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2024-08-25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共6篇)

篇1: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摘 要]: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培训、教材编写、教学研究、化学实验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蒋李集二中实施新课程的情况作专题调研。对存在的新课程培训滞后, 教研意识不强, 教学方法欠缺, 实验教学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学习培训, 树立全新教育理念;认真领会新课标, 研读新教材编写意图;加强教学研讨, 推动校本教研建设;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措施。

[引言]:近些年 农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实质工作,围绕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经济件 教育观念 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农村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蒋李集二中初中三年级学生和化学老师,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以老师和学生座谈为辅, 以深入课堂听课和个别教师交流相结合。

一 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由于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导致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吃透教材,知识点交待得准确无误,但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能够做到生动直观、灵活多样、创新脱俗的很少。

中学新课程改革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不仅要落实知识目标,而且要落实能力目标,德育、情感目标,特别要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虽已经在这几方面有所体现,但离落实还有差距。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不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就很难确立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引导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对学生对化学现象产生的奇思异想,不善于因势利导

(二)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初中生年龄特征,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是以感兴趣为主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尽可能使他们动手动脑,学会操作,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实际教学中不重视实验,少做甚至不做学生实验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极大地影响了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一些抽象的化学理论,难以理解的宏观现象,一些危险的药品昂贵的化学实验无法实际操作,用计算机模拟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二 调查结果分析

2.1 新课程培训滞后, 教研活动有待加强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 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调查显示目前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参加过县级或县级以上培训的教师仅为 63.1%, 仍有 33.6%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这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乡镇学校, 他们对新课程的了解仅在报纸、广播中听说有这么回事, 信息不畅, 对新课程的了解零星分散, 不系统。虽然在暑期举办新课程培训, 但全市 99 个乡镇, 点多面广, 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有限, 而且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心学校, 辐射的面有限。校本培训不到位的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 不少学校初中只有 1 名化学教师, 甚

至是非化学专业的兼职教师, 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

料上, 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不能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教师自学教研意识不强。新课程突出了学科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和综合性, 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加强自学和教学研究, 不断“充电” ,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调查显示, 只有 46.2%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 且计划性、目的性不强, 形同虚设, 而 30.1%学校教研活动时无主题、闲聊。其原因是我市乡镇学校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 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就校外资源而言, 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 —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 —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 —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 —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匮乏, 给乡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教师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2.2 教学理念急待更新, 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改变教法。大多数教师通过学习, 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变, 并能用新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教师观念比较陈旧, 教学中 “穿新鞋走老路, 新瓶装老酒” , 仍将教材作为 “圣经” , 照本宣科, 没能很好地整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使得教材中一些开放的内容变得呆板、机械、沉闷;有的教师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实质性的课改没有体现出来;有的教师内心想改,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等的影响, 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 传授式、“满堂灌” 的传统教学仍占主导。只有 42.1%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

使用探究互动教学。总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3 教材编写, 教材安排不尽合理

使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湖南教育出版社)教材上、下册在编排上存在诸多不足。52.0%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课标的 3 个理念,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但系统性不如老教材, 教学中需补充部分课外资料, 教师难于把握。其次, 教材编写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 45 分钟一节课, 不少教学内容在时间安排上难于控制;再次, 教材的编写思路有利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相当多的内容适合于边讲边实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民族乡镇中学简陋的教学条件, 只能望洋兴叹!有的教师认为, 教材的编写没有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 对农村学生来说要求太高。总之, 新教材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2.4 化学实验教学薄弱

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目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实验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据调查, 68.1%的学校有实验室,但是都用不了,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验药品, 缺少仪器装置, 没有专门的实验员。31.5%的学校可做演示实验, 但学生实验做不了, 于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变成教师讲授的“探究”。对于学生实验, 即使是市中心城区的重点中学, 由于班额人数多, 致使学生在实验时, 无法做到人人动手。只有 7.9%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而 20.2%的学生到实验室只是看着同学做而自己从不动手做实验。对于家庭小实验, 40.2%的老师有安排, 但未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还有 29.8%的老师没有安排,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验条件不足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实施。

