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安全自查制度

2024-07-15

施工安全自查制度(共8篇)

篇1:施工安全自查制度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1.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总包方的各项现场管理规定。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施工现场需按规定张贴:禁止吸烟,用材工艺及标准,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3.工地上必须按规定配制灭火器,摆放在明显位置,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测。

4.施工人员必须按文明施工规定统一着装,配带上岗证。严禁打赤膊、穿拖鞋施工。

5.工地上严禁明火做饭;严禁工人家属进入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未成年人进行施工作业。

6.文明施工,保持施工现场环境卫生,禁止在施工现场随地大小便。

7.工地严禁饮酒、聚众赌博、打架斗殴和其它违法乱纪事件发生。若酒后作业或违背公司制度作业,造成工伤事故,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负责。

8.施工用电必须设立临时配电箱并配置专用漏电保护开关,禁止线路违规乱拉、乱接。严禁使用非施工、大功率电器。严禁长明灯。

9.施工用水点只能固定一处,严禁长流水,保持地面干燥,无积水现象。

10.保持施工场地清洁,材料堆放整齐。需留宿的工地,开工时生活用品必须整齐、集中堆放在暂未施工的地方。

11.施工人员必须精心保护好业主放在工地的物品,如有损坏照价赔偿。在施工中需对成品或半成品作有效保护,严禁损坏、污染成品和半成品。

12.工地中所有的施工图纸必须装订成册,保持图纸完整,施工结束后统一移交技术部存档。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增、减项目必须保管好相关的施工图纸,所有施工项目需有业主签字认可。

13.施工人员必须精心施工,服从公司管理人员的管理及监督。并且施工人员需谈吐文明礼貌,有不满情绪应循正当渠道向公司反映。

14.项目部人员、施工人员必须服从公司的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各施工人员要主动协调好各工种之间的关系。对于业主提出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对不能处理的问题,应报公司工程部人员协商解决。

篇2:施工安全自查制度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内容

事故隐患分类﹑排查、报告、整改及其结果、奖励办法。职责

公司主要负责人

应对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应负责组织建立健全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逐步解决各类安全隐患。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各工段为分管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工段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改负主要责任。各班组长对所辖范围的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负责,每个职工对本岗位的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公司领导报告。

安督办负责

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分类,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对各类隐患排查治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负责对事故隐患报告奖励资金的汇总和发放等。

公司各职能部门

按照职能分工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监控治理。财务处负责

事故隐患报告奖励资金和事故隐患治理资金的落实。

生技处

对隐患整改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负责。

事故隐患: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

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不明确隐患、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事故隐患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督办应进行监控。隐患信息档案的建立

安督办应对各类人员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分类,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奖惩

报告隐患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年终评先进的重要依据。根据隐患的大小及其危害程度,对隐患发现者进行5-500元的奖励,奖励采用现金兑现,由安督办申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各班组对员工上报的事故隐患,不整改或不上报的,一旦发现按情节严重对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罚款200——500元。

对发掘事故隐患不力,而又发生事故的部门将按照本单位《工伤事故管理规定》中罚款金额的两倍进行处罚。处理程序 组织机构

单位成立安全隐患排查领导小组,本单位矿长任组长,安全员任副组长,各班组长为成员。安全隐患排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本单位办公室,主要负责活动开展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二级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单位第一责任人任组长。排查与报告

隐患的排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应对各自管辖区域内按照公司《安全检查制度》中规定时间、内容和频次对隐患进行排查,及时收集、查找并上报发现的事故隐患,积极采取措施对隐患进行整改。

发现隐患,一般采用逐级报告的方法,即员工报各部门、车间领导或安技员,各部门、车间报安督办,安督办对各类隐患进行登记分类。因未及时整改,报告人也没继续上报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将对发生事故的班组按照《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罚款金额的两倍进行处罚,对责任人将从重处理,报告人不承担责任。报告形式

一般采用书面形式,特殊情况可采用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报告人要把隐患地点﹑事故隐患内容﹑拟采取措施建议﹑报告人姓名﹑报告接受人姓名、报告时间等写清楚,一式二份,一份交安督办,一份部门自己留底备查。(详见隐患报告登记表)

