中的“麦琪”是圣经中耶稣出生时来拜见他的贤士,小说的时间描述与耶稣的诞生也有关联。众多线索可以得出吉姆的原型就是受难中的耶稣。

三、《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Hygeia at the Solito)中的雷德勒(Raidler)-仁爱耶稣

故事中对于雷德勒的外形是这样描写的:“雷德勒却是不同土壤上的产物。他身高六英尺二英寸,肩膀宽阔,但是象清澈的小溪那样,一眼就望得到底。他这种类型可以代表西部同南部的结合。能够正确地描绘他这种人的画像非常少,因为艺术馆是那么小,而得克萨斯还没有电影院。总之,要描绘雷德勒这种类型只有用壁画——用某种崇高、朴实、冷静和不配镜框的图画。”再看他的所作所为,救治路边的病小牛,把生病又脾气暴躁,言语粗鲁的过气拳击手麦圭尔带到自己的牧场细心照料。“不管对方怎样谩骂,他总是心平气和,甚至觉得抱歉。”他的外表和内心都与仁爱的耶稣基督极为相似,《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可以说是一首人性基督的赞歌。

四、《最后的常青藤叶》(The Last Leaf)中的贝尔曼(Behrman)-献身耶稣

这篇小说可以称之为欧•亨利人性基督小说的经典之作。老画家贝尔曼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潦倒,艺术上郁郁不得志的人。“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从他的外貌和脾气秉性来看,与耶稣基督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他为了给年轻的身染疾病的女画家琼珊带来生的希望。于风雨交加的夜里,打着灯笼,攀上梯子,在墙上画上了栩栩如生的“最后的长青藤叶”。琼珊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她战胜了病魔。而年迈的贝尔曼先生却敌不过“肺炎先生”的侵袭,两天后就去世了。贝尔曼的这种献身精神,与圣经中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世人,甘心情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流尽鲜血的大无畏的献身如出一辙。

结语:

众所周知,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几乎渗透了西方艺术世界的各个角落,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以《圣经》故事为素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比比皆是,不甚枚举。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可以找出其关联的神话原型,圣经原型;作为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作品也不例外。如耶稣般受难中的吉姆,具有仁爱精神的雷德勒,富于牺牲精神的贝尔曼,都折射出耶稣基督这一圣经原型。从一定层面来说,欧•亨利通过对圣经人物原型的运用,把普通人的善良与艰辛表达到极致,也正是他的这种基督教博爱思想使他能够创造出如此多具有高贵品质的小人物,彰显其人文关怀情结。

摘要:本文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选取欧·亨利三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出文本背后的圣经原型。《麦琪的礼物》中的吉姆如同圣经中受难的耶稣,《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的雷德勒倾其全力救助他人,体现了圣经中耶稣的仁爱精神,而《最后的常青藤叶》中的贝尔曼为了给病中的朋友带去希望,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更是折射出作为救世主的耶稣的献身精神。

关键词:原型,耶稣,受难,仁爱,献身

参考文献

[1]卢玫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田艳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4:欧·亨利的“时间魔法”

关键词:叙事时间 欧·亨利 短篇小说

与空间艺术,如建筑、雕塑和绘画相比,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由于文学的字、词、句等语言单位不能瞬间呈现给读者,而必须在线性的时间轴里动态呈现,因而使文本具有“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双重特质。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作品一度为文艺批评界广泛关注,但大都是从作品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幽默的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策略,尤其是叙事时间的艺术性却鲜有关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善于协调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使物理时间为心理时间服务,改变叙事顺序,巧妙运用加速叙事和减速叙事把握叙事节奏,从而强化叙事动力,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故事时间”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描述、衡量时间的方式,是不可人为改变的物理时间,总是依照钟表的时间按先后顺序发生。“所谓叙事时间,则是它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经过对故事的加工改造提供给我们的现实的文本秩序”[1]。故事视角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日常生活的逻辑将它重建起来,小说作家为了建构情节、揭示题旨等动机,“常常在话语层次上任意拨动时间、调整时间,展现了叙述行为的叛逆和想象,使得文本妙趣横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旨趣”[2]。

热奈特作为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在《叙述话语》一书中,对“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提出了“时序”“时距”“频率”三个重要概念。通常,“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与话语时间一致,叙述者依照故事的实际进展叙述,在整体上呈现为线性特征,编年史式的故事、典型的纪实文本就体现出这一特点。但欧·亨利常常打乱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运用顺、逆、倒、插多种方法,将事件安排在一个新的、人为的时间次序中来讲述,使得文本叙述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凸现故事的某种特殊的含义,取得特殊的叙事效果。

