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2024-07-16

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共8篇)

篇1: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摘 要: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但当前学校教育仍然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倾向及体罚现象,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之中。改善师生关系,不能依靠各种空洞话语,需要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做起,努力戒除各种有害师生关系的不良行为。

关键词:体罚

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

课程改革

教师

学生

2009年2月12日,CCTV今日说法节目播出了一则案例:陕西勉县继光小学一教师在辅导一年级学生王天华时,因生气踹该生一脚,导致其脾脏破裂摘除造成重伤,该教师被刑事拘留。

此类事件曾多次见诸媒体,剖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历史原因:传统的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师体罚学生的潜规则。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教育理念在某些教师、家长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2、现实所迫:单纯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发生冲突是体罚的前奏。

3、教师自身:违法执教是体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不但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更需严格依法执教。

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道德的实践者、人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这是一种多么重要的社会职业。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内涵是多么丰富深刻,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之高。

一、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教师不仅应具有引领学生成长的热情,而且应具备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和教学水平,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1.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教学能力2.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3.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二、在观念上摆正师生位置 在社会主义教育的辞典里,师生关系的概念同封建社会的师徒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育者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三.对学生充满“期望”

老师对学生所寄托的不同期望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言行和举止,老师的期望高,学生的表现就好,反之则走向反面。对学生充满期望,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学生观,更是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基础。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学习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耐心帮助。

四.尊重爱护学生

教师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思考及劳动果实,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另外,在家访时,也要尊重家长,了解和介绍学生情况要注意用词,不让家长难堪,否则,家长就会责罚孩子,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告状”。

五.民主平等

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教师要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我和人格,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又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要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与学生是施教与受教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是伴奏者,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辅助者。

六.彼此欣赏

彼此欣赏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又是衡量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指标。师生在彼此的赏识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学会理解宽容,培养成功的自信心、自尊心,进而提高他们相互交往、合作的能力,使师生共同走向成功。教学中,要多用赞美性语言,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遇到不顺时,应用幽默诙谐、委婉诚恳的语言,循循善诱,避免雷霆之怒,或出言不逊。

七.减负增效

我们应从我国青少年的学习规律和优势出发,积极进行教学法的改革、研究、完善,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用较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八.教学相长

即在教学中,师生间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源之丰富,信息传播之快捷,知识更新成倍增长,我们教师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给予”,而要与学生一道探求,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共同研究,共同进步。要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有创新”。

九、落实于生活细节 学生在校总免不了发生各种问题,涉及学习、生活、情感、交往等诸多方面,都需老师帮助解决。如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作为老师此时不能一味强求他们说出心里话,而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利用伟人故事、英烈遗风等积极健康的内容,辅以集体活动、大家讨论等形式,把他们从狭小多梦的天地里拉出来。另外,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就得靠老师。如天冷了,提醒学生多穿衣服;提醒学生早睡早起;提醒学生不要玩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做老师的时刻要为学生想周到一点,既要有严父般的要求,更要有慈母的心怀。

师生关系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一定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关系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民主型师生关系 此为师生和谐、融洽的基础,对教师要求:思想民主,即清除旧的思想,吸纳崇尚民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作风民主,对学生要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风尚。

(二)友爱型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激发其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学生也会形成良好的心境,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三)对话型师生关系 对话,即师生就有关教学主题共同交流、分享的过程,是对对方的倾听,双方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在此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现,敞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获得理解和沟通。

(四)期待型师生关系 教师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某种期待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行为的师生关系。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积极的期待会引起学生行为积极的变化。因此,为维护期待型师生关系,教师应给学生以积极、客观、公正的期待。

(五)合作型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真诚信任的态度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习在高效状态下进行。参考文献: CCTV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

《人民日报》

田国秀 《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物化》当代教育科学 朱莉 常华锋 《现代师生关系新论》[J] 当代教育科学 姜桂春 《新型师生关系模式探析》 [J] 教育探索 栗洪武 肖世民 《学校教育学》