单位各班组进行的专业安全检查和各部门进行的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也应同时报告安督办进行登记备案。核实与处理

各车间发现或接到员工事故隐患报告后,应立即按照隐患排查领导小组的职责分工组织本单位专业人员对隐患进行核实,并在24小时内作出书面整改意见。各部门自己能够解决的隐患应立即整改;需其他部门协助解决的,能自己联系解决的自己联系解决,不能自己联系解决的,应立即报安督办,根据隐患的种类移交给相关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进行整改并且对隐患的整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

对报告人特别是越级上报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或有此嫌疑的,一经查实报矿长处理。附则

本制度自批准之日起实施。附《隐患报告登记表》

隐患报告登记表

单位:

序号 隐患地点

事故隐患 内 容

拟采取措施建议

报告人 报告接收

报告时间

签字 人签字

整改情况

篇3:施工安全自查制度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从而正式设立了我国的施工图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实施十四年的实践证明, 施工图审查是对勘察设计质量实施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是监督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关要求在勘察设计中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规范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环节中行为活动的重要途径。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很好地履行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安全的社会职责。

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由来

据了解, 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设立之初, 当时的建设部曾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 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及实施情况, 掌握了我国勘察设计质量当时的情况及问题所在,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审查工作试点, 总结试点经验, 制定相关文件, 有序推动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设立和实施。

(一) 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施工图审查制度。

在发达国家,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监管普遍实行设计审查制度, 施工图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阶段。美国是由市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建筑管理部门 (Building Department) 进行审查, 该部门保有相当数量的审查工程师;德国则是由各州的评价与结算服务处 (BVS) 统一收费, 由审核单位或审核工程师对具体工程实施审查;而香港特区根据项目投资的性质不同, 分别由公务员编制的屋宇署、建筑署和房屋署进行审查, 各署均有庞大的技术队伍;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均有类似做法。各国审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略有不同, 但都是政府规定的一项强制性审查制度, 均有较为完善的做法, 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美国的加州更是有上百年的设计审查历史。

(二) 我国施工图审查管理历史情况。

我国也曾有过施工图审查的管理, 据《上海勘察设计志》记载, 解放前,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工务处负责对租界内建筑工程的施工图 (建筑图、结构图) 进行审核、发照工作, 华界上海特别市政府及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发照,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三) 设立施工图审查制度当时的国内背景情况。

20世纪末, 恶性工程质量事故频发, 其中不少也是由于勘察设计质量引起的。分析其原因, 一是随着建设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者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大量出现, 而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质量行为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二是为满足基本建设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 勘察设计队伍日益庞大, 地区间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企业的勘察设计质量保证能力较弱。三是受利益驱使勘察设计挂靠现象严重, 无证设计、地下设计挂靠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受资质限制购买挂靠注册执业人员, 造成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混乱, 岗位职责难以履行。四是受勘察设计周期过短及勘察设计收费过低的影响, 勘察设计成果粗糙, 内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从时间和成本上难以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五是建设单位和一些部门重方案设计轻施工图设计, 造成施工图设计单位地位低下, 收益降低, 从而影响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进步和施工图设计的精细程度。六是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是投资主体, 设计院是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对投资和工程质量把关的重任,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集中在指导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 设计院角色转变后, 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手段。

工程质量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勘察设计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根本。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后, 社会各界更为关注工程质量, 涉及勘察设计质量的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多, 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工程质量问题做出批示。

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国内多地试点的基础上, 国务院在2000年1月3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设立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弥补了政府监督在勘察设计环节的空白。

二、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发展进程

施工图审查制度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93号)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

建设部于2000年2月17日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 (建设[2000]41号) , “建设[2000]41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经过四年的实践, 建设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34号) , “建设部令第134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基础已经稳固, 说明施工图审查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又经过近九年的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全国施工图审查工作现状、发展趋势、监管效果、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及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增强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性, 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责任, 对“建设部令第134号”进行了修订, 于2013年4月27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 , “住建部令第13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得到稳步发展。