一、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统一

根据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人为地将故事原本的时间叙述顺序变为一个全新的时间叙述顺序,具体可分为闪回、闪前和交错三类。闪前即把将来发生的事情提前进行叙述。闪回又称“倒叙”,将先前发生的故事重新按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交错是倒叙、预叙的混合运用,把小说中过去、现在、未来交错在一起的叙述方式。《带家具的出租屋》讲的是一个到纽约寻找女友的年轻人,在出租屋里开煤气自杀了,文章结尾,通过女房东们的闲聊,读者明白,这位年轻人所要找的爱人在一星期前的同一天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文章开头作者提到“在这么多漂泊过客掀起的余波中找不出一两个鬼魂,那才是怪事哩”,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实则充满着隐喻性和预示性,为小说今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预示了年轻人的命运和结局。

《带家具的出租屋》原文大约2500字,共42段,文本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时间段如下:

A:对故事发生背景的一般介绍。(第1-2段,120字)

B:年轻人挨家挨户地按门铃,寻找自己的女友。(第3段,50字)

C:年轻人问到第12家,在这里他租了一间房子。(第4-11段)

1.年轻人对女房东的印象。(第4段,40字)

2.年轻人在楼梯上的印象。(第7段,130字)

3.女房东冗长对房间的介绍。(第6、8、10段,130字)

4.简洁地描述年轻人的言语和行动。(第5、9、11段,30字)

D:年轻人向女房东描述女朋友的特征,询问是否有她的信息,得到否定的回答。(第12段,40字)

E:年轻人回忆五个月来自己寻找女朋友的经历,猜测她的下落。(第14段,100字)

F:对房间的家具等幻想。(第15段,600字)

G:他闻到强烈的气味,木犀草甜的气味,搜索他的女朋友的灵迹,神经质的,叫了几句诸如“什么,亲爱的?”“她一直在这个房间里。”“是的,亲爱的!”(第20-24段,500字)

1.寻找女朋友的痕迹。

2.沉浸在幻想中。

H:赶紧下楼去问谁曾住在这个房间,却得到失望的答案。(第25—32段,200字)

I:陷入绝望,自杀。(第33—34段,100字)

J:房东之间的对话使读者明白,一周前年轻人的女朋友在他自杀的这个房间自杀了。(第35-42段,240字)

根据文本线索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故事顺序应该是:

E→J→B→C(4)→D→G→H→I

在C部分,第4到第11段,大约330字的篇幅,作者只用了30字描述年轻人的言语和行为,却耗费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描述恶劣的环境:地毯已破得不成模样,甚至连织出它的织布机都认不出它了,在阴暗的空气中退化为茂盛的地衣或蔓延的苔藓贴在楼梯上,东一块西一块的,脚踩上去粘糊糊的,让人触目惊心。“然而欧·亨利对主人公的心理独特的刻画却有一针见血之效。当房东正要离开时,年轻人又提出那个盘旋在他舌尖、曾问过无数次的问题[3]”。这里物理时间为心理时间服务,虽没有对年轻人的心理进行细腻刻画,年轻人寻找女友的急切、对女友的感情却跃然纸上。全文用大量的信息干扰、占用心理活动的时间,其中B、C、D、H是属于“我”(年轻人)的物理时间,只有250个字符的行动描写,而C、E、F、G的描写多达1500字,可见心理时间多于物理时间,欧·亨利简化了故事情节和强调心理描写活动,旨在强调故事的悲剧主题,构建一个令人沮丧的气氛,深化主题。

二、加速和减速叙事

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有时用长达数章的篇幅来叙述一天的事件,用很少的篇幅概述较长时间段里发生的事件。在加速叙事里,一段很长的故事,被还原成文本中的一段,而在减速叙事里,短短的故事被表述成文本中很长的一段。这种艺术的处理会使小说产生一种起伏参差、错落有致的美感。endprint

最快的叙事速度是省略,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省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确省略”,用“很多年过去了”,“多年以后”这样的模糊时间概念省略提醒读者开始故事时间中下一个时期的叙述,或者通过强调人物对事件的不同感知描写时间流逝。另一类是“隐含省略”,读者通过逻辑推理推测故事事件时序中某一段时间的省略。

最慢的叙事速度是停顿,当故事外的叙述者为了向读者提供某些信息,从自己的视角而不是从人物的视角来描述人物外貌或场景、暂时停止故事世界里实际发生的连续过程时,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概述、场景的叙事速度介于二者之间。

欧·亨利充分运用了这四种不同时距的叙述手法——适当改变叙事速度的技巧,加速叙事与减速叙事相互变换,刻画典型场景等——构成了叙事文本中的不同节奏,使得文本犹如音乐一样随着话语模式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充满参差、错落有致的美感。《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在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加速叙事的手法。文中有几次运用了“省略”的手法。开篇交代德拉在数钱,钱少的可怜,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生活非常拮据,而下面作者说“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引起读者的猜想,德拉会送什么礼物呢?送给谁礼物?巧设悬疑,引起读者的兴趣。

