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2024-07-16

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共9篇)

篇1: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1、您购买食品最多的场所是?

A、村里超市B、镇上超市C、流动商贩D、其他

2、在您日常生活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

A、注水肉和病害肉B、食品中毒问题C、散装食品问题 D、过期食品

3、您对外观过于鲜艳的食品的态度?

A、不会购买B、谨慎购买C、好吃就行

4、您在购买食品是会注意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吗?

A、一定会看B、经常看C、偶尔看一下D、很少看

5、您采购食品时最关注什么?

A、价格B、质量C、实用D、品牌E、其他

6、您个人每月在食品上的花费是?

A、100以下B、100-200C、200-500D、500以上

7、您平时会关注食品安全的报道吗?

A、经常关注B、偶尔关注C、很少关注

8、您一般从那种途径获得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A、有购买经验的人B、电视报道C、杂志书籍D、网络

9、您平常和家人在饭后讨论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吗?

A、经常B、偶尔C、几乎不D、从不

10、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你可能会怎么做?

A、自认倒霉,下次注意B、与销售商协调、要求赔偿

C、向消费者投诉D、向法院起诉

11、您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

A、问题太多,令人失望B、问题存在,但有信心解决

C、问题不大,无所谓D、没有问题

12、您对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的了解程度?

A、十分了解B、一般了解C、没听说过

篇2: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乡村道路发展迅速, 有些地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但由于种种因素,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 并呈现高发态势,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却是令人担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原因何在, 如何进行有效治理, 以下作一些简要调查。

在农村众多的交通事故当中,大部分都是因为车速过快导致躲闪不及发生的。我们村已经有好几个年青人因为骑摩托车车速过快而失去鲜活的生命,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虽然农村的汽车比较少,但正是由于车少才导致很多开车的人在乡道上一路狂奔,由于路窄岔路多,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很难刹车,很多人不按交通规则强行超车,转弯时不打转向灯,加上车辆破旧等诸多原因,农村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一、造成目前我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念滞后、制度缺乏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重化趋势,弱管、漏管、失管现象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资源不足。(1)重建轻管。近几年来,农村道路越修越多。但是,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非常突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县乡两级组织基本没有专门人员也没有专门经费投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2)体制不顺、缺乏有效机制。县乡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协调配合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村委会、学校和企业等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预防和教育功能。出现交通问题就找交警这种单一性管理思维与模式还十分普遍。(3)缺乏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机制。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上的警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目前交通管理的警力资源主要都投放在国道、省道等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上,虽然乡镇道路线长面广,交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但是交警部门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2.许多村民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规范的交通习惯

在农村,由于文化素质等众多原因,许多交通参与者对现代交通的特点认识不足,交通安全意识十分淡漠,对用血的教训制定出来的交通法规不知道、知道也不遵守,在交通行为上我行我素,陋习依旧。农村地区的交通事故大多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村民自己违法行车走路,随意横穿公路造成的。部分农村机动车驾驶人因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驾驶素质难以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且缺乏职业道德,驾驶技术不良,交通违法现象环生。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为“马路杀手”的低驾龄驾驶员,他们无视自己驾驶经验缺乏的事实,“半路出家”做“黑驾驶员”,刚放下锄头就握着方向盘,因此对道路上各种情况的估计、判断能力不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是一种连续缓慢的变化过程,许多村民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近乎麻木。这是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巨大障碍。

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投入不足

就政府而言,以政策调整为主线,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与反哺力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良性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还历史对农村和农民的欠账,其中理应包括农村道路交通所需的必要经费。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尽力筹集资金扩建、改建农村道路。但是,农村道路建成后的养护、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事故急救等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财力保障机制,使农村交通事故及致死率不断上升。

二、目前我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特点

1、农村道路交通流量时间、地点上的规律性 农村道路沿线村镇大多有集市, 每逢赶集或有庙会等其他民俗活动时,交通流量大, 人员比较集中, 交通违法现象突出, 在平时和农忙时交通流量则相对较少;沿途有学校的路段在上下学期间交通流量集中, 其它时间少。地点上的固定性往往在集市所在地及周围路段交通流量大, 沿途有村镇的路段交通流量大, 拖拉机、农用车、报废车多, 交通违法行为突出。