三、施工图审查的内容、性质及职责

“住建部令第13号”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查机构条件, 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规模, 确定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审查机构是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业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施工图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对施工图审查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施工图审查内容分为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

程序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审查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环节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是否符合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审查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年检通过、勘察设计人员是否按规定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程序性审查内容。

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其它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技术性审查内容。

从施工图审查内容表明:施工图审查既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 也是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行为活动的监督, 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的一个环节, 是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必要手段。

施工图审查机构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授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履行对相关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职责, 负相应的质量监督责任;对相关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中的行为活动履行监督职责, 对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注册执业设计人员, 按规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涉及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施工图审查机构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负责, 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勘察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其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所负的责任并不因施工图审查而减轻。

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情况及作用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11年至2013年, 全国三年共完成施工图审查项目总数为1, 258, 155个;三年一次审查合格项目总数为540, 098个;三年平均一次审查合格率为42.9%;三年违反强条数总和为914, 930条次;三年平均每100个项目违反强条数为73条次。全国三年共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总建筑面积达151.17亿平方米, 建安投资总额约达30多万亿元。

全国三年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统计:建设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 125个, 建设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1, 379条次;勘察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30, 171个, 勘察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40, 396条次;设计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15, 852个, 设计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340, 755条次。

据统计, 2004年施工图审查在全国已经达到100%全覆盖。2013年全国共有施工图审查机构865家, 涉及勘察、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 其中一类审查机构515家、二类审查机构350家;全国审查机构从业人员共32, 193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1, 794人。

通过统计情况表明: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施工图审查起到了对建设工程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及时发现并纠正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以及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安全隐患, 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质量事故的发生和返工造成的浪费, 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公众安全。

(二) 提高了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的质量意识, 避免了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恶意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的发生。

(三) 为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理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提供了依据。

(四) 为推动建设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使得国家及地方有关生态、节能、绿色等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等在施工图设计中落实到位。

(五) 通过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的行为活动的有效监督,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同时也为勘察设计企业诚信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在勘察设计市场中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了机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加强了工程建设各管理环节间的衔接, 检查规划、交通、绿化、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无障碍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审批得以落实, 实现审批执行情况的后续监管。

(七) 各地结合审查工作, 对设计中一些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培训活动, 通过审查与设计、审查与审查、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了全国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为技术较弱较低地区和单位的勘察设计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八) 通过施工图审查信息上报,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整体的建设情况、项目的建设情况、勘察设计的质量情况及勘察设计企业的从业情况和设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五、不断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 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施工图审查应更加严格履行监督职责, 以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作用、意义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 增强社会对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了解、认识, 化解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 强化共同目标, 构建和谐的施工图审查社会环境, 提高审查机构的监督责任意识, 强化施工图审查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

(二) 进一步明确施工图审查的工作性质、责任,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 建立良性的责任机制, 把施工图审查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 适应政府简政放权及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 梳理好政府确定机构和审查委托方式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健康运行机制, 取消施工图审查市场化运作模式, 消除因市场化运作给施工图审查行业地位及权威性、严肃性带来的影响。

(四) 审查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改善审查人员从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提高施工图审查的从业吸引度, 完善审查人员准入及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审查水平, 为保证施工图审查质量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保障。

(五) 不断完善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机制, 实现对审查机构监管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 建立、健全审查机构进入退出机制, 优胜劣汰。

(六) 健全科学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诚信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施工图审查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活动, 按照规定要求如实上报施工图审查相关信息, 为实现政府部门对勘察设计市场的科学监管提供相关依据。

(七) 随着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的不断扩大, 施工图审查工作应不断适应市场放活的需要, 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确定应对措施,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实现对勘察设计市场有效监管的及时到位。

