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29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6篇)

篇1: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去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年初,邀请了国家旅游局和专家组来湘调研指导;4月份,同新同志组织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赴重庆、四川、云南学习考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5月份,我到张家界就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9月份,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了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定位;周强省长到任后也就发展旅游产业作了调研,提出了意见;11月份,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就是要进一步研究政策措施,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湖南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这是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后作出的战略决策。 1.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旅游产业是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已成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从国际看,世界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头20年,世界出游人员将增长一倍,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的水平。近年来,全球旅游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到我国旅游的国际游客越来越多,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从国内看,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58美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国内旅游已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正成为热点消费。“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规划,到2010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国正在形成新一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潮,相当多的省市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我们要顺应国内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2.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我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九五”以来,全省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已连续11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0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29.7%,其中接待境外游客97万人次,旅游创汇5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和28.8%,增幅居中部六省之首。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提高了湖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全省的人气比较旺。去年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6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39万人次,占了中部六省总量的50%。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充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效益不高等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不足,增强紧迫感,强化措施,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3.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推进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旅游产业与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关联密切,是推进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都与消费密切相关,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直接涉及14个产业,间接影响47个行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促进服务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较大,是有效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我省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和山区,那里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是最具永续发展能力的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型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旅游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产业,是弘扬湖湘文化、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产业放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富民强省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加快发展。

二、拓宽视野,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旅游产业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我省最有潜力走向世界的产业。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把握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具体来说,要把握好四句话16个字,即:接轨融入、转型升级、整合拓展、挖掘保护。

一是接轨融入。就是要在目标定位、市场开发、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主动融入国际旅游发展潮流,提高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当前,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领域。培育和谋划湖南旅游产业,必须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国际旅游分工大格局中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打造国际化旅游产品,培育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供国际化旅游服务,努力使湖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要按照国际惯例和世界旅游组织规则,引进国际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引进和培养国际旅游人才,逐步推动旅游管理和产业运行的国际化。

二是转型升级。就是要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专项旅游同步发展,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相得益彰,实现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强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实现由“事业”向“产业”的转变,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要从我省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加速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借鉴、引进成熟的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实施适度规模、均衡生产、市场细分等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特色品牌,以品牌扩大湖南旅游的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三是整合拓展。就是要适应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旅游产业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引入现代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带动关联产业和城市化发展。要坚持“四个结合”: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发展文化、体育等产业相结合,以鲜明独特的湖湘文化特色吸引游客,以旅游的发展推动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城市,形成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推进新型城市化。

四是挖掘保护。就是要按照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把文化作为灵魂渗透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包装和营销,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产业作为新型创意产业的属性,增强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夯实我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突出重点,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十一五”是我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围绕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建设旅游精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旅游产品和品牌的竞争。要根据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依托我省高品位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等特色旅游资源,按照“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构思,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要突出抓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强化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要精心培育发展张家界、马王堆、凤凰古城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要加快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建设,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要做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章,统筹规划、协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密不可分。要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进出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通与周边省市的对接通道,促进旅游区域合作。争取开通更多与国内境外游客较多城市的直通航线,开辟空中旅游走廊。要高标准抓好长沙黄花机场和张家界荷花机场的改扩建,实现与客源国直航,增加与境内外旅游城市、景区的直航。要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配套齐全,布局合理,便捷安全,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要强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要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着力提升张家界城市基础设施的档次和城市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增强长沙的旅游目的地功能和中心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要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网络,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3.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旅游龙头企业辐射和导向作用强,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骨干和生力军。要引导支持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做优做强。要大力引进国内外旅游战略合作伙伴,注重引进大旅行商、旅游饭店集团的品牌、资本、管理和人才,鼓励省内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要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机制灵活、发展能力强的中小旅游企业,真正发挥旅游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

4.开拓客源市场,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客源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实施积极的市场开发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拓展客源市场,优化客源市场结构,提高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增加高端游客,是改善客源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要按照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在稳定韩国、港澳台地区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东南亚、日本、欧美、澳洲等重点境外市场,加大对外宣传产品开发制作、境外市场广告投放力度,实行入境旅游奖励政策。要努力扩大国内旅游市场份额,抓住国家扩大国内消费的机遇,充分利用区域合作契机,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强化区域联合促销,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继续办好中国湖南旅游节。鼓励引导“湖南人游湖南”,促进省内旅游市场发展。