当德拉买好圣诞礼物回到家后,“不出四十分钟,她的头上布满了紧贴头皮的一绺绺小卷发,使她活像个逃学的小男孩”, 这是故事中一个不重要的情节,不必要的彻底叙述,进行了省略,但一个句子足以表达德拉的聪明,完美和无奈。

小说的结尾,也进行了加速描写。德拉满心欢喜地拿出礼物时,吉姆却微笑着告诉她这礼物现在用不上了,为了给她买玳瑁梳子,他把金表卖了。短短几句,笔锋急转,而德拉却卖掉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银表链的故事后,并没有进一步讲述两个可怜的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荒诞的日子的,仅以吉姆的一句话结尾:“现在请你煎肉排吧。”这看似无结尾的结尾不由得引起读者深思,引导读者探讨作品的深层意蕴,赞叹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欧·亨利也善于运用概述对故事背景进行交待,使读者了解更多相关信息。“1块8毛7,就这么些钱,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铜板,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在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硬赖来的,每次闹得脸发臊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这段话里,对一元八角七进行了两次重复,德拉重复数了3遍,对一元八角七的得来,作者简要进行了概括,但读者可以想象德拉与菜贩子、杂货店老板讨价还价的日复一日节俭生活,想象德拉只有一美元八十七美分过平安夜的尴尬,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也指出:“时间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凡小说家们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会对时间加以充分利用的。”[4]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信息量却很大,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著名,之所以能突破小说篇幅在读者审美心理中的局限性,是因为作者合理安排了叙事时间,运用“时间魔法”,塑造了神秘莫测的气氛,暗设悬念,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注释:

[1]罗纲:《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3]赵莉,黄春妮:《欧·亨利作品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4]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

篇5:欧亨利(共)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270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还有数量很少的诗歌。欧·亨利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所面临的社会矛盾的态度,他写小鸟、古老的村庄,歌颂流浪者,以阴郁的笔调吟颂“唱催眠曲的男孩”,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因数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响很小。

相反,他的许多书信倒是精彩的随笔,他同编辑谈生活,谈创作,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思想。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叶子》。其著名小说还有《黄雀在后》、《市政报告》、《配供家具的客房》、《双料骗子》等,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将他比做“美国的莫泊桑”,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国的文学传统之一。从华盛顿·欧文开始,许多作家都善于写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欧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讽刺;马克·吐温的幽默以充满俚语的口语,滑稽、俏皮的描写和极夸张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欧文·肖的幽默则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风趣上。

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经历坎坷,使得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读《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读《警察与赞美诗》让人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篇6:欧亨利小说鉴赏

1、《麦琪的礼物》: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

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情感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告诉人们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

2、《警察与赞美诗》:作品叙述流浪汉苏比在北美寒冷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的过程,他处心积虑六次犯事却没有如愿,当他十分沮丧夜深归途中,听到教堂传出来炼净人心的赞美诗,内心澎湃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逮捕送进称为“冬宫”的布莱克威尔岛关押三个月。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揭露并讽刺了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反人道的法律等等,如同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动机是揭露封建社会的没落一样。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

3、《爱的牺牲》: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小说,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年青艺术家夫妇乔·拉腊比和迪莉娅·卡拉瑟斯,离乡背井到纽约去深造,却因家境贫困难以伸展抱复。于是妻子为了生计宁愿牺牲自己,骗乔自己在一个将军家里教他女儿弹钢琴,而乔也骗迪莉娅自己的画被皮奥里亚人看中,直到迪莉娅的手被烫伤,才明白迪莉娅在一间大洗衣店里烫衣服,而乔就在那间店里的锅炉房烧火。小说展现了19世纪美国草根阶层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在严酷的生活下,两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但是他们之间的爱又让人感动。虽然现实很困难,但是他们彼此间的爱是永恒的,伟大的。

4、《供应家具的房间》: 写了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以自杀而终的恋人的故事。年轻人来到这个阴暗,肮脏的房间,在那个黑暗的房间里有着许多贫苦人们留下的痕迹,也是在这个房间里他的恋人自杀,小说展现了社会下级阶层人们的困难生活,以及人心的冷漠,自私。房东太太知道年轻人向他打听的人就在房间里自杀,可是她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告诉年轻人。(这个城市像是一片无底的大流沙,不断地移动着它的沙粒,今天还在上层的沙粒,明天就沉沦到粘土污泥里去了。)

