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综合测试题

2024-07-27

历史综合测试题(共6篇)

篇1:历史综合测试题

选择题部分:

1.程颢和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

A.“天理”是世间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通过内心的反省以“致良知”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社会这一说法的论据是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因信称义”“致良知”D.“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金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4.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A.“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B.“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D.“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8.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不能说明魏源的思想

A.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B.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

C.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D.其思想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9.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写道:“今日宜日鉴诸国,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上述材料体现出冯桂芬主张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D.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

10.“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上述材料体现出态度是

A.主张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主张效仿欧美国家进行政治改良

C.反对学习西方技艺,认为根本在于封建伦理纲常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1.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载述:“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从中可以看出王韬属于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资产阶级维新派1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林则徐和魏源、洋务派相比较,其主要不同是A.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

5.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和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是指

A.牛顿的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量子力学D.相对论

6.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黎明同学经过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中国在16世纪以后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阻碍造成的B.中国传统科技自身不注重对事物规律探究的缺陷制约

C.中国传统科技只是注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西方近代科学的实验证实D.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战争阻断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快速发展

7.魏源在1842年根据好友林则徐的嘱托,编撰出《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下列与当时的顽固派对待这种思想的态度一致的是

C.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3.右图是康有为撰写的两本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书籍,它的发表在当时的思想界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下列属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主张设议院、行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B.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C.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他是近代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14.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请判断出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A.民主与科学B.专制和迷信C.新道德和新文学D.民主和马克思主义

15.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性格。下列有关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确切的是

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C.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继承D.康有为和陈独秀都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16.“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17.孙中山说:“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有言:“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阐述的民权是A.推翻清朝封建统治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权为一切平民所有D.平均地权18.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19.史学家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一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0.右图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A.三民主义的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D.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21.19徐志摩爱上了才貌俱佳的林徽因,与发妻张幼仪解除婚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中国近代第一桩西式离婚。离婚后张幼仪和徐志摩仍旧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张幼仪在海外不断学习进修,事业很成功。与这一事件出现的说明了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人的觉醒。B.徐志摩在1919年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C.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是为了帮助她早日完成学业D.当时社会上主流思想是兴民权、倡西学

22.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3.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24.一在中国革命处于低谷的时候,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其前提是

A.武装斗争B.土地革命C.根据地建设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5.一思想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不断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章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标志着一思想成熟的文章是

A.《论持久战》的发表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D.《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26.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一的三代领导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一七大、一十五大B、一七大、一十五大、一十六大C、遵义会议、一十五大、一十六大D、一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十六大27.一在《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说:“一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思想的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思想、一理论。”下列有关“三个代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三个代表”主要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C.“三个代表”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D.“三个代表”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8.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

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A.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29.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是谁?A.袁隆平B.钱学森C.邓稼先D.王大衍

30.11月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以2507万亿次/秒成为今天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在国际超级计算机排名中雄居第一。它是A.银河一号B.曙光一号C.曙光5000D.天河一号

31.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一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艾奇逊的话有一半是说对了:吃饭问题向来是中国的一个大难题,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能解决它。袁隆平发明的“南优二号”被称为“东方魔稻”使水稻增产20%左右,并在20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科学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问题B.他的科学成果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取得的C.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D.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篇2:历史综合测试题

(十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了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我国最早的铁器的人工制品是()

A、商朝刻划甲骨文的用具 B、西周晚期的兵器

C、春秋时出现的铁农具 D、战国时期的铁口犁

2、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从哪一现象中集中体现出来()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公田转化为私田

C、周天子势力衰微 D、诸候争霸

3、自行束(很薄的礼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反映了孔子()

A、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B、主张以德治民

C、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D、主张因材施教

4、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泊秦淮》写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认为()

A、文学艺术必须鼓舞人心,振奋士气

B、南朝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导致国灭

C、隋军南下灭陈,遭到南方士族的反抗

D、北方破坏较大,南朝文化昌盛发达

5、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有()