三 思路与对策

3.1 强化学习培训, 树立全新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 “课改” 氛围, 认真学习领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 , 提高对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认识。引导教师树立 “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反思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 化学教师再不是知识的主宰者, 而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 中的首席,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富于朝气和个性。

3.2 认真领会新课标, 研读新教材编写意图

化学新教材 “形散神聚”、“弹性十足” , 给教师研究处理问题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化学教师, 要了解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领会 《化学课程标准》 提出的基本理念, 全面理解体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 了解新教材的特点, 探讨如何使用新教材, 领会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新教材的编写综合考虑了 3 个课程理念, 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了 3 个需要, 即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突出了 8 个特点, 即基础性、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发展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实现 5 个转变, 即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 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生研究的转变, 从重视单一知识向重视全面发展的转变, 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发现、创新的转变。

3.3 加强教学研讨, 推动校本教研建设

强化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六盘水市教育局教研室结合实际, 改进教研方式, 把教学研讨的重心放在乡镇中学, 改变由原来的 “摇控教研、书斋教研” 转变为 “上山下乡” 式的 “田野教研” , 由原来的 “指令式的教学指导” 转变为与教师 “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定期开展以 “体现新理念、突出科学探究、进

行互动教学”为主题的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2006 年 4 月在六枝特区岩脚一中举办全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研讨。首先, 确定研讨的具体专题, 增强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然后, 由预选的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并主讲。教师观摩后, 进行教学研讨、交流、分析教学案例, 研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探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研究 “课改” 实践产生的新变化、新方式、新问题。市教育局还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鼓励城区教师到乡镇中学支教, 帮助乡镇化学教师提高

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 选拔乡镇化学教师到城区学校开眼界、学本领。

3.4 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要增加经费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要增加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配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化学药品、音像资料、模型标本以及微型化学实验工具箱等, 确保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设率达100%。同时, 重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加强实验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教师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结合 “家庭小实验” ,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品制成简易仪器, 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如利用医用青霉素药瓶、一次性输液管、注射器、废弃的圆珠笔心、眼药水瓶等改制成微型实验仪器, 用贝壳或蛋壳代替碳酸钙等进行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节约意识和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备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替代化学仪器、设计微型实验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2: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

2、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3、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需要。

4、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教师要勤于学习,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与新教材编写者,都要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改革教材编写。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化学教学的前景才会美好,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5]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浅谈农村中学文明礼仪教育

★ 中学班主任教育反思

★ 农村中学后勤工作总结

★ 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论文

★ 中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 教育随笔中学

★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新途径

★ 教育反思

★ 农村小学教育困境

篇3: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一、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方面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2]。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主要原因如下: (1) 农村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城区学校化学教师相比, 农村学校化学教师毕业于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比例没有过半, 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 甚至还有部分非化学专业教师改行执教化学。面对新课程改革, 很多农村化学教师教育理念模糊, 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够全面, 不够深刻, 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不能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进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设计, 不能提出基于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探究活动。 (2) 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担任多个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 有的还要兼任班主任,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 很多教师只能疲于上课、批改作业, 没有时间去研究新课程、学习新知识。 (3) 教师待遇低, 工作热情不高。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 教师月薪1 000多块钱, 除工资外, 基本没有其他福利, 这使很多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安于现状、墨守成规, 不愿实践新课程, 甚至对其产生排斥心理, 对新课程的实施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2. 学校方面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 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3]。当前, 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1) 经费严重不足, 实验室建设困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更需要实验的支撑。9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 有的甚至连化学实验保管室都没有, 更谈不上专职实验员了, 许多仪器、药品严重缺失, 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无法完成。 (2) 领导不重视, 学校管理混乱。好的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农村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漠不关心, 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校合并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教学任务加重, 据统计, 80%以上的教师所带班级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50人/班的规模[3,4]。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 化学教师可以兼任, 但糟糕的是, 部分农村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学化学专业的, 而是由学校里的富余人员担任, 由于缺乏必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化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差, 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替代品和改进实验。 (3) 新编教材不适合农村学生[5,6]。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后全国不再使用统一教材, 但无论哪一版本, 其编写专家均来自大学或教育发达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 他们对农村教育现状了解少, 凡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 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 农村学生了解的都不多, 因此无法去开展相应的探究与调查。