5、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讲述了证券纪经人哈维麦克斯维尔忙碌的工作,他似乎就是一部机器,忙到忘记了一切,忘记自己叫过秘书皮彻找新的速记员,甚至忘记了自己跟速记员莱利斯结过婚,他求婚的场面是多么的可笑,上一句话是你愿意嫁给我吗,下一句话便是请你快回答吧,那帮人正在抢购太平洋铁路的股票。小说以夸张。幽默的手法写出了纽约人忙碌的生活。(交易所里有了飓风,山崩,暴风雪,冰川移动和火山爆发,自然界的剧变在经纪人的事务所里小规模地重演了。)

篇7:欧·亨利《绿色门》

你不妨假设此刻你吃过了晚饭,在百老汇路上走,打不定主意该看悲剧消遣,还是到杂艺场看点正经东西,结果一支烟抽了十分钟才抽完。突然有人抓住了你的手。转头一看,原来是个漂亮女人,长着双动人的眼睛,珠光宝气,穿的是俄国黑貂皮衣。她把个热腾腾的奶油圆面包往你手心一塞,亮出把小剪刀,一刀剪下你大衣上的第二颗纽扣,莫名其妙说了声“平行四边形”便飞也似地往横街跑,边跑边回头望,就怕你追上来。

这种事情纯粹是奇遇。你会追那女人吗?不会。你一定是窘得脸发烧,一声不响扔掉圆面包,沿百老汇街继续走着,边摸摸第二颗纽扣的扣眼。只有极少数幸运儿单求新奇之心尚未泯灭,如果你不是这种人,一定就是那个样。

一心猎奇的人历来不多。书中所载的冒险家大都为办成一件事,只是方法各异而已。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或为寻金羊毛,或为寻圣杯,或为得女人之爱,或为得财宝,或为得王位,或为得美名。而单纯碰巧的人并无明确目的,机缘莫测,以后遇上什么全在未知之列。这种人中可算为典型的是位浪荡子,他有次回家时的一件事值得一叙。

不畏险但不求奇的人有勇气,是好汉,古往今来为数极多,从往日的十字军到今日去帕利塞德的人都在此列。他们使历史和小说变得丰富多彩,也给写历史小说这行的人带来了财富。但他们个个有身手要显,有利益要图,有美名要留,有怨恨要泄,所以,这些人并不真追求奇遇。

在我们这座大城市里,姻缘与奇遇像两个形影不离的伙伴,日夜不停地在街上寻找着真正的有心人。当我们在马路上走时,它们暗暗瞅着我们,变换各种方式挑逗。例如,偶一抬头时,我们可能看到某个窗户里伸出个头,那脸与我们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很相像;在一条熟睡了的大街上,我们冷不防听到一所紧闭着门窗没人住的房子里发出声痛苦而恐惧的尖叫;马车夫没把我们送到熟悉的人家,却把车停在一个不认识的人家门口,门一开有人笑脸相迎请我们进屋;一所不知谁住的高楼上会飘下一张纸,就落在你跟前,纸上写着字;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与某个陌生人的眼光不期而遇,双方都流露出憎恨、喜爱或畏惧;天突然落下一阵雨,与我们共伞的竟是位素昧平生的姑娘或郎君;随时随地我们都可能遇到人掉手帕,打手势,丢眼风,这都是奇遇的引线,有无意失落的,有单独放出的,有高兴时抛下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带着危险,让我们拾到了。然而我们没几个人愿意抓住这些引线,沿着引线追踪。陈规像根棍棒,把我们制服得不能动弹。我们会随手扔掉这些引线。等到有一天一辈子的枯燥生活要完结了,我们才会醒悟,发觉我们的情场经历无声无色,不过是结一两次婚,或者是用保险柜收藏个丝绸蝴蝶结,或者是跟一个脾气大的人闹一生别扭。

鲁道夫·斯坦纳是个真心追求奇遇的人。他几乎天天夜里要从他住的公寓出来,想遇到些意料不到的不寻常事。在他看来,生活中最有意味的事只要你再走过一个街口就会发生。有时候碰运气的心理使他走上了迷途。他曾在车站呆过两夜,被狡诈的骗子骗过好些回,有次让人灌了花言巧语的迷魂汤,损失了表和钱。但他依然兴致勃勃,不放过一切机会追求奇遇。

一天晚上,鲁道夫在老市中心沿着一条穿城马路闲逛。两旁人行道上行人如潮,有脚步匆匆往家里赶的,也有在家里闷得慌,出来光顾餐馆吃“套餐”的。 这位兴致勃勃的年轻人衣冠楚楚,悠闲地走路,眼睛四下里瞧。白天他在一家钢琴店站柜台。他的领带上装饰的不是根别针,而是黄晶圈。有一次他写信给一家杂志的编辑说,利比小姐写的《朱尼的爱情考验》是对他的生活最有影响的书。