篇4: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187-01

建筑市场的管理尚有许多空白点。国家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律的层面上界定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规定了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安全方面的门槛,对促进整个建筑市场安全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许多施工企业,特别是许多一、二级以上资质的施工企业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其本身并无固定的劳务施工队伍,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施工队伍,公司派管理人员负责现场的管理工作。这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以包代管,公司只派少量的管理人员到现场,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从目前一些工程招投标情形来看,挂牌企业充斥市场,层层转包,肢解分包,不能建立合理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转、分包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逐渐走低,管理力量逐渐削弱;对于这种纯管理型的建设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管理自己的劳务施工队伍又有着区别,比如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等都需要适应新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分包的专业劳务施工队伍本身安全资质管理以及日常的安全生产监督,在一些地方还未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还未形成专业化劳务承包市场管理机制,不利于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成熟的劳务承包企业,也不利于劳务承包企业对员工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随着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和整个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对专业化的劳务承包企业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大,如何培育和建立一批成熟的专业化的分包队伍对保证工程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相互压价已经成为拿到工程的普遍手法,一旦工程到手,压缩安全方面的投入,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用于安全方面的设备、器材、工具等能省则省、能拖则拖,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安全投入处处不到位,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专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建筑行业是接纳农民工最多的行业,而从一个农民转化成一个地地道道建筑工人应该有一个必要的培训过程,实际上这一培训过程目前在许多地方还是名存实亡的。虽然,许多公司可以提供安全教育记录,但是一些记录的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的。许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必要的上岗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许多安全事故都是因此而发生的。而如何让作为培训主体的用人单位真正负起该负的职责是政府主管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监管的重点。而探索出一条农民工培训的更加有效的途径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许多施工管理人员甚至包括一些监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知识也是相当缺乏,许多安全措施不知如何去做,出现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更不用说提前做出防范。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原有教育培训机制显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这一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应是当务之急。

施工企业的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好的施工队伍能自觉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自觉按照安全规范的相关要求去实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许多施工企业对安全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不论从安全投入还是安全教育、安全培训以及日常的安全管理都显得不足。具体表现在安全设备、机具、器材等严重不足,人为消减安全投入;公司日常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并没有得到认真地执行,培训机制形同虚设,不论是进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还是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都显得不到位;最主要的还是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漠,认为有关安全的人、财、物的投入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能省则省,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虽然许多地方在招投标阶段就规定了不可竞争的安全施工费用,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笔费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直接投入到安全方面上,日积月累,导致企业安全欠账越来越多。

监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有待提高。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赋予了监理工程师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方案审查责任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隐患的检查和督促整改责任。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许多监理人员安全方面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意识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监理工作的需要,对有关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对施工过程中危险点、危险源实施预控,才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事故的隐患,也才能对施工单位的不安全行为提出整改的要求和措施。

安全生产的管理是一比较复杂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任一单位、任一部门都不能办到,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充分促进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强化行政管理的力度,消除管理上的盲区。国家虽然已经制定了有关安全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但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管理的力度,从市场准入到日常的动态监管实施全过程监控,实时反应企業的实际情况。这需要创新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以保证企业包括专业分包企业真正按照有关的要求去落实有关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健全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建筑从业人员的学习网络,特别是对农民工培训,凡进入工地的农民工必须接受培训教育,合格后持证上岗,把对建筑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纳入施工企业考核、资质年检和升级的重要指标。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采用市场化手段规范企业安全行为、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建立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针对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严重程度及处理情况等建立完整的检查及评价体系,并与市场准入和投标评分相结合,使“安全”真正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培育完整、成熟专业分包市场,培育一批有能力、有实力专业分包队伍无论对整个建筑市场的建设还是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包括安全管理水平都显得相当重要。

总之,安全问题解决事关整个建筑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个方面创新思路,认真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4]吴涛.施工项目经理手册.地震出版社,1999.

[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

[6]方先知.建筑施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篇5: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为确保我校食品安全,确保我校师生生命健康权特制定我校《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学校校长、值周领导必须每周对食堂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对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隐患,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伙食团长每天认真负责地对食堂全面工作进行督查,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确保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1、食堂环境卫生做到四壁洁净,无蛛网、无污渍,地面干净。下脚料即时清除,不得遗留在食堂内。就餐结束立即进行食堂清洁卫生活动,保持食堂整洁。