2、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由于农村道路上交通参与者主体的法制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力量相对薄弱, 客运车辆相对较少, 使得拖拉机、农用车等低速载货汽车违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 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横穿公路, 集市占道、乱摆摊设点、夏收期间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等交通违法行为成为县乡道路上交通违法的主要形式。

3、农村道路交通交通事故的特点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动车辆大幅增加, 人员流动性加大, 随之而来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一)农用车、报废车、摩托车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体。

(二)驾驶人驾驶技术不过关, 交通安全常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

(三)交通弱势群体忽视交通安全,不遵守交通法规, 是交通事故的最大受害者。

(四)由于我市特有的地形地貌, 县乡道路多集中在山区, 道路里程长, 路况差, 沿线乡镇多, 人口集中, 交通状况复杂, 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又一成因。

(五)农用车、报废车发生事故后赔偿能力差, 经营车辆大多未参加保险, 又缺少经济来源使得受害方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相应的赔偿, 事故处理难度加大。(六)受害方法制观念淡薄, 不相信法律, 不相信办案人员, 无理取闹, 将怨气转嫁到办案人员身上, 加大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三、对我国农村交通安全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新机制

要在已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新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道路社会化管理新机制, 并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公安、交通、农业、安监、教育、卫生、工商质监、民政、新闻媒体以及各村两委和企事业单位等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2、对相关法律的宣传

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力度,注重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并把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放在机动车驾驶员、客运车业主、企业法人等重点人群上,抓好源头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3、对乡道、村道的建设投入

增加对乡道、村道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尽快加大对现有乡村道路上危险路面的加固维修、养护工作,对危险路面增设警示标志标线,加快对边远地区道路的建设投入,以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对已有的乡村道路按照地域管辖的原则落实好道路养护责任制,保证乡村道路畅通。

4、对农村交通的管理

农机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督促整改。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责任制度,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及时向责任单位发放整改通知书,及时向政府安监部门汇报情况,不整改绝不放过。

篇3: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达州市城区(通川区、达川区、西外新区)作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是经查阅大量文献后自行设计的,问卷项目及部分答案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饮水习惯、分辨能力、卫生知识、质量期望等,由调查员根据问卷逐项询问或自填的方式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收回问卷349份,有效问卷348份,有效率99.7%。其中男性165人(47.4%),女性183人(52.6%);66.7%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232/348);77.7%为20~60岁(269/346);80.1%为中等收入(2 000~10 000元/月)的家庭成员(261/326)。

2.2 饮水习惯

调查对象中有319人喝桶装水,桶装水接受率为91.7%(319/348),男性对于桶装水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67.0%的人饮用桶装水是因为饮用方便;喝桶装水主要是在办公地点等公众场所,占72.9%(312/428);回家后,仅有14.7%的人饮用桶装水,79.6%的人饮用烧开的自来水。见表1。

2.3 卫生意识

被调查居民中,有73.3%的人不关心桶装水是否卫生,有58.3%的人不关心是否有异味,有45.7%的人未关注水桶质量,有35.1%的人相信负面新闻报道。

2.4 桶装水饮用安全知识

有71.6%的居民不了解国家卫生标准,仅2.0%的人知道桶装水中病原微生物种类,有62.9%的人不知道饮水机清洁周期,甚至有些人(21.3%)不知道饮水机需要定期清洁。桶装水开封后的保质期国家尚无标准定论,本文暂以7~15 d为正确理解。此次调查,居民填写的保质期范围为3~50 d,仅有少数人回答正确。大多数居民(60.6%)不清楚水桶材料。见表2。

2.5 质量期望

调查对象对提高桶装水质量的有效措施期望最高的是加大监管力度,占69.3%;期望普及鉴别知识的次之,占48.8%。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虽然有91.7%的城区居民能够接受饮用桶装水,但主要是出门在外饮水不方便时的选择,这种上班养成的饮水习惯并没有带回家里面,回家大多数还是选择喝烧开的自来水,这与其他地区超过76%的城市家庭已经选用桶装水不同[2]。男性对于桶装水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比较感性、女性比较理性的性格差异有关。

被调查居民普遍不关心桶装水卫生状况,这是因为居民对桶装水国家卫生标准不了解也不关注,不知道影响桶装水卫生质量的相关因素,饮水安全知识欠缺。在目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产品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消费者别无选择,基本上只能关心一些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比如说价格、包装外观等。