3. 评价体系方面

化学新课程和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学生由接受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1) 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中考历来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 想成为名校得看升学率, 升学率上不去, 老百姓就不认可, 所以学校将教学目标指向中考, 教学内容紧扣中考, 教学方法服从中考。 (2) 评价教师工作看学生考试成绩。农村学校里的很多项目都进行量化比较, 考试成绩一出来, 就计算各教师任课班级的平均分、满分率、优秀率等, 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种评价方式迫使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应试能力, 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 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二、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一些困难, 但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人口素质, 使中国教育活起来, 再难也必须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针对以上问题, 现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学习、交流和合作, 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 首先, 农村学校要在师资培训上加大力度, 构建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来说, 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不够的, 必须加强学习, 特别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学科知识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如果在农村培养了一支有思想、有学识、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其次, 要加强教育教学新思想和理论的学习, 掌握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课程改革氛围, 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 面对新课程改革, 采用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 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入教学实践;再次, 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联教活动, 开展教学研讨, 交流分析教学案例, 整合优质资源, 实现课程信息与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2.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 国家应设立专项课程改革经费, 制定课程改革生均拨款最低保障线,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 市县教育行政机构也应多关注农村教育发展, 增加办公经费, 为学校添加相应配套设备, 改善办学条件;再次, 取消自筹工资, 改为政府补贴, 实行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同工同酬,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让农村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去[7]。

3. 充分利用农村优势, 开发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 实验条件落后, 但农村天然物质资源丰富,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创造条件搞好教学。比如利用生活常用品或废弃品制成简易实验仪器, 用废旧金属代替铝、铁、铜, 用醋代替盐酸, 用植物的花、叶制成酸碱指示剂, 让学生到山上采石灰石做制取二氧化碳相关实验等[8,9]。

4. 完善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建立一套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改变当前以中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唯一标尺的现状,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学校课程设置、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导向性作用, 调动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让教师愿意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评价体系服务于教学, 变知识性考查为能力性考查, 重视过程性评价,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能力, 还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5. 加强实验室管理, 发挥实验教学效能

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10]。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能, 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 确保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 对不能胜任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坚决予以调换, 加强实验员业务能力培训, 建立和完善实验员考核机制。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 适应了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 本文从教师、学校、评价体系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秀红, 范雪媛.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 2006 (2) :25-28.

[2]张绍福.浅析农村教师课改困惑[J].新课程研究, 2008, 9 (127) :21.

[3]孙旭.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10) :43-45.

[4]张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J].广西轻工业, 2011 (2) :157-158.

[5]李金芳, 罗杨合.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贺州学院学报, 2009, 25 (3) :75-76, 80.

[6]邢思珍.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6 (205) :31.

[7]王殿林.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困境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 2008 (7) :49.

[8]刘银海.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09 (10) :183, 246.

[9]翁家群.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7 (4) :74-75.

篇4: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高中;化学;新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97-01

自2012年9月我区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积极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积极主动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然而,农村高中化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推进农村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等目标。

二、农村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进行授课

农村高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觉得费时费事。他们不习惯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加工,习惯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教师们不愿过多地开动动脑筋思考怎样重建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他们习惯了自己以往的化学教学反方式,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如何合理使用新教材,用好各种教学资源;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什么途径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教师们觉得一头雾水。

