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题库证明题

2024-07-25

离散数学题库证明题(共10篇)

篇1:离散数学题库证明题

离散数学证明题

离散数学证明题:链为分配格

证明设a,b均是链A的元素,因为链中任意两个元素均可比较,即有a≤b或a≤b,如果a≤b,则a,b的最大下界是a,最小上界是b,如果b≤a,则a,b的最大下界是b,最小上界是a,故链一定是格,下面证明分配律成立即可,对A中任意元素a,b,c分下面两种情况讨论:

⑴b≤a或c≤a

⑵a≤b且a≤c

如果是第⑴种情况,则a∪(b∩c)=a=(a∪b)∩(a∪c)

如果是第⑵种情况,则a∪(b∩c)=b∩c=(a∪b)∩(a∪c)

无论那种情况分配律均成立,故A是分配格.一.线性插值(一次插值)

已知函数f(x)在区间的端点上的函数值yk=f(xk),yk+1=f(xk+1),求一个一次函数y=p1(x)使得yk=f(xk),yk+1=f(xk+1),其几何意义是已知平面上两点(xk,yk),(xk+1,yk+1),求一条直线过该已知两点。

1.插值函数和插值基函数

由直线的点斜式公式可知:

把此式按照yk和yk+1写成两项:

并称它们为一次插值基函数。该基函数的特点如下表:

从而

p1(x)=yklk(x)+yk+1lk+1(x)

此形式称之为拉格朗日型插值多项式。其中,插值基函数与yk、yk+1无关,而由插值结点xk、xk+1所决定。一次插值多项式是插值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相应的组合系数是该点的函数值yk、yk+1.例1:已知lg10=1,lg20=1.3010,利用插值一次多项式求lg12的近似值。

解:f(x)=lgx,f(10)=1,f(20)=1.3010,设

x0=10,x1=20,y0=1,y1=1.3010

则插值基函数为:

于是,拉格朗日型一次插值多项式为:

故:

即lg12由lg10和lg20两个值的线性插值得到,且具有两位有效数字(精确值lg12=1.0792).二.二次插值多项式

已知函数y=f(x)在点xk-1,xk,xk+1上的函数值yk-1=f(xk-1),yk=f(xk),yk+1=f(xk+1),求一个次数不超过二次的多项式p2(x),使其满足,p2(xk-1)=yk-1,p2(xk)=yk,p2(xk+1)=yk+1.其几何意义为:已知平面上的三个点

(xk-1,yk-1),(xk,yk),(xk+1,yk+1),求一个二次抛物线,使得该抛物线经过这三点。

1.插值基本多项式

有三个插值结点xk-1,xk,xk+1构造三个插值基本多项式,要求满足:

(1)基本多项式为二次多项式;(2)它们的函数值满足下表:

因为lk-1(xk)=0,lk-1(xk+1)=0,故有因子(x-xk)(x-xk+1),而其已经是一个二次多项式,仅相差一个常数倍,可设

lk-1(x)=a(x-xk)(x-xk+1),又因为

lk-1(xk-1)=1==>a(xk-1-xk)(xk-1-xk+1)=

1得

从而

同理得

基本二次多项式见右上图(点击按钮“显示Li”)。

2.拉格朗日型二次插值多项式

由前述,拉格朗日型二次插值多项式:

p2(x)=yk-1lk-1(x)+yklk(x)+yk+1lk+1(x),p2(x)

是三个二次插值多项式的线性组合,因而其是次数不超过二次的多项式,且满足:

p2(xi)=yi,(i=k-1,k,k+1)。

例2已知:

xi101520

yi=lgxi11.17611.3010

利用此三值的二次插值多项式求lg12的近似值。

解:设x0=10,x1=15,x2=20,则:

故:

所以

7利用三个点进行抛物插值得到lg12的值,与精确值lg12=1.0792相比,具有3位有效数字,精度提高了。

三、拉格朗日型n次插值多项式

已知函数y=f(x)在n+1个不同的点x0,x1,…,x2上的函数值分别为

y0,y1,…,yn,求一个次数不超过n的多项式pn(x),使其满足:

pn(xi)=yi,(i=0,1,…,n),即n+1个不同的点可以唯一决定一个n次多项式。

1.插值基函数

过n+1个不同的点分别决定n+1个n次插值基函数

l0(x),l1(x),…,ln(X)

每个插值基本多项式li(x)满足:

(1)li(x)是n次多项式;

(2)li(xi)=1,而在其它n个li(xk)=0,(k≠i)。

由于li(xk)=0,(k≠i),故有因子:

(x-x0)…(x-xi-1)(x-xi+1)…(x-xn)

因其已经是n次多项式,故而仅相差一个常数因子。令:

li(x)=a(x-x0)…(x-xi-1)(x-xi+1)…(x-xn)

由li(xi)=1,可以定出a,进而得到:

2.n次拉格朗日型插值多项式pn(x)

pn(x)是n+1个n次插值基本多项式l0(x),l1(x),…,ln(X)的线性组合,相应的组合系数是y0,y1,…,yn。即:

pn(x)=y0l0(x)+y1l1(x)+…+ynln(x),从而pn(x)是一个次数不超过n的多项式,且满足

pn(xi)=yi,(i=0,1,2,…,n).例3求过点(2,0),(4,3),(6,5),(8,4),(10,1)的拉格朗日型插值多项式。

解用4次插值多项式对5个点插值。

所以

四、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截断误差

我们在上用多项式pn(x)来近似代替函数f(x),其截断误差记作

Rn(x)=f(x)-pn(x)