(1)进行反击殖民侵略的斗争;(2)西方科学著作传入我国;(3)阿拉伯使节、商队开始来中国;(4)政府对外政策趋向闭关锁国

A、⑴⑵⑶ B、⑴⑵⑷ C、⑴⑶⑷ D、⑴⑵⑶⑷

6、清军入关后,战争延续20年。这里的战争从本质上讲是()

A、民族战争 B、农民战争

C、抗清斗争 D、民族斗争掩盖下的阶级斗争

7、中英《南京条约》所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8、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商品经济发展 B、外企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

C、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D、清政府奖励实业

9、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与《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相比,主要的不同是()

A、与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 B、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C、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商业 D、发展新闻事业,听取社会舆论

10、下列关于新式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B、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C、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为目标

D、导致了1000多年科举制的废除

11、下列思潮的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先后顺序是:()

(1)民主和科学(2)实业救国(3)民主共和(4)君主立宪

A、⑵⑴⑶⑷ B、⑶⑴⑷⑵ C、⑴⑵⑶⑷ D、⑷⑶⑵⑴

12、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13、“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

(1)由中共领导(2)面临民族危机

(3)青年学生为先锋(4)始于北京扩大到全国

A、⑴⑵⑶ B、⑴⑵⑷ C、⑴⑶⑷ D、⑵⑶⑷

14、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是()

A、从民主抗日为主到政府抗战为主 B、从反蒋抗日到全民族抗战

C、从国民政府领导到共产党领导 D、从片面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15、1922年到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大反攻前夕的抗日根据地比较,不正确的说法是()

A、都是在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前者集中在南方,后者集中在北方

C、前者被大城市和铁路分割后者包围着铁路和大城市

D、江西和山西先后成为根据地集中的地区

16、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A、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合力 D、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支援

17、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人民解放军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B、国民政府统治腐朽不得人心

C、人民解放军有着巩固的战略后方 D、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18、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 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

19、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理解,比较完善的是

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的梦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的增加

C、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的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东方掠夺财富

20、革命前夕,英国新贵族“不但不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反而力图间接地从中取得利益”。表明英国新贵族()

A、还不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B、经济上有着和资产阶级共同的利益

C、仍然顽固地维护封建制度 D、迫切要求改革封建生产关系21、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指日可待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22、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遗传和变异看成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

B、进化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C、它否定了生命“神造论”,引起了人类思想的飞跃

D、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23、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为()

A、工业资产阶级日益集中社会财富

B、对外掠夺由商品输出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大力采用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

D、产生了适应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组织

24、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英法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必然产物

B、是希特勒德国战略的产物

C、为苏联备战赢得了一段时间

D、与慕尼黑协定一样,纵容了德国侵略

25、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革命的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上述材料表明()

A、罗斯福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B、新政能永远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缺点

C、尽量维护资本主义的传统政策

D、罗斯福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缺点2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是()

A、各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反动

B、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D、各大国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27、下列哪项是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共同因素()

(1)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法西斯党的欺骗宣传获得广泛支持(3)统治阶级要求建立独裁政权(4)对外扩张的得手和兵变使法西斯势力加强

A、⑴⑵⑶ B、⑴⑵⑷ C、⑴⑷ D、⑴⑶

28、二战后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其主要原因是()

A、苏联与东欧之间的特殊关系

B、东欧的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民族矛盾

C、西方国家对东欧采取诱压手段

D、苏联采取从东欧收缩的战略

29、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冷战”对峙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制度不同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B、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C、美苏为首两大经济政治集团的形成 D、美苏均势形成制衡

3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主要是因为()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剧 B、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相互依存

C、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 D、区域经济集团职能有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 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按:材料1和材料2反映的是蒙古与明朝和好前蒙古牧民的生活状况)

材料1: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通缎)布难得。

材料2: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已,至以皮囊贮水煮肉为食。„„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掳掠,以得锅为奇货。

材料3:(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夏四月,总督宣太侍郎翁万达上言。“俺答请求入贡(实际是要求互市,即进行边境贸易),乞参酌其可否。”巡按御史黄汝硅奏:„„北边诸部怀叵测之谋,石天爵(俺答汗部下的汉人臣属)倡入贡之请。去岁至今,又复踵前诈,岂可轻信,堕其计中。盖诸寇自庚子以来连蹂(蹂躏)大同,深入路、泽、宣府„„西掠延绥,东寇辽阳,涂炭我疆宇,杀掠我人民。凡我臣民皆思翦此以雪愤„„”

