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课程大纲

2024-07-07

小学作文课程大纲(精选6篇)

篇1:小学作文课程大纲

读懂一篇好文章

总目标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本着“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的理念,深入探索《课标》当中的学段目标,具体到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梳理出了“理解、统整、评鉴”这三大总目标。

一年级阶段目标

“读懂一篇好文章”的总目标体现为对信息的“理解、统整、评鉴”。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一年级侧重“理解”。

一年级教学大纲

本学年预计16课时左右,单周/双周授课。1.1 了解书本,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1.2 了解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

1.3 走进绘本,了解绘本。布置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 1.4 绘本故事1《猜猜我有多爱你》。布置阅读《小狐狸买手套》 1.5 绘本故事2《小狐狸买手套》。布置阅读《蚯蚓的日记》 1.6 绘本故事3《蚯蚓的日记》 1.7 绘本创编之猜——《逃家小兔》 1.8 汇报本学期所读,推荐下学期书目 2.1 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地》 2.2 中国古代神话《共工触山》

2.3 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2.4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年除夕的故事》 2.5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端午节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 2.6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年糕的故事》

2.7 绘本故事《我爸爸》《青蛙和蟾蜍石好朋友》 2.8汇报本学期所读,推荐下学期书目

二年级阶段目标

“读懂一篇好文章”的总目标体现为对信息的“理解、统整、评鉴”。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二年级侧重“理解”。

二年级教学大纲

本学年预计16课时左右,单周/双周授课。1.1 汇报假期读书感受

1.2 图书馆授课,如何快速挑选书本

1.3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鹬蚌相争》收集其他成语故事 1.4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愚公移山》收集其他成语故事 1.5 成语故事大赛

1.6 《妹妹的红雨鞋》了解儿童诗 1.7 走进《雪人》上

1.8 走进《雪人》下。布置假期阅读书目 2.1 汇报假期读书感受

2.2 寓言故事《纪昌学射箭》《愚人买鞋》布置共读人物《稻草人》 2.3 寓言故事《铁杵磨成针《疑人偷斧》》 2.4 图书馆授课,聊聊《稻草人》 2.5 影视和阅读上《没头脑和不高兴》 2.6 影视和阅读下《武松打虎》 2.7 《安徒生童话》上 2.8 《安徒生童话》下

三年级阶段目标

“读懂一篇好文章”的总目标体现为对信息的“理解、统整、评鉴”。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三年级侧重“统整”。

三年级教学大纲

本学年预计16课时左右,单周/双周授课。1.1 中国古代传说《舜耕历山》《大禹锁蛟》

1.2 中国古代传说《龙生九子》《黄帝诞生》布置共读《夏洛的网》 1.3 影视与阅读上《宝葫芦的秘密》 1.4 影视与鱼肚下《绿野仙踪》 1.5 图书馆授课,聊聊《夏洛的网》 1.6 叶圣陶上《耦与莼菜》

1.7 关于月亮《鼹鼠的月亮河》《公主的月亮》 1.8 总结汇报,布置假期阅读。

2.1 中国名胜传说《莫愁女儿》《飞来奇峰》

2.2 中国名胜传说《阳燧宝珠》《巫山神女》布置共读《森林报》 2.3 科学与阅读《蓝鲸的眼睛》

2.3 影视与阅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2.5 叶圣陶中《小青石》 2.6 叶圣陶下《牵牛花》 2.7 图书馆授课,聊聊《森林报》上

2.8 图书馆授课,聊聊《森林报》下。布置假期阅读。

四年级阶段目标

“读懂一篇好文章”的总目标体现为对信息的“理解、统整、评鉴”。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四年级侧重“统整”。

四年级教学大纲

本学年预计16课时左右,单周/双周授课。1.1 中国智谋故事《奇猫》《泄气生员》

1.2 中国智谋故事《巧治妒妇》《道人父子》,布置共读《獾的礼物》

1.3 走进曹文轩之《金色的茅草》 1.4 走进丰子恺之《梧桐树》 1.5 走进朱自清之《梅雨潭》 1.6 图书馆授课,聊聊《獾的礼物》 1.7 会飞的人之《小飞侠彼得潘》 1.8 会飞的人之《小飞人卡尔松》 2.1 与哈利波特有个约会一 2.2 与哈利波特有个约会二 2.3 与哈利波特有个约会三

2.4 中国智谋故事《田忌赛马》《黄盖诈降》 2.5 中国智谋故事《包拯断牛》《海瑞惩霸》 2.6 走进老舍之《想北平》 2.7 走进冰心《和小鸟最相亲爱》

2.8 又见叶圣陶之《小蚬回家》。布置假期阅读书目

五年级阶段目标

“读懂一篇好文章”的总目标体现为对信息的“理解、统整、评鉴”。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五年级侧重“评鉴”。

五年级教学大纲

本学年预计16课时左右,单周/双周授课。1.1 走进马克吐温之《农庄与小黑奴》

1.2 走进巴金之《爱尔克的灯光》,布置共读《草房子》 1.3 又见冰心之《小桔灯》 1.4 又见老舍之《济南的冬天》 1.5 读读诗《新月集》

1.6 图书馆授课 聊聊《草房子》上 1.7 聊聊《草房子》下 1.8 暑期必读书目推荐 2.1 暑期读后感交流

2.2 又见鲁迅之《社戏》,推荐阅读鲁迅作品 2.3 又见鲁迅之《狂人日记》

2.4 关于鲁迅,你们怎么看,读书交流会 2.5 走进外国外国短篇小说之《最后一课》 2.6 走进短篇小说之《项链》 2.7 文言文拾趣上 2.8 文言文拾趣下

六年级阶段目标

“读懂一篇好文章”的总目标体现为对信息的“理解、统整、评鉴”。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六年级侧重“评鉴”。

六年级教学大纲

本学年预计16课时左右,单周/双周授课。1.1 原著中的《西游记》上 1.2 原著中的《西游记》中 1.3 原著中的《西游记》下 1.4 文言文拾趣

1.5 图书馆授课《清雅食谱》 1.6 残疾作家之海伦凯勒 1.7 残疾作家之史铁生

1.8 残疾作家之张海迪。暑期阅读书目推荐 2.1 原著中的《三国演义》上 2.2 原著中的《三国演义》中 2.3 原著中的《三国演义》下

2.4 又见外国短篇小说之《最后一片藤叶》 2.5又见外国短篇小说之《小公务员之死》 2.6 文言文拾取上 2.7 文言文拾取下 2.8 小学阅读路之回首 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 参照《质量目标指南》

篇2:小学作文课程大纲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通行的课程分类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艺课程。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是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文”与“道”的争论,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两者都重要。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于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学生语文素养包含的具体内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大致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养方面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德。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4、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用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景仰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景仰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二、语文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方面

1、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

三、语文能力方面

1、识字写字能力

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阅读能力

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3、习作能力

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4、口语交际能力

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结合自己语文学习或语文教学时间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3、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包含哪些方面?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

1、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从小学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2、国家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从浅层次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民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从深层原因看,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表达的是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

二、现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

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

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

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概述

一、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注意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

2、重视写字教学。

3、重视说话练习。

4、阅读、写话的要求比较偏重联系的形式,对质量要求比较笼统。

二、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学科的目的任务。

2、强调语言规律的学习。

3、比较注重文学因素的教学。

4、正式提出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

5、写字教学的地位开始削弱。

三、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即落实“双基”。

3、淡化了汉语知识教学的要求。

4、明确反对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四、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全面、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3、重视语文的基础训练。

4、强调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

5、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要求比较高是这部大纲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五、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明确概括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在教学要求的编制上比原大纲更加具体明确。