当x在插值结点xi上时Rn(xi)=f(xi)-pn(xi)=0,下面来估计截断误差:

定理1:设函数y=f(x)的n阶导数y(n)=f(n)(x)在上连续,y(n+1)=f(n+1)(x)

在(a,b)上存在;插值结点为:

a≤x0

pn(x)是n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则对任意x∈有:

其中ξ∈(a,b),ξ依赖于x:ωn+1(x)=(x-x0)(x-x1)…(x-xn)

证明:由插值多项式的要求:

Rn(xi)=f(xi)-pn(xi)=0,(i=0,1,2,…,n);

Rn(x)=K(x)(x-x0)(x-x1)…(x-xn)=K(x)ωn+1(x)

其中K(x)是待定系数;固定x∈且x≠xk,k=0,1,2,…,n;作函数

H(t)=f(t)-pn(t)-K(x)(t-x0)(t-x1)…(t-xn)

则H(xk)=0,(k=0,1,2,…,n),且H(x)=f(x)-pn(x)-Rn(x)=0,所以,H(t)在上有n+2个零点,反复使用罗尔中值定理:存在ξ∈(a,b),使;因pn(x)是n次多项式,故p(n+1)(ξ)=0,而

ωn+1(t)=(t-x0)(t-x1)…(t-xn)

是首项系数为1的n+1次多项式,故有

于是

H(n+1)(ξ)=f(n+1)(ξ)-(n+1)!K(x)

得:

所以

设,则:

易知,线性插值的截断误差为:

二次插值的截断误差为:

下面来分析前面两个例子(例1,例2)中计算lg12的截断误差:

在例1中,用lg10和lg20计算lg12,p1(12)=1.0602,lg12=1.0792

e=|1.0792-1.0602|=0.0190;

估计误差:f(x)=lgx,当x∈时,2

篇2:离散数学题库证明题

1.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列等值式:

(1)┐(PQ)(P∨Q)∧┐(P∧Q)

(2)(P∧┐Q)∨(┐P∧Q)(P∨Q)∧┐(P∧Q)

证明:(1)

┐(PQ)

┐((P→Q)∧(Q→P))

┐((┐P∨Q)∧(┐Q∨P))

(P∧┐Q)∨(Q∧┐P)

(P∨Q)∧(P∨┐P)∧(┐Q∨Q)∧(┐P∨┐Q)

(P∨Q)∧┐(P∧Q)

(2)

(P∧┐Q)∨(┐P∧Q)

(P∨┐P)∧(P∨Q)∧(┐Q∨┐P)∧(┐Q∨Q)

(P∨Q)∧┐(P∧Q)

2.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1)前提:(PQ)(RS),(QP)R,R

前提:PQ。

(2)前提:Q →P, Q  S , S  M , M∧R前提:结论:P∧Q

(3)前提:P →(Q → R), S → P , Q

结论:S →R(4)前提:(P∨Q)→(R∧S),(S∨M)→ U结论:P →U(5)前提:P →┐Q,┐R∨Q ,R∧┐S

结论:┐P(6)前提:P∨Q,P →R, Q → S结论:R∨S

证明:(1)

① R前提引入

②(QP)R前提引入

③ QP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 RS①附加规则

⑤ (PQ)(RS)前提引入

⑥ PQ④⑤拒取式

⑦(PQ)(QP)③⑥合取规则

⑧ PQ⑦置换规则

(2)

① M∧R前提引入

② M①化简规则

③ S  M前提引入

④(S → M)∧(M → S)③置换

⑤ M → S④化简规则

⑥ S② ⑥假言推理

⑦ Q  S前提引入

⑧(S → Q)∧(Q → S)⑦ 置换

⑨ S → Q⑧化简规则

⑩ Q⑥ ⑨假言推理

(11)Q →P前提引入

(12)P

(13)P∧Q

(3)

① S → P

②S

③ P

④ P →(Q → R)

⑤ Q → R

⑥ Q

⑦ R

(4)

① P

② P∨Q

③(P∨Q)→(R∧S)

④ R∧S

⑤ S

⑥ S∨M

⑦(S∨M)→ U

⑧ U

(5)

① P

② P →┐Q

③ ┐Q

④ ┐R∨Q

⑤ ┐R

⑥ R∧┐S

⑦ R

⑧ R∧┐R

(6)⑩(11)假言推理⑩(12)合取前提引入附加前提引入① ②假言推理 前提引入③④ 假言推理前提引入⑤⑥假言推理附加前提引入①附加规则前提引入②③ 假言推理④化简规则⑤附加规则前提引入⑥ ⑦假言推理结论否定引入前提引入① ②假言推理前提引入③④析取三段论前提引入⑥化简规则⑤⑦合取

