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24-08-04

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共8篇)

篇1: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12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

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2011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0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10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0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010年就业现状:

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

从XX-2010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专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至 41.33%、43.55%和56.37%。

从调查来看:2010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10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专(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湖南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

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况: 湖南省2010届、XX年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三:就业态度分析: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10年1月5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不足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4:促进就业措施: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多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则,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10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10、2011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5%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篇2: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2011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0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10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0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010年就业现状:

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

从XX-2010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专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至 41.33%、43.55%和56.37%。

从调查来看:2010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10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专(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湖南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

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况:

湖南省2010届、XX年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三:就业态度分析: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10年1月5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不足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4:促进就业措施: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多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则,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10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10、2011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5%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篇3: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表现, 为我系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依据, 促进我系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我系物流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切实提高我系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同时使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规范化、制度化, 特地对我院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此次就业状况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和方法

本调研工作从2015年月7始至2015年12月止, 一共持续了近半年时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先设计了调查问卷, 然后主要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 极少数同学采取了电话访谈的形式。

1.2 调查内容

了解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 由于物流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并具体了解学生从事的是物流哪一类工作;了解学生就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他们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何想法;了解学校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哪些专业技能是物流岗位所必需的;了解对从事物流行业有帮助的专业课程有哪些, 其中哪几门专业课最实用;并调查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议或意见, 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的看法等。

1.3 调查对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目前已毕业的学生有五届, 共计五百余人。本次调查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 首先由老师制作调查表格, 再由负责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的老师给毕业生发放并收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此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70份 (含电话调查) , 占被调查人数70%以上。

2 针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

此次调查所收到的有效问卷, 占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所有毕业生的54%。其中在湖北就业的有93人, 占调查问卷的34.4%, 外地就业的有177人, 主要是集中在广东和江浙地区。

从被调查的情况来看, 有199名也就是70%的毕业生, 在从事物流工作, 其中, 4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 22%的毕业从事的是生产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 26%的毕业生从事的是非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 还有11%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其他非物流工作。由此可见,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 大多从事的还是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岗位, 其次是采购管理, 再次是在流通企业中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从所收集的调查情况显示, 毕业生在就业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行业和个人的发展、地域环境、薪酬水平, 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90%以上的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对从事物流行业实践、理论上都有帮助, 其中:《物流成本管理》、《仓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配送营运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这七门课程是学生们统一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在需要增强的实践训练中, 92%的毕业生认为企业案例分析讨论和企业现场顶岗实习这两项训练最重要, 56%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参观认知实习和企业物流情况实地调查这两项训练重要;32%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室仿真模拟操作和物流实践操作竞赛重要。

在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意见或建议中, 95%以上的毕业生建议在理论教学课程中, 应选取企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另外学校还应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开设认知实训课程, 带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学习, 更早地接触物流实践;17%的毕业生认为还可以邀请物流企业资深管理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 传达最新物流行业资讯;3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对学生就业、创业进行职业指导。

3 根据调查报告归纳出的问题

3.1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31.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赶不上物流业的发展, 其中较为突出的反映是教材的选用出现明显滞后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晚, 造成大四时的专业理论学习任务还非常重, 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 对其现在从事的物流行业相关工作没有多大帮助。

3.2 课程的理论性太强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55.6%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较多, 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进行, 而老师授课的方法又过于理论化, 缺乏一定的互动和实践动手操作环节, 尤其是接触物流企业的机会太少, 这样造成他们在工作岗位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

3.3 对专业的认同性不高

在被调查者中, 有3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的是与物流管理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这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自主创业。在填写原因一栏中, 有学生认为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看好, 有学生认为物流相关的工作太辛苦, 还有学生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的自主创业。

