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2024-07-05

鱼类种质资源调查(共6篇)

篇1: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江鱼类资源调查组暑期三下乡服务队

蓝昭军2007年8月

引言

北江是珠江水系中第二大水系,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广东省的内河渔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酷渔滥捕,拦河水利工程没有配套过鱼设施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北江鱼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北江捕捞产量一直持续下降,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如唇鱼等已由盛而衰,由衰而竭,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华鲟、鲥鱼等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北江已经绝迹;昔日重要的经济鱼类如桂华鲮、倒刺鲃等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江也面临濒危的处境。八十年代初期,北江渔业捕捞产量只有五十年代中期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对北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都必须以北江鱼类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为前提。

一、调查目的了解如今北江鱼类资源具体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造成鱼类资源锐减的原因,为科学地恢复北江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1)、北江流域韶关与清远段渔民。大部分在40岁—70岁之间,文化水平较低,靠打鱼为生。

(2)、韶关市区及清远市区市民。选择买河鱼的市民进行调查,一般对河鱼有相对较多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1、对渔民和普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以由我们向对方提问并作记录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

2、跟渔民出河捕鱼,或者到河里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直观了解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

四、调查时间:2007年7月11日―2007年7月18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对渔民主要的捕鱼方法、捕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造成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针对渔民和市民的问卷各一份,分别向渔民和市民提出了二十七个及十七个问题(见附录1、2)。

六、调查结果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结合我们跟渔民出去捕鱼的亲身感受,发现北江的渔业资源现状令人堪忧。

(一)鱼类资源现状

1、鱼类资源急剧下降

调查发现,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少于2.5kg,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在2.5kg—5kg之间,只有6.89%的渔民平时每天经常捕到10kg的鱼,而这少数渔民用的是较大的渔船。另外,93.10%的受访渔民及53.57%的受访市民表示由于北江鱼类资源的剧减,北江上渔船和渔民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在我们跟随清远市渔政支队清城大队的飞艇出河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渔民捕到的是一些个体很小的鲮鱼和赤眼鳟等,而且总量均不多。

渔民告诉我们,80年代的时候,一天一般都可以捕到25kg以上的鱼,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kg,而且以大鱼为多。

由上可知,北江鱼类资源已经急剧下降,鱼类的种群数量大不如前。

2、名贵、特色鱼类越来越少

对渔民的调查发现,71.43%的渔民表示现在最常捕到的鱼是、鲮、银鮈、宽鳍鱲、马口鱼等小杂鱼,大眼鳜、斑鳜、石鳜、斑鳠、鳗鲡、桂华鲮、光倒刺鲃、倒刺鲃等名贵、特色鱼类已经难得一见,更加不可能捕到个体大的鱼了。通过与渔民的访谈,我们发现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北江鱼类资源中资源量下降得最厉害的鱼类有大眼鳜、斑鳜、石鳜、斑鳠、鳗鲡、桂华鲮、光倒刺鲃、倒刺鲃、海南鲌、小口白甲鱼、南方白甲鱼、鳡鱼、鯮等,而以上这些都是北江的名贵、特色鱼类。渔民告诉我们,就在八十年代以前,以上这些鱼类在北江还有比较大的种群,经常可以捕到比较大的个体。一个仁化县大桥镇的渔民回忆说,以前曾经捕到200多斤重的中华鲟和50多斤的鳡鱼,而现在已经二三十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了。

3、鱼类小型化现象出现

本次调查中发现,渔民在平时最常捕到而且数量较多的是、鲮、银鮈、宽鳍鱲、马口鱼等小杂鱼,其他重要的、大型的经济鱼类难得一见。这表明北江出现了经济鱼类小型化的生态现象。所谓鱼类小型化指的是某些大型水体中天然鱼类区系成分组成的改变,少数性成熟早、个体小、经济效益低的小型鱼类大量繁衍,而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在群落中所占有的比重都明显下降。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一旦生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严重后,将给生物资源再生和恢复带来困难,鱼类种群同样如此。北江鱼类资源的小型化,给北江鱼类资源的再生和恢复以及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敲响了警钟。

4、外来物种入侵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引种的不合理以及引种后的措施不当,导致许多外来物种在北江形成了一定的种群,给北江土著鱼类带来较大的危害。

调查中,67.79%的渔民表示在北江曾经捕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类如下口鲇(俗称清道夫)、太阳鱼等,89.65%的渔民表示曾经捕到露斯塔野鲮(泰鲮)、尼罗非鲫等引进养殖的品种。

下口鲇(清道夫)是于1990年被作为热带观赏鱼引进我国,然后又被弃入湖中繁殖形成种群的。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生存能力特别强,以水中死尸、藻类、落叶、青苔等为食物。最初是人们引进的热带观赏鱼,它能吸食鱼缸内的残留垃圾,保持水质清洁,因而十分畅销。据资料显示,清道夫下口鲇繁殖

