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

2024-09-03

高校内部审计(通用8篇)

篇1: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怎么做

(一)领导重视,构建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下降、归还新校区债务、提高教师待遇等财务压力,经费异常紧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高职院校资金浪费与紧张并存,公用经费浪费严重,长明灯、长流水屡见不鲜,二级单位创收缺乏控制,大吃大喝,甚至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或基本建设、修缮过程中接受商业贿赂。在此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和扼制腐朽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不失为一条最简便易行、节约资金的快捷通道,同时还可以促进廉政建设。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应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配备与工作发展相适应的审计人员队伍,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保障。虽然,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很多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已在尝试建立由总审计师、外部审计师、独立审计委员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对校长负责,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这样,自然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大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在一万人以下,教师人数在500至1000人之间)及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尚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逐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院长直接领导,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大胆地揭示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

在高职院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离现代审计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更新观念,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在审计理念上,要对内部审计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控制系统的认识转变;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转变;

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向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拓展,全方位、系统式覆盖;在审计方式上,由以结果导向为主向与过程导向并重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与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四)加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较片面,认为内部审计作用不大,工作质量不高,这些不利于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印象需要内部审计工作者想方设法逐步扭转。其中加大宣传、实行内部审计公开制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向人们灌输正确的审计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公开制度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公开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审计纪律以及与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各项内容。例如,对每个审计项目可以实行审前公告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体可以采用会议、文件、板报、校园网等形式。通过各种审计公告,有利于大家了解审计、关注审计、配合审计、支持审计,也能引起领导重视。同时,也是接受教职工监督、无形中给内部审计工作增加适当压力和动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审计公告不仅是促进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公开制度的实行,必将推动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建设, 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升内部审计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篇2: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要求,是高校发展与加强管理的需要.应采取提高领导及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度.扩大内审影响,创造良好审计氛围,创造学习型审计处室等措施,以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作 者:王红敏 Wang Hongmin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转型  

篇3: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鉴于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发展、职能定位、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各个高校的特点和共性, 分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可行的解决方法。张海兰、常利 (2007) 等通过对我国高校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 对新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应该承担的职能以及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已经承担的职责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并和国外一些高校的情况进行对比, 从而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原有的职能基础上进行改进, 拓展高校内部审计职能提出了发展方向。他们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还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 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建设、管理等职能。周原 (2008) 和刘晓北 (2007) 认为, 内部控制风险、技术风险和标准风险是影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而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又具有隐蔽性、间接性、产生原因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审计, 审核重点不突出、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高校内部审计主动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王小力 (2012) 认为, 缺少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监督和评价是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无法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为此应引入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模糊综合评价法中, 将质量控制因素分为两个:部门质量控制因素和项目质量控制因素, 将其作为第一层次, 并根据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分别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选择具体控制因素作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等, 分别赋予这些不同层次中的因素一定比重, 从第三层次依次倒序计算不同层级的综合评价值, 由此对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韦小泉 (2012) 认为应该将绩效评价制度引进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中, 以加强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可以分为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和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四类, 每类指标下还有经费自给率、自筹经费增长率、人员经费比、人均固定资产、成才率等具体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对高校的资金利用效益进行评价, 为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综观国内文献, 各位学者分别从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但大多是从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的研究, 结合最新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研究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果较少。本文结合最新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以“免疫系统理论”为研究基础, 拓展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 旨在探寻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路径。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一)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审计人员,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目前,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对促进教育部门和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建设,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强化高校的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不明确, 则将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作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内部管理机构之一, 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高校的组织结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及走向、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设置、规定及流程都十分了解, 具有外部审计所没有的优势。因此, 内部审计机构在日常活动中对高校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能够较准确的确定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在哪些方面的管理容易出现问题, 突出审计重点, 保证高校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性, 有利于扼制高校资金和资产管理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同时, 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形式正在从单一的事后审计方式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并重发展的方式转变, 这一审计方式的转变, 不仅有利于揭露高校在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 而且, 通过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在资金和资产的使用中出现的不合法、不合规的地方, 从而进一步防止或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 建设职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以监督为主, 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职能。内部审计的建设职能一般是在发挥监督职能的过程中, 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 做高校领导的参谋或者助手。然而, 目前受传统审计思维、审计流程等的影响, 高校的内部审计职能还只是停留在监督职能的发挥上, 建设职能的发挥明显不足。比如, 审计计划安排的项目中, 合规性审计项目的数量比较多, 而绩效审计等建设性审计项目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胜任建设性审计项目的需要;加上对合规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深度不够, 对深层的制度、流程合理性等方面的建议较少, 因此, 建设职能的发挥十分有限。

