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2024-08-20

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精选8篇)

篇1: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201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2012年我们河北省首年参加新课标高考,对当前高三年级的师生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一发布,高三地理组各位老师用了一周时间对新考纲进行仔细研读,以下是我的一点收获。

变化: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2011年相比,考试范围与要求对选考部分增加了一句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2012年的课标版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及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维持了地理学科考试内容的稳定性。《考试说明》综合题的“题型示例”部分做了修改,更新了例3和例4(必考内容)和例5(选考内容)。

思考:新例题全部为2011年高考试题。从例题考查形式看,试题的开放性有所增强。新的“题型示例”与往年相比突出了对考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地理学科考试稳中有变的特点。

建议:

(1)应以课标为准绳

初中和高中地理一体化复习,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基于目前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普遍薄弱的现状,应将初中、高中地理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复习。

(2)关注时事地理 把握高考热点

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认真反思试卷,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最好每晚看新闻联播,留意与学科相关的时事材料,关注相关地区的主干知识,善于捕捉高考考点和信息。

(3)注重提升四种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重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时事材料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据中国教育考试网消息,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7年12月14日公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这里分享给各位的是《考试大纲》的“总纲”和历史学科部分。历史园地公号将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后续会发布名家名师对考纲的详细解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历史学科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 发现历史问题 • 论证历史问题 •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必 考 内 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 考 内 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篇3: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1. 首先要明确,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 《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对于命题者和或备考者都具有指令性的价值, 所以, 要认真研究《 考试大纲》 的各种规定, 把握其重要内容和要求, 以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

2. 政治学科《 考试大纲》 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考试性质、 考试内容。 就考试内容看, 又有“ 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试范围” 两大部分。 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有五个部分, 包括必修课程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还有时事政治部分。虽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 时事政治部分不单独命题, 但作为高考试题的背景载体, 也具有重要的考核价值, 复习中不能忽视。 此外, 在 《 考试大纲》 的说明中, 还有题型示例, 也需要注意研究。

二、 怎样把握考查要求?

第一, 考核目标与复习方法有关吗?

从目标看, 《 考试大纲》 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与以往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更侧重在强调应用性, 而不是侧重在知识的掌握上; 二是更为具体明了, 易于理解和把握。 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往往是考生比较忽视的一种能力, 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 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 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否则, 究竟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将会成为有效解答问题的第一个障碍。 因而, 怎样获取信息、 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 从“ 调动和运用知识” 看, 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 提升性的要求。 这里的关键就是能够将知识调动起来, 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就很难以调动起来。“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更为综合性能力的要求。 这些能力的达到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 能够迁移运用, 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 具体就会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 信息的综合、 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 这些考核目标的表达方式, 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 明确政治学科的知识不是背诵获得的, 而是要通过研究、 理解才能获得, 更要在研究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第二, 考核内容该怎样具体把握?

1. 首先, 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不言而喻, 只有理解了所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构架, 才能够用宏观的认识统领微观的知识, 更为理性地分解、 认识每一个具体的知识要点, 才能够找到每一个具体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意义, 也才能够在具体情境发生变化之后, 准确运用具体知识。 许多考生在复习中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一个点一个点地“ 背” 知识, 结果就是“ 知识点” 记住了, 但究竟是什么含义, 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仍然感到困惑, 究其原因就在于孤立地理解了知识。 所以, 复习中要学会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