5.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队伍,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创新旅游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涉外人才和熟练技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在全行业深入开展向英雄模范文花枝、赵明健学习活动,严格执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树立和维护湖南旅游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领导,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旅游产业牵涉面广,加快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努力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省里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为旅游产业发展办实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旅游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加大综合协调、行业指导、市场监管和旅游宣传力度。要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二是要完善政策法规。抓紧修订出台《湖南省旅游条例》,进一步健全旅游法规,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提高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要加快旅游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经这次会议征求大家意见后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三是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促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和包装一批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以企业为平台、资本为纽带,多渠道引进国内外资本,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入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要搞好舆论宣传。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知名度经济”,牌子响才能人气旺。宣传营销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树立“大宣传”观念,在舆论宣传和促销中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作用。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对我省旅游的整体策划和宣传促销。要在做好省内旅游景区(点)互动促销的同时,加强省际区域间互动合作,加大对外舆论宣传和促销力度,共推旅游产品,增强湖南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志们,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理念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富民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篇2: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对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重大决策进行部署,研究我省在实现崛起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等会,新雄省长将对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国家旅游局领导还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重要意义

旅游经济是最具带动功能的“绿色经济”;旅游产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是促进生态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富民的动力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省委、省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战略。

(一)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引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制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最主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扩内需、保增长。扩内需就是在外部需求急剧下降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对我们欠发达省份来说,扩内需主要依靠投资,因为我省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消费历来对经济的贡献比例小。但旅游业消费群体是以省外为主,而且既可拉动消费,还可促进投资,完全可以成为我省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引擎。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行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但旅游业就像一枝独秀的报春花,经受了“寒冬”的考验,仍然保持强势增长。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1.09亿人次,旅游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4.7%和23.1%;清明、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升温明显,平均增幅约超过一成以上。我省一季度,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8.3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5326.61万美元,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27.81%和18.43%。正如温家宝总理4月18日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的特点。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创造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能有效地将保增长、保稳定、调结构和促民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我省扩大内需的一大亮点,成为拉动消费的优先突破口。

(二)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保护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永葆江西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加快经济发展,让百姓过上富裕生活,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省委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就是要在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同时,始终不渝地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实现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三次论证,已基本完成修改任务,报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不仅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既能发挥我省优势、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旅游产业大省,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这既可以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优势,更好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永久享受到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又可以把生态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旅游业产值,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形成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要求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是历史的载体和生活的表现,而精神则是文化的精髓。旅游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文化性。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地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播先进的思想精神。可以说,旅游产业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江西红色资源堪称全国之首,以三大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其彪炳史册的革命胜迹和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我省发展红色旅游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为我们深入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发展红色旅游,对大力弘扬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伟大革命精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资政育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同时,江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灿若群星,陶瓷艺术享誉世界,道释宗教远播中外,书院楼阁名贯古今,古村古镇遍布全省,赣鄱文化源远流长。坚持先进文化导向,是我省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的重要方针。通过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度开发人文景观,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可以有效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我省软实力,更好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加快江西崛起、实现富民兴赣的重要支撑。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创新创业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富裕文明江西,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既可凭借优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繁荣经济,又能在开发建设中使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既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又能拓宽创业平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既可富裕百姓、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又能使人们陶冶情操、崇尚文明、推进社会和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省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810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9%;旅游总收入559.3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64%,约相当于全省GDP的8.6%。但是,从我省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来看,与旅游产业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旅游资源的利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又紧邻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旅游客源区,我国正处于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可以说,加快建设旅游产业大省,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完全可以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二、全面开创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崭新局面

