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民生

2024-07-09

形势与政策民生(共8篇)

篇1:形势与政策民生

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民生

2011,将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注定是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的一年!

回眸九十年,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党组织的成长和壮大,艰辛和付出,也清晰的看到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这九十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月的春,我们又迎来了两会的胜利召开,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一五的总结让我们欢欣鼓舞,对十二五的展望让我们斗志昂扬!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稳步提高,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五年来,我们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经济总量达世界第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我们众志成城抗击天灾,齐心合力应对经济危机,在一次次挑战中,我们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的体现。

圆满的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中国,面对的是又一个崭新的开端。三月十六日,我国正式公布十二五规划内容,我们可喜的看到,民生问题成为了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无疑,建国六十年来,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持续关注的重点,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又将民生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民生的日益改善。可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开始有人抱怨

人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GDP的增速,开始有人叹惋工资跑不过CPI。诚然,近年来物价的较快上涨和房价的扶摇直上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有人开始质疑中国模式,开始怀疑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是否是以一种良性健康可持续的路线前进,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会带来国富民穷民生凋敝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种担心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基于不断上涨的物价和房地产泡沫。但是,我们应该敏锐的意识到,党领导下的中国大的路线是对的,大的经济方针是正确而明智的,我们也应当理解市场的难以控制性,也应该对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决心拥有信任和信心。

纵观建国六十年,民生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对于民生问题更是重视。2004年宪法第二十三条修正案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后,一系列的民生保障政策出台,农业税的取消、农机补助、低保政策的完善、医保制度的完善等等,使得民生一步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日提升。去年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大力强调还富于民、藏富于民的重要性,顺应了人民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增加民众收入,做到不与民争利,又是一跨越性的进步。这一切,正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问题,心系普通群众并为保障民生做出不懈努力的具体体现。

经济建设的道路是曲折多艰充满变数的,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产生部分不良反应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此对健康高速的发展丧失信心。

去年年底,郎咸平教授一本《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当今中国保障民生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但是书中的一些看法仅仅停留在经济

学理论角度,将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学术化简单化而忽视了民生问题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也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有千年未改的民族文化,当前中国保障民生,绝不是经济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复杂社会问题。

以网络热炒的“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等为例,这些飞速上涨的物价往往不是单一的经济层面的问题。这些物价飞涨往往伴随着产业链中出现垄断,也包括产地的单一化集中化,还有哄抬物价者的屯聚抬价、舆论造势,还有民众的盲目从众心理等众多因素。政策方面的调控往往需要调研和讨论之后才可以出台,故而拥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深层次我们普通大众的从众心理却往往滋生了物价飞涨的沃土。

以前期日本核辐射问题引发的盐荒为例。子虚乌有的谣言使得华夏南北抢盐成风,一时各大城市食盐告罄盐价飞涨,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绝不是经济层面可以解释的。食盐关系民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民生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小到食盐大到房屋土地,这关系民生的一切绝不是监管的加强体制的健全就能完全控制的,市场中主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永远不可忽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市场中的主体,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也都关系到了我们经济发展的健康,仅仅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就使得我们跟风抢购,这无疑是对于国家稳定物价保障民生起到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哄抬物价往往是有我们每一个个体参与造成的,我们自身亦要加强觉悟看清本质,积极配合国家的物价调控和各项保障民生的措施。

故而,保障民生,是一项艰巨而艰辛的任务,国家政策的调整也绝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以抑制房价为例,国务院出台国八条调控房价过快上涨,而各地又需针对本地区的形势和特殊性予以调整,例如北京地区的京十八条。这也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在行动,利用政策调整保障民生,也可以看出,单就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问题,各地区尚有不同情况,需制定不同政策,可见,保障民生所需做的工作是细微而复杂的。对于一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国家政策的细微变化都会给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不负责任的政策调整带给民众的不会是民生的改善,而会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故而,民生问题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持有信心的信任,民生问题会越来越好的得到解决。

民生问题的保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多年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没有保证民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相当,从而造成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不满情绪,政策的及时调整对于稳定民心安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在于突破性的提出了要保障民众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甚至愿意以经济增速的适当减缓为代价。这一点,让我们充分的看到了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信心和决心,也让我们对民生问题的解决看到了希望。