——以上摘自《明史纪事本末》卷60

材料4:(按:下文记载了俺答与明朝和好后的情况。)

(俺答)事朝廷甚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民者,必罚治之,且稽首谢罪„„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明史纪事本末》卷60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明朝初年与蒙古族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要求:,内容应包括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说:中国文物(文化)制度迥异外洋猎猎(野蛮)之俗,所以郅治(太平盛事)保国邦,固 丕 基(巩固宏大的基业)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律国,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约约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约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盖康氏自幼深受孔学熏陶,先入为主。„„其后旁览西书,虽多掇采,不过资以补充印证其所建造之孔学系统。非果舍己从人。欲逃儒以归西学。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孔氏主尊卑贱之阶级制度,由天尊地卑而演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官尊民卑,尊卑既严,贵贱遂别„„。故两千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守孔教之义,故专制之威愈衍愈烈。苟非五洲五通《全球联系加强,西学的进入》,恐再两千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9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国际水平分工中自然资源作用下降,科技因素起决定作用,这种以科技在基础的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均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型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材料二 1950—1982年世界贸易额从603亿美元增至18539亿美元,增长近30倍,平均增长率达11.2%。1991—199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1.5%,同期世界贸易额增长为4%。

材料三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数量(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0 1991 1990 1990

投资额 310 390 510 800

占世界直接投资比重 15% 24% 32% 41%

材料四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游离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资金至少达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总产值的20%。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以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万多亿美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处于全天侯运行状态,各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

材料五 美国1970年引进技术费为1.9亿美元,1981年增至8.8亿美元;韩国1962年—1982年引进技术达2285项花费6.81美元。1983—1990年引进技术4695项,付资42.45亿美元。中国

1979—1992年签订技术引进合同2016项,付资170多亿美元。

以上摘自《20世纪世界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什么?主要表现如何?(6分)

(2)出现上述局面的主要历史因素有哪些?(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1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6分,共计41分。

34、从战国到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局面的转变。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各是什么?(8分)

(2)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5、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哪三次转变?简要指出每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据此,你认为制定工业经济政策应吸取哪些教训?(14分)

36、概括指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8分)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4分)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B

6、D

7、D

8、D

9、B

10、D

11、D

12、B

13、D

14、B

15、A

16、C

17、B

18、D

19、B 20、B

21、C

22、A

23、D

24、A

25、A

26、B

27、D

28、A

29、C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背景:明初蒙古族生产落后,需要与汉族人民交换手工业和农业等生活用品。

(2)经过:俺答汗要求与明朝在边境开设互市。由于蒙古贵族经常南下骚扰掠夺,明朝君臣均怀疑其通商贸易的诚意,故拒绝其要求。后来双方和好开设互市;俺答汗信守承诺,严格遵守协议。

(3)结果:民间贸易兴盛,边境军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汉蒙关系日益密切。

(4)评价:民族间的交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的民族政策能促进民族间的关系发展和与融合;反之则相反。

32、洋务派认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远远比西方的优越,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实际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认为中国的纲常礼教与西方无异,力图将中国的文化制度与西方的文化制度揉和起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完全否定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评论:以上的变化表明近代历史上西方的文化制度对中国影响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由抗拒排斥逐渐转向接受。上述的集中观点都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

33、(1)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

表现: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并融为一体。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加强。

(3)原因:20世纪以来,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和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战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空前加强。

三、问答题:

34、(1)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但秦对法家思想的过度运用导致迅速灭亡。汉武帝时,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形成了思想大一统的局面。

(2)西汉时期思想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儒家思想后来成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35、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第一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教训,主要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36、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1)分赃和争霸而互相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等等。

(2)为了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联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篇3:历史综合测试题