① ┐(R∨S)结论否定引入

② ┐R∧┐S①置换规则

③ ┐R②化简规则

④ P →R前提引入

⑤ ┐P③④拒取

⑥ ┐S②化简规则

⑦ Q → S前提引入

⑧ ┐Q⑥ ⑦拒取

⑨ ┐P∧┐Q⑤⑧合取

⑩ ┐(P∨Q)⑨置换规则

(11)P∨Q前提引入

(12)┐(P∨Q)∧(P∨Q)⑨11 合取

3.在命题逻辑中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1)如果今天是星期六,我们就要到颐和园或圆明园去玩。如果颐和园游人太多,我们就不到颐和园去玩。今天是星期六。颐和园游人太多。所以我们到圆明园玩。

(2)明天是晴天,或是雨天;若明天是晴天,我就去看电影;若我看电影,我就不看书。所以,如果我看书,则明天是雨天。

(3)如果小王是理科学生,他必学好数学;如果小王不是文科生,他必是理科生;小王没学好数学。所以,小王是文科生。

解:(1)首先将命题符号化:

设P: 今天是星期六;Q: 我们到颐和园去玩;R:我们到圆明园去玩;S:颐和园游人多。

前提:P →(Q∨R), S → ┐Q , P , S

结论:R证明:

① ②假言推理

④ P前提引入

⑤ P →(Q ∨ R)前提引入⑥ Q ∨ R④⑤假言推理 ⑦ R③⑥析取三段论

(2)首先将命题符号化:令P:明天是晴天,Q:明天是雨天,R:我看电影,S:我看书。① S → ┐Q前提引入②S前提引入③ ┐Q

前提:P∨Q, P→R, R→┐S

结论: S→Q

证明:

① S

② R→┐S

③┐R

④ P→R

⑤ ┐P

⑥ P∨Q 附加前提引入 前提引入 ①②拒取式 前提引入 ③④拒取式 前提引入

⑦ Q⑤⑥析取三段论

(3)首先将命题符号化:

令P:小王是理科生,Q:小王是文科生,R:小王学好数学。

前提:P→R, ┐Q→P, ┐R

结论:Q

证明:

① P→R

② ┐R

③ ┐P

④ ┐Q→P

⑤ Q

6.证明: 前提引入 前提引入 ①②拒取式 前提引入 ③④拒取式

①A-B=A A∩B=Φ。

②(A-B)-C =(A-C)-(B-C)

证明:①

必要性。假设A∩B≠Φ,必有x属于A∩B,则x属于A同时属于B,即x属于A但是x不属于A-B。与A-B=A矛盾。

充分性。显然A-BA。任取x∈A,则如果x属于B,则x属于A∩B,与A∩B=Φ矛盾。因此x必不属于B,即x属于A-B。从而证明了AA-B。命题得证。②

∵(A-B)-C =(A∩~B)∩~C

= A∩~B∩~C;

(A-C)-(B-C)

=(A∩~C)∩~(B∩~C)

=(A∩~C)∩(~B∪C)

=(A∩~C∩~B)∪(A∩~C∩C)

=(A∩~C∩~B)∪Φ

= A∩~B∩~C.∴(A-B)-C =(A-C)-(B-C)

7.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试证: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R2R,其中R2表示RR。

(1)设R传递,(x,y)∈R2,t∈A使

∈R(因为R2=R R)

∵R传递 ∴∈R

∴R2 R

(2)设R2R,若∈R

∈R2,∵R2 R,∴∈R。即R传递。

8.设A是集合,R1,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

若R1,R2是自反的和对称的,则R1R2也是自反的和对称的。

证明:

(1)∵ R1,R2是A上的自反关系

∴ IAR1IAR2

∴IAR1R2

∴ R1R2是A上的自反关系

又∵ R1,R2是A上的对称关系

∴ R1R11R2R21

篇3:离散数学题库证明题

问题已知a>0, b>0, 且a+b=1.求证:

思路一从结论逆行考虑问题, 去寻觅结论成立的一些条件, 往往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要证原式, 即证4 (ab) 2+4 (a2+b2) -25ab+4≥0, 又由a>0, b>0, a+b=1, 即证4t2-33t+8≥0, 即证或t≥8 (舍) .易知显然成立, 从而得证.

思路二“作差”后因式分解比较与0的大小.

思路三“作差”后分离常量.

法1“作差”法.

法2 基本不等式法之一.

t+2t=t+116t+3116t2t116t+1516t12+15164=334.

法3 基本不等式法之二.

t+2t=32t+2t-31t232t2t-31t28-314334.

点评 法4比法3更为简洁.

法4 考察结论“对号函数y=t+kt (t>0, k>0) (0, k]上单调递减, 在[k, +) 上单调递增”.

∵函数f (t) =t+2t (0, 14]上单调递减,

f (t) 14+8=334.

法5 求导法.

f (t) =t+2tt (0, 14].

求导:f (t) =4t2-2t2<0, 则函数f (t) 在 (0, 14]上单调递减, f (t) 14+8=334.

思路四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命题的证明.

法6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

m=t+2tt (0, 14].作g (t) =t2-mt+2, 则函数g (t) 在 (0, 14]上至少有一个实根, 从而可得m334.

法7 联想直线斜率的结构式.

m=t2- (-2) t-0=ΚAΜt (0, 14], 其中A (0-2) , M (t, t2) , 则动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y=x2的一段弧y=x20<x14.由数形结合, 可得m334.

思路五 对T直接化简变形.

Τ=a2b2+a2+b2+1ab=a2b2+ (a+b) 2-2ab+1ab=ab+2ab-2=t+2t-2.