力极强,每次产卵300—500颗,孵化率几乎达100%。一旦逃逸,由于缺乏天敌制约,将会发展为种群而严重危及本地鱼类。目前,下口鲇在我国台湾、广西江河湖泊中已经泛滥成灾,专吃其它鱼卵,致使当地不少“土著”鱼类断子绝孙,与食人鱼一样危害极大。该本次调查中,我们在跟随渔民出去捕鱼的时候就捕到一条下口鲇,而渔民表示平时也经常捕到此种鱼,这表明下口鲇已经在北江某些江段形成了一定的种群。

另外,韶关水产研究所的钟良明所长告诉我们,如果尼罗非鲫等在北江形成种群,同样会对北江土著鱼类造成很大的威胁。而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尼罗非鲫已经在北江随处可见。

(二)造成北江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

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渔民和市民,我们认为北江鱼类资源严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对水电、控制水、旱、潮、咸、渍等自然灾害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水利工程对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严重的。水利工程对江河的水文环境等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水文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部分鱼类正常的生活活动受到影响。比如干流上的水利枢纽切断了洄游鱼类的通道,直接影响生殖和生长,使洄游鱼类濒临灭绝。根据目前调查,在武江中的倒刺鲃、光倒刺鲃等经济鱼类,都因孟州坝等一批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致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武江流域已极为少见。

第二,人类的破坏性捕捞。因为流域人口与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人们可持续发展观的淡薄,不考虑长远利益,只考虑眼前利益,从而出现了对鱼类的滥捕,出现了一些灭绝性的渔法,如炸鱼、电鱼、毒鱼等。滥捕除了直接使鱼类资源遭受到破坏外,对亲鱼和幼鱼的滥捕会对鱼类资源起到非常严重的且不可挽回的破坏作用。如桂华鲮在繁殖季节,常在武江的上游的激流滩上产卵,当地人在其时大量捕捉,加上电站的建设,桂华鲮种群数量在北江已急剧下降。

第三,水体污染。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入北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部分江段水体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第四,不合理的采砂。采砂对水生态的破坏不可忽视,其直接影响了贝类生长,致使河蚬产量将下降,使依赖小贝为食物来源的鱼类减产。其它生态影响是砂床消失、贝类失去生长场所,江河生物净化链断裂,加剧河水污染,造成水生态系统改变,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多重胁迫。在去仁化县大桥镇的途中,我们见到浈江(北江的一级支流)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河边便是堆积如山的河沙。

第五,引种不合理以及引种后所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导致在当地没有天敌的外来鱼类物种大量繁衍,对土著鱼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致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七、调查体会

面对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北江的鱼类资源的保护,通过本次调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人民群众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鱼类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北江的鱼类资源现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到恢复,维持北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

第二,减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在兴建水利工程的时候,要经过充分的论证,论证其对流域内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对流域内的鱼类的影响降到最小。

第三,严禁利用破坏性渔法进行捕捞。为更好的保护鱼类资源,保证鱼类资源增值,我们应该科学制定捕捞强度,严禁电、毒、炸等绝灭性的渔法,应严禁小口径渔网的使用,使许多未成熟的幼鱼免遭捕杀。严格禁捕繁殖群体和集群仔幼鱼,对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均能起到良好作用。如长江葛洲坝坝下江段形成较大规模的中华鲟产卵场,在繁殖期实行禁捕,中华鲟受到有效保护;云南的滇池、洱海均划定了常年禁渔区,并在鱼类繁殖季节坚持 4—5个月封湖禁渔,取得较好效果。

第四,保护流域环境,严格污水排放。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体系,严格控制工厂和居民区污水的排放质量,加大对乱排乱放的惩罚力度,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管理体系等。综合治理北江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北江流域水体的污染,使水体质量得到恢复,恢复适合鱼类的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五,严禁滥采河沙。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有关商业活动的审批力度,规范开采河沙活动,严禁对河沙的不合理开采,还鱼类一个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第六,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人工增值和放流是保护濒危鱼类的有效措施。对已经消失或者现在种群数量稀少的重要经济鱼类,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人工增值和放流使其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第七,谨慎引种,合理治理外来入侵鱼类。在引进外来入侵鱼类的时候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及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防止其对北江土著鱼类造成灾难性后果。对已经在北江形成一定种群的外来入侵物种一定要大力治理,将对土著鱼类的危害降到最低。

篇2: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一、目的和要求

学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方法,了解本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和生境。掌握种质资源调查的内容,认识园艺种质资源调查对栽培(为生产提供有直接栽培价值的材料)、育种和科学研究(为育种及利用作砧木或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材料)的重要意义。

二、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建立调查小组—拟订调查计划---进行试点调查---收集参考资料(气象和地理等)---设计记载表格。

2.调查阶段(野外还要进行标本采集和制作)。

3.总结阶段。调查总结评价建议。

三、进行资料查阅和调查

通过查找文献、询问、实地考察等途径调查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园艺种质资源?用途、特点和利用情况,并给予评价。(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开发?)