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举

试题充分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历史知识的考查, 没有出任何偏题、怪题。一般来说, 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业绩、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组织机构、文物制度和思想文化成果等内容构成了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 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和相互关系就是重要的历史事实。这次试题要求记忆或运用的主干知识有:隶书与草书、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的重大成就、北宋地方机构、北宋赋税结构与经济政策、明朝内阁变迁、《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中国”的含义、五四运动历史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重大史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条件和影响, 等等。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侧重于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 其中第12、15、16、17、22题主要涉及单个知识点的考查, 第13、14、18、19、20、21题则主要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总共48分的选择题中, 纯粹考查对所学内容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与考查记忆、理解能力的试题平分秋色, 各占6题。总共52分的材料题中, 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和考查将试题提供的信息与所学内容迅速建立联系能力的试题同样各占半壁江山。这就告诉我们, 考生只要对所学教材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 对所学内容有基本的记忆, 至少能做对一半的试题。

启示:准确地识别和记忆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的历史结论, 是考出历史学科好成绩的基本条件。这说明,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考试资源和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正如一些专家一再强调的, 从考试的特点看, 历史学科是一个知识与能力高度统一的学科, 而学生的能力只能在以历史事实的认知为载体时才能体现出来, 割裂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或片面追求空泛的能力, 都是不正确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迎考, 一定要返璞归真, 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具体而言, 教师应将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学和学习时间用在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上, 学生应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对教材中考试范围内知识要点的准确理解和记忆上。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情境、新材料较为丰富

近几年来,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自主命题的各省历史试题中, 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情境。以文献材料、图片、曲线图、地图、表格数据等为形式的新材料, 着重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图文转换、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新情境, 从多种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比较典型的是第14题, 要求考生“根据一幅残存的图片”读取历史信息, 指出它是反映了哪一朝代地方机构的示意图;18题以“孔子穿西装”为问题情境, 考查考生是否正确理解《孔子改制考》这一作品的含义;19题“到民间去”, 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是何时开始从事这一启蒙运动的;20题“《高考1977》电影场景设计”, 要求考生将试题所提供的新情境迅速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确认一个发生在1977年以前的重要史实;材料题38题以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1915年9月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0月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有关内容为原始材料, 构建问题情境;39题分别取材于三本不同的史学专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和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启示:高考试题正日益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 用中外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照片图画等构建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 学习历史其实是一种对过去事实的认识过程, 而史料则是通向过去的重要媒介,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 就必须做到从史料出发。尤其对教材中缺乏史料论证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材料。因此, 教师要不断拓宽阅读面, 做有心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性强、典型性好的史料, 以引导考生摆脱对历史的平面化理解, 走向更宽泛和更深刻的历史理解。

三、考试目标和要求实现了新课改后的平稳过渡, 能力考查富有层次性

从命题的知识范围来看, 今年我省的历史试题考查所需的知识背景和要求没有超过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范围, 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 符合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从试题的测试目标来看, 也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如选择题, 第16、17、20、21题选项的表述直接移植或克隆于教材, 第15、17、22、23题需要考生辨别和理解所学历史知识, 着重考查考生解释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材料题以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如第一大题以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后思想文化领域复古思想的泛滥为特定时代背景, 试图通过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比较和关系梳理, 印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进而引导考生志存高远, 自觉地站在时代前列, 承担起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该题立意高远, 对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要求较为突出, 较好地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求。第二大题“工业革命”题, 表面上看知识的考查方式、答案比较传统, 考查目标好像偏重于机械识记, 其实不然。该题除第一小题, 设问角度独特, 侧重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蒸汽机的创制和使用产生的影响上。平时教学一般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比较、理解、阐释三次科技革命。本题反其道而行之, 从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入手, 旗帜鲜明地考查了为广大考生所熟悉的主干知识———英国工业革命,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思想的深刻认识和积极认同;从能力要求来看, 则侧重于要求将散落不同章节中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对所学内容进行基于同一问题指向的整合, 求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启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 中学历史教学仍然不能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训练。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 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 更是调控教学过程的手段。在一轮复习中, 适度的训练是必要的。训练中,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无论是测试功能较为单一的选试题, 还是测试功能较为复杂的材料解析题, 都是如此。如果对试题的理解不到位, 对历史阶段背景、历史发展特征把握不准, 回答问题的切入口就把握不准, 无法按照试题的要求作答, 不能形成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其次, 要培养学生“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的解题能力, 学会在试题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迅速而准确的联系, 而非不顾问题的特定指向照搬教材。如在解答材料题第3小题时, 不少学生误将“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理解成“英国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失分不少。