3、适当降低识字教学难度。

4、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提出,并且强调“学习语言和发展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六、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1、重视学生的一般发展。

2、对语文训练方面的要求作了较大调整。

3、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4、总结并推出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

第三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理念就是指导思想,是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來的,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基本观念、理性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四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实施建议

1.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元的、分级分层的集合体。(1)时限层面—多级系列,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2)要素层面—多元结构,基本构成: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智力开发目标、情意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目标。

2.我国现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总目标: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世纪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介绍,其中小学阶段目标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是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次序排列表述的,有以下特点:纵向的整体性、横向的协调性、三维的交融性。

一、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度目标)

第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主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第二是“过程、方法”的目标。第三是“知识、能力”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分学段目标

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2、重提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3、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语感。

4、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5、将小学阶段的“作文”改为“习作”。

6、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1、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综合。其次是跨学科学习内容的综合。再次是学习方式的综合。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思考与练习:

1、与历年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2、比较本章介绍的建国后6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你认为这些文件中哪些教学理念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并就其中的一点或几点陈述自己的看法。

3、建国后历次大纲对小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分别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教学要求。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谈谈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认识。

5、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是如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和“知识、能力”三个唯独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

一、语文教材的功能

1、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

2、语文教材是教师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

3、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二、语文教材编写要求(要展开)

1、鲜明的时代性

2、丰富的文化内涵

3、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4、突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5、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概述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二、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

三、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

1、选文上注意入选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

2、注意课文载体的丰富多样

3、以阅读材料为主体,将识字、写字教材,听话、说话、作文教材合而为一。

4、教材结构体系渐趋合理

5、作文教材设计逐步完善

6、教材练习系统设计逐步完善

第三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介绍(综合应用:分析一套自己熟悉的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凭借,是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补充教材、课外阅读教材、各类语文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光盘等。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

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素: 课文系统

又称范文系统。这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选文标准或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该系统在语文教学中起示范例子、信息传递和凭借的作用。导学系统

又称助读系统或提示系统,是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是对作者的介绍、对疑难问题的解释(注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作业系统

这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目标,有计划地提供的各种思考和练习。作业系统中一般有四种类型:(1)以消化理解有关知识为目的的理解性作业。(2)以背诵记忆有关知识为目的的记忆性作业。(3)以训练运用有关知识为目的的应用性作业。(4)以深入思考有关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性作业。知识系统

这是语文教材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文体知识、语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

凭借功能: 语文教材是师生教学语文的凭借

教育功能: 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素材

发展功能: 语文教材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平台 范例功能: 语文教材是学生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训练语言的范例

小学语文教材的类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3、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5、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1、以主题的形式组合单元的教学内容

2、拓宽识字渠道,让学生主动识字

3、扩大阅读量,强调课文朗读和整体感知

4、设计丁丁和冬冬两个人物

5、编排“金钥匙”系列

三、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1、新。首先是教育理念新,其次是内容上“新”

2、实: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作了落实。

3、简。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的明确集中

4、美:色彩美;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

四、熟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重点)

第四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关于课程资源

概念: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教科书是小学语文教材资源的核心。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其次,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第三,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第四,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思考与练习:

1、语文教材有哪些方面的功能?教学中如何发挥好教材的功能?

2、与建国后人教社出版的七套教材相比较,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编写理念或呈现方式上有什么新的突破?

3、分析一套自己所熟悉的语文教材的特点,谈谈你最欣赏这套教材的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点。

4、举具体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四章 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发展

第一节 发展理论的概说(略)

一、发展的概说

比较科学而全面的发展概念应该包括三个特征:

1、全面性。发展是身心全面的变化。

2、整体性。发展是身体、心理每一个方面在整体结构上出现的变化。

3、积极性。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积极变化,不是衰退消亡的变化。对教育发展性有两种极端的看法: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除了这两种极端的看法外,还有几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看法。

1、皮亚杰的观点。

2、维果茨基的观点。

3、赞可夫的观点。

二、小学语文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小学语文学习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智力概说

二、小学语文学习与智力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可以从培养智力的五个组成因素入手。

1、观察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

2、记忆力

3、想象力

4、思维力

5、注意力

三、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知识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 语文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育

一、情感态度概述

二、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的培育

(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

1、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感受汉语的语言美

3、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美

5、在习作练习中创造美

(三)提高道德情操修养

1、爱国主义情感

2、高尚的理想情操

3、健全的道德伦理

第四节

语文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形成(重点)

一、学习习惯概说

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5种特征:

1、自然性。

2、稳定性

3、习得性

4、两重性

5、差异性

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形成必须具备下列要素:

1、严格规范

2、身体力行

3、毫无例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应该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认真读书的习惯。

2、勤动笔的习惯。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课外读书读报的习惯。

三、语文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1、阐明意义,反复教育。

2、点滴抓起,逐步积累。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4、言传身教,表扬激励。

第五节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重点)

一.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实践性、真实性、持续性、反复性、渐变性、整体性、文化性、思维性。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

2、自主学习的特点:能动性、独立性、独特性。

3、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基础(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支柱(4)教师适当的指导与点拨是保证。

三、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2、合作学习特征:互动性、目标性、合作性、情境性。

3、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四、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广义:泛指学生主动研究的学习活动。狭义:从语文科学领域或社会生活现实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过程性、超越性。

3、实施策略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

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及案例分析。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重点)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概述

语文教学设计指的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作出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分类

根据课程的内容维度,语文教学设计可分为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两个方面。

根据时间维度,语文教学设计可分为短程教学设计和长程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程度,语文教学设计可分为忠实执行类、相互调适类和参与创造类。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功能

1、能突出教学双方的主体地位

2、能增强语文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3、能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三、语文教学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遵循“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

2、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的设计特点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良好设计的实现提供保证

第二节 学期和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目标

(二)学期教学实践

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体系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

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目标

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等五个层次。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主体,即谁能完成所预期的行为,通常指学习者。

2、行为本身,指达到目标的具体学习行为,一般用行为动词来加以描述。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习者学习结果产生的有关情境或条件。

4、行为结果,指行为产生的结果,如能理解3000个词语。

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表述要清晰、具体,并有一定的层次。

2、既要明确知识和能力目标,也要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确立情意目标。

第四节 语文教学提问的设计

一、问题的类型

1、认知记忆性问题

2、理解性问题

3、分析性问题

4、归纳性问题

5、演绎性问题

6、评价性问题

7、创造性问题

二、问点的选择

1、围绕关键点的质疑

2、围绕疑难点质疑

3、围绕矛盾点质疑

4、围绕兴趣点质疑

5、围绕空白点质疑

6、围绕延伸点质疑

7、围绕迁移点质疑

三、问法的设计

1、选择恰当时机,注意提问的针对性。

2、2、确定合适的量和度,注意提问的科学性。

3、3、适当使用逆问、曲问,提高提问的艺术性。第五节 课堂板书的设计

一、板书的类型

1、线条式板书

2、纲要式板书

3、表格式板书

4、图示式板书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1、准确概括原则。

2、精密计划原则。

3、因文制宜原则。

4、生动形象原则。

5、书写规范原则。

三、板书设计的方法

1、从促进理解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板书

2、从辅助运用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板书

第六节 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

一、课堂练习的类型

按照语言运用的不同,可将课堂练习划分为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按照练习的复杂程度,可将课堂练习划分为单项练习和综合性练习。

按照练习目的的不同,可将课堂练习分为基础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运用性练习。

二、练习设计的方法

1、从语文基础知识入手,设计多层次的练习

2、从语文基本技能和语文素养入手,设计综合性的练习

3、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设计发展性的练习

4、从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入手,设计可供选择的弹性练习思考与练习:

1、请分析《山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合理。

课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物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诗。

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选择问点。

3、从现有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设计一份板书。

4、从现有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设计一套课堂练习题。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第一节 讲授法及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

一、讲授法

二、优势及劣势

三、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形象性、情感性、精炼性、趣味性。

四、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

化讲为问、化讲为演、化讲为练、化讲为画等 第二节 导入的艺术

一、导入的作用

篇3:英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探析

一、英国国家体育课程概述

英国现代教育历史进程中共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自从1944年英国教育法颁布后, 英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转型、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加之社会公众对基础教育水平下降的不满, 促使当时的政府制定并通过了《1998教育改革法案》。法案规定在公立中小学校为5岁~16岁的学生设立“国家课程”。尽管英国政府及社会对国家课程寄予了很高期望, 但国家课程实施不久后就陷入困境。当时的国家课程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学科要求过高, 内容过多过难, 教学目标和学习大纲不一致,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考试制度也不尽合理。1994年, 政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修订, 削减了课程内容、简化了考试形式。体育课程也相应作了些调整, 如规定学校必须上游泳课等。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1997年, 由《1997教育法案》授权, 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学校课程与评价局合并, 成立了资格与课程局, 负责国家课程和各种资格认证的管理工作。1998年1月, 英国教育大臣布伦基特要求资格与课程局就国家课程的改革向各界广泛征集意见。1999年8月, 资格与课程局完成此项工作后, 向布伦基特提交了最终研究报告。同年9月9日, 英国政府宣布, 由国家拨款的公立中小学从2000年9月起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2008年,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再次授权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对国家课程进行局部修改, 主要取消了中学阶段的法定考试项目, 改由学校自行决定。

英国国家体育课程由“学习纲要”和“学习目标”两部分组成。学习纲要根据学生年龄共分为4个关键阶段, 其中阶段1和阶段2为小学阶段学习纲要, 阶段3和阶段4为中学阶段学习纲要, 学习纲要阐述了每一阶段体育课应教授的内容, 也指出设计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学习目标是指每一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理解能力的四个方面预期取得的进步, 它们为学校怎样选择和设置课程提供了依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由难度递增的8个水平及1个优异水平, 共9个水平组成, 它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依据。这9个水平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应达到能力的类型和范围进行了详细描述。英国国家体育课程规定不对体育课设置考试项目, 只在阶段3由教师进行水平评价。

资料来源: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网站

二、英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新国家体育课程并没有设计大纲性质的内容, 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与教师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共提供了6类法定课程:舞蹈活动、竞赛性活动、体操活动、游泳及水中安全、田径活动、户外探险活动。为了规范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和英国资格与课程局编制了指导性的教学大纲供学校和教师选择。教学大纲是非法定性的, 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设置上课内容。

英国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共有9项内容, 每项内容由1个~6个单元组成, 共33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课时数为8小时~12小时 (见表1) 。

根据英国国家体育课程的规定, 在阶段1, 教学内容中必须包括舞蹈活动、游戏性活动和体操活动三项中的两项, 如果阶段1没有开设游泳与水中安全课程, 阶段2必须开设此项课程。舞蹈活动、游戏性活动和体操活动三个项目中, 大纲还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个拓展单元, 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项目。

英国国家体育课程要求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应在四个方面取得进步:技能习得和发展, 技术、战术及其组合的选择和运用, 评估和改善活动能力, 健身和健康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所以教学大纲也对每个项目的每一个单元制订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与结果评价标准。以对抗性游戏为例, 对抗性游戏共有4个单元, 每一个单元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 (见表2) 。

篇4: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分析

一、 “为明天做准备”的课程目标

为实现“为明天做准备”的教育目标,《大纲》将课程目标表述为:①给小学生提供培养兴趣和激发对环境好奇心的经验;②给学生提供基本的科学词汇和概念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③给学生提供发展技能、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态度;④准备个人决策需要使用的科学知识和方法;⑤帮助学生领会科学是怎样影响人类和环境的。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学习目标是从培养对自然、生活的兴趣和学习态度,科学知识和方法,理解力、科学探究能力,认识科学、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四个方面论述的。所有的目标均立足学生现在,指向未来发展: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方法和理解力是继续发展的基础;激发好奇、保持兴趣是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领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是参与社会问题决策的关键;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的保障。

二、 突出跨学科概念的课程内容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课程有利于克服“广而不深”的弊端,有利于课程的深入和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以及科学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实际问题的解决及科学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2]从表1可以看出,《大纲》精选多样性、循环、系统、能量和相互作用五个一级跨学科概念,并围绕这五个核心概念分别从低年级和高年级给出了若干个支撑5个一级概念的二级概念。同时,为了给师生留有个性化教学的余地,课程设计了部分空白时间,给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留足时间。此外,大纲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细胞系统、弹力、能量守恒等选学课程内容。

表1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年版)框架

注:划线的概念不要求处于基础科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掌握。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12.

精选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两个重要部分,课程内容的组织如表2所示,以学习结果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以知识为载体,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技能和过程的培养,道德、态度的养成统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表2 关于“循环”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节选段)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23-24.

三、 作为探究的科学课程的特点

1.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准备

全球化、人口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关键驱动力。为了让学生迎接挑战并把握机会,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卓越发展,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竞争力”(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文件。围绕“面向21世纪的竞争力”,文件提出了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标,将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标准渗透培养的总指导思想,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身才能。从图1可以看出,新加坡在其教育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支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将核心价值观又分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和对决定负责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又向外表现为具有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技能,信息技能和交流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素质最终能促进学生表现出教育期望的结果,即成为自信的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关心社会的公民,其实对应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3]。从课程角度看,确立为未来做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技能;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迁移力和解释力;注意科学与社会、生活及环境的关系,将学生对科学的注意引向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社会中的科学、科学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积累经验。

图1 21世纪的竞争力和学生学习结果[4]

2.突出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

《大纲》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先导,思维和理解发展循序渐进。如表1所示,小学中、低阶段以基础为主,以科学现象的定性分析为主,概念陈述以描述性、功能性为主,高年级段开始涉及水、生命活动循环、遗传与进化、物质相互作用、物质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化等跨学科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概念建构体系。此外,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层次水平,见表3。为了便于将科学探究实施落到实处,新加坡将科学探究划分为问题、证据、解释、联系、交流五个要素,每个要素按学生自主的程度、教师或材料指导的程度两个维度的程度划分为四个水平。可以看出,当教师或材料的指导程度越低,学生的自主程度就越高。事实上,《大纲》也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主程度。

表3 科学探究的要素及其对应水平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14.