2、学生对学习化学选修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高中的学生对于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于课堂外的化学知识学习欠缺,致使大量知识“夹生”,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对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从内心愿意选择化学选修课程进一步学习的情况很不乐观。学生甚至难以走出传统的化学课堂,自主实验、结合社会调查等方式学习化学离现实还有一定距离。学生自主实验、结合社会调查等方式学习化学离现实还有一定距离。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不仅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3、农村中学,仪器、药品等资源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农村中学,仪器、药品严重不足,有的连教师演示实验也难以全部开出,缺少专职实验管理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更是遥远的目标。因现实条件所限,仅有的资源难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对策

1、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是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有效使用新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教师应了解高中化学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应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高中化学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化学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2、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按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来处理教学的“轻重缓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点对教材补充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讲解。对于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3、创造相应的实验条件和实践环境

在高中化学的新教材中出现了研究性课题,探究性实验以及实践调查的社会活动。这些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实施这些教学活动,对于农村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创造相应的实验条件和实践环境,这样可以避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避重就轻等软化甚至异化教学要求的现象。

当然,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但是我们坚信实施新课程这条路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新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实现新课程实施的预定目标,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文楚.化学教学中的育人艺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30-31

[2] 胡裕树.方光焘与中国语言学.北京文化大学出版2003.150-160

[3] 汤家华.常世科.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2007(1).

篇5:初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

生物学科

王霞

初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利用调查问卷、座谈会及个案调查等方式,从校本教研、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以来上述三个难点问题的破解情况,及尚待改进的问题。

2005 年秋季,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学段全面启动。生物课程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提出了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 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之付诸于日常教学实践,从而真正达成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生物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本调查从课改难点问题入手,旨在通过对所在区初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完善提供一手实践资料,同时为新课程中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面向全区初中生物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及个案调查等方法,在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辅以生动的典型事例,为理性分析指导实践提供依据。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易产生困惑的问题,如校本教研、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编制,以单项选择题、开放性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呈现。对有效问卷采用 Excel 软件统计和处理相关数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校本教研 1.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教研是立足于真实教学情境展开研究的一种形式,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增强研究能力,摆脱经验束缚,促进知识的反思与理解,最终成为专业化教师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会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推进与实施效果。本次调查中 86%以上的教师认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校本教研有积极作用,4%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可有可无,其余教师表示不清楚。

在对校本教研较高认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制约校本教研开展的原因,我们作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显示,在新课程中教师认为开展校本教研面临困难首要三项依次为,(1)本校生物教师人数少,难于形成校本研究氛围(68.20%);(2)教学任务重,校本教研时间难于保证(54.70%);(3)不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28.70%)。初中学段各校生物学科教师人数少是不争的事实,每校 1~2 人,最多不超过 3 人的师资编制及由此派生出的初中生物教师个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重,特别是新课程中探究活动的引入一定程上更增加了生物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强。其实,问题(1)(2)有效解决的根本在于教师应走出对校本教研认识的误区,即片面地将校本教研等同于某个学校内部的教研或学科组活动,从而排斥其他同类学校或教学研究人员的参与,不同学校间教师各自为政,疏于交流,缺乏同伴互助的意识。在对校本教研认识修订的前提下,问题(3)自会迎刃而解。

2.“校—片—区”三位一体的新型教研模式对校本教研的影响 校本教研应是立足于课堂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基础上,教师与其

他教师(本校、其他同类校、不同类学校)以及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新课程中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是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的研究。“校—片—区”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能为校本教研提供可操控的方法,有助于为校本教研提供时间、资源和针对性效果等方面的保证。

【实例】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探究活动“鸟适于飞翔的特点”展开的校本教研。

下校听课调研中,A 校与 B 校两位生物教师在“鸟适于飞翔的特点”的导入阶段都应用了折叠纸飞机,模拟鸟飞翔的方法。A 校教师请全班每位同学自己任意拿出一张纸,按照自己的方法折叠、投掷;B 校教师将规格相同的纸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折叠,并由同一名学生投掷,观察比较“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飞机”形状的关系。如果校本教研只停留在校内,那两位教师相似教学过程中的智慧无论如何也无法碰撞形成新的火花。此时我们适时组织了同类校进行片教研,由两位教师分别展示该内容的实施过程,交流设计初衷,同类校的教师们围绕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纸飞机”究竟模拟了鸟适于飞翔的哪些特点;鸟的外形、翼和羽毛适于飞翔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在片教研中教学的细节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得以深化。其后,利用一次区教研,我们把两位教师的设计、片教研探讨的相关问题在全区初中生物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全景展现,大家的思维再一次交融拓展。又有教师提出了鸟类飞翔与空气动力学的关联,并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简便易行却非常能说明问题的小实验,教师们沉浸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