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一项宏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契机,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这一总体定位,全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国际生态旅游必选地、世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三大品牌;力争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左右,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旅游直接就业达到60万人,间接就业达到300万人,使我省真正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一)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旅游产业大省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首要的就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旅游产业,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旅游产业发展。为此,要牢固树立以下五种理念:一是全面融合的理念。要把江西旅游放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比较、去分析,把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强化景区城市乡村旅游相统筹、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相融合。二是整体推进的理念。要加大旅游产业要素的整合力度,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互动,有效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文化导向的理念。要充分释放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让游客获得丰富、深刻的文化审美体验。四是高端引领的理念。要设计和开发一批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有效吸引境内外高端游客,引领大众旅游市场。五是跃位领先的理念。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找准突破口,抢占制高点,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红色旅游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再从生态旅游等领域迅速取得优势地位,推出诸如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以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必须以全面系统、科学合理、既具战略性又有操作性、既具前瞻性又具实践性的旅游产业规划来指导。规划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特征,好的规划可以谋全局、管长远。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方案,也是旅游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在建设旅游产业大省进程中,要坚持宽视野、大思路,高品位、精产品,先规划、后开发,没有规划宁可不开发、不建设,绝不允许乱开发、低水平建设。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产业化和体系化发展,在加快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基本要素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文娱、旅游创意、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传媒、旅游中介服务等拓展要素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宣传、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政策法规等软件要素的发展,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二)以优势的项目支撑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以项目为纲,旅游产业发展同样要以优势项目来推动。重点旅游县(市、区)和旅游景区要像抓工业、抓农业一样抓旅游发展,全力以赴抓旅游项目建设。除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给予必要的投资,各类旅游产业发展项目都要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市场运作来推动。要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重点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旅游大题材,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旅游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大品牌。要筛选谋划好符合旅游业态发展潮流、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立足“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以起点高、影响大、带动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为带动,抢占制高点,提升竞争力,走出一条符合江西省情、生态文明发展的旅游产业新路子。

建设旅游产业大省,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形象和旗臶,品牌是诚信度和知名度,品牌是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旅游精品项目,打造旅游品牌,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重要内涵。在旅游产业大省建设进程中,要着力打造全省旅游整体形象品牌、精品线路品牌、精品景区品牌、特色旅游城市品牌、优势旅游企业品牌。当前,要集中力量打造以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精品线路,尤其要加快构建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昌九观光度假休闲带与中国(江西)文化山水极品旅游线路和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游、赣中南红色经典游、赣西绿色精粹游三条黄金旅游线路,使其真正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精品、享誉海内外的响亮品牌。

(三)以强劲的宣传推介驱动旅游产业大省建设。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和“形象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大省,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做好旅游宣传工作,是各级各类宣传机构为经济服务、为大局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宣传部门要勇担重任,主动作为,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加强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舆论引导和宣传驱动。要加强旅游宣传创意,善于利用各种体裁制造亮点、新闻焦点,形成社会关注点、大众兴奋点和旅游热点。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要抓紧研究制定并实施全省旅游宣传整体方案,动员和组织各类宣传媒体,针对海内外旅游市场,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旅游宣传,全方位、高密度、多层次地推广我省旅游,努力形成广播电视热播、报刊杂志热炒、网络网民热议、社会各界关注、旅游市场兴旺的良好局面。省内媒体要积极响应,努力跟进。江西日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等省内各主要媒体,要将宣传江西旅游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开辟专门栏目或时段用于宣传旅游产业,并积极与外省尤其是重点客源地同类媒体进行旅游栏目和广告互换,推广我省旅游整体形象、主要品牌和主打产品。要鼓励媒体加强与主要旅游景区合作,共同建立市场营销联合体,互为宣传的载体和窗口,联合促销,利益共享。各相关部门及驻外机构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的份内工作任务,主动纳入工作议程,并与经贸、会展、科普、文化、艺术、出版、对外友好交流、招商引资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宣传促销的立体优势,营造人人都在宣传江西、行行都在营销旅游的浓厚氛围。

(四)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人才队伍对旅游产业至关重要,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重任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完成。要建立和完善激发创新创业的旅游人才制度,切实加强旅游人才向旅游人力资本的转变,以雄厚的人力资本来支撑和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要大力加强旅游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重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注意选调政治素质好、热爱旅游事业、懂业务、善创新、干实事的优秀干部充实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对于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业绩的优秀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可采取挂职锻炼与交流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适当安排省、设区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到主要旅游景区或重点旅游县(市、区)挂职锻炼,也可安排基层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的干部到省、设区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挂职学习,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安排旅游管理干部到省外乃至境外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培养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善操作的干部队伍,真正适应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需要。要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在努力扩大旅游就业的前提下,应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创先评优、技能竞赛、规范管理等手段,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当前,特别是要加强旅游资本运作人才、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导游服务人才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导游人员的规范管理,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使优秀的导游人才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激励,提高全省导游队伍整体服务水准。要加快发展旅游教育事业。我省旅游教育资源不少,许多高校设有旅游院系。要有效整合旅游教育资源,紧密依托旅游院校,科学设臵旅游专业,加快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各类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人才储备,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三、加强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江西实际、符合全省人民的愿望。建设旅游产业大省要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统一思想、破解难题、抓住重点、真抓实干。

