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海峡两岸作文

2024-07-25

初中海峡两岸作文(通用9篇)

篇1:初中海峡两岸作文

福州和台湾都以小吃闻名,许多小吃都让人垂涎三尺,如:锅边糊,鱼丸,胡椒饼等,其中我最爱鱼丸。

鱼丸一听名字就知道它是成球体的,表面上凹凸不平,是乳白色的。鱼丸因注重选料和制作工艺而名闻遐迩。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胖乎乎的、圆滚滚的,活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宝宝,,看着它的样子,可真让人 口水直流三千尺 呀!

福州鱼丸可属三坊七巷的百年鱼丸老铺 永和鱼丸,最为可口。每次到三坊七巷游玩都要品尝这家老店的鱼丸,那味道让我形容简直是︰ 忘不了的美味 。

我走进永和鱼丸店,找个位子坐下,点了一碗鱼丸,因为顾客很多,所以鱼丸上得很慢,每个顾客都吃得津津有味,不断叫好。等了许久,我点的鱼丸终于被端上来了。

只见那碗鱼丸其色如瓷,向上冒着热气,在我眼前蒙上了层薄纱,个个 大胖宝宝 在热汤里泡着,汤上浮着许多青葱小片,还浮着星星油点,我忍不住尝了一口汤,啊!太美味了,汤鲜而不腻,还带有一股清香,这汤是用猪骨粉煮出的。我有用勺子舀了一颗鱼丸,轻轻咬上一口,慢慢地嚼,嗯,这鱼丸富有弹性,脆而不腻,恰到好处,赞呀!我慢慢地品味,过了许久,我才品完了这碗鱼丸,碗里已经找不到一滴汤汁了,被我舔得干干净净,那种滋味让我回味无穷。我又动了馋心,忘了减肥计划,说: 老板,再来两碗鱼丸! 这也不能怪我嘴馋,就算是神仙闻了这香味,也会破墙而来的!

在台湾小吃里,我最喜欢 大桥肉粽 了。大桥肉粽主要是靠五花肉提味,精选的肉料经过作料腌渍,再经炸、卤等工序,肥腴酥香。再将糯米用酱油及各种风味调料一同炒,待半熟时再包上棕叶扎好蒸热。棕叶分两层,内层是竹叶,外层是做斗笠的桂竹争籀,通常可以连续使用数次,并有特殊的香气和保温效果。再加上店家独家的酱料﹕咸甜适度,麻而不辣。在热腾腾的内棕上淋明汁,立即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只觉它馅香米懦,既不硬生,也不软斓如泥,蒸制约火候恰到好处,味道妙不可言。

有机会的话,我想让台湾的人们到福州来尝尝我们的风味小吃,也让我们到台湾去品品他们的美味小吃!

篇2:初中海峡两岸作文

小鸡离家之后受尽了列强的欺侮,被迫与母亲分离。遥望当年,当台湾与大陆母亲完全隔绝时,两岸人民无时无刻的盼望着台湾早日投入大陆母亲的怀抱。两岸人都民望眼欲穿,盼望着与对岸的亲朋好友相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对这最好的写照!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作品《乡愁》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从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出余光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是多么的浓烈!不仅说明了他自己,更代表了台湾大众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啊!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却冲不淡那一缕乡愁!

再来讲讲,两岸文化传承。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生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廿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有些失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 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亿多人,仅在台湾就有信众1700多万。看来大陆和台湾的同胞都有共同的信仰。

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认同中,文化甚至具有比血缘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一直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台湾文化的母体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祖国大陆其他区域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岸文化体现出同一性特征。台湾和大陆两岸文化具有同质同源性,这种同质同源的文化同一性又必然是两岸统一的基础。

篇3:初中海峡两岸作文

一、学习重点的细腻与否

台湾教材的学习重点:了解生活周遭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培养描述日常生活见闻的能力;体会劳动者敦厚朴实的精神。

人教版的学习重点:学习这个单元,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做到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能初步读出语气。

同样有学习重点, 台湾教材是针对《那默默的一群》这一篇课文的, 而人教版只是针对《紫藤萝瀑布》所在的这一个单元的, 细腻与粗糙已然初显。前者要求“了解生活周遭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 这一重点的突破需要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基础, 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拓展到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了解, 既有由点到面的辐射, 又指向学生的精神世界, 细腻得立体而深刻。而后者仅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从能力维度来看, 前者要求“培养学生描述日常生活见闻的能力”, 从文中引出, 又再一次地将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文本、生活三位一体, 同样细腻得立体而深刻。而后者仅要求“提高朗读能力”, 做到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能初步读出语气。只指向学生和文本。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来看, 前者要求“体会劳动者敦厚朴实的精神”, 后者要求学生“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想人生的大问题”。不知怎的, 就感觉前者的要求正如劳动者的精神一般“朴实”, 它是着地的, 就像树木, 根踏实在地, 细腻得真实。而后者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给人既要立地又要顶天之感,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二、课文导读与作者简介引入与否

