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2024-08-05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共9篇)

篇1: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能力目标

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知识目标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讲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1、站立起来的祖先

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体质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的重要一步,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引导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于忍受的区别。提问: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投影:打制石器,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特点与用途?

观察图1-5,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说明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2、“北京人”的足迹

学生自学本段内容,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所处年代、外貌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活动区:说一说:人工取火或与天然或相比,有哪些好处?

写一写: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

篇2: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南下受挫}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篇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一、备理念

《历史与社会》追求的基本理念是倡导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力求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强调历史地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关键是在备课上下工夫。所以我们必须领悟课标的精神, 树立全新的观点。

1. 树立大教材观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 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 在教学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 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历史资料、有关专著、论文、社区历史资源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等多媒体教材。这是目前普遍肯定的教材观念。更广阔意义上的教材还包括教师本身。这一界定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并赋予了教材概念以开放的时代色彩。所以新课改背景下, 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 而非教教材”的开放的大教材观, 把教材作为一种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2. 树立文明史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又名为《我们传承的文明》, 课标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 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 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在历史分期上, 借鉴了史学界关于文明史分期的新成果, 采纳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文明时代的分法。又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亚非大河文明和欧洲海洋文明。课本选取典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说明世界文明具有发展性和多元性。

根据教材内容, 我们要重构《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文明史体系, 用文明史观理解、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 树立科学的文明史观。

3. 树立全球史观

八年级教材的编写方式是将中外历史融在一起, 以时序为主、专题为辅的叙述方法, 勾勒出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体现了“全球史观”。

例如, 在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中, 文明与野蛮相互交织, 中国被动汇入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体现了全球史观。这种编排使学生从全球视野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及交流、影响;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来掌握, 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以及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全球史观与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一致, 进行全球史观教育可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市场经济社会, 成长于“E”时代, 他们思维超前、个性张扬、行为前卫, 自信又比较脆弱, 敏感而比较自私。他们的消费观念强烈, 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他们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 重竞争, 轻合作。信息和知识丰富, 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一些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了现实沟通能力。由于父母给他们的满足度较高, 不会盲目反叛, 价值观更现实, 但不代表他们完全听命于父母。审美趣味更中性化, 生活方式更模糊, 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

90后的孩子不光发育得早, 而且知道得多, 最明显的是越来越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内心世界似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他们中的不少人就是按照名利来判断, 哪个可以让我以后生活得更好, 我就选择哪个。他们知道邓小平理论, 了解“三个代表”, 年少的他们也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大人讲话总要插一句;地理历史盲;每天家—校—家三点一线;不爱看新闻, 对重大事件表示震惊……在备课时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各种因素, 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才能“因材施教”, 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备资源

备资源既整合教材、教师、学生、影视音响等教学资源。

1. 备教材资源

(1) 预设教学目标。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基础, 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预设教学目标。

首先要规划好单元教学目标, 包括单元内容引导、单元教学过程与活动的整体设计、单元内容总结。以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为例, 单元引导内容可直接利用单元页压底图和文字, 引起学生注意, 告知学生目标, 激活相关的知识, 明确各事件间的关系, 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

另外, 还要考虑哪些内容有利于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实现, 哪些内容对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点、重点的作用。

最后还要考虑新理念是否渗透到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结构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导语是否具有新颖性, 能否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叙述的语言是否具有磁性, 能牢牢吸引学生;课堂的情节是否具有曲折性, 能引人入胜;设计的板书是否具有艺术性、科学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具有浓厚的情感氛围;课堂结尾是否能够拓展学习兴趣和空间功能, 能否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2) 把握图文资料。新教材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 课本中的图文更易于学生接受, 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材料。

实践证明, 运用历史图片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知识理解,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与拓展视野, 形成多元意识非常有益。

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引导学生分析91页第7~9插图, 翻译图中内容:“我懂三种行业, 能讲三种语言, 有三年工作经历, 有三个孩子, 已经找了三个月工作了, 而我只想求得一个职业。”这样优秀的人才, 却找不到工作, 说明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和主要特征。

类似这样的图文在教材中很多, 教师要正确把握每一幅插图所反映的历史真实, 准确表达插图提供的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以诠释教材内容;以图引思, 发掘图片内涵, 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 以图育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实践, 我发现相对于知识水平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利用插图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3) 灵活处理教材。初二《历史与社会》的内容综合性较强, 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 所以必须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我县属于相对贫困的山区,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条件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落后。这与新教材的各项要求存在着落差。根据实际, 我对教材内容大胆处理,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着手解决落差问题, 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苹果”。经过教师的处理, 降低了教材难度, 使学生循序渐进。

