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024-07-11

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通用9篇)

篇1: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两次)

3、他又是怎样赞美德国的景色和民俗的?快速的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1、德国的景色有多么奇丽,民俗又是怎样的奇特?默读课文,在书中找的具体的词句划下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民族的奇特?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部分体现了民族的奇特,我体会到了: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花朵都朝外开,在室内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显然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找3人说体会)(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枝干和叶子)(2)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不是)给谁看的?(别人)

(3)养花给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不是)从那看出来的?(家家户户)

(4)德国人爱花,却人人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奇特、感到惊叹,你能读出惊奇来吗?(生练读,找2-3人读)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部分体现了景色的奇丽,我体会到了:……)(找3人说体会)

(1)(如果有人说花多,可问)你还从哪些词看出花多?(任何、家家户户、都、应接不暇、许多、接连、汇成)

(2)“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什么?(风景很美,花多的看不过来)(3)找的的很准,你能把这几句话读出来吗?(2-3人)

(4)除了花多你还读出了什么?(花美)从那读出来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出示图片:同学们,老师还搜集了相关的图片,这就是在德国街道看到的景色。

(5)看到这画面,你还能用其他词来形容一下吗?(繁花似锦、千姿百态、五彩斑斓、婀娜多姿……)(6)谁能来美美地读一下这两句话?(找3人读)

(7)每天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此刻的感受再来读一下课文第三自然段,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4、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这就叫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2)谁来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人深思,意味深长)(3)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他们养花给别人看,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无私的精神境界)

(4)能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我为人人”是指什么,“人人为我”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看起来很平淡,却包蕴着深刻的哲理,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他人,要有社会的责任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么做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5)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老先生想到了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很美。出示挂图

(6)合上书,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这段的描写,再次体会一下这种境界。(背课文)

5、我们再来看看,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他又感受到了什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2)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是指什么?

(奇丽花的美,德国人心灵的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高尚无私的境界的美)

(3)谈得很好,没想到在美丽的花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4)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才使季老先生把这儿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指黑板)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今天季老先生带我们去了一趟德国,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崇敬,再来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说写练习。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说说。……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建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社会上,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也在接受别人对你服务。

3、总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四、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你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图片,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没想到的是学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篇2: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学会本生字新词,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等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德国街道的一些图片,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2、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篇3: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又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 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自由读课文, 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 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 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 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1) 小组之间交流。

(2) 全班交流:

(1) 好, 我们一起来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 可以补充, 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 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2) 就这一段, 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 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 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 一边展开想象,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1)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3) 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 闻着花香, 听着鸟语, 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 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 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 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 唉, 原来他们也喜欢花, 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 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 那季爷爷初到德国, 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 花朝外开, 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 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 自由练习朗读。

(5) 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 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 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 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 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 奇特的民族, 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 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 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 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 作者漫步异地, 置身于花的海洋, 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 此时, 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 了解他的心境。课下, 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篇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季羡林先生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用娓娓道来的语气先点明了德国人爱花,然后讲述了1935年他在德国求学时看到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了1980年他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學生经过五年多的培养,已经有了自学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教师仍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对学生进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对学生进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六、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

七、教学准备:课件,风光片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为保证本课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学生依据提纲自己认真思考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要求如下: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

3.收集有关“季羡林生平、季羡林和德国、德国风情”的资料。

4.解决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的问题。

①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理解相关句子。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③“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的什么?什么没有改变?

④“这是一个花的梦,是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了解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课堂纪实

1.导入新课

教师边播放德国的图片边描述: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有美丽的街景。今天我们就随着季羡林感受德国人爱花的情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德国对于我们的学生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国度。播放图片使他们对德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强烈的向往,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学生汇报生字、新词。然后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特别强调“脊”的读音。并说出“莞”的三种读音。(这一环节考察了学生自学时字词掌握的情况)

3.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我把季羡林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为把握全文的要点。先让学生画出文中这句话读一读,然后画出文中体现了“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听后可以补充,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指导朗读。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体会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利用课件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

(3)“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感受德国人家家户户的花太多太美。突出了花既多又美,而且不吝惜给别人看。

(这一环节让学生讲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既提高了课堂效率,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表达和倾听的习惯。)

4.领悟真谛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感受到了哪些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理解德国人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自己走到街上又欣赏到别人种的花,这种境界是多么高尚无私,因此耐人寻味。