(二)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延伸

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潮流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致力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研究和推广, 以使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本着国际趋同的理念, 将风险导向审计技术融入我国的内部审计研究中, 于2013年8月由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修订后的新准则充分反映了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理念, 比如, 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在促进组织改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 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在组织发展中的价值增值功能体现。从此我国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就由检查错误、防范舞弊向防范组织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增加组织的价值这一方向转变。新准则在一般准则中规定, “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新准则为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各高校的办学规模呈不断扩大之势, 教育投资增长迅猛, 办学资金呈现多元化态势。教育部要求将教育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多元化转变, 实现由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的转变, 积极探索内部审计的新功能、新方法、新模式。免疫系统的观点认为, 内部审计能够从制度方面着手, 主动地去感受风险、揭露问题, 提出调动各种资源抵御“病害”的建议, 进而促进完善制度, 保障经济活动健康、安全运行。拓展内部审计的功能不是摒弃已有的职能, 而是对现有审计职能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本文基于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内部审计的新职能主要包括: (1) 监督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 也是审计的基本职能。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对学校及其所属独立核算单位各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我国第一套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于2003年, 历经10年的发展,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尤其是高校财务审计的成效较为显著。2013年我国对第一套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尽管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现的是国际审计准则的新理念, 但是原有的监督功能依然保留。比如, 修订后的内部审计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 其中的“确认”就是指通过监督检查,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予以鉴证,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因此, 从涵义来看, 确认包含了监督的含义。只不过相对于“监督”所体现的原内部审计的查错纠弊功能, 现代内部审计更强调由“咨询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随着我国内部审计的全面发展, 原内部审计定义中的“监督功能”已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内部审计理念和实践的最新发展, 用“确认活动”来表达“监督功能”是对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2) 防范职能。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内部审计是设置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 这种机构设置方式使其有条件及时发现危害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经济利益和安全的问题, 及早感受可能危害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经济利益的风险。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帮助审计对象健全完善制度的方式来增强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不给病害留有任何入侵的机会, 彰显内部审计的防范职能。比如, 新准则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更加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组织增加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目标更高的定位促使内部审计的新职能诞生, 防范职能将是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之一。防范职能的诞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层次。高校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防范职能, 就必须取得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高校内部审计的防范职能能够从以下审计项目中得到体现:首先, 风险管理审计。当前内部审计的新理念是为组织的增值提供服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中, 随时关注可能发生的风险, 并及时反映给学校有关决策部门, 提出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建议。目前高校建设新校区, 异地办学, 成为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一种举措, 但同时由于建设资金规模过大, 隐藏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把风险管理作为防范的重点。同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当通过提供确认与咨询活动促进各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将可能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也要随之创新, 早日实现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的结合, 以及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的结合。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化解与控制的能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学校经营环境、内部情况的变化, 对高校重大经济决策、管理决策和重大事项作出评估, 并对相应的风险影响作出分析, 为风险控制手段的确定提供依据, 促使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功能与风险管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次, 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 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大多数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一般包括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完善高校组织机构与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建设, 确保在高校教学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均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实现高校行政与管理权力的合理、均衡配置, 在高校内部构建层级分明的权责体系与监督、控制网络, 有效防范滥用职权、串通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加强对校办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价, 帮助其发现并评价可能的风险种类, 并提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 帮助改进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3) 服务职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 以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业务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主要目标。内部审计不仅要通过履行监督职能发现问题, 更要对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本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计建议。因此, 高校的内部审计应当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使高校这一机体免于“病害”的侵袭, 促进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机构, 单独设置。然而, 据统计, 教育部直属71所高校中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有35所, 与财务处合署办公的有3所, 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有33所。 (数据来源《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绩效审计》, 仉素琴, 2006) 未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占了50.7%。有些高校虽然单独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人员编制、职称等级、人事晋升与任免、经费来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 主要依赖于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和相关领导的安排, 给高校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留下了很大的弹性;还有些高校的审计机构的领导与财务部门的领导同属一人, 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正常的审计监督职能时屡屡受挫, 有的甚至在审计过程中徇私舞弊。与纪委、监察部门或者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设置模式, 不利于审计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分别开展, 部门之间的职责容易混淆, 审计部门很可能插手纪检、监察或者财务部门的一些工作, 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很容易构成自我评价, 或者因为过多的参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而无暇顾及本职工作。这样, 审计部门的工作不仅会丧失形式上的独立性, 而且会丧失实质上的独立性, 不利于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 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2年, 全国已有5万多个内部审计机构, 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近20万人 (来自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多只是“面子工程”, 只象征性的设置两三个人员。有些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调任或者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 专业胜任能力略显不足, 而且平均年龄整体偏高, 不仅专业知识单一, 没有工程、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也没有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敬业精神, 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高,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单位较少, 能够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 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

