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7-07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9篇)

篇1: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其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使用情景式教学法,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解读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看法是有差异性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取决于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的经验背景。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背景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教学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观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转换、应用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去构建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容易被限制。建构主义则强调学生主体的理念,要求老师备课前要好好地备学生,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或协作来解决问题。

(二)运用情景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倡导把语文教学放到实际情景中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老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室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意境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不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去认知、理解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三)探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进行小组教学,老师抛出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小组间的学生通过合作,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全方位解读知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尊重、理解学生对于问题解答的多元性,要不断去引导、启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多元解读,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讲解为标准,扼杀学生的思维多元性。这在材料作文教学和文学类文本讲授中体现较为明显,一段材料的主题可以有多种,一篇小说或散文的主旨也不可能就一个,学生的解读往往会呈现多元化,这时老师就不能只按自己的标准去讲解,必须尊重学生,让他们来阐释自己得出相应解读的理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情景,运用情景式教学

建构主义提倡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去不断理解、认知新知识。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创设相应的情景,为学生不断构建新知识做好保障。例如在讲授话剧《雷雨》时,可采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提前熟悉该话剧的台词,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自己选取学生来扮演话剧中的人物。由此创设的情景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重重矛盾的集中爆发,来理解作者想要揭露和批判封建家庭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教师还要对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表演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表演时其他小组要仔细观摩,通过对比学习来加深认识,不断构建新知识。

(三)创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相互间的协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小说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研究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去查阅小说的相关知识,弄清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手法艺术等相关知识,然后结合单元具体的小说,去分析该小说的三要素,去探究该小说的主题,去分析该小说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教师在讲课时,让各学习研究小组依次展示小组对于该小说的前期探究,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再补充相应的知识。

建构主义倡导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启发较大,在具体教学中如能较好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增强交流与互动,将取得很好的教?W效果。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欧阳靖.高中语文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4]王永杰.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育研究,2014(8).[5]晋冬梅.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实践,2014(6).作者简介:覃金福,1985年生,湖北来凤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鲍忠荣,1975年生,云南禄丰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杨营洲,1990年生,河南周口人,大学本科学历,助教,高中语文教学;张航,女,1990年生,吉林长春人,大学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

(编辑:龙贤东)

篇2: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简介:一,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的问题上,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

以社会和文化的...一,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的问题上,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彻底屏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和媒体间的相互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助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否则,无异于传统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为制定新课程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中,学生被认为是”空罐子“,教师可以往里面灌输信息,学习基于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被认为是思考者,创造者,建构者,能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验证,并进行思考和探究.基于这一教学设计思想的人教版NSEFC教材在编排上已经为一线教师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教改之路.例如:模块1 Unit 1 Friendship 的Warming up 就以Make a survey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回答What do you do to be a good friend 和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 这两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一教学设计原则,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至关重要.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要积极地学习.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情.杜威说过”教育基于劳动.“这就意味着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做中学“,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 需

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是一门工具课,它将在学生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学习时间中发挥作用,它本身是用来”做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Unit 2中的阅读文章Standard English and Dialects 后,可以提问Do you think Chinese English will become one of the world Englishes Give the reasons.这个问题既是文章的后续,又为学生创设了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情景.2.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化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权威,用说教的方法来传递指令性的信息;而建构主义教学论却认为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选择者,使用者,评判者.因此,多数课堂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多数时间里,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学生不是整齐划一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同样的事情,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有以下八个部分: 在热身(Warming up)环节中,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以探索者的姿态投入该单元的学习,去获取新的信息,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兴趣的激发者和新旧知识的连接者.在读前(Pre-reading)环节中,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展开简短的讨论,以便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在这一

环节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讨论的组织者.在阅读(Reading)环节中,呈现了该单元的大部分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阅读课文应被视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词汇和语法应在语境中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语言现象的呈现者和语言障碍的清扫者.在理解(Comprehending)环节中,学生要做一些习题来检验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有表层理解,也有深层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题意的分析者和理解的导向者.在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环节中,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通过词句的提示自己找出书中的重点语言知识及有关规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启发者和发现语言规则的帮助者.在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环节中,学生要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综合练习,通过与该单元有关的语言材料,创设运用语言的情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情景的创设者和学生视野的拓宽者.在小结(Summing up)环节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从该单元中学到的内容(Content),生词和习惯用语(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语法结构(Structures);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复习巩固的协助者和取得成绩的欣