利用以上对不等式①的证明的任一方法均可.

思路六 由“t14”朝着“目标式”步步逼近.

t141-t1-14=34 (1-t) 2916 (1-t) 2+12516

, 又由1t4, 故 (1-t) 2+1t254

∴命题成立.

思路七 考虑问题条件的转化.通过“均值换元”“三角换元”达到减元的目的.

法8 均值换元.

a=12+tb=12-t|t|<12, 则有Τ= (a2+1) (b2+1) ab=t4+32t2+251614-t2251614=254.

法9 三角换元.

a=sin2θb=cos2θθ (0, π2) Τ=sin4θ+cos4θ-2sin2θcos2θ+24sin22θ= (4-sin2θ) 2+164sin22θ.sin22θ14-sin22θ4-1=3.4-2sin22θ+1625.1sin22θ14

(4-sin22θ) 24sin22θ254命题成立.

点评 各种思路和方法间不是相互孤立的.

等的关系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和统一美, 不等关系则如同仙苑奇葩呈现出了数学的奇异美.等与不等形影不离, 存在着概念上的亲缘关系, 是中学数学中最广泛、最普遍的关系.

摘要:不等式的证明, 方法灵活多样, 是高考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题型, 也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之一.本难点着重培养学生数学式的变形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面对这类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本文就一道高考题给出了一些解题的思路, 以供参考.

篇4:议论文不是数学证明题

各位看官,《老残游记新编》主打篇目“近年目睹作文之怪现状”——遍观议论,文将不文。乍看观点鲜明,实例丰富,洋洋洒洒,论证有力,齐整有序,而至滴水不漏;再看结构呆板,数学模式,死守步骤,干瘪无味,套路刻意,实为简单肤浅。且劝诸生: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都是有心人,作文不是纯粹证明,思维不可浅尝辄止,有我有感手写我心,多想心思拓展引申。文之为文,有情有魂!

【考纲概述】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论据充实。因此有些老师和同学据此得出一个写作公式:论据1+论据2+论据3=观点。这样,就把议论文当成数学证明题了。

走在最前,落于最后

不要总羡慕那些站立云端之上的人,其实站得太高更容易跌落,他们害怕跌落;不要总轻视最底层的人,他们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说,世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端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的人。

一条犹如长龙的队伍,第一个人很快地就买到了物品,而最后一个在焦急不安中等待着。第一个之所以能是第一,说明他必须比其他人来得更加早,他害怕,他担心:“我会不会是第一个?不是怎么办?”最后一个人痛苦地等待,他也害怕,他也担心:等轮到他了是否还会有;轮到他了是不是变凉了,变烂了,变质了。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美国一直在围堵中国,企图阻碍中国的发展。美国为什么这样做?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站立云端。但美国又处在痛苦之中,他自己被中国超越,因此总是处处提防着中国,与中国为敌,甚至叫嚣“中国威胁论”。而非洲一些国家因历史原因,在世界队伍中,落于最后。他们处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忍受着饥饿、寒冷、疾病等一系列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身处云端,走在最前,便就幸福,便就没有痛苦吗?不,他们最为痛苦,因为他们害怕跌落,害怕自己领先的位置被人取代。落于最后的人就无忧虑吗?不,他们最为痛苦,因为他们忍受着种种苦难,承受着最为巨大的压力,被忽略,被轻视。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莫过于此:身处云端,害怕跌落;落于最后,压力巨大。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啊,相煎何太急!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死后,曹丕子承父业,建立魏国,正所谓“最前面的人”。曹丕却处在痛苦中,害怕兄弟夺权,便命曹植作七步诗,若作不出来,便要杀他。至亲兄弟却如此,不就是因为曹丕身处云端,害怕跌落吗?身处云端并不幸福,甚至最为痛苦。害怕跌落,因为不知道下面是不是无底深渊。

好比学生,第一名的人总是害怕被超越,虽然第一总会喜悦,但也最为痛苦;最后一名的人得面对家长、老师,在巨大的压力中痛苦徘徊。世界上最为痛苦的两种人:第一名、最后一名。

大雁南飞,带头的大雁会时刻担心后面的一群大雁是否都能跟上;最后一只会害怕跟不上,迷了路,回不了家。群雁南飞:二雁最苦,第一与最后。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便是身处云端的人,他们害怕跌落;落于最后面的人,他们承受巨大压力。所谓“最穷人”与“最富人”。“最穷人”每天都在忧虑生活问题:“下一顿呢?下一顿怎么办?”最富人每天都在担心:“钱藏哪儿?被偷了怎么办?”