四、兼顾教材和中外比例, 知识覆盖面控制较为合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 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人民版教材, 其中, 必修教材在高一年级使用, 选修教材在高二年级使用。根据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 一般均将教学和复习的重点放在三册必修教材上。从今年我省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分布特点来看, 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各册的比例大体相当, 基本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但是, 我们又明显感到高二选修部分的比例过小, 详见下表。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专题编写的特点, 不少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重复出现, 因此, 上述考点知识的归类只能反映大概, 不能绝对化。如选择题第19题“到民间去”, 在必修一和必修三教材中均有相应依托, 第20题《高考1977》电影场景设计题在必修一、二、三各有依托, 第38题“蒸汽机的影响”题同样在必修二和必修三中有相应的依托。

另外, 本次高考历史试卷在中外比例上控制得较为合理, 详见下表。

启示:由于教材是学生复习迎考的主要依据, 因此, 教材考查的知识覆盖面无可置疑地成了师生高度关注的问题, 命题者自然不会例外。庆幸的是, 从试题知识分布来看, 今年我省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必修教材之间的比例还是中外历史知识的比例, 命题者已作了基于现实的考虑, 基本做到布局合理、赋分恰当, 这充分显示了命题者对考生“十年寒窗”的尊重, 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尊重。但是, 由于高考是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选拔性考试, 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决定了其不特别强调知识考查范围的覆盖面, 不刻意追求中外历史所占的比例, 从这一角度来看, 今年我省的历史试题没有出现世界古代史的试题, 应该不算太意外。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特别强调全面复习的重要性。在“考纲”没有公布之前的备考过程中, 要逐一落实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三、四等5本教材的学习内容, 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并做到适度整合, 以免届时陷于被动、得不偿失。

篇4:历史综合测试题

1.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 春秋战国B. 秦代

C. 汉代D. 唐宋时期

2.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

A. 实施行省制度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设立内阁制D. 增设军机处

3.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D.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4.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5.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6.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A. 维新变法的兴起B. 辛亥革命的进行

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 五四运动的爆发

7.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下列图片最能表明洋务派“求富”目标的是 ()

①总理衙门 ②开平煤矿局 ③唐胥铁路 ④京师同文馆

A. ①②③④B. ①②

C. ③④D. ②

8.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空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9. 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画面中的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 电视B. 电影C. 报纸D. 广播

11.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2.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 粮票→股票B. 大人→先生

C. 法币→人民币D. 臣民→公民

13.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 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B. 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 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 迈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14. 布鲁图是罗马帝国时期伽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贵族卡西因此告上法庭,要求布鲁图作他的奴隶。法官同意了卡西的要求。法官之所以这样判决主要是因为()

A. 布鲁图是铁匠,地位低下

B.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罗马法只保护贵族的利益

D. 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 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B. 德国C. 法国D. 美国

16. 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在这两个过程中先后崛起的世界性大国是()

A. 葡萄牙和西班牙B. 德国和美国

C. 美国和日本D. 英国和美国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 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B. 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

C.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D. 二战后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18. 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元在历史上曾经确立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A.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B. 关贸总协定中

C. 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D. 《北大西洋公约》中

19.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B.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C. 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20. 下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

A. 揭露社会问题B. 塑造英雄形象

C. 鼓吹暴力革命D. 崇尚理性主义

二、 非选择题

21.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

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9月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

材料四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甲午中日战争110周年之际,有人发表言论认为:“从实质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难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欧洲卖给北洋水师炮弹合格,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

材料二 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从而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材料三 2004年9月17日,《解放日报》上刊登翟骏的文章,指出:反思历史、冷静客观,如果深陷“激情”,有时就不免产生一些虽不全错,但是比较“粗鄙化”的反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能否全面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者在看待历史问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为什么说有些人对历史的反思是比较“粗鄙化”的?结合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看待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4)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痛定思痛后给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摘自《中华网》

材料三 1999年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在此后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原因(除材料二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哪些?