2. 其次, 着重研究重点、 新点

什么是重点? 特别体现学科特点的就是重点。 比如《 经济生活》 , 最大的重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需要怎样做? 企业需要怎样做? 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这一系列内容, 就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从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规定看, 《 政治生活》 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但教材内容修改许多。 有的考生对此很关注, 比如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 又增加了依宪治国, 该如何把握? 当然要研究宪法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所谓根本, 就是从根本上规定的人民的地位, 因此, 依宪治国的提出, 其实是更加强调了人民的权力, 具体表现在高考试题上, 则更多地表现在考查公民权利的实现。《 文化生活》 与 《 生活与哲学》 考核内容都没有变化。但在复习中还是要坚持把握重点。 特别要注意研究学科本质性的思想要求。 许多考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觉比较难以把握, 其实从高考的角度看, 重点不在于考生背诵多少内容, 而在于结合社会生活的理解。 就哲学看, 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要求, 即更加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加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以及人们追求真理的反复性、 无限性等, 更加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强调正确价值观点, 如,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等。 这些内容的设置也说明社会生活变化了, 人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是自主的, 因此, 特别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 还要研究新的知识点。 新课程的新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没有理论难度, 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如, 需求弹性、 互补品替代品等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理论难度, 但在试题中以思维难度的形式出现, 也是需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的。 特别是以函数图象表达的相关选择题, 可能既不是社会热点, 又不是理论难点, 但是因为形式变化, 也会引发考生思维的障碍。第二类是有理论难度,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有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 如:“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这一知识既是理论难点, 也是社会热点。 国家明确提出, 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居民收入倍增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 更是高考备考复习需要重点研究的知识。 还有, 教材中并没有讲到“ 融资” 这个概念, 但考纲中出现了, 也是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与此相对应, 我国的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极其意义显然也是备考复习的重点。

3. 再次, 还要学会重构知识

考试大纲中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的, 因此, 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但在复习时还需要打破体系, 根据新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 编排知识结构, 即要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新的逻辑结构。 这个过程, 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过程。 这也是高考测试的基本目标, 即通过设置新情境、 新问题, 测试考生的知识重构过程。

第三, 社会热点问题怎样办?

凡是与社会现实重点、 热点问题关联度比较高的知识点当然也是重点。 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引导考生认识、 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这正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这种生命力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 即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此, 对于考试大纲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需要联系现实重点、 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考试大纲中关于时事政治部分也有明确的规定。 确定时事政治部分的考核范围为: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这些要求一般是以试题载体的形式体现, 有时也可能直接在试题的答案中体现。 在2016 年的备考复习中, 至少有几个重大会议应是备考复习的重点, 即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制定的“ 一号文件”, 2016 年春季的“ 两会”。 几个大会的重要文件、 重要精神都是备考复习要重点研究的。 同时, 五大发展理念、 去库存、 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等时事政治问题, 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背景或载体。

提醒考生注意, 有些内容在高考中是关注重点, 但在教材中却没有特别具体地重点论述, 这需要在复习中进行补充学习。 如农业和农村, 西部地区、 经济结构调整等。

第四, 还要研究高考试题吗?

如果说 《 考试大纲》 提示的是“ 考什么”, 而高考试题则是提示了“ 怎样考” 的问题。 因此, 备考复习中不仅要研究考纲中规定的考核内容, 更要研究这些内容怎样考。 即高考题会怎样选材、 怎样设置问题、怎样组织答案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看, 研究“ 怎样考”比研究“ 考什么” 更重要, 在 《 考试大纲》 的说明中, 题型示例的说明需要认真研究学习。

以上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以及复习方法仅侧重在一般性理解上。 真正掌握知识、 增强能力还必须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摘要: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正式出炉, 对于命题者和备考者都具有指令性的价值。在备考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着重研究重点及新增创新点, 重构整合知识点, 正确处理社会热点, 剖析高考真题。只有把握考试大纲重要内容和要求, 才能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

篇4: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图像语言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语言,这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几乎所有试题都需要从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分析有关问题,即使没有图象资料的第6—7题也是“无图考图”,需要进行区域定位。而且所呈现的地理图像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主要有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全卷图文并茂,地理图像的设计都非常新颖,考查问题的切入点也很独特,学科特色鲜明。

试题中的地图大多以“中观”或“微观”的小区域地图或局部地区地图的形式呈现,如四川盆地人口分布图、塔里木盆地等,而且图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和突出,因而大大降低了地图的判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这也是今年地理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综合考查地理能力:地理试题都很好地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主旨体现得非常鲜明,尤其是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信息大多以文字、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善于从试题资料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因此信息获取成为顺利解答试题的第一能力。信息获取一要“快速”,即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要“最大限度”获取,即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要获取“有效信息”,即从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信息。