不要落于最后,要勇往直前;不要担心跌落,云端之上风景未必最好。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两种人:走在最前,落于最后。走在最前的人跌落也没关系,沿途风光无限。

[范文解析]

本文开篇提出论点: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是世上最痛苦的人。然后罗列众多自然的、社会的、中国的、外国的、现在的、过去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最后重申观点,仅此而已。显然,本文除了证明“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是世上最痛苦的人”这个观点之外,没能给读者提供有益的人生启示。只是为证明而证明,像是在解答一道数学证明题。这是对议论文写作的一种误解。

我们写文章,特别是写议论文,不仅要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更重要的是在论证观点的同时,对读者进行规劝引导,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人生启示。

[范文例举]

走在最前,落于最后

有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另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可是,我并不认为走在最后面的人最痛苦。

生活速度的加快逼着我们加快脚步,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试着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压力呢?何为压力?不过是人与人相比,落后的那个人感受到的痛苦。生活那么美好,他们仅仅因为走在别人后面而选择了最愚蠢的方法;如果他们愿意用乐观的心态面对落后,那么将会有多少家庭可以继续快乐的日子。为什么总要争第一呢?走在最后的人也有一鸣惊人的机会。别为你的落后感到痛苦,落后只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前进。

古人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难道失败的人就是最痛苦的人吗?不,看看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吧。几百年前,史蒂芬将他发明的火车在轨道上试行时,当时一辆马车的速度都能超过火车,于是人们认为史蒂芬的火车只是一堆烂铁,可史蒂芬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他并不为失败而感到痛苦。在他的努力下,高速火车终于问世。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当时的马车早已不见踪影。试想:如果当时的史蒂芬为自己的落后感到失望、痛苦,也许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高铁了。

走在最后的人未必痛苦,人生总是要面对各种失败,如果只是因为一次失败而痛苦,因为走在最后而痛苦,我们的人生岂不少了很多乐趣?落后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前进。

时间会忘记很多人,但是时间不会忘记那些蓄势待发的人。作为一名歌手,朴树的歌真是少之又少:10年前的一张专辑和一首《平凡的路》。整整相距10年,10年中,朴树应当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可他并不为此感到痛苦,而是蓄势待发,等待那个不平凡的《平凡的路》。落后的人也许是个幸福的人,未必是痛苦的人。走在最后,也许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落后是常有的,有时候走在最后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现在正走在最后,请不要痛苦,作一个乐观的人,蓄势待发,等待着一鸣惊人。

[范文解析]

本文作者论证观点时,不是为证明而证明,而是给了读者几个启示,比如,“落后只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前进”和“落后是常有的,有时候走在最后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现在正走在最后,请不要痛苦,作一个乐观的人,蓄势待发,等待着一鸣惊人”等句充满了人生教益。

[类文生成]

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有启发性。那种为说理而说理、心中没有读者的议论文,既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启发性;其次要有现实性,所谓现实性就是在论证完观点后,一定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要脱离现实生活,空说道理。比如一篇《人生的“出”与“入”》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论证完数学家“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这一观点后,进一步引申“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有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这种引申说理的写法会使读者得到启发和教育。

[有感写作]

请以“逼,然后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切忌当成数学证明题。

篇5:离散数学证明题解题方法

1、定义和定理多。

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定义上面的逻辑推理学科。因而对概念的理解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核心。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实体则是大量的定理和性质。

●证明等价关系:即要证明关系有自反、对称、传递的性质。

●证明偏序关系:即要证明关系有自反、反对称、传递的性质。(特殊关系的证明就列出来两种,要证明剩下的几种只需要结合定义来进行)。

●证明满射:函数f:XY,即要证明对于任意的yY,都有x

或者对于任意的f(x1)=f(x2),则有x1=x2。

●证明集合等势:即证明两个集合中存在双射。有三种情况:第一、证明两个具体的集合等势,用构造法,或者直接构造一个双射,或者构造两个集合相互间的入射;第二、已知某个集合的基数,如果为א,就设它和R之间存在双射f,然后通过f的性质推出另外的双射,因此等势;如果为א0,则设和N之间存在双射;第三、已知两个集合等势,然后再证明另外的两个集合等势,这时,先设已知的两个集合存在双射,然后根据剩下题设条件证明要证的两个集合存在双射。

●证明群:即要证明代数系统封闭、可结合、有幺元和逆元。(同样,这一部分能够作为证明题的概念更多,要结合定义把它们全部搞透彻)。

●证明子群:虽然子群的证明定理有两个,但如果考证明子群的话,通常是第二个定理,即设是群,S是G的非空子集,如果对于S中的任意元素a和b有a*b-

1是的子群。对于有限子群,则可考虑第一个定理。

●证明正规子群:若是一个子群,H是G的一个子集,即要证明对于任意的aG,有aH=Ha,或者对于任意的hH,有a-1 *h*aH。这是最常见的题目中所使用的方法。●证明格和子格:子格没有条件,因此和证明格一样,证明集合中任意两个元素的最大元和最小元都在集合中。

图论虽然方法性没有前几部分的强,但是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最长路径法、构造法等等 下面讲一下离散证明题的证明方法:

1、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一种证明的方法,它通常用作证明某一类东西具有相同的性质,或者符合某一些性质必定是某一类东西。

直接证明法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从已知的条件来推出结论,即看到条件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怎么可以推出结论,则可以先从已知条件按照定理推出一些中间的条件(这一步可能是没有目的的,要看看从已知的条件中能够推出些什么),接着,选择可以推出结论的那个条件继续往下推演;另外一种是从结论反推回条件,即看到结论的时候,首先要反推一下,看看S,则X,使得f(x)=y。●证明入射:函数f:XY,即要证明对于任意的x1、x2X,且x1≠x2,则f(x1)≠f(x2);

从哪些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这一步也可能是没有目的的,因为并不知道要用到哪个条件),以此类推一直到已知的条件。通常这两种思路是同时进行的。