由于我国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的功能还没有形成高度的重视, 直接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再加上我国内部审计受种种因素的限制, 没有较为深入地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 目前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 对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涉猎较浅。还有的单位领导虽然对内部审计工作有着一定的重视, 但是认识不到位, 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不重视, 致使内部审计的预防和服务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发挥。

(四) 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然而, 只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第18条和第21条分别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 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按照组织适当管理层的要求, 并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实施外部评价制度。”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如何进行操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监督进行相应的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没有了外在的约束, 工作中难免多了一些随意性, 甚至滋生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的事件。这样不仅不能有效防范内部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守则行为的发生, 而且不利于确保内部审计质量。此外, 对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监督, 不能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果, 无法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果、工资薪金、人员晋升提供依据, 不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致使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没能充分发挥。上述主要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不符合内部审计机构建设的初衷, 不利于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 完善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 以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 单独设置以党委会机构为负责人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就是在高校领导管理下的日常经济活动,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高校的最高领导人———校长。所以, 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不应该是学校的最高领导人, 而应该是党和国家, 即党委会。以党委会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 就不会涉及自我评价的问题, 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高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独立地进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工作。建立以党委会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机构设置模式, 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人员编制、职称晋升标准以及经费来源等问题, 使得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彻底地切断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保证内部审计较高的独立性。此外,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具有将重大的审计结果直接汇报给党委会或者高等教育内部审计协会的职权, 保证高校经济秩序的有序进行。

(二)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

首先,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社会公开招聘, 广泛吸纳社会上一些有经验、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并且对高校审计工作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员加入, 经过层层筛选, 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具备相关知识结构的人才, 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 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其次, 要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规划, 并以该职业规划为基础进行系统合理的后续教育, 以制度的形式实实在在地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 以便合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拓展视野, 切实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对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的新知识, 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大力支持业务骨干人员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交流会。有条件的高校, 还可以让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社会审计, 积累经验。再次, 建立高校联谊制, 与其他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共享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质量控制等审计资源, 形成优势互补。最后, 要引进复合型人才, 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多渠道筹资的基础上, 加大对审计资源的投入, 增加硬件设施,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软硬件设施齐全的条件下, 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信息的采集、转换和分析, 实现审计的数字化。

(三) 进一步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

首先, 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有了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 内部审计人员无形中受到各个方面的熏陶, 能够综合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 各高校可以将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功能、制度等制成网页, 在网络上公开, 并及时更新内部审计的工作动态,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监督, 促进内部审计文化的良性发展。其次,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采取分级复核制。一是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二是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采用分级复核制, 先由审计项目组中经验较多的审计人员复核经验较少人员的审计工作, 再由项目负责人审核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审计工作底稿, 最后再由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 并负完全的责任。除了项目组内的分级复核, 每隔一定的年限可以在规模、经济业务相差不多的学校间进行交叉复核, 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意见, 充分利用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再次, 可以将绩效评价引入内部审计监督系统。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可以在高等教育内部审计协会的领导下, 选派专业胜任能力强、高度爱岗敬业的外部专家, 同时从高校本年度经济活动涉及到的广大师生和各部门人员中随机选出民意代表, 共同组成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小组。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定:独立性, 内部审计意见的恰当性, 审计工程中的态度、认真负责程度, 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内部审计提出建议的成果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方面满分为100分, 绩效评价小组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上述方面进行打分。之后按照各个方面的权重不同 (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 且六个方面的权重之和为1) 进行加总汇合, 得出内部审计部门的最后得分。当然, 各个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调整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评定的内容, 制定适合具体情况的绩效评价系统。