被调查居民把提高桶装水卫生质量寄希望于政府卫生监管部门。鉴于全国各地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于桶装水饮用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3]和桶装饮用水不容乐观的卫生质量现状[4,5,6,7,8],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在民众中开展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鉴别知识,改进措施,积极营造信息对等氛围,让普通民众相对容易获取自己消费食品的安全信息,切实保障饮水安全。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达州市城区居民桶装水饮用安全意识的现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查阅文献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达州市城区居民饮水安全意识。结果 调查348人中桶装水接受率为91.7%,67.0%的人是因为饮用方便,且男性接受程度比女性高;桶装水饮用场所72.9%是在办公地点和公共场所,回家后79.6%的人饮用烧开自来水;居民饮水安全意识淡薄,有73.3%的人不关心饮水卫生,有58.3%的人不关心是否有异味,有69.3%的民众期望加大监管力度。结论 达州市城区居民桶装水接受率高,但缺乏饮水安全知识,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把重点放在办公场所,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共享。

关键词:食品安全,桶装饮用水,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述坚.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124-126.

[2]杨明升.桶装饮用水安全风险高生产消费环节提防微生物污染[EB/OL].(2014-10-16).http://www.cnfood.cn/n/2014/1016/35091.html.

[3]杨文娟.河北发布桶装水消费预警:送水工空桶装井水冒充[EB/OL].(2014-07-14).http://h e.people.com.cn/n/2014/0714/c2002 02-21663380.html.

[4]陈松,李红,李德华,等.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6):1129-1135.

[5]陈磊,肖保林,黄淑华,等.2013年开封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229-3231.

[6]高瑞云.淄博市淄川区2008—2010年各类桶装饮用水的卫生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1,27(8):905-907.

[7]陈璐,朱振华,赵建翔.昆山市64所学校桶装纯净水卫生质量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9(13):1644,1646.

篇4:居民乙肝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展开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获得有效问卷325份,在这325例问卷中存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占45.23%。

结论:居民对乙肝相关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一般,需要相关部门展开积极有效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乙肝预防意识,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关键词:乙肝家庭感染防护意识家族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2-01

在临床上乙型病毒性肝炎又被称作为乙肝,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以及家庭聚集性,且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之后会导致诸多严重的慢性化状态,会有一部分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现阶段对乙肝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但会对整个民族的健康体质产生影响,且会增加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无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预防控制乙肝流行已经成为疾病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居民乙肝防范意识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今后的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的目的,对某社区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并对相关的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居民,研究中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5份,其中包括有男208例,女117例,年龄3-84岁,平均(46.3±14.2)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研究中居民对乙肝知识的认知度,包括有对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并对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

1.2.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有:①一般资料,包括有调查对象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婚姻状况等;②乙肝防护知识,包括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

2结果

2.1乙肝患者家庭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经统计得知在325例调查者中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知晓率为45.23%。

2.2对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经统计得知,147例研究对象知晓乙肝传播途径者101例,知晓乙肝五项意义者53例,知晓乙肝预后者44例。详见表2。

3讨论

据调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在1992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绝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肝病患者的子女经对乙肝疫苗予以接种而对乙肝病毒的感染进行了有效的避免。在本次研究中,有些人对乙肝预防知识还相对比较欠缺,從而导致其后代出生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乙肝免疫阻断,最终导致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的免疫耐受状态或者是成为肝炎患者[3]。不少乙肝患者在发现自己感染之后,因没有对家人采取合理有效的隔离措施,从而又引起配偶以及子女发生感染。还存在一些患者家中的父母为乙肝或者是肝硬化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家庭成员的重视,直到自己发病后才得知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曾有相关研究显示,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绝大多数均被乙肝病毒感染,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约占63.36%,这一结果表明乙肝发病具存在十分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所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被视为HBV感染的一个高危人群,并应对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乙肝传播途径以及相关的预防知识了解并不透彻,甚至存在一些人根本不知晓怎样去预防感染。因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情一般比较隐匿,会存在一些人为终生携带病毒,然而却不会发病,还存在一些人一旦发病便已经证实为肝硬化或者是肝癌患者。所以不接受相关的检查对乙肝患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状态进行了解,一些病毒携带者便成为一个“天然的病毒库”,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时时威胁[5]。

参考文献

[1]周小玲,杨继红,赵线娥.乙肝患者家庭感染与防护意识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3(27):415-416

[2]金珍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庭感染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9,12(20):126-127

[3]金珍淑.延边地区248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调查及家庭护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9,13(19):314-315

[4]杨玉兰,闫素英.227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与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1):532-533

篇5:居民的节水意识调查问卷

很深切地感受到

有点感受

感受不到

您觉得您所处的社会环境水资源短缺吗?淡水资源对于您来说短缺吗?