台湾教材中的课文导读在内容上涉及课文的出处、课文内容、语言特色, 是人教版课文导读与注释的组合;在表达上, 人教版运用疑问句的形式, 更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这种形式在第一单元的课文提示中广泛运用。关于作者简介, 台湾教材比较具体, 人教版的要么没有, 要么比较简略。拿《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来说, 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 学养深厚, 气韵独特, 再者, 她的作品《西湖的绿》也曾编入教科书之中, 值得简介, 但是编者没有安排。此外, 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教材课文导读的下方附有《乡景》一书的封面, 作者简介的上方附有作者的照片。试想, 如果读了课文后对《乡景》有好感, 对作者有好感, 许是马上买来或借来看, 许是过了若干时间, 甚至若干年, 偶然瞥见这样一本书或印有作者照片的别的书, 是否会怀起旧来?是否会泛起一种亲切感?是否会因此而翻阅抑或买来看?不管是哪种可能, 那种感觉是美好的。而人教版的往往选择较少, 放在教科书的前几页, 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课文导读与作者简介是否引入虽说各有千秋,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这种不影响他们阅读能力的直观的、感性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文下注释具体与否

台湾教材《那默默的一群》相当浅显, 尽管如此, 编者还是对“疆土”、“防区”、“容貌”、“一丝不苟”、“文雅”、“不厌其烦”、“泥泞”、“敦厚”、“风范”、“人物”十个词语进行了解释。而人教版《紫藤萝瀑布》只对“忍俊不禁”作了解释, 其他的诸如“进溅”、“伫立”、“伶仃”、“蜂围蝶阵”、“盘虬卧龙”都不曾解释。对于词义的把握, 教材体现的要求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至于测试时考查的词语很多是注释中不曾有的词语, 学生学得糊涂, 教师教得糊涂。

四、课后练习指向如何

台湾教材的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作者说清道妇是“默默的一群”?又为什么说她们是有资格被称之为“人物”的一群?

2. 请你说说看, 哪些文句是把清扫道路的工作比喻成兵士的护卫疆土?

3. 在你生活的周遭, 还有哪些默默付出的“人物”, 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观察心得。

4. 什么样的工作态度才是“一丝不苟, 绝不捡便宜”?请说说你自己的经验。

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

1.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2.揣摩下列语句, 体会写景的妙处。 (具体的四个句子略)

3.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 试搜集几种说法 (有兴趣的同学, 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 , 与同学交流一下。

台湾教材的问题与讨论1是指向文本内容的, 2是指向文本形式的, 3是联系生活, 要求学生观察生活的, 4是联系学生自身, 要求学生关照自我的。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1是指向文本内容的, 通过关照自我或观察生活来印证文本内容, 2是指向文本形式的, 3是指向知识的, 通过其他文本解读花木的象征意义。虽说都涉及文本内容、形式、生活、自我,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台湾教材中的四个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别人走向自己、从封闭走向开放, 最终实现了通过练习对学生灵魂的触及。而人教版是从生活或自我到文本, 或是从文本走向知识、从开放走向封闭, 与学生的灵魂绝缘。如果说人教版的开放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之中, 则又显得与文本不够密合。唯独指向形式的练习因为多了鉴赏而略胜一筹。

五、阅读链接高下如何

台湾教材的“阅读光廊”中推荐了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溪头的竹子》《大城市小人物》, 还附有作品的封面。人教版的阅读链接选的是陈素琰《〈宗璞散文选集〉序》中的内容。前者由文章到作品, 后者是从一篇文章到一个片段或另一篇短文。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认为, 阅读教学希望孩子去读真正的读物, 是以书本为单位, 一本一本地读, 因为读物是完整的, 保有作者个人的风格。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下已见分晓。