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要依据经纬网、图中注记、图例等信息进行定位。如图3,要根据图中“长江”及其支流以及人口分布进行定位;还如图5,依据图中经纬网、水系、地形、沙漠、国界线等就能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南疆地区。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地理计算也是地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0、11题关于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今年的文综试卷的综合题中也有充分体现,第36、39题的设问都很开放,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第36题的4个小题都属简答题或分析题,试题赋分多,答案开放性强,需要考生用所学知识和原理综合分析,用全面、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三、主干知识不回避:试卷并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求章节的高覆盖度(率)。但主干知识并未回避,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图知识、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能源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主干知识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如第1—2题,考查的是能源方面的问题;第6—7题考查的是地球运动意义;第8—9题则是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第36题考查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主干知识的考查既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也有鲜明的时代性。

通过对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简要分析,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两者都不能偏废,但是“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所以笔者以为“知识诚可贵,能力价更高”。要把体现地理学基本面貌和主体结构的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五大基本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五大基本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始终做为教学和备考的重点和难点逐一进行突破。二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关系,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要据教学大纲培养地理基本素养,复习备考要依考试大纲强化地理综合能力。三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不能成为教学和备考的唯一依据,所以,教学也好,备考也好,都必须依据考纲,千万不能抱着课本打滚。四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之间的关系。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把初中地理的区域作为背景和案例,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

篇5: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剖析

2018年高考文综地理《考试大纲》于昨天由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发布,高考考什么,如何考,成为目前悬在高三考生头上的一把利剑,十年寒窗到底会有什么结局?笔者3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近几年高考真意的命题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对2018年高考做出了大胆的预测和剖析,以期对高三复习备考有益。

一、2018年高考文综地理考试大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①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③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①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②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③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④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①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②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①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②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③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④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1.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二、2018考试大纲剖析及命题预测

(一)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

1.2018《考试大纲》保持稳定,坚持能力考查方向

2018年地理高考大纲与2017年相比,在“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都没有变化,保持了高考考查内容的稳定性。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纲仍保持稳定,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没有改变。

2.明确地理考核目标,认真体会能力要求(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2)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学科能力要求)

3.考生临场能力要求:对新问题的心态稳定、迅速联想、及时应变能力;对新知识的举一反

三、联系迁移能力;独立编制答案、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表述能力。

(二)2017年全国文综地理试卷的特点 1.命题思路创新,重视过程分析

2017年的全国文综卷,从知识重组线索,选材思路,情境设置,设问角度,图象形式等方面都给人以新的印象。这种“新”的感觉,会令有的考生和指导教师感到“耳目一新”,也会有人感到“瞠目结舌”,平时不会思考问题的考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许多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条件去“设身处地”去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利用书本上的现成内容,也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

2.试题陌生度高,向即将颁布的课程标准靠拢

即将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倡“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在2017年文综地理试卷中对此有

明显的体现。由于强调地理核心素养考查,试题多是“陌生”的面孔,头脑中没有熟悉的储备信息,这就需要新的认知过程,现场理解、分析、判断、探究,这正是考生能力的较量,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情感态度的考验,实际上这样的试题为优秀的考生提供了展示潜能的机会。

3.提升能力要求,注重科学分析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具有理科思维的特性,重实验、重量化,重科学分析和定量研究。但地理试题并不要求详细的计算,考场上要通过所提供的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或运用排除法进行比较、判断。特别是选择题,在充分获取和解读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后,从四个备选项目中进行选择,重点是考查科学分析、逻辑思维进行排除的能力,而不是考查计算能力,这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4.试题原创性强,体现公正、公平

全国文综卷中的试题基本都是原创,首次在高考考场上出现,不仅教材上未见,就是指导教师也未必在复习过程中讲过,需要考生临场独立思考、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才能解决的。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才体现公正和公平。同时也有利于选拔需要,较好地体现了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5.体现选拔功能,具有一定难度