2、反证法

反证法是证明那些“存在某一个例子或性质”,“不具有某一种的性质”,“仅存在唯一”等的题目。

它的方法是首先假设出所求命题的否命题,接着根据这个否命题和已知条件进行推演,直至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则认为假设是不成立的,因此,命题得证。

3、构造法

证明“存在某一个例子或性质”的题目,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假设不存在这样的例子和性质,然后推出矛盾,也可以直接构造出这么一个例子就可以了。这就是构造法,通常这样的题目在图论中多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题目其实也是本类型的题目,只不过比较隐蔽罢了,像证明两个集合等势,实际上就是证明“两个集合中存在一个双射”,我们即可以假设不存在,用反证法,也可以直接构造出这个双射。

4、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题目,而且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以递推。作这一类型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所要归纳内容的选择。

学习离散数学的最大困难是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在离散数学中,假设让你解一道题或证明一个命题,你应首先读懂题意,然后寻找解题或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当你相信已找到了解题或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你必须把它严格地写出来。一个写得很好的解题过程或证明是一系列的陈述,其中每一条陈述都是前面的陈述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的。仔细地写解题过程或证明是很重要的,既能让读者理解它,又能保证解题过程或证明准确无误。一个好的解题过程或证明应该是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表述简洁的。针对这一要求,在讲课中老师会提供大量的典型例题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在学习离散数学中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多学、多看、认真分析讲课中所给出的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再加上多练,从而逐步得到解决。在此特别强调一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结论,是学好离散数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同学们要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忆和理解所有这些基本定义和定理。

学好高数=基本概念透+基本定理牢+基本网络有+基本常识记+基本题型熟。数学就是一个概念+定理体系(还有推理),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比如说极限、导数等

再快乐的单身汉迟早也会结婚,幸福不是永久的嘛!

爱就像坐旋转木马,虽然永远在你爱人的身后,但隔着永恒的距离。

篇6:离散数学证明方法有哪些

康托尔在1874年和1891年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实数集是不可数集。其中1891年所用的方法更加为人所熟知,又被称为对角线法。证明发表之后,这种方法在数理逻辑中获得广泛应用。

对角线法证明实数集不可数的大致思路如下:显然实数集不是有限集。反设实数集和自然数集之间存在一个双射,设自然数0对应的实数是a0,1对应实数a1,2对应a2,……i对应ai。注意任意实数可以地表示为不以无限多个9结尾的十进制小数,可设aij为ai小数点后的第j+1位。

篇7:数学证明题格式

数学证明题格式

∵什么平行于什么

∴∠=∠

或∠+∠=180°

∵∠等于∠或∠+∠=180°

∴什么平行什么

这些是简单的。

如果有一些复杂,都是这种格式,但要加多几步

∵两直线平行(已知)

∴∠X=∠Y(两只线平行,内错角(或同位角)相等)

或者是∠X+∠Y=180(两只线平行,筒旁内角互补)

: 怎么会用汉字表示呢,要用几何语言。比如两直线平行要写成a//b

我知道啊 只是一开始LZ没告诉得太详细

a平行b(符号不打了)

∴∠X=∠Y(两只线平行,内错角(或同位角)相等)

或者是∠X+∠Y=180(两只线平行,筒旁内角互补)

3

就是不知道怎么区分这两种证明格式:

1 当 时,满足 。。 并证明

回答时好像要把该满足的内容当做条件证明

2 试探究 。。。。。。。。同上

怎么回答时就要自己在草稿本上算出当 时,然后把它作为条件 得到满足 的结论

可能表达错了

反正就是 一种要把内容当条件 一种要算出条件 证明内容这个结论

4

证:【需要证的】

∵【从题目已知条件找】(已知)

∴【从上一步推结论】(定理)

……(写上你所找的已知条件然后推出结论进行证明,最好“∴”后面都标上所根据的定理)

∴【最终所证明的】

5

首先肯定是先写上“证明”二字。然后根据所问问题一问一问证明(注意:因为,所以),因为就:摆出条件,所以:就得出结果。这个你可以买点参考书之类的`资料看看,注意他们的格式,好好自习的学学吧!祝你好运哦!

6

1 当 xx 时,满足 。。 是以xx为条件,做出答案。。

2 试探究 。。。。。。。。 是以。。。。。。。。。为条件,做出答案

证:【需要证的】

∵【从题目已知条件找】(已知)

∴【从上一步推结论】(定理)

……(写上你所找的已知条件然后推出结论进行证明,最好“∴”后面都标上所根据的定理)

∴【最终所证明的】

7

角边角

边角边

边边边

等 证明全等三角形

y=kx+b

y=ax+bx+c

将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 k b或a b c

继续追问:

SSS、AAS、SAS、HL、ASA。这些那么简单,不用了。

我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题目来解或证明这2个三角形全等的格式

例如:因为....

篇8:《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探讨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方法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关系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它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缜密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因此, 研究如何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离散数学产生了兴趣, 才会主动去学习, 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 第一次课都是很重要的, 往往决定了学生能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离散数学的第一次课上, 教师应该介绍离散数学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过程, 而集合论作为离散数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首先讲述下面这个小故事.