六、其他内容必要与否

与人教版相比, 台湾教材在文后明显多了三块内容——“课文赏析”、“语文部落格”、“应用练习”。课文赏析部分能让学生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是对学生初读的提升, 以便于学生的阅读得到印证与进一步深入, 使课堂学习更为深入, 侧面反映出台湾教学的民主与开放。“语文部落格”显现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 内容非常细致:首先让学生做准备工作, 必须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表情和动作, 透过观察和感觉去思考他的个性、为人, 以及对我们或其他人的影响。其次指导学生如何描写, 要抓住重点, 把握人物的特色, 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材料, 以及适合其年龄、身份的谈吐与动作, 将其所作所为具体而细致地呈现在眼前。不只叙述人物做什么, 更要描写出他是怎么做的, 以充分表达人的内心与性格。最后, 说说人物的优点、贡献和地位, 对我们的启发与教导, 如此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 还以课文为例进行说明。这种细致的写前的准备有助于促成写作的真实, 这种细致的写作指导更是我们教材中不曾出现的, 有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理性认识来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应用练习”由形音义辨识、文字订正、认识映衬三块内容组成。形音义辨识要求学生写出各组形近字的字音, 并根据字义 (字义在题目中已然呈现) 在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字, 以完成词语。这与我们“读一读, 写一写”中单单列几个词语相比, 可谓煞费苦心, 注重音、形、义三者结合来识字, 将识字写字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的这一理念体现在了练习上。文字订正要求在短文中将框起来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侧重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字形, 与形音义辨识相比更进了一层。认识映衬部分先介绍什么叫映衬, 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之后要求学生对课外的五个句子是否运用这种修辞作出判断, 是语文知识的浅层学习, 可见台湾的教材没有把语文的工具性扔在一边。显然, 以上三者都有存在的必要,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但与台湾教材比较之后, 深感我们的语文教材缺失理念的细线条落实, 加重了普通教师的教学负担, 且不利于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台湾教材在理念的落实方面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1援学习重点的提出、问题的设计、书面表达的指导、阅读链接的安排, 均以课文为单位, 且注重文本、书本、生活、学生之间的联结, 最终指向学生的灵魂,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使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共舞, 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援作者简介和注释的编写、课文赏析的加入、插图的编排, 均围绕课文, 注重引导的层次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体, 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 让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为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铺设台阶。

篇4:海峡对面的初中语文课

一、重视古代经典教育,涵养人文情怀

台湾语文课程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之重视由来已久,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初中阶段文言文数量逐渐增加,到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数量超过了现代文的数量。笔者分别对现行大陆人教版七~九年级新课标《语文》和台湾南一版七~九年级《国文》教科书进行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台湾语文课程教学古代经典作品,并非走马观花,简单地介绍作者和理解文章内容而已,而是引导学生沉浸其中,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到作品的语言文字内涵及篇章结构,结合现代意识,不断挖掘其中的语文教学元素,把学生引入其中,让其浸、润、渐、染,涵养其品格。与大陆相比,台湾初中每学期所教课文数量不超过14篇,如果课文篇幅长,则在此基础上减少篇数。例如,南一版第六册(九年级下)只有10篇课文,每篇课文的教学时间至少是一个星期,有了充裕的时间,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作品中浸泡一回。

下面以南一版第四册(八年级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学习单元五“危机意识”)教学为例,看台湾教师怎样以课文为“例子”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介绍作者。孟子的童年:三岁丧父,母亲管教甚严,“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成语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后世母教之典范。再联系《三字经》的句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思想:政治哲学,即仁政;人生哲学,即性善说——四端(四德)。四端即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周游列国:孟子也曾效仿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他的思想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于是,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擅于辩论。与《孟子》有关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一傅众咻、一曝十寒、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由此导入课文。

接着,讲读课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只是简单地翻译理解文句,而是结合课文内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具体详细地进行讲解,介绍文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由“舜”引出“二十四孝”,老师给学生完整地讲述这个关于帝舜的孝感动天的《二十四孝》之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孝”。继尔,介绍傅说、胶鬲其人,引用《封神演义》十七回写到的胶鬲隐遁经商、贩卖鱼盐的故事。讲到管仲,向学生介绍成语“管鲍之交”。再讲心存善念的孙叔敖,爵禄不入于心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以及李白对百里奚的称赞:“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接下来,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代例子。

生于忧患

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

乞丐囝仔——赖东进

黑暗中追梦——文贵、伟智、馥华

死于安乐

……

由此引出现代人要有“危机意识”的单元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来的名训;意识于忧患的存在,因而预想困境的来临或挑战,提早做备战的策略及行动,将所有的策略及反应预存在脑海里,并动员适当的肾上腺素以便缩短反射时间,则“凡事豫则立”,什么挑战皆不足惧矣。这在人生是如此,财务是如此,运动是如此,当然健康也是如此。

最后,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予我们的启示。

老师又用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引导出学生将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

