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土地定级方法初探

2024-07-29

农用土地定级方法初探(共3篇)

篇1:农用土地定级方法初探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

李赞卿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摘要: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衡量农用地质量优劣的必要手段,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兴土地学科,也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所以,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方法和程序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农用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管理工作由数量型管理向质量型管理方向转变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通过以农用地质量及其评价为标准,阐述农用地质量评价基础上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理和原则,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质量评价

1.概述

农用地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属性和功能;作为一种资产,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我国现阶段的农用地质量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3个方面,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尺度反映农用地质量。农用地“等、级”是从资源角度定量表述农用地质量和供求状况。他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具有相对独立性。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主要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来确定农用地的级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用地的质量。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在重视城市土地定级估价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视农业地分等定级估价。但在我国,人们还未深刻认识到农用地估价的重要意义,农用地估价工作滞后。例如,缺乏全国统一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工作滞后,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三者之间不衔接等。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土地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调整农业用地结构、鼓励土地用户用地养地相结合等提供土地质量和级别状况方面的科学依据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为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2.1相关概念

2.1.1农用地质量

土地质量指的是土地的状态或条件(包括土壤、水文和生物特性)及其满足人类需求(包括农林业生产、自然保护以及环境管理)的程度。

土地质量的概念把土地条件与土地生产能力、自然保护和环境管理功能联系在一起,土地质量评价需要针对土地利用的具体功能和类型进行。土地生产能力主要指的是粮食、经济作物等农产品产量和木材、牧草等林、牧产品生长量、土地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功能包括促进营养循环、污染物过滤、水的净化以及动植物基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用地质量是农用地生产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的客观反映,即农用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有机能的能力的客观反映。反映农用地质量高低的“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反映农用地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方面的能力,可以认为是农用地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功能大小的客观反映;二是反映农用地满足环境生态需求方面的能力,即农用地通过植物生长吸收二氧化碳、排出

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以满足人类及所有动物对生态需求方面的能力,可以认为是农用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大小的客观反映。

2.1.2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的规定,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等五种用地(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2005)。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综合评定农用地土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成不同的等别的工作(国土资源部编,2003)。

农用地定级,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依据构成上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它是土地评价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项对农用地质量优劣和收益能力高低进行评价,并使评价结果级别化、具体化的工作(国土资源部编,2003)。

农用地估价,是指在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所进行的量化和评价。根据不同自然条件的农用地在不同经济条件和利用水平下的收益差异,在全国范围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统一划分形成等别顺序: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不同经济投入水平条件下的收益差异,在县(区)范围内开展农用地定级工作,统一划分形成级别顺序:农用地估价是在定级的基础上按土地级别对农用地的价格进行综合评定,建立农用地基准地价和宗地地价修正体系,即农用地估价体系(国土资源部编,2003)。

2.2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农用地质量评价工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即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用地质量评价和主要为土地管理工作服务的农地质量评价。前者的基本思路是将全国耕地基础地力分为3个框架系统,一是耕地地力等级系统,主要以常规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为引导,以地力要素为基础来确定;二是耕地类型区系统,主要根据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基础地力要素和土地改良方向来确定;三是中低产田类型系统,主要根据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改良的主攻方向和利用方向等来划分。

主要为土地管理工作服务的土地质量评价,就是目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工作。根据农用地质量评价为土地管理工作服务的不同用途和服务目标,这次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农用地质量评价可按国家、地方两个层次进行。

在国家层次上主要开展为异地(县域间)耕地占补平衡、耕地生产力核算等服务,有全国可比性的农用地分等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业气候生态分区、分区确定标准耕作制度→计算各县的光温生产潜力→通过分区建立影响光温生产潜力发挥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影响作用分值→通过作用分值对光温生产潜力的修正得到指定作物的理论产量,进一步通过各指定作物理论产量向标准粮的折算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农地自然质量指数并划分自然质量等别→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用土地利用系数对农地自然质量指数进行修正得到土地利用质量指数并进行农用地利用等别划分→计算土地经济系数,用土地经济系数对农地利用指数进行修正得到农用地综合质量指数并进行农用地综合等别划分。