这是《堂吉诃德》中的一个故事: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萨跑到一个小岛上, 成了这个岛的国王.他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到达这个岛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果回答对了, 就允许他在岛上游玩, 而如果答错了, 就要把他绞死.对于每一个到岛上来的人, 或者是尽兴地玩, 或者是被吊上绞架.有多少人敢冒死到这岛上去玩呢?一天, 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来了, 他照例被问了这个问题, 而这个人的回答是:“我到这里来是要被绞死的.”请问桑乔·潘萨是让他在岛上玩, 还是把他绞死呢?如果应该让他在岛上游玩, 那就与他说“要被绞死”的话不相符合, 这就是说, 他说“要被绞死”是错话, 既然他说错了, 就应该被处绞刑.但如果桑乔·潘萨要把他绞死呢?这时他说的“要被绞死”就与事实相符, 从而就是对的, 既然他答对了, 就不该被绞死, 而应该让他在岛上玩.小岛的国王发现, 他的法律无法执行, 因为不管怎么执行, 都使法律受到破坏.他思索再三, 最后让卫兵把他放了, 并且宣布这条法律作废.

通过这个故事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朴素集合论中的悖论, 而且让学生们知道离散数学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定义和定理, 还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关的, 从而让学生在第一堂课就对离散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适当选择教学内容

《离散数学》是一门相对于“连续数学”而命名的数学分支, 它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数学分支, 主要有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和图论几大部分, 这些知识点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但是又自成体系, 每一部分都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来进行教学.近年来所出版的一些教材又加入了离散概率等内容,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各学校在不断地缩减离散数学课程的学时数.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该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应进行更新, 修正有些教材的知识面过大、难度过深的教学安排, 以便更适合我们的教学对象, 收效较好;其次添加实际应用教学, 在教学中添加若干上机编程题、设计题和学科论文等训练内容, 使学生加深对离散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基本方法和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定理的证明和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如数理逻辑中的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推理方法、关系论中的几种关系、函数映射中的方法, 等等.

三、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离散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强而且内容多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 一般通过板书向学生传授, 其输出量比较低, 常常会受到板面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 在此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 不利于讲解和提问互动, 学生会难以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传递的信息量大, 速度快, 课前制作的课件可以节省上课板书时间, 把概念之间的联系以结构图的形式给出, 知识点清晰, 框架清楚, 易于学生记忆, 但在解题时不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要适当地把板书形式和多媒体形式教学结合起来, 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推导等叙述性内容, 采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例题的演算等思维性内容, 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 一步步推导, 展示数学思维的全过程.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保证了上课时间的充分利用, 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一种“看电影”的状态, 很受学生的欢迎.

另外,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立离散数学教学网站, 网站将包括以下内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师队伍、电子教案、学生自测系统、习题库、网上答疑、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录像等.另外本着方便学生的目的, 网站还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外文资料和电子图书, 以及方便学生考研的模拟试题和各高校历年考题.

参考文献

[1]刘叙华, 虞恩蔚, 姜云飞.离散数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3.

[2]屈婉玲, 耿素云, 张立昂.离散数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何中胜.离散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5) :107-109.

[4]王伟静, 彭慧伶.离散数学课程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8) :150.

篇9: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教学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提高质效

提及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不少学生就头皮发麻,找不到思路,面对各种各样的图形和线条就犯晕,几乎束手无策,更不用说作出精确的辅助线了;有的学生则是风风火火地写了满满一张纸,仔细一看,逻辑混乱,不知所云;还有的学生步骤简单,跳跃幅度大,因果关系没有整理清晰,关键步骤没有写清楚便匆匆得到要证明的结论,多多少少有些滥竽充数的嫌疑,自然也就拿不到证明题的完整分数了。 对于数学教师来讲,初中几何证明题也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似乎在教学中花了不少的力气,但还是有不少的学生对几何证明题的掌握程度无法令人满意,达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如何針对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几何证明题的教学效果,我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尊重教材

苏教版初中数学几何教材中,有几个重点环节,如平行线、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相似图形等,这些章节的知识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证明题可供考查。 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证明题,一般来说难度不小,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知识的初中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要抓好这部分证明题的教学,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尊重教材。

教材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根源。 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例题,这些例题几乎可以涵盖初中几何所有的知识点,可以说,把教材上的例题讲通讲透,学生能完全消化教材的例题,应该说学生就可以解决百分之八十的基本证明题。 现实状况下,有些几何教师对证明题的讲解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没有什么值得仔细讲、反复讲的,尽快讲完直接进入课后练习。 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我认为教材上的例题,至少要到边到角地讲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务,第一遍是让学生大致了解题目要求证明的结论和题目提供的条件;第二遍是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给定的条件和现有的定理逐步得到要证明的结论,第三遍则是让学生做好细节上的处理工作。

二、做好细节的规范书写

初中几何证明题有着严谨的格式要求,证明题的书写还需要思路明确、步骤清晰、过程精练,这样的证明过程才能得到更高的评价。 教学实际中,通常遇到学生证明步骤烦琐,证明格式不规范,箭头指来指去,看得头晕眼花,不少数学老师对此大为光火。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做得到位,做得细心。

有的数学教师对于证明题示例的细节上把握不够,他们认为只要我能把证明思路、关键的步骤给学生演示一下就够了,至于其他的地方,没有必要过于苛求。 比如在板书的过程中,有的为了赶进度,图简单省事,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证明步骤一笔带过,有的书写不够规范,有的字迹过于潦草,黑板上箭头指来指去,如同一幅军事作战指挥图,学生看起来很累,也很容易产生歧义。