(二)教学反思

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上取决于教师对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调查显示,87.7%的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对于教学反思应从哪些方面,反思些什么存在较大差异。

由上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呈现多元化,其中教师反思首位的是自己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已有 41.36%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氛围,另有 21.60%的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方法是否适应新课程理念。但从总体来看,教师反思时关注的主体首先是自身,对于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思略显不足。

(三)教学评价 1.日常教学中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对教师有关日常评价即“平时成绩如何给出?”问题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52.96%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次纸笔测验的成绩计算平均分,按照权重计入平时成绩;(2)43.27%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次纸笔测验的成绩

及各次实验成绩计算平均分,按照权重计入平时成绩;(3)3.77%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次纸笔测验的成绩和平时表现打一个整体印象分。方式(1)仍是以单纯的纸笔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很难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及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包含“做和实践”成分的能力。方式(2)注重并加入了(1)中缺失的相关能力的评价,但学生有关学习策略、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方面的评定仍有所欠缺。方式(3)某种程上放大了评价者即教师的个人倾向性,在评价的信和效方面值得商榷。

2.

将“表现评定”引入生物教学的日常评价 表现评定(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称“基于表现的评定”、“真实评定”,就是通过学生所完成的综合性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定,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综合的、有意义的任务。

生物学科的表现任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让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的行为过程,包括观察和推论、提问、构造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将数学用于科学、评价假设、决策研究、评定一个完整的实验并计划下一个实验等;另一类是学生完成的物质形态的作品,如科学小发明、图表、实验报告、图画、海报等。基于不同的表现任务,评定的要素也有所不同,下面呈现几种具代表性的评定表单。

表 表 1.“观察和推论”的评定表单

要素的描述 学生自评 教师评定 观察的要素 1.使用适当的感官,安全地进行观察

2.能适当使用公制测量进行观察,并且定量准确

3.定性观察正确

4.必要时会用图形表达

5.适当地使用工具和材料进行观察

6.在观察时避免个人的意见、结论和推论

7.恰当、整洁地记录和整理数据

推论的要8.推论是基于所做的观察和观察者的前提知识合理 做出的9.对推论的解释和证明是以观察者的前提知识为基 础的 表 表 2.“模型”的评定表单

要素的描述 学生自评 教师评定 1.对于模型如何说明了它所要展示的科学概念给出了清楚的解释

2.做出了模型的清晰计划。计划中说明了各部分,使用了公制系统

3.计划中包含了对于模型如何模拟真实对象的解释,同时也描述了模型与真实对象的不同之处

4.构造的模型结实,模拟了所希望模拟的真实对象的元素

5.色彩、标签之类的设计有助于使模型要展现的内容更清晰

6.模型细致完美

7.模型使用起来是安全的 表 表 3.“实验设计”的评定表单

要素的描述 学生自评 教师评定 1.实验设计能检验预测

2.对问题的阐述能解释为什么做这个实验

3.实验所用方法和程序完整清晰,其他人能重复这一实验

4.清晰确认自变量,并能有效控制、精确测量它

5.清晰确认因变量,并能精确地测量因变量

6.实验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公制系统

7.注意实验中的误差,并周密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8.提供实验所需材料的完整清单

9.实验设计中有适当的安全方面的考虑

10.实验的记述表达清晰

11.提供适当的整理和处理废弃物的作法

以上 3 种评定表单从不同侧面映射了生物新课程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多种方式,如观察与思考、模型制作、实验设计等。此外,对应不同的表现任务还有多种评定表单,如“提问”、“分析数据”、“决策研究”、“实验报告”、“图解”评定表单等十余种。