2.3技术路线

目前全国各地在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的实践中,普遍采用“先分等后定级,等别级别分别划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估价”(王万茂和但承龙,2001)的技术路线,以体现等别、级别的差异性。因此,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等,定级与估价。

分等,是以土地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根据土地生产力形成原理,分为三个评价模块:土壤自然肥力质量、土地利用水平指数和土地经济状况指数。土壤自然质量的评价采用指数加权法进行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的修正从而得到农用地等

别指数。

定级,是以劳动消耗为依据,根据劳动消耗特点分为二个评价模块:地块区位质量指数和村庄区位品质指数。定级工作在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农用地等指数分别进行地块区位和村庄区位修正,从而得到农用地级别指数。

估价工作是在分等定级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级别土地的平均价格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各级土地的基准地价。

3.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原理

(1)地价理论。地租是由于使用土地获得的超额利润,农用地地租是由于使用农用地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农用地价格是农用地地租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农用地地价=地租∕农用地还原率。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收益与风险较低,因此,目前在我国农用地还原利率比较低。

(2)区位理论。由于离城镇或农贸市场、道路距离的不一样,造成上地用途和利用效果差异。经营不同区位农用地可以获得不同级差收益。因此,位置不同土地,在农业用地安排上,以区位论为指导,使经营者达到最大的级差收益。

(3)土地肥力理论。农用地可以生产生物产品,它是由土地肥力决定。土地肥力是土地的水、肥、气、热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生产能力,它可分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是土地原始生物生产能力,人工肥力是通过耕种、浇水、培育等过程作用上地形成生产能力,自然肥力通过人工影响作用,生产了人类期望的生物产品,满足人类需要。自然肥力是一种潜在肥力,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基础上,通过人类劳动、投入和社会技术进步提高土地肥力。所以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共同作用,决定上地生产能力大小、土地质量高低。

(4)资源经济学理论。现代资源经济学有关理论认为,进行农业生产,超过土地生态平衡阈值,农用地生产能力不能恢复,就不能继续进行生产。维护土地生态平衡和进行生态建设,就必须付出一定人类劳动达到农用地正常进行生产的生态环境标准,这种满足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有了使用价值,因此,农用地除有本身收益经济价值外,还应有生态环境价值。在我国由于农用地特别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农用地还应有社会保障价格。因此,进行农用地价格评估应包括农用地经济价格、社会保障价格、生态环境价格。

4.农业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农用地质量是农用地内部与外部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在农业地分等定级估价中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实反映农用地质量差异,准确划定农用地级别和评估其价值。

(2)主导因素原则。农用地定级就是要反映农用地质量差异,对农用地质量差异起作用因素的影响有大小之分,其变化有悬殊之别,应综合分析,抓问题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3)地域分异原则。构成土地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成自然地带性分布,社会经济条件有区域差别,这些因素皆具有地域特点,因此,在农业地分等定级估价中应坚持地域分异原则。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为使农业地分等定级估价客观标准,一般尽可能选择用定量表示的调查因素,但影响农用地质量因素复杂,某些因素无法量化,则应该选择大家公认的严格定义的指标或表示方法表述。

(5)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农用地定级因素应系统,因素内涵应该明确且测定方法标准,能够反映农用地利用质量特征,因素的数据采集容易能够测度,指标之间内涵交叉较少或无,指标比较稳定。

5.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及表达形式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实施以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已经将产生了一大批宝贵的成果资料,包括国家、省(区、市)、县不同层次、不同比例尺的研究成果及分等定级估价项目各级实施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农用地自然质量、经济效益、利用水平和资源价值的差异性。

5.1研究成果

(1)中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2)中国农用地等别调查与评定(含全国卷及省卷);(3)中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及标准耕作制度分布图;(4)中国不同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数据库及潜力分布图;(5)中国标准样地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6)中国不同区域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

5.2成果及表达形式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包括有丰富的图件成果、数据成果及其他成果。

(1)图件成果:包括国家、省(区、市)、县不同层次的农用地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分布图、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图、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图、标准样地分布图等。