四、作业

写出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附: 园艺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概况(调查时间、地点、自然条件、生境)

篇3:桂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鱼类资源调查, 于2011年5月在桂江的长滩、巴江、玉河、五将、金牛坪、福登、儒岩、桂江口8个江段进行。对采用不同渔具、渔法 (主要为刺网和钓具、少量渔笼) 捕鱼的渔民进行渔访, 查看渔获物采集标本, 鱼市场购买渔民捕捞上市野生鱼类制作标本, 以及近几年不定时走访、调查沿江的农贸市场, 将标本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对所有鱼类标本进行鉴定, 并对标本进行体长、体重等常规生物学测定, 对有鳞片的鱼类, 取下鳞片带回实验室观察鉴定其年龄, 对部分鱼类进行解剖观察, 确定其雌雄性别, 记录性腺发育分期情况。

1.2 标本鉴定及分类主要依据

主要依据有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 (鱼类) 》各卷、《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广西淡水鱼志 (第2版) 》[1], 并向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民调查了解鱼类的资源和渔获量。

2 鱼类组成分析

2.1 鱼类种类组成

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 600个以上, 结合《广西淡水鱼类志》等有关调查材料[2,3], 经检索、鉴定, 目前桂江从平乐至梧州江段共有162种鱼类生活或洄游通过, 隶属于7目21科92属。

2.2 鱼类区系组成及特点

桂江发现降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花鳗鲡 (Anguilla marmorata1 (EN) ) 在内河长成成体后行降河产卵洄游。另有引入鱼类3属4种:原产于北美的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 , 原产于非洲的莫桑比克罗非鱼 (Tilapia mossambicus) 、尼罗罗非鱼 (Tilapia niloticus) , 原产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新银鱼在桂江也有出现。桂江鱼类种类组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桂江鱼类鱼类162种, 分别隶属于7目21科92属。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 种类最多计有3科16亚科70属119种, 占总种类的73%;其次为鲇形目, 有6科11属19种, 占总种类的12%;鲈形目有7科9属18种, 占总种类的11%;鳉形目2科2属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鲑形目与合鳃鱼目各仅1科1属1种, 4目共6种, 仅占总种类的4%。

桂江鱼类组成的特点:一是桂江鱼类资源丰富, 但优势种群个体小型化。桂江有记载的鱼类种类达162种, 其种类数量居广西江河之首, 占全区有记录的江河鱼类290余种的50%以上。从鱼类种类数量来看, 桂江鱼类资源仍然较为丰富。二是较大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小, 一些小型鱼类成为优势种群。在渔民的捕获物中, 较大型的鱼类如草鱼、鲢、鳙只能在沿河库区和下游宽敞的水面才能成为优势种群, 且大眼鳜、青鱼等在河流中、上游都已极少见, 斑鳠的捕捞个体已严重小型化。

桂江常见的鱼类有鲤、餐 (下为“鱼”) 、南方拟餐、马口鱼、大眼华鳊、横纹南鳅、麦穗鱼、花鱼骨、银鮈、鲢、鳙、南方白甲鱼、纹唇鱼、东方墨头、鲫、黄颡鱼、斑鳠大刺鳅、中国少鳞鳜、鲇、斑鳜、子陵吻鰕虎鱼。目前, 鲤、鲢、鳙、鲮、赤眼鳟、黄颡鱼、斑鳠、鲇、斑鳜等为当地的主要捕捞对象。

2.3 鱼类区系分析

依《中国淡水鱼类分布区划》[2], 桂江鱼类区系属华南区。除洄游的日本鳗鲡、花鳗鲡和4个引入种外的纯淡水鱼类有156种, 就起源来说, 由5个区系复合体组成。各区系起源、主要科、属及各科、属的物种数量见表2。

3 鱼类生态类群组成

桂江是漓江的下游河段, 河道开阔水流平缓, 鱼类资源丰富, 除引入属以外, 按栖息水体、栖息水层、食性、产卵场分为4属生态类群组成。

3.1 不同栖息水体鱼类组成

从鱼类的栖息水体来看, 主要由2种类型的鱼类组成: (1) 土著淡水鱼类, 终生生活在淡水中, 包括2种类型:一是江河型。生活在水面宽敞、饵料生活较丰富的江段中, 主要有鲌亚科、雅罗鱼亚科、鲴亚科、鱊亚科、鲿科、长臀鮠科、刺鳅科等鱼类。二是山区急流型。生活在水流湍急的上游江段中, 水浅, 河流底质多为石砾、卵石, 如野鲮亚科、平鳍鳅科、鮡科、鰕虎鱼科鱼类, 体小型, 口下位, 野鲮亚科唇部发达, 有的下唇特化为吸盘, 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有的种类较平扁, 腹面较平直, 偶鳍平展于腹面, 纹胸鮡的胸部更有皮肤皱褶而成的特殊吸附器;伍氏华吸鳅身体极为平扁非常扩展, 腹鳍愈合, 形成具有吸附作用的似吸盘结构;鰕虎鱼科腹鳍愈合成吸盘, 可吸附在石块上。 (2) 洄游鱼类。降河产卵洄游, 如日本鳗鲡, 平时栖息在淡水中, 性成熟后开始离开其索饵、生长的水域, 向江河下游移动, 在河口聚成大群, 游向深海繁殖[4]。