(2)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体会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这就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德育无处不在,从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入手,对学生进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九、总结

十、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宗舜小学)

篇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五年级

刘洋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重点句子的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暇、颇”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2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谈自己的体会。(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前面,我们知道德国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①“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③“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④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

3.教师谈话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看到别人的花,明白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4.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文本语言朴素,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读起来却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或许我无法让学生体会当时季老先生那份沉重的访旧心情,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感受德国那道奇丽的景色,品味那一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那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我们面对一群活泼、单纯的孩子时,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堂课中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这种引导不是死拉硬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

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一唱三叹,让他们在优美朴素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激发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

其次,扣词体会。对描写德国景色奇丽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进行体会,使学生在如沐春风中感受到德国小镇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通过多次朗读、想象、欣赏、品味等感性体验,倘佯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中。

第三,鼓励学生个性地表达。“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也就是将这一份美丽与他人一起分享。”“如果我自己养一盆花,放在房间里,那就只有我一个人能欣赏。但是放在外面的话,就有许多人都可以看到它的美。”“正如韩骁妍所说的,放在房间里的花它的美丽是孤独的,如果与别人一起欣赏的话,那这份美丽则是大家的。”„„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同学一次次的掌声。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感受“景色奇丽”这部分语言文字时,我处理得不够到位,没有做到深入与扎实。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今后继续努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地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我的闪光点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习,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平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篇6:19《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 ”、“耐”

查字典理解“颇 ”。“ 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

“暇”的意思是“空 ”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 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 读第4节。

5、 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 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 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 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篇7: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展开合理想象.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

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的也不好。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在体会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时能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感悟。教学一开头运用了一个练习题:因为没有钱,我——,托德——,老板——;因为有了钱,托德——,老板——,我——。引起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思考,操作性比较强,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金钱的魔力,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尾运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再次感受了金钱的魔力。最后还提了个问题:金钱有如此大的魔力,是万能的吗?给学生思考,把这种思想教育与课文结合,让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另外在课外资料上运用恰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纵观正个课堂还有许多地方不足:

1.对于整个文章的教学,还可以以两个问题为主线:托德在金钱面前有什么变化;老板有什么变化,依托这两个问题来找文本中的句子,品味句子;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没能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答案这一有价值的资源;

3.在朗读上,形式有点少,齐读太多,对于托德的话,在朗读的基础上,最好再理解一番; 4.“魔力”一词可以适当作解释; 5.教学语言个别得斟酌。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学习,多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刷子李》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课教学设计较为科学严谨,目标制定准确,媒体选择恰当,教学作用明显。教学过程紧凑、合理、流畅,较好地完成了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其成功之处有: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语文阅读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本文的课型设计为:首先,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朗读课文,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初步感知课文.其次读课文探究奇人,了解了奇人的“奇”后,再品读课文,探究本文的写法,观看录相,描绘奇人;感悟升华,学习奇人.以“奇人”为线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对奇人“刷子李”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二、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性的原则.学手段现代且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方便快捷.(1)用一个篮球表演的小录相导入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篮球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以直观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引出其他行业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奇人高手,去认识一位俗世奇人刷子李,导入本课主题,激发其积极思维,为课堂营造一种“我想知道、快让我知道”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之中。(2)本文的写作方法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并且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导入了一个厨艺表演小录相,让学生认真观察录相,运用所学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描绘奇人,使课堂教学不至于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论联系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刷子李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绘刷子李的奇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采用探究式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探究,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以上在本课教学中的可取之处,我会继续保持和发扬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课堂结构安排还要趋于合理化

(1)本节课设计初衷是先读后品,但实际上课中,由于急于完成预先计划好的内容,读的过程略显仓促,没等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就急急地解决设计好的问题,所以学生显得很木.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的阅读落实到实处,老师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预先计划好的内容服务.(2)学生讨论的环节结束,能够感觉学生已经讨论出结果了,但是当要求学生回答时,学生反应也不是很热烈,很是被动,这时老师没有及时采取妥当的办法调动学生主动来说,主动来表达,教师没有及时自然运用自如地调控好.这个环节如果采取一个小竞赛的形式或者是男女生竞赛或者是小组竞赛,效果会更好一些(3)有些环节,教师有硬拉硬引之嫌,总怕学生不能领会,便多说了几句,明显还有老课堂的痕迹。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一点。