(2)数据成果:包括各单元的基础信息,主要有:分等定级估价因素指标值及因素分值、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αt)、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农用地等指数(G)、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经济等别、农用地定级指数(H)、农用地级别、农用地基准地价(P)等大量的农用地质量、价格、价值信息。

(3)其他成果:包括对上述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标准样地图片集及对样地的特征描述等。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这些成果将最终纳入我国正在开展的“数字国土”工程,并将对分等定级估价成果进行定期更新,以期对农用地质量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为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型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提供基础。

6.结论与建议

目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工作部署与安排上,应进一步扩大其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与改革中的应用力度。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与调整、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农用地流转与征收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还要加强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数据库标准建设,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另外,还要做好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金土工程、耕地后备资源和坡耕地调查、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等相关工作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苗利梅.试论我国农用地质量评价及其应用[J].资源与产业,2008

[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TD /T 1004-2003)[S].北京:标准出版社, 2003

[3]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定级规程(TD /T 1005-2003)[S].北京:标准出版社, 2003

[4]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估价规程(TD /T 1006-2003)[S].北京:标准出版社, 2003

[5] 叶先权.深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苗利梅,范树印,郧文聚.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资源与产业, 2007

[7]王万茂,但承龙.农川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

篇2:农用土地定级方法初探

1 城镇土地与农用土经比较的重要目的

(1) 在对城镇土地做评估管理时, 我们主要是看它的地籍管理, 这是作为定级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应用定级估价这项工作原理也是为了可以更准确的、更合理的对城镇土地进行规范的全面规划, 建立有偿的服务制度, 更深入的对土地制定出标定的地价、租金以及出让的交易金额等方面都会提供一个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2) 在对农用地进行评估时我们必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使用范围, 依照法律的规定, 对其进行定级估价统一, 其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更加全面的调整农用土地结构, 从而依据规定进行农田的承包、拍卖、税收、转包、抵押等各个方面的土地管理, 为整理土地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 对农用地的估价信息

在对农用地进行评估时, 我们必须要根据信息系统的管理资料, 从而确定地理信息的全面资料, 应用这种系统它主要是把土地的具体地理信息作为应用技术和理论方法, 再通过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再通过表格的方式估价出该土地的定级因素和估价理由, 再根据信息系统制作系统的统计表、调查报告以及详细的样本图等进行计算机的输入和储存, 同时计算机的自动系统可以对其资料进行自动划分, 算出具体的使用价值, 再绘制出相关的图件, 在进行评估时我们可以从其中进行有效的筛选, 从而可以准确的对农用土地做出级别的归类。即可以达到系统的要求也可以达到农用土地的评估要求。

3 城镇土地与农用地估价原理

(1) 所谓区位论指的就是可以把空间区域作为一个主要的综合体, 其中包括了交通地理、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等区位。而区位论最主要的就是指有关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 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就是对其进行有效的空间优化。一般在农用土地当中的区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获得的地租并且用它的定量作为标准进行衡量, 这种理论主要是反映出了在布局方面的利用, 从而指导农用土地对其级别产生的影响、优劣做出评价。

(2) 在农业生产当中, 它主要生产的是生物产品, 所以对自然条件有着相当的要求, 比如必须存在适宜的天气影响, 土壤条件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要求, 而并非是我们所特指的种植产业, 因此, 我们在进行评价时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分析, 自然条件因素会影响到农产品种植的好坏, 所以也是作为我们对其进评估的基本理论。

(3) 在对土地进行评估时我们可以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以就所谓的土地价格是作为资本化来进行应用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 它所指出的条件以及自然因素, 地租的形态和垄断地租的方式都是存在一定级差的, 其中, 这也是根据如果是条件较好的土地在其生产过程当中的利润是具有超额表现的, 土地相对较肥沃以及位置的好坏都会对土地的产值造成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农业生产资料当中的较好的土地其利润也是较为丰厚的, 对此, 土地级别所产生的差异是会对评估产生一定影响的, 无论是其价格还是质量, 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区位差异, 也会表现在质量差异方面。