不,很充裕

有点

很短缺

您是否觉得,在干旱地区,一人一年洗不上一次澡,喝不上一碗汤,洗不上一次衣服,等等,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曾经觉得

一直都认为是

从不觉得

您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下意识地做到“一水多用”?

不知道该怎样“一水多用”

没有做到

有,下意识地

做到“一水多用”,而且成为习惯,不用下意识了

淋浴涂浴液时是否关掉花洒? 是

记得就关

一般不关

洗澡时一般用淋浴还是浴缸泡澡?

淋浴,节省水源

浴缸泡澡,舒服

看时间定,有时间就泡,没时间就淋

没有浴缸,所以淋浴,有的话会泡澡

见到水龙头不关会不会主动上去关好?

在家肯定会,在外面说不准

没人关我就关

总是主动关

您家水费支出还有没有节省的空间?

有,我们很浪费水,可以改变习惯

有,但是不想节水,不在乎那点钱

有,但是不想节水,水资源没有人家说得那么紧缺

没有,我家很节约用水了

如果您是大老板,您旗下的企业需要大量用水,您会优先考虑节水还是考虑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准,最好可以节约水费

经济效益,尽量满足企业的用水需求,水费占不了多少支出

节水,可持续发展最重要

您认为您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形成良好的节水风尚?

已经形成,我们这样的节水风尚已经是极致了

已经形成,不过还有提升的空间

还没形成,需要大力倡导培育节水新风

丝毫没有节水风尚可言

您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节水的宣传力度怎么样?

几乎渗入到居民了解节水的方方面面,效果明显

只在学校等少数地方宣传,在宣传的地方效果还不错

只在学校等少数地方宣传,且效果不明显

没感受到有宣传

您觉得哪种渠道对培养节水意识效果最好?

身边人的相互影响

学校教育

社区宣传 投票*次

篇6:居民消费意识调查报告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男女比例。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家庭常住人口3011人,其中男1481人,占49.2%;女1530人,占50.8%。

2、家庭结构划分。单身家庭占2.8%;夫妻户21.8%;两代同住户61.7%;三代同住12.5%;其他1.2%。

3、户主文化程度情况。小学及以下占5.5%,初中24.7%,高中23.7%,中专技校职高11.9%,大专21%,本科12.8%,硕士及以上0.4%。

4、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500元以下的户占1.6%,500-1000元的户占5.1%,1000-元的户占7.1%,2000-5000元的户占17.3%,5000-10000元的户占40.1%,10000-50000元的户占28.2%,50000元以上的户占0.6%。

5、按户主的职业划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占14.9%,专业技术人员占6.9%,教师、医生占5.4%,工人占12.5%,农民占0.7%,离退休人员占26%,商业工作人员占4.9%,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占5.3%,企业管理人员占8%,自由职业者占3.5%,下岗、未就业占4.3%,其他占7.6%。

6、家庭住房面积情况。小于50平方米的户占14.3%;50-79.9平方米的户占48.1%;80-119.9平方米的户占25.3%;120-149.9平方米的户占7.8%;大于150平方米的户占4.5%;

7、家中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电视机的占99.2%;拥有洗衣机的占92.2%;拥有电冰箱的占89.7%;拥有电脑的占45%;拥有汽车的占4.7%。