3.强调课程的整合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实现了高度的整合,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将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跨学科概念,具体见表1;以知识概念为载体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具体见表2;将科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整合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与环境(Environment)(简称STSE)的关系。如图2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所示,课程以作为探究的科学为核心,从知识理解与应用、技术和过程、道德和态度三个维度实现教育目标,并将科学与生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突出科学学习的情景性和应用本质,也因此实现课程的整合。

图2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4]

4.重视情感教育

首先,《大纲》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课程内容灵活,时间灵活,给情感熏陶和教育留有空间。其次,《大纲》精选了小学阶段应重点培养的科学精神,并将情感培养与科学课程学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教育部还通过开展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项目,促进学生在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决策感五个方面的发展;[6]这一项目从幼儿园学习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学习阶段,旨在发挥情绪、情感在促进学习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 启示与建议

1.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7]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基于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性,也必须考虑学生进入社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还必须考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课程因素。面向21世纪的课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选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渗透职业,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习与未来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2.从多角度整合科学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综合方式和综合程度一直是综合课程设计探索的重点。借鉴新加坡科学课程改革,我们可以从课程目标方面,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三维目标统一成整体;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与生活方面实现整合;跨学科概念,实现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内容知识的整合,科学与数学、艺术等学科的整合,从而设计出整合度更高的科学课程。

3.重视学生的科学课外活动和个性化指导

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加深对学习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科学课外活动还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容易在生活中思考相关科学知识。新加坡以科学学习为媒介,通过课余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缩写为CCA)、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缩写为CIP)等项目[7]让学生将科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并在活动中实施个性化辅导。相比较而言,我国科学学习主要局限在课内,课外学习较少或缺乏专业辅导,因此,我国科学学习还需加强课内外学习的联系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诊断。

参考文献

[1] OECD.Singapore:Rapid Improvement Followed by Strong Performance.2010:159[EB/OL]. http://www.oecd.org/countries/singapore/46581101.pdf,2014-03

-14/2014-09-05.

[2] 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3(5).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1,3.[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

sciences/files/science-primary-2014.pdf.2014-03-14/

2014-09-05.

[5]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ogrammes/social-

emotional-learning/.2014-05-12/2014-09-05.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reparing Your Child for Tomorrow. 2014:4[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imary/

files/primary-school-education-booklet.pdf,2014-06

-02/2014-09-05.

篇5:小学作文课程大纲

一、与小学数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下面从基本理念、体例结构、目标定位和内容标准等方面分别介绍。

1.基本理念上的变化

国家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对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主要精神是: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强调数学教育要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研制面向21世纪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已在全国各省(市)实验区开始实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1992年5月形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基础上修订并于2000年3月出版的。现行《大纲》的修订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思路,借鉴和吸收了当时正在制订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做法,精简、调整(增加、降低)部分教学内容,适当控制了教学难度,加强了情感教育,优化了教学方法,改革了评估方式。修订后的大纲的出版对改善面上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课程标准从《大纲》增减知识的逐步调整转向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从《大纲》以知识的传授、继承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和《大纲》相比较,具有理念新、起点高的特点,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学制、课时的变化

(1)学制

现行《大纲》是五年制、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年级编排;课程标准整体考虑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的六年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将不再分五年制和六年制,这样不仅规范了义务教育学制,而且使数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弹性。

(2)课时

现行《大纲》中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周课时安排如下:

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五年制总课时为980课时,六年制总课时为1015课时。课程标准中九年的数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比例的13%~15%,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阶段数学周课时和学年总课时安排情况如下(见下表),小学六年合计数学总课时在780~980之间,和《大纲》规定的课时相比略有减少。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

(3)体例结构的安排

现行《大纲》为: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五年制与六年制两种);附录(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课程标准为: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按学段分类安排);

四、课程实施建议(按学段分类提出)。“前言”分总述、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三个组成部分。总述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数学的内涵、地位、作用和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变化、应用范围的拓展,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

“基本理念”部分鲜明地突出了数学课程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仅把它作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而且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来看待。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

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文化。而《大纲》修订只是将原来的表述“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改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比《大纲》的表述更详细也更具体。“基本理念”部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作了规定,要求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实现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转变。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活动机会,真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负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数学学习对学生具有内在吸引力,“负担”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角色就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本理念”中涉及到了评价的改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还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基本理念”中还对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予以充分地注意,强调“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使之成为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强有力的工具。

“设计思路”部分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目标的解释、学习内容和实施建议的说明。目标解释从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使用了有关的行为动词并对操作定义予以了具体说明;过程性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设计思路”部分还对学习内容的四个领域进行了说明,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列出了主要表现的内容。

(4)教学目标定位

在现行《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②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和思品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将过去的“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外延更宽,不仅只培养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条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注重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教育。在教学要求方面对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了具体的说明,也增加了一些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语言,但从整体上看,教学目的还基本上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范畴。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阐述。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讲,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知识的特征及探索过程有所认识;使学生的兴趣及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对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的制订和内容标准的确定上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阐述了“知识与技能”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段目标中还对这四个方面分学段给予具体阐述。

(5)内容标准的重组

现行《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上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差异,适当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修订时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增、删、减等工作。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如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将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写作5×3。3 ×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叫因数)。除法的含义不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将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整小数应用题计算步骤≤3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计算步骤≤2步,四则混合运算步骤≤3步。几何图形的学习顺序改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三角形内角和由过去的选学内容变为必学内容。量的计量和统计知识适当提前学习。将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不要求用珠算运算,增加了实践活动。低年级结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高年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简单的社会问题安排实践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只是对知识的局部增减和调整,其内容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里将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类,归纳如下:①数与计算;②量与计量;③几何初步知识;④代数初步知识;⑤比和比例;⑥应用题;⑦统计初步知识。

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

新课程标准将现行《大纲》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程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

课程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法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式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感体验受阻。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学段里增加“负数”内容,要求在熟悉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两个学段都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第一学段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里鼓励算法多样化。强调避免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

课程标准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重视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重视估测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对这一处理信息的全过程,课程标准用了较多的笔墨,多次阐述其内涵,这是一种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对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现行《大纲》中“统计初步知识”从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才开始安排,除保留原来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外,增加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内容。

现行《大纲》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6)课程实施的建议

现行《大纲》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为块提出了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并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分别阐述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

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②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③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⑤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⑥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实施建议的内容,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呈现“课程实施建议”,涵盖面广,这一领域主要涉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几个方面,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供实施时参考。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

二、与初中教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1.课程标准与《大纲》的相似之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有大钢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成果,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后于2000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因而两者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数学教学活动建议等有较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控制了内容难度

在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仍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组、函数、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以及统计的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现行数

学教学大纲已在原大纲的基础上删去了那些知识过于陈旧落后、过于繁杂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内容;削弱了困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滞后的内容;控制了容易导致人为综合和变相拔高的内容。课程标准则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提出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探究活动

深究性活动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钢提供了三个探究活动的例子(初一年级的“长方体和它的表面”,初二年级的“a=bc型的数学关系”,初三年级的“镶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课题学习,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供了一个案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中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倡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行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提倡广泛使用科学计算器,并按照需要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模型、投影、录像和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

2.课程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

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方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它应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一场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等一系列的革新,与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

(1)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而它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受当时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制约,它确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被动式反应;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的标准下,全国同年级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从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

(2)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整个数学标准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分四大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前言分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进行了总体说明,提纲挚领地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在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分别详细阐述了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给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对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可以称为“总论+分论”。总论由“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和评估(这是2000年修订大纲的新增部分)”构成,是大纲的灵魂和中枢,规范和控制着分论部分的去向。分论一般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大纲的躯体,受着总论的制约。

从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和数学教学大纲的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则更多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

(3)课程内容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给出,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代数”与“几何”两个部分)相比,除保证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①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删除或降低了有关内容与要求。如删去了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降低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的要求(以三步为主);证明的要求控制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②在现有大纲基础上加强了对合情推理、估算的要求。如要求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等等。

③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增加了概率的内容。对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统计初步知识进行了加强,如要求能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概率则属于新增内容。④深化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对探究性学习更加深入与具体化,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4)课程实施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基本未涉及的内容。

关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主要有如下的变化:

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②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从而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

③对学生的评价提出应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等等。

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直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关于课程资源主要就实践活动材料、音像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资源、课外活动小组、图书馆资源、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等媒体、社区、少年宫、博物馆等活动场所、智力资源等八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篇6:小学作文课程大纲

