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危机

2024-05-30

大学课堂危机(通用8篇)

篇1:大学课堂危机

《教育能改变吗》系列片第六集《大学危机》观后感

在我国教育一直是一个深受众人争议和关注的话题,中国教育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得不说的问题。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必须着重关注的重点。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系列片第六集《大学危机》。

本集以一名2010年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张婷的第一份工作:挑粪工为开始,讲述了几个大学生应聘并签合同在岗任职挑粪工三年的事实引入本集的主题《大学危机》。“大学本该是闪着理想与光辉的所在”这是编剧的一句话,是的,这只是“本该”。现在的大学及大学生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学在不断地扩招而走出来的毕业生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大学投入大量的财政只为了提高学校的基础建设、大学教授不注重学生的教育而是置身于评职称搞科研等现象在现今的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司空见惯。

是什么让那些曾经让多少人钦仰的大学校园变成现在的样子?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多多少少与社会的浮躁气息有关。学校为了利益不断地扩招,但是扩招后却不给于那些扩招专业合理的专业教育,让那些学生处于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境地,学校这种“只管招,不管教”的做法,着实给那些被扩招招进去的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也致使他们的大学四年完全是一个没有目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学习环境。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叫他们毕业后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这无非也是一个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得因素。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经常听到某地斥资多少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闻,结果是钱都投资在了基础建设上,教育的质量却不见改善。我想光光在学校基础建设上大量投入,在人才培养上却心不在焉,这种所谓的“一流大学”如何能培养出优质人才?或许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只会享受生活的“人才”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作为塑建和完善人格及个人思想的关键时期,这种“良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及良好的教导的,原本在大学校园里应该有着一群高素质的教授良师,他们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气息和学术氛围。但是现在的大学教授他们并不是注重学生的培养,而是专攻于名利。他们置身于科研、论文等等应景文章只是为了评上一个称心的职称。我想虽然说学习靠的是自身,但是老师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

这些导致大学危机的问题,其实是可以改善的。这就是教育的改革,大学只教授人知识是不够的,大学需要有一个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想我们需要的不是书面上的文字指示,更要有行动上作为,发扬真正的大学精神,培养真正的杰出人才。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虽然现目前的状况不尽人意,但是我相信在党和国家以及教育界人士的教育改革和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大学教育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大学教育会越来越好。

篇2:大学课堂危机

一.对内处理办法

1.成立专门小组协同公安机关调查血案具体情况,校内相关人员应调查宿舍不正常熄灯的事情并做书面说明

a.对于学生群殴事件要成立专门的处理小组,由校领导带头,由国际学院和体育学院的相关人员成立专门小组处理此事;

b.学校派专人对于宿舍不正常熄灯事件进行调查并给出相关书面说明; c.密切配合医疗、防疫、公安等机构对事故的处理;关注是否还有其它涉案学生,一旦发现,应及时上报校领导和警方人员,学校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尽早向目击者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查清突发事件的原因和经过,并做好调查记录;

d.及时通知涉案学生的家长,做好家长的接待工作,对于李某的家长要给予及时周到的劝慰,并安排进行下一步的关于赔偿等问题的日程;

2.加强学生教育,防止暴力事件再次发生

a.各学院应召开学生会议,对于此事的状况进行澄清,并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b.保卫人员要密切监视校园安全,在校园中增派保安或申请警方帮助,一旦再次发生学生发生打架或群殴事件,知情人员应当立即报告保安,同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辅导员;

c.保安和辅导员在获悉情况后,应当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设法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如有人员受伤,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将伤员送到校医院或市区医院诊治;同时辅导员应当立即将情况向学院分管领导汇报;

d.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将后果严重的学生打架事件,应当在2小时之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e.学院应当在获悉情况后2小时之内报告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f.严格监控学校网站,防止出现有过激言行的帖子出现,一旦发现,立刻删除并对发帖者予以警告。

二.对外处理办法

1.对政府部门领导

当领导前来询问时如实禀报警方和医院传来的最新进展,并欢迎领导视察学校。同时做好各项接待工作。

2.对媒体

篇3:大学课堂危机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涉及英语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每个学生。在很多学校, 它占一个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0%左右, 堪称是大学公共课的巨无霸。实施二十多年的大学英语过级考试 (CET) 对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的重要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使这一门大学的公共必修课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门课程。近几年, 大学英语教学也受到来自校方、学界专家乃至社会的批评。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投入是巨大的, 它涉及的师生人数之多, 所占学分比重之大, 尤其是推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以来, 网络教学设备投入之巨大, 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 然而教学的效果和结果却不能令校方满意。用人单位在抱怨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弱, 学界专家也在批评大学英语教学之费时低效。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 但到毕业时, 整体英语水平没有提高, 甚至是下降的。

当下大学英语课堂出现的危机,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失控或课堂突发事件, 而是传统课堂上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 是传统角色的教师难以应对的新的教学对象,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懈怠状态以及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使大学英语课堂显出的无奈。

二、大学英语课堂危机的成因探析

(一) 教学对象的改变

从2008年起, 大学迎来了“90后”学生群体, 他们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使用的普及而成长起来的。学习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 国内国外, 学生学习的渠道、途径、媒介、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远比课堂精彩。信息时代使“90后”的大学生个性彰显、优势突出。信息的获取方式、速度, 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处理, 他们比教师上手快、理解快、传递快。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获取任何一门课程在其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优质资源点击可得。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形象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 学生英语学习的懈怠

学生英语学习的懈怠是产生英语课堂危机不可忽视的原因。学生产生学习懈怠的原因是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不满意, 而不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束定芳指出,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目标与定位的模糊。