篇2: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如何改善大学师生关系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承载着民族智慧和希望的群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两个群体不仅没守住教育这块本该是社会行业楷模的净土,而且在外界的干扰下加入了污染教学环境的洪流,蚕食着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看着“博导虐博事件”和“杨帆与学生肢体冲突事件”,很多人呼吁大学师生关系和为贵。改善师生关系这一难题摆在眼前,不仅师生自身需要改善,而且社会其他力量也要参与其中。

大学本是精英教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师生关系就不得不经受现实的考验。学生越来越多,但教师队伍由于建设的规律,不可能同步跟上,结果现在的本科班像高中班,硕士班像本科班,学生所能分摊到的教师资源大大减少,师生关系也如同摊饼一样被迅速地摊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们英语老师如果有充裕时间,肯定乐意逐一找同学纠正一下英语发音,因为它不仅对教学大有裨益,也能拉近师生关系。因此师资力量的紧缺成为了师生关系疏远的重要因素。

大学应该合理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增长迅猛,然而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调查显示平均每位教师一年读了1.5本书,然而有一本书就是教学辅导。知识的输入同产出本是成正比的,老师不读书却出现“出书热”和埋头于科研的现象。试问科研到底是质量胜过数量还是数量即质量?现在,高校教师的压力很大,要上的课很多,科研压力也大,还得带学生。一名高校教师光能搞科研不行,还得能教学生;光能教学生也不行,还得能搞科研。老师只能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穿梭,时间精力不足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如备课不扎实,讲解不细致等等,更不用说拉近师生关系了,长此以往,彼此都成了过客。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就必须减轻教师科研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教学。

改善师生关系从主观方面讲,教师需真心热爱和关怀学生,努力做到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呵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自己扎实的备课、渊博的知识、崇高的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以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压着学生。这就是《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的成功之处,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着学生前进,同样《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应该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多体谅老师的苦心,体贴老师的劳动,珍惜老师的劳动,以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老师的付出。

篇3: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关键词:培育心智,情感教育,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门培育心智的综合艺术。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它必须讲究思想、科学和艺术。讲艺术, 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讲究教育的技巧, 具有教育机智, 具有灵活性。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 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 方法对头了, 才有可能有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它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所以说, 在现代教学中情感因素虽非智力因素, 但它却能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集体中欢腾地流动时, 知识才会成为信念, 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商,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商, 即注重情感因素, 讲究教育的艺术性。

笔者从师范院校毕业以来, 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潜心探索, 想打造出一把能改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这把钥匙应该由以下部件构成:即自身素质+尊重学生+友之。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1、学高为师, 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 要想教育好学生,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这一段话, 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才算“学高为师”。身为教师, 要使学生信服你, 你必须得有渊博的知识, 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海无涯, 学然后知不足。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青少年学生, 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 都具有迥异于前辈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要广泛涉猎其它领域的重要知识。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 教到老, 学到老, 一步一个脚印, 把教育视为艺术, 扎扎实实学习研究教育规律, 反复琢磨, 精益求精, 强化创造意识, 在传授知识上努力探索, 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身正为范,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

老师的学识固然是重要的, 因为这是教好书的必备基础, 然而我们肩负的不只是教书, 教学生怎样做人更是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孔老夫子这样讲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师者, 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会做人。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这样断言:“教师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由此可见,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 而且要做的更好, 更具有示范性, 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如要求学生文明礼貌, 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因此,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 而这其中作为最具有向心力的言行, 对学生的影响更可能是终身的。

二、尊重每个学生, 寻求教育的切入点

当代的中学生与以往的中学生不同, 他们具有思想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重视个人的权利, 重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个性化更加突出等新特点。面对日趋成人化、社会化的高中学生, 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切勿机械、直接地处理问题, 而应在充分尊重其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要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潜力, 学生也会将老师的信任化为动力, 发挥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只要教师向学生投之以桃, 学生就会对教师报之以李。

一般说, 老师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不会很重视, 不会很信任, 有的甚至会挖苦讽刺, 巴不得借家长之手“好好整治”一下学生。老师心里很想把学生教好, 但对学生缺乏爱心与尊重, 单是“恨铁不成钢”, “铁”就难以“炼成钢”。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善良而富有智慧的老师, 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 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 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 及时地加以引导、鼓励, 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 自然也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态势,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努力与学生互动和进行情感沟通, 为每个学生的独立成长搭建平台。