4 对我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建议

我院此次针对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涉及到已毕业的五届学生, 很是全面, 回收的调查试卷也真实有效, 所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 有着极大的参照作用。以下就是针对此次调查归纳的问题, 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改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从调查所收集到信息来看, 我院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位还是正确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与物流相关的职位, 但随意国际物流和互联网物流的发展, 建议重视《电商物流》和《国际物流与报关》两门课程, 同时增设与互联网+物流相关的选修课程, 同时还需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4.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 多给学生提供到企业认知实习的机会, 同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为了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 还可不定期举办物流资讯讲座, 邀请企业有关专业人士或院校资深物流专业老师, 每期针对一个与物流相关的专题进行讲座。还可与企业合作, 采取3+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3 改进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物流企业案例开展教学, 注重让学生参与讨论, 同时在讲授课程中传递物流行业最新资讯。另外还需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聘请具有物流实践管理工作经验的老师, 担任课堂教学任务, 丰富理论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4 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被调查者中, 有一部分学生事先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创业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是被创业的, 因此对于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专业规划就非常必要, 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树立起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信心, 并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物流专业基础课程, 坚定学生从事专业的决心, 并能客观科学地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同时开设创业创新课程,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创业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 在质量上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对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进行了一次集中调查。首先对调查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 并对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金鑫, 梅士伟.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学理论, 2015, (01) .

[2]张曙红, 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3) .

篇4: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篇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继、、、、、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于206月又进行了第七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报告是对 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样本涉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的28所高校,由本版进行独家发布,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

毕业生落实率:专科生最高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如果将上表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85.3%,女性为80.8%,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上,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5.9%、81.6%、78.4%。

起薪比较:科研单位最高

为了排除奇异值,调查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4187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4448元,女性为3896元,两者相差553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包括“985”)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49元,东部地区为3401元,中部地区为2866元,西部地区为268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2.03倍。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472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60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306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909元和32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6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5407元;三资企业5329元;国有企业4801元;高等学校4404元;医疗卫生单位4056元;党政机关3967;其他企业3889元;其他事业单位3740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3647元;中小学3422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8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专业技术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4611元、4504元和4400 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901元和3847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3014元和297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5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5386元;金融业为509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房地产为4395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采矿业为4077元;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农林牧渔为3938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制造业为3859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教育为 3816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建筑业为3607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居民服务为3334元;批发零售为3255元;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倍。

就业满意度:到采矿行业最满意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25.9%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3.6%的毕业生感到满意;19.0%的毕业生感到一般;1.2%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3%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第二是西部地区;第三是东部地区;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农村,在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中小学;私营企业(民营、个体);其他企业;医疗卫生单位。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文化体育娱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乡镇农村仅占2.6%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9.1%,在地级市工作的占25.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占0.8%。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占38.9%;国有企业占27.9%;三资企业占8.1%;国家机关占4.9%;其他企业占4.6%;其他事业单位占4.6%;中小学占4.2%;高等学校占3.1%;科研单位占1.5%;医疗卫生单位占1.1%;其他占 1.2%。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非常集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9.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6.7%;商业和服务人员14.3%;企业管理人员14.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金融业为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制造业为10.3%;教育为9.1%;建筑业为6.7%;农林牧渔为5.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5%;批发零售为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房地产为2.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 2.3%;文化体育娱乐为2.1%;住宿餐饮为1.9%;采矿业为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1.0%;居民服务为1.0%。

篇6: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

根据省公安厅、校学生处“关于开展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大队通过问卷调查、分组讨论等形式对全体930名2009届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毕业生思想动态

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大队930名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值、择业观”等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意向上,普遍选择政法机关和公务员有809人,约占总人数的87%,选择事业单位的有55人,占总人数的:5.9%,选择企业公司的有53人,占总人数的5.7%,选择自主创业的有31人,占总人数的3.3%,考研14人,占总人数的1.5%。见图1.***4003002001000政法机关及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公司考研自主创业其他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占大队人数百分比选择人数

可见,觉大部分同学向往政法机关或公务员系统,这是由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也与这一系统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当然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也有小部分同学会倾向于选择去企事业单位。3.3 %的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主要是受所学专业的局限性及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1.5%的学生考研,说明学风不够浓厚,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很少。