高考始终是具有选拔功能的,要使优秀的考生得到鼓励,试题就必须具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为高校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好题为优秀考生充分展开思维提供了机会。

对优秀考生的标准也需要重新审视,平时习惯于背诵书本、课外知识贫乏、思维僵化、只做一般复习材料上的试题(可能成绩还不错),而不讲究方法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在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和表述能力上就会欠缺,那就很容易在新问题面前感到不适应。有些考生遇到自己未见过的题目就感到心慌,这是缺乏独立思考、没有信息的表现,值得我们在复习活动中予以注意。

6.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等知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无论是服务选才,还是引导教学,高考都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年的高考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载体,考试中心主任对相关试题做出了很高评价,说明这样的出题策略符合国家的育人要求和高考选拔思路,也说明这对2018乃至未来的高考备考,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地理试题立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背景材料,使传统文化具体化。文综全国Ⅲ卷1—3题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剪纸为载体,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最终落脚到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

(三)对2018年命题趋势分析 1.地理学科的命题思路及变化(1)地理学科命题思路:

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 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

能力覆盖——空间定位、逻辑推理、联系迁移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等

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

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

情境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2)地理学科命题的变化:

① 图示语言丰富,自然地理比重大

② 区域地理不受“中国”、“世界”范畴所局限

③ 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的增强

④ 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

⑤ 实际联系理论

⑥ 古今中外时空转换综合度提高 2.地理学科的命题指导思想

(1)考试的性质与目的所决定(选拔性考试)

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综合性能力型)(2)过去

知识立意为主导

记教材

以考核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数量为主

今日

能力立意为主导

用教材

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质量为主

(3)能力需求——高中生具备的能力、高校生需要的能力、纸笔测试能够测到的能力

3.试题设计要求——公平、真实、可信、可靠、有效(1)课程要求—公民必备

高考要求—能进入高校学习必备的智慧(2)难度 0.5~0.6为区分考生的最佳值

(3)稳中有变,有新意,保持题型、难度、赋分等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稳(考试大纲“稳定”、连续性、稳定性、目标要求、分值比例、题型结构)

新(试题“保鲜”、原创性、有变化、有新意、选材及设问角度新)

4.对2018年地理高考命题趋势的分析(1)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有所更新

2017年试题陌生度高,突出能力考查,反映了向即将颁布的课程标准靠拢的意向,重视思维过程,突出核心素养考查;突出体现在对知识重组的线索和过去有明显不同。

(2)选材切入的角度会更加新颖

2017年的命题原创性明显,都是首次在考场上见面的材料,体现了公正与公平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试题的选材、切入点的角度,也会更加新颖,体现原创性。

(3)情境设置的思路会更加独特

2017年试卷中创新性明显,有一些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可见命题思路中通过选材和情境设置,力求体现“稳中求新”,因此我们分析2018年在也会沿着这个思路发展。

(4)考查能力的设问会更加开放

2017年试题的立意、情境都有新的构思,因而设问的角度新,创意也新,更加开放,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根据“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命题形式,更重视临场独立编制答案,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图像呈现的形式会有所创新

2017年的试题具有一定难度,体现了选拔功能。尤其在图像方面有所创新,对于各种图像的识别、判读与分析,对于教材以外新图的辨认和理解能力,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值得在复习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6)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考查力度 2017年的高考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载体,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对相关试题做出了很高评价,说明这样的出题策略符合国家的育人要求和高考选拔思路,也说明这对2018乃至未来的高考备考,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与地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天文观测和气象地质监测(如地动仪、日晷、登封观星台、黄道经纬仪、羽葆测风器、乾隆测雨器、二十四节气等)、古代文集中对地理现象的记录(如《尚书》中的《禹贡》,《管子》中的《地图》、《地员》、《度地》、《水地》,《孙子》中的《地形》、《九地》,《山海经》、《宫宅地形》、《徐霞客游记》等)、传统建筑(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北京四合院、傣族竹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福建土楼、胶东的海草房,古宫殿建筑等)、传统民族服饰(如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藏礼帽的帽沿宽大,包含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的蒙古族服饰等)、生活习惯和风土民情(如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床北炕、南茶北酒,筷子,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五大戏曲,春联、年画等)、传统工艺(如微雕、陶瓷、布艺、木艺、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剪纸、造纸术、印刷术、制茶术、中医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京族的哈节、毛南族的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多元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人口流动、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途径逐渐的凝聚、融合、扩散、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现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在测试时失分的原因总结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研究和调查发现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种:

①基础知识弱,“三基”不扎实,特别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够。

②审题能力弱,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技巧和能力。③解题技巧弱,应变能力不足。

④知识迁移弱,思维不活跃,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较差。⑤文字表述能力弱,语言规范性差。

⑥人文知识弱,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造成人文知识贫乏。⑦读图识图能力弱。

2.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对策 ①死记硬背碎片知识 症状: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更谈不到理解识记了。如问内力作用在云贵高原的表现形式,多数学生回答为喀斯特地貌。说明学生对内力作用的概念没有理解与识记,因此不能正确回答。

对策: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②忽视构建知识网络

症状: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对策: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可以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

③陷入“紧跟随热点材料背景表面”陷阱

症状:将热点材料的表面弄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忙于追求热点本身的现象,把握不了实质。

对策:让考生正确认识热点:首先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如果是过眼烟云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才具有讨论的意义。下面所附带连接的【热点地理】就是针对该症结编写的。

④立体空间差,习惯于平面思维、线性思维 症状:立体空间差,习惯于平面思维、线性思维

对策: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重方法的养成。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四、复习备考策略

1.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能力,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在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善于提炼主干知识。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

2.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略显散乱,就像一股脑地塞进电脑的各式文件,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这样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经过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3.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

4.训练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模拟训练,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变能力,提高考试成绩。专题复习时要适当地利用高考的真题及各地的模拟仿真题,来培养考生的审题(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知识迁移(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即根据题意调用课本中的相应的知识)、语言表达(恰当地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等方面的能力。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用平常的心态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的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快,才能做到不走题、偏题、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读图题:要扣准图名和图例,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坐标图注意纵坐标、横坐标、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交叉点,并通过描点来理解其地理含义;等值线图从形态、疏密、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入手;区域图、地形剖面图根据经纬度、海拔高度、参照物、比例尺等判断地理位置;无图考图题,先将文字转换成图形等等;计算题:不放过题目中任何一个已知数据,注意各数据地理含义的区别,注意总值、平均值、比值、增长率的区别;材料题: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科学准确的信息。要注意答案不是材料内容简单的照抄和堆砌,而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无从下手的题目,从材料、图(图名、图例、图上其他信息)、题目(关键词、限制词),甚至同一大题中的其他小题当中去获取提示信息。只有掌握了答题和解题的技巧,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从题海中解脱,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5.加强新题型的创新探究 文科综合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挖掘时代主题、构建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想政治、历史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高考中的文科综合,应在复习中作出以下创新探究:

新题型1 :撰写小论文类试题

这类试题是指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问题、理念和思想方法,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色与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规律,使学生通过书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新题型2 :设计小制作类试题

地理小制作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开发学生学习地理潜能的功能,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这类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试题的条件与过程都具有开放性。

新题型3 :提出问题类试题

命题者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联想已掌握的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与规律,从而尝试性地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高考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试题内容的变化更不会发生在“一夜之间”,这些新题型会慢慢出现在试卷上,或许明年,或许后年。新题型1只是将原来的探究题、辨析题更明确化。如“无论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人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对甲、乙两地做对比分析,然后说出自己是否赞同的理由。”有态度,能进行对比分析,支持态度的论据正确且充分。甚至有其他合理答案。新题型2将试题材料注重“鲜活”,淡化“专业”痕迹,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强调了地理实践能力。新题型3 设置的目的就是鼓励探究创新,考生在备考期间要多学会质疑,尝试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一个区域、一个图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设问,然后尝试追寻分析问题的思路。

