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夕阳的诗词

2024-05-20

描写夕阳的诗词(精选7篇)

篇1:描写夕阳的诗词

关于描写夕阳的诗词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5.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6.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7.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

8.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9.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12.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1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14.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15.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16.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

1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8.晚日寒鸦一片愁。

19.衰草残阳三万顷。

20.流连狂乐恨景短。奈夕阳送晚。

篇2:描写夕阳的诗词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出郭》 杜甫

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

4、《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鹧鸪天·小雨初收报夕阳》 叶梦得

小雨初收报夕阳。归云欲渡转横塘。

空回雨盖翻新影,不见琼肌洗暗香。

追落景,弄微凉。尚余残泪浥空床。

只应自有东风恨,长遣啼痕破晚妆。

6、《念奴娇·夕阳底尽》 赵长卿

夕阳底尽,望楚天空阔,稀星帘幕。

暮霭横江烟万缕,照水参差楼阁。

两两三三,楼前归鹭,飞过栏干角。

霜风何事,绕檐吹动寂寞。

消散我已忘机,而今百念,灰了心头火。

对酒当歌浑冷淡,一任他懑嗔恶。

松竹园林,柳梧庭院,自有人间乐。

闲云休问,去来本是无著。

6、《题画》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7、《虞美人·夕阳楼上都凭遍》 陈允平

夕阳楼上都凭遍。柳下风吹面。

强搴罗袖倚重门。懒傍玉台鸾镜、暗尘昏。

8、《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夕阳》 郑谷

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极浦明残雨,长天急远鸿。

僧窗留半榻,渔舸透疏篷。

篇3:描写夕阳的诗词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裙,就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击节碎”的一位粉丝;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位发烧友;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尽管作者在全词中,运用了点染、陪衬、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但是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仅仅9个字,一位拔剑四顾心怆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仅两个小细节,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全词的深刻主题:时光流逝,生命空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篇4: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一、“人生迟暮”的悲凉

古人生命短暂,在古人感叹生牛命短暂的悲凉诗句里,夕阳成为首选的意象。古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天际喷薄而出到夕阳西下日薄西山,便认为这正是生命从壮烈走向寂灭的过程。因此,夕阳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频频出现,它也正代表了人们对春光易去、人生易逝的感叹。

晚唐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的那个名句“夕阳尤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句诗里诗人借助夕阳这个典型意象的塑造,不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促,而且表达了对抱负没有实现而生命又接近终结的无奈伤感。姚合《哭贾岛二首之一》说:“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名虽千古在,自己一生休。岂料文章远,那知瑞草秋。曾闻有书剑,应是别人收。”诗中沉落在浩渺烟波里的夕阳,正是那位历经坎坷寂寞而死的苦吟诗人一生的写照。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说,“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也把夕阳下的悲凉生命写得淋漓尽致。

二、“乌衣巷口”的衰败

古代诗人常把“夕阳”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来感叹人世的沧桑,抒发自己的悲慨。刘禹锡《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朱雀桥边的野花独自开放,旧时堂前的燕子也已经飞人了寻常百姓的家。凄清冷寂的氛同中,当年那些衣冠楚楚,裘马洋洋的豪门世家而今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日的繁华早已炯消云散,只有一抹夕阳还在辉映着久别的历史,品味着历史的沧桑。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当年刘裕金戈铁马的风流余韵只留在了夕阳的晚照里,一个“斜阳”意象写尽了人事的沧桑,也写尽了词人自己的英雄失路。

三、“烈士暮年”的豪情

在代表死亡迫近的夕阳意象里,我们有时会读出不同的意义,那就是古人觉得牛命愈是短暂愈要有意义,生命的缺憾可以通过它的创造力得到延伸,不停地奋斗一可以实现生命的延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夕阳愈是迫近,愈是要努力,愈是要抗争,十分鲜明地表现出古代诗人积极的人世精神。这正如杜甫在《江汉》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人面对人生的绝境,面对汩汩流逝的岁月,面对苍黄的落日,不甘坠落,壮心不已,仍思为国出力,虽然“烈士暮年”但依然豪情满怀。