(二).就业期望值,“对自己毕业前能到工作的期望有多大,完全就业为10,不能就业为0”,让其对0-10之间的就业信心进行选择,结果如下图:.******3456789101120.00%15.00%10.00%5.00%0.00%选择人数占大队人数百分比就业期望值

整体上,如果以“5”作为临界值,那么选择大于5的学生人数达707人,约占总人数的76%,小于5的人数是75,其余148人对此不做回答,占总人数的24%。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处于中等程度以上。目前对就业前景均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充满了信息,当然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就业心态,过高时,动机过强,容易紧张焦虑,降低效率,反之期望过高,面对失败的准备也会不足,一旦失败就容易心理落差太大,难以适应。期望值过低,动机不足,容易错失机会。进一步分析,认为自己百分百能就业的同学有141人,占总人数15.16%,而选择“5,6,7,8”四个期望值的学生比例占54%,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对就业充满信息的基础上,对就业的期望值适当。

对于实现就业期望的途径做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先就业后择业,进最大努力先找到一份工作,减轻家里负担”(349人,占总人数的37.53%);“我一心考公务员,会一直坚持下去,今年考不上会接着考。”(231人选择,占总人数的24.83%);“我能找到工作,即使考不到公务员我也能找到单位接受我”(198人选择,占总人数的21.29%)。如下图:

******.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人数占大队人数百分比a我能找到工作,即使考不上公务员,我也能找到一个单位接收我 c先就业后择业嘛,考不上公务员,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减轻家里负担e我没什么背景,就只能看自己努力,看运气,如果真的努力后什么工作也没找到,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a我能找到工作,即使考不到公务员我也能找到单位接受我。b我一心考公务员,会一直坚持下去,今年考不上会接着考。c先就业后择业,进最大努力先找到一份工作,减轻家里负担。d找不到我会自主创业。

e我没什么背景,就只能看自己努力,看运气,如果真的努力后什么工作也没找到,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f找不找得到工作都没所谓。

(三).择业观,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树立了积极的择业观,即不能等靠学校,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多渠道就业等。如下图:

择业观调查结果***00a 注:、a 主要靠自己,不能等考学校和政府;

b 现在找工作竞争都很激烈,没有竞争哪里有自己的位置,我会积极投入到竞争当中; c 从事各种职业都一样,不一定要当公务员,其他发挥我个人才能的我也能接受; d 我不会死死盯着公务员,会尽可能多的寻找就业途径,多几条腿走路。

79265262126994b cd

645是否172240

(四).对就业问题的反应,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1.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指导和引导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创造就业机会和平等竞争就业方面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2.希望学校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外界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多提供机会,尤其是女生;

3.学校在管理方面对非公务员志向的学生给予方便条件,积极鼓励其走出学校自主求业;

4.学校的招生部门应,依据社会客观需求招录考生,不应盲目扩招,尤其警校男女招生比例、以及个别专业,如经济犯罪侦查,更应严格按照社会需求来限制,随便乱招,否则只会恶性循环,招进来出不去,自食其果;

5.课程设臵上,应这社会需求,除了培养好“公安专门人才”外,还要开设各种实用性、应用性技能强、利于发展学生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或允许学生学习第二学位等。否则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我们的学生除了当公安,其他什么都不会的不良印象,导致各种企事业单位对我们的毕业生敬而远之。

二.因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发的不安定因素或潜在隐患

(一)从社会宏观角度讲,今年遇上了金融海啸,就业严峻,很多时候都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争一个职位,加上中国的国情,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牵涉到一个公平的问题,而且就业是民生之本,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就会上升到社会问题,例如最近有很多因为就业方面出现的仇杀事件;毕业生就业难会让社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失去信心,可能会导致社会以前出现过的读书无用论再次被群体重提,特别是农村的家长最容易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每一位高校学生的培养,都花费了每个家庭和国家的大量教育资源,尤其是大学生个人更难以接受失业和不理想就业的问题。因而可能会造成普遍大学生的消极心态的情况。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长远的人才流失;.犯罪分子瞄准“滞销”的大学毕业生急于就业心态,设了很多就业陷阱,骗财骗色情况时有发生。当然在此不需一一列举全面。