更详细内容见《教育原理》书后所附考试大纲中的课程考核目标和内容

第一单 教育学及其功能

基本概念: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 基本问题:

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及其有关著作; 学习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实践意义;

各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与学习研究教育的方法论。

第二单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基本概念:个人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现代化;

基本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代表人物、不同观点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各个社会发展形态中的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与条件,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三种类型; 义务教育法令颁布最早的国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的基本理由;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书中所提出的七个趋势都应掌握,从趋势产生的原因、特点、发展的主要内容等;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基本概念: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要素; 基本问题:历史上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

教育的质规定的内容,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内容,以及相互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教”的文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学”的文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老者译者是共同的客体;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基本问题,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直接对教育影响;

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基本概念: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正功能、教育的负功能: 基本问题:教育本体功能;社会的、功能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概念:人的本质、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基本问题: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及对教育学的意义;

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并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原因及发挥这一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七章 教育制度

基本概念: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结构; 基本问题:学制建立的条件,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主要做法、现行学制的结构与类型;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

第八章 教育目的

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基本问题: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构成;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与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 教育内容

基本概念:教育内容、课程、学科课程、潜在课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实用主义课程理论、综合课程理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基本问题:当代几种课程理论的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等; 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

古代课程的三艺、四艺等,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第十章 教育途径

基本概念:教育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基本问题:教学的本质、任务、作用、教学的地位(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课外活动的特点、形式、内容、意义; 社会实践的内容、意义以及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

基本概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合力;

基本问题: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 社区教育的类型、特点以及实施社区的基本要求; 学校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意义;

第十二章 教师

基本概念:教师的角色;

基本问题:教师作为社会职业出现的时间与社会作用;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职业角色,制定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时间与名称;

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的素质要求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教师进修提高的含义内容形式与意义;

第十三章 学生

基本概念:个别差异、非智力因素;

基本问题: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联合国与我国关于保护儿童社会权利的规定);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史上关于学生与教师地位的认识上的对立的观点;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情感与意志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要求;

小学生个别差异的分析认识与教育要求。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测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人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周易》

D、《尚书》

2、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的书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辨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

E、卢梭的《爱弥尔》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E、德国

4、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16世纪初期

B、17世纪初期

C、18世纪初期

D、19世纪初期

E、20世纪初期

5、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目的性

C、方向性

D、特性

E、社会性

6、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

A、劳动能力

B、科学文化素质

C、职业素质

D、心理素质 E、教育程度

7、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指明了教育具有„„„„„„„„„„„„„„„„„„„„„„„„„„„„„„()

A、人口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E、科技功能

8、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绐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E、十五大

9、英国学者高尔登是——理论的创始人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心理起源论 E、劳动起源论

10、在人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生点和难点在„„„„„„„„„„„„„„„„„„„„„„„()

A、学校

B、社会

C、家庭

D、城市

E、农村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8年

E、2000年

12、《国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年颁布的„„„„„„„„„„„„„„„()

A、1951年

B、1957年

C、1981年

D、1982年

E、1985年

13、具有我国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目是„„„„„„„„„„„„„„„„„„„„„„„()

A、田径

B、体操

C、球操

D、柔道

E、武术

14、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社会活动

E、实验活动

15、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A、主体形系

B、专门场所

C、有力补充

D、得力助手

E、导向和枢纽

16、“教师是人类录魂的工程师”最早出自教育家„„„„„„„„„„„„„„„„„„()

A、夸美纽斯

D、蔡元培

C、杨雄

D、韩愈

E、加里宁

1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的观点„„„„„„„„„„„„„„„„()

A、孔子

B、孟子

C、韩愈

D、荀况

E、陶行知

18、教师劳动的——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连续性

E、创造性

19、“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是——的观点„„„„„„„„„„„„„„„()

A、杜威

B、华生

C、霍尔

D、孟禄

E、赫尔巴特

20、“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在学生背后去”是——的教育思想„„„„„„„„„„„„„„„„„„„„„„„„„„„„„„„„„„„„„„„()

A、杜威

B、华生

C、霍尔

D、孟禄

E、赫尔巴特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小题,共10分)

1、属于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环境教育

E、自我教育

2、原始社会教育具有特性是„„„„„„„„„„„„„„„„„„„„„„„„„„()

D、严格的等级性

E、私学和官学并存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

D、教育目的E、教育手段

4、现代教育的文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科学筛选

C、社会遗传

D、经济效益

E、科技进步

5、人的本质特点是„„„„„„„„„„„„„„„„„„„„„„„„„„„„„„„„()

A、自然与社会性的统一

B、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全面性与时代性的统一D、受动性与能力性的统一

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有„„„„„„„„„„„„„„„„„„„„„„„„„()

A、基础教育

B、幼儿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7、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A、导向

B、选择

C、激励

D、评价

E、协调

8、被称之为课程现代化的三个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

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9、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主要有„„„„„„„„„„„„„„„„„„„„„„„„„„()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家访

E、家长会

10、教师进修提高的层次有„„„„„„„„„„„„„„„„„„„„„„„„„„„()

A、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

D、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E、普通话培训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教育方针 A、没有阶级性

B、教育手段极为简单

C、为生产劳动服务

2、课程计划

3、学校教育制度

4、古代社会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

3、课外活动有何意义?

4、现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能力?

四、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论述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教育科学

3、行动研究法

二、选择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有——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及其功能

A、教育原理()

B、教育现象()

C、教育规律()D、教育目标()

E、教育方向()

2、属于教育的基本形态有——。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D、环境教育()

E、自我教育()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原则来源于——。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D、《周易》()

E、《尚书》()

4、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最上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周易》()D、《尚书》()

E、《师说》()

5、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是——著的。

A、孔子()

B、孟子()

C、乐正克()D、韩愈()

E、陶行知()

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能上能引论》()E、卢梭的《爱弥尔》()

7、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培根()D、赫尔巴特()

E、杜威()

8、“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出自——。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卢梭的《爱弥尔》()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的《普通教育学》()E、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9、被毛泽东之为“学界泰斗,万世楷模”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0、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1、创导“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教育“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2、二战经后,——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D、布卢姆()

E.赫尔巴特()

1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主要部分。

A、认识领域()

B、智育领域()

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

E、思维领域()

1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育学专著。

A、1957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B、1951年凯洛夫的《教育学》()

C、1970年保罗·朗格朗的《终身目标分类学》()

D、1806年赫尔巴特的《教育目标分类学》(E、1956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5、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其特征——。

A、有理论假设()

B、有控制()

C、有变革()D、有导向性()

E、可重复操作()

三、简答题

1、简述瓦·阿·苏霍姆林斯著的教育理论。

2、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有何推动作用?