3.2 不同栖息水层鱼类组成

从栖息水层来看, 主要有2种类型: (1) 中上层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 有的身体为纺锤形, 游泳迅速, 口端位, 善于在水体的中上层捕捉食物, 如雅罗鱼亚科鱼类;有的种类身体侧扁, 口端位或上位, 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 如鲌亚科餐、南方拟鳘、鲢亚科鲢、鳙等鱼类。 (2) 底层鱼类, 生活在水体的下层, 身体侧扁、平扁形或蛇形, 以水体下层的生物作为食物, 如鳗鲡目、鳅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鮈亚科、鲤亚科、鳅鮀亚科、鱼丹亚科、鲇形目、鲈形目等鱼类[5]。

3.3 不同食性鱼类组成

从食性来看, 主要有3种类型: (1) 植物食性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如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饵料, 其鳃耙长而细密, 口裂大, 口咽腔和鳃腔很宽;鲮、光唇鱼属、白甲鱼属、鲴属鱼类下颌具角质薄锋, 通常刮食淤泥或石块上附着的底栖藻类及有机碎屑。草鱼、倒刺鲃等鱼类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物。 (2) 动物食性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 包括2类:一是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的温和肉食性鱼类, 如鳙鱼鳃耙甚细密, 形成海绵状的过滤器, 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青鱼的咽喉齿呈臼状, 可压碎螺蛳, 多以水体中的软体动物为食, 兼食小虾和水生昆虫;鳗鲡目鱼类等也以昆虫、小鱼、小虾为食。二是凶猛肉食性鱼类, 以鱼类为食, 如鳡, 身体呈流线形, 口裂大, 游泳迅速, 善于捕捉鱼类作为食物。鲇形目、鲈形目鱼类, 口裂大, 且有尖锐的颌齿, 虽然游得不快, 但多采用伏击式捕捉鱼类为食。 (3) 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较广泛, 有动物性的也有植物性的, 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不少的鲤科鱼类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 如鲤、鲫等。

3.4 不同产卵场鱼类组成

从产卵场来看, 有4种类型: (1) 敞水性产卵鱼类, 在水层中产卵, 受精卵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下发育, 又分为浮性卵和漂浮性卵。浮性卵一般产于静水中, 如叉尾斗鱼、斑鳢等;漂浮性卵产在江河的中上游, 如青鱼、草鱼、鲢、鳙、鳡等, 繁殖时期在4—5月, 在山洪暴发、水位上涨时把卵产于中上游, 产出的卵体积大, 比重略大于水。卵顺流而下进行孵化, 到江河下游育肥。 (2) 草上产卵鱼类。产黏性卵, 如鲤亚科、鲌亚科、鲇形目鱼类, 卵一经产出即分散在水草茎、叶上发育。 (3) 石砾产卵鱼类。棒花鱼、鳅科鱼类, 将卵产在水底的岩石、石砾或沙砾上发育。 (4) 喜贝性产卵鱼类。如鱊亚科鱼类, 在生殖季节, 雌鱼具产卵管, 通过产卵管, 将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内发育。

4 外来入侵物种

4.1 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

在桂江, 外来入侵物种有原产于北美的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 , 据记载, 1935年被引入我国沪杭一带, 何时进入广西不详;原产于非洲的莫桑比克罗非鲫 (Tilapia mossambicus) , 莫桑比克罗非鱼系1958年从越南引入, 故称“越南鱼”;尼罗罗非鱼 (Tilapia niloticus) , 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我国大陆后, 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 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进入漓江都是人工养殖所致;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 taihuensis) 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淮河中游瓯江中下游, 1993年引进广西各水库。

4.2 外来入侵物种影响分析

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适应环境能力强, 能生活于淡水或低盐度的水体中。杂食性, 生长较快, 繁殖力强, 在南方地区, 每年可繁殖4~5次。抗病力强, 能耐低氧。属热带鱼类, 不耐低温, 其生活水温必需在10℃以上, 水温低至10℃即开始死亡, 在广西桂南地区的江河、水库已经泛滥成灾。桂江地处桂北地区, 冬季水温低于10℃的时间较长, 水温低于5℃的天气也经常出现, 因此在桂北的江河、水库这2种鱼均不能自然越冬, 桂江中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都是当年外来鱼苗进入河中, 可以断定这2种鱼对漓江的生物影响不是连续性的。食蚊鱼是适应于小水体的静水或缓流水体的表层,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并且繁殖速度较快, 为卵胎生鱼类。仔鱼出母体即可活泼游泳, 一般长约5 mm, 成鱼最大约50 mm, 雄鱼尤小。无食用价值, 但为蚊虫的天敌, 吞食孑孓。在广西各地随处可见。一个物种的存在所占据生存的空间, 对入侵地生物物种都带来一定的影响[6]。