民生问题的保障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加强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做好物价调控房价调整,加强食品安全,不断完善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改善民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当前,维护稳定是第一要务,拥有稳定的社会才可以拥有健康较快发展的经济,才可以拥有不断改善的民生。同时,民生的保障也是社会安定的大前提,人民的物质文化诉求得以满足,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平稳安定的基础。通过

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内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党和国家充分的认识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已着手调整,下调经济增速指标,上调国民收入增速指标,这体现了政府务实爱民、切实保障民生的本质,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民生。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保障民生作出的努力,也见证了十二五规划对于民生问题的空前重视,也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切实的变化。就群众所关心的物价上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价过快上涨问题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法律法规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我们需要有信心,有耐心,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期待着诸多民生问题的更好解决。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配合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调整,理性的面对谣言,恪守公民义务,共同为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工作铸就坚强的后盾!

篇2:形势与政策民生

形式与政策论文

学院:人文社科 班级:11中文s 学号11111119 姓名:黄婷

论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一).概念

民生,民众的生计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些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大到社情民意表达的权益,小到衣食住行的琐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当前的民生问题

1.收入差距。20多年前,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不患寡、只患不均。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国人只讲平均、不讲效率。20多年后,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患寡、只患不均”的观念

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

2.楼市调控。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次楼市调控,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天,也没见到房价下降的现象,也没看到开发商紧张的神态。到是开发商重拾炒地热情、重争“地王”的消息不断地传入公众的耳朵。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3.通货膨胀。过去的一年,物价这根神经,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4.拆迁。2010年,一项创纪录的工作是,新拆迁条例在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又于年底再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了表现出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认真和慎重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对新拆迁条例的强烈抵制。而拆迁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和谐。尽快颁布新的拆迁条例,已成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期待。

5.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办成真正的义务教育,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城市幼儿教育收费太高,增加年轻一代的经济负担;小学、中学以各种名义乱收费屡

禁不止,特别是以转学赞助费名义,动辄收费数千元。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一)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认识和把握好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它真正与社会主义结合得好,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做到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在这种发展中得到日益增多的福利。

(二)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但是,无论从当前还是长期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的主要政策举措有以下几点:一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三是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四是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

(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一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根本要求。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五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

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

(六)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二是加快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三是改革和完善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四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七)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总之,面对着中国老百姓当前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三·解决的意义

1.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2.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 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

篇3:民生税收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我国税收随着经济发展而保持稳定增长, 使国家财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 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近年来, 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日益向民生倾斜, 呈现了“税收增速”与“民生改善”的因果效应。如免征农业税, 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 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出台下岗职工再就业、农业龙头企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税收政策, 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的政策导向和意图, 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当前我国税收政策对民生的影响

1.名义高税负演变为实际高税负

我国的现行税制诞生于1994年, 而在当时, 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不强, 纳税人的诚信水平不高, 以至于税收的征收率偏低。在如此的基础环境下, 要实现既定的税收收入目标, 现行税制的设计, 必须着眼于“宽打窄用”——以较高的“法定税负”框架去适应偏低的“实征税负”现实。例:即便政府当年确定的税收收入目标只有5000亿元, 但按照当时的税收征收率为50%的判断 (许善达, 2004) , 也须至少搭建一个能够在名义上征收到10000亿元税收收入的税制框架。

而现如今, 税收征管水平明显提高, 名义高税负已经演变为实际高税负, 给纳税人带来了过重的税收负担。一方面, 一些企业和居民普遍认为税负重。另一方面, 税务部门又称未采取任何增税的行动。看似矛盾, 但深入一层, 分别站在两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仔细考究, 又会意识到, 无论企业和居民, 还是税务部门, 所道出的都是实情。如此的矛盾现象之所以出现, 其中的谜底只能在于, 在税收征管水平得以迅速提升的背景下, 中国“法定税负”与“实征税负”之间的距离在一步步拉近。也就是说, 企业和居民所称的税负加重, 源于“实征税负”而非“法定税负”的提升。税务部门所称的税负未变, 源于“法定税负”而非“实征税负”的稳定。“法定税负”未调, “实征税负”在增, 这就是中国现实税负水平问题的一个重要实情。

2.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萎缩, 吸收就业能力下降

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材料能源涨价, 新《劳动法》的实施, 更严厉的环保政策, 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等挤压着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的生存空间。我国整体经济连年高增长, 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工资却长期不涨。

资料显示, 我国个体经济已明显萎缩, 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下降, 国家工商总局曾发布一组数据: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 2004年下降为2390万户, 减少了770万户, 平均每年减少128万户。到2005年, 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 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按每个个体户平均安排两个劳动力计算, 减少了1600多万个就业机会。