走着走着,他听到人行道旁有牙齿发颤的响声,觉得奇怪,一看,原来是摆在一家餐馆前的玻璃盒的牙齿发出的,再瞧瞧又发现餐馆边房子的楼上高挂着牙科诊所的霓虹灯招牌。一个大个子黑人穿得怪里怪气,上身是红绣花衣,下身是黄裤子,头戴军帽,见到行人有愿接他的名片的,他才送上一张。牙科医生做广告的这种方式鲁道夫已司空见惯。往常他从这种散发牙科医生名片的人身边经过时不接名片,但这天晚上例外,黑人手巧,竟塞给了他一张,他非但未拒绝,而且一笑,佩服他的高招。

往前走了几步后他瞟了一眼名片。竟有他没想到的事,觉得有趣,把名片翻过来再看看。原来名片的一面是空白,另一面写着三个字:绿色门。再一抬头,只见前面三步外的一个人把黑人给他的名片扔了。鲁道夫捡了起来。上面印的是牙科医生的姓名和住址,还有“补牙”、“架桥”、“镶牙”时间表及吹嘘手术“无痛”等大话。热心奇遇的钢琴店售货员站在十字路口旁想了一会。然后他横过马路,走过一个路口,再横过马路,混进了人流中往回走。再从那黑人身边过时,他故意没有瞧那黑人,只顺手接过递给他的名片。走出十步他一看,见上面仍写着“绿色门”,笔迹与第一张名片上的完全相同。地上还有他前前后后的行人扔掉的三四张,空白面朝上。鲁道夫把它们翻过来,发现都印着牙科诊所自吹自擂的话。

鲁道夫·斯坦纳本是个一心求奇遇的人,但难得使奇遇之神向他招两次手。现在已经招了两次手,他于是就开始追寻。鲁道夫掉转身慢慢向大个子黑人走去,那黑人仍站在装着咯咯发响的牙齿的玻璃盒边。这次他从他身边过时没接到名片。尽管黑人的穿着花俏古怪,神态却是粗犷中有庄重,遇上愿接名片的人他会彬彬有礼送上一张,遇上不愿接的并不强求。每隔半分钟他会像车上的售票员那样,也像在演大歌剧那样,拉开粗嗓门吆喝一声,吆喝的什么也听不清。这次他不但没有给名片,而且鲁道夫觉得他那黑得发亮的大脸现出了冷淡的、近似鄙夷的表情。这表情让追求奇遇的人见了不大好受。他认为尽管没有说,那黑人只当自己高抬了他。无论那张神秘的纸片上写的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反正黑人两次都只当他与众不同,值得送。现在黑人似乎是怪他既不聪明,又少灵性,不配解开这个谜。

年轻人站到人流外,把他认为一定会有奇遇的房子上上下下看了一眼。房子共五层,底层是家小餐馆。二楼关着,似乎堆放着帽子和毛皮衣。三楼的霓虹灯招牌一亮一灭,是牙科医生的诊所。往上的招牌五花八门,有手相师的,有裁缝店的,乐队的,内科诊所的。再往上的窗户挂着窗帘,窗台上放着白牛奶瓶,显然是住房。鲁道夫打量一番后快步走上高高的石头台阶进了屋子。他一口气爬了两层铺了地毯的楼梯,在楼梯口站住了。走廊上光线暗淡,点着两盏小气灯,一盏在他右边,离得远,一盏在左边,离得近些。他朝离他近的一头望去,看见昏暗的灯下有一张绿色的门。犹豫了一会后,他仿佛看到了那会拿名片变戏法的黑人鄙夷的目光,便直朝那张绿门走去,敲了敲。他敲过以后好大一会儿里面才有声响,可见当真会有奇遇。各种各样的事都出在这种绿色门后!有聚赌的,有滑头鬼设下巧计勾人上当的,有美人儿胆大幽会的,因此到了这种地方,冒冒失失一敲门各种可能性都会出现,或遇险,或出人命,或得爱情,或大失所望,或受到奚落。

房间里隐隐有衣裙的窸窣声,接着门慢慢开了。门里站着位姑娘,不到二十岁,脸无血色,脚发软。她放开了门把手后,身子有气无力地晃起来,伸出一只手想抓住什么。鲁道夫赶忙抱起她,放到靠墙的一张掉了色的卧榻上。他关上门,借着闪闪烁烁的煤气灯把房间四下里看了一眼。干净倒是干净,但主人穷到了极点。

