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

2024-07-26

《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此值得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复习作者,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给他画一个像,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须……)

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请阅读第6-10自然段,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这样的一位藤野先生,鲁迅是如何来评价的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学生回答:伟大

学生齐读第37小节,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种情感。

3、为什么在鲁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11—35小节,思考: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严格和对作者的关心。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2(第21-22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学习解剖尸体而很高兴,表现他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关心。

○3(第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形的详细情形,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第24-28自然段)写“考试事件”,一方面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同时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

○5(第32-34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听“我”说不学医了,要改学生物学时的表情,表现藤野先生尊重学生的品质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6(第35自然段)写藤野先生临别前夕送相片并题词“惜别”,表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真挚情谊。

藤野先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想说却没有说?鲁迅为什么要说谎?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无民族偏见。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读材料(2)

四、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

○1、“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通过这两件事情,你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五、探究分析

1、如此伟大的老师当然值得鲁迅先生怀念,请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最后三段

2、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鲁迅会时时想起他,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学生自由讨论

○1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

○2关心异国青年

○3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5藤野的出现恰恰在鲁迅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六、归纳本课所学

七、作业

课后作业: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无民族偏见——伟大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惜别——————友好尊重

篇2:《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周星期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第一周星期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第一周星期四)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第一周星期五)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篇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是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 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 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 品味精妙的语言。”本文的重点是抓住典型事件,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深深感激之情。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 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 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 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 从而明确主题, 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还记得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吗? (生答:寿镜吾。) 今天, 我们再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导语的设计抓住学生初读中的漏洞, 许多学生读后并未想到鲁迅先生在私塾的启蒙老师。导语的设计意在“温故而知新”, 既简洁, 节省时间, 又能一下子触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 激发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 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一) 提出要求:

一边细读, 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事件主要有:

1.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很“标致”;

2.清国留学生学跳舞;

3.仙台受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7.藤野先生教“我”改解剖图;

8.藤野先生担心“我”怕鬼;

9.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10.匿名信事件;

11.看电影事件;

12.“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13.回国后, 忆藤野先生;

14.丢、寻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大多数学生仅抓住了直接或间接写藤野先生的事, 其余的事件则忽略掉了, 亦有学生抠得过细, 经过全班讨论后归并到此14件事中。学生在此过程中, 带着要了解藤野先生———鲁迅的洋老师的想法去查找、概括事件, 既完成了事件的概括, 又再次细读了课文, 达到了自主阅读的目的。】

(二) 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 分为三类, 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 均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第4件事是见藤野先生的印象, 从初见藤野先生对其外貌的描写中可见学者形象。

第5件事是耳闻藤野先生逸事, 属于侧面描写, 既增加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了解, 又使写法灵活多变。

第6~9件事是正面描写、刻画藤野先生的极具特色的4个典型事件, 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其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将阅读教学与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联系在一起, 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相对轻松地完成了, 且基本上是学生自查自找自行归纳的, 效果较好。】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第12~14件事写惜别, 直写不舍之情, 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 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从此段文字可得出新的结论:叙事不仅是为刻画人物服务, 亦可饱含深情, 抒发情感, 直奔主题, 使主题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 学生稍费周折, 但一经点拨, 很快就能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 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 鲁迅善意的谎言, 学生还是能理解的。而“丢”与“找”, 经过比较分析后, 学生则明白“找”是重点, 也是生对师情深的间接表现。这样, 让学生逐事细究, 使学生不仅明白事件的作用, 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第三类:字里行间并未写藤野的事件。

第1-3件事虽未写藤野先生, 但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10-11件事亦未写藤野先生, 但讲清了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即弃医从文) 。

第三类事件未写藤野先生, 似多余之笔。

教师介绍当时的背景:鲁迅于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 而鲁迅对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质看得非常清楚, 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鲁迅学医, 既是想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又是对洋务运动的失望。尔后弃医从文则因为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人的身体更重要, 否则, “尽管体格健壮, 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令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看电影事件。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第三类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求医是因为爱国, 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至此, 本文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三)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有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 全文写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 学医为爱国, 弃医从文亦是因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

争议由此而起, 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 二者并不矛盾, 因爱国而学医, 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 因爱国而弃医, 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学生立刻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 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 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 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课后反思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 本文篇幅较长, 主题较深, 情节简单, 很难吸引住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 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 费时而难见实绩。

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 转向事例的分析 (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 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 笔者亦自感牵强, 故这一改动亦很“出格”) , 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设计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如此, 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典型事例) , 理清了全文的脉络, 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 (两条线索) , 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 才化难为易, 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 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 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 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