注册一家小公司,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财务会计、税收等一套手续都要一应俱全, 不管有无收入, 都要与各个相关的部门打交道。另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 估计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 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假如按照2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来计算, 至少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 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步履维艰。

3.税收在促进住房、汽车等热点消费上发挥作用不够

“十一五"期间,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消费品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升级, 住房、汽车、教育等项目成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 而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这些消费上面几乎没有大的作为。例如:美国政府为鼓励居民购买住房、个人接受教育, 允许个人购买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教育贷款利息支出抵扣个人所得税, 而我国显然缺少这样的激励政策。再如:当前对汽车生产环节征收17%的增值税, 在消费环节按不同车种排气量的大小设置了3档税率, 气缸容量小于1.0L的轿车税率为3%, 气缸容量大于或等于1.0L、小于2.2L的轿车税率为5%, 气缸容量大于或等于2.2L的轿车税率为8%, 轻型越野车气缸容量小于2.4L的税率为5%。此外还要征收10% (1.6升以下调整为5%) 的车辆购置税。再加上城建税等附加税费, 汽车购销双方需要负担额外的流转税成本在33%左右, 税负过高不但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也制约我国居民汽车消费能力。

三、改善民生的税收政策建议

1.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 纳税的负担包括心理、时间上和经济方面等。税收执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服务水平, 为纳税人提供方便, 节约纳税成本。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测算, 1994年税制改革前, 我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为3.12%, 到1996年达到4.73%, 据估算, 到上世纪末我国的税收成本率约为5%~8%, 而美国同期只有0.58%。所以应提高征管效率, 降低征税成本。国地税两个部门, 相同或相似的, 可以合并的工作应当合并, 建立一个公共的税务服务部门, 避免重复劳动, 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同时也减轻税务部门的负担, 提高纳税与征税效率。税务部门还应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咨询辅导, 探索提供个性化纳税服务, 规范税收法律援助及救济服务, 拓展网上办税功能, 降低税收成本, 提高办税效率。

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 由于规模小, 人员少, 业务不规范, 财务制度不健全, 税务机关要给予一定的帮助, 给予辅导, 建立专门的服务与辅导部门。强化服务意识, 改变工作态度。由于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吸收就业能力强, 对解决就业问题, 意义重大。应积极扶植发展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 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2.处理好依法治税与服务民生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税, 加强税收征管, 确保税收收入持续平稳增长,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证。强调税收服务民生而弱化执法刚性, 防止片面强调执法刚性而忽视服务民生;既维护税法的权威性, 又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依法治税与服务民生的和谐统一。

3.对低收入人群提高退税率与补贴率

在我国, 个人所得税仅仅是国人日常所缴税收的一部分, 由于我国实行含税价, 因此, 每购买一件商品, 每享受一次服务, 都要向政府交一次税。最简单的例子, 你去餐馆吃一次饭, 最后的结账金额中有5.5%就是税收, 分别是营业税和城建税, 而假设你买一包8元钱的香烟, 其中有4.7元作为消费税进入了国库, 此外, 如果你买一件100元的衣服, 其中就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1.45元的城建税。因此, 建议对低收入家庭其消费所交纳的税款应该予以返还。

将低收入家庭日常基本消费所负担的税收, 纳入个人所得税的抵免范围, 作为扣除项目从应纳个人所得税中扣除, 不仅可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同时, 由于抵扣的依据——税收发票必须由商品或劳务供给者提供, 因此, 为了得到抵免, 消费者就会主动索取发票, 避免了商品和服务经营行为的税收流失。由于个人所得税抵扣而造成的税收减少, 通过减少营业税和城建税及其他税收的流失, 得到一定的补偿。

凭发票抵扣个人所得税, 既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保障了这部分人的权益, 又规范了税收征收与管理, 严肃税法, 避免了税收流失, 提高居民依法纳税的意识。

4.降低名义税负, 减轻税收负担

由于居民纳税意识和诚信度的提高, 以及税务部门征管水平的提升, 税收的征收率得以迅速提升, 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的差距逐步拉近, 这是1994年税制设计时没有出现的现象, 也是当时没有考虑的因素, 因此为了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必须降低“法定税负”。我国名义税负水平应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做相应的调整。

5.开征物业税, 促进居民房地产消费

在房地产税收政策方面, 建议将现行的房地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合并, 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 同时取消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设置的各种乱收费项目。开征物业税, 实际上是将开发商建房时收缴的一部分税, 改由购房者以后每年缴纳。从理论上说, 在购买新房这一环节, 消费者至少可减低10%~20%的购房成本。而初始房价下降, 老百姓改善住房的机会和能力增大, 会大大提高住房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忠华, 李晓彬.我国税收对民生影响的理性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8 (30) .