有一则管理寓言这么说:如果把青蛙扔进一锅沸腾热水里,它会立即弹跳出去。反之,如果把青蛙放进温度和室温相当的水里,再逐渐加热到沸腾,青蛙便会被活活烫死。

为什么?因为动物有反射作用,水太烫,不假思索,立刻逃命,所以青蛙在头一种情况下安然无事;但假若一开始青蛙泡在温和的水里,舒舒服服,不觉得水温一直升高,等发觉时可能来不及跳离,一命呜呼。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安逸指数愈高愈危险。它让我们斗志松散,自满现状。毕竟很少有人愿意离开舒适的环境。维持稳定不变、旧的工作模式,让我们在工作时宛如身处避风港中,于是,拒绝改变现状,忽略外在环境的变化,等竞争力落后时,已如身陷水深火热的青蛙,逃不掉了。

为此,仅仅一百七十余字(含标点)的短文,大陆教师顶多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台湾教师竟然能够讲解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中,学生不仅能够有充裕的时间熟读、背诵课文,而且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课文被拉长,故事被增多,文化内涵也就加深加厚,变得丰富起来。在教师的故事中,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理解孟子所说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真正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深层意味,才能很好地把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现代意义。

两相比较,大陆语文教学每学期所学课文数量的确远远超过台湾,但是,台湾教师对一篇课文的讲解,其内容之丰富,其程度之深刻,其道理之透彻,却远远胜过大陆。二者相比,孰优孰劣,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拓宽语言文化视野,涵养现代公民素养

台湾教育改革也一直处在进行中。2001年版“课程纲要”规定各科教学都必须渗透“六大议题”:资讯教育、环境教育、两性教育、人权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和家政教育。2005年课程纲要把“两性教育”更名为“性别平等教育”,2012年新课程纲要把“海洋教育”扩充进来,成为“七大议题”。目前各科教学都要求用恰当的途径和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七大议题”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

例如,八年级教师在讲解《木兰诗》时,融入性别平等教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 欣赏民歌繁简得宜得叙事特色,并从中思考传统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角色期待。

2. 比较各种不同的女性风貌,以此传达女性形象的各种可能性,期望能打破对女性既有的刻板印象,使学生能以更开阔的胸襟接纳各种不同的样貌。

3. 批判人格特质只能分布于某种典型个性之上的印象,使学生明白看似冲突的特质仍能巧妙地融合内化,呈现另一种深富韵致的人物风情。

教学之后,要求学生书面回答6个问题:

1. 上完《木兰诗》之后,你觉得木兰身上的个性哪些较接近你对男生的印象?又有哪些较接近女生?那些特质真的只有男生或女生才能拥有吗?

2. 木兰面对皇帝赏赐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返乡?你会不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如果不会,那么你会怎么做,并说明原因。

3. 请写出你身上较接近一般人普遍认为的男生个性和女生个性,这些个性共存在你身上时会不会让你感到矛盾或困扰?

4. 为什么木兰无法光明正大地以女生的身份参加战争,而必须乔装成男性?你认为这种行为合不合理?

5. 承上题,你认为男生和女生分别有哪些特质适合上战场?又有哪些特质不适合上战场?最后请说明你觉得男生和女生哪个较适合当兵打仗。

6. 社会上对男女常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请举出实例并说明这种认定是否合理。

再比如,针对当前一些孩子一旦不顺心就大动肝火、急躁冲动、易发脾气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世说新语·王蓝田食鸡子》(南一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这篇课文时融入品格教育。其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王蓝田生气的原因。2.反思王蓝田因愤怒而产生的态度与举动。3.培养从容平和、不急躁动气的品性格调。

最后告诫学生: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从容是一种品格,是需要经过认真修炼才能获得的一种品格。随着从容品格的修炼,人同时还会具有冷静、睿智等优秀质量。

再比如,在教学《下雨天,真好》(翰林版八年級下册第12课)时,教师用了5节课讲解课文,与此同时,渗透环境教育议题,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水资源。

台湾九年一贯新课程强调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因而强调学生的学习除了包含学科知识与技能之外,也要能充分反应当前社会重要的关注议题。台湾语文教学在完成“文以载道”的使命之外,融入“七大议题”教育,虽然有时难免牵强附会,但是,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现代观念和意识,针对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这种渗透“议题”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台湾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

(作者单位:深圳宝安中学)

篇5:两岸海峡心作文750字

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百合在庐山游玩。忽然,天下起了倾盘大雨。百合连忙到前面的御碑亭避雨。一脚踏进去,她就看到一位少女在专心地绘画,似乎不知百合已走近她身边。“你好,我叫梁百合。”百合说道。“你......你好,我叫凌兰。”少女说道。从交谈中百合知道凌兰是一位海外同胞――台湾人。

“我们晚上见,好吗?”百合问道,“好!”凌兰十分高兴。

夏夜的庐山是美丽的,百合坐在石凳上看星星。身后传来了一声声脚步声,百合回头一看,立即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来的人不是凌兰,是一位头发斑白的妇人。百合忙问:“你是――”妇人慈祥地说:“我是凌兰的母亲,你是梁百合吧?”百合羞涩地点点头,问:“她回台湾去了。”“为什么?”百合猛一抬头问。“因为她有一个不愿台湾回归的父亲。”妇人回答。百合坐下来,晶莹的眼泪落到了地上......