居民家庭的储蓄目的及投资方式

1、居民家庭的储蓄目的。

在调查的1000户居民家庭中,有36.6%的家庭首选储蓄目的是孩子教育。从户主的文化程度看,户主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其储蓄目的是养老和防意外,比重均为20%;户主是硕士及以上的储蓄目的是正常生活用,比重是50%;而户主是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其首选储蓄目的均是子女教育,其比重分别是28.7%、34.2%、37%、50.5%和43.8%。对不同收入家庭分析,其首选储蓄目的都是子女教育。按户主的不同职业分,只有离退休人员及自由职业者的首选储蓄目的是正常生活用,其他职业者的首选储蓄目的都是子女教育。其次有22.4%的家庭第二个储蓄目的是为了养老。再次,有23.1%的家庭第三个储蓄目的是防意外。

2、居民家庭的投资方式。

在调查的1000户居民家庭中,分别有61.9%和25.6%的家庭首选及第二投资方式是银行存款。从户主不同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看,首选投资方式比重最大的均是银行存款,比重分别为41.8%、60.7%、63.7%、65.5%、61%、67.2%和75%。

最大的消费支出及预期消费投向

调查资料显示,20有47.6%的家庭食品支出最大,其次有16.7%的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最多;再次是10.4%的家庭购房与建房支出花费最多。

调查结果还显示,预期消费最多将是子女教育费用,有40.5%的家庭首选此项;其次是医疗费用,28.4%的家庭选此项;还有13.8%的家庭认为养老支出将是最大的消费;7.7%的家庭认为购房将是未来最大的消费。

居民家庭每月能源消费量

1、水耗量主要集中在5-9.99吨。有38.3%的家庭每月用水在5-9.99吨,有31.3%的家庭每月用水10-19.99吨,有20.9%的家庭用水量在5吨以下,还有3%的家庭用水量在30吨以上。

2、电耗量主要集中在50-149.99度。有55.8%的家庭每月用电在50-149.99度,有25.4%的家庭每月用电150-249.99度,有11.8%的家庭用电量在50度以下,还有7%的家庭用电量在250度以上。

3、天然气耗量在30立方米以上的户比重为26.2%。在1000户居民家庭中有362户使用天然气,其中95户每月耗量在30立方米以上,占26.2%。

4、煤气耗量在10-10.99立方米以上的户比重为25%。

在1000户居民家庭中有324户使用煤气,其中81户每月耗量在10-10.99立方米,占25%。

居民节约意识逐渐增强,责任清晰

居民能够正确面对资源不足的现实,关心我国正在开展的节约型社会建设宣传活动,普遍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很有必要。84.1%的居民知道我国正在开展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活动。

1、节约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节约。在问到“您家购买食品时更关注食品的质量还是价格”时,有845户居民家庭选择“喜欢质量好的”,占总调查户的84.5%,只有15.5%的家庭选择价格低的食品,在价廉和物美两种选择上,物美仍是人们的最爱。

2、部分家庭喜欢购买节能型产品。在有私家车的家庭中,有42.6%的家庭拥有节能汽车。在所有调查户中,有19.3%的家庭拥有节能彩电;有32.5%的家庭拥有节能冰箱;有18.1%的家庭拥有节能空调;有20.8%的家庭拥有节水马桶;有78.9%的家庭拥有节能灯。

3、循环用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有68.2%的家庭注意采用循环用水的节水方法,既利小家,又利大家。绝大多数人赞同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4、居民对日常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52.9%的居民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点滴做起”,45.8%的市民认为“能省就省,但不用刻意”;认为“不用节约”仅1.1%。

对普通市民来说节能的落脚点就是能“省钱”,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符合广大居民需求的。调查显示,57.6%的市民家庭“希望在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方面省钱。82.7%的市民对宾馆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持否定态度,有63.1%认为“一次性洗漱用品,给住宿带来了方便,但确实有点浪费”,19.6%“认为应该取消,是一种浪费”。65.9%的居民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果环保可回收用品的价格比同类用品的价格高些”也愿意购买。

广大居民把节约型社会建设视为己任。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仅政府要对此负责,而且广大居民自己要对此负责。另据XX市抽样调查,92.7%的市民认为“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应该“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尽责任”。

成效明显潜力巨大

1、居民家庭普遍地采取了各种节约措施,节约取得明显成效。半数家庭在日常生活的水、电、煤气消费中采取了节约措施。居民“在乎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采取了节约措施”的家庭占57.6%;“在乎,但没有采取节约措施”的家庭占31.2%,“无所谓”的家庭仅占11.2%。

2、大多数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家电和节水型产品。77%的家庭“有意识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产品”。