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4、教育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其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为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古代社会教育

2、终身教育

二、选择题

1、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的人物是——。

A、孟禄()

B、马克思()

C、利托尔诺()D、华生()

E、孔德()

2、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共同特点是——。

A、承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B、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C、承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

D、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E、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D、科学性()

E、知识性()

4、原始社会教育具有的特性是——。

A、没有阶级性()

B、教育手段极为简单()C、为生产劳动服务()

D、严格的等级性()E、私学和官学并存())

5、学校的产生一般是有——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D、资本主主义社会()

E、民国初年()

6、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类型。

A、官学()

B、书院()

C、教会学校()D、私学()

E、骑士学校()

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D、美国()

E、德国()

8、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16世纪初期()

B、17世纪初期()

C、18世纪初期()D、19世纪初期()

E、20世纪初期()

9、对班级授课制予以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尔》()

C、斯宾塞《教育论》()D、赫尔巴特《普遍教育学》()

E、夸美纽斯《大教育论》()

10、使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A、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B、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

C、江泽民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精神()E、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3、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5、现代教育遥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

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教师职业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一、名词解释 教育

二、选择题

1、“实际上同路人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A、陶行知()

B、斯金纳()

C、夸美纽斯()D、凯洛加()

E、加里宁()

2、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是——。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许慎()

E、乐正克()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D、教育目的()

E、教育手段()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目的性()

C、方向性()D、特性()

E、社会性()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物质。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四、论述题:

试论述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一、名词解释 社会

二、选择题

1、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

A、人口()

B、地域和自然环境()C、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D、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E、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

2、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

C、婚姻状况()D、服兵役状况()

E、宗教信仰()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

A、基础性条件()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的选择(D、教育规模和速度()

E、教学方面的改革()

4、政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有——。

A、管理()

B、活动()

C、教育()D、观念()

E、教学()

5、文化对教育具有——。)A、价值取向作用()

B、反作用()

C、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D、两者互不相关()

E、传承和保存作用()

6、“四书五经”能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说明了——。

A、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取向作用()

B、文化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C、封建文化发展的封闭保守和凝固不变()

D、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E、科学筛选的结果()

7、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教资队伍()D、自然环境()

E、政治需要()

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

A、劳动能力()

B、科学文化素质()

C、职业素质()D、身体素质()

E、教育程度()

三、简答题

1、现代社会的特征。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有何影响?

3、社会经济政治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4、为什么说社会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5、简述科教与教育的关系?

四、论述题

谈谈如何理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一、名词解释

二、选择题

1、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科学筛选()

C、社会传递()D、经济效益()

E、科技进步()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有——。

A、人口功能()

B、传递功能()

C、经济功能()D、政治功能()

E、文化功能()

3、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与资本”指明了教育具有——。

A、人口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E、科技功能()

4、“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A、教学与文明的统一()

B、教育与政治的统一()C、教育与生产的统一()

D、传递与发展的统一()E、研究与发展的统一()

5、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始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E、十五大()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什么作用?

4、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论述题

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人的身心发展

二、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D、平衡性()

E、互补性()

2、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说明了人的个体发展具有——。A、阶段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不均衡性()

E、顺序性()

3、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了有的发展具有——。

A、阶级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不均衡性()

E、顺序性()

4、英国学者高尔登是——理论的创始人。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D、心理起源论()

E、劳动起源论()

5、“环境决定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高尔登()

C、利托尔诺()D、孟禄()

E、华生()

6、“我的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出自于——。

A、华生《行为主义》()

B、利托尔诺《行物界的教育》()C、孟禄《教育史与教科书》()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E、洛克《教育漫话》()

7、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具体条件有——。

A、教育自身状况()

B、家庭环境的效应()C、社会发展状况()

D、公民整体素质()E、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

8、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A、生理()

B、智力()

C、心理()D、社会性()

E、处性()

9、人的本质特点是——。

A、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C、全面性与时代的统一()

D、受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0、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性别()

B、遗传()

C、环境()D、民族()

E、教育()

二、简答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受那些条件的制约?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第七章

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3、义务教育

4、“分支型”学制

二、选择题:

1、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A、重视学前教育()

B、发展终身教育()

C、义务教育年限延长(D、学校类型多样化()

E、加强素质教育()

2、国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公布于——年,从而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A、1949年10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10月()D、1952年10月()

E、1980年10月()

3、提出“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

A、1951年9月()

B、1952年9月()

C、1957年9月()D、1958年9月()

E、1980年9月()

4、“凡是年满——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A、6周岁()

B、7周岁()

C、8周岁()D、9周岁()

E、5周岁()

5、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简称为——

A、“两基”()

B、“两全”()

C、“两重”()D、“两优”()

E、“两高”()

6、在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

A、学校()

B、社会()

C、家庭()D、城市()

E、农村())

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上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A、“两基”()

B、“两全”()

C、“两重”()D、“两优”()

E、“两高”()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D、1998年()

E、2000年()

9、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在——。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成人教育()D、业余教育()

E、高等教育()

10、中国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分为——。

A、专科教育()

B、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

E、远程教育()

11、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有——。

A、基础教育()

B、幼儿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12、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突出的制度类型有——。

A、五、四制()

B、六三制()

D、又轨制()

E、“分支型”制()

13、五四制实验始于——。

A、1922年()

B、1981年()

D、1995年()

E、1985年()

14、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面必须履行一定义务——。

A、学校()

B、家庭()

D、学生()

E、工厂()

15、下列内容属于学制的有——。

A、学校系统()

B、学校教育内容()

D、修业年限()

E、学校的设施()

三、简答题

1、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势?

2、试述学制建立的依据?

3、我国的国家教育制度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概况。

C、函授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C、九年一贯制()C、1996年()

C、国家与社()C、学校的任务()

第八章

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教育方针

二、选择题

1、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A、导向()

B、选择()

C、激励()D、评论()

E、协调()

2、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洛克()

C、孔德()D、裴斯泰洛齐()

E、赫尔巴特()

3、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福禄倍尔()

C、孔德()D、洛克()

E、涂尔干()

4、确定教育目的依据是——。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C、教育者的个人兴趣()

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E、学生家长的心愿()

5、“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A、体力和智力的统一()

B、人的劳动能力()

C、人的非智力因素()D、人的观察能力()

E、人的交往能力()

6、中国当代历史上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A、1951年()

B、1957年()

C、1964年()D、1981年()

E、1982年()

7、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是——年颁布的。

A、1951年()

B、1957年()

C、1981年()D、1982年()

E、1985年()

8、“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到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早出自——。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属于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有——。

A、身体素质()

B、思想素质()

C、道德素质()D、心理素质()

E、科学文化素质()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E、教育现代化()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有何作用。

2、确定教育目的依据。

3、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4、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九章

教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

2、课程

3、课程计划

4、教科书

5、德育

6、美育

7、劳动技术教育

二、选择题

1、在欧洲,文艺复兴前“三艺”很重视,是指——。

A、文学()

B、天文()

C、音乐()D、修辞()

E、辩证法()

2、古代中国——课程,可以看作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

A、四书()

B、五经()

C、六艺()D、七艺()

E、八股文()

3、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课程。A、潜在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

E、核心课程()

4、“无论我的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和克伯屈()

B、怀特海()

C、布鲁纳()D、华生()

E、孟禄()

5、综合课程有三种形式是——。

A、融合课程()

B、结构课程()

C、核心课程()D、实用课程()

E、广域课程()

6、被称之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7、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的——。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8、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A、学科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D、学年纳制和学周安排()

E、学校工作安排()

9、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作息时间()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D、教科书()

E、教学参考书()

10、德育包括——。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文化教育()D、道德品质教育()

E、法制教育()

11、具有我国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

A、田径()

B、体操()

C、球类()D、柔道()

E、武术()

1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A、感受美()

B、创造美()

C、鉴赏美()D、追求美()

E、艺术美()

13、下列内容属劳动教育内容的是——。

A、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B、宣传交通规则()

C、植树造林()D、清扫道路()

E、拥军优属()

三、简答题

1、制约教育内容的因素

2、什么是潜在课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4、小学德育的任务意义、内容是什么?

5、小学智育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6、小学美育的任务是什么?P234

四、试述题

试评述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第十章

教育途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途径

2、教学

3、课外活动

二、选择题

1、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D、社会活动()

E、实验活动()

2、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主要有——。

A、教学()

B、课外活动()

D、家访()

E、家长会()

3、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主。

A、德育()

B、教学()

D、体育()

E、劳动教育()

C、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C、美育()

4、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A、自愿性()

B、广泛性()

C、自主性()D、特殊性()

E、多样性()

5、课外活动有三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学术性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E、休闲活动()

三、简答题

1、学校教育为什么必须以教育为主?