2. 备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动态资源。物质资源主要指教科书、图册、作业本, 视听资料、文字资料、社区历史资源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等。动态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预设外的新问题、新情境,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等。

在条件有限的地方最大限度地科学使用学生的物质资源, 可有效解决资料不足的矛盾。而使用好学生的动态资源则使课堂充满了神奇与活力。

初二的《历史与社会》内容宽泛, 综合性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其知识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同, 会对所学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状态和表现, 都是有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宝贵动态资源。动态资源能让师生产生灵感, 发挥创造性, 使课堂充满活力。动态资源的不确定, 要求教师深度关注学情, 面向全体学生, 这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学习综合探究———“蓝田人的家园”时, 我问学生:“今天当你站在沟壑纵横、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 你有何感想?为改变这种面貌,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有的学生说:“我没有感想, 也没有建议。”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处理, 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教学走向更深处。

3. 备视听资源

现在的影视资源非常丰富, 其高质量的制作, 冲击着我们的感观,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给我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历史认识。

平时积累并整合各类视听资源可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使年代久远、错综复杂、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引起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把握程度。

学习《人在工厂》时, 我选取《摩登时代》片段表现流水线生产法。电影里卓别林幽默、诙谐、夸张、富于想象力的表演使学习充满了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为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中选取有效的影视资料, 进行合理的剪辑, 提供最重要的信息,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影视资料, 可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 顺利达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四、备社会

备社会必须了解当今的国际形势, 如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形势。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审视历史事件, 会有新的看法。如对哥伦布航海与郑和下西洋比较:过去郑和下西洋被视为“软弱的动机”。现在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角度认识它, 便会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

备社会还要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等。如学习清朝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怀柔政策需要了解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只有充分了解社会背景, 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和知识更新的信息, 使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社会现实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 熟练地驾驭教材, 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

总之, 教师要“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通过“四备” (备理念、备学生、备资源、备社会) , 达到“透” (吃透教材) 、“新” (设计新、渗透新理念) 、“清” (思路清晰) 、“简” (课堂语言、素材选用、方法选用、课件制作要简洁) 、“活” (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要注意灵活性) , 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与发展创造平台, 顺利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1-1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八年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需要根据学校生源情况、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作性人格特征的学生的需要,设计规划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八年级抗战史的学习,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活动创设契机,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二战史时“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结合南京地方史,笔者逐步开展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营造探究氛围;组织学生探访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地点;探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展历史知识竞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经盛鸿老师开设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开展图文并茂的历史小报评比;“中学生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大赛”……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形成12.13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日益体现出目的明确、系列化、不断走向精品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八年级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一、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分准备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严密规划:凡事预则立,必须重视计划性。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笔者就开始规划本学年本学段的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2.活动的宣传与发动。规划制定后在各班进行宣传,张贴活动设计方案;利用运动会、期中考试、秋游等空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彰显,自行制作宣传海报,自我学习与创作,自行组织表演……在整个过程中班级同学团结协作,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习历史的氛围逐步形成,探究历史的激情兴趣喷涌而出。

3.制定标准,进行预赛。历史小报先进行班级选拔,必须紧密贴合12.13主题活动的主题,图文并茂,注重形象直观性与反思性,体现创新性。

历史知识竞赛班级在平时教学与测试中进行选拔由班级推荐5人参加年级的决赛。

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剧本创作要立足历史,带有一定的公民教育,将历史剧的创作表演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鼓励创新,如加入一些改编的情节和现实的讽喻等,尤其可反映90后一代的困惑与心声,但不可流于荒诞。评价标准涉及主题、表演、创新性、道具准备、感染力(现场互动气氛)、时间的把握等等方面。

(二)成果展示阶段

历史小报评选优秀者制作成展板学校橱窗展示;历史知识竞赛决赛中评选优秀者予以表彰;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以晚会汇报演出的形式举行决赛,评选出优秀者以及最佳表演者进行现场表彰;学科讲座根据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邀请专家开设。

(三)总结阶段

由于历史学科活动的延续性,笔者特别重视多方面的总结工作,通常总结分参与学生层面、观看者层面、整个活动过程性总结等等。学生的总结侧重于他们的体会感想,最触动他们内心的地方。其中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最引人注目,留下的印象自然最深刻。

二、对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思考

1.学生期待这样的学科活动性课程。每次活动后笔者都感动甚至钦佩的是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与激情化身的天使,某班同学为了排练倒地的镜头而头部受伤缝针;某班的同学数易其稿,手写的稿子密密麻麻几十张;某班同学全身心投入角色,流下了真实的眼泪……这些只是所有孩子们热情和智慧的一个缩影。