(四) 积极拓展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随着我国高校资金筹措自主权的不断提高, 高校资金的使用风险也不断加大。在高校治理和内部审计活动中强化风险意识, 积极防范、控制、管理和抵御可能发生的风险, 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领域。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业务活动的审查和评价结果, 深入剖析本单位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不适当或者影响效率效果的问题, 尝试做一些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和风险管理审计业务, 切实担当起高校的“卫士”职责。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高校承载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能否肩负起监督本部门或者本单位资金和资产的合理合法、节约有效使用的职责, 服务高校的建设, 关系到我国高校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呈现招生人数不断扩大, 学校基础设施的投资、改扩建规模不断加大, 高校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较多等规模化发展趋势, 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比较高, 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的管理。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的各项活动起着“免疫系统”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从单独设置以党委会机构为负责人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积极拓展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参考文献

[1]高景波:《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析》, 《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第8期。

[2]王小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内部审计》2012年第5期。

[3]韦小泉:《浅析高校绩效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第1期。

[4]王彤:《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目标导向与路径选择》, 《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第11期。

[5]于静霞、王兆伟:《对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再思考》,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

[6]张梦、曹梦飞:《基于高校治理的内部审计创新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篇4: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思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建立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它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的效果运用上。审计质量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具体审计项目质量,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因素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工作进行计划、安排、实施、协调过程的优劣程度。

一、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有审计组织本身的独立性、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

1.“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或免除偏见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卓有成效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受谁的直接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来说,审计部门所隶属的层次越高, 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强。从西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来看内审机构隶属关系主要有四种,一是隶属于财会部门,二是隶属于总经理,三是隶属于监事会,四是隶属于董事会,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一至四由弱到强。我国高校目前的实施情况是内部审计机构由校长或总会计师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缺乏高层次管理人员参与和支持的审计监督是脆弱的,高校内审机构的设置应顺应学校的经济环境变化进行改革,学校应设置有高层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内部审计管理委员会,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实施和运作,参与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督促审计意见或建议的落实。

2.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章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做了系统的规范。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准则》的各项原则、具体内容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二、影響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影响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有审前准备、审计实施过程、审计复核、审计意见书、审计人员素质。

1.做好审前准备是审计项目方案编写的基础工作,一是审前调查。主要内容是根据审计目标了解审计项目将要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项目背景、人员变动情况、资金运作及运作风险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措施、以前年度接受审计情况。二是根据审前调查编写审计方案。主要内容是审计目标、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的配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及步骤。

2.审计实施过程也就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过程,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项目审计工作质量的中心,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采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获取直接、有效、确着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目的对已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科学合理地加工整理,使之与审计目的相关联系,从而能充分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

3.审计复核即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其目的在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目前的现状是一些学校的内审机构忽视了这一工作环节,这样容易形成不成熟的审计意见书,影响审计质量。审计部门应完善机构设置,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由项目审计组长、总审计师及部门负责人在审计工作的不同环节进行重点不同的逐级复核。审计组长的复核为详细复核,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底稿逐一进行复核,对记录不完整、思路不清、定性不恰当的,要督促、指导审计人员及时修正。

4.审计报告是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的“产品”,是审计项目质量的最终体现。审计组长在编制报告前一是要再一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以检查有无重大的漏查;二是以审计目标和查出的问题为主线,理清思路,明确层次;三是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升华成宏观的可行性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审计报告能否被学校管理层接纳、使用,实质上是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检验。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是最活跃的中心因素,他的活动轨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此,他是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最关键的因素。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保证,而对查出问题的处理是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核心,查出问题不处理,除了有负面影响外,会伤害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依法、依规处理查出的问题,是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根本。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涉及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重视审计质量的意识必须贯穿于审计监督工作的始终,只有重视了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效益,才能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作者简介:

篇5: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专业论文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要]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总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探索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审计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0日

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本系统内直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关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审计机构技术力量较弱,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

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高校即使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是形式独立而实质上未独立,这些情况均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内部审计项目缺乏计划性。高校审计部门虽然在年初就制定了审计计划,但由于中间临时任务时有发生,导致计划任务服从临时任务,项目质量服从审计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员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只有尽量压缩审计的准备时间和报告时间,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甚至减少了现场检查,不仅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而且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不够规范