在海峡的另一边,凌兰坐在父亲对面的.沙发上,她哭泣着。“兰儿,你为什么要结识一位中国人?”爸爸说道。“爸爸,你就是不愿台湾回归。在日本的统领下,我们就幸福安康了吗?”凌兰愤愤不平地问。“这......这总比中国人好!”父亲说。凌兰反问:“日本人好?他们在南京大屠杀就杀害了30万无辜百姓,他们野蛮到极点!”凌兰越说越激动。“兰儿,别这么大声。”父亲说。父亲反复思考着,来回踱着步,两道粗粗的眉毛快碰到一起了。“唉,好吧,兰儿,听你的,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回归。”父亲说着,发邮件去了。“叮――”凌兰她妈妈接到邮件。微微地笑了。

“谢谢伯父,谢谢伯母。”百合又惊又喜。两个少女手拉着手,兴奋地嬉戏着。两位老人望着她们,甜甜地笑了。

篇6:初一我爱海峡导报作文

我最喜欢的报刊是《海峡导报》,它是我们最熟悉的报刊之一。不仅如此,它还专门记载并报道海峡两地以及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假如你坚持阅读的话,相信你的视野一定会更加的辽阔。还有,新闻中的许多报道,往往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好资料。你每天仔细的阅读,过后,你还怕没有写作的题材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它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好感。

今天一大早,我就将导报拿出来阅读。可不知怎的,平时看导报的喜悦完全消失,心中被一种说不出来的悲痛所占据。因为导报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十几个大黑体字,十分醒目:“20多名中国工人在埃及遭绑架。”特别是看到“绑架”二字时,我的心仿佛都要碎了,我迫不及待的翻到那一页。轻轻的将内容读了出来:“1月31日,25名中国工人在埃及西奈半岛阿里什市附近,被一伙贝都因人扣押。”读到这儿,我十分纳闷,我们中国人招他惹他了,他们为什么要绑架我们的同胞?心中的一连串问号无从得到答案,只好继续读下去:“那一伙贝都因人的家人被当地的`政府扣押,被逼无奈,只好绑架了25名中国工人做人质,以此要挟当地政府立刻放了他们的家人。”直到读到这里,还是不知道我们的同胞安全与否,我很是担心,于是就接着读了下去,“所幸的是那一伙贝都因人没有伤害我们的同胞,并且,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在第一时间里紧急约谈埃及内政部安全局和国防部。要求埃方在确保中国工人的安全前提下,采取妥善处理此事。看完整篇报道,我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可是,为什么贝都因人绑架了中国人而不敢对其实施暴力。仔细一想,答案不难知晓,因为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了,他们就算绑架了中国工人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可又为什么他们只绑架我们中国工人呢?或许他们明白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东方大国,中国人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他们认为只有绑架了中国人,政府才会释放自己的家人。所以,不管怎么看,都可以证明一个事实:“中国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上升了!”

篇7:台湾海峡的作文

今年五一,随家里人游玩了厦门和武夷山这两个风景区。听厦门的导游说最近,旅游公司新开发了新项目:可以乘坐游轮,游览台湾海峡的漂亮风光。还没等她说完,就迫不及待要揭开宝岛台湾的“神秘面纱”了。厦门是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据说划船划500多下就可以划,当然要有“入台通行证”的话。登上游轮,选了个最佳的欣赏风景的座位坐下,我的心情有些。沿途有厦门大学的校区,听说再加上漳州的校区,学占地“富可敌城”。又有在海上的、让厦门人引以为荣的海上大桥,蜿蜒的大桥,毅然屹立在海中,真让人不禁感叹那些能工巧匠。不久,视线中了像交通路障的东西,船上的导游介绍说,这军事“警戒线”,现在就了台湾省的管辖区,这要是在以前,像这群人肆无忌惮地的话可就要“吃炮子儿”了。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在**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祖谕访问大陆以后,出台了许多有益于两岸发展的政策。而后旅游公司和台湾当局达成了共识,答应游客这条线。哇,心里好澎湃啊,到台湾了!游船的前行,的心也平静,登上台湾大陆,但即使看一眼台湾的一也不虚此行。远处了朦朦胧胧的几座小山,这闻名的大小金门岛了。船上的游客纷纷涌向了船头,只见不远处岛上的山头飘扬着一面“青天白日旗”26nbsp旁边是一块石碑,上面的字用望远镜隐约可见,“三民主义,”,这是由孙中山先生,旁边有官兵守卫。这里便是此次旅游的目的`地了,由此,的游船开始掉转船头,我还有点意犹未尽。返航的途中,我感慨颇多,自古的领土,可现在竟然挂着“青天白日旗”而的五星红旗,一名炎黄子孙,我想谁看到幕都会心生遗憾吧。