姑娘躺着一动不动,像是昏了过去。鲁道夫急了,眼到处望,想找个圆桶。昏过去的人得放在圆桶里滚。但再一想又不对,是溺水昏过去的才用圆桶滚。他取下帽子给她扇着。这一招收了效,因为帽边碰着了她的鼻子,她睁开了眼睛。年轻人这才发现,姑娘的脸是他的心久久向往的脸。灰眼睛里的眼神坦率,小鼻子稍稍往上翘,棕色头发鬈曲着,像豌豆藤上的小须。他追求奇遇的目的就在这里,这一次看来不虚此行。可惜的是,这张脸又瘦又惨白。姑娘定睛看着他,然后一笑。“我昏过去了,是吗?”她用微弱的声音问道,“哎,有谁能不昏过去?叫你也三天什么都不吃,你试试看!”“我的妈呀!”鲁道夫说着一跃而起,“你等等,我马上就来。”他冲出绿色门,跑下楼梯。二十分钟后,他赶回来了,用脚尖踢着门,叫她开。他双手抱着一大堆吃的,有杂货店买的,也有餐馆买的,往桌上一放,是奶油面包、各色冷肉、蛋糕、馅饼、腌黄瓜、牡蛎、一只烤鸡、一瓶牛奶,一瓶滚烫的茶。

“真是荒唐,人还能够不吃饭?”鲁道夫大声说,“这种事以后千万别再干!现在吃饭吧。”他把她扶到桌边坐下,问道,“有杯子倒茶吗?”姑娘答道:“窗口边的架上有。”等他拿了茶杯再转身时,只见她高兴得眼闪闪亮,已开始吃起来,而且凭着女人心细的天性,挑的是纸袋里一条大腌黄瓜。他笑着抢走她手里的黄瓜,倒了满满一杯牛奶,嘱咐道:“先喝牛奶,再喝茶,然后吃只鸡翅膀。等到恢复了元气,明天才可以吃腌黄瓜。我作你的客人,我们一道吃,行吗?”

他端来另一把椅子。喝过茶,姑娘开始有了血色,眼也变明亮了。她狼吞虎咽般大口吃起来。桌边还坐了个年轻人她满不在乎,吃的东西是人家买来的她只当没关系,这倒不是因为没把陈规放在眼下,而是因为饿得慌,理所当然要抛开人为的客套。但是等到渐渐地体力恢复,有了精神后,她也感到该讲点应有的礼节,向他说出了自己究竟出了什么事。原来,这种事每天发生上千起,纽约人已习以为常。她原在商店当售货员,工资微薄,还受到“罚款”(是进商店老板腰包的罚款),后来又生病上不了班,接着丢了饭碗,陷入绝境,却没料这位追求奇遇的人来敲她的绿色门。

但在鲁道夫听来,她说的经历就像诗《伊里亚特》和小说《朱尼的爱情考验》一样感人肺腑。

“没想到你会受这种磨难。”他说。

“说起来是够凄惨了。”姑娘的语气庄重。

“你在纽约没有亲戚或者朋友吗?”

“一个也没有。”

鲁道夫没马上接话,过了会才说:“我在这世上也是孤身一人。”

“我看这样更好。”姑娘的话来得唐突,但年轻人一听她竟然巴不得他孤身一人,内心很有几分高兴。突然她撑不开眼皮,深深叹口气,说:“我很想睡了,现在我恢复了正常。”

鲁道夫起身拿好帽子。“那我就告辞了。夜晚睡上一大觉对你有好处。”他伸出只手,姑娘握着手说了声“再见”。但是看眼神她还有所求,内心的思想表露得那么明显、坦率、叫人感动,年轻人用言语作了回答。

“好,我明天再来看看你身体恢复得怎样。短时间你还少不了我。”

她似乎就关心他是怎样来的,倒忘了他来救了她,走到门边时问道:“你怎么会敲我的门呢?”

他看了她好一会,想起那两张纸片,心头突然觉得又酸又难受。如果它们落到了另一个与他同样追求奇遇的人手中,结果会如何呢?他当即打定主意,不把事实真相告诉她。决不能让她知道他心中完全有数,她是出于痛苦的生活所迫,才采用了这种少有的权宜之计。

我们店有位顾客住在这屋子,我是敲错了你的门。”他说。

绿色门关上了,房间里什么他都没看见,只看见她的一丝微笑。

走到楼梯口他站住了,出于好奇心看了看四周。然后他沿走廊走到尽头,再折回来,爬上另外一层,要看个究竟。他发现这所房子每扇门都是漆成绿色。他迷惑不解,下了楼,回到人行道上。那穿得怪里怪气的黑人还在。鲁道夫拿着两张纸片走到他面前。

“请问,你为什么给我这两张纸片,它们是怎么回事?”