赏者.在学习建议(Learning Tip)环节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运用学习策略的促进者.3.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方案".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教学是分离的,只有通过测验和考试来评价.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学生本人和学习群体对学习的评价.评价的重点也往往放在终结性评价上,而忽略形成性评价和实质评价.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意义建构是由一个学习群体共同协作完成而非一两个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评价与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观察学习状态中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作品,观点,行为表现和测试成绩来评价,过程和结果,形成和终结并重,也就是说要实行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纸,笔方式的考试,还要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促进作用的评

价方式;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例如:在模块1 Unit 1 Friendship 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学生个人的评价:即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以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作出自我评价.结合本单元的Summing up和Workbook中的Checking yourself进行自我评价.看自己是否加深了对友情和朋友的理解,对如何交友,如何解决朋友间出现的问题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在语言习得

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策略方面有哪些改进.小组集体的评价:小组其他成员对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及在协作学习中的贡献作出评价.通过一系列的pair work 和group work,小组成员彼此成为学习伙伴,对彼此的了解也进一步

篇3: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确立“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的不是机械地记忆一些概念、原理或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 而是要让学习者形成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计算虽有一定的了解, 但很多学生仍片面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题, 未能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方法, 不能把一些具体问题抽象化, 找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关于“集合”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对“空集”的概念提出质疑, 不明白为什么称“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为“空集”,不明白“空集”的意义。此时, 教师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不能使学生满意, 还会失去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基于这种认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并在总结的基础上给予启发、提示。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还注重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而不是只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不给学生出过多、过难的题目, 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题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畏难心理, 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变得模糊不清。只有对相关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 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使学生建构起真正有效的知识系统。

一、完善“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是为了在思维结构中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知识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并使之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 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例如: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角、距离等问题时, 笔者先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多数学生能归纳出解题的步骤, 进而能利用向量的特性使问题得以简化。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就可使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新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过程。

当然, 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 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这源于他们持有各种“错误观念”, 建构主义者称之为“替代观念”。对此, 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以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的“替代观念”向“标准观念”转变, 最终建构正确观念。

例如: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1,求an学生经常这样求解:an=Sn-Sn-1= (2n+1) - (2n-1+1) =2n-2n-1=2n-1.显然,当n=1时,a1=S1=3≠21-1=1,忽略了公式an=Sn-Sn-1成立的条件是n>1。因此在运用an=Sn-Sn-1时,必须检验n=1时的情形。即:学生解题中诸如此类的错误做法, 虽经教师纠正, 但仍会重犯。这说明学生头脑中原先建立的“替代观念”不易消除, 知识结构也不会轻而易举的重建。

为了促使学生的“替代观念”向“标准观念”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给予正面的示范外, 还应该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即打破原有观念上的平衡状态, 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主动参与知识结构的重建。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或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并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以保证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具有探索性。

二、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而教师是学生建构认知的支持者。为此, 需要建立一个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所谓“师生互动”, 就是指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这个交流通常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 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 他们处在青春期, 这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尤为明显。所谓“生生互动”, 就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互助合作, 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常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所以数学教学过程是训练学生发问、合作、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环节。我们经常采用的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 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理论“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有趣的带探讨性的课题, 采用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研究, 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篇4: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材料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训练方法简单。教师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基本上是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被动阅读,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动力。(3)教学重心失衡。2003年出版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致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心严重失衡。(4)非智力因素未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阅读时也抱着应试的心理。其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沈正南,2005)。

二、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

1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各种学习资源的设计。(6)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范琳,张其云,2003)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