(三) 教师教学科研两难处境的间接推助

大学是集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职能的学术共同体, 首要任务始终是教学。“唯科研独尊”的学术观念使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态严重失衡:全球几乎所有大学的薪酬、奖励和晋升等机制都建立在学者的科研成果之上。为了大学的评估、升格等, 有的学校甚至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 激励教师做科研。与做科研带来的“名利双收”相比, 教学显得是出力不讨好。精力的分散和兴奋点的转移必然会造成教师对教学的轻视和疏离。教师对学术、学科和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学态度, 而课堂正是发生影响的直接通道, 大学英语课堂危机的出现有教师教学与科研窘迫状态的间接推助。

三、课堂危机突围的途径

大学英语教师想获得新生, 就必须从课堂危机中自救、突围。大学英语课堂危机的出现虽然还有诸如校园文化、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因素, 但这些属于教师的不可控因素, 而课堂是教师可控可操作的, 解决课堂危机得从课堂入手。

教师必须改变甚至是颠覆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课堂观。

(一) 把“教学”变成“教学生学”

教育的本意是“抽引”, 教师的职责是设法把学生的智力、潜力抽引和释放出来, 而不是灌输、传授前人或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创设任务, 让学生完成,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英语。没有产生主动学习行动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至多只算得上是低效的学习。有效的英语教学不是教师讲得好, 而是学生学会了。如果英语课堂只是教师在讲, 那只是教师在使用英语, 即使学生听懂了, 也不等于学会了。

(二) 把难题变成研究课题

要从危机中突围, 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颠覆传统的教师观。

英语学习得由学生去完成, 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因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 担心讲不透, 满堂灌还觉得没讲够。结果, 学生失去的是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养成的是依赖。如果一堂课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 尽全尽量地给, 结果往往是原本该由学生自己感悟和总结以及练习的事情都由教师代劳了。对于英语课堂而言, 那只是教师在说英语, 在练英语, 如果学生没有动, 就没有发生有效的学习。国内外语教育专家夏纪梅教授就提出“教师到教室不是来讲课的!”乍一听, 很多教师会接受不了, 因为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彻底颠覆!“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这是很多教育专家的呼声。尤其在知识更新之快、信息获取途径之多的今天, 学生来教室就不是来听教师灌输的现成知识, 而是来展示和分享各自的学习和发现。学生从同伴身上能够学到的更多, 而且学得更好更快。同伴的激励作用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在现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 教师的作用就是协助学生学习, 教师的协同作用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包括协助学生总结和发现所取得的进步。

“危机”对教师来说, 既是困境也是机遇。课堂危机给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如果能够依托课堂谋求专业发展, 那课堂的危机还能促使教师从教学科研两难走向教研相益。

(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资源

学生就是资源, 是丰富的资源。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 全班几十个大脑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教师。笔者在Z大学访学期间全程观摩的一门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商务英语通识课, 完美地展示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利双赢。课程的教学材料选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品的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The Apprentice (翻译为“接班人”) 。该课程开始的三次课为课程导学, 分步骤示范课程的学习、展示、评价方法, 学至第五次课时, 一名来自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就运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统计学的知识, 根据公司总裁Donald Trump头两季选人、用人的标准, 建立了统计学模型Trump Model, 并准确预测到本赛季是一个叫Jessie的队员被淘汰出局。

虽然学生建立的模型可能因样本数受限而达不到完美, 然而, 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挖掘和释放了学生的智慧和学习力。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 获得了超越英语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创造, 诠释了大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善于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这样直接参与的课堂学习, 学生获得了快乐, 收获了成功, 这也是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的重要原则。夏纪梅教授看到当下大学出现课堂危机时呼吁现代教师“要当有利于学生学习力释放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要对学生的才智和无限创意进行激励和保护” 。

(四)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生的田野

当今的很多外语教育大师们大声疾呼“课堂不是教师讲课的地方”, 而是师生共生的田野, 是师生思想共振、智慧碰撞、进行心灵会话的生态园。美国常青藤大学联盟也达成共识:课堂是现在的大师和未来的大师交流的地方。

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信息遍及各个角落, 学生学习的渠道、途径、媒介、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上课讲的、教材所提供的, 学生可以即时现场搜索出来。时代在变, 学生在变, 教师就得与时俱进, 因势利导, 让学生利用这些手段进行任务型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并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汇报。让学生动起来, 学习效果好得多, 而且, 课堂上的表现欲、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能促使学生维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习持久。学生通过劳动成果的展示, 体验和收获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在此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智慧及其成果对教师也会产生令人欣喜的反哺作用。

教师在协助学生学习, 并和学生一起耕耘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 研究解决问题, 获得研究的收获和满足, 真正做到师生共生共赢。课堂不仅是师生共生的田野, 也是教师发展的希望田野。

在学生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在与时俱变之日, 教师必须思变, 与时俱进, 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课堂观、教学观和教师观。出现危机, 唯一的出路就是应对危机, 积极研究和化解危机。解决大学英语课堂危机, 大学英语教师应首当其冲, 积极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和方法, 并从中获得教学研究的原动力, 从而发展和提升自我, 做到教研相益。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的知与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2]杨小芳.新时期师生关系状况的理性审视与重建[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2) :64-67.

[3]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 :87-89.

[4]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R].上海: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

[5]潘金林.现代大学共同体的衰落与重建[J].复旦教育论坛, 2010, (6) :45-50.