5 主要经济鱼类概况

桂江江面宽阔, 水流平缓, 水较浅因而适宜多属鱼类栖息生长, 也是广西一个重要渔业功能区, 盛产多属大中型经济鱼类及珍稀名贵鱼类, 更是多属大中型经济鱼类主要捕捞区。主要经济鱼类有鲤、大眼华鳊、鲇、草鱼、鲢、鳙、鳊、黄颡鱼、斑鳠、大鳍鳠、光倒刺鲃、倒刺鲃、赤眼鳟、大刺鳅、斑鳜、粗唇鮠等16种。

5.1 经济鱼类资源现状

根据沿江的长滩、巴江坝下、五将、金牛坪、福登、儒岩、桂江口7个江段采样点的渔访和鱼类出现的频率, 以及对专业渔民和鱼收购商进行访问, 了解到近期捕获鱼类的品种、数量和收购价格。经综合分析结果为:鲤、大眼华鳊、黄颡鱼、鲢、鳙、斑鳠是目前桂江种群数量最多、渔产量最大的种群, 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和旅游业发展对水域生态造成的影响, 桂江的鱼类产量逐年下降, 优势种群小型化。据采访调查及沿江各县畜牧水产局的统计资料, 目前桂江域内每天鱼类总捕获量约11 229 kg (按综合信息, 桂江现有渔船1 449艘, 平均每艘每天捕鱼7.75 kg计) 。据此估算, 调查桂江内年渔业资源量约4 098 t, 鱼类资源密度约468 kg/hm2 (按捕捞量计, 总面积8 760 hm2) 。另外, 在平乐 (县城) 至桂江口段网箱养殖 (76 457 m2) 年产量约4 450 t。

5.2 经济鱼类资源变化趋势

桂江是广西内河重要的产鱼基地, 桂江域内拦河坝也较多, 水流平缓, 水面开阔,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蕴藏丰富的鱼类资源, 鱼类的优势种群都是该河流原有的土著鱼类, 拦河坝形成的库区使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渔产量大大提高。但是近年来由于拦河坝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 对河流的土著鱼类尤其是名贵经济鱼类的影响极为严重。

由于生境改变, 使河流原有的鱼类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变化特点是:适宜大水面、深水体环境。个体较大的大型经济鱼类产量迅速增加, 如鲢、鳙、鲇、鲤、草鱼等。由于水环境的改变, 适应流水环境的种类产量急剧减少, 如唇鲮、南方白甲鱼、稀有白甲鱼、叶结鱼、鲮等。

5.3 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针对桂江天然淡水鱼类资源衰退严重的现状, 如何在保障人类合理的生活和生产需求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的保护方法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渔政、环保、环监等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 建立资源保护的的新机制。二是水利设施的兴建应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 建设相应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站。三是建立养殖品种的引进准入制度, 广西气候温和, 适于很多暖水性淡水鱼类的生存, 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要极为慎重, 以免造成生态灾难。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保护鱼类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五是动员社会力量, 积极开展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渔政部门、环监和环保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 广泛深入宣传《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规, 向渔民宣传各种渔业资源保护的知识和法律。六是开展鱼类增殖放流, 恢复江河鱼类种群数量。

摘要:经调查, 桂江鱼类资源丰富, 有鱼类162种, 隶属于7目21科92属, 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鱼类区系复合体由热带平原、江河平原、中印山区、上第三纪、北方平原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外来入侵物种4种;主要经济鱼类16种。拦河坝的大量建设, 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 取而代之的是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成为桂江鱼类的绝对优势种群。

关键词:鱼类资源,调查,区系,类群,桂江

参考文献

[1]广西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广西淡水鱼类志[M].2版.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李思忠.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3]郑慈英.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4]蓝家湖, 蓝浩东, 陈跃进, 等.广西河池地区鱼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学分析[M]//鱼类学论文集 (第六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120-129.

[5]梁亮, 覃建才, 刘传玺, 等.柳江鱼类区系[J].广西农学院学报, 1986 (1) :83-98.

篇4: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关键词:沙塘鳢;种质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S93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230-03

收稿日期:2014-04-14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3056-6);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33BBF60029)。

作者简介:张燕萍(1979—),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育种、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环境监测等研究。E-mail:zhangyanpingxie@163.com。

通信作者:陈文静,研究员,主要从事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E-mail:418215117@qq.com。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属鲈形目塘鳢科,别称沙乌鳢、蒲鱼、草婆鱼、土布鱼、沙鳢、虎头鱼等[1-2]。沙塘鳢属鱼类是一类小型底栖肉食性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域中较为常见,因其含肉量高、肌间刺少、肉质细嫩、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鱼、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青睐,是江浙沪地区的传统名贵鱼类。据记载,我国至少有4种沙塘鳢属鱼类,即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海丰沙塘鳢(Odontobutis haifengensis)、鸭绿江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

由于沙塘鳢个体较小且天然产量不高,一直没有引起养殖者的重视。近年来,沙塘鳢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近年来我国天然水域的环境日益恶化,加上滥捕滥捞,原本到处可见的塘鳢变少了,野生的塘鳢资源也日趋枯竭,其捕捞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展沙塘鳢属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科学选育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对沙塘鳢种质资源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塘鳢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以及科学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1沙塘鳢属鱼类的地理分布