6.注意规范答题,逻辑层次鲜明

书面表达是地理大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试题答案的层次鲜明。可以在草稿纸上写出关键的词语,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②要注意把理论观点与题目所给的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论证,避免理论和材料相脱节;③认真审读草写答案,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不严谨,口语化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④要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好的卷面,深受阅卷人青睐;再好的语言,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费神,必然难得高分。

篇6:2014年高考地理学科阅卷总结

今年,我很荣幸的参加了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地理阅卷工作,下面我就将有关的阅卷情况和心得体会向大家做简单汇报,望批评指正。

一、阅卷内容及流程

我负责阅高考地理主观题第37大题,本体总分24分,共分为(1)、(2)、(3)、(4)题,每小题的赋分比例为6:6:4:8。

1.我们全组阅卷人员统一参加试题考试,以便对高考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思路。

2.根据标准参考答案,题组长和小组同学共同讨论答案细节,统一给分标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3.进行网上试评,直到误差为零方可参加正式阅卷

4.正式阅卷,阅卷实施双评,误差率超过1/6则进入三评,阅卷过程给分有理,扣分有据。

二、学生失分原因

1.审题不清,不按要求答题

例37—(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标准答案: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1)学生将气候因素达成人为因素,例如:科学技术发达,精准施肥等。

(2)学生只答出纬度高,气温低一个因素,而将夏季因素忽略,造成漏点失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混淆

仅以37—(2)为例,(1)很多学生将气温日较差大达成了年温差大。

(2)题目中的地图很明确的标注经纬度以及黑龙江等几条江的名字,很容易确定其地理位置,但很多学生答成了亚热地季风气候,基础知识不扎实。

3.表达不严谨,错别字严重

(1)很多学生将冬季气温低,答成了冬季寒冷干燥,甚至答成冬季气候低,表达不准确

(2)答题过程中错别字较多,丢字垃字现象严重,导致语句不通而失分

4.书写乱,看不清,重点不突出

(1)很多学生对于简单题答成了论述题,长篇大论而没有知识点,这种妄想通过多答而赚取辛苦分的想法是错误的。

(2)卷面字迹十分潦草,看不清,易失分

5.表述前后矛盾,思路混乱

(1)例如37—(2),答成建三江所处纬度较高,气候温和湿润等。

三、心得体会

1.充满责任感

高考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每一分都很关键,因此每次学生得分很低的时候都会回头检查一遍,以免因失误使学生丢分。

2.增强答题语言的简洁性和规范性

(1)在实际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做到语言表述应简约、准确、到位,尽量运用学科语言。

(2)在答题纸限制区域答题,以1、2、3的形式罗列出知识点,避免学生废话连篇。

3.提高答题技巧和能力。

(1)弄清题目的要求,理解问的是什么。是让答原因还是现状,亦或是措施,不要答非所问。

(2)看清楚问了几个问题,不要漏题导致失分

(3)地理中的读图题很多,要认真分析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课堂中也应加大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原题中所给出的每句话都有相应的作用,时间,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要认真读题,防止漏点。

(5)灵活答题,不要原封不动摘抄原文。

篇7: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

经济:南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北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工业分布在哪里?原因?

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原因:①日本国土小,矿产资源缺乏,需进口;②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口;③日本市场小,需出口工业品。19.东南亚的经纬度范围?(90°E~140°E,25°N~10°S)

东亚沿海地区农业发达的原因?(提示:从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历史方面分析)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便于耕种。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于农作物生长。

土壤:肥沃。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历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对我国石油运输而言,中缅输油管道、克拉地峡运河航线与马六甲海峡航线相比有哪些优势?

我国石油主要是从中东地区进口,即石油进口线路主要是马六甲海峡航线。中缅输油管道线路、克拉地峡运河航线比马六甲海峡航线距离短,可节省运输时间和能源;且中缅输油管道线路一部分在中国和缅甸境内,在陆地上进行管道运输,可摆脱过分依靠马六甲海峡航线的局面。

泛亚铁路的起始点、所穿过地区地质方面的不利条件,以及修建的意义?