篇4:大学课堂危机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危机 研究对策

当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书本教学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课堂需求,很多大学生觉得英语课堂单调、乏味,对大学英语缺少學习的热情,因此选择逃课,上课睡觉等方式进行消极的对待,使大学英语课堂变得没有一点朝气。为此,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思考和反思,找到丧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力的原因,改变现状,实现大学英语的有效性教学。

一、大学英语课堂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讲台前慷慨激昂的讲解着英语知识点,讲台下稀稀疏疏的学生分散着坐在后几排,桌面摆着一本英语书,眼睛盯着手机,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有些闲老师讲课烦得学生还会带上耳机,降低教师对他的“干扰”。教师在讲台前自言自语,没有学生的一点反馈,师生间没有一点交流互动,如同两个世界的人一般,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扰,只为完成自己的“任务”。

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来上课,通过点名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出勤率,降低学生的逃课率。而来上课的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点名,有的学生在教师点完名后就逃走,那些没逃走的也都多数在做自己的事情,对教师讲课等完全没有任何反应。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讲,上课缺少热情,教学手法老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不管不顾,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能够来上课,在课堂上经常为学生播放影片,对于书本知识点简单讲解,非常的不负责任。

二、大学英语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英语课堂存在危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使得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也就导致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并且由于学生对于网络等的娴熟使用,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增加,一些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可能会出现无法解答的尴尬局面,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使教师不再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致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丧失热情;第二,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追平师生关系的平等,尤其很多学校组织的为教师评分等活动,很多教师为了获得好评,降低了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使学生对教师也有一种不屑的心理,这也是导致英语课堂出现危急的原因之一;第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时代已经在改变,教育方式也需要相应的改革,但一些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致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英语,导致学生不断与英语课堂产生距离感,最终排斥英语学习;第四,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目前,很多学校已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此种硬性的要求,使学生们对学习英语兴趣缺缺,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动力。

三、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措施

改善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现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性教学,具体要做到:第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拉近学生与英语学习的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另大学英语课堂充满生机;第二,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大学英语的枯燥乏味,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第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自顾自的讲课,不理会学生,而是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改善。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完成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单调性,解决当前大学生英语课堂存在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石乐.大学英语课堂纠错方式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傅晨露.大学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起因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叶宜生.英语课堂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其教学干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74-78.

篇5: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素质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一直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很多,如社会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对自身定位的误区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急剧下滑等。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从企业角度分析大学生素质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金融危机为背景,深入剖析了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现代企业;大学生素质;大学生就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达到611 万人,双重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岗位多寡成正相关关系。按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大约为1000 万。然而,这1000 万个岗位并不是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据统计,我们国家每年城镇可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大约为2400 万,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为1300 万人。由此可见,供求之间的大缺口导致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虽然风暴眼在美国,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在,任何区域的经济体都不可能隔岸观火、独善其身。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影响将直接导致的是——求职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84.8万增至2006年的413万;而同期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2006年更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公示》)。随着逐年的沉淀,“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是越来越多。然而,除了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大学毕业生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其就业难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招聘需求有所下降。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这一直是获得就业职位的主要途径。而今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确实偏少。除了招聘企业数减少外,有的企业还压缩了进人计划。有的企业如制造业,因形势低迷,企业不仅减掉了招人计划,裁人计划也正在出炉。一些与进出口市场结合得相当密切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因此校园招聘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招聘门槛更高、条件相对“苛刻”。虽然经济有“萧飒”现象,但企业从“人才储蓄”的角度考虑,即使经济再紧缩,网罗校园人才仍是必不可缺的。可是,相对而言,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应届毕业生明显感到的变化。裁人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寒冬”的主要对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员工都易被裁,这类人重回校园求职,也给大学生求职带来不少的冲击。据悉,这些“二次就业”的毕业生,十分看好应届生就业市场。在他们看来,这个市场的用人单位质量高,且需求量大;而相比应届生,他们因为已有了工作经验,更有优势。

3.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刚刚进入实习求职期,就遭全

球经济危机,很多大四学生变得焦虑、易躁。最近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远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

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原因分析

1.社会人口因素催化大学生就业难。人口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因此,社会人口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 年以来一直是高速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所能承载的就业人数,增加了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导致大学所培养人才的多样化、层次化,人才结构参差不齐,难以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特别是加入WTO 后,人才来源的多渠道化,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就业也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和家庭人,必须扮演好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而就业则是他们担当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体现,是实现社会和家庭稳定的基础。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期的到来,大学生人均所要赡养老人的人口数较之以往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独身子女所面临的情况更为严重。因而,大学生往往会因就业期望难以实现,而错失就业良机,从而使得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2.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这股经济寒流传导到国内会相对滞后,但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一方面,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沪上金融、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大型企业推迟、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情况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在外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裁员,大量员工失业的局面已成定局。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也进一步凸显。

3.大学生自身的定位缺失。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对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扩大和稳定就业。但这些工程和项目大多地处艰苦和偏远地区,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在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数为3.1%,而东部地区平均数为6 %,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水平,人才十分紧缺。但虽然国家制定了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一般会优先考虑沿海和东部地区。从历年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资料显示,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仍然较少。

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当前社会的形势,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和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分析,站在企业角度,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如下七大能力:

1.理论知识能力。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

育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用自己广阔的社会时间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和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到达充实自己的目的。

2.适应环境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数值的反映,它与个人的思想品德,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等密切相关。大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是找工作,参加工作,然后 定居。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 大学生以后的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社会交际能力。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它关系到大学生以后 找工作的问题,而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项重 要能力。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不败之地。若要具备这一能力,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说,这也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需要广泛的知识面),这是练好口才的基础;再次是要善 于说话,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注重语言的得体,这是练好口才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着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前途。为此,当代大学生就要勤动手,重实践,多做实事,在扎实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

6.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多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大学生及至人类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由于当前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从而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再次,我们大学生应注意几点:

一、意识到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要意识到竞争是实力的展示,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展示自己才会在竞争社会中获胜;三要意识到竞争实际是人格的考验,所以,大学生必须在竞争社会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才能获胜。

7.沟通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关键,一个具有很强沟通能力的人,能把工作做得得心应手。而培养沟通能力需要自信心和必要的技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沟通中双方的互惠和相互尊重;二是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上看问题,了解对方的思想观点;三是要积极地在矛盾和冲突中找共同点,提高沟通的技巧。但特别要注意的几点:一是对别人任意的评价;二是不恰当的询问;三是命令的语气;四是威胁的话语;五是高傲的态度;六是注意力不集中;七是言不由衷。

四、以下为各大企业集团选拔大学生的标准: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选拔学生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社会

实践丰富;三是最好是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四是有良好的外语功底,不少学生必须精通二门外语;

上海建工集团: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其次是专业对口、素质好;再次是组织能力强、实践丰富。