[2]刘隆亨.《个税法》修改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法学杂志, 2006 (5) .

篇4: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篇5:形势与政策民生

当民富与国强终于能够摆到相同重要的位置,并基本形成共识之后,那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应当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得到富有成效的解决和提升。以下即为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反腐倡廉

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二、安居工程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四、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五、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六、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八、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九、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十、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其实这些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清明的政治环境,就会有一心为民的官,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篇6:形势与政策民生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一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都把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0%用于民生投入落实情况。全省和省级一般行政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同比分别下降0.36和3.12个百分点,省本级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就达2.07亿元。统计显示,为了办好十件民生实事,2011年全省各级财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 etjoiwjhtgiqwrtjhiorqwehjtioqerjhgkodfsnvgjsdhtitwejhtw098ejhtwhoekjrhweuiohrtfwejkjfjfjfg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

11级市场营销3班

周毅

篇7:形势与政策民生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立足发展,关注民生

【摘要】民生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但鲜有人能描述出民生最本质的含义。民生的进步,也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进步,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就像是枝叶繁茂的大树,都必须有发达的根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谋求发展,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保障民生上。【关键词】民生 社会发展 食品安全 收入分配 【正文】

民生是什么

每年的三月,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江南的繁花似锦的美景,还有两会。今年的两会的议题有很多,社会保障、收入问题、社会管理、教育公平、医疗改革、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如果把这些内容用一个简短的词语概括,那就是——民生。

民生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但鲜有人能描述出民生最本质的含义。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人民生活的乐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上层建筑的根本的源泉,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

因此民生的进步,也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进步,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就像是枝叶繁茂的大树,都必须有发达的根系。任何缺少发达的根系的植物,都很容易被外界所吞噬。为了让根系发达起来,也就是让人民生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如此,社会与国家才能从中获益,以至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但是,在现实中,人民的生活却是岌岌可危。

食品安全问题

2011年夏天,不仅有“西瓜爆炸”,还有草莓“膨大”、香蕉乙烯利催熟等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毒食物事件,有专家指出大量食用这些食物或导致性早熟。也正因如此,上述蔬菜水果全行业滞销,大量农民欲哭无泪。

此外还有勾兑的酱油、勾兑的醋、味千拉面的汤、肯德基的醇豆浆、一滴香与“化学锅底”、老酸奶、牛肉膏调味的肉„„这些使用了“合成”、“调制”、“勾兑”、“添加”等非传统的方式来生产,但有意宣称是“天然”“传统”的产品,却蚕食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2011年全国食品安全舆情中,外国在华快餐行业问题频发,相对集中,且回应态度强硬,引发行业危机。从味千拉面的“骨汤门”、肯德基的“黄金蟹斗臭鱼肉”、“全家桶增白剂超标事件”、“豆浆门”、“后厨**”到麦当劳的“蛆虫门”,面包“暴晒门”,以及之后的DQ奶浆门等等,洋快餐行业舆情较为突出。

收入分配问题

2011年年底,一些城市开始晒出各自的人均年终奖:北京人均5008元居首、上海人均4847元、深圳人均4611元、广州人均4486元„„毫无疑问,这些数字相对符合各大城市的现实。只是,悬殊的年终奖将远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市民裹挟了进来,光鲜的数字掩饰不了“被平均”背后的民生痛感。

另外一组数据来自来自“智联招聘”的调查,在6000人的调查样本中,70%白领供职单位设置了年终奖,而其中国有企业达80%。40%的被调查对象年终奖低于5000元。显然,这项调查受样本选择方式和样本数量的局限,并未包括“白领”之外占总人口近70%的低收入阶层,因此并不能反映年终奖在全社会呈现出来的全貌,却折射出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

显然,民众“被平均”的痛感并没有被理解。相反,统计部门、地方政府和一些民众仍然沉浸在“被平均”所带来的美妙幻景里不能自拔,盲目地认为“看得见”的“人均年终奖”、“人均年收入”越高,民众越富有,经济越活跃,这无异于一种自欺欺人。而忽视底层民众真实感受的“被平均”,将进一步扩大观念的分歧,加快社会撕裂、阶层固化。

改善民生该如何做?