困难:①地形崎岖;②火山地震多;③滑坡泥石流多。

篇8: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一、试题基本情况统计

总体而言,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难易适中, 紧扣《考试大纲》和教材, 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突出了对“双基”和各项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试题特点

1. 取材于生活和现实,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题以图像和文字材料为载体, 结合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设置问题情境, 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用价值, 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直观性。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的主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三农”问题, 如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二是资源问题, 如中国利用巴西铁矿石发展钢铁企业;三是环境问题, 如赤潮;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轮台与义乌, 东西部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这些题材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能引导考生客观地认识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资源、农业、环境、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 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 该卷试题也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命题取材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关注农业、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倡导考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培养考生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 重视地理基础知识, 突出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贴近了考生的学习, 并且大多数题目与教材内容有直接的关联。该卷试题的设计和选择科学合理, 卷中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该卷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不回避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试题涉及工业分散、天气与降水、农业生产、海洋污染、等值线判读、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等地理主干知识。同时, 该卷试题也突出了对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3. 能力立意, 重视对地理图像的分析与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图文结合,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地理图像能直观表现出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 能考查考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是解答含有地理图像的题目的基本思维方法, 其中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本卷第1~2题中某跨国公司投资建设的制造企业和该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分布的相关信息;第10~11题图像中的海陆分布和等值线信息;第36题区域分布图中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经纬度、等高线的数值信息;第39题图像中巴西的海陆轮廓信息等。同时, 在地理问题的设计上, 该卷试题突出考查了考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如第10~11题中对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地区的探究;第36 (1) 题中对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的探究;第39 (1) 题中对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的探究等。该卷试题以图像这一载体为平台设置问题情境, 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考生快速准确地识图、用图、析图, 获取和整合图像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

4. 回归教材, 立足学科主干, 注重地理思维的链接。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命题立足学科主干知识, 不偏不怪, 涉及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色。试题在平和的设问中考查了地与理、思与辨、论与述, 要求考生知地、析因、究理, 其中客观题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工业分散及跨国公司发展、天气与降水、农业生产、赤潮、等值线问题探究等, 主观题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分析、中巴联合建厂之利、钢铁厂有利区位条件分析等。该卷试题注重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维链接, 有效回应教材主干。

5. 区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地理学科特色明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这两大主要特色, 如该卷地理试题中的4个图表中有3个为区域分布图。以特定区域出现的特殊地理事物作为命题的背景和信息载体, 更是该卷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这些题目以时空为主要线索, 对区域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 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的本质特性———综合性。与往年相比,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试题更增强了对跨学科的综合意识的考查。如第39 (5) 题“分析加强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意义”, 显然, 考生若想准确回答这一问题, 就必须将地理知识和政治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6. 凸现对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

地理学科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五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研究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测试能力。这五项能力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考生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地理测试体现出来, 即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如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既有文字材料的描述, 也有图像的呈现;既有显性的信息, 也有隐性的信息。该题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可以检测出不同资质考生发现信息、判断信息、提取信息等思维能力。其中第 (1) 问“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要求考生结合轮台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正确的评价, 其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品质。像这样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试题该卷中还有很多。

总体来看,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学科特点鲜明, 地理知识覆盖广, 对本学科的“理”有所淡化, 与政治、历史两学科的综合比较自然, 突出了对教材主干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读图分析能力与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备考启示

1. 抓主干知识, 重“双基”训练。

在复习备考中, 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特点, 教师应重点抓好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 如经纬网地图的应用分析、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应用、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人类活动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等) 空间格局的分析、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教学和复习时, 师生要夯实知识基础, 理解、掌握主干知识体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并形成专题讲座, 加强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 强化地理图表教学, 培养考生读图分析能力。

图文结合, 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中的图像类型多样, 呈现出立意高、情境新等特点, 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图”的地位, 以图像为载体强化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图像的认识。在后期复习中, 教师应进行针对图像的专项突破, 并对图像进行分类, 使考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

3. 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上一篇:小学老师经验交流会发言稿下一篇:中考文言文中常考的古今异义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