(二)从学校自身角度讲,近20%左右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通过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其余大部分学生家庭状况属于一般状况,多年来的学业,已经给家庭造成了很大压力,如果不能就业,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现实压力都将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警校的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如果不解决好就业问题,则可能会出现部分甚至大量拥有高智商及极强反侦察能力的人员流入社会,加之目前整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这部分人员就像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三. 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及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学生普遍认识到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我校今年目前的就业形势比去年稍好,但不容乐观,毕竟现实大环境影响:1全球金融危机,近年高校毕业生井喷,诸多不利因素造成一职难求的现象;2警校生优势逐年减弱,竞争面,竞争压力呈梯级扩大,我们的学校,学生仍未在这一已经发生变化而且还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过来,找到应对之策。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连毕业生都不能就业,对社会、对国家是一种浪费。21世纪靠的是人才战略,只有让毕业生顺利就业,各施所长,国家才能可实施可持续发展。就业率下降,社会闲臵劳动力增加,将导致社会上无业的人员增多,违法犯罪的数量可能增加,影响社会稳定;消费能力下降,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繁荣。

四. 对高校就业工作意见或建议。

(1)学校要制定和完善就业的配套制度,在新生入学时就注重对新生的就业引导,学会职业规划。提前让学生认清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志向),提前准备,更好更快的实现人生启蒙

(2)重视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展就业辅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争取更多学生就业,除了公务员系统还要重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市场。

篇7: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因素都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由于调查范围所限,这部份资料来源于网上信息的收集整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大学生求职和就业调查报告中,有关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调查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学生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7.25%。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僧多粥少”;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许多大学毕业生、家长及社会成员都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获得公务员身份就等于是有了避开了职业风险的钥匙”;“公务员福利待遇好,收入高”,所以尽管“考员难”也只得“知难而上”,而成为毕业后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单位用人数量,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用人需求相对较多一些,学生也愿意去,而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一部份用人需求量,但数量小,且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少数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特别是省外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高,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深层开发运用方面的高科技人才供不应求,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率连年下降。



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其次是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的岗位性等特性。第三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第四是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两个不同环境,其运行规则大大的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大学生的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企业认为大学生在工作中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因此企业在招大学生时更趋向于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得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在不影响专业对口学习的情况下,大胆走向社会参与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和尽快适应社会的人效途径。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四)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首先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在整个

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想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篇8: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方式

(一) 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苏州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征求他们对母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了解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会计工作的素质要求, 以及对正聘用的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二) 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为主, 面谈和电话访谈为辅。问卷调查借助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 主要针对学生。截至本次调查, 已毕业学生约470人, 收回问卷358分, 有效问卷320份。面谈和电话访谈主要针对用人单位, 课题组成员共约谈了15个单位的20位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毕业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1.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类型, 内容涵盖应聘和工作两个环节, 问句类型包括单选问句、意见问句、多项选择式问句、顺位式问句等多种形式。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描述如表1所示。

表1显示, 64.29%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财务经理, 14.29%的学生期望能成为会计经理和审计经理, 虽然这些职业的能力要求各有侧重点, 但都是以扎实的会计操作能力为基础, 说明78.58%的学生希望立足本专业领域, 也说明这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且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信心。从“就业状态”、“岗位与专业对口”、“所从事的岗位”和“兼职”四个项目的调查结果看, 当前经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较高, 45.12%的学生担任了主办会计的工作也说明毕业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 上岗后也能有较好的发展。而“录用单位所处行业”和“录用单位规模”两个项目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型制造企业, 其次是金融保险业。至于专业职称, 考虑到学院办学历史短, 从2007年输出首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至今也只有6年时间, 再加上办学初期会计学专业每届只招一个班, 且中小企业会计分工较粗, 一人多岗比较普遍, 工作繁琐, 以及按照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才能报考中级会计师的条件, 能有10.06%的学生获得中级会计师职称已属不易。64.29%的学生没有换过工作单位, 显示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正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着。