联想集团:坚持两大标准“选才”,一是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二是“人岗匹配”,即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

诺华制药:七大核心能力——创新、团队协作、领导艺术、顾客为本、变革发展、沟通技巧、注重实效。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语、计算机、活动能力突出;

IBM:第一个是pride(自豪感),第二个是innovation(创新),第三个是 flexibility(灵活性),第四个是高绩效文化(贡献及工作热情);

英特尔集团:除了专业和语言的基本要求外,“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是非常看重的因素。

西门子:“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标准。

五、对此次调查的理性思考

(一)对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几点建议

1.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外,平时还需尽量开拓视野,关注行业新闻,注意对管理案例的研究,以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2.巩固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有针对性的为未来工作做准备。

3.树立责任心,在与社会接触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做事要务实、自信、诚实、灵活。

4.提高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5.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和企业内部的一些规则;多与企业沟通,参加具体实践活动。

(二)对高校应加强的工作的建议

1.建立信息平台及企业人才需求库,多向企业推荐人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所需人才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定的求职渠道。

2.尽早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自身定位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对未来目标作规划并使之为其目标努力;多注意职业礼仪培训,开设一些有关课程,提高能力。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素质;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正确;引导求职心态,引进就业指导课,提供专业培训机会。

4.帮助学生筛选需要的招聘企业,多给予学生关于能力和性格的测评,使其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并要让学生了解将来的工作内容和性质。

5.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校园招聘会及有关职业生涯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就业状况;开办模拟面试,是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特点及将来就业行业的所需的实际能力;学校应联合企业对在校生进行适应企业需求的基本能力培训。

(三)从此次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引起注意: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正在趋于理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绝对数量正在逐渐上升,就业市场已堪称为“买方市场”,招聘单位掌握着主动权;而扩招带来的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也促使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进一步严格。

2.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方面,如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而并非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这与学校的评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3.在主观题中,受访者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是关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以看出,企业并不认为大学教育只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

4.用人单位也希望与学校加强联系,宣传自己,以方便招募优秀的人才。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基本勾勒出企业需要的大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对即将进入社会、寻求工作职位及职业发展机会的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叶志筑.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维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2]陈兵.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建设教育,2008,(12).

篇6: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

4月18至19日两天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在台州学院临海校区举办的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收获很大。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章节进行了详细梳理。

第一讲:九〇后大学生肿么了?

首先,徐博士从原北大校长周其凤、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富士康老总郭台铭、IBM的困惑谈起,揭露90后大学生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接着,他就北大入学大一新生的自杀率逐年增高这一事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大一新生多为带病入学,是当前变态的高考教育体制所带来的结果。然后,徐博士将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北京大学学生用刀伤人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了比较,让我认识到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官方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持续提供最新消息,这样做能够有效阻止谣言四起。

2.对(自杀)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不宜过于详细,尤其是不能包含细节,避免有人效仿。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细节越多,(自杀)模仿行为就会越多。3.发布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4.发布信息时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上。

紧接着,徐博士又从为洗刷“死亡之桥”而改造后的韩国麻浦大桥高自杀事件讲起,向我们阐明了自杀的著名效应、模仿效应和呼救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然后,徐博士紧密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所干预的个案,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抑郁症和神经症;自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自杀在理论上是可以预防的,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这一事实发现,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群体,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据北京大学统计,危机事件的反馈有73%来自院系,自己求助的仅有18%。由此可知,院系辅导员的作用甚为关键,做好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识别心理危机事件,并做好信息上报至关重要。

最后,徐博士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二讲:理解危机中的人

在徐博士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中午利用休息时间观看了电影《少女初体验》,直观地了解到抑郁症病人自残、自杀的原因。在下午的课程中,徐博士紧密结合电影情节和多个案例讲起,让我很形象深刻地认识到:

1.失恋只是自杀的诱因,其核心原因来自家庭。

2.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很重要的是重新获得关心与界限。

3.有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强奸与性侵犯的人属于高危人群。性侵创伤后,当事人一般会有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地狂欢、发泄,过度地和不适应地性行为等。

4.在处理群体性的PTSD时,一定要团队工作,做到彼此相互支持、及时督导,否则很快就会崩溃,出现替代创伤。

第三讲: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首先,徐博士提出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他指出,树理论对于心理危机的评估与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树理论对自杀风险个案评估的有效性高达90.1%,远高于MMPI的有效性(26.2%)。他把一个人看做一棵大树,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指社会支持和信仰、价值观,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阳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接着,徐博士利用10道测验题目指出了我们对自杀的认识误区。我认识到了:

1.自杀身亡的人中有25%-50%的人曾有过尝试自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掌握曾有自杀尝试的学生信息,并给予高度关注。2.心理健康与性格外向、内向无关,性格奔放活跃的人也可能出现问题;性格外向的也会有抑郁,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微笑抑郁或阴性抑郁。3.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这是错误的。谈论或关注自杀十之八九是一个呼救的信号,我们应该科学决断,不能自欺欺人。

4.考试、失恋不是心理危机的根本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才是根源。5.有自杀倾向的人恢复正常时,危险并没有结束,心理危机者往往经历一个“挣扎—呼救—平静”的过程,平静期往往是最危险期。因此,对于刚康复出院的病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

6.心理干预是干预者不能回避自杀等敏感问题,需要用坦诚和专业与被干预者建立信任关系。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引发他下决心自杀。

7.如果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他人则通常无法控制。这种认识错误的,因为没有谁真的想死,自杀成功的人多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制止,或者没有人可以求助。在我国,人没有自杀权,阻止他人自杀不属于侵权行为。