(一)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旅游资源现状,把发展旅游产业列入工作议程,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建设旅游产业大省中的重要问题,从组织上保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上饶市委市政府抓住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机会,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三清山旅游出现“井喷”现象,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门票收入58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2002年全年的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实践证明,领导重视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在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行研究和部署,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相关部门要抓落实,形成推动产业大省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积极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好的管理体制,是旅游产业高效运行的保障。最近,鹰潭市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大胆进行探索,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并实行市旅游局与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相互交叉任职,切实加强了旅游工作领导力度。其他设区市尤其是拥有高品级旅游景区的设区市,也应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因地制宜、统一管理、责权一致、精简高效”的原则,综合设臵重点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实施高效管理。要以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规范化、经营主体与配套服务市场化的进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监管体系,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旅游重大灾害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要以资本运作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加快组建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旅游企业集团,搭建融资平台,推进集约化经营。

(三)加大对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设旅游产业大省,必须以管用的扶持政策、有力的激励措施为保障。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政府投入、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贯彻好、落实好,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变成推动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具体行动。各地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进一步落实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推广的支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兴办旅游产业,形成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良好政策环境。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紧紧围绕旅游要素的完善配套,整合各类资金,适度向旅游产业倾斜,集中力量干大事,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

(四)切实建立和实施旅游产业发展的考核制度。要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在设臵考核评价指标时,对重点旅游景区和重点旅游县(市、区)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允许将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指标臵换其他经济指标,加强引导,使其切实注重发展旅游产业。对综合考核评价优异的市(县、区)和相关部门要给予表彰奖励。

篇3: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农机工作开展情况和抓好2010年乡镇企业、农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全省乡企、农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一) 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局面扭转,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沉着应对,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 发展成效同步提高。

预计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达到922.5亿元、535亿元、299.1亿元和251.0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19%、13%和6.6%.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7%, 100.5%。

2. 发展态势稳步加快。

预计2009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 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 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 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

3. 发展贡献继续上升。

预计到12月底, 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支付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3524.4亿元、128.3亿元、288亿元, 同比增长12%、15%, 1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064元 (全口径) , 同比增长12.7% (未扣除物价因素)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 同比增长3%。

我省乡镇企业取得上述成绩, 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30个乡镇企业直报点生产运行情况监测, 积极建立统一的应对金融危机信息收集、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入贷款贴息资金7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成长型企业,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与省农信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地县两级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的方案》, 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11个县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支机构扩展到贵阳、遵义、安顺。四是加大科企对接力度。积极承办农业部11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收集了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和蔬菜加工三大类别46个技术需求问题,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技术对接。

第二,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产业型大项目工作的意见》, 重点支持茶、油、椒、药、薯、肉、粮、果、蔬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 投入贷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型大项目、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业基地, 着力培育在本地区同类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能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组成“秸秆生物饲料实验项目课题组”, 启动了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饲料项目, 开展利用秸秆生物饲料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试点工作, 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开阳、绥阳两县筹办了“全省桔秆生物饲料养畜推广示范暨综合利用现场会”, 对秸秆生物饲料养畜和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成功举办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五届医药博览会, 有效推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展示、技术合作、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 以应对农民工回流为重点,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作用,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提高素质推动就业。一是开展创业扶持。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 以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为手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 投入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资金461万元, 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商品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开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果等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 开展茶叶加工、食品检验、中药材种植、竹木工艺、食用菌栽培、建筑等工种以及企业订单、定向、定岗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每年培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达10万人 (次) 。三是开展回乡创业培训。投入农民工创业培训资金250万元,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种养殖、加工、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创业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工创业。

(二) 农机工作保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1. 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兑现, 补贴效果凸显。