2.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的引导要令人柳暗花明 整个课堂,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但在评价中不免有些流于形式,如评价的不够新颖,不能针对个体进行准确评价,表面看来是个语言技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的应变问题,回想起来还是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使然。以上是我认识最深的几处不足,在组织学生以及板书书写顺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希望各位同行能够给予指正。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基本不见了,学生也由过去的听众成了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尽管有许多不足,但我还是非常有收获,我领悟到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真谛,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感觉放在第一位,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收获很多,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我进步的动力,我相信凡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在这一组人物描写当中,节选了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严监生,作为人物描写的范例。

课文不到400字,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直到赵氏把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挑掉一茎,他才登时没了气。“两个指头”也就成为了文学评论家津津乐道的经典细节。有很多人都把严监生解读为一个吝啬鬼,还有一些人为严监生开脱,说他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甚至为他喊冤,说他“仿佛在真切地向遗孀和幼子再三叮咛:要节约,一定要节约。这个精神如果不继承,这对孤儿寡母今后靠什么生活?”哪怕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初步感受严监生形象的时候,学生也会感觉严监生很节俭。两种说辞一贬一褒。到底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象?如何组织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亲自读一读原著。

首先,通过读,我们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原著中有这样的句子——“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病入膏肓时,竟也“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这是要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的。

其次,有人说严监生并不小气。譬如他的哥哥严贡生犯案逃跑,严监生出了十几两银子替哥哥平息了事情。其夫人王氏病重,他每天都请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等好药。请其两个舅哥来商量扶正其妾的时候,每人送给一百两银子。王氏死后,办理丧事用了四五千两银子,等等。这些看来大方的事,其实对于严监生来说,完全不是出于本意,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为其兄出头,是因为怕“衙门里的差人,他们做事只拣有头发的抓”。所以他才不惜花费大量银两,极力收买舅爷,一方面自己未进学,功名低,借两位有科举前程的舅爷给自己撑面子,与霸道的哥哥严贡生抗衡;另一方面他害怕夫人王氏死后,妾、儿的合法继承权被他哥哥剥夺,自己苦心经营的家产会落入狼口,而且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势单力薄,需要亲戚们的照应。所以他只能被迫用破财来保护自己的财产。

最后就是严监生在临死前的这一细节。人临死前是要立下遗愿的,可是严监生已经一两三天不能说话,于是他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指头。诸亲六眷纷纷开始猜测。严监生先是“把头摇了两三摇”,这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继而听到二侄子问起钱财,竟“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是何等的愤怒,急躁;猜到最后,严监生只有“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对于这么多不懂得他心思的人,可能心中早已没了指望。看他如此执着,如此急于表达,足以证明此事非同小可。可是,最后赵氏终于揭开谜底,说严监生“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于是忙挑掉一茎,只见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是好笑,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根灯草的人,却竟然在临死之前不顾生命,不顾亲情地对两茎灯草念念不忘,如果此时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或许还能称其节俭,而此时,对于他是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相信已经不言而喻了。

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有不同的感受。可是纵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还是应该尊重文学作品的主流解读,因为这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是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基础。再者,品读这一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深入浅出地去挖掘人物,才能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细节描写的印象,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阅读本该和写作相联系的,但是我略去了这个环节。其实事先我是设置了一个课堂任务,让孩子用三两句话描写在坐的一个老师或者同学,但是担心学生们什么都说不出来或者胡说,所以省去了。我觉得在信任学生方面,我做得不是太好,纯粹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另外,有几方面也做得不是太好。

1、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没有完全体现.在课的开始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时我没有给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机会.2、词语了解的不够深刻.文中,王熙凤的穿着打扮一段,有很多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打扮。我一直在想这需要不需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呢?如果需要应该怎样来讲,希望同行给予帮助。3、没有参与到学生之中

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如果能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就更能体现出师生之间交流的无拘无束。我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课堂气氛并不是十分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不是十分的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反思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一课的第一个片断。这个片断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教学时,我主要围绕“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小嘎子的这些性格特点?”来展开教学。我初步设计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在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上,我通过情境表演、找近义词等方式来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就理解了,效果不错。

另外,针对这一单元的目标,体会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我设计了让学生把推、拉、拽、顶放大,想象画面,小嘎子是怎么推、拉、拽、顶的,把他的神态、动作描写下来。接着让学生感受小胖墩的厉害,再从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体会一下,之后想象小嘎子输了比赛后会怎样,学生说嘎子会要再赛一场。我就让学生写写第二场比赛。让学生写了就有指导、有评价。

篇8: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认识三个生字, 会写七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 让课堂成为语文实践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整体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

难点:能懂得其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朗读感悟法;巡回指导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优秀的中国文化, 又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今天, 我们就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到德国去走一走、看一看, 领略一下那里奇特的风景与风俗。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 齐读课题。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自己养的花为什么是给别人看的?)