4 在二者之间的比较

(1) 在对城镇土地做定级时, 其地价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包括了综合和基准地价这两种方式。而评估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综合地价时, 它们的概念是一致的。一般城镇土地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其自身的要求, 在评论基准地价时主要是针对城镇各级土地的住宅、商业的区域、工业用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和评估, 从而得出了平均的价格。其中对土地的使用期限以及不同用途都要进行评估, 一般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研究, 而结果也要通过政府做出肯定。除此之外, 对农用土地以及城镇土地具有影响意义的方面还有很多, 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应用工作当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应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估价。

(2) 农业生产时必须要根据它的自身要求来选取定级指标。首先可以利用样地法进行选取, 从而对土地确定。在制定规则表时, 必须要根据样地的属性以及它的单元属性的质量进行对照, 再对其做出加减分值的计算, 从而得出农用土地的综合质量分, 再对农用地级别进行详细的划分。在做地价划分时, 我们主要把城镇土地和农用土地作为两种划分体系, 一种就是基准地价, 另一种就是综合地价。一般在综合地价当中可以看到其价值的表现程度, 它的具体用途, 土地权利, 开发的程度以及使用期限等, 都要详细的进行表述。但在农用土地当中则必须要按照它的自身价值进行评定, 也就是说土地的行政范围, 对未来以及现状的规划情况, 必须要针对土地的不同级别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划分土地的类型, 成熟条件等方面, 再对其做出有效的评估。

5 结束论

由此可见, 在我国的经济效益发展当中, 农用土的实施效果是作为评价项目最有利的一项依据。我们在对城镇土地做出估价的定级时, 更主要还是看未来的长远发展是否有更多的利益, 在进行定级估价中, 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农用土地和城镇土相比较, 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利用价值是广泛的, 因此, 在进行估价时必须要掌握他们的侧重点, 从而才能更为准确的进行定级和评估, 提高我国对土地的管理控制。

摘要:所谓农用地指的就是用来农业生产的土地, 可以生产农作物的服务用地。农用地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在土壤当中各种成份有利于植物生长, 也具有满足生长的各种条件需要。所以在对其进行定级估价时, 一般主要是通过农用地的生产收益, 合格的数量, 农作物收益的大小从而作为主要依据的。如果是对城镇土地进行估价时通常是看根据土地的使用空间、具体位置以及它的功能承载是否有一下的发展空间, 可否进行生产活动等方面都要进行考虑, 还要根据它的经济属性以及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收益发展来做决定的。在进行定级估价中, 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农用土地和城镇土相比较, 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利用价值是广泛的, 因此, 在进行估价时必须要掌握他们的侧重点, 要看清存在的特殊性, 从而才能更为准确的进行定级和评估, 提高我国对土地的管理控制。在探讨城镇土地以及与农用地二者存在的差异, 以及对它们进行的评估原理, 定级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更好的为国家土地管理做了贡献。

关键词:农用,土地,估价,城镇,比较

参考文献

篇3:农用土地定级方法初探

农用地又名农业用地, 指的是直接抑或是间接的被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以使得土地易发生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构成还有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参照, 在行政区范围内所进行的农用地质量评定。就我国已经完成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而言, 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在全国农用地整体系统内部的相对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它主要就全国农用地整体质量的相对差异进行了测算与把握, 并没有针对各县域的具体土地环境条件进行更深入详细地状况指标考虑, 而最终将各县域内部的土地综合质量差异级别精确地核算出来。因此, 全面掌握县域层次上的农用地质量状况, 特别是在更好精度尺度上评价得出针对具体县域耕地质量状况的有关农用地级别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以《农用地定级规程》为依照, 有有三种较为常用的农用地定级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下面对其进行分别说明:以土地的利用需要为具体参照, 对其相应的因素进行选择和分析, 确定各因素体系及权重, 以此对农用地级别进行相应的评定, 这种方法是因素法;基于农用地自然指数上, 对其土地利用和经济以及自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系数修正分等成果, 以此来进行农用地级别的评定, 这个方法是修正法;选定已知参照标准样地, 通过比较计算各种因素而评价土地质量并评定级别, 这种方法是样地法。