2009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 扩大实施范围, 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6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农业部领导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的要求, 严格贯彻执行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努力把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让各级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为方便农民购机和操作, 除中央资金每台机具补贴标准为30%外, 省级资金每台机具的补贴标准均为8000从实施情况看, 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完成, 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9.86万台套, 受益农户达9.56万户,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16万千瓦, 增长5.1%。

2. 农机化服务领域拓展, 作业水平提高。

各级农机部门以实施“农机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和“农机科技进农家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 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春耕”、“三秋”期间积极组织机耕、机收服务队、抗灾救灾突击队, 加快农作物的抢种抢收进度, 组织开展以耕、种、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 发挥了农机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完成机耕面积910万亩, 机械灌溉625万亩,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355万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下乡5万人次, 农机出勤241.9万台次, 组织机耕服务队1367个, 抗灾救灾服务队452个, 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2.5万台, 检修各类农机具34.98万台次,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万人次, 有效促进“春耕”、“三秋”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全省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通过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程的实施, 全省水稻机插秧工作实施有序, 效果良好, 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0万亩。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我省作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 2009年在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继续在20个县进行示范推广, 投入资金200万元, 各实施县以组织引导、示范宣传、保障措施等工作为抓手, 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在24个宜茶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 每县投入18万元, 共投入资金432万元, 项目实施区新增茶叶生产机械2047台, 带动各类资金投入1046万元。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 提高了茶叶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四是做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实施要求继续在9个县组织实施, 2009年每县投入20万元, 各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上进一步落实, 通过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紧密结合, 示范区新增各类机具1.58万台, 投入各类资金4495.6万元, 项目区农机技术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县结合本地实际, 把建立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 认真帮助条件成熟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入资金208万元,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 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0个。同时, 各县对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经销服务组织、维修服务组织的建设也积极引导, 做好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促农增收中的作用。

4. 强化安全措施,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省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及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是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 深化拖拉机及驾驶员无牌无证和“五整顿、三加强”专项治理活动,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检审率, 深入地县开展专项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机制,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

二、正确把握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发展形势和问题

在看到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积极变化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就乡镇企业发展而言: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资源型产业产品占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与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银行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抵押贷款手续繁杂, 企业选择银行空间不断缩小, 融资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仅有不到2%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还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创新前沿技术少。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停留在90年代甚至80年代水平。从人才结构看, 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为11.1%, 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还不足3.3%。人才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缓慢, 成为制约我省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机工作看:一是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 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还不够大, 服务市场也不够规范, 还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少数地方购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完善和有力, 违规违纪操作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机作业受油价与供应影响较大, 影响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有利因素不少。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技术支撑看,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各级乡镇企业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定走区域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和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拓宽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布局、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 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机融入新组建的农委协调运转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至关重要。

(一) 关于乡镇企业工作

2010年, 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上, 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产业;在功能定位上, 要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 加快与城市产业配套协作, 提升产业层次, 搭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在发展重点上, 要围绕产业化、资源差异和市场需求, 做好转型、重组、升级“三篇大文章”;在资金使用上, 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重点, 实行“两个为主, 两个为辅”, 即以贴息为主, 补助为辅;以扶持产业型大项目为主, 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辅, 实施“四个倾斜”, 即向规划内的项目倾斜、向乡镇企业集聚区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倾斜, 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1.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 实现“三个突破”。

按照农业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 一是优先发展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为主的加工业,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突破。二是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 加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在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上取得突破。三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搭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平台上取得突破。

2.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二是在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重大工程项目和交通枢纽节点, 积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住宿、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建设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在解决制约瓶颈上, 破解“二大难题”。

一是在资金方面, 加快地、县担保机构试点步伐, 进一步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在技术方面,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攻克影响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在夯实基础工作上, 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尤其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省统计部门衔接, 调整、修订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 以适应新的工作职责、职能要求。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今后各地申报的项目, 原则上要出自项目库中。各地的项目库储备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产业政策及时更新、增减。四是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二) 关于农机工作

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8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680万千瓦, 机耕面积950万亩, 机插秧面积30万亩, 机收面积200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措施, 确保补贴工作安全到位。

2010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各级农机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农民和企业满意。特别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纪律,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严格程序, 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虚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检查, 发现问题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水平。

按照《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要继续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大力组织开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2010年全省将新建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通过开展合作社法人代表和维修人员及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3. 突出抓好重点农时服务,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春耕”、“三秋”是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各级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好“春耕”、“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作业,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重点加强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等环节拓展。