【实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中演示实验——发酵现象,作为“表现评定”任务的评价。

学生如能对这一演示实验进行观察,进而基于所做的观察和储备知识进行合理推论,并对推论加以解释和证明,则可选用表 1.“观察和推论”的评定表单,进行表现评定。

部分学生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参照表 3.“实验设计”的评定表单及“实验报告”评定表单进行评定。

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可以参照“评估完整的实验并计划下一个实验”的评定表单加以评定。

三、问题与建议 1.认识的偏差一定程上制约了校本教研广泛深入的开展,时间不足、资源缺乏、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冲突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在所难免。由文中实例不难看出已有的“校—片—区”三位一体校本教研的开展助推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如何继续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校本教研模式仍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不仅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客观地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但反思内容不应单一、盲目,后附“课堂教学反思录”可以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一些借鉴。

3.表现评定作为一种反映日常实际学习状况的教学评价方法,无疑对惯常使用的纸笔测试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补充,但像其它任何一种

评价方法一样,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的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使评价更好地为新课程服务,为每一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出版社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3.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孙传宝,建立“课堂教学反思录”,中小学管理,2004-7 5.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

课堂教学反思录 科目

课题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第 节 1.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 2.我讲课的音调怎样? 3.我的体态语言是否丰富? 4.我在教室里是如何走动的? 5.微笑教学了吗? 6.训斥学生了吗? 7.授课后感到快乐了吗? 8.导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

9.尊重学生举例了吗? 10.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11.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 12.学生学习状况的描述。

13.学生的合作状况。

14.本节课的异类观点(学生的姓名、观点)。

15.意外发现

学生的闪光点。

16.对于

学生,关于

事情,课后应该找他谈话。

17.关注现实生活的情况。

18.所任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情况。

19.师生对话形式。

20.师生交往互动情况,改进措施。

21.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 22.非预期性事件(处理方法,怎样处理更机智)。

23.这节课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 24.在怎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 25.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 26.哪些突发事件让我措手不及? 27.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 28.自己感觉这节课成功吗? 29.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在哪些方面我将做得更好? 30.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

篇6: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调查报告

结报告

《新课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宁都县第四中学 何宁东本课题的计划研究时间是2010.11—2012.12,由于课题组成员积极工作,学校大力支持,各项具体任务完成得较好,因此申请2012年3月结题。在课题实施研究期间,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严格按预定方案执行研究工作,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讨、积累、反馈、再实践、再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两年的克难攻坚,形成了一批反映化学教学探究设计,实验改进的论文、活动方案设计、课件等。初步建立了宁都四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课堂的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均已完成,研究初见成效,具备了结题的条件。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化学课程改革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索知识。纵观现今化学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条分缕析,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2.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有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2)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实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3)素质教育理论。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在实验与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和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发现问题。(2)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研究、开发农村化学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构建化学原理,获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达到:(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理论, ,获得验证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实验技能;(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与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通过化学实验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问题的水平;(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科学,注重实践,认真负责,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的资料阅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修养,使自己朝着研究型的教师迈进,另一方面,可以以这些成熟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到有章可循,不“盲目行动”。继续地探索更多的途径,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有所突破,也为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2、行动研究法:

除了结合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外,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使课题研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在一线的教学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反过来促进课改往更深更广处推进。

3、经验总结法: 根据确立的步骤选择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其中的规律。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同。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才是值得去推广传播的。同时,在课题的每一个研究阶段,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展开。