下午,徐博士从“如何拯救危机干预67小时”个案出发,对咨询师的评估记录和干预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了该咨询师的诸多不当之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危机个案处理办法。具体如下: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不管危机个案在哪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打探当事人的地点、通知他的紧急联系人,确保他的身边有人,暂时打消自杀念头。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家族有精神病史、身体久治不愈无比疼痛、人际关系问题、被抛弃或被拒绝、丧失、工作和经济状况差,使用网络等媒介发表自杀相关文章、诗句、说说、日记、艺术作品等发布自杀信息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做好监视。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徐博士分享《自杀自伤评估表》,根据评分进行判别其自杀风险高低。如果是0-2分,则可以让当事人回家,需要进一步观察随访;3-4分,则需要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24小时监护,24小时候再做评估,可联系家长;5-6分,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做好密切观察随访,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会诊,24小时监护,强烈建议住院治疗;7-10分,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5.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6.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7.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

8.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9.家长不同意授权,也不前往学校时,可要求家长发个《免责声明》,并注意全程录音。如若家长也不同意发免责声明时,我们可告知家长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内容,告知家长我们可联系当地公安机关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10.24小时监护是指分分秒秒都在视野范围中。安排监护房间时,尽量选择一楼房间,房间内无煤气,无刀具等锐器;陪护人尽量选择有责任心的并且与当事人关系要好的人来做;陪护人分分秒秒看护,不让当事人离开视线,重点看管好门、窗位置。最后,徐博士总结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篇7: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所谓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是指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不再信仰,不再成为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信仰的完全丧失,而是对原有良好稳定的信仰产生困惑、迷茫、怀疑甚至崩溃,没有明确的信仰与追求。总起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情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否定,出现思想多元化倾向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的多样性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再是大学生唯一信仰追求,政治信仰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里各占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们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日趋明朗。大学生们对西方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凭感觉的、表面化的、缺乏科学内涵的追逐潮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麻烦,就会心理承受力极小,失去理智。

(二)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等意识日趋淡薄。他们往往向利己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攀附,不谈贡献,讲索取,不谈理想,讲现实。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这类大学生处处显示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金钱重于感情的一面,缺乏集体荣誉感,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损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行为。

(三)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

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极力维护传统的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相信伪科学,沉迷于封建思想、迷信中不能自拔。恐惧社会变化发展,厌恶新鲜事物。不能理性科学看待分析社会原有的或自身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贪恋旧思想旧风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文明进步的大社会环境中,往往跟不上时代步伐,畏畏缩缩,一旦在实际生活中受挫,转向神灵庇护,迷失前进的方向。

总之,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搞不清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本质区别,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同两个支流,最终汇集溶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足或认识错误,甚至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影响其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多变的宏观社会原因,又有不够理想的高校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等微观环境原因。

(一)宏观社会原因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和社会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体系内部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1.政治上,腐败现象成为大学生信仰的障碍,部分党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滋生了严重的腐败行为,损坏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甚至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事业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政治和民主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弊端日益凸显,致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降低,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怀疑乃至丧失对社会主义信念。

2.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摇。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牵动作用。但也有不少人乘隙发不义之财,成为暴发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职工下岗失业,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出

现,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出现怀疑、困惑和冲突,削弱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思想文化上,封建思想残余以新型式出现,迎合了长期处于焦虑、困惑、迷茫甚至对社会主义绝望放弃的大学生心理寄托的需要;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庸俗化、功利化;网络中不健康,不科学、甚至反动的信息日趋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导致大学生信仰游离化、信仰对象混乱。

(二)高校教育原因

高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阵地。二十多年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适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信仰是健康上进的,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存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单一古板,偏重理论阐述,照本宣科,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敏锐,自主意识强的特点,遏制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加上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不能很好理解吸收所学内容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

2.教学内容乏味,理论脱离了实际,缺乏创新,理论建设没能积极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未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内容过多重复致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亲和感。信仰教育的目标未能从学生实际的切身利益出发,未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并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按统一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缺乏亲和感,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偏离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

(三)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教育以特殊的家风、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榜样示范来实现教化,因而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信仰形成的影响是持久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尽管大学生进入特定的年龄和学习环境后,他们开始接触并体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独立思维日益增强,与家庭的关系变得松弛一些,但由于父母子女之间那种割不断的亲情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等特殊因素,加上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种费用基本上由父母承担,经济自立能力差,不可能较短时间摆脱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子女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母的生活习性,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非常强,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可能与他们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价值观念一致或冲突,对加强他们的主流信仰起了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的金钱至上思想、宗教信仰,个人本位思想都来自家庭的感染,甚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可见,家庭教育的误导也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重建的策略

影响大学生信仰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面对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重建大学生信仰的对策,应从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着手,从个人、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净化社会环境

1.党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总结拒腐防变的丰富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党风建设和搞好反腐倡廉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树立党的光辉形象,以赢得广大学生对党的信任与支持。

2.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密切关注,并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要把防止两极分化现象作为最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社会保障制度,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彰显的优越性,即使在经济改革前进的道路中暂时出现了阻碍挫折,也不会动摇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追求。

3.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肃清封建残余思想,冲破宗教迷信枷锁,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冲击,制止各种文化事业的不良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等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塑造美好精神,形

成高尚的道德,树立优良风尚,为学校开展信仰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建立一支高素质、高修养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榜样,是他们前进的引路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教师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被市场经济洪流中的腐朽的东西所迷惑。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洞察力,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各种现象结合进行剖析,耐心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并以身作则,用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感染学生。

2.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主导型价值观教育,并注重信仰的多样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强调了我国信仰鲜明的方向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时代的要求。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科学引导学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共产主义的规律,以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意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同时必须承认现实呈现价值观多元化,要有宽容的态度,在主导价值观占绝对优势下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批判的分析,防止学生盲目追潮热,信仰游离化等。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教育工作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教育工作者进行信仰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公平、客观、理性的态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他们传输渗透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现实和理想的统一,防止学生信仰空洞化和信仰世俗化,防止学生对信仰教育产生反感甚至逆反心理。

同时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还具有能动的实践性,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会信仰的真理,提高他们实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抵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营造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家庭氛围