1、方案编制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审计方案编写匆忙,使审计方案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可比性。

2、内部审计在复核制度上不够健全。一般只注重对报告的多级复核,没有全面贯彻分级复核制度,对审计的全过程没有建立有效的复核、监督制度,不能及时地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3、审计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成员缺乏必要的沟通,在检查重点、范围、问题的定性等方面不尽一致,使得审计项目的质量低。

4、工作底稿记录不规范。如部分底稿对时间、金额、事件经过等相关要素交代不清,或者记录重点不突出,专业判断含糊其辞;底稿记录中对样本比例、审计取证对象等都交代不清;复核者、编制者遗漏签名,看不出是否经过复核环节等。

(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目前的高校内审人员大多由会计、财务转岗,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业务等方面知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影响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经营部门,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自由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建立规范、系统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通过建立审计机构、完善审计机制,及时对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集,并建立以风险管理平台为载体的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对审计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追踪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导管理,可有效地控制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

2、切实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审计人员要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学校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做好教育基础经费投入审计调查,摸清家底、查清问题、分析原因,同时加强教育经费审计,防止教育经费的跑冒滴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部门预算计划,审查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符合性,从源头上制止教育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教育财务常规管理水平;审计学校各项收入的来源和内容情况,学校的所有收入是否及时全额上交财政,纳入学校的财务核算,有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情况;审计学校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重点审计公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学校各项专款的使用情况,是否按规定的用途和范围专款专用,使用是否及时,是否出现赤字等等;审计学校资产管理情况,货币资金是否按规定办理收付手续,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材料物资与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保管、领用、报废、变卖等手续,固定资产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一致;各类应收款项的清理情况。

(三)科学合理编制审计计划,确保审计质量。审计部门在系统地分析风险、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对急需关注和处理的问题,领导和内审人员通过分析判断,合理地安排审计的时间,实施计划外的异常事项的审计,有效避免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项目,压缩审计的时间和报告时间,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审计程序、审计手段的先进与否,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素质更直接影响着项目质量的好坏。随着审计工作国际化及审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人员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审计部门应努力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开拓审计思路,更新审计知识,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篇6: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4] 吴华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4).

[责任编辑 陈丽敏]

篇7:透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施的以明确其经济责任关系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高校开展几年来,初步呈现出了有共识、有氛围、有合力、有成果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具有的时间跨度长、层次高、涉及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等特点和受部门领导决策与指令影响而具有的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局限性等,使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拟就此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一种探索性实践活动,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拓展。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有关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提拔、调动、辞(免、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工作岗位之前,就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作出评价。而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晋升、调任组织已有意向或已作出决定,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装个样子给人看罢了;有的教职工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意义的正确理解,甚至觉得谁有了经济问题才会审谁。有些被审对象也认为:学校搞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进而产生消积、不配合甚至抵触行为;部分审计人员也觉得:被审对象都是领导,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审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既认真不得,又不能马虎从事。不能不审又不敢认真审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特别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心态。各种不正确的心态来面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致使一部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主动、深入而顺利地开展下去。

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实施对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些负责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和对存在的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以促进加强学校的财政管理、并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察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加强干部管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无疑是一种制约措施,对此干部群众都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审计,问题就会水落石出。但由于现实中审计所具有的局限性,特别是面对当前高校经济运行不够规范、会计信息有失真风险的复杂经济环境,致使有些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无法查证,加之相当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些问题一时无法查实,造成某些结论失实,由此使群众对审计产生误解,缺乏热情,认为审计是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empirenews.page--] 4.经济责任审计内涵的加大与审计人员素质低下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教育资源的配置形式愈来愈广阔,高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日益加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财务、基建、产业、后勤、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收费、贷款、各项资金管理等经济行为,需要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工作业绩、决策水平、管理能力等作出全面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审计业务内容的宽泛与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无形中产生了矛盾。现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

一、缺乏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虽具有一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但实际发挥能力较差,导致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因人为因素质量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和依据。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一个权威性结论,委托部门和审计对象对此都十分关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重点开展的新工作,缺乏经验借鉴,而且许多责任人上任期间组织上也没有明确过具体的经济责任和目标,现在定量的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定性的评价也难以把握。经济责任明晰度低,导致审计评价难以确定。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求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排除阻力和压力协调校内纪检、人事、组织、财会等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与协作,在高校形成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教职工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审计人员支持和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定位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范高校经济秩序、推进干部廉政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切实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2.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客观评价经济责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从被审者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