黑人咧开大嘴笑着,态度亲切,表现出得了老板拉生意的那手真传劲儿。他往前面一指,说:“先生请看那儿,不过恐怕第一场你已赶不上了。”

鲁道夫顺他指的方向看去,见到一家剧院大门的霓虹灯亮着新上演剧目的剧名:绿色门。

黑人说:“先生,我听说这剧好看得很呐。剧院的人给了我一块钱,叫我在散发医生的名片时也帮他散发几张。医生的名片你要不要?”

回到他住处近旁的街口,鲁道夫喝了杯啤酒,点了根烟。出店门后烟还没抽完,他扣上衣服,往后挪挪帽子,对着街口的灯柱毫不犹豫地说:“反正是一回事。我相信是命里注定,鬼使神差我见到她。”

篇8:欧亨利简介

关键词:欧·亨利,《市政报告》,叙事

一叙事视角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常常使用第三人称来进行叙事, 让读者以全知全能的角度走进故事。《市政报告》另辟蹊径,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 以“我”的角度讲述故事。对于用第一人称叙述, 英国作家特罗洛普 (Anthony Trollope) 曾经这样论述:“从‘我的观点来写故事总是危险的。读者不自觉地会认为作者会自夸, 因而对自我吹嘘很反感。另一方面‘我’可能会假作谦恭, 也遭到读者反对。”不过欧·亨利的这篇故事不是完全沿袭传统第一人称叙述, 而是有所创新。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大多是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夏洛蒂·勃朗特的Jane Eyre (《简·爱》) , 狄更斯的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 和David Copperfield (《大卫·科波菲尔》等名著。相对来说, 以“我”的角度来叙述他人故事的小说相对少些, 读者所熟知的有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在《市政报告》中, “我”不是故事的第一号主角, 但和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联系。“我”在旅馆“遭遇”Caswell;因为杂志社的委托要去找Adair, 因此又遇到了Uncle Caesar。这三个人似乎毫无关系, 但似乎又被某些东西牵扯在一起。这些联系构成的碎片交织成一个跌宕起伏, 充满悬念的故事。叙述者“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 因此对故事的阐述更客观, 令人感到更真实。这种叙述要求作者从“我”的有限视角讲述他人的故事, 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手法。但欧·亨利的处理可谓巧妙, 以独特的方式将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令人读完仍回味无穷。

二叙事语言

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这在《市政报告》中可见一斑。

《市政报告》以精巧的故事情节打动读者, 但它的成功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叙事语言的重要性在小说开头的铺垫尤其显著。小说并不是开门见山靠情节来吸引读者兴趣, 而是更多地以幽默的叙事语言打动读者。进入主要故事情节之前, “我”像菲尔丁一样侃侃而谈。这种艺术手法在浮躁的现代或许容易被缺乏耐心的读者抛弃, 或许也不适合追求第一眼就抢到点击率的网络小说, 但对于19世纪的读者, 这种闲聊式叙述效果就像绿皮火车上遇到一位幽默的邻座, 路途漫长却笑声不断。即使在今天, 这种风格仍会让耐心的读者捧腹。

欧·亨利对纳什维尔小雨的描述堪称一绝。“伦敦雾三成, 疟疾一成, 煤气管跑漏的气味两成, 黎明时在砖地上收集来的露珠两成半, 忍冬草香一成半, 加以混合。这种混合物可以提供一个近乎纳什维尔的毛毛雨的概念。它没有樟脑丸那么香, 也没有豆汤那么厚;但是已经够了——你不妨试一下。”

欧·亨利巧妙运用比喻和类比, 趣味盎然, 给纳什维尔涂上浓浓的文学色彩, 让读者对这个城市即将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用欧·亨利自己的话说, 《市政报告》开篇有很多“离题的话”, 但欧·亨利的幽默叙述使这些“离题的话”依旧吸引读者。比如他对旅馆的描述:“旅馆的管理是无可指摘的, 招待也带着细致的南方的殷勤, 只不过像蜗牛爬行那么慢, 像瑞普·凡·温克尔那么乐天。”“无可指摘”用了反讽, 把旅馆服务“Rip Van Winkle”式的乐天也是反讽式的比喻。两种修辞表达形象新奇, 令人不禁莞尔, 成功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增加故事趣味性和可读性。

对Caswell的描述, 叙事者的语言也极尽幽默之能事。“这个人在旅馆的休息室里探头探脑, 活像一条忘了自己把骨头埋在什么地方的饿狗。他那张大脸又红又臃肿, 带着菩萨般的迷糊而定心的神情。”

读者从这叙述者用词的感情色彩中第一时间感受到Caswell是个粗鄙恶俗的人, 而“我”对他的态度也昭然若揭。这种主观的叙述语言也直接影响了读者对Caswell的印象和判断, 自然而然地把他归为“possible criminals”行列。除了这些, 夸张的修辞手法达到的幽默效果也十分显著。“饿狗”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用“acreage”这个词来形容脸更是令人捧腹。