1.积极倡导健康的婚恋观,避免家庭的不稳定、不和谐以及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心理扭曲,努力维系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注重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2.由于家庭关系较之其它各种社会关系有其独特性,家庭教育起着各种途径的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把对子女的信仰教育放在首位,摆脱以为信仰教育只是学校应尽职责的误区,在深刻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掌握教育子女的相应方法,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表现情况,发现问题能及时与子女沟通、开导、帮助他们。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所蕴涵的特定的家庭文化意蕴,如知识,爱好,礼仪、说话方式等,因为这种文化意蕴能通过家庭代际相传和扩张,反映并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地位。拥有优越的文化意蕴的人,越会对个体的发展起到提升,促进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言谈举止,道德素质,倡导与社会主旋律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8:大学危机十论

研究大学危机的成果不少, 但较多的研究者都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国外大学的发展路径, 提出中国大学发展存在的危机和必然选择;二是从中国大学发展趋势来分析其转型中的危机及其成因;三是从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应然逻辑上来分析大学存在的危机;四是将大学危机虚拟化, 将高等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危机研究。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是抛开了大学发展的事实和大学的现实, 没有深入解剖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而存在的实际危机。

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缺失、精神颓废、行为不良、文化变异等危机, 均是大学的价值失范、规范失范、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在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 要研究其存在的危机, 必然脱离不了大学发展的基本社会环境和大学发展状态、组织结构和功能。在实然逻辑基础上分析大学的危机, 其实是着眼于大学作为一个组织, 在发展的事实上存在的必然阻碍、影响、改变大学正常发展的较重要现实问题和因素。我国大学发展具有同质性, 因此, 解剖一所与解剖一千所在组织层面、价值层面、文化层面、质量层面均会具有同效性。

大学危机不是指大学发展中存在具体困难, 也不是大学改革中存在压力, 而是大学发展中存在的、必然影响和损害到大学发展和大学品质的潜在因素或问题。当抛开体制下大学存在的应然性、合法性危机, 大学危机只能指向大学发展事实中, 在发展过程中, 以各种形态和方式表现出来, 但又确实存在于当下的一系列大学本身所不希望出现的问题和因素, 而且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严重影响着大学的进步和大学运行, 成为每所大学发展中可能导致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大学组织膨胀

我国大学组织近十多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膨胀速度惊人。在政府供给一定的情况下, 这种组织膨胀不仅会导致“大学内部生均资源极度短缺”、“大学债务负担日益沉重”[1], 更严重的是会导致大学在组织结构中的层级增加和组织要素增加, 具体表现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大学除了本身的规格竞相升级, 如升本、省重点、211、985之外, 大学内部组织也在不断提升各基层组织和校级组织的规格。二是各层级管理岗位也在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 一些大学设置多名校长助理, 多名正、副校级督导, 更多的是非领导岗位的正处级、副处级调研员等。三是大学组织的膨胀也表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不断增加。二级教学单位随着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进行调整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但在一些大学二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短期内爆发出来;其次大学中的委员会、公司、中心、办公室等机构不断从原有组织中衍生出来, 一般功能没有增加, 而只是进行了重新分割,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 则出现一羊九牧、多头管理、苦不堪言的管理局面。四是大学组织的膨胀也延伸到学生组织中来, 学生会人员越来越多, 层级越来越繁杂, 分工越来越细。

二、大学中心错位

“大学的中心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 在大学现实中却变得不可琢磨、不可确定。现实中大学的中心或核心因素经常错位为边缘化因素, 并长期保持这种不可理喻的局面:一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常理上是教学, 但实际上办学层次稍高的学校多是以科研为中心, 一切唯项目、唯经费、唯成果、唯科研奖励, 学校政策不断向科研倾斜, 在学校营造了“只要科研行, 就什么都行”的氛围;而教学工作没人抓, 学生成长没人管, 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保障。一些办学层次较低的大学经费有限, 而规模扩张又持续不断, 学校就以硬件建设为中心, 举全校之力搞基本建设, 教学工作只能算是维持。二是大学的核心力量是学者, 但实际上大学是由非学者类主体统率和代表着。在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党委会中, 一般都是校级管理者和中层重要职能部门管理者, 基本上没有纯粹的学者, 甚至连二级学院的院长也没有。大学学生培养中, 影响学生最直接、最深刻的是与学生面对面的学者, 但大学的重要活动则往往不发挥学者的这种积极作用, 代表学校面对学生工作的基本都是非学术主体。三是大学最核心的组织应该是学科组织, 但大学现实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织往往是职能部门。在一般大学职能部门数量比二级学院还要多, 职能部门在学科发展、学术事项中有着学院不可企及的地位和权力。四是大学的中心目标就是学生的发展, 但现实中不少大学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目标, 在硕士点、博士点的争取上肯下功夫, 在学科资源的获得上舍得投资, 而在学生发展方面, 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思想盛行, 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发展, 高校学生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三、大学文化贫困

大学作为一种学科组织, 也就是一种文化组织。但现实上大学在文化的传播、创新、传承、外化呈现等方面却广泛地体现出文化贫困的悖论。大学文化的贫困不是笑话, 而是残酷的现实。我国大学文化的贫困表现是十分生动和典型的:一是体现为大学组织文化的贫困。我国大学组织在结构上、制度上和组织定位上基本上是千篇一律, 组织框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组织制度上也基本上雷同, 组织定位上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都是似曾相识, 毫无个性可言。二是体现为大学精神文化的贫困。从大学的校名到大学的校训、大学的办学理念的高度相似、苍白和单调, 基本上反映出大学精神的极度贫困和缺乏独立思考。三是体现为大学物质文化的贫困。我国大学不乏高楼大厦, 不乏高标准校道, 但大学里的楼名、路名则普遍缺乏特色与个性。四是体现为大学传统文化贫困。大学中活动多, 但能代表学校传统的活动很少。