3、多数家庭采取了节约用水。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节水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的行动,68.2%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循环用水”。

4、废物回收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居民的自觉行动。在政府大力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的大环境下,城市居民在保护资源、对废品的再生利用方面主动性较强,81.4%的家庭能“将家中的可回收的废品送到收购的地方”;10.6%家庭是“有空就去,没空就扔”;“当垃圾扔了”的仅占8.0%。

5、日常生活中仍有很多浪费,节约空间很大。虽然目前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浪费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调查显示,52.6%的家庭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现象”。31.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在乎水费、电费、煤气费支出,但没有采取节约措施”。64.2%的家庭经常使用一次性商品。31.8%的家庭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尚未采用循环用水这一基本的节水措施。23.0%的家庭尚未有意识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用品。而且在年轻家庭中,这种现象还要严重。

事实上,在已采取节约措施的领域和尚未采取节约措施的领域,节约的空间都是巨大的。调查显示,84.3%的居民认为“住房、汽车、家电到小日用品,都有很可观的节约消费空间”。在节约潜力方面,75.8%认为用水、用煤气有潜力,69.8%认为照明用电有潜力,53.5%认为购买日用品有潜力,41.6%认为在外就餐有潜力,33.4%认为使用空调有潜力。

杜绝浪费转变消费模式

调查显示,家庭能耗的增长是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的,收入越高的家庭,其能耗也越高,但是不幸的是其浪费也越大。反之,收入越低的家庭,其能耗也越低,相应地其浪费也小,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样一种关系背后,是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在发生作用。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行为,鼓励合理消费,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

一方面要端正消费观念。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辅相成和内在统一的关系。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地消费,更不是奢侈浪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度”就在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加以必要的、合理的节制。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之风。

另一方面要倡导文明消费。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是生产和科技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过度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不是不要人们消费,更不是要求人们压缩必要的消费和反对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当的消费,实行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要把生活消费控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效用”上。因此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在生活领域实行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材等,真正体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篇7:城市居民节能减排意识调查问卷

尊敬的承德市民朋友:

您好,我是沈阳城市学院的调查员,为了更好的了解市民居家生活方式和居民的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进一步了解承德市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居民生活中的实现状况,特做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与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要求进行,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打“√”号。您的所有回答我们都会替您保密,请您放心填写,耽误您的宝贵时间,我们深表歉意!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_____年龄:_____学历:_____ 家庭人口数:____ 人

第二部分:关于节能减排

1、您家上个月的耗电度数大致是:

A、20度以下B、20到50度C、50到100度D、100度以上

2、您有无参加过相关的节能减排的环保活动?

A、无B、有,参加过一两次 C、有,参加过三到五次D、有,参加过五次及以上

3、目前,国家提倡居民节约能源,您认为有必要吗: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C无所谓

4、您有私家车吗?

A、无 B、有(每月的油费大约是多少?_______元)

5、您在短距离出行时(比如只在市区内),通常选择什么类型的交通工具:

A、自家的汽车B、公交车 C、自行车或电动车 D、走路

6、您有没有参加刚过去的3月27日的“为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A、有B、没有

7、您对“为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的什么看法是:

A、很有B、意义不大,节约一个小时没什么作用C、不清楚

8.您家是否使用节能灯

A绝大部分是节能灯B部分是节能灯C未使用节能灯

9、在您所居住的社区周围有无工厂?

A.无B.有,污染物排放较少,影响较小C.有,污染物排放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10、今后购买灯具时,您是否会首先选择节能灯:

A不会B不一定

11、您是否有循环用水的习惯:

A经常B偶尔C从不

12、您对于自身环保意识水平有何评价

A、很高B、高C、一般D、低E、较低

13、您认为您所在的小区存在这哪些问题?(可多选)

A、卫生问题B、空气问题C、绿化问题D、噪音问题E、其他(请注明)_______

14、请您对您所在的小区的总体环境做出评价: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5、您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及相关政府对节能减排相关措施的重视程度的总体评价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我们的调查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配合!

祝您和家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开心愉快!