三、走近学生, 与学生为友

古语有云:“朋友之交, 贵在交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是心灵的碰撞, 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是心心相印, 心照不宣。古代“管鲍之交”, 堪称是朋友之交的典范。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也可以说是一种朋友关系。作为一名老师, 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是朋友关系。

现在的中学生, 大多数在家中是备受宠爱的独生子, 小皇帝, 由于受到了不科学的家庭教育, 导致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相容性差, 对父母的依赖性强, 感情脆弱, 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除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外, 还要多与学生多交朋友, 用教师自身及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 与学生推心置腹, 以心交心。我们要通过不同时机, 积极找学生沟通。在谈话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交流的姿态, 甚至说话的环境和语调。常看见有些老师在办公室里, 当着其他老师的面大声训斥学生, 揭学生的短, 这样的教育怎么会有好的效果?老师找学生谈话, 要注意谈话的形式与场合, 就大多数学生来说, 是不愿意被老师叫进办公室谈话的。老师找学生谈话不拘形式, 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 笑对学生, 学生的心里是不会壁垒森严的。老师的情、理也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只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壁垒,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自己是朋友, 才能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敞开胸襟, 真诚大胆地向老师倾诉;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会起到春风化雨的功效。

社会日益物质化, 正突显了我们在工作中加强情感教育之迫切和可为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学生看到人的心灵美, 珍惜爱护这种美, 并使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独守一方心灵的热土, 孜孜不倦。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专心理学[M].开明出版社, 2000.

篇4:论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关键词】政治教学  师生关系  改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03

新的时期,教师如果想要成功履行自身传道授业的使命,除了要深入研究教材上的所有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改善师生关系的有关艺术。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掌握相关的艺术更是十分必要。一方面,政治这一学科本身就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在学生心目中分量十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不是非常用心,只是应付式的在考试之前背背书而已。另一方面,政治知识相对其他高中学科而言,理论性更强、知识比较枯燥和抽象,因此,即使学生立志要好好学习政治知识,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而难以持续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相关的教学艺术问题,不仅是政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更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知识重要意义的必要举措。本篇文章主要从高中政治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详细论述我的有关思考。

一、改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一)增加学生的幸福感

1.有益于学生稳定学习兴趣的建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能够自然而然焕发出更多的潜力,更可以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所以,学习兴趣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师生关系的改善是帮助学生建立稳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因为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就会将与教师之间的师徒之情逐渐转嫁到学科上面。换言之,师生之间的感情愈是深厚,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就愈是稳定。

2.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毫无疑问是影响学生学习乃至成长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政治学习上信心十足的学生,不仅可以坚强面对学习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而且还可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乐观的学生无疑是幸福感十足的学生。师生关系的改善过程中,教师无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学习上的每件小事、学生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和爱护。学生得到教师的重视、感知教师的关注,自信心自然会提升起来。

(二)弥补政治知识的枯燥性

从学科知识本身的特质出发来思考,政治教师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尤其必要。因为高中政治知识的主要特点就是枯燥性。这种枯燥不仅源于知识本身较强的理论性,更与理论的抽象性紧密相关。一方面,学生需要理解大量的抽象政治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理解了之后还需要不断地去记忆。所以,客观来讲,政治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和辛苦的。但是,学生不能因为枯燥就不学习,或者说不认真学习。因为政治知识与学生的升学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都有最直接的联系。作为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学科本身的特质,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弥补枯燥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更多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途径中,改善师生关系是最有效的一个。伴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而更的是一种亲人、朋友乃至知己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会创造更加愉快的学习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本身就能有效弥补知识本身的枯燥性。

二、改善师生关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师生间保持恰当的距离

1.首先,任课教师主动走进学生、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始终冷若冰山,学生想要走近教师的过程中就会打退堂鼓。尤其是对于一些政治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自信主动跟教师交流。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课上课下主动的走近学生、关心学生,表达出自己想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诚意。