沙塘鳢属鱼类为东亚特有的小型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其分布颇有规律。河川沙塘鳢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及闽江各水系,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未见其分布;在长江水系的分布西限可上溯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江西省九江市、鹰潭市、宜春市等地。中华沙塘鳢的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于珠江流域、海南岛及长江中上游的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闽江、钱塘江及长江下游各地未见分布,而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荆州市,江西省九江市、鹰潭市、宜春市等地水域则是中华沙塘鳢的分布东限,可以认为这些地区也是这2种鱼类相互渗透和交汇的混栖区[3-4]。鸭绿江沙塘鳢仅分布于辽河东部山区支流太子河、鸭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大洋河和辽东半岛碧流河。海丰沙塘鳢仅零星分布于粤东几条独流入海的溪流中。

2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2.1沙塘鳢的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2.1.1形态特征研究沙塘鳢属鱼类的形态学特征不仅是遗传物质的外部体现,还与生活环境、生理特性等差异相关。不同水系的沙塘鳢在其生物学特征上稍有不同。学者们分析了沙塘鳢属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现代框架特征,为沙塘鳢属鱼类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刘良国等将洞庭湖水系中华沙塘鳢属鱼类的形态特征与其他水域沙塘鳢属鱼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它们既具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征[5],洞庭湖水系中华沙塘鳢的第1背鳍棘数(全为Ⅶ)与伍汉霖等记述的中华沙塘鳢的第1背鳍棘数(多为Ⅵ,少数为Ⅶ)[2]明显不同,而又与淮河水系的沙塘鳢属鱼类相同。在头部感觉乳突线端部乳突排列形式上,洞庭湖水系中华沙塘鳢与淮河水系沙塘鳢不同,前者排列呈团状,后者排列呈线状[6]。

2.1.2生长研究朱邦科等报道,保安湖沙塘鳢的生长属均匀生长型,沙塘鳢的体质量(W,g)与体长(L,cm)呈幂函數关系,其关系式W♀=0.023 21L3.008 5(n=314,r=0.938 6),W♂=0.019 92L3.086 2(n=418,r=0.974 1);合并后W=0021 29L3.058 5(n=732,r=0.971 6),雄鱼略快于雌鱼,肥满度在冬春季较高,最高在3月[7]。乔德亮研究表明,淮河水系沙塘鳢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0.066 0L2.611 8(n=17,r=0962 1),W♀=0.044 0L2.821 3(n=23,r=0.986 5);合并后W=0.045 4L2.798 9(n=40,r=0.979 0)[8]。沈蓓杰等研究也表明,安徽省南漪湖沙塘鳢的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关系,属均匀生长型,其方程为W=0.065 3L2.449 7[9]。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今后的沙塘鳢选育过程中,应对比不同地理群体沙塘鳢生长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以便选取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沙塘鳢群体作为育种材料,并做好沙塘鳢保种选育等工作。

2.1.3沙塘鳢属鱼类繁殖特性研究朱邦科等报道,沙塘鳢属鱼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产卵于石缝隙、洞穴、蚌壳,甚至瓦砾之中,卵具黏性,常黏附在贝壳、岩缝石或隐蔽物上发育,雌鱼产完卵后即离去,雄鱼护卵[7,9]。沙塘鳢多在1冬龄成熟,繁殖季节为4月初至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繁殖盛期。雌鱼成熟系数在3月底4月初急剧增大,4月上旬达最大值,之后急剧下降,7月底最低,随后缓慢回升,一般来说Ⅱ龄雌鱼成熟系数和个体性腺质量均大于Ⅰ龄雌鱼。雄鱼成熟系数低于雌鱼,个体差异和年变化均较小,4月达最大值,5—6月最低,7月后逐渐回升,但Ⅱ龄雄鱼成熟系数较Ⅰ龄雄鱼低。乔德亮研究表明,淮河水系沙塘鳢的绝对繁殖力(F)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与体质量(M)呈直线关系,关系式为:F=0.009 7L2.510 6(n=23,r=0.961 6);F=0.095 3M+0.246 6(n=23,r=0.958 7)[8]。李跃华等测量巢湖沙塘鳢结果显示,沙塘鳢的个体绝对怀卵量在822~5 430粒之间,相对怀卵量为 66~219 粒/g[10]。可以看出,沙塘鳢属鱼类的怀卵量与体长、体质量关系密切,且怀卵量与体长、体质量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体长、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nlc202309031149

2.2沙塘鳢生化组成的研究进展

沙塘鳢历来被归在高档水产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黄,沙塘鳢体肥子满,成为长三角地区餐桌上独特的佳肴。沙塘鳢肉多刺少,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肉含蛋白质183.9 g/kg、脂肪9.8 g/kg、钙4.2 g/kg,此外还含有磷、铁、维生素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鱼类。胡亚丽等对河川沙塘鳢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的含肉率为64.45%,肌肉(鲜质量)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的含量分别为16.70%、0.70%、165%、80.01%;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80.94%(干质量),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 3267%,占氨基酸总量的40.36%;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1. 16%[11],其鲜味氨基酸总量高于泰国笋壳鱼[12],稍低于鳜鱼[13],因此河川沙塘鳢肌肉鲜美度较高[11]。杨严鸥等研究了体质量增加时不同性别沙塘鳢鱼体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体质量增加,雌性沙塘鳢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能值及雄性沙塘鳢的蛋白质含量、能值都与各自鱼体的干物质含量呈显著直线相关,雄性沙塘鳢的脂肪含量与干物质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14]。