2.活动性课程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活动中展现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协调与交流等诸多能力,这在学科课堂教学上是学不到的,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这样的“活动课程”中学生的成长超乎我们的期待与想象!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3.活动中需要改进的方面。(1)要转变观念,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观念的改变,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要注重引导与指导,培养学生搜集选取资料,整理取舍历史信息的能力等。(2)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综合了诸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科间需要加强合作。例如历史剧的创作有历史知识、有语文写作能力的体现、有音乐配音演奏、表演等等,其中也涉及到学科间学习时间的合理协调等问题。

篇5: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

建议讨论的问题  如何培养学生根据所确立的题目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 如何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从思维深处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 如何开展个性教育,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案例描述

困惑与灵感

翻看着手中的教材,侯老师不断的被教材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真诚感动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于是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核心人物,在优越的生活空间中,他们变得越来越以个人为中心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甚至于都有那么点自私自利。教会孩子去“爱别人”,这是多么必要,又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可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社会救助与公益事业中隐含着的更深一层的意味呢?

课间的时候,两个女学生的谈话突然引起了侯老师的注意: “你知道吗?今天第八节课我们班要开班会。”

“是吗?什么主题?” “好像是有关母爱的话题。”

“太好了,上次班会上讲的保护藏羚羊,看到那些羚羊被残杀的图片,我都哭了。”

“我也哭了。一个学期要是多开几次那样有意义的班会就好啦!”“可不是吗?”

灵感来了。班会!——主题班会!这是个多么好的主意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

前一天的课上,侯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难事吗?” “遇到过”。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遇到困难后一般情况下你们会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呢?”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侯老师用手势暗示大家安静了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他人的帮助,可在得到帮助之后,你会不会也义不容辞的去帮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或者是和你毫无关系,只是和你一样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呢?”

教室里静极了,大家都在思考着侯老师的问题。

“不急,不急,老师不要你们马上就回答这个问题。下次课,我们开一个主题班会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班会的主题就叫——‘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大家有什么好点子别忘了去我的办公室和我约会啊!”

下午的自习课,侯老师又召集班级的部分文艺骨干开了一个秘密的小型会议。

经过几天的准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爱的震撼

刚吃过饭,三班的同学就忙碌起来:小画家杨亮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出了蓝色的海、金色的船以及船上扯的满满白色的帆。一艘迎风破浪的船仿佛就颠簸在眼前。班里的书法家张一凡也“挥毫泼墨”,在黑板上写下了“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几个神采飞扬的大字。教室里的同学不禁连声的叫好。„„

上课了,班长宣布:“八年级.三班,‘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紧接着,侯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组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侯老师问到。“宋庆龄。”有人大声回答。

“对,她就是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创立者,宋庆龄奶奶。在战争年代,为了救济数百万战灾儿童,宋奶奶大声喊出了‘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的口号。她带领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全体成员进行国际宣传,以义演、义卖、义展等形式募集经费医药和救济物资。她个人冒着极大的危险为中国坚持抗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更是创造了一个战灾儿童的家园。”

(大屏幕上又出现了宋庆龄的一段话:“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这些因战争变得无家可归的儿童,将要在他们的父母正在战斗,受苦受难,流血牺牲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中国!”)

“大家看,这又是谁?”

(大屏幕上出现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苏明娟”。这次是异口同声的回答。

侯老师讲到:“1991年,8岁的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一对求知渴望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现在的苏明娟生活的怎么样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她已经长大了吗?” “听说,她都上大学了。” “她有钱念书吗?” “她考上哪了?”

侯老师:“相对于中国很多的失学儿童来讲,苏明娟是幸运的,希望工程圆了她读书的梦想。但,他们的梦又由谁来圆呢?”

屏幕上出现了某山村的一所贫困小学,弯弯的崎岖的山路,破旧的教室,孩子们渴求的双眼„„

教室里陷入了极度的安静,当屏幕上一双小姐妹哭嚷着:“我要上学,我要读书”的时候,侯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双眼都湿润了。

语文科代表刘梦阳站起来说到:“老师,我在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根据政论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从1989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四年多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54.9万人,使他们重返校园,资助

建设希望小学200多所„„。

在刘梦阳的介绍过程中,同学们的表情渐渐的由悲转喜,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可刘梦阳接下来的话语却又把大家推回到了忧郁的思索之中。

“在我国的适龄儿童中,每年因家庭贫困失学的有100多万人,近十年来,累计有1000多万名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徘徊在校门之外。尽管希望工程不断的发展着,可是还有众多的孩子由希望陷入了绝望。同学们,在你们吃着爸爸妈妈送来的香甜的午饭、大把的花着零用钱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还有那么多本该和我们一样幸福的孩子,在为进不了校门而哭泣吗?”