2、课外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课外活动的意义?

4、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

2、为什么就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

2、教育合力

二、选择题

1、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业余教育()

D、函授教育()

E、成人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D、终身性()

E、个别性()

3、“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特点

A、先导性()

B、感染性()

C、针对性()D、终身性()

E、权威性()

4、社会教育在我国正式确立和广泛发展的是——。

A、二次大战后()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20世纪80年代中期()D、20世纪90年代中期()

E、20世纪50年代初期(5、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A、主体形式()

B、专门场所()

D、得力助手()

E、导向和枢纽()

6、下列属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有——。

A、专门性()

B、主导性()

D、有效性()

E、权威性()

7、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有——。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D、家长学校()

E、教育讲座()

8、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教育形态分别是——。

A、学校教育()

B、函授教育()

D、社区教育()

E、终身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作用。

2、简述学校教育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论述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论述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3、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居主导地位?)

C、有力补充(C、全面性()

C、家长会()

C、家庭教育())第十二章

教师

一、名词解释

二、选择题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早出自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蔡元培()

C、扬雄()D、韩愈()

E、加里()

2、“师说,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的。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荀况()

E、陶行知()

3、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

A、专业化()

B、多样化()

C、长期性()D、多重性()

E、连续性()

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D、长期性()

E、连续性()

5、教师劳动的——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D、连续性()

E、创造性()

6、“师者,人之模范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讲的。

A、孔丘()

B、孟柯()

C、韩愈()D、荀况()

E、扬雄()

7、教师职业道德综合起来有几个方面——。

A、对学生,无私奉献()

B、对同志,团结协作()

C、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D、对学生,真诚热爱()

E、对父母,孝敬如宾()

8、教师进修提高的层次有——。

A、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D、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E、普通话培训()

9、教师的进修提高主要以——为主。

A、业余培训为主()

B、自学为主()

C、短期培训为主()D、函授学习为主()

E、自学考试为主()

1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是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初期()

C、文艺复兴时代()D、春秋时期()

E、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三、简答题

1、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教育日益被提到更主要的地位具体表现是什么?

2、教师的工作任务。

3、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4、教师职业道德意义。

5、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6、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7、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8、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

二、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老师角色的多重性。

2、结合个人体会谈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4、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及对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学生年龄特征。

二、选择题

1、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合法的权益有——。

学生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平等的权利()

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末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是指末成年人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娱乐的权利()

3、“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客运室和其他末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说明了末成年人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娱乐的权利()

4、“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的观点。

A、杜威()

B、华生()

C、霍尔()D、孟禄()

E、赫尔巴特()

5、“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到学生背后去”是——的教育思想。A、杜威()

B、华生()

C、霍尔()D、孟禄()

E、赫尔巴特()

6、《小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A、6——7周岁()

B、7——8周岁()

C、9——10周岁()D、10——12周岁()

E、12——14周岁()

7、如把“b”写成“d”,把“5”写成了“己”是小学生——能力出现偏差的结果。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E、想象能力()

8、男女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是——。

A、生理因素()

B、传统观念的影响()

C、学校教育的不足()D、环境因素()

E、智商、情商因素()

9、个体发展不仅表现于智力活动中,也表现于非智力因素上,主要指——

A、动机()

B、兴趣()

C、意志()D、性格()

E、情感()

10、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利益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

E、无歧视原则()

三、简答题

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什么?

2、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有哪些?

3、简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

4、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有几主面?

5、产生男女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

四、论述题

1、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的关系。

3、论述独生子女的特点和教育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测试题

(一)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有下列备答案中,一个正确后面打√,每题1分,共20分。)

1、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是——著的。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乐正克()

E、陶行知()

2、创导“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教育”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陈鹤琴()

E、陶行知()

3、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华生()

C、孔德()D、马克思()

E、利托尔诺()

4、对班级授课制予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尔》()

C、斯宾塞《教育论》(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E、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5、“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说的。A、陶行知()

B、斯金纳()

C、凯洛夫()D、加里宁()

E、夸美纽斯()

6、在汉语中把“教”和“育”连起来使用是的——。

A、孔丘()

B、孟柯()

C、韩愈()D、许慎()

E、乐正克()

7、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师资队伍()D、自然环境()

E、政治需要()

24)

8、“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A、科学与文明的统一()

B、教育与政治的统一()C、教育与生产的统一()

D、传递与发展的统一()E、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9、必须把教育摆有优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始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E、十五大()

10、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说明了人的个体发展具有——。

A、阶级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顺序性()

E、不均衡性()

11、“环境决定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孟禄()

C、华生()D、高尔登()

E、利托尔诺顿()

1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简自然称为——。

A、“两基”()

B、“两全”()

C、“两得”()D、“两优”()

E、“两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D、1998年()

E、2000年()

14、中国当代历史上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是——。

A、1951年()

B、1957年()

C、1964年()D、1981年()

E、1982年()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D、教育现代化()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6、“无论我们选教何科学,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华生()

C、孟禄()D、怀特海()

E、布鲁纳()17、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的是——。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18、教学就是其本质说,是种——。

A、实践活动()

B、课外活动()

C、社会活动()D、实验活动()

E、认识活动()

19、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A、家庭教育()

B、社会区教育()

C、业余教育()D、函授教育()

E、成人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有括号内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出现了——。

A、并行的教育体系()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书院()

D、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E、行会学校和商人学校()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者()

B、教育目的()

C、教育手段()D、教育内容()

E、受教育者()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

A、基础性条件()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的选择()D、教学规模和速度()

E、教学方法的改革()

4、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社会遗传()

C、经济效益()D、科技进步()

E、科学筛选()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性别()

B、民族()

C、遗传()D、环境()

E、教育()

6、下列内容属于学制内容的有——。

A、学校的性质()

B、入学条件()

C、修业年限()

D、学校教育内容()

E、学校教学设备()

7、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受教育者的个人兴趣()C、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D、教师、家长 的意愿()E、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8、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教科书()

B、作息时间()

C、课程时间()D、教学大纲()

E、学校行事历()

9、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

A、先导性()

B、个别性()

C、针对性()D、全面性()

E、专门性()

10、教师提高主要以——为主。

A、业余为主()

B、函授为主()

C、知训为主()D、自学为主()

E、自考为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

2、义务教育

3、教学内容

4、教育为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简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哪些权利?