篇4:《藤野先生》创意设计

本设计以话题为教学板块,以主问题为教学主线,以追问层层深入,步步展开,从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两个角度引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索人物思想,体会人物精神,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落实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

通过抓重点语句,品关键字词,了解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怀念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话题一:以藤野先生为核心

主问题:鲁迅感念师恩,笔下情深。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并评价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活动1:梳理文章结构。

预设:

①地点: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

②在仙台:初见藤野先生→交往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

③交往四件事:添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活动2:分析藤野形象。

预设:

①“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总要”“究竟”两词中可见藤野先生热爱医学研究,且研究很务实。

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可见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③“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从头到末”“都”“不但”“连”“直到”等词可见藤野先生工作认真,治学严谨。

④“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我们没法改换它。”

——可见先生严谨治学、循循善诱、和蔼可亲。

⑤“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关心与挂念。

⑥“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可见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偏见。

活动3:体会作者情感。

预设:

①你能体会当时身在异国的青年鲁迅拿到添改后的讲义时的心情吗?(明确:除了对藤野先生的敬佩,还有对藤野先生的感激。)

②“他叹息说。”文中“叹息”总共出现两次,请找出两次“叹息”进行品读,体会两次“叹息”的不同情感。(明确:第一次“叹息”在23段,遗憾于对裹脚的研究不能亲眼看一看,为医学研究而叹息,让鲁迅先生敬佩;第二次“叹息”为鲁迅先生的离开,让鲁迅先生感激。)

③当时的青年鲁迅并不能完全理解藤野先生的苦心,但是时隔多年以后再想起这件事,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明确:要体会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这份敬重、感激与怀念,还要联系当时的鲁迅先生生活的背景。)

话题二:以鲁迅先生为核心

主问题: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是文章的明线,文章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浏览课文,概括能体现“我”爱国情怀的事情,并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

活动4:概括背景内容。

预设:

①讽刺清国留学生;②地名“水户”“日暮里”; ③匿名信事件;④看电影事件;⑤深夜写文。

活动5:分析爱国情感。

预设:

①讽刺清国留学生:“上野的樱花……实在标致极了。”——品析关键词“速成班”“油光可鉴”“扭几扭”“标志”,体会清国留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②地名:“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水户”——明朝遗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③匿名信事件:“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谁的观点,这观点成立吗?

引导:“因为515男寝扣分,所以515寝室所有男生都是问题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辛酸与愤懑。

④看电影事件:“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品读“欢呼”“酒醉似的喝彩”,体会国民的麻木、愚昧、落后。

⑤深夜写文:“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关键词:“夜间”“良心发现”“正人君子”。(明确:“夜间”写作时,社会环境黑暗;“良心发现”体现作者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正人君子”反语,讽刺军阀政客的御用文人。)

小结:鲁迅从国内到日本,从东京到仙台,再从仙台离开,无论出国学医,还是弃医从文,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在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乃至对中国的期望中,鲁迅先生坚定那条“弃医从文”的道路,拯救国民思想,拯救中国。

篇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或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是老师、朋友还是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2)、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同学所讲的原因是否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1、字音:(略)

2、请根据文中叙述的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去仙台学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通过整理文章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为顺序来组织材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文章的线索。

研读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添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填写要求:(1)、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

(2)、概括好填写的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的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第六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简朴(9、10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11——15段、21、22段)

从治学的角度来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16、17、23段)

3、老师导学: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藤野先生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但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在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是哪些事情让作者感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呢?

思考、合作探究: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

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纠正解剖图:

小结:作者与鲁迅交往的事例很多,为何只选取这四件事?

——因为写人叙事一般要对事例有所选择,典型的事例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所以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善于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

4、这些小事虽然典型,但也很平凡,为何作者却说他很伟大?,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可引导学生将其他日本人与藤野先生相比,再说他为何伟大)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6、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7、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8、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9、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

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暗线)

(提示: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0、读品味文章感情: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3段、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段、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结合朗读可以灵活对文章进行语言品味处理,如:为何1——3段朗读时要用辛辣的、嘲讽的语气,从文章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一种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用了什么修辞?等)

第二课时

导入: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一、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当时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其他日本人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可引导学生先用文章中的话回答,再说他为何伟大)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5、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6、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7、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

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暗线)

(提示: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要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祖国的命运结合三、质疑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 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 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拓展: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1)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板书设计(2)

东京有感受:樱花树下,实在标致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会馆舞蹈,不学无术

去仙台,初受“优待”

肖像特点

仙台遇恩师与先生的相识、相处添改讲义(典型事件—人物品质)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弃医从文的原因

与先生的告别

别后仍思念感情:“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篇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宁夏海原县三河中学韩晓玲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3.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自学内容

1.了解鲁迅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4.《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度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补充资料:

绯红(fēi)解剖(pōu)油光可鉴(jiàn)畸形(jī)

不逊(xùn)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诘责(jié)

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3.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

(一),理清本文的叙述线索。

六。探究文章深意。

1.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3段)。思考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怎么理解?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3)“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4)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本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提示:给第二部分划分四个层次

a.学生默读第4、5两段(第一层),思考下列问题:

(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2)“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3)“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总结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b 诵读课文的第6—23段(第二层次),并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2)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和交往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总结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c.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总结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d阅读32—35段(第四层次),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总结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3.请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七.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如何理解“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句中的“吃惊”“不安”“感激”?