何况孙中山先生的话再明朗不过了,台湾是的孩子,“落叶归根”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人能它。

篇8:初中海峡两岸作文

显然,朱汉国教授和蔡清田教授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前者关注自身学科改革,后者是综合性的课程改革。在别的学科,如数学学科,有学者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明确提出了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能力),所以这一次的课标修订时,数学学科没有参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文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范围角度选择难度。

二、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初中课程标准(纲要、指引)的价值观的比较

以初中课标为例,台湾的课程改革早,而且较早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所以通过列比文本中的价值观要求,分析三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目标,可以为大陆现行的“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价值。而且在初中课程中,香港和台湾都是综合性课程,能够反映单一历史课程价值观与综合性课程体现的历史科对价值观层面要求的差异性。

如图表所示,分别选取了大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台湾2008年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香港1997年版《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和2002年版《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四个文本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描述。

以安德森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为依据,用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进行分类。

1. 从知识维度上看,先看文本大体分类。

以大陆版为中心,大陆版的价值观目标/要求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民主和法制的意识,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人生观六个方面展开,描述性的评价性的语言较多、预设的价值判断较多。如“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等,无疑预设了情境。换言之,指导性强,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台湾版从国家认同、世界观、民主法制意识、自我实现(人生观)、价值判断和社会公益实践等五个方面展开。香港版1997年版注重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操守品行,另一个是国家认同感。而2002年后,因为实施学习领域学习,所以关于历史课程的内容覆盖范畴2、3、4。台湾版过于精炼,缺少指导性;而综合大陆版和台湾版,比较香港版,香港版依据学习阶段对价值观要求层层递进,不同程度之间能发现梯度性。按照知识的类别,三版主要选择反省认知层面,即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其次还有部分程序性知识,如认识事物的某些方法等。

2. 从认知过程来看,也就是分析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大陆版先后使用了“认识”、“认同”、“尊重”、“热爱”、“增强”、“感悟”、“树立”、“继承”、“了解”、“学习”、“理解”、“发展”、“吸取”、“提高”、“确立”和“形成”等行为动词。台湾版使用了“培养”、“发展”等动词。香港版使用了“学习”、“建立”、“关注”、“欣赏”、“培养”、“尊重”、“领会”、“意识到”、“支持”、“抱持”、“参与”、“体会”和“推广”等。以“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类目来简要划分,“认识、了解、学习”应该属于记忆层面,即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推广”或属于运用“感悟、关注”或属于分析;“认同、继承、尊重、热爱、欣赏”属于评价层面,即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树立、建立、发展、形成”应属于创造。用认知过程来分类,集中在较高层次的要求比较多,且在价值观这里的要求内在包涵了定向的价值取向,大陆版要求明显高于港台。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价值观层面要求,比较的结果是在内容上两岸三地的差异不大,台湾版高屋建瓴,对价值观指导性大陆版略胜一筹,香港版更为科学。从评估、评价的角度看,有关价值观的学业评价按照课程标准缺少可测可估的要素类目。如“透过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建立对社会、国家及民族的责任感”属于香港2002版的课程指引的学习第二阶段在人与时间的关系角度的第2个要点,虽然分层分维度了,但是用纸笔测试的方法是无法评估。换言之,素质教育或者核心素养,在价值观层面的学业评价还有可供继续讨论的地方。

三、对初中课标价值观层面的建议

在2013年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按照核心素养的理念修订普通高中版课标,这无疑给了初中课标修订的缓冲时期。“通过学习形成能适合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或者是质朴的品格,就历史学科而言,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期形成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包括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包括通过历史学习养成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价值观。价值观的类目可以参考香港模式,设置维度、梯度和区分度,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评价价值观的学习成果。

基于此,对于价值观的学业评价,应该以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即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学校生活等环境或载体,通过文本、对话、探讨、访谈等形式观察、评估学生的价值观状态。对于偏执、过激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有引导扶正的义务,但反对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另外,通过初高中结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形式,以考题的方式引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价值观层面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上接第178页)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105-111.