刘梦阳的发言结束了,侯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小脸都非常的严肃,他们真的沉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突然,平时就敢说敢做的小侠士朱家辉走上了讲台,侯老师有些慌了手脚,不知道他又要捅什么娄子。

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朱家辉的身上,朱家辉的小脸红红的,显得非常的兴奋:“平时你们都叫我小侠士,不仅因为我敢说敢做,还因为我平时花钱最大方。可今天看到这些上不了学的同学们,我真的为我平时的大方而惭愧。我倡议,我们都把自已的零用钱拿出来,帮帮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侠士行为,你们说是吗?”

停顿了片刻,同学们齐声喊到:“是”

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一呼百应,你三元、我五元的把钱放到课桌上。

见了这种场景,侯老师被孩子们的善良而深深的感动了,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天使”啊!“孩子们,老师真的很为你们骄傲,你们为这个世界注满了阳光。老师理解你们帮助失学

同学的迫切心情,如果他们知道有这么多像你们一样的、天使般的精灵在帮助他们,他们该多么的欣慰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除了读不起书的孩子之外,还有好多好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随意的在电台、电视台、网上都可以看到、听到他们求救的呼声,只有让社会这个大家庭,甚至地球这个大村落变得更温暖、更具爱心,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的美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我们班的小百灵冯静同学给大家唱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好不好?”

“好”。

爱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

看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侯老师马上把话题引向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并提出倡议:“我们一起来诵读中国青年志愿者誓词好不好?”

“好”

“起立”。班长张力洪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

侯老师举起了紧握的右手,所有的同学也都庄严的举起了自已的右手: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誓词响彻在八年级三班的教室上空。爱的火炬在教室中被点燃,爱的风帆在这里扬起。

“铃„„” 下课铃响了,可我们还沉浸在班会的氛围当中。回响

这堂课结束了,但侯老师相信,这仅仅是学生们“爱”的开始。

案例反馈 爱的震憾!它不但震撼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学,也震撼了教学的组织者,更震撼了我这位旁观者的心灵。这堂课,侯老师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从希望工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到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顺畅。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情感还得到升华,同时又教会了学生去关心周围的世界,关心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这

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篇6: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怎样在时尚与未来之间做出选择,怎样对消费活动做出动态规划。消费方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人的增加,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但同时消费中也要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本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其一,消费方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其二,人们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其三,消费既要珍重今天,更要选择未来。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对比明确消费观念存在现实的`差异,但消费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变化;通过生活体验知道家庭消费分为不同层次,人们总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消费;人们在消费中要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两位老人晚年的感慨,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消费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适时变化的消费观念;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还要树立环保的意识,保护资源和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消费观念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消费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消费活动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消费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但人们不可能因此放弃消费。因此,消费中应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活动中得出本课的重要结论。

●教学准备

篇7: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第六课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因受列强瓜分狂潮的强烈刺激,各地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急剧高涨,并与各地反侵略、反瓜分、反压迫的群众斗争汇合在一起,终于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提问: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哪里?(山东)提问:那么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是出现在山东?

教师讲述:因为当时的山东是外国教会侵略最为严重的地区,甲午战争中受到日军战火蹂躏;战后,列强又强租威海卫和胶州湾,掀起瓜分狂潮,促使山东的反洋教斗争更加高涨。随后,这场运动迅速发展到北方的许多地区,南方各省也普遍爆发了反洋教斗争,但是这场运动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系统和集中的领导指挥机构。

2、义和团的成员

主要成员:农民、城市手工业者、小商贩等

3、“扶清灭洋”的旗帜

开始他们练习拳棒、传授武术,以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后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树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学生活动:讨论“扶清灭洋”旗帜的利弊得失

4、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的义和拳在朱红灯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平原大捷。平原大捷后,义和拳改名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由于形式所迫,慈禧太后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以达到同时削弱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于是承认义和团合法。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他们张贴文告,揭露外国侵略者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北京和天津一时被义和团控制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提问:面对义和团的提出“扶清灭洋”,帝国主义列强能善罢甘休吗?