2.3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于沙塘鳢属鱼类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组成等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水域不同的沙塘鳢属鱼类染色体数目完全相同,均为44对;染色体配组和臂数也相似,但核型组成存在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本身多态性所致,或者与地理分布的差异,以及取材时间、制片方法、测量标准不同等有关。

2.4生化遗传学研究进展

沙塘鳢属鱼类生化遗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工酶的研究领域。殷文莉等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沙塘鳢的消化道、心脏、肌肉、脾脏、肾脏、脑、肝脏、生殖腺、晶体9种组织的4 种同工酶(EST、LDH、ADH、MDH)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组织的酶谱是不相同的,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EST有5个基因位点,除脾脏和肾脏单体酶具有相同的位点表达模式外,其他组织中各位点的表达互不相同;LDH只有1个基因位点,为四聚体酶;MDH为由3个基因位点控制的二聚体酶;ADH也是二聚体酶,但仅在肝脏中得到表达[20]。

2.5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沙塘鳢属鱼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运用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更好的诠释。近年来,沙塘鳢属鱼类分子遗传学研究逐步展开,已经运用多种分子标记研究了不同群体沙塘鳢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李妍等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苏常熟河川沙塘鳢个体大小不一的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江苏常熟河川沙塘鳢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大沙塘鳢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小沙塘鳢,2个群体的遺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群分化水平[21]。任岗等利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比较中华沙塘鳢、海丰沙塘鳢、鸭绿江沙塘鳢、河川沙塘鳢、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 hikimius结果显示,海丰沙塘鳢是河川沙塘鳢的姐妹群,暗色沙塘鳢与O.hikimius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6 种沙塘鳢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大部分在0.098~0133 之间,其种间的分化程度较为相近,它们可能是由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22]。郁建锋等比较了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和其他沙塘鳢属鱼类的线粒体 12S和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发现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沙塘鳢,且与已知的河川沙塘鳢存在分子遗传进化方面的差异[23]。谢楠等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河川沙塘鳢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与塘鳢科其余22种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塘鳢属与黄属构成1支,沙塘鳢属与鲈塘鳢属构成1支,乌塘鳢属、嵴塘鳢属、尖塘鳢属、蛇塘鳢属构成1支,尾斑鳍塘鳢单独构成1支[24]。由上述研究可知,沙塘鳢属鱼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非常薄弱,需要用更多、更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例如 SSR、AFLP等标记全面分析沙塘鳢属鱼类的种质资源。

3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3.1沙塘鳢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沙塘鳢属鱼类的天然生活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例如酷渔滥捕、堑秋湖、水域环境恶化、违法采杀、疯狂吸螺、涉水工程建设等,以及不注重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动态检测,这些都时刻威胁并破坏着它们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导致沙塘鳢野生栖息地缩小,生活环境恶化,野生资源量锐减,群体结构遭到破坏,种质特性和纯洁性丧失,野生群体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性早熟等现象。

3.2种质资源保护对策

对沙塘鳢属鱼类采取保护措施的目的是防止其种质资源退化,维持沙塘鳢属鱼类天然的种质特性和纯洁性。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加强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科学研究是保护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的重要基础条件。沙塘鳢属鱼类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但长期缺乏系统全面的种质资源研究。因此进行我国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监测,掌握我国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的状况,是制定种质保护策略的基础。而从分子水平采用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如线粒体DNA Cyt b基因、COI基因全序、AFLP、SSR、 SNP等对沙塘鳢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间遗传距离、群体分化时间、群体间基因流动以及群体起源等进行全面评估,可更好地指导种质资源监测和保护工作。

3.2.2加强沙塘鳢属鱼类种质保护应该加强对现有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保护或恢复沙塘鳢属鱼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来保护其种质资源,尽可能地保存沙塘鳢属鱼类在其栖息地的遗传多样性。建立沙塘鳢属鱼类人工种质资源库或原种保护基地,并将野生遗传资源异地活体保存于其中,是种质资源保护的最为可行的有效方法。

nlc202309031149

3.2.3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满足人们对沙塘鳢消费的需要,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并寻求开发利用途径,以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在捕捞生产中,应严格禁止有害渔具的使用,制定合理捕捞制度,合理规划禁渔制度,加强渔业行政管理和执法力度。在养殖生产中,应运用多种育种方法加强对沙塘鳢鱼遗传育种攻关,采用传统选育技术(杂交选育、家系选育等)与现代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定位、鱼种估算等),对沙塘鳢属鱼类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提高,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耐粗饲、抗逆性强的沙塘鳢良种或品种,以满足养殖生产的迫切需要。