[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63.

[3]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5]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8):101-107.

[6]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7]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日(第7版).

篇9:初中海峡两岸作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 评分标准 比较研究

一、分级评分的标准比较

考试的区分是依据分数判定,而大陆和台湾的作文考试的评分标准也是分级评分。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评分分为四个等级,将作文分为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和四类文。而台湾国文考试的作文评分等级为A、B、C三个等级。相较于台湾的三个等级,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评分标准除了四个评分等级,还有相对应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而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和表达,每一部分各占1/3,相对于台湾的评分标准,大陆的标准更加系统化与公式化。

以新课标全国卷一类文评分标准为例,其中的细则有: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而二类三类以及四类文也是这些要素,只不过需要降级评分。

下面是台湾省国文考试作文评分标准,也是以一类文的标准为例。

评阅重点,从“题旨发挥”、“资料掌握”、“结构安排”、“字句运用”四项指标,加以评分。凡能掌握题干要求,紧扣题旨发挥;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表达适当,体悟深刻;论述周延,富有创意;举证详实贴切,材料运用恰当;结构严谨,前后通贯,条理分明;字句妥切,逻辑清晰;描写细腻,论述精彩;文笔流畅,修辞优美,得 A 等(27 分~19 分)。

假如将台湾省的评分标准再细化可以发现,评分主要考量的是“题旨发挥”、“资料掌握”、“结构安排”和“字句运用”。这与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中的“内容,表达与特征”三要素类似,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虽然两者都是采用分级评分的方式,但是分级的方式却有很大差异。新课标全国卷将“内容,表达,特征”三要素分别赋分,也就是说作文的评分应该是20+20+20的方式。假如一个考生的内容写得非常独到,特征这一块儿也非常优秀,但是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他的总分也只能是20+15+20=55分,所以说,这三要素在作文中同等重要。而台湾的评分标准中并未明确切分四个方面的赋分比例,也没有强调四要素各自占的分值是多少,这就给予考生非常大的自主性,而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在三大要素中又细分出13个小的评分项,考生如果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要兼顾到这13个小项,而台湾的分级评分中却有多达19个小项,考生需要兼顾更多的要素。

大陆新课标全国卷的特色在于其评分标准中采用“基础等级”以及“发展等级”。通过研究表格可以发现,发展等级的考评要素有:深刻、丰富、文采、创意。这些属于一篇文章中较为难把握的部分,也就是说,发展等级就是区分一类文和二类文的标准,一般而言,基础等级的40分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分度。所以,在新课标全国卷的分级评分中,内容以及表达属于作文分数的基底而特征等级就属于基底之上的高度。把基底要素拿到也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分数。而台湾的评分标准并没有明确出哪部分属于作文的基底,哪一部分属于作文的高度。相对于大陆考生而言,台湾考生的作文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分段。大陆的作文模式可以说是三角形,有基底要素有顶层要素,反观台湾的模式应该是方形,更要求考生面面俱到。所以如果要达到同样的高度,方形可能要比三角形花费的材料更多,这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大陆的作文的评价来说,台湾更加严苛,写作起来也更有难度。

二、评价标准中的侧重点比较

分析两地的作文评价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台湾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四要素有着明显的侧重。题旨发挥和字句运用包括了很多要素,基本上是所有评分要素的一大半。而题旨发挥又比字句运用的要素多一些。新课标全国卷评分标准的三要素不仅分值相当,同时评分要素的多少也差不多。与新课标全国卷“三分天下”的局面不同,台湾的评分标准则更倾向于题旨发挥。

相比于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台湾省高考的评分标准还会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大致可以理解为命题人期望学生表现出的能力。以台湾104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为例,在其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考生应就文题要求,针对“审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关例证、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等方面,加以阐述。之后就是作文的分级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台湾的评分标准是有一个大前提的而这个大前提每年都会改变,如105年的作文评分标准的前提是考生应就文题要求,力求将 “举重若轻”之意旨诠解得贴切深刻, 能举例印证且言之有物。这个前提可以视作评分重点,对评分标准起到一个总体概括的作用,使得阅卷老师以及考生更加明确作文写作的重点应该在哪方面。而每年的评分前提也会根据作文的题目进行改变。以104年为例,大前提是紧密结合“审己以度人”。在前提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評分落脚点就在于对“审己以度人”的解读。无论是意旨的深刻与否还是论证是否精妙都与“审己以度人”的解读是否正确有着直接关联。总而言之,台湾作文的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会根据每年作文的题目而进行变化,而分级评分标准之前的这句话就是侧重点的体现。