以上的例子的矛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地方——民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政府的保护,却而代之的是少数人的“朱门酒肉臭”式的、令人发指的获益。我们强势的政府是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仇富、仇官、仇警察的现象,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才能够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和稳定这五个方 式来改善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小结 当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物质及文化基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兴旺起来: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秩序,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最后引用一个文化大师的一句话“上层文化如流水,一个朝代换一拨,民间才是河床,稳定而生生不息,是上层文化的源泉。”民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东西,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了,社会和国家才能富足,具有活力,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2011-2012学年第一期,2011年8月20日出版 [2]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2年第四版.2012年4月5日出版

篇8:民生新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创新

1 坚持新闻内容更贴近百姓生活

坚持新闻内容不流于低俗、不刻意迎合是民生新闻要坚持的基本新闻导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坚持新闻本身的传播原则,坚守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精神,不流于低俗、不为了收视率而刻意迎合大众的观感,要做真正优质化的新闻传播内容,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媒体公信力,在内容方面尽可能做到最为及时、准确、公正地报道。

在新闻内容导向方面尽可能贴近当地基层民众的生活情况,是民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坚持的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有很多的民生新闻节目,如山东电视台的《调查》《民生直通车》和江西电视台《晚间800》等,都是因为和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使收视率暴增,这就说明了人们对于自身的事情是最为关注的,也是最为感兴趣的。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基层广播电视台比较其他省级、国家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优势之一,因此基层电视台的新闻导向一定要坚持本土化的传播特色,做好当地的新闻调研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地的新闻动态,做让群众认可和喜爱的新闻。

2 与新媒体融合拓展深度民生服务

现如今,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装与推广的力度,电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本土化电视新闻节目间也存在着相互“克隆”的不良局面,观众无论转换到哪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播放类似的电视节目,这就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为了使自身电视节目脱颖而出,就需要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融合,从而适应“全媒体”这一新时代的到来,本土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融合主要指电视与网络的融合,通过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及APP来拓展本土新闻电视节目的深度服务,通过微博营销来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电视台知名主持人与粉丝的互动也能够提高本土电视节目的受关注程度。同时,本土民生新闻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站的合作来实现,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本土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宣传也十分重要,通过网络广告宣传,从而扩展本土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面积。新媒体传播由于自身公开、平等的特点,在权威性、可信性及覆盖性方面都较传统媒体较为占优势,因而,现如今本土化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发展离不开媒介融合,网络媒介作为科技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的不健全甚至缺席,都会导致本土化节目关注度不足、受众覆盖面狭窄。因此,本土化民生新闻电视节目需要借助媒体融合来拓展电视节目的服务深度。

3 利用网络新技术让新闻场景精准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而互联网技术也对电视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土民生新闻电视节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让电视节目的场景在网络上精准地传播。网络技术新媒体传播在互动性、创新性与针对性上较传统媒体更具优势,网络受众群体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喜好来有选择性的对电视节目进行浏览与筛选。例如,河北卫视黄金档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直播生活》,就是将原生态的民生场景以新闻形式进行直播,将民生场景生动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更易让观众触景生情,产生共鸣。

由于年轻受众从电视转向网络,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本土民生电视节目应推出自己的官方网站,便于为受众群体提供新鲜资讯、了解本土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从而整合优秀电视节目、推出本土电视自创栏目。除了官方网站外,本土民生电视节目还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同受众群体们进行亲密互动,在推广本土电视节目的同时,也能够听到群众的声音,便于节目制作方不断完善自身节目内容,从而使受众群体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充分调动受众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彼此间的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4 结语

民生新闻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能直接展现百姓的真实生活,透过新闻反映民生问题,节目要始终坚持以民生为中心,为民服务的宗旨,避免商业化思想的浸透,这样才能够受广大民众欢迎,长远健康地发展下去。

摘要:在“互联网+”下的商业大潮中,各类民生电视节目也趋向商业化,特别是新媒体竞争的影响下,个别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甚至为了争取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利益,而忽略了原本节目应有的专业性和新闻性。民生电视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何去何从,如何得到发展和创新,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座右铭大全 责任下一篇:2023年乡镇财政所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