Caswell花钱的姿态经过欧·亨利的刻画, 也成了美国文学难以磨灭的形象。“他是那种可鄙的、吵闹的、大吹大擂的酒鬼, 每次荒唐地花掉一文钱都要铜管乐队和鞭炮来伴奏。”一看到这样的描述, 读者很容易和“我”产生共鸣:Caswell确实是那种一看就让人讨厌的人。

三干预性叙事

《市政报告》中的“我”是个“自我意识”叙述者, 时时用自己的视角引导着读者, 还时不时跳出来告诉读者故事的进度, 或者对人物、事件或文本本身发表评论。

“我想, 如果那天他没有用过剃刀, 跑来同我搭讪, 我一定不予理睬, 那么世界犯罪记录上也许会少掉一件谋杀案。”

在此, “我”直接暗示读者接下来的Caswell与某件谋杀案有关, 读者会忍不住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悬念由此设置。

“我得告诉你, 我怎么会来到纳什维尔;这些离题的话肯定会使你厌烦, 正如我自己觉得厌烦一样。我为了一些私事要去别处, 但是北方的一家杂志社委托我在这里逗留一下, 替社里同一个撰稿人阿扎里亚·阿戴尔建立联系。”

叙述者有意识地向读者礼貌地“致歉”, 因为情节的发展似乎有些“拖沓”。“我”跳出来, 请读者朋友耐点心, 精彩还在后头呢。确实, 读者的耐心最终会被证明是值得的。也正是这些“离题”式的铺垫使“欧·亨利式的结尾”更让人惊讶而叹服。

与作家Adair第一次会面后, “我”又再次告知读者:“那天, 我就开始了这个城市强加在我头上的邪恶行为。我在这里只待了两天, 可是这两天里我已经在电报上可耻地撒了谎, 并且在一件谋杀案中当了事后的同谋——如果事后是正确的法律名词。”这一暗示与前面关于Caswell的暗示相呼应, 读者会不自觉地把这两个人物与谋杀案联系在一起。故事的神秘色彩变得愈加浓厚, 这一前一后的暗示不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一探究竟。

四明暗两线

欧·亨利在《市政报告》中也采用了明线和暗线交叉的叙事技巧。明线主要是以时间为顺序。“我”先交代故事背景, 对纳什维尔的环境进行详细描述, 突出其南方城市特色——特色之一是有很多黑人。比如旅馆侍者和赶车人都是黑人。“我感到很困倦, 旧主人”这一细节的描述中“我”也有意向读者暗示这些南方黑人与他们旧主人千丝万缕的关联, 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接着Caswell闯进故事, 大吹大擂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然后故事另一主角Adair千呼万唤始出来, 而“我”来到这个城市的目的才告知读者。接下来到非裔赶车人Uncle Caesar登场, “我”花了大段文字描述他的大衣并让读者记住那颗“纽扣”, 因为只有记住这颗纽扣读者在末尾处才能把所有的碎片串起来, 读懂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之后, “我”和Adair会面, 签订合同, 故事主要矛盾在这部分隐秘显露。“我”遇到讨厌的Caswell, 坐Uncle Caesar的车前去和Adair协商, 了解到Adair生活贫困且有一个恶棍丈夫, 忠实的旧仆一直支援她, 这些都是在明线中向读者交代的。明线好像只是一些碎片, 刚开始这些人与这些事似乎毫无关联, 直到故事渐渐深入, 人物关系才渐渐浮上表面。

读者在欧·亨利精密的故事安排中, 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Adair的困窘境遇感到叹息, 对重情重义的黑人Uncle Caesar心生敬意, 也从“我”听到的一些有限的声音和那张“蓝砂纸粘起来”的缺角钞票, 模模糊糊地猜测Caswell与Adair的关系, 但欧·亨利把悬念一直留到最后。

故事的暗线则是Caswell的遇害。作者并没有描述他的被害过程, 而只是交代他被害的事实, 唯一特别描述的细节是他死后手里那枚扣子——一个黄牛角的大衣扣。因为作者前面对拉车人的大衣进行了大段的细节描写, 读者不难猜到这枚扣子是从Uncle Caesar大衣上掉的。直到故事的倒数第二段, 明暗线交汇, 读者才最终理清故事的真相。惊叹之时, 联系之前的种种, 又感觉于情于理。也正是这样精巧的叙事, 造就了世界闻名的“欧·亨利式结尾”。

五结束语

《市政报告》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 趣味盎然的叙事语言, 适时的干预性叙事以及娴熟的明暗两线叙述技巧, 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层层推进, 使小说体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展现了欧·亨利高超的叙事艺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雪花作文150字下一篇:简洁的晚安微信问候语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