2、从业人员按规定着装(白色衣服、围裙、帽子、口罩、手套),不戴首饰不化妆。食堂从业人员不得带病(感冒、流鼻涕等)进行食品加工。

3、蔬菜摆放整齐,根据蔬菜性状分类摆放。无霉烂蔬菜、发芽洋芋。购买同一品种食材原则上不超过一周用量。

4、泡菜进行合理使用。泡菜坛洁净,无虫。每周对泡菜坛进行认真清洁、管理。

5、确保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台帐记录等常规制度的贯彻落实,把住所购买原材料的安全性;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6、检查食品贮存情况是否符合常规要求;大米、面粉必须离墙(10㎝)、离地。

7、食品加工是否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工制作,严防食品交叉污染;操作台、加工工具做到生熟分开,成品半成品分开。

8、加工制作四季豆、豆浆等食品时必须烧熟煮透。

9、严禁向学生销售剩菜剩饭。

10、严禁无健康证教职员工从事食品加工、销售工作。除幼儿园外,杜绝二次分餐行为。

11、使用集镇供水或桶装水。因操作需要使用水缸的情况下应对食堂水缸进行按时清洁,水缸内不得有沉积物。杜绝使用二次供水。

12、不得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按照国标使用。

13、禁止向学生制售卤菜。

14、冰柜贮存食品严禁使用有色口袋,必须使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无色食品袋。

篇6: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食品经营者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义务,防范经营风险,确保食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食品经营者必须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自律档案,并妥善保管,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第三条食品经营者必须按照工商部门制定的自查记录表对自己的经营资格、经营场所、经销食品、经营行为等如实逐项自查,每周一次、每月一表,自查记录存入自律档案妥善保管,随时接受检查指导。

第四条食品经营者对自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未认真履行自查义务,发生食品违法经营行为的,工商部门将从严查处。

第五条本制度自年月日起执行。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健康管理的范围和要求

1、健康体检的范围: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参加健康检查的食品从业人员具体范围包括:本店所有的在职工作人员。

2、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要求: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二、健康管理的组织办法

1、管理职责:对所有进入本店工作的员工将安排其到当地的防疫站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证的办理,在体检过程中,如果发现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健康要求的人员进入本店工作,将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2、上岗体检:凡本店每年新招的人员均须上岗体检,到本店制定的市卫生防疫站进行体检,并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检查范围包括料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肺结核、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等。

3、根据体检结果上岗:如果体检合格,健康知识考试合格,办理健康证,方可进入本店开始上岗工作。如果检查出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将不予安排进入本店上岗工作。

4、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店内办公室负责保管员工的健康证,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记录员工个人信息、从事的岗位、健康证办理的年限、最近一次体检的时间、到期日期等信息。

5、健康证的年检:健康证有效期为一年,店经理负责员工健康证的年检,保证健康证合格有效,通常在员工健康证到期前,安排员工到指定市防疫站进行统一年检。

6、年检结果的处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食品饮料生产的工作。如员工在职工作中患有法律规定的传染性疾病,如果属于暂时性的,管理组应安排休息,待身体恢复复检合格后才能继续上岗,如果是难以治愈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管理组应安排到其它不予食品接触的岗位上。

7、监督检查:店经理对每年的健康证年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健康管理制度的人员应立即指出责令作出正确处理,并对违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扣罚。

三、员工其它卫生管理规定个人卫生要求:衣着应外观整洁,做到常剪指甲、常理发、经常洗澡等,经常保持个人卫生。

食品生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接触食品前以及接触污染物后必须将手洗净,方可进行从事操作或接触食物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购进的任何食品一律进行实地查验。

第三条 购进食品时,要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完毕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需要查验和索取的具体票证,由《食品索证索要制度》作出规定。从“总经销”、《总代理》供货商采购食品的,还必须检验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授权文书,并将文书复印留存归档备查。

第四条 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 ①查验食品包装是否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将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特殊膳食用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的。②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③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损害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是否标警示标记或中文警示语。④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⑤食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⑥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话; ⑦进口食品是否用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⑧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第五条

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第六条

加强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要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得进入库,并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 审查食品是否与其广告宣传相一致,是否存在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第八条 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要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要及时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门。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企业总部向所属经者提供进货查验的证明。统一配送之外自行采购的食品,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负责人:

年 月 日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1目的:当突然发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及时做出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中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准备和响应。3职责:食品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响应;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负责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具体实施。4 监测、预警及报告 4.1公司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强对原辅材料的检测分析,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加强对员工的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4.2公司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4.3当突发事件已经危害或潜在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时,公司应当立即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公司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4.4在后续的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将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4.5必要时,对消费者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5 全面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5.1当有信息显示本厂突然发生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厂长。厂长应立即召开应急小组会议,会议首先应组织调查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严重性。5.2当确定突发事件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按照本厂《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6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认真填写《食品安全事故处理记录》,并归档保存。食品安全经营管理操作流程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工作流程。

一、食品采购

1、制定食品采购计划。确定采购食品的品种、品牌、数量等相关计划安排。

2、选择供货商。要认真查验供货商的主体资格证明,保证食品的来源合法。

3、签订供货合同。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殊是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4、索取食品的相关资料。向供货商索取食品的相关许可证、qs认证证书、商标证明、进货发票等证明材料,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建立供货商档案备查。

5、对食品进行查验。具备条件时设立食品检测室,对供货商提供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做好具体记录。经查验不合格的食品,通知供货商做退货处置。

6、每一批次的进货情况具体记录进货台帐,账目保管期限为二年。

二、食品储存

1、设立食品储存仓库。专门用于存放查验合格的食品。

2、详细记录食品入库信息。食品入库要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商标、生产商、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供货商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

3、按照食品储藏的要求进行存放。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严禁存放变质、有臭味、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食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4、贮存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封闭容器。在贮存位置表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食品出库要详细记录商品流向。批发销售的情况应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购买方的信息,以备查验,账目保存期限为二年。

6、天天对库存食品进行查验。发现食品有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

7、每周对仓库卫生检查一次。确保库房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储存要求。

8、变质食品设立专门的仓库或容器进行保管。不得同

篇7: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为确保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条 食品经营者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三条 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第四条 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品经营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和员工奖罚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第五条 制订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第六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七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第八条 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第九条 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对各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第十条 对检查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二次提出仍未改进的,提交上级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自查中发现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 在食品经营场所设置食品安全宣传栏,主动公示诚信经营,及时处理消费者意见。

(单位名称)

篇8:施工安全自查制度

1 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施工,应符合国家及行业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

目前应遵照执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有《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JGJ34—88)、《钢丝绳报废标准》GB5972-86。各施工企业和单位必须严格按此执行。

2 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建筑企业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重点条款如下:

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2)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3)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

4)主要机械设备(含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桅杆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高处作业吊篮、混凝土搅拌楼(站)、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装载机、挖掘机、桩工机械等)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一般机械设备实行班组长负责制和多班作业的交接班制度。

5)施工现场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机械设备使用安全技术措施,必须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如,起重机械(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的安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起重吊装作业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编制机械设备事故的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6)起重机械(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的安装、拆除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的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实施。

7)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8)任何人员不得命令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对违反规定的指挥,操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

9)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运转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机检查,及时排除故障。

10)严禁在设备运转时进行擦洗和修理,修理时应挂牌标识,并由专业人员按照原厂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不得任意使用代用部件或改装、改造。机械设备应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特种设备应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做出记录。应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做出记录。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12)施工现场长期停用的设备,必须拆除电源,并办理封存手续。

3 机械管理项目职责制

项目负责人是项目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应对项目机械设备安全使用负全面责任。项目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对项目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管理负责。项目机械设备作业人员对项目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负责。

1)贯彻落实国家、地方、企业有关机械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和规定。

2)落实设备需用计划,负责组织设备进出场,对进场的机械设备认真做好交接及安装验收工作,并做好验收记录,建立完善现场机械设备台账。

3)做好设备使用安全技术交底,检验作业人员操作证的有效性,并监督作业人员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

4)组织对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日巡查,周检查、月全面检查,及时组织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消除机械设备安全隐患。

5)做好设备使用、维修的原始记录、技术档案资料的整理。

6)负责处理一般机械事故,配合处理严重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4 进入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基本条件