4. 立足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

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步伐, 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 努力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 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示范县考评工作, 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 农机手的培训关、审核关, 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事故死亡控制数零指标的实现, 为农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篇4: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5: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议上的讲话精神

新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做了题为《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务实求真、团结奋斗,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的主题讲话。笔者注意到,该讲话中三次出现与‚软‛字相关联的词组。

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李鸿忠说,‚把加强自主创新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的软任务。‛在谈到解放思想,营造投资环境的时候,李鸿忠说,‚建设发展文化,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软环境。‛在谈到经济建设保证的时候,李鸿忠说,‚把团结作为湖北第一号软实力工程建设。‛

以此观察,未来的湖北经济或将以‚软‛蓄势,达到‚弯道超越‛的目标。‚软‛湖北或将更魅力。

自主创新的软任务,发展经济的软环境,团结奋进的软实力,听起来是一串‚软‛字,但这些‚软‛字的内涵却不软,倒给人一种绵里藏针之感。自主创新、发展文化、团结奋进,这些提法虽与产业、经济、项目、市场没有直接联系,却更具理念、思想层面的意义。仔细琢磨,这些‚软‛概念蕴含着深厚的经济文化底蕴。做好了这些‚软‛功夫,释放出来的将是巨大的经济创造力、聚集力、爆发力。

与‚软‛词组印象相对应的是这次会议的低调风格。在这项旨在安排明年乃至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会议上,李鸿忠书记的调子比较低。在提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升‚抓转变发展方式工作‛的能力时,李鸿忠书记强调要求坚持‚三个防止‛,做到‚三个舍得‛,通篇讲话中,没有提到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经济指标,没有GDP。

李鸿忠书记的低调风格,一方面,说明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湖北不再将GDP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另一方面,说明湖北或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大工夫,因此可能牺牲部分现实利益或者放缓既有的发展速度,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宏观时空考察,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不仅仅是安排明年的经济工作,不仅仅是部署‚十二五‛规划,更是立足眼前,着眼未来十五年,对卧薪

尝胆发展经济的思想的一次总动员和总武装。用李鸿忠书记的话说,就是‚建立发展的统一战线‛。代省长王国生称李鸿忠书记‚跳出湖北谋划湖北发展‛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从横向看,或者说从主政者角度看,可能会因为‚牺牲某些指标‛而遭到‚被误解的压力‛。不过,这种可能的‚误解‛的预期利益是湖北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这无疑是造福湖北的奉献之举,主政者奉献个人的政绩,换得湖北的弯道超越。而且与中央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直接呼应。如此低调,彰显出新一届省委的用心良苦。代省长王国生在这次会议总结时称李鸿忠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可谓意义深刻。

当然,李鸿忠书记讲话中的‚软‛印象和低格调,并非囿于经济发展基础的薄弱和对未来发展方式的无措,抑或是因为被动的懈怠。而是一种蓄势之举。李鸿忠书记在分析了湖北在全国发展的位臵尤其是与发达地区比较之后,再次提到‚倒逼机制‛、‚弯道超越‛;专门篇幅强调解放思想;要求湖北的干部‚以跳起来摘桃子、不断实现弯道超越的良好精神状态,展现湖北干部群众不凡的作为追求,提升创业创新的能力。‛显然,向内使劲与低调对外形成很大的反差。

这种反差意义就是蓄势。蓄积自主创新之势,蓄积持续协调之势,蓄积科学发展之势。一旦时机成熟,就加大马力,实现弯道超越。

如此看来,湖北以‚软‛蓄势,低调发展,必将实现弯道超越。一个魅力四射的湖北很值得我们期待。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根主线,把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落脚点;正确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统一于湖北又好又快的发展之中。‛(湖北日报)加快发展,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一是好与快。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湖北发展不够,加快发展依然是湖北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标准是好。客观条件、大环境已不允许,也不可能让我们再走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可能让我们走简单的铺摊子、买地皮、拉项目的传统发展模式。否则就是浪费发展的时间、机遇、资源、财力,就是瞎折腾,就是做无用的发展。因此,湖北加快发展,既要高速度、更要高标准和高质量。在这种倒逼机制下,要求发展的项目要好,企业要好,产业要好,速度要好,效率要好,要实现市场资源在政府规划的调控下配臵好。以好为标准,在前沿技术、优势项目、效能体制、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是科学发展之路。