1建构主义阅读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意义的建构。读者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意义,这些知识是在他们引入任务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Leslie P.Steffe&Jerry Gale,1995)。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寻找有线索的信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学习、讨论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章作者交流思维并与老师同学思维碰撞出火花。与传统的阅读课相反。建构主义的阅读课堂并非只是学生自由阅读,师生相互对证答案,老师针对答案进行讲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突出和强调文章内与学生以往经验有关的信息线索。激发学生思考、预测、推理和判断。在阅读后期,教师还需要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了解的相关知识材料。最终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整个阅读的过程正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理想应用。

2阅读课教学的运用举例

本文以高中英语第一册第18单元NewZealand阅读课的设计为范例。这是一篇以新西兰为背景。介绍新西兰历史地理状况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套这样的教案:主题:New Zealand;阅读目标和要求:学会通过文章寻找有关信息,了解新西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通过与台湾对比,形成对该国的新认识。另外增加学生对地理位置与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写作的了解。

课程设计:

第一步:预读(pre-reading)

问题和启发:教师根据提供的地图向学生提出讨论问题(1)Suppose we have a chance tovisit New Zealand,what should we know aboutit?(2)How is Chinese different from it?学生预读准备活动可以设计为: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说出有关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英语单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做出预测。老师在预读时需要明确每个小活动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和寻找以往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步骤:阅读中(during-reading)

目标和要求: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寻找以往经验,同化或顺应并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将预读所预设的问题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阅读,学会寻找关键词和可能激发学生寻找以往经验的词。

第三步骤:阅读后期(after-reading)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预设问题的检验和测试,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突出对难句和生词的掌握检测。

然后让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介绍台湾的短文。通过写作形成了学生自己对情景的设置和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结束语。

篇5: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谢彩冬

[摘要]: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该理论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将尝试把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是60年代到70年代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将其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至关重要。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这篇作文我们做过的呀,怎么写的时候就写成这样或者这种类型的题目明明讲过,可是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依据建构主义分析,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某篇课文的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错误百出,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应该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促使学生发挥其能动性,主动建构知识,课堂教学就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语文,好的教师不是在教语文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语文。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课文的内容解释清楚,中心思想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语文,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语文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在进行文本阅读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这和本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知识贮备甚至性格特点等都有着一系列的联系。语文教学除了重视工具性,我觉得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见解才会真正领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但作为学生,他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没有深入到文本或者他一时无法体会。我们不要求每节课都把学生的感悟拔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深度,但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去体会世界的真善美,让他用自己的心去了解和感觉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教师也可以说是学生独特感受的引领者和分享者,当学生在课堂中在学习后,有了一点想法、一点感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之处。

3、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语文教学应当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形成背景性经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对语文产生亲切感。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应“主导—主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教学必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正确的教育思想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能忽视。

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认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因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知道而无需掌握。可见,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完成“意义建构”是不适当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意义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3、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法。

篇6: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内容: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构建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 其最早 提出者 可追溯至 瑞士的皮 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 “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构建主义 也越来越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识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扬弃,从而整理处一套新的适合当下学生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生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法。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发挥自主能动性,在老师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教材、媒体之类的方法获得更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扩展关于课程知识的了解。学生也不能抱着“自己不用管,老师会给答案的”这种心态。学习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必须投入进去,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出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我相信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所传授的课程一定能够更好的进行吸收。

(二)教师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更多的采取激励式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编造多种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与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权威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学习套上框架,限制他们的自主思考。教师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指导。

(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 境的四大要素。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学校学习环境。当人处于一定环境中,难以避免的会被环境影响到,而对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应该要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的讨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一个合格的学习环境,应该有一套好的学习体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作和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其作用是可以做到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更多的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意义建构是指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通过长期的对学习方法的改进总结,去拥有优化的学习方法。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即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形成了以下几种主 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支架式

是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把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 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 最后,撤走脚手架其优点是化繁为简, 使所学易于理解与掌握。比如我们要对一所大学进行评价,那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他的文科发展、理科发展、工科发展,然后再综合的来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了解局部,然后再集合,从全局去把握事物。(2)随机进入式