五、论述题(每小题材3分,共26分)

1、评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

2、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寻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的任务,除应用任务外还包含()

A、生产任务

B、总结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育任务

2、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可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3、“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这一自然实验是哪位教育心理学做的()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阿格法诺夫

D、奥苏伯尔

4、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和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梅尹尔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斯金纳

5、这种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不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的学习,叫()

A、知识的学习

B、行为规范的学习

C、言语 的学习

D、技能的学习

6、强化是哪一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A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B、早期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C、布鲁纳的认识发现理论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试误的过程,这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考夫卡

B、托尔费

C、威特罗克

D、苛勒

8、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过程叫()

A、心理发展

B、运动发展

C、身体发展

D、肌能发展

9、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7岁

B、8—9岁

C、10—11岁

D、12—13岁

10、小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互统系统三个核心因素()

A、教材

B、教师

C、学生

D、环境

E、情境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应用科学

D、理论科学

3、教育心理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

A、客观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相应于心理状态的注意、期待、探究与行为的教学形式可归纳为()

A、明了

B、联想

C、体验

D、系统

E、方法

5、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顿悟学习

E、机械学习

6、教育心理学强调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主要有()

A、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B、认识派的学习理论

C、联结——认识派的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7、桑代克提出的联结学习理论的三条学习主律分别是()

A、准备律

B、定势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E、反应律

8、小学生学习的特点除一般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A、直观——操作性

B、指导——模仿性

C、基础——再现性

D、动作——发展性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

4、接受学习

5、发现学习

6、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心理的理论学与应用学科的区别。

3、简要说明梅耶的学习的过程模式图。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6、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7、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3—4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2、1957年依据决策理论首次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是()

A、麦克里兰德

B、勒温

C、库克拉

D、阿特金森

3、概念有一定的结构,而用语言描述概念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我们称其为()

A、概念名称

B、概念特征

C、概念定义

D、概念实例

4、小学生规则学习的典例同化方式是()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5、这种技能形成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称其为()

A、学习技能

B、认识技能

C、活动技能

D、动作技能

6、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A、从范例中学习

B、学习策略

C、在尝试解决中学习

D、在练习过程中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动机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分类,可分为()

A、广泛性动机与狭隘性动机

B、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韦纳及其同事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总结出归因因素为三个维度()和四项因素()

A、原因源

B、稳定性

C、可控制

D、能动性

E、心境

F、能力

G、努力

H、任务难度

I、运气

3、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结合方式可将概念分为()

A、具体概念

B、合言言概念

C、选言概念

D、关系概念

4、奥苏伯尔同化论观点的三种模式是()

A、类属同化

B、总括性同化

C、技能性同化

D、并列结合性同化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强化理论

4、问题情境

5、概念

6、技能

四、简答题

1、学习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概念形成的过程。

3、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

4、技能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5、简析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6、记忆信息工级加工系统的特点。

五、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联系教学实验分析,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

3、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使用一两种记忆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5—7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中学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这种迁移是()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普遍迁移

2、“水下击靶”实验是哪一迁移理论的实证()

A、沃尔天形式训练说

B、桑代克相同要素说 C、格式塔学派关系转换说

D、贾德经验泛化说

3、对所学内容的行当的重复学习,主要帮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

C、组织策略

D、记忆策略

4、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即提出问题和()

A、澄清问题

B、分析问题

C、解决问题

D、回答问题

5、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模式是()

A、杜威

B、纽厄尔

C、西蒙

D、华莱土

6、吉尔福特把思维归为聚合思维和()

A、发散思维

B、变通思维

C、灵活思维

D、洞察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

A、正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负迁移

2、奥苏作伯尔认为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

D、泛化性

3、学习迁移的发生受哪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B、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C、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D、学生的智力水平

4、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主要运用的学习策略有()

A、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E、元认知策略

F、阅读理解策略

G、问题解决策略

5、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即()

A、疑难

B、分析

C、假设

D、复述 E、检验和评价

F、结论

6、创造思维不源于发散思维其主要三个特点是()

A、流畅性

B、广泛性

C、变通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2、认识结构

3、先行组织者

4、问题解决

5、问题教学

6、手段——目的分析法

7、功能固着

8、创造性思维

9、聚合思维

10、脑力激励法

D、独创性

四、简答题

1、知识应用的形式。

2、精细加工策略。

3、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5、简析创造性儿童的一般外在表现和特点。

6、创行性与智力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试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浅谈促进学习迁移。

2、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区别。

3、在学校的教育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8—9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的儿童道德性发展称其不()

A、从逆向向顺向发展阶段

B、从主观到客观发展阶段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阶段

D、从恶向善发展阶段

2、提出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李伯黍

B、斯陶布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3、抓住诚实这个吕质开始创造性地编制一系列“正直测验”的研究是()

A、劳德塞

B、邓克尔

C、梅和哈特肖恩等

D、拉斯

4、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叫()

A、价值观

B、价值取向

C、价值系统

D、价值属性

5、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维先提出了“价值澄清法”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A、罗克奇

B、西蒙

C、哈明

D、拉斯

6、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不称()

A、合作

B、合伙

C、竞争

D、合力

7、这种对个人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无条件服从,我们称其为()

A、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B、对社会规范的服从 C、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D、对他人被迫的服从

8、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舆论

B、内聚力

C、目标和规范

D、心理气氛和土气

9、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领导方式是()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控制式

D、民主式

二、多项选择题

1、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平阶段

E、公正阶段

2、章志光于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其三维指()A、生成结构

B、定向结构

C、执行结构

D、定型结构

3、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其特点是()A、共同的目标

B、明确群体属群

C、有一定结构

D、占优势的认同观

4、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B、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C、对学生政治观念的影响

D、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5、班级群体对学生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这几个阶段()

A、松散期

B、交合期

C、同化期

D、凝聚期

E、形成期

6、个体接受纪律束的发展除强制和强化阶段外,还有()

A、遵从集体阶段

B、自制约束阶段

C、服从法律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7、从动机角度分析,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产生,主要原因有()A、因厌烦而追求刺激

B、因挫折或紧张发泄或逃避 C、寻求注意、承认和地位

D、误解心理压抑导致反抗

8、遵从规范三种心理水平,即()

A、服从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三、名词解释

1、对偶故事法

2、价值观

3、服从

4、去个性化

5、内化

6、内聚力

四、简答题

1、简析班杜拉的社会地位。

2、竞争和合作不同心理效应。

3、简析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和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

4、简述班集体的特点。

5、简析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10—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任性、利己、骄傲”反映出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A、气质

B、能力

C、动机

D、性格

2、心理学通常所说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按能力的分类属()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认识能力

D、创造能力

3、小学阶段大多数男女生的智力差异明显表现出()

A、男生优于女生

B、女生优于男生

C、男、女生均等

D、女生略优于男生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是人的()

A、能力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性差异

D、气质差异

5、家庭的教养方式众多,惟有()的教育方式才是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

A、过度保护型

B、控制型

C、放纵型

D、民主型

6、个体一旦受挫折后,有时采取自毁、自殘行为,这叫()

A、直接攻击

B、间接攻击

C、自我攻击

D、固执已见

7、小孩子摔坏了东西、闯了祸,用手蒙起双眼,或干脆不承认错误的现象,是心理防卫机制中的()

A、投射

B、转移

C、抵消

D、否认

E、压抑

8、提出情感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且把传统教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八大特点的()

A、凯洛夫

B、罗杰斯

C、赫尔巴特

D、梅伊尔

9、教育过程是师生情感关系交流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最大的特点是()

A、以理服人

B、以权压人

C、以情感人

D、以身作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个性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组成,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2、人和气质可分为()

A、胆汁气

B、多血气

C、粘液气

D、抑郁气

3、应激反应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

A、警戒阶段

B、抵抗阶段

C、平衡阶段

D、衰竭阶段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

A、家庭

B、学校

C、社会环境

5、挫折引发小学生异常行为除幻想、退化外,还有()

A、防守

B、攻击

C、冷漠

D、固执

6、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特殊能力包括()

A、表达能力

B、组织管理能力

C、教育机智能力 D、独创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

7、正确对待与处理师生冲突主要办法有()

A、加强沟通

B、角色互换

C、避免滥用惩罚

D、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8、罗杰斯认为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是()A、真诚

B、接受

C、理解

D、交流

三、名词解释

1、个性倾向性

2、气质

3、性格

4、能力

5、应激

6、冲突

7、挫折

四、简答题

1、个性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能力的分类。

4、智力发展差异。

5、应激状态常见的心理反应。

6、挫折分类(阿考夫):

7、小学教师的角色构成。

8、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

9、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五、论述题

上一篇:unit14期中复习题下一篇: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