六、课题研究和实践情况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09-2010.10)(1)成立课题组:(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年级:(3)申报立项:(4)召开课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10.11-2012.9)第一阶段(2010.11-2011.4)(1)组织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制定各主、子课题研究计划,开展研究;(3)对课题的各项资料建档。(4)主要工作:由何宁东老师带领本组老师进行探索,熟悉操作流程和数据的采集分析,让本组老师达到独立熟练运用的程度。第二阶段(2011.5-2012.9)(1)深化课题研究;(2)组织有关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由学生亲自操作,采取典型示范——成立培优小组——班级演示实验——班级分组实验等步骤,逐步扩大和推广,使其迅速为教学服务;(3)阶段评价,汇报工作;(4)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2012.10-2012.12)总结课题,完成课题的各项工作。

七、课题研究成绩和收获理论贡献1.弄清楚了影响农村化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老师的理念问题,农村学生的的表现欲弱。学校的实验硬件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对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的认识问题,老师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当今会对学校的评价问题等2.探索出一整套评价在农村中学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3.设计开发了许多适合农村中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案例4.对教材上部分实验进行创新改进,使之更适合农村探究式教学的需要实践意义

1、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能力通过研究课题,我校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由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成为了研究的主体,集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的双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老师在以下方面的能力增强了:(1)目标意识增强了,让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面的相关发展目标得以达成。(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教师心中装有学生,眼中有了学生,能尊重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大胆交流,主动表达。(3)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4)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2、拓宽了评价途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验探究、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时候,我们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实验为载体,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不但圆满演示了教材上的各个实验,还创造条件增加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探究实验。并且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发挥所长,进行自我实验研究。有了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普遍高涨,化学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我钻研的劲头逐渐足起来了。有的学生还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家庭小实验,这非常可贵。

4、加快了教研步伐,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研意识,提升了业务水平,并带动学校全体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2012年课题负责人何宁东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钟辉生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2010-2013年三年期间,不断地将课题成果总结成论文,一共有29篇推广价值 :本课题从调研无效和低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的表现及成因和发展可能性入手,精心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探索和尝试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以及以教材中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化学实验、失败的化学实验等为实验教学突破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形成了 “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 为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现实意义。

八、课题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困惑与努力方向、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问题意识的局限,对问题探究往往存在失误和偏差,甚至产生逻辑性错误,制约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形式,70%的中等程度的学生还是等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这些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对学习缺少应有的渴求。再有,由于高考升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偏重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对中下等学生缺少足够的关注,当教师提出一个设问时,不同程度的学生感觉是不同的。好学生觉得适合时,差学生觉得很难,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差学生觉得适合的问题,好学生又觉得是在耽误时间,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探究式学习虽好,但费时。有超过一半的差生不敢怀疑教师、书本,甚至包括资料上的答案,说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习惯于教师讲坐等现成的知识,特别是不习惯于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归纳、总结和反思。

1、缺乏证伪制约探究活动的体验的研究求证是探究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探究的是人类已经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一般教材、教师所理解、认同、实践的探究结论,表面上看仿佛是从事实得出规律的,事实上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探究学习。对假说的求证过程不能变为纯粹的证实过程,加强证伪,从反面去获得真知,反会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

2、教师引导不当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的研究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框,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3、时空的限制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的研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课堂探究活动受阻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我们大概算过进行一节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内容的问题性,以及教师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探究时间拖长。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任务而放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其次由于教室是探究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限制了探究的空间,也制约着探究的深入进行。

九、对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制约因素的实施对策

1、从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框架,消除探究的基础障碍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中、上等的学生喜欢和欣赏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能较快地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才能,并能在一种满足感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而较差的学生思维上存在着较大的惰性,因而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也较为缓慢,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生群体水平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如对盐类的水解规律的探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教法(1)实验引入:用ph试纸测醋酸钠溶液的ph,得ph大于7。(2)提出问题:为什么醋酸钠溶液呈碱性?(3)组织讨论: 醋酸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初步总结:运用电离平衡知识,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的本质和特征。(5)提出问题:氯化铵能否水解?(6)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7)启发类推: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弱酸弱碱盐又怎样?第二种教法(1)学生实验:测出给定的九种可溶性盐溶液的酸碱性。(2)数据分析:将九种盐按它们溶液的酸、碱、中性加以分类,并找出它们的规律。(3)理论探索:看书或讨论找出各种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4)总结规律:总结盐类水解规律,(5)验证假说:测定醋酸铵、碳酸铵溶液的ph。两种教法比较,都按探究思路组织教学,但探究程序和体系不同。第一种教法偏于接受性探究,思维的发散控制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这对于落实基础,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学习较为有利,适合于层次不高的学生。第二种教法偏于完全性探究,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在否定与肯定地不断较量中,逐步完成了探究任务,思维量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但对于层次较差的学生不一定有利。