素质永远是学校教学、企业人员招聘和激励、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核心话题, 只有找出供求双方在素质方面的差距, 才能真正确保会计学教学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下页表2从毕业生的视角比较了应聘过程中招聘单位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自己应聘成功所凭借的素质、上岗后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和母校教学中所忽视的素质, 各环节素质的权重由高到低纵向依次排列, 列在同一单元格的因素表示权重相当。

通过比较发现,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对文凭有要求, 但不太关注毕业学校的名气和学生在校的表现, 情商和学习成绩相比, 更看重情商。从“学生应聘成功所凭借的素质”看, 虽然实践经验不够丰富, 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多面性和本科学历总体上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用人要求。从“所在岗位的素质要求”看, 要想胜任岗位要求, 第一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其次才是会计核算能力, 而自我学习能力被提到与会计核算能力同样重要的地位, 正说明会计活动是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会计需要终身学习。综合岗位所需要的素质, 可以看出现代会计工作已不仅仅只是对企业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汇总、编制会计报表, 更要承担起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管理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等职能, 即会计应服务企业内部管理, 由此, 要求会计人员既懂专业, 又具备会计职业操守;既有远大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又善于与人相处共同完成企业发展目标;既能干好具体会计事务, 又有较大个人发展空间。从“母校教学中忽视的素质”看, 大部分学生认为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所要求的素质和影响个人发展的非智力因素, 在母校教学中被不同程度忽视。尤其是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技巧, 团队合作精神、权变能力、财务规划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被较高程度忽视。

2. 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这一部分的调查, 主要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就读母校的收获, 能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 母校需要重点完善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途径, 反馈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 大学期间, 学生系统学习了会计学专业的理论知识, 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锻炼, 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思考, 增长了见识, 拥有了一定的人脉。毕业生对母校的理论教学环节如课堂讲授、书面作业、课后辅导等是满意的, 但他们认为实践性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与实训、校外实践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素质, 项目研究、小组讨论、口头陈述等教学效果也优于自学、书面作业和课后辅导, 而上述教学方法恰恰是母校教学的软肋。至于“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途径”, 毕业生认为实践性环节是首要途径, 其他依次为取得相关证书、提升社交能力、出国深造。

(二)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4从用人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视角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为了便于比较, 表中还列示了从毕业生视角归纳的所在岗位素质要求。各因素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纵向依次排列, 列在同一单元格的因素表示重要性程度相当。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第一重要的, 而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外语运用能力的权重相对最小。相对于毕业生, 用人单位为团队合作能力、财务规划与分析能力、决策和领导能力、现代科技素质、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会计制度设计与管理能力、谈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法规应用能力等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值得注意的是, 用人单位增加了一般人文素质和宏观经济分析能力。

至于工作表现, 用人单位认为, 毕业生有较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 工作上手快, 悟性好, 能轻松轮换会计核算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 甚至能根据需要一人多岗,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但相应的能力和技巧欠缺。职业发展期望较强烈, 但支撑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相对匮乏。

三、总结

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型制造企业, 也有小部分就职于金融保险企业, 极少部分考上了公务员或继续深造。大部分毕业生具有会计技术或功能导向的职业倾向, 期望在本专业领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二, 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已由单一的工作技能向更高的综合素质转变。综合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术界的观点,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构建三层次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素质冰山结构, 如图1所示。

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部分潜伏在水底, 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 而正是这八分之七的“水下部分”素质支撑了八分之一的“水上部分”素质。如果“水下部分”的专业知识足够宽厚, 职业素养能持续发挥正能量, 那么“水上部分”的专业技能就会更精彩, 企业、个人、学校都会因此而受益。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主体, 学校教学应该“破冰”, 创新教学模式, 着力于“水下部分”素质的的培养。

第三, 至于教学方法, 毕业生普遍认为, 在强调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如模拟与实训、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多点案例, 多点互动, 多点启发, 多点尊重。鼓励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就专业热点、专业前沿和企业实际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常态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会、辩论会,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特种设备操作图文下一篇:走在坚强的路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