3.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制定和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审计准备阶段。校审计处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编制审计方案、成立审计小组,按规定向被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被审计人根据审计内容限期提交书面述职报告及相关经济资料等书面材料。

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通过听取被审者的情况介绍,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资金、经济指标等情况作初步了解;通过分析各项经济资料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资金来源、运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通过走访群众、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内查外调等形式,收集动态资料,以补充了解在审查静态经济资料中不易察觉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的材料,进而认真填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报告和处理提供充分的依据。[!--empirenews.page--] 审计终结阶段。客观、公正地分析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完成审计报告,对被审者的经济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小组应将审计报告初稿交送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征求意见,并认真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所提出的书面意见进行复核,复核结果经审计处审核后向委托部门提出最终的审计报告。经过层层把关的审计报告既是对被审对象负责,也是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负责。

4.建立规范的、可对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多,操作性强的、规范可比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高校应边实践边摸索,尽快探索、研究和制定一套科学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可依据的标准,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风险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审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更新知识。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更加准确的把握政策界限,为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创造条件。

6.实现客观审计方法创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是多种审计形式的复合体。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逐步完善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特别是审计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的事前、事中审计监督,以及时发现和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本安全完整、高效运作的目的。

7.建立落实审计意见和正确运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把经济责任同对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以及反腐倡廉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专门小组,交流汇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组织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和决定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加大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真正将经济责任落到实处。

经济责任审计是手段,运用审计成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拓宽了干部监督渠道,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促进高校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内审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富创举的一项实践活动。探索和完善一条适合高校校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道路是高校审计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昌春。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把握重点。中州审计,2002(8)[!--empirenews.page--] 2.王永智等。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审计,2001(5)

3.陈正兴。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大力度。中国审计,2001(7)

篇8: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经费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同时, 高校教育事业收入也快速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创办了各种经济实体, 增加了许多创收项目, 使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形式。高校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金额巨大, 支出项目不断增加, 支出范围也不断扩大。

目前, 大多数高校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损失浪费严重、挤占挪用、虚开发票套现等行为屡见不鲜, 科研经费支出五花八门, 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高校的良好形象, 影响了高校正常发展。

内部审计是高校“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高校的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查错防弊, 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如何改进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学校经济利益, 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不强, 常常受干扰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接受学校直接领导, 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与学校的管理层、各部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审计事务, 无论是对学校财务收支综合审计、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还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审计, 都与各级管理者、各个部门甚至每个职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管理层和各相关部门会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部门为了协调好与管理层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又会主动或不自觉地回避审计发现的情况, 对某些敏感问题避而不谈, 甚至为其出谋划策, 帮助找理由或补手续, 尽可能地“保护”被审计部门和个人。在这种利益的牵制下,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很容易丧失独立性, 使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2.审计人员少, 专业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高校最“精简”的机构之一, 有些高校甚至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而是与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少且大多数出身于会计职业或是法律专业, 审计知识不全面、结构单一。特别是缺乏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招投标审计、物资管理审计的专业人才。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能够对高校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科学、客观的评价。然而, 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中, 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员不多, 难以满足高校复杂的经济活动对内部审计提出新任务的要求。

3.审计范围窄, 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

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通常是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审计, 很少有跨单位、跨行业的审计业务, 因此审计思路偏窄、审计理念陈旧。

目前, 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工作仍然放在查错防弊上, 审计范围也局限在学校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上, 极少涉及经济管理领域, 忽视了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分析。审计也多采用事后审计的方法, 缺少前瞻性, 难以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已存在或潜在的可能会给学校造成危害的问题, 风险审计能力薄弱。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仍在采用手工查账、手工审计方式, 信息化水平偏低, 导致审计效率不高, 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难以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意义

内部审计外包, 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中介机构来完成的一种审计形式。高校内部审计外包, 是指由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负责高校内部审计业务, 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预算管理审计、科研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招投标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目前,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变化, 高校所处的经济环境、涉及的财务收支活动、发生的资金往来业务越来越复杂, 面对的教学、科研、招生、物资采购、创收项目、校办企业、基建工程等领域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多。虽然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总体水平还不高, 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因此, 寻求外部力量,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高校可行的选择, 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