二是软与硬。发展是硬道理。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强自主创新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的软任务‛,为新时期湖北如何科学发展厘清了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不能抓好自主创新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的软任务,湖北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转变,湖北就只能蜗居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就不可能实现综合竞争实力的硬提升。譬如‚两圈一带战略‛,交通、通讯等硬件好上,‚两圈一带‛内部的运行机制、具体产业的标准、业态水平,都是软项目,这些软件上不去,硬骨架也不能实现设计效能。因此,只有抓好了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个软任务,湖北的经济才能驶入又好又快的高速路,才能最终实现湖北的科学发展。

三是快与慢。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湖北经济发展不够,加快发展刻不容缓。从哪里着手快?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从引进优势项目上、从营造发展文化上着手要快。但是,转化科技成果、转变体制机制、遴选优势项目,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也不允许像烟窗工业时代搭个窑就立竿见影的见效益。客观地看,科学发展起步阶段所费时日必然会比粗放发展要长,相比传统方式而言发展速度将会放缓,这是蓄积科学发展力量不可逾越的过程。只有找准快速驱动创新的着手点,做好打科学发展攻坚战的准备,湖北才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因此,李鸿忠书记要求湖北的干部要舍得面子,坚持‚三个防止‛,‚防止只注重届内、任内,忽视长远,防止只注重‘十二五’,忽视‘十三五’、‘十四五’,‛笔者认为是对湖北干部科学发展观的再一次夯实。

四是内与外。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才有前途。湖北经济发展不够,说明湖北对商业资源挖掘还不够,改革开放的潜力还很大。改革开放,要

着力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发展文化,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软环境。既要注重引进省外、域外、国外各类资源,更要盘活省内各类资源,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两手抓,更加注重本土资本、技术、人文资源的整合,尤其注重本土企业创新机制的扶持与培育。既要注重坚定改革开放的态度,更要注重构建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商不分内外,共享国民待遇;资不分公私,市场公平竞争。打造出‚近者悦,远者来‛的发展洼地,集聚各方面力量,奋力推进湖北科学发展。

篇6: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1-2-19 14:31:57 来源:cxsxlh 阅读次数(246)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全面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浙江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更加凸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我们一定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眼光认识教育现代化,用战略眼光看待教育工作,进一步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记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的深刻道理,不断深化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大意义的认识。

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有效推动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支撑并保持浙江的先发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继续走在前列。

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教育凝结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体现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是不是真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需求。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我们才能建设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多样化教育和终身教育,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人民群众“读好书”的强烈愿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新形势下浙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省总体上完成了教育普及任务,全面进入到由“有书读”向“读好书”跨越的新阶段,进入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新阶段,进入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跨越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对照国内外发达先进地区的教育水平,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克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根本性转变,努力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先行省。

二、牢牢把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方针和基本要求

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规划纲要提出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届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1、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我们已经明确,要在“十二五”时期即到2015年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同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目标,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是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千方百计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兴办教育,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超过中央核定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21%以上;确保全省各级财政

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高于现有水平,力争逐步提高;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

2、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根本目的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首要任务是保证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工作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主要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3、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本标准,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质量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对人才观、育人模式、评价制度、用工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采取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改革。要把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按标准组织实施。

4、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各级各类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多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开放灵活的合作机制,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社区教育的主阵地、科技文化的辐射源和全民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要促进高等教育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建设生态文明等服务。要鼓励引导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紧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涉及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5、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来自改革创新。要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社会各领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

点,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着力强化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在统筹管理区域内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责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三、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推进浙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思路、狠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狠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教育强县创建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明年开始,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达标评估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发挥优势,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他地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攻坚克难,奋起直追。

二要抓好党建,提供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切实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要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特别是要选好配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要依法治教,科学管理。要加强教育立法,重点开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产学研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责,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学校事务管理,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四要形成合力,创造氛围。各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并与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衔接。省级各部门和单位要

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加强协作配合,抓好贯彻落实。各学校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沟通衔接,共同肩负起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责任。

上一篇:法官入额考试面试题下一篇:图画书主题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