篇8: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目前,人类对致灾因子的控制和预测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改变致灾因子仍然十分困难,因此减灾的关键在于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加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是承灾抗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台风灾区居民的台风灾害防范意识,为区域性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作者于2007年2月对台风地区居民的台风防范意识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06年8月份台风“桑美”登陆地区的马站镇棋盘村和伤亡人数较多的平阳镇河尾村及周边受台风影响地区灾民为研究对象人群。分组标准:重灾区:台风登陆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地域人群(棋盘村和河尾村)。轻灾区:不属于台风登陆地区,但是受到严重台风影响,财产受损,或少数人群受伤区域的人群(钱库、芦浦)。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制台风防范意识调查问卷对4个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和台风灾害防范意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灾区居民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4份,回收194份,剔除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和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89份,其中重灾区129份,轻灾区60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台风来临时居民采取的防护措施(见图1)

2.2 灾民对通过迁居来避免台风造成的损失的态度(图2)

2.3 灾区居民对灾害保险的态度

2.3.1 灾区居民对国家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基金来及时、充分补偿巨灾造成的损失的态度(图3)

2.3.2 灾区居民购买灾害保险的态度(图4)

3讨论

3.1 台风来临时受灾程度不同地区居民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同

重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时采取的第1位的防护措施是修检房屋和危险建筑(73.6%),第2位是转移重要物质和人畜(30.2%),第3位是采购充足食物和饮用水(22.5%);轻灾区在台风灾害来临时采取的第1位的防护措施是采购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61.7%),第2位是修检房屋和危险建筑(53.3%),第3位是转移重要物质和人畜(28.3 %)。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台风暴雨强度大,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的强劲风力和台风伴随暴雨所带来的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容易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据新华网杭州报道,2004年第 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造成 164人不幸遇难,其中因房屋倒塌遇难的人数为 109人,占因灾总死亡人数的2/3,说明房屋倒塌是台风引起的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所以重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前最主要的防护措施是检修房屋和危险建筑物,减少台风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轻灾区由于台风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轻灾区居民台风来临时主要是采购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减少台风对生活秩序的影响,其次才是检修房屋和危险建筑物。

3.2 在通过迁居来避免台风引起的巨大损失的问题上,重灾区和轻灾区居民意见一致

在“为了避免台风造成的巨大损失,若经济能力许可时,您是否愿意迁居”问题上58.1%的重灾区居民和50%的轻灾区居民选择了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愿意迁居,说明灾民愿意通过迁居来减少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温州地处东海前沿,是台风活动频繁的区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给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2006年7月,在不到二月的时间里, 浙江省台州连续遭到 “海棠”的影响和 “麦莎”、“卡努” 的正面袭击。造成台州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转移人口 10 多万,倒塌房屋4562间,受损房屋 36795间[2]。由于台风的风力大小和路径是不以人类的意志所转移,所以半数及以上的台风灾区居民选择通过迁居来减少台风引起的损失。

3.3 灾民的灾后损失补偿上有政府依赖性

在“国家应该专门就巨灾保险建立专门保险基金来及时、充分补偿巨灾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会提高保险公司参加巨灾理赔的积极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问题上超过半数的重灾区和轻灾区居民选择了同意,而在“若由政府来开办灾害保险,保险费由政府及人民共同按某一比例分摊,想得到较高的保险给付,即需多交一点保险费,这样的灾害保险制度,你愿意参加吗?”问题上仅有38.8%的重灾区居民和40.0%的轻灾区居民选择了同意。

面对灾害风险,现阶段的损失补偿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补偿、自我补偿、互助补偿和保险补偿等四种[3]。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于台风灾害损失的处理,存在一种对政府的依赖惯性,所以在国家建立专门保险基金问题上超过半数的灾区居民选择了同意,而在自己出钱购买保险来补偿自然灾害的损失的问题上仅有40%的居民愿意参加。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补偿以自我补偿和政府的无偿赈灾和救济为主[4]。政府的赈灾和救济数额十分有限,无法弥补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对灾后的重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是一个多层次的、多重保障的体系,除了政府基本防灾,还应有政策保险、商业巨灾保险作为必要补充。政策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险费由投保人和国家共同负担,但保障程度较低;商业巨灾保险是投保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愿投保,保费负担较重,但保障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商业巨灾保险是较高层次的巨灾损失保障[5]。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建立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风险化解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完备的巨灾保险制度,目前保险在巨灾风险中的管理中的作用还未得到重视、社会公众风险意识及保险意识淡薄,人民群众自发购买保险的意识和愿望不强,灾后对于政府和社会给予的经济援助依赖定过强,制约了巨灾保险投保面的发展[6]。

4小结

台风重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时注意修检房屋和危险建筑物,忽视食物和饮用水的准备;对于易受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的村庄, 可以通过规划引导村民逐步迁移;加快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强灾区居民灾害保险的宣传,提高灾区居民的灾害保险率,改变灾害损失的负担方式,提高灾后保障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减灾中心信息部.2006年全国自然灾害大盘点[J].中国减灾,2007;2:4~17.