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 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其优点是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去简单而机械地重复同一内容, 而是对同一问题达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3)情景式 或抛锚式,也叫实例或案例式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像轮船被抛锚固定 一样,是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或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与它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于同一类知识点。

四、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1)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例子。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束语: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建构主义的普遍流行,我想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将会参与到其中来,一起提炼出一种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7: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刘虹 睢宁县城北中学

摘要:生物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生物认知结构。本文通过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生物学的特点,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目的为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创设新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提供指导。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生物教学 尝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生物学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生物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生物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和生物教师的教学实践。

1、从学习者的知识出发,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按照建构主义观点,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如: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意义等知识,学习时对已有的知识复习,引入光合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等知识学习的欲望。这个导入就是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恢复,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导入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和认识起点与认识目标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联系,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作好了准备。因此,优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

2、转变教师在生物课堂中的角色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资料的提供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在问题讨论结束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概念。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很多学生在显微镜下,都找不到分裂期细胞,这时老师就不应该直接帮学生调试显微镜,而应该讲解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及找不到细胞可能的原因,具体操作还是要留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3、构建良好的生物知识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因此,教学就是要构建各种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语言及肢体语言、生物实验、实物模型及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3.1利用合适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常利用的手段,任何教学形式都离不开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来描述生活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教学时,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俗语都是描述遗传学,那么遗传学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呢,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课题。

3.2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酶的催化作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用实验方法创设情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在进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问题探讨”的渗透装置带到课堂。让学生猜测漏斗内液面变化情况,然后再观察液面变化,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3.3利用实物和模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

生物学研究对象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如果肉眼能够看到的,可以用相关的实物来观察;如果是微观的结构,可以利用模型来创设情境。利用实物 和模型创设情境既方便又直观,容易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符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如:在“细胞器”这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细胞器的模型来创设教学情境,如让学生观察模型,并且描述细胞器的特点。使学生对微观结构细胞器有感性的认识,学生亲眼见到模型胜过所有的语言描述,更加直观和具体。如学习“细胞呼吸”时,可以结合人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疼乏力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4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如:在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会爆发赤潮、水华,教师播放“太湖爆发水华”的影音资料,使学生对水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观看太湖水华的影像,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直观的印象,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4.生物教学活动应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探究素养反被忽视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合作和探究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具体要做到: 4.1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而且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如“光合作用”教学,教师可以设问:“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让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各尽其职:有的发言、有的记录、有的提出异议、有的整理,然后每组派—名代表上台发言,结果,学生的答案很多。4.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教师通过提供自制的课件、实物标本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行为和发展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

4.3引发知识冲突,探究新的知识结构。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认知冲突在课堂 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的难点和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能够使学生陷于“难熬”的困境,如果教师善于并肯于抓住难点,就必然能够造成教学进程中跃跃欲试,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依靠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学习难点,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当人感到寒冷时会作出哪些反应呢?”(这些反应都是最常见的生命现象),有人会说“起鸡皮疙瘩”,还有人说“汗毛都竖起来了,有时候还要打哆嗦呢!”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为什么会打哆嗦类似这样的疑问去深入学习和探究。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生物学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所提倡的良好教育效果,正是生物学教育者梦寐以求的,由于现实中种种条件的限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还需不断地摸索和应用。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否与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领域实现完美的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

篇8: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运用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 大学英语教学又不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过去一直以来, 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的主体作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各种需要了。概括说来,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形式死板单一。

之前的单纯的以课本知识为主要传授内容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世了。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更多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 从而在很多方面局限于死记硬背的形式。教师和学生也总是脱离不了简单的课本和繁琐的试题练习。师生都不能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 学生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2. 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没有自己自我学习的空间, 学生接纳的知识全部是老师所简单传授的。也就是说, 教师需要考虑和掌握的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而没有把学生的需要的知识储备等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参考和依据。长期以来, 虽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但是由于自我知识储备的局限, 以及对学生需要认识的不到位, 课堂教学还是无法避免教师自我中心的问题。