(3) 材料三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问题有哪些?

(4) 依据材料四,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24.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

请回答:

(1) 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指出它们思想的最主要共同点。

(2) 分析四幅图片所反映的进步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5. 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校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2) 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 由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对比说明了什么?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同时在文化上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

2. D 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任何的决策权,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君权空前加强的表现,就是说,军机处管理的是皇帝家的事务。

3. A 材料信息反映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特点首先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B、C、D项不符合题意。

4. C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甲体现了理学和心学的注重品德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思想。

5. D 解答本题需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A项发生在1895年,B项中义和团运动开始于1898年,C项中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要求。

6. B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

7. 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①项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排除;③项是80年代清政府的作为,不属洋务运动;④项属于教育成就,排除。

8. C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9. 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0年”“《靠不住的人》”“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世界进步潮流”“石柱正摇摇欲坠”“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等。“三从四德”的石柱摇摇欲坠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关,正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故选择C项。

10. B 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C、D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20世纪20年代才诞生。

11. C 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场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和海选制度,它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

12. A 注意关键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A项最符合题意。

13. D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后来,在其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春”指的是D项。

14. B 材料反映了对欠债无力偿还的人沦为债务奴隶,说明罗马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15. B 抓住材料信息——皇帝大权独揽,即可知是德国。

16. D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于18世纪晚期成为世界殖民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英国在大西洋东偏北,美国在大西洋西偏北,总之,英美两国均在大西洋沿岸。

17. A 二战使欧洲失去传统的世界中心地位;二战后,美苏“冷战”,使欧洲各国受到威胁和控制。

18. A 二战后,美国取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绝对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了。

19. B 图1和图2体现经济全球化,图3反映区域集团化。

20. A 本题考查对近代世界文学作品的理解。《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它们都揭露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问题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因此选项A正确。

21. 解析 第一问回答秦朝中央主要机构与主要的地方制度。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第二问从建立民主共和国和颁布民主宪法的角度回答。第三问新中国成立时民主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责,因此主要民主政治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小问回答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第四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 (1) 创新内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为后世沿用;明清以后,专制制度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2) 举措: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用:使民主政治、共和政体成为历史潮流;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有利于社会进步。(3) 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 1982宪法及全面立法:加强法制建设。民主政治体制恢复完善:国家领导体制、人大、政协、基层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创建特别行政区制度等。

22. 解析 解答此题要紧靠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分析。第(1)问主要通过阅读材料获得,同时结合思考分析其二者的共同错误所在;第(2)问注意回忆教材抗日战争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第(3)问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即可;第(4)问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的经验教训问题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落后造成的;材料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这二者都不能全面的揭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其共同错误在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 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力也不强于日本,而且科技实力也很弱,但我们通过全民族的共同抗战,同样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战争过程中的战术问题、是否发动民众以及环境等方面是具体原因。(4) 启示:①坚持以科技为本,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②要正确反思政治腐败问题,要反对政治腐败;③要一心一意的大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④要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23.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键词。回答第(2)问时要运用当今的史实。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影响。回答第(4)问时要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角度思考,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处境,我们的态度要围绕经济全球化展开,避免答题过于笼统。

参考答案 (1) 观点: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依据: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由孤立到联系(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封建制度加速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其它原因:跨国公司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世贸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解体;交通的发展。(3) 主要问题:经济上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加大;主权安全面临威胁;生存环境恶化。(4) 认识: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基本态度:一方面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另一方面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等。

24.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各阶层救国思想主张,从图片信息可知,分别反映了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救国方案。结合各政治派别的主张和产生的积极作用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 甲:师夷长技以制夷;乙:维新变法思想或君主立宪;丙: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丁:民主与科学思想;共同点:向西方学习。(2) 甲: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乙: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丙: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5.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概括。第一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第二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其含义:认为极贵重者,就是洋物,而极贵重者也就是质量好的,反映了对外来事件的崇尚,这自然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第三问从所给的材料中来看,一方面点明有很多政党,体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但同时也说明存在着投机现象。第四问注意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总结,一定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总结。