2.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师生关系也不宜过于密切,因为学生总是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有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过分亲近学生,无意间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保护隐私的意识也是在不断增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是一回事,与学生保持恰当的距离是一回事,如果太多的询问和干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话,并不真正有益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二)坚持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一视同仁是师生相处时教师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如果教师偏心优等生而处事不公的话,只会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学生伤心,自然就不会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教师审身的威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三)及时处理师生间的矛盾和问题

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是改善师生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便是最亲密的家长和孩子之间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更不用说教师和学生。家长面对的是一个两个孩子,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因此,出现顾及和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心意而酿成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出现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关键是教师要重视矛盾、及时的处理。有的政治教师与学生产生矛盾的时候喜欢听之任之、不予过多的理会,换言之,就是一种冷处理的模式。我认为,冷处理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教师冷处理问题其实也是一种不关注师生关系的体现,教师不关注师生关系就相当于教师不在意学生、不重视学生。所以,出现了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处理,避免问题衍生为更大的矛盾,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更为深刻的偏见和误解。

(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1.提升自身的魅力。师生关系的改善与教师本身的魅力也有分不开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越有魅力的教师,在学生间的威信就越高,因为教师的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但是,魅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在提升魅力的过程中要有长期坚持的精神和意志,争取将个人正面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用自身的魅力给学生更多正面的启示、引导和帮助。

2.提升自身控制和调整情绪的能力。科学理论强调,情绪是导致矛盾出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越强,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水平就越高。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各种不积极、不配合的情况是时常发生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的话,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的出现和深化。否则的话,教师情绪失控的时候,只会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也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问题。

篇5:改善师生关系七要点

1.民主平等

在学校中,教 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2,爱生尊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前提。小学生尊敬教师是同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尊敬教师的人格风范和尊 重科学等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为人师表和对学生深沉的爱是小学生尊敬小学教师的源泉。

3.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造成师 生之间的融洽气氛,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否则,就会发 生冲突,甚至导致小学师生正常关系的破坏和互解。

4.教学相长

师生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共同目标、彼此民主、平等,互相 尊重、爱护,团结互助,协同合作,为成功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5.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育人。

6.善于止怒

小学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发展自己的积极情 绪。否则,不但不能解决 任何问题,而且会使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7.一视同仁

篇6:改善和构建有效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实现师生在教与学中的共同发展。在中学阶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学生和老师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就教育的效果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本在用心血培育”。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德和智力。特别是中学生,他们独立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对来自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初步的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外界的教育影响一定要转变为他的内在的动机、愿望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所以,教师致力于用心育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动者和主导因素,他的道德修养、教育态度、教育水平,对建立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重视并致力于改善和构建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班级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自觉接受教导,健康成长。

一、首先要了解、理解和尊重学生

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多沟通,与学生多交谈,与家长多联系。做到“五勤”: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勤引导。了解情况要详细,发现问题要仔细,处理问题要心细。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动机和效果、手段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到学生之间去,和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功课就愿意去学,成绩也好;对不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不愿学习,成绩也差。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渗透到他所教的学科中去,因此师生关系会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

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负责班级的一份工作,让

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感到作为班集体一分子的光荣。例如,在课堂提问中,要设计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后进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文体活动中,要让各类学生都有参于活动,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座位安排上,努力做到男女平等,“好差”平等,使“后进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对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教育。把爱渗透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教师的工作就会取得更大成功。

二、要用真挚的爱和浓浓的情感动和鼓舞学生

在班级中,“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或因为行为上不够规范,受到的批评较多,在同学中也时常受到埋怨。来自教师、同学和家长的歧视、批评,使他们感到在学校中倍受冷落,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感。一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变得很敏感,对教师的教育,即便是真心诚意的表扬,他们往往也心存戒备。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说到底,他们在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谅解、信任和理解,他们也渴望进步,期望成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和乐观外向等优良人格特征;相反,紧张冷漠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形成焦虑、偏执和缺乏自尊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类型的基础上才能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所以,在班级教育工作中,对这些学生更要注意心平气和,真心相待,要努力使学生相信教师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切忌动辄当众批评,挖苦,翻陈年老帐,体罚或变相体罚。因为这么做,只能加剧师生对立,增加工作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与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工作,以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班级工作的能力。教师还要注意有目的的让他们中的一些同学从事某些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主动揽责任,鼓励学生大胆工作,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心,增强他们上进的信心,促使他们思想转化和行为转变。