3. 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得太少。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仍然不多, 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情景教学等形式, 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必要的自我参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内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综合了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是对客观主义的检讨与批判, 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是从结构主义土壤中生长出来更强调对结构与建构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认识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既然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原则上否定了知识传授的可能性。教师的讲授表面上是传授知识, 实质上只是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而已。因此教师的教学只是为学生的建构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环境、情景和时间上的保证。

2. 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观。

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一反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简单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建立联系 (条件反射) 的联结论。联结论中还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等。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只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过分强调死记硬背。

在教学评价方面, 建构主义强调目标自由的评价标准,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措施, 面对学生的差异性, 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 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 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会“设问”和“质疑”, 并且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开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内涵的自我建构者。教师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长期以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养成了过度被动接受和消息依赖的毛病,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一理论的前提下, 我们就应该把更多阅读、思考, 把发问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有困惑和困难的时候, 老师可以帮助解决。

2. 合理运用情景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可以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 特别是基于任务和解决问题型的情景, 适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所教授的课程创建合理的、健康的、有趣的课堂情境, 供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可以合理地结合教学任务指定合理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 即根据教学目标, 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 跟踪教学过程, 反馈教学信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方式应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效果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为主。考试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用来检验教学效果, 对教和学起反应、引导作用, 其显示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 会带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后果。因此,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该建立完善、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 除了考试成绩之外更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党利.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校外教育 (高教) .

[2]甘玲玲.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3]刘邵宾.构建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篇9: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中英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本质只能是每个学习者按照本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主动地加以建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适当的图式之中,才能被认知,这是一个意义获得或者意义赋予的过程,这对于学习者是真正有意义的。这也就表明学习活动并非“习惯性学习”,而是“创造性学习”。

(2)在注意学生“同化”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让学习者明白:学习活动主要是“顺应”,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反复循环过程。因此,学习活动不应该被简单的视为量的积累,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知纠正错误或不恰当的观念,这就必然表现出学习的阶段性,学习者势必会从实际的能力实现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认知组织起学习者主体的知识与经验的世界,从而达到一种“图式化”。

(3)学习者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指导的一种建构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建构的一面,不是独立的个人行为,是学习共同体行为。当然,学习者有其特定的独特性,但任何学习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文化整体性的大环境。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2)支柱作用,问题发现者、解决者。教师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3)教育体系的桥梁作用,中介者。教师是整个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教师既要在充分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新时代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深入透彻理解,还要注重将最新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全面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觉、能动地贯彻总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目标。

二、高中英语课程现状及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中英语课程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培养的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题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的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为主的教育转变,梳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目前普遍的高中英语教学虽然能够提升学习者基础的英语知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盛行;情景教育缺失;学习策略陈腐;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等。如今的高中英语教育需要在很好的引领学习者掌握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自主进步。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包含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调、展示成果和反思过程等,这种思想可以较为系统地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环节中去。下面将结合该思想,简单探讨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1)创设情境。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或接近事实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和 网络资源,如英文原版影片、外语新闻(VOA/BBC)、背景知识、人物传记、地理风貌、文化交流等提供真是的或模拟的语言学习环境,也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实物、幻灯片、图片等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最大效能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他们长期记忆中的有关图式、经验,调动他们参与交互学习的联想,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对问题的发现和理解、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到建构的目的,最终能将所学再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

(2)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一种肤浅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搭建桥梁。即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所学的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突破。这一要素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不太注重去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而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了解了多少或者主观预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多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开展针对性教学工作。

(4)组织协作。有效地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因素。Schmucks(1997)曾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是如何分组来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多种不同的协作方式,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建构社会知识、把个体意义转变为集体意义并对某个问题达成共识时,协作小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协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四、结语

虽然建构主义倡导学生自主“建构”,但当学生“建构”起“欣赏白骨精屡败屡战的勇气”的念头时,教师应坚决加以否定。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但不能因为迁就学生所谓的创新而摒弃基本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武晓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310018.

[2]金莺、宋桂月主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96页.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继平,广西师范大学.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1999,(5).

[5]霍春艳等.用建构主义理论促进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

作者简介:王琳(1989-),女,汉,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硕士,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教学。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课培训下一篇:snooze的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