(5)如何理解“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句话?

八.作业。

篇7:《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2、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狭隘性、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尊师好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化简文章的内容结构。

2、重点把握好文章写人叙事的特点,体会抓住以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典型细节写人叙事的作用和意义。

3、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避免长课文容易引起的教学上的沉闷与板滞。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题,交代背景,理清全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位老师大为不同的老师。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着尊敬和怀念的感情,所以写下这篇著名的散文。

本文写于1926年,距鲁迅在日本求学已时隔二十多年。为了纪念藤野先生,为了唤起民众,鲁迅写下这篇著名的散文。

二、导读

理清全文结构:

1、检查预习。

2、理清文章的结构:

按照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参照,可按交往前、交往中(相识、受教、惜别)、怀念作为划分结构的依据,将全文分成三大部分,其结构为:几节文字并非闲笔,它贯穿着鲁迅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红线。交代了认识藤野先生的原因,交往在仙台的学习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体会藤野先生的为人态度和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让学生速读第二部分第2层次课文(第6~19小节)

2、这部分具体描述了藤野先生哪些事迹?反映了他这样的思想品质?

“教解剖学”、“研究头骨”、“添改”、“订正”讲义、指正血管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脚”等。

3、归纳:以上第二部分第2层内容,记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反映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为巩固所学内容,以板书演示一下这部分思想内容:

平易简朴、严于执教、谨于治学、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5、讨论、学习第二部分第3层内容:

⑴ 匿名信事件是否可以略去,它反对反映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它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匿名信事件对藤野先生的品格起了一个反衬的作用,即以日本那些所谓的“爱国青年”的卑劣行经和藤野的高尚品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鲁迅的“不平”,“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终于使“流言消灭了”,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斗争精神;也表明了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⑵ “看电影”事件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作者通过哪些词句反映出爱国主义的激情?

6、讨论、学习第二部分第4层内容:

⑴ 怎样理解作者“说了一个慰安”藤野先生的“谎话”?

辜负藤野先生对自己学医的厚望,以及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反映出作者对藤野的尊敬和爱戴。

⑵ 别时,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展示藤野先生对一个中国留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7、词语辨析:

⑴ 标致 漂亮

⑵ 诘责 斥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教读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给这部分内容划层次:

两个层次的分界标志是第31小节的“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一句。因此它是个过渡句。

第一层(第31小节)写别后作者自己的状况:

主要说明没有寄信和照片给藤野先生的原因,表示自己的愧疚之情。

第二层(第32~33小节)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第32小节是直接抒情。

课文最后一节(第33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装订收藏藤野先生订正过的讲义,以后来遗失讲义的痛惜。

第二是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的东墙上,以便时时见到先生。

第三是化怀念为行动,多写文章。发扬斗争精神,以实际行动拯救国民精神。

2、归纳文章写法上的主要特点:

⑴ 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脉络,完成对所记叙的人物的刻画。

⑵ 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板书设计】

在东京 厌恶清朝留学生

到仙台 受优待

初见先生

订正讲义

藤野先生 在仙台 结识先生 纠正解剖图

关心我的学习、生活

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

我的转变 课间看幻灯片

决定弃医从文

离仙台 依依惜别

篇8:《猫是老虎的先生》的复述教学

[案例呈现]

师:下面请你们展开想象,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听。

(准备,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我们有声有色地把“猫的故事”讲了下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会讲课文故事的?