虽然新课标全国卷三要素“三分天下”,但是有一个评价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中心立意。考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个就是其在作文中需要体现的主题意旨。所以说,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考察一方面是考察写作,一方面是考察对题目(材料)的理解。一旦对材料理解出现偏差则会导致作文中心立意把握不准,进而可能导致跑题作文的出现。而作文一旦没有扣准中心立意,失分将会相当严重。立意一定是在基于材料作文的大环境下所产生的评价侧重。而台湾的评价标准中却没有关于中心立意的要求,这也是与台湾作文的考察方式有关,以104年的作文为例,考察的是命题作文,而命题作文不存在立意出现偏差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去论述所给题目的一些特性(重要性、涵义)以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进行写作。

此外,台湾将字句运用单独列为一项重要的考评要素,而大陆与之对应的仅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文采。台湾将这种文采因素分为字句妥切、逻辑清晰、描写细腻、论述精彩、文笔流畅与修辞优美。可以看出台湾对于写作的美感非常看重以及更加重视作文的遣词用句。不难发现,台湾在字句运用中要求考察学生的描写、论述以及修辞,这不同于大陆的新课标全国卷重论述的特点。台湾将这三者并行,在议论中要描写也要修辞,而且这几个要素和文笔与行文逻辑是并行关系。

三、比较研究带来的启示

在新课标全国卷中,作文的分值是60分,占到语文单科总分的40%,作文的重要性已经是显而易见。然而,随着大陆对语文学习与考试重视的加强,高考语文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在平时加强作文写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比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作文评分标准并且取长补短,笔者归纳出以下两条建议:

(一) 立意与文采并持

上文已经提到,两岸的作文非常重视作文主旨或者立意的把握,但是台湾地区的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将字句运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的遣词用句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目前的写作训练笔者建议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语言逻辑的培养。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恰当的逻辑链条以及正确的逻辑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一篇议论文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这将是作文的一大亮点。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们形成严密的写作逻辑链,要训练学生“我是通过怎么样的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我的论点论据论证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思维。同时要让学生思考“我的论证方法是否能够充分证明我的论点”,加强学生在写作与表达中的系统性与严谨性。

此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写作功底的培养,写一篇逻辑清楚的议论文还不够,还应该把一篇文章写美。语言是一门艺术,学生们能把文章写出美感,才是写作培养的最终目的。目前在议论文写作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将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写作丢弃,认为只要大量写作议论文就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写作的训练应该追求整体性,只注重议论文写作虽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不利于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对于写作的整体认知。记叙文、散文、诗歌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记述描写能力,抒情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常说不根植于生活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正可以培养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写作价值的能力。高中写作教育中应适当增加记叙文、散文以及诗歌的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进行写作。文学写作的培养是一项滴水穿石的工作,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要去学习借鉴中外文学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语言的艺术化为学生们真正具备的能力。

(二) 解放学生个性,说自己的话

台湾104年作文评分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考生应就文题要求,针对“审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关例证、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等方面,加以阐述。在上文已经谈到,这句话相当于作文评分的前提。我们看到其中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在分级评分表中有一项就是体悟是否深刻。可见,台湾地区的作文明确要求学生写清楚写明白写深刻自己的体悟和见解,也就是说出自己的话。这一点在写作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直以来,千篇一律的作文广泛存在于阅卷场上,连例证都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合。考生们不会自圆其说也不懂得“我认为”在议论文中的重要性,只是学会复制他人观点,在作文中充斥着别人认为,他人认为,而少有我认为这样的语言。如果写作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样的论述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抒发个人见解,写作个人经验,要对学生在“说自己的话”这个观点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目前的新课标全国卷注重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路,学生要根据中心论点自圆其说言之有理。而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我们看到很多的作文均是名人名言以及一些论证例子的堆砌,根本没有从自己的思想上出发去寻求论证。所以,在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中不妨可以增加一项,将个人的见解体悟放入评价标准之中,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有助于改变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状。

综合全文研究不难发现,海峡两岸的作文评分标准各有特色。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去比较两套标准孰优孰劣,上文已经提到,不同的标准代表不同的写作教学模式。随着两岸语文教学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既要有兼收并包的气量,要认同并学习台湾地区作文评分标准中的闪光点,并能够结合大陆地区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也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高中写作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说明导读[S].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01.

[2]台湾地区104 学年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非选择题阅卷评分原则说明[S].

http://www.ceec.edu.tw

[3]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08.

[4]尹逊才,张秋玲,高考作文命题幵放与限制的手段[J].语文建设,2008,03.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2011-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本论文成果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項目资助]

上一篇:毕业实习教学大纲5则范文下一篇:关于脱贫优秀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