四、大学精神式微

大学精神是由大学的使命所决定, 大学使命又是由其功能所决定。许多学者归纳大学应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强调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其三大职能的。按此逻辑要求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社会进步提供文化因素。这些职能发挥过程就是全面体现大学为社会服务基本精神的表现。其次, 大学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社会提供智慧和思想, 为社会提供改革理论和路径, 这也成为大学精神的一种目标。同时, 大学是一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维护其相对独立的学科精神。但现实中的大学在精神层面却存在诸多的迷失、困惑和变异, 有学者甚至尖锐指出“大学之丑:乱、脏、臭”[2], 大学精神式微总体上表现为大学价值文化的贫困。大学精神式微具体表现为多方面:一是众多高校升格和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 但在这种大学的快速发展中, 对于大学精神与文化的理解却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和误解。有在校园修大道的, 有盖高楼的, 有建豪门的, 有栽稀贵花草树木的等等。二是一些大学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 不是强调自己做出什么, 能为社会做什么, 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而是想尽办法在社会拉项目找经费。三是一些大学在招生与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用高额奖金抢学生, 用免试方式招成名的运动员, 用高薪招徕明星、艺人, 希望以此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其实这些拥抱庸俗的方式只能让社会与公众不耻。四是大学在教师管理过程中, 不是千方百计解放教师, 让教师自主从事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 而是制定诸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教师, 通过形形色色的检查来管理教师, 学者们的独立工作环境被破坏。五是大学的唯上意识很强, 只要有上级管理部门的人来, 必然导致大学管理层费心准备, 精心安排;校内也是以校领导为中心进行宣传和报道, 形成唯官、唯上氛围, 对大学的学科精神是根本性损害。

五、大学权力混乱

大学权力是一个谜一样的体系, 诸多学者重点在探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但大学权力体系在包含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同时, 还包括不容忽视的政治权力、学生的选择权力、学生自我发展权力、教师就业权力、教师选择权力等其他权力因素。将大学权力体系简单化不仅是对大学权力体系的忽视, 也不利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矛盾的解决, 反而是更容易造成大学内部权力体系的认知误导。在大学现实中, 大学权力因为结构的多元化, 权力主体的高度交叉、不断变化, 造成权力主体对权力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大学制度的设计与大学本质属性诉求存在较大距离, 现代大学制度理论还没有为这种权力体系准备好相关的理论基础;加上大学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决定了权力分配的重要性和权力资源的竞争性, 使大学权力体系总是处于一种不平衡和不开放的状态。由此, 大学权力的混乱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并不断演绎出形形色色的大学权力形态:一是表现为行政权力在大学里具有相对的优势, 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全面取代或压缩, 学术权力只是行政权力的另一种形态和延伸。二是表现为行政主体具有强势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并掌控学校相应的公共资源, 行政主体是多重角色的统一, 而学术主体角色相对单一, 是处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地位。三是表现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配均不是两者的协商和大学内部逻辑的结果, 而是大学体制设计的结果, 两者的关系不是两者之间能调节理顺的。四是表现为多种权力之间没有一个有效的制约和均衡机制, 而是一种分层后的结构性矛盾。五是表现为双轨制的领导体制长期导致大学权力无法向有效的一端集中和分配, 使大学领导权力长期处于对抗和内耗状态, 严重影响大学的正常决策和管理过程。六是表现为大学权力运行与各级管理者的专业修养、个人性格、价值取向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表现为极具随意性、随机性和不规范性, 导致大学在学术上、行政上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容易出现权力失控事件。

六、大学主体失德

大学大规模的扩张, 特别我国大学在1999年后短期内成倍扩张。这种短期内产生的巨大增量加上大学商业化的倾向, 导致大学主体问题日益严重:一是使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多途径化, 造成人员复杂。这些短期内补充的师资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教育, 缺乏正规的教学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育;有一部分新教师在社会其他行业浸染较久, 深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甚至将社会不良风气带进了高校。二是大学中层和校级领导队伍的扩张, 使很多没有任何管理经历和经验、缺乏管理专业修养和管理素质的人员走上管理岗位和领导岗位, 导致管理队伍素质整体下降。三是大学对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学术队伍的规范教育不到位, 特别是学术规范和教学规范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和监控机制, 使大学主体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明显下降。四是大学的扩张, 使教师队伍的职称晋升、领导干部提升的竞争性加强, 大学中教师的学术失范、教学不良的案例以及管理过程中违纪、违法, 内部不团结、闹矛盾的事件不断出现。这种大学主体的失德, 也必然使大学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管理风气、大学精神和学生成长受到严重的影响。

七、大学技术主义

大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深受着社会发展,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当代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化, 全面改变着大学的生态和大学教学、管理和发展。大学技术主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的管理手段日趋技术化。大学办公包括文件办转等都通过办公系统, 基本实现无纸化操作;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电子图书等的广泛应用, 为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内部管理的模式, 同时为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手段。大学本应是一个人本主义的教育机构, 但现在大学管理工作中, 一昧追求技术化的倾向比较突出。管理系统的运用不是没有负面影响, 虽然管理工作方便简洁, 信息本身采集比较容易和丰富, 但人与人的交流减少, 管理过程中极易造成误会和不同理解, 影响业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大学教学有着严重的技术化倾向。大学教学从多媒体手段全面应用开始变得越来越依靠技术手段, 不仅教师备课离不开电脑与网络, 教师的教学也离不开多媒体系统, 甚至出现多媒体损坏或停电就不能上课的现状。现在甚至外语教学也高度依赖现代教学技术, 脱离了传统人与人互动的基本模式。这些技术化倾向既严重影响大学的人文氛围, 也严重影响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人才的人文素养。三是大学越来越倾向技术主义价值观。表现为大学科学技术对人文文化的覆盖, 导致大学最重要的文化基础不断弱化;同时也体现在大学人才的选拔和人才培养上也是情有独钟地偏爱于理工科方向, 更有甚者, “校长几乎清一色全部来自理工科, 特别是在一流大学, 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几乎成了选任校长的必要条件”。[3]