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不论机械设备来源是企业自有机械设备、还是外部租赁机械设备(包括分包单位租赁机械设备)、分包单位自带机械设备,必须要纳入项目总包安全管理体系,并实施监督管理。

1)严格制定机械设备租赁单位准入条件。机械设备租赁单位必须是具有营业执照(营业范围含租赁)等证照齐全的、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的法人组织。

2)租赁的设备生产单位必须是国家规定的生产厂家,租赁设备必须具有厂家的制造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及产品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电气原理图及有关档案、技术资料。特种设备应有特种设备制造(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检测合格证或鉴定报告等文件。

3)严禁使用国家明文规定淘汰的、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或安全保护装置配备不齐全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

4)进场的机械设备必须完好,附件、随机工具及备件应齐全,各种限位、安全保护装置、仪器、仪表、报警和信号装置等齐全、灵敏、有效。机械、电气安全性能、安全保护装置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要求。

5)自行研制用于特殊工程施工的起重机械设备必须有设计图、设计计算书和加工工艺图,由企业技术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和鉴定,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经相关部门审核、,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投入使用。

6)进场的机械设备,应由租用双方负责人(委托代理人)签订机械设备租赁合同。合同应明确双方安全生产职责。

5 机械设备现场施工的安全要求

符合安全施工条件的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必须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总平面图要求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1)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基础(座)必须稳固,并符合出厂说明书和设计要求,其安装、停放场地应平整、清洁、无障碍物、排水良好。

2)机械设备的作业场所,应符合安全要求。机械设备周边应留有符合规定的作业和维修空间,作业通道应保持畅通,各种设施和材料的存放应符合安全卫生和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及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3)机械设备使用中所需的辅助设施,移动式起重机的路基,固定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和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的混凝土基础等均应符合验收标准,机械设备的安装、停放及防护棚搭设应符合使用和安全要求。

4)施工现场宜设置机械设备修理车间或修理点(包括小型料具库)和操作人员休息室。

5)进入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必须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6)起重机严禁越过无防护设施的外电架空线路作业。起重机、混凝土输送泵车和桩工机械等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作业时,其任何部位或被吊物边缘在最大偏斜时与架空线路边线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表1规定。若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采取绝缘隔离防护措施,并应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

6 施工前机械设备的检查验收

1)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按出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和《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规定进行测试和试运转,并填写试验验收记录,经试验验收合格,办理交接手续后方可使用。

2)机械设备应由相应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单位安装。

3)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完成后,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使用单位、租赁单位和安装单位共同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必须报请当地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包括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后方可使用。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4)施工现场必须制订机械设备分级安全检查制度,即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检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自查和监督检查。

5)机械设备检查形式:日巡检、周检、月全面检查等,经检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处理,消除不安全因素,严禁带病运转。

6)施工现场每月组织一次月度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金属结构和焊缝有无变形和开裂;连接螺栓的紧固情况;安全装置、制动器、离合器等有无异常情况;吊钩、抓斗、钢丝绳、滑轮组、索具、吊具等有无损伤;配电线路、集电装置、配电盘、开关、控制器等有无异常情况;液压保护装置、管道连接是否正常;顶升机构,主要受力部件有无异常和损伤;轨道的安全状况等。停用一月以上的,使用前应做好上列检查。

7)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对在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日巡检,发现有违反岗位纪律、机械运转异常、保养不良、事故隐患、记录不全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或排除,并作好检查记录。

8)操作人员每天进行例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限位器、制动器、离合器、控制器以及联锁装置、通讯装置、报警装置和防断绳装置的安全性能,轨道的安全状况,钢丝绳、索具、吊具的安全状况,行走电缆的绝缘及损坏情况,各部位的润滑情况等。

9)大型施工项目及以上应配备专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和安全监督检查,确保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10)机械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并严格执行,不得违章指挥;作业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指挥人员、维修人员、起重工和电工等)必须熟悉相关安全技术规定,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不得违章作业;作业中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并保持作业区整洁和安全设施的完整。

1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许可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是工期短,任务重,工程地点变动大,工人和机械设备流动性大,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是机械设备安全施工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Z].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373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Z].

上一篇:饭堂经理辞职申请书下一篇:税务事务所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