2、处理好证实性实验与证伪性实验,增强探究的体验性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证实性实验外,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证伪性”实验,使学生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因素和问题,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①“否定性实验”证伪,如:S2-、NH4+均能水解,两者能否大量共存?多数学生认为难以共存,因水解相互促进,要生成H2S和NH3,但实验结果证明这一判断是错误的。②用“失败性实验”证伪,如在上苯酚与溴水反应时,故意往稀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边加边振荡,看不到白色沉淀。实验为何失败,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材中可利用的易失败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做银镜实验时滴加氨水过量;证明蔗糖水解产物时,没有用NaoH中和多余的硫酸等等。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以课题组织探究式教学,发挥探究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每步探究让学生先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作用旨在突出一个“导”字,即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在教学中以课题为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整体任务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教师设置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而不代替学生思考;提供信息,补充知识,而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质疑、探究、创新。例如:[提出课题]: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测定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汇总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步骤。[发现问题]:(1)如何做到加入的试剂已“足量”?(2)如何得到纯净的沉淀?(3)干燥沉淀时能不能用烘干的方法?[解决问题]:(1)可以往上层清夜中滴加沉淀剂,判断沉淀是否过量。(2)沉淀称量前必须过滤、洗涤、干燥。(3)BaCO3、MgCO3、AgCl受热要分解,故不能烘干。[总结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以课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没有明显的暗示,释疑解难的过程变成了先试后导的尝试探究,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激励和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欲,使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富有个性。

4、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探究,消除时间空间障碍为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积累方法和经验。我们在内容上选择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进行探究,核心内容的探究点不一定是教材上现成的知识条目,可以是围绕立足基础、针对主干内容提炼过的拓展性知识。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也采用其它方法来跨越探究的时间障碍,解决的对策有:①把两个课时合并到一起来完成探究式教学。②把复杂的探究课分段设计,分解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去完成,放弃它的连续性。③简化课题引入、复习提问等辅助教学,安排其余简单内容课余自学。我们还采用不完全探究的方法,就是可以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学生探究的场所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教师放手让学生课外去自主探究,学生探究的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不限定的场所,也可以是互动的交往空间和协作空间,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总结。

5、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合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我们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 教师引导: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 ,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②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阅读完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应运创设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几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这样一系列紧密联系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会认真地去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而的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

④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在化学课堂上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该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2)、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在学习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时,首先让同学们观察样品,分析H2O2的化学式,并结合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相类似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去推测H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然后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推测结果进行归纳,H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同学们根据推测的性质,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去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在听取完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结果,以及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后,由老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或提出新的研究方案和结论,并共同讨论,以完善实验探究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给同学们留下新的问题,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已经学习了H2O2的一些化学性质,它还有其他化学性质吗?那它的分子结构又是如何?我们工业上如何制备?它有哪些用途?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继续去探究以上问题,可以去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或者通过上网了解相关知识。”(3)、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①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在探究过程中,提问时多采用开放或试探性语言;引导时多用鼓励或协商的语言。例如“你回答得很好,但答案不是固定一种,大家各抒己见,说错了没关系”,“你说得很好,能否阐述自己的理由”等。②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创设真实、生动、有趣、开放的教学情境,精选生活问题,将学习内容融入现实生活的广阔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直观电教媒体,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③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4)、通过师生对话,鼓励学生探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真诚的倾听,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使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都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很远时,也不给予绝对地否定,把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适当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三分钟书香校园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资产并购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