为深入理解因素法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可行性, 本文以山区X县 (以下简称“研究对象”) 为例, 分别采用因素法和修正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从而选定定级山区农用地的最优的方法。

1 研究区域概略

研究的区域为云南省的东北部, 属高原山地地区, 依据土地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土地总面积369551.33公顷, 其中耕地总面积140348.07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7.98%;园地1387.74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0.38%;林地160873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43.53%。

2 运用因素法定级

2.1 定级单元划分

以实际资料的情况以及《农用地定级规程》要求为参照, 此农用定级所使用的是1:10000的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 满足农用地定级的精度要求, 采用地块法划分定级单元, 将面积较小的图斑进行地类合并, 处理后共划分出19361个定级单元。

2.2 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根据定级因素确定原则, 由于研究对象农用地分等成果已经针对耕地考虑过有关温度、降水量、剖面模型、土壤PH值等指标且计算了土地利用和经济指数, 为了更好地与分等成果进行有效衔接, 可通过直接采用农用地分等结果作为因素参与计算来结合特尔菲法以及成对比较法来分析 (保留分等中没有进行考虑的却实际上影响了农用地级别因素和在满足定级精度要求之下) , 具体见表1。

2.3 定级因子指标化处理

以每个因素因子对于农用地质量的影响作用方式为参照, 选择适当的赋分函数模型对应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对15个因素因子分别进行其作用分值的计算, 再结合定级单元进行空间叠加与关联处理, 即可得到各个定级单元的相对于定级因子的相应得分。所有因素因子量化和作用分值的计算工作均采用GIS空间处理完成。

2.4 计算定级指数

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1005-2003) , 计算定级指数有加权求和法、限制系数法以及几何平均法等几种方法。

以研究对象的状况为参照, 该定级指数计算选定加权求和法。计算的公式为:

其中: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为Hi;定级单元编号为i;定级因素因子编号为j;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权重为wj;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为fij。

选用GIS空间叠加还有空间统计汇总功能在计算机中实现, 经处理后得到19361个农用地定级单元中, 定级指数最大值为86.03, 最小值为38.13。

2.5 级别划分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要求, 选择总分频率曲线法来对研究对象定级范围当中的农用地的级别进行划分。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各单元定级指数, 利用计算机数据统计功能并绘图。可以得出, 有三处频率曲线较为明显的突变处, 从统计意义上可以认为突变处所对应的横坐标分值即可作为土地定级的临界点, 即可将研究对象农用地划分为四个级别, 如图1所示。

开展各级别面积统计和汇总工作的基础是研究对象耕地面积, 统计汇总后各级别的面积统计还有结构如表2。

3 修正法定级

基于农用地自然指数上, 对其土地利用和经济以及自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系数修正分等成果, 以此来进行农用地级别的评定, 这个方法便是修正法。

3.1 分等成果

研究对象农用地分等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障碍层距地表深度、排水条件和地表岩石露头度等, 以及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酸雨、灾害气候 (风、雹等) 、无霜期等指标作为分等因子, 分等成果质量等别指数分布于Ⅳ至Ⅸ等, 其中水田分布在Ⅳ、Ⅶ、Ⅷ、Ⅸ等, 分别占全县农用地的0.2%、0.004%、0.08%、0.15%;水浇地分布于Ⅷ、Ⅸ等, 分别占全县农用地的0.004%、0.1%;旱地分布在Ⅳ、Ⅴ、Ⅵ、Ⅶ、Ⅷ、Ⅸ等, 分别占全县农用地的3.9%、1.4%、0.17%、15.12%、74.67%、4.2%。

3.2 修正因素、因子及权重的确定及量化

修正法定级修正因素参照研究对象的状况, 将那些明显影响了区域土地级别效应的因子进行选择和提取, 针对所研究的对象的条件, 对土地区位因素进行选择和提取, 将土地利用状况因素还有耕作便利条件作为修正因素。在进行权重的确定时, 分三轮来实行因素的选择还有权重计算, 分值结果满足统计分析方法的收敛性要求:

可以将修正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为这些类型:

点状因素因子以及线状因素因子和面状因素因子。点状因素因子以及线状因素因子可以经由指数衰减抑或是线性衰减来进行量化而面状可经由直接抑或是间接指标量化。

3.3 定级指数计算

选取修正法来对进行研究对象农用地的定级指数的运算, 对于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进行修正:Hi=Ui*Pli*m1*Pfi*m2*Pwi*m3

在上述的公式当中, 第i个单元的定级指数是Hi;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是Ui, 第i个单元土地区位修正系数是Pli;第i个单元耕作便利修正因素是Pfi;第i个单元土地利用状况修正系数是Pwi;区域内第i个单元是i;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是m1、m2、m3。

3.4 级别划分

将每个分等评价单元的自然等指数等加以利用, 经由区位以及耕作便利条件还有土地利用状况的修正, 进行定级指数的运算。因为研究对象农用地自然质量这些指数在626-1770间, 便选用等间距法划分级别 (以《农用地定级规程》为参照) , 把研究区域农用地划分为四级。

4 比较及分析因素法与修正法

4.1 成果比较分析

4.1.1 对比分析定级面积分布

如图2所示的对比图是依照因素法以及修正法的各级别面积相对比率而制成的, 可以得出, 因素法级别面积比率分布基本成正态分布, 修正法级别面积比率分布具有不稳定性, 从而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可知, 因素法比较合理。由此可见, 对于同一农用地, 运用不同的定级方法进行定级, 所分析出的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4.1.2 对比分析定级级别验证

在上述定级实例分析验证中, 随机选择20个样点, 以同地区优质样地为标准, 根据专家经验及县志等历史资料判断农用地等级级别, 分别对因素法和修正法定级结果进行验证, 验证后16个样点与因素法定级结果相吻合, 18个与修正法定级结果相吻合。

4.2 方法比较分析

4.2.1 比较分析定级原则

因素法是选取对土地级别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所选取的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 变化区间较大。修正法是通过宏观分析, 对农用地自然等指数进行区位、耕作便利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修正, 计算定级单元的土地质量差异指标, 以此实现农用地定级。

4.2.2 比较分析定级特点

因素法定级的特点在于独立性强, 体系相对来说具有独立性, 易于操作。修正法定级特点是与分等成果的衔接性好, 但受等别指数的制约性大, 且分等成果与定级要求往往不在同一比例尺精度要求, 尺度转换的误差不便于控制。

4.2.3 比较分析定级因素

因素法定级不受农用地分等的影响, 而修正法定级是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虽然定级时只需要增加部分自然因素及区位、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因素, 但对没有分等成果的山区定级来说, 繁琐程度远大于因素法。

4.2.4 比较分析定级成本

鉴于因素法定级是与农用地分等的衔接运用, 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 相比较建立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上的修正法而言, 若需要在某一未知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农用地定级工作, 不论是在数据采集、野外勘测还是室内资料整理和分析等方面, 都大大减少成本的投入比例。研究对象两种方法的成本控制分析对比见表4。

设该研究对象的农用地定级工作成本费为100万元, 根据表4影响因素权重关系, 选择因素法和修正法进行农用地定级工作, 可以计算出研究对象农用地定级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成本分别为42万元和60万元。因此, 可以看出, 研究对象选择因素法进行山区农用地定级比修正法更加节约成本。

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修正法定级虽然能够很好地与分等成果衔接, 但由于山区农用地环境比较复杂, 受等别指数的影响较大, 因此只适用于已具备分等成果的地区。因素法定级在山区农用地定级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在定级工作中, 兼顾与分等成果运用衔接, 将分等指数作为定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并根据其它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指标、人口因素等实际情况, 定级结果具有现实性。因此, 因素法定级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山区农用地定级结果,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TDT1005-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S].农用地定级规程, 2003.

[2]邱健旺.农用地定级方法研究探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04.

[3]罗璇, 等.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以上高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温修春.运用样地法进行农用地定级相关问题分析探讨[J].土地经济与管理, 2005.

上一篇:通过互联网寻找创业项目下一篇:2017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