如果教师是这种教学心态,那么也无法搞好几何证明题教学工作的,首先几何证明题本身就是一个严谨、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没有做好细节自然就漏洞百出,所以,要充分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为学生做好细节示范。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果教学时间不是很充足,宁愿放弃示范也不能匆匆了事,一定要把握细节,注意火候,只有我们自己做得足够好,才能理直气壮对学生提要求。

三、抓好强化训练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教学,离不开强化训练。 这种强化训练既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要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性。 比如,在三角形、多边形和圆这些章节的几何证明题中,有不少的题目要求学生作辅助线,不然难以解答。

要能准确作出辅助线,并熟练地运用各种定理来证明几何题,就需要平时进行一定量的强化训练。 这种强化训练一定不能走入了题海的误区,训练的题目最好是由老师提前把关,量不能太大、太复杂让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我认为以书本上的例题为参考,适当提高点难度为宜。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堂课专门训练如何作辅助线,只要作出了辅助线,我们不要求学生完完整整地书写出整个证明过程,但要注意作出辅助线后续的工作,防止学生误打误撞,只要求他们说出证明的思路就可以进入下一题了。

通过一定量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学生面对各种看似复杂的图形问题,能凭着直觉作出精确的辅助线,作出了辅助线之后解题的思路也就渐渐呈现出来,能较大幅度提高证明题的解题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作为数学教师要抓好教材例题的讲解,教学上遇到困难及时带领学生回归教材,多多少少能获得启发和提示。 同时也要端正教学心态,在板书和示范上尽量做细做实,切忌一笔带过,草草了事。最后要以一定量的题目及时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和定理的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几何证明题的教学质效。

篇10:初二数学证明题

初二数学证明题

1、如图,AB=AC,∠BAC=90°,BD⊥AE于D,CE⊥AE于E.且BD>CE

,证明BD=EC+ED

.解答:证明:∵∠BAC=90°,CE⊥AE,BD⊥AE,

∴∠ABD+∠BAD=90°,∠BAD+∠DAC=90°,∠ADB=∠AEC=90°.

∴∠ABD=∠DAC.

又∵AB=AC,

∴△ABD≌△CAE(AAS).

∴BD=AE,EC=AD.

∵AE=AD+DE,

∴BD=EC+ED.

2、△ABC是等要直角三角形。∠ACB=90°,AD是BC边上的中线,过C做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AD于点F,求证∠ADC=∠BDE

解:作CH⊥AB于H交AD于P,

∵在Rt△ABC中AC=CB,∠ACB=90°,

∴∠CAB=∠CBA=45°.

∴∠HCB=90°-∠CBA=45°=∠CBA.

又∵中点D,

∴CD=BD.

又∵CH⊥AB,

∴CH=AH=BH.

又∵∠PAH+∠APH=90°,∠PCF+∠CPF=90°,∠APH=∠CPF,

∴∠PAH=∠PCF.

又∵∠APH=∠CEH,

在△APH与△CEH中

∠PAH=∠ECH,AH=CH,∠PHA=∠EHC,

∴△APH≌△CEH(ASA).

∴PH=EH,

又∵PC=CH-PH,BE=BH-HE,

∴CP=EB.

在△PDC与△EDB中

PC=EB,∠PCD=∠EBD,DC=DB,

∴△PDC≌△EDB(SAS).

∴∠ADC=∠BDE.

2

证明:作OE⊥AB于E,OF⊥AC于F,

∵∠3=∠4,

∴OE=OF. (问题在这里。理由是什么埃我有点不懂)

∵∠1=∠2,

∴OB=OC.

∴Rt△OBE≌Rt△OCF(HL).

∴∠5=∠6.

∴∠1+∠5=∠2+∠6.

即∠ABC=∠ACB.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过点O作OD⊥AB于D

过点O作OE⊥AC于E

再证Rt△AOD≌ Rt△AOE(AAS)

得出OD=OE

就可以再证Rt△DOB≌ Rt△EOC(HL)

得出∠ABO=∠ACO

再因为∠OBC=∠OCB

得出∠ABC=∠ABC

得出等腰△ABC

4

1.E是射线AB的一点,正方形ABCD、正方形DEFG有公共顶点D,问当E在移动时,∠FBH的大小是一个定值吗?并验证

(过F作FM⊥AH于M,△ADE全等于△MEF证好了)

2.三角形ABC,以AB、AC为边作正方形ABMN、正方形ACPQ

1)若DE⊥BC,求证:E是NQ的`中点

2)若D是BC的中点,∠BAC=90°,求证:AE⊥NQ

3)若F是MP的中点,FG⊥BC于G,求证:2FG=BC

3.已知AD是BC边上的高,BE是∠ABC的平分线,EF⊥BC于F,AD与BE交于G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离散数学题库证明题】相关文章:

离散数学06-18

大学离散数学07-26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07-09

离散数学集合周记07-09

离散数学一单元04-21

广工离散数学04-22

离散数学期末试卷05-01

离散数学课程总结06-01

离散数学课程小结06-04

离散数学集合周记07-11

上一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讲座下一篇:商标注册申请书填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