3.2.4推进沙塘鳢属鱼类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沙塘鳢属鱼类养殖业可以缓解对野生沙塘鳢属鱼类资源的依赖,也是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因沙塘鳢全人工饵料养殖技术未全面解决,多釆用与其他水产品种混养模式,年终主养水产品种出塘,沙塘鳢养殖周期仅为6个月左右,大部分当年投苗当年收获,其商品率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制约了沙塘鳢属鱼类产业化发展。因此培育优质沙塘鳢属鱼类苗种、研发出可全人工饵料喂养的沙塘鳢属鱼类苗种、完成沙塘鳢池塘精养技术及循环水高效养殖技术,是推动沙塘鳢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大幅度提高沙塘鳢商品率、增加养殖收益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成庆泰,郑葆珊.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伍汉霖,钟俊生.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鲈形目(五):虾虎鱼亚目[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伍汉霖,吴小清,解玉浩.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的整理和一新种的叙述[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3,2(1):52-61.

[4]伍汉霖,陈义雄,庄棣华. 中国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之一新种(鲈形目:沙塘鳢科)[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1):6-13.

[5]刘良国,杨春英,杨品红,等. 洞庭湖水系中华沙塘鳢的形态和核型研究[J]. 四川动物,2013,32(2):176-179.

[6]乔德亮,洪磊.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生物学和繁殖力[J]. 生态学杂志,2007,26(2):228-232.

[7]朱邦科,谢从新,王明学,等. 保安湖沙塘鳢的食性、繁殖、年龄及生长的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16-323.

[8]乔德亮.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生物学研究[J]. 水利渔业,2007,27(2):66-68.

[9]沈蓓杰,周洵,朱园贞,等. 南漪湖沙塘鳢生物学特性及个体生殖力的研究[J]. 中国水产,2011(7):59-61.

[10]李跃华,万全,邹传伟,等.巢湖沙塘鳢的生物学测定[J].水产养殖,2007,28(6):6-9.

[11]胡亚丽,朱晓平,尹绍武,等. 河川沙塘鳢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价值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90-293.

[12]张宪中,戈贤平. 泰国笋壳鱼肌肉营养品质的评价[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1):23-27,49.

[13]严安生,熊传喜,钱健旺,等. 鳜鱼含肉率及鱼肉营养价值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1):80-84.

[14]杨严鸥,姚峰,余文斌,等. 不同性别沙塘鳢体重与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关系[J]. 淡水渔业,2006,36(4):26-28.

[15]桂建芳,李渝成,李康,等. 虎鱼亚目三种鱼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J]. 动物学研究,1984(增刊):67-69.

[16]费志清,陶荣庆. 虎鱼亚目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7,6(2):127-131.

[17]张克俭. 长体鳜、黑鳍鳈及塘鳢的染色体组型研究[J]. 水产学报,1989,13(1):52-57.

[18]张君,汤俊,沈颂东,等. 河川沙塘鳢染色体核型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2):253-256.

[19]张丽娟,祝斐,尹绍武,等. 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双亲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分析[J]. 海洋渔业,2013,35(2):183-188.

[20]殷文莉,戴建华. 沙塘鳢不同组织同工酶生化表现型及遗传基础[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4):10-13.

[21]李妍,荣楠,徐建荣,等. 河川沙塘鳢的ISSR分析[J]. 安徽農业科学,2010,38(2):606-608.

[22]任岗,章群.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2007,31(4):473-478.

[23]郁建锋,韩晓磊,郭倩林,等. 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48-51.

[24]谢楠,冯晓宇,郭水荣,等.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线粒体细胞色素 b(Cyt b)基因序列分析[J]. 杭州农业与科技,2010(2):22-26.苏彦平,武秀国,陈修报,等. 背角无齿蚌养殖池塘中发生的假鱼腥藻隐形水华[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233-234.

篇5: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为了开发利用百山祖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资源,对该区猕猴桃进行了调查,经分类鉴定,有11种2变种,列出分种检索表,并就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论述.

作 者:毛昌福 胡敬北 杨龙 作者单位:毛昌福(浙江省庆元县龙溪乡林业工作站,浙江庆元,323803)

胡敬北(庆元县百山祖乡林业工作站)

杨龙(庆元县圩上乡林业工作站)

篇6: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建议书

饮水当思源,呵护长江就是呵护我们的母亲,保护长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侵占排污、过度捕捞、美食江鲜等行为致使长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人为破坏,长江水质日趋恶化,中华鲟、胭脂鱼、鲥鱼、刀鱼、河鲀、鮰鱼等长江名贵鱼类资源日趋枯竭.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觉醒.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指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长江禁渔与增殖放流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联合倡议:全社会紧急行动起来,呵护长江,保护地球,向侵占排污、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等不法行为宣战!从现在起,餐饮饭店在禁渔期间停止经营江鲜;大力开展沿江企业“达标减排、资助放流”,渔民“合法捕捞、安全作业”,民众“放流放生、造福民生”等为主题的认购放流放生活动,以共同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促进长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解除合同模板下一篇:文明迎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