2. 你家里有养过花吗?是给谁看的?

二、学习课文

1.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同时边读边想:“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这个民族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收获吧。

(1) 谁愿意读读这几句话? (投影出示)

a.“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读“脊梁”。摸一摸自己的脊梁。在这句话中“花的脊梁”指什么?

b.莞尔一笑, 说:“是这样!”“莞尔一笑”是怎么一种笑?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莞”字还有一个读音, 当地名时读“guan”, 如“广东东莞”。

c.“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分别是描写花的什么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应接不暇”这个词中的“暇”字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d.“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什么意思?“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2) 生字大家掌握得不错!课文内容读懂了吗? (投影出示)

作者先后 () 次踏上德国。在德国留学期间作者惊奇地发现 () 。时隔四五十年, 作者又来到德国, 他发 () 。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多么 () !多么 () !”

3. 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德国是奇特的民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

4. 全班交流。 (谁来读读让你感到“奇”的句子)

(1) 体会“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含义

读了这些句子, 你觉得“奇”在哪里? (指导朗读) 感受到“奇”了吧!还有吗?

(2) 体会“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的含义

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这哪里是大街呀, 简直就是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 花的世界吧。读——”

(3) 体会“我走在街上, 抬头一看, 又是”的含义此处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又”,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 体会“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的含义。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 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 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 大家轮流值日, 还有呢?

三、课堂总结

课上到这里, 在上课之初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吧?正因为在德国“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才有了这样一道奇丽的风景, 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又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 本人根据教学过程反思, 可以通过在学生自学字词, 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 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 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并进行语句的填空, 训练学生表达。

五、布置作业

(1) 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自己身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故事。

(2) 推荐读书: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

师: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 让我么绽放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里。

六、总结写法, 拓展延伸

1、回顾全文, 了解课文写景抒情明理的写作方法。

板书:写景抒情明理

2、师:今天, 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 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 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 带着对德国人的敬重, 再次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你家里有养过花吗?是给谁看的?

“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篇9:2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CAI课件收集与德国、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知道吗?1935至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猜一猜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指导: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师:这一课当中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需要同学特别注意的就是“脊梁”的“脊”字。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写的要窄一点。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个脊字。

四、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引导:这篇课文仅仅写了养花吗?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再找出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

五、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圈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看得快、找得准,这也一种学习的本领。请同学们划下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生读,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织起来的丝织品,非常漂亮。读读花团锦簇这个词你能想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姹紫嫣红,“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姹:美丽,嫣:娇嫩)

师:这些花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很娇嫩。作者用两个词就把花的形态和色彩写出来了,不愧为语言大师。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景色奇丽?(引导:任何一条街怎么理解的?)走过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随便每一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象,这就是秘诀。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感受到景色奇丽?(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花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奇丽?(应接不暇)站在德国的大街上,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又想看下面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这些让我们感觉人像是在山阴道上一样,那知道什么是山阴道吗?

师(出示山阴道):作者把什么比作山阴道?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仿佛走在山阴道上,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崖,陡峭的山崖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两山之间。那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会是什么感觉,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生合作读:

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两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有人说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和想象,读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是观察,哪是想象?(提示:运用比喻,拿我们熟悉的山阴道引发联想)作者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到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觉民族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很吃惊。

读第一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读第二句,特别的是什么?

读第三句话,特别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写的特别生动形象?

师:脊梁,摸摸自己的脊梁,这里花的脊梁其实就是?这时候面对花的脊梁的是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切。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注意要表达出这种吃惊和真切!

……

师(小结):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别人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8个字,这才是爱花的真切境界呢!还从哪里感受到这个民族很特别?

师:一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四五十年以后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吗?(生交流)

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当作者四五十年后再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土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丽指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历经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再过四、五十年,德国人还会这样养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正因为这样,作者由衷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总结):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故乡明月》《留德十年》去读一读,读了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他的梦境到底有什么了。

上一篇:2016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