八、大学课堂乱象

大学课堂是大学中心的中心, 也是大学最为神圣的殿堂。而现在由于大学的技术化、社会化和世俗化, 大学课堂变得越来越陌生, 甚至出现了大学不该有的乱象:一是大学课堂成了大会场。一切均是因为没有准备、投入不足的扩招, 现在的大学课堂多是大班上课,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大学课堂学生成了手机堂。手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远非一般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不仅在宿舍玩, 在课堂玩手机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境界, 有的学生仅带手机进课堂裸听, 有的学生一进课堂就塞着耳机, 不是听歌就是聊天、上网浏览或是看视频, 至于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则成了浮云。三是大学课堂成了瞌睡堂。在课堂中, 正是因为人多, 坐在后面的学生如果玩手机累了, 加上老师的教学单调, 一些学生就当堂睡觉, 如果这种瞌睡感染的话, 课堂就会倒下一大片, 俨然成了瞌睡堂。四是大学课堂成了视频馆。一些教师教学工作不扎实, 备课不到位, 基本功欠缺, 教学中经常下载一些视频给学生看, 有时一看就是两节课, 表面上让学生兴奋了些, 但实际上教学双方都是在打发时间, 课堂也就成了视频馆。五是大学课堂成了伊甸园。一些男女学生或是男女朋友, 在课堂中卿卿我我, 粘在一起, 大有将课堂或教室变成动物园之势。六是大学课堂成了报告厅。如果说学生在课堂中有什么问题, 其根源多在教师。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和要求学生, 只顾自己讲课, 照本宣科, 使大学课堂失去学科和学术生命, 也丧失了教学艺术和教学活力。这些课堂乱象, 也是当今大学教学实际状态, 从风气和质量上双重影响到大学的品质。

九、大学组织官僚化

在应然逻辑中, 大学组织是学科组织、文化组织、教育组织, 具有文化属性、学科属性、教育属性和学术属性。不少学者也就是按这一逻辑在呼吁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组织建设势在必行。但事实上大学是社会体制下的组织, 我国大学自然就具有非常鲜明的体制特色和属性。一是大学组织设计社会化。在我国大学不是一种自主设计的组织, 其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和组织主体都是管理部门按社会要求进行统一设计和构建的。大学只是国家体制中的一个组织严密的教学单位, 对政府具有完全的政治依赖、组织依赖、资源依赖。大学不具备任何个性化的自主构建和自主选择。二是大学组织科层化。我国大学组织不是完全按学科组织来进行构建, 而是按科层组织进行机构设置, 学科组织成了大学组织的一部分, 使大学组织属性随之改变。三是大学组织行政化。大学组织的科层设计, 加上大学的外部管理模式, 大学组织在社会庞大和全面行政化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官僚化, 不仅拥有行政级别, 更重要的是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在大学组织中自然成为中心, 具有难以动摇的中心地位。这种行政中心化必然导致学科边缘化和学者边缘化, 最终导致大学精神和大学功能异化。四是大学管理行政化。仅是大学组织形式行政化和官僚化不可怕, 可怕的是大学的管理全然变成了官僚化模式。现在的大学不仅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管理队伍和数量惊人的领导群体, 导致大学无论是学者的学术研究和项目、经费配置, 还是学者的学术评价和职称晋升, 或是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开展, 一切靠行政决策, 一切依据行政规章, 一切依靠行政组织;大学的学科自组织性, 学者的自主性, 学术的自由性损失殆尽。大学组织的衙门化, 大学管理官僚化, 弱化了大学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不仅破坏了大学的组织固有属性, 也损害了大学的内部文化和组织机能。

十、大学制度虚无化

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也是大学管理与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更是学生成长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但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 大学所依附的原有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与当下正在形成的新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之间出现了断裂现象, 导致大学制度设计和实践虚无化严重。一是表现为涉及大学的法规落实难。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对大学的属性、大学的组织设计、大学运行和大学权利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但在现实中, 我国大学的法人权利至今难以落实。从大学的招生计划制定到专业的设置、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测试等, 大学一概没有完全的自主权。二是大学章程存在与价值虚无。近年来, 大学流行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制定章程, 但大学章程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大学一厢情愿的局面。大学章程体现出大学独立自主办学的诉求, 但现实中大学难以脱离传统的控制和羁绊。大学章程如果只是大学自己制定, 对社会没有约束力, 就难以达到其目的。三是大学理想的人事制度执行难。大学力求改革, 希望通过人事改革来突破传统。但实际上, 大学既没有自行制定工资和薪酬标准的权力, 也没有全员聘任, 特别是解聘的实际操作权力。大学人事方面受制约的地方太多, 许多成熟且比较理想的人事制度在大学难以执行。此外, 大学教学制度、财务制度也存在一定虚无化现象。制度虚无化, 会导致大学研究的应然逻辑和实然逻辑的分离, 形成两张皮, 各唱各的调, 使理论研究与现实改革难以统一;制度虚无化, 也会导致大学制度建立困难, 大学外部和内部管理秩序难以正常化。

指出大学危机, 不是强调大学发展的困难, 更不是否定大学发展的成绩, 而是对大学发展现实一种建设性的思考, 也是对大学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的折射。大学存在的诸多危机不是大学本身天然的产物, 而是大学在社会环境中逐步适应而形成的一种结果。大学存在十种危机仅是一种现象的解读, 但这些现象足够损害大学的精神, 损害大学的文化, 损害大学的品质, 也会损害大学的发展和大学的职能, 更会损害大学履行其改造社会的使命, 如果不加以扼制或改变, 必然会成为大学共同的危机, 严重破坏大学的存在和社会意义。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在组织、职能、文化、精神、权力、主体、技术、中心、课堂与制度等方面出现令人不安的危机。危机对大学品质、大学功能和大学发展的影响不仅是严重的、全面的, 而且是长久的。大学危机的认知、反思和危机意识的形成是解决危机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大学危机,大学发展,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3]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 2005, (3) .

上一篇:高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古怪的颜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