三、要用赏识的眼光激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面对一个学生时,要看到学生的优点,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励其发展成材。赏识教育是成功者教育,可以克服学生的自卑和怯懦,增强其自信心,维护自尊,挖掘潜能,使人尽其才。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照亮求学者,也照亮为师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各具特殊性,对班级各种类型的学生,教师要

具有一颗公正之心。这是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上的体现,也是教师宝贵的职业心理品质之一。教师的公心表现在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出生、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要求教师之爱不能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要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格要求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要求在班级纪律、规则面前做到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赏罚分明要求班主任在处理涉及学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尤其是牵涉到学校或教师的矛盾,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应在态度、方法与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合理与公正的要求,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要善待和宽容每一个学生

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也逐渐减少。开始出现了自主倾向,所以对老师的依附有所减弱,但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篇7:良好师生关系如何构建?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

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

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

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有一次得知班上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通知他们去领困难补贴

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一直认为那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教育、自管理、自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篇8: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和谐校园的要求

第一, 学生和学生的和谐。学生来自不同乡镇, 使学生友好相处, 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生活中体验、在竞争中提高, 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为每一位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培养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孩子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应理解孩子的苦衷, 同情孩子的处境, 宽容孩子的过失, 鼓励孩子的进步、表扬孩子的成功, 关心孩子的幸福, 师生互教互爱, 同心同德, 共筑校园文化。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切工作围绕学生的需要, 营造和谐整体性、系统性、现代化、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以育人为中心、德育为先导, 以亲情为切入, 从最亲的人、最小的事着手, 由近及远, 由低到高, 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平时教学中,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培养。既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心, 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 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以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养目标。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第三, 教师与教师的和谐。教师, 这是一个用生命感染生命的职业。教师结合各自的实际和特点,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真诚交流, 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搜集资料。教师之间的沟通应是舒畅和真诚的。营造了学习与研究的和谐氛围, 促成了教师之间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与共享。这样的交流、互动、共享日积月累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无限生机, 也会提高教师之间的学习、研究能力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现代化的崇高使命激励着我们, 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促进学校将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 继续大力推进现代化开放教育, 争取新突破, 跨上新台阶。

第四, 中层领导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从学生的吃、住、行关心起, 在每个细节上做工作, 确保每天从晨跑到晚上就寝;从寝室、课堂、教学、食堂到整个校园, 均要有领导、学生工作一线人员, 后勤人员、团政人员以及学生干部值日,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不文明现象、违纪情况等进行督查,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程育人氛围, 形成有特色的管理育人模式。

第五, 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新课程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面对这些新变化, 教师需要学习和适应, 学校领导则要为老师提供宽松的环境, 任何指令性的东西都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都不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因此, 学校领导要转变角色, 克服“官本”思想, 少点指令, 多点指导, 少说空话, 多深入实际, 进行科学管理, 要做教师的朋友, 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师生和谐的基础

第一,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 从整个小学时期来看, 儿童的生长发育较平稳均匀;学习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师应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在年龄结构中,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是绝对的崇拜、服从教师的一切行为, 学生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 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闭锁性”强。随着年龄增长, 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 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有了变化, 对不同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学生出现内疚、羞愧、不满和反感等情绪。因此, 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行为动向, 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 要理解学生, 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理解是心灵沟通的纽带。师生之间应进行心理换位, 从两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心理。只要班主任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严厉的指责学生的缺点,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学生学习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指出, 耐心地帮助他们, 从而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因此, 只有理解学生,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

第三, 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人人都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 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深入学生的生活中, 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正地在关心他们。对优等生过分溺爱, 会导致学生优越感太强, 容易目中无人, 遇到挫折时不易适应;对差生过分冷落, 则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 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 教师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 无私地向每一位学生献出自己的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小学生谚语歇后语下一篇:国内十个最适合夏天旅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