1.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无论内部审计部门怎样设置, 始终是高校内部的一个职能机构, 其监督职能总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制约, 损害其独立性。而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社会审计机构执行后, 由于其与学校没有利益联系和冲突, 审计活动不会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或被审计部门及个人的影响, 外部机构可从独立的角度开展审计工作, 毫无顾忌地指出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 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鉴证力更强, 审计结果更有深度和实用性。同时, 还能对高校各层管理人员和“重点”部门、单位起到威慑作用, 有效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

2.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大批的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造价、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税务服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可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用、配置适当的人才组合。而且, 注册会计师都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 拥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对被审事项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提高审计质量, 改善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素质偏低的现状。

3.可以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高校大规模地建设新校区、改建扩建原有校区, 基建项目日益增多。同时, 高校收入来源渠道增多, 筹资形式呈现多样化, 教育事业支出、科研支出范围不断扩展, 使高校内部管理事务日趋复杂, 不免出现决策失误、管理失当的现象。而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传统审计形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需求, 需要大力开展招投标审计、基建工程审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经营效果审计、经营风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内部审计任务。但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足和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仅靠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完成这些内部审计任务。因此, 需要寻求外部力量,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才能满足审计范围的拓展要求。另外, 外部审计专家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可利用其掌握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结合高校的经营过程和管理方式, 对其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等,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为高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外包只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延伸,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并不等于要取消内部审计机构, 而是仍然要保留一个规模适当的内部审计部门, 与外部审计机构相互合作, 共同发展, 这对高校而言十分必要。

1.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内外衔接

内部审计实行外包后, 会计师事务所因短期的合约关系才接触到委托单位, 对其管理结构和实际情况并不太清楚, 要在短期内充分了解委托单位的具体情况也有一定难度。而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本校的发展战略、管理手段、文化氛围、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等情况十分熟悉。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应大力协助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主动向他们介绍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 建立外部审计机构与校内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关系, 保障衔接紧密、沟通顺畅, 使外部审计人员能够尽快地掌握学校内部的基本情况, 紧紧围绕学校的管理目标开展审计工作, 针对委托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发挥审计职能, 提出客观、准确的审计报告, 提高审计质量。

2.可以有效利用审计结果

虽然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提升审计质量, 但是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毕竟是短期的合约关系, 所以他们往往只关注合约期内的事, 注重的只是审计问题及建议的提出, 对审计结果的后续工作, 如审计问题的整改、审计建议的利用则不太关心, 影响了审计的最终效果。而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忠诚于学校, 其除了关心审计结果外, 更注重对学校长远利益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会依据审计结果, 及时发现本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其所面临的风险, 督促涉事部门积极整改, 并找到校内相关管理环节的薄弱之处, 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还可利用审计结果, 以及与外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交流中, 获得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技能与经验, 成为学校的内部管理咨询机构, 为其他部门提供改进管理、改善运营、增加价值的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建议, 打造高效、廉洁、务实的审计形象, 将科学管理、依法理财的审计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3.能够规避审计风险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虽然有助于内部审计功能和目标的实现, 但是内部审计外包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如审计项目安排与管理当局目标相背离的风险、审计质量降低的风险、审计成本增加的风险、合同履行的风险、审计外包寻租风险等。因此, 高校应保留内部审计部门, 由其负责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外包监管体制, 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合作方, 依据审计任务选择适当的外包形式, 谨慎地签订内部审计外包合同, 明确外包任务,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在审计过程中还应协助、监控外部审计人员, 避免发生寻租或消极审计行为, 以确保审计质量, 提高审计效率, 规避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结论

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然会引起内部审计手段的革新。内部审计外包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延伸模式, 能够解决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少、任务重、审计独立性差、审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已成为一种选择趋势。高校在实行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同时, 还应积极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 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并充分利用外包审计结果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摘要: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势必会引起内部审计手段的革新。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存在人员少、素质低、审计独立性差、审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内部审计外包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延伸模式, 能够改善高校内部审计需求与力量严重脱节的现状, 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内部审计外包

参考文献

[1]周琳.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外包研究[J].新会计, 2015 (8) :42-44.

[2]姚仲明.内审外包——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4) :164-165.

上一篇:neccsa类真题电子版下一篇:描写我的人生为话题初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