教师讲述:既然帝国主义列强不能善罢甘休,必然要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时间:1900年6月

2、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个国家侵略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奋起狙击侵略者,侵略军狼狈逃回天津。

到7月中旬,八国联军再次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派人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与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下令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就这样,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了。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学生活动:文件夹《八国联军侵华大事记》

三、《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合计达10亿两左右;拆除大沽炮台;禁止中国人民一切形式的反帝斗争;划定使馆区并由各国驻兵保护。

2、影响: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根据《辛丑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给中国带来的危害。a、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强了列强的力量。b、拆除大沽炮台:中国人民的主权遭到严重损害。

c、禁止反抗等: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学生活动:讨论: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痛斥清政府以成为“洋人的朝廷”。他为什么这么说?

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每题后面的括号内)

1、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是()A、“自由、平等、博爱” B、“扶清灭洋” C、“灭清灭洋” D、“攘外安内”

2、由义和团运动引发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4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A、1900年

B、1901年

C、1989年 D、1902年、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答案

1、B

2、C

3、D

4、A

5、C

二、能力训练

辛丑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

三、实践与提问

阅读下列材料:

义和团揭贴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平安。”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义和团是如何对待“鬼子”的?

2、揭贴的看法有何落后性?产生这种看法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

1、一切全杀尽

篇8: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明确地尝试着用生本教育理念, 来指导备课。都说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马上联想到, 它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式, 以无招胜有招, 杀尽仇寇奸人, 败尽英雄豪杰。同时, 脑子中又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12个字, 那生本教育自然就是这个“法”了。而贵在于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思想深处。

据我理解, 简单是生本教育的内在实质。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在于尊重生命的本质, 在于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因为生命本来就平常而自然, 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平常, 回归自然, 结果就是简单, 就是学生简单地学, 老师简单地教。

于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以能进入学生的生活为设计的出发点。对学生加以研究, 会使我们兴奋不已, 会使我们很多的教学设计都显得多此一举。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 引入至城邦时代, 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坐了重点介绍, 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 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得尤为详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一要比较大河文明的东方文化与欧洲古典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 了解它们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要比较斯巴达和雅典在地理位置、社会生活、经济特点方面的不同, 从中领悟即使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文明,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三要从国家管理形式和特点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成就, 如古希腊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荷马史诗, 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 一些地名如雅典、迈锡尼、斯巴达等学生应该能说得出, 能引起共鸣。可以调取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希腊的任何词汇, 作为引出本课的手段。同时, 由于上个单元已经学过大河文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对比、理解、分析,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 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对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需要层层递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代表城邦和国家管理形式, 并根据材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2.能分析理解雅典民主的时代优越性和双重性。

3.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及优越性。

2.难点:

(1) 认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 (2) 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六、教学过程

按照简单的思想, 整个课堂结构简单, 过程明了。按照“你认识我吗”“你了解我吗”“你喜欢我吗”三个问题的设置, 层层递进来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问, 来调动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点, 跟书本知识进行碰撞, 去伪存真。在这样的问题预设中,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形成比较理想的导入。

通过第二问, 让学生结合教材, 深入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通过第三问, 让学生理性分析雅典民主制的时代优越性和斯巴达军事独裁制度的局限性, 加深学生对于民主的认识和认可。并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能够养成宽容的胸怀, 放眼世界,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七、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古希腊文明》来上这堂研讨课, 是因为2007年参加学校教坛新秀评比的时候, 上的也是这个内容。想看看, 相隔4年之后, 同课异构, 会有怎样的一份收获。

还记得, 当时的课堂, 力求用新颖的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课堂气氛, 使人感到这堂课热闹, 别出心裁。当年进行的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 也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引用视频, 设计游戏, 小组竞赛, 小品表演, 甚至于教师个人才艺表演, 等等, 可以说无所不用其及。课堂当然很是热闹, 好听。

在准备这次的研讨课时, 我想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力求教学过程简洁, 学生容易学, 老师也容易教。既然是以生命为本,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有相同的待遇。

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学呢, 我认为, 那就是寻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联知识点, 将它们挖掘出来, 罗列出来, 区分出来, 再加上新的知识点, 使两者进行碰撞, 最终目的是将两者联系起来, 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完整的认知结构。课堂, 真的能这样简单吗?简单的课堂, 能是有效的课堂吗?

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那就将课堂设计成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展现, 使得前置任务在课堂中当场布置和完成。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因为简单的前置任务, 起点低, 每个人都能回答, 都能参与。每个人的参与, 诚如涓涓细流, 最终经过师生的共同整合, 汇成大河, 畅游海洋。因为简单, 所以极致。

摘要: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

篇9: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如果我是小神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