生1:我们先是读故事,知道故事讲了什么。

师:了解故事的内容,这是我们复述故事的第一步,对复述的内容要整体感知。

(学习步骤1: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讲了些什么。)

生2:接着,我们一句句地读句子。

生3:我们一边读句子,还一边想象故事中的猫和老虎还会有哪些动作、神态和心里想法。

师:一句句地读句子,帮我们理清了思路,知道每句话讲了什么。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想象,能帮我们把故事说得更加生动具体。这是我们复述故事的第二步。

(学习步骤2:了解每句话的内容,根据提示的问题,展开想象。)

生4:我们看着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连起来说一说,就是猫和老虎的故事内容。

师:看着提示来讲故事,这是复述的好方法。这也是我们学习复述的第三步。

(学习步骤3:借助提示语,生动有条理地复述故事内容。)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把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了下来,还能知道学讲故事的过程。这三步学习步骤是帮助我们学会复述的好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步骤,复述其他的内容。

[教学反思]

自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悟过程,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理性的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启迪的自我体验的过程。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学生自尊心的形成,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首肯。因此,在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悟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跳一跳”,去发现新的学习过程结构。

复述“猫的故事”时,我把扩展性复述这一学习过程结构的研究点内隐于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指导的环节中,引领学生经历了三步流程。我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这一环节其实是简要复述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积累语言。接着,我主要采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每句话的内容,理清脉络。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展开想象,把句子说得生动具体。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提示语,连起来生动有条理地讲一讲故事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扩展性地复述课文故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复述完故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的规律,自悟出“扩展性复述”这一学习过程结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性的发现学习,去回顾探索刚才的学习过程结构。学生交流时,教师给予点拨归纳,帮助学生悟出清晰的学习步骤:①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讲了些什么。②了解每句话的内容,根据提示的问题展开想象。③借助提示语,生动有条理地复述故事内容。学生通过自悟过程,不仅知道学到了知识,而且知道这些知识是通过哪些步骤获得的。

篇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名言警句,查阅社会背景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指名读,说说这几句名言出自谁口?(鲁迅)

2.生分享鲁迅资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积累鲁迅名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用文中话回答。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件出示句子)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给我们诠释了鲁迅的品质?

3.指名汇报。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喜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仔细品味,用心感悟

1.学习“谈《水浒传》”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前后桌为小组,互相质疑,共同探究、合作解疑。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①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②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重点句子谈理解。

③这件事过后,你的启示是什么?

④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青年一代……)

2.学习“笑谈碰壁”

请同学齐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①学生读书质疑。

②各小组合作解疑,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③指名汇报:抓住“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重点句子来体会。

师适时点拨:作者的碰壁和鲁迅先生的碰壁是一回事吗?

(课件出示小资料: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④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言外之意的“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⑤小结:这个故事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与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

⑥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痛恨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语言描写,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依据社会背景,品味人物性格。】

四、紧扣细节,体会品质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之情,而对家人和劳动人民却是無比热爱的。

1.请同学们轻读“喜放花筒”部分,提出你的疑问,小组讨论解疑。

①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②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伯父?(爱家人、慈祥……)

2.自由读“救助车夫”部分,抓住扶、蹲、跪、拿……动作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

①紧扣“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个句子,想想鲁迅先生已经帮助了车夫,为何看着车夫的背影脸变得严肃?他在想些什么?

②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用心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爱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如臧克家对他的评价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人物高贵的品质,以达到情感共鸣。】

六、拓展延伸,传播金典

搜集有关鲁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并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篇10: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集安市头道镇中学

孙利娟

一、导入: 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1935年,日本要出版《鲁迅全集》,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这藤野先生为何得到鲁迅如此看重?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齐读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及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自学指导: 细读11-23段:你能找出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请结合词句在书上做批注。

三、合作探究:

1、第1-5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2、第24-31段: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这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四、检学(作品主题)

五、课堂小结:(教师赠言)很荣幸跟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一堂课,小而言之,是学文,大而言之,是学情。让我们读着这文,记着这人,带着这情,欲国家危亡之时甘当己任;在民族发展时永做栋梁。

六、作业

篇1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1、课外查字典,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五、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吗?(生答:寿镜吾)。今天,我们再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鲁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2、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一)提出要求: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事件主要有:

①清国留学生的学跳舞;②仙台受优待;③初见藤野先生;④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⑤藤野先生教“我”改解剖图;⑥藤野先生担心“我”怕鬼;⑦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我”与藤野先生惜别;11回国后,忆藤野先生。

(二)根据这几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均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第3件事是见藤野先生的印象,从初见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中可见学者形象。

4至7件事是正面描写刻画藤野先生的极具特色的4个典型事件,准确、传神地刻画了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第10至11件事写惜别,直写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第三类:字是行间,并未写藤野的事件。

第1至2件事未写藤野先生,但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8至9件事虽未写藤野先生,但讲清了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三类事件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此时教师介绍当时的背景:鲁迅于19被公派留日就读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而鲁迅对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质看得非常清楚,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鲁迅学医,既是因为想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又是因为对洋务运动的失望,而后弃医从文则因为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人的身体更重要,否则“尽管体格健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令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看电影事件,这样,第三类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适时加以指导从而得出本文的线索,即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

上一篇:《高三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方法研究》结题报告下一篇: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