四、“斜阳羁旅”的乡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的回归也召唤催促着行人的回归。在外漂泊的游子面对着夕阳西下的景色,乡关之思更是油然而生,难免会产生“乡关何处”的乡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这种“乡关”之思写到了极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刚毅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描绘了黄昏笼罩的老树,枯藤上啼叫的乌鸦,日暮残照的小桥,更着力刻画了那个在夕阳下踽踽独行、漂泊无依、心灵疲惫的旅人形象。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说“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两诗都写出囚浪迹天涯而在黄昏落日时分倍添悲凉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更是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融进这一片夕阳之中,情感真挚坦诚,颇具艺术感染力。

五、“人在何处”的思念

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就有在家苫守的思妇,思妇思念在外的游子,必然选取一些典型的意象来抒发“人在何处”的思念,夕阳也就理所当然的出现在思妇闺怨的诗篇里。最为出名的诗句当是李清照《永遇乐》中的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梳洗罢的思妇倚楼远眺,愁绪如水,盼夫归来,结果“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没有归来。思妇只能含情凝望着天边的夕阳、归舟,然而斜晖将尽,一天又将过去,仍不见意中人的归舟,这怎能不使她“肠断白蘋洲”呢?

六、“夕阳无限好”的绚丽

夕阳意象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十分关注自然的中国古代诗人也必然会发现夕阳下的美景,也必然会留恋于夕阳的诗情画意,必然会在夕阳的温馨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通过这些斜阳下万千美景的吟咏,我们发现古代诗人们具有很强的关照自然的能力。青山依旧,绿水如常,所有的景物一经夕阳晚照的点染,就表现得那么迷人妩媚,夕阳就是位美学大师,青山绿水万里江天因为有了它,而平添了无限的魅力。白居易的《暮江吟》中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陆游《野饮》中说“平堤渐收春芜绿,细浪遥翻夕阳红”。夕阳意象以它摇曳多姿的色彩,再现了“夕阳无限好”的绚丽永恒。

篇5:描写夕阳的古诗词

2.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

5.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6.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7.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8.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9.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10. 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13.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1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5.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6.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17. 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

18. 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

19. 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

篇6:描写夕阳的诗句

——唐·李中《吉水县酬夏侯秀才见寄》

意思:知音迟迟不来,偶然之间,打开窗帘,只看见帘外的夕阳正徐徐而下。

阊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意思:你却目送远去的飞鸟,望着西去的.夕阳哀怨不断。

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

——唐·储嗣宗《南陂远望》

意思:一个人望着远方秋天的荒草,野地里有人耕种,伴着夕阳。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唐·元稹《送卢戡》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唐·陆龟蒙《京口》

意思: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韩偓《夕阳》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唐·杜牧《秋霁寄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篇7:描写夕阳的作文

在朋友的拥簇下,我们满怀欣喜地背上鱼篓,拿上钓竿,朝着东江河旁不远处的池塘出发!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蹦蹦跳跳。树桠上的小鸟对着我们叽叽喳喳,有时调皮地眨眨眼睛,抖抖羽毛,在树桠上跳来跳去,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感到害怕,原本十分钟的路程一下子就到了!

一切准备就绪,饲料准备的十分简单,只有从地上挖来的蚯蚓。将蚯蚓串在钓钩上,“咚”一声声响,大家纷纷把各自手上的蚯蚓扔到水里,等待鱼儿上钩!周围安静的很,只有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各种虫鸣的声音。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目视自己钓竿上的泡沫,嘴里不时念叨着“沉!沉!”可当它沉下去,拉起来看时,钓钩上的蚯蚓已经不见了,这可能就是“欲速则不达”吧!没办法,谁让现在的鱼儿开始“科学化”了呢?还会取鱼饵,实在是太聪明了!

钓完了鱼,看天色还早,大家都提议去田里捡田螺。说干就干,大家纷纷拿上自己的鱼篓,往别人天里走去。由于最近台风较多的原因,八月份了,大部分人家的稻谷还没收割,哈哈,没办法,谁让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呢?不好意思,先占用您的田了。

开始行动,大家纷纷选好位置,躬着腰,仔细地盯这田里,生怕漏过任何一个。可是此时,风婆婆好似偏偏和我们作对,把风给停了,好似不愿挪动脚步,停下来在一旁观看我们与田螺作战的身影。细密的汗珠已从额头上谧出,大家顾不得手是干净还是脏的,往额头上胡乱一擦,便了事了。

此时,晚霞已散去,风也吹了起来,当大家发现自己的鱼篓再也扎不下任何东西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田里,大家抬起已经发酸的头,都笑了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沾满了泥巴,有的已经干了,有的还是湿的,显然是才沾上不久。

上一篇:超市会计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