篇5: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3.“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 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5.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在这次“转型”中()。①封建官僚制度逐渐代替世袭制

②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得到巩固

④王位世袭制逐渐趋于衰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描述反映 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分割 7.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 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1.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12.“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13.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1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15.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6.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7.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18.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 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由此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20.一个英国商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特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这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 C.曼彻斯特纺织厂生产能力有限

D.中国纺织生产落后

21.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22.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工厂约80余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① 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

②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 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 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

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5.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 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 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2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28.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 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29.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 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继日本之后,美国也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0.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31.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32.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 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冷战出现 3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34.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5.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三:美国政体图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这一政体的核心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体主要体现了哪三项原则?请对材料三中A、B两处的内容作注解。(5分)4

(3)结合所学史实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实行对中国近代前期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2.政体的演变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请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权利法案》确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

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康有为说:“(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群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材料四: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据此英国确立了什么政体?(4 分)

(2)根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出路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一、二,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中国资产阶级在推进近代政治民 主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了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各国政体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10:DBACC CDABD 11-20:ABBDC

DCDBA 21-30:CBAAC

CCDBD

31-35:ACDAD

二、材料题。31:

(1)君主立宪制。(1分)责任内阁制。(1分)(2)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3分)A.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B.总统任命联邦法官。(2分)(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戊戌变法运动;(2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32:

(1)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君主立宪政体。(4分)(2)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2分)(3)颁布宪法、开设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4分)

(4)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人民主权和自由。(4分)

篇6:历史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0题,共45分)1.梭伦为打破贵族政权的垄断所采取的措施是()①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创立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④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中国古代最早改变卿世禄制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吴起改革 D.商鞅变法

3.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废沟洫” C.“尽地力” D.“为田开阡陌封疆”

4.预示着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的是()A.设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实行按军功授爵 D.推行什伍连坐制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6.下面改革中影响最大最彻底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

9.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推行青苗法 B.实行募役法 C.颁行农田水利法 D.推行免役法

10.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1.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1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14.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15.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16.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 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7.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

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 ④创立的加尔文宗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③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⑨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A.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

C.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D.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0.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外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对外战争失败后,俄国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促使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改革

21.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外来势力 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 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23.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24.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

25.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6.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9.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

30.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埃及开始建立第一家纺

织厂是在()A.1815年 B.1809年

C.1816年 D.19世纪30年代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2,34题 16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4分)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3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3分)33.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12分)34.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6分)(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i0分)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 1.B 2.B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这是对传统世卿世禄制的改变。

3.A“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要注意“开始瓦解”的含义。4.A县制是政治体制,其所取代的是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5.D 6.C 7.D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

8.A北宋所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举措,虽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其矫枉过正而使这些政策的负面影响加大。9.C 10.A在中国古代,主要有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这标志着土地国有制的废除,而其他的变革并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11.C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12.C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3.B 14.D 15.D 16.A 17.A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宗的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很快传播。18.A 19.D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改革与革命的形式不同。ZO.C 21.C 19世纪末,日本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并非完全封建性的。

22.B 23.C 24.C 25.D 26.B 27.C 28.A维新运动中,梁肩超的主要活动是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9.D 30.C

二、非选择题

31.(1)马丁·路德国和加尔文者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2.(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是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实践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点拨:主要从目的、背景、内容、性质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主要从变法的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得出。33.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第二方面: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国力不断壮大,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第三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

第四方面: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和理解能力。题干出示了近现代史改革的主要类型和作用。通过对近现代史重大改革作用的概况,再对应题目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回答时,主要从改革的性质、作用等方面思考。

34.(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彼得一世改革,强行推广西欧生活风俗,改用西方的

服装,并强行剪掉胡须,还推行西方的社交风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习西方,革除了俄国人的陋习,但其推行又是野蛮的、带有强制性的,有绝对化的倾向。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

上一篇:河北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下一篇:咨询工程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