[2]徐强.从规划角度分析农村住宅的防灾问题——以“云台风袭击温州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12):24~27.

[3]]石峰,刘翠侠.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灾害保险发展模式集团经济研究,2006,3:123~124.

[4]杨宝华.中国发展巨灾保险债券的构想[J].上海保险,2005;34(2):23~28.

[5]冯玉梅.巨灾风险与我国保险公司的选择[J].上海保险,2004.

篇9: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我们特针对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进行调查,剖析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6-01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城市居民树立法律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

法律意识调查主要针对退休人员、高收入阶层、农民工、学生四大群体,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问卷调查:一是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放问卷,二是以“问卷星”网页链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累计发放462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纸质版问卷200份,网页版问卷262份。

(二)调查目的。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分析其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践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在调查中,76.6%的城市居民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说明了绝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体统计如下:1.高收入群体。该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高达88.7%,但仍有10%的公民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想法带来潜在行为危机,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2.未成年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法律知识的占73.6%,农民工群体为71.5%。这两大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知法水平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法律素质水平在提升。3.退休群体。该群体法律意识最低,仅为50.1%。这和历史遗留问题有一定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中国公民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地形成和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才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法律意识来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法律还未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95.7%的居民对交通法规有着较清晰的认识;然而当问及购物时是否会索要发票时,仅有45.6%的公民会主动索要发票,23.1%的公民表示不要发票,超过3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给就要不给就不要,许多人甚至不明白发票的重要意义。在维护自身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仅 30.4%的公民选择“寻求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帮助”,有超过20%的公民选择“只能自怨倒霉”或“心理感觉不舒服,但不知道怎么办”。这一结果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法律认知水平有限,个体差异较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动性较差。

不仅是社会的不同群体法律意识强弱不一,相同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表现出来不同的守法观念。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归根结底还是居民法律观念不够强烈。

(三)城市居民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5.6%的居民通过电视的方式了解法律;选择网络的方式占65.4%,成为广大居民获取法律的第二途径。

在未成年群体中,通过学校教育途径获取法律知识的也占很大比例,达到67.1%,在中小学生的时间分配中,他们在学校里的时间最长。但许多学校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往往忽略了法律教育的具体落实,造成学校教育这一关键环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三、城市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途径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法律人才是宣传法律的骨干力量。强化学校的法律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着手加强从小学至大学的法律教育,并将法律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上,采取简明易懂的编排方式,使教材成为宣传法律最重要的载体。教学上,应根据课程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使得学生从小学会知法,守法,用法。2.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多开展法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旁听法院审判,开展模拟法庭等,让学习和宣传法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普法教育。普法的最佳载体当属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去传播法律信息,不断提高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例如,政府部门可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宣传法律的栏目。各大律所可推出有关法律咨询服务的APP,解决公民遇到的法律难题。

另外,法律类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节目中专业术语的不规范、重大的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等。有关栏目制作人应谨慎对待问题,找出改进节目制作的方法,推出更加精良的电视节目。

(三)法律宣传走进社区,法律文化深入群众。各大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可在社区内设置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加强普法力度:1.退休群体。志愿者可在公园、敬老院向退休老人派发法律宣传海报,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不良现象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让老年人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农民工群体。志愿者可走访建筑工地、工厂、汽车站等农民工聚集的场所,向他们派发印有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的小册子,提供正确、有效的维权途径,使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欠薪、工伤、欺诈等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本着依法治国的方略,我国的法律建设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民主法制国家。

作者简介:

陈珠洙(1995-),女,广东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郑秋韵(1995-),女,海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高海桐(1994-),男,河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李嘉顺(1995-),男,福建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上一篇:2022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会计基础》总结版下一篇:动漫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