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2024-04-21

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共7篇)

篇1: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阳江市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述职报告

阳江市市长

魏宏广(2009年11月10日)

2008年3月到阳江任职以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阳江市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传统,认真履行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本人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坚持把基础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去审视教育工作、谋划教育工作、推进教育工作。两年来,我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问题,经常与党政班子成员以及教育、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同志商讨研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调整职业教育结构、规范幼儿教育办园行为等教育专题工作,主动到教育局及各所学校调研、走访慰问,及时解决教育存在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阳江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突出把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并研究出台了《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实施意见》和《阳江市2008—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好“三个优先”:一

是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凡是涉及教育的问题,政府常务会议优先安排,优先研究讨论。二是优先安排教育资金。尽管我市财政十分紧张,但对于教育经费投入,我总是要求财政部门要依法足额预算,并及时拨付,做到优先保证。三是优先办理教育事务。计划部门和城建部门优先安排教育建设项目,人事编制部门优先满足教育行业人员编制,全面落实教师增资和职称评审晋级政策。

二、全面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一)加大投入,保障教育持续发展。坚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投入政策,在我市经济财力有限、教育负债沉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1507万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生均教育经费2017元,同比增加69元;生均公用经费为693元,同比增加173元。同时,城市教育附加费按规定全部用于发展教育,每年分别按省定标准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108万元用于教育,本级财政承担的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均落实到位。两年来,新建校舍8万平方米,新建理化生及学科实验室139间、探究实验室5间、计算机室15间、语音室5间,新增多媒体电教平台326套、计算机1284台。今明两年又计划投入6亿元,迁建阳江市一中和新建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现已完成征地、设计及土方工程招标,并将于年底正式动工。

(二)优化结构,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发展。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原则,积极做好中小学校撤并调整工作,近年来改扩建中小学121所,异地新建学校15所。同时,重点抓好高中阶段“扩容促优”工程,不断增加高中阶段优质学位。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省一级普通高中5所,市一级普通高中14所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省重点中职学校1所,高中阶段优质学位率达89.5%。随着阳江市一中和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的建成,2010年将新增高中阶段学位1.6万个,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85%,提前一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三)规范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一是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引进人才,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007-2008两年,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279名。二是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切实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2008年全市共培训教师20991人次,其中培训骨干教师399人,校长93名(次)。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培训,校长和教师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有效提升了全市师资水平。同时,组织开展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以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为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全市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全市高考成绩持续

提升,高分层人数和重点大学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全市高考总上线人数达10935人,比上年增加2095人,增长24.7%;本科上线人数达4118人,比上年增加566人,增长15.9%;2007—2009年,我市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人数分别是1人、4人和7人。

三、确保教育和谐稳定

一是维护教师切身利益。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切实解决学校和师生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2008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教师工资水平“两相当”和解决代课教师福利待遇问题的意见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教育、人事和财政部门制定了工作方案,逐步解决教师“两相当”与代课教师福利待遇问题。今年教师节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人已增加不少于200元的生活补贴。2011年底前,全市将实现教师队伍与公务员队伍平均工资水平“两相当”。

二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一直以来,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责任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多次组织公安、交通、安监、文化等部门开展大规模的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和防范。同时,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严格卫生许可,坚决取缔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堂。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安全责任第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认真制订各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相关演习,杜绝

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安全。

三是大力弘扬重教兴学良好风尚。我经常在不同场合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发展作为共同的责任,在政策上扶持、财力上倾斜、人事上支持,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高度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成果,千方百计为教师解难事、干实事、办好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崇尚教育的良好氛围。

作为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我坚持教育优先,不断强化基础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大投入,注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教育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将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挖掘潜力,整合优化区域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尽快落实教师的福利待遇“两相当”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篇2: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2009年4月23日)

中共东源县委员会 东源县人民政府

市考核组:

近两年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根据省、市《关于2007、2008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实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区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2007、2008年我县GDP分别为41.8亿元、51.3亿元。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31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高(完)中7所,初级中学25所,小学197所,在校中小学生6.6万人。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8419人。在编教职工4595人。

二、2005、2006年基础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2005、2006年基础教育工作考核组在肯定我县基础教育工作成绩的同时,提出了两个方面整改意见:一是针对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学校经费运转困难,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继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抓紧校舍危房特别是D级危房的拆除重建,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加大偿还教育历史负债力度,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二是针对县城个别高中仍存在大班额现象,要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增加县城高中学位。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存在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进行整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06年秋季开始, 小学生每学期每人增加5元,初中生每学期每人增加10元,从2008年春季起, 小学生每学期每人增加13元,初中生每学期每人增加31元,本级财政承担部分全部到位。

(二)扎实开展校舍危改工程,2007年改造危房校舍15.5万平方米,基本上消除了危破校舍。

(三)支持各乡镇政府和各学校举办校庆、组织乡情联谊会、校友会,筹集教育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据初步统计,两年共筹集教育善款1400万元。

(四)投入4500万元,创办东源县高级中学,解决高中学位1000个;投入1000万元,支持东源中学“扩容促优”,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增加优质学位700个,县城高中大班额问题得到 较好的解决。

三、2007、2008年基础教育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治穷先治愚,兴业先兴教。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办好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才质量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行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切实担负起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安排使用的责任,统筹解决教师工资、校舍建设与维修,支持县教育行政部门搞好教师的招聘、培训与交流。每年召开四次以上专门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每年办四件以上实事。重视对校园及环境安全的整治,两年来,端掉危害校园安全的社会团伙1个,取缔校园附近的网吧4个,给学校、幼儿园安装消防设施30多套。

2、确立了教育兴县战略,把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制定并努力实施《关于加快东源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东源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防流控辍工作,提高“普九”成果。大力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制定了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输送生源到珠三角地区就读的规划和措施,实行县内 中职学生全免费就读。重视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力促县内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每年政府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当中都有一二件有关教育问题的实事。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和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培训资金落实到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行城乡教师交流。代课教师逐年减少,2007年184人,2008年减至114人。建立了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师资队伍。把好教师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教师,2007、2008年共招聘各类全日制本科优秀师范生154名,进一步优化了我县师资队伍结构。

(二)加大经费投入,夯实教育持续发展基础。

1、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2006、2007、2008年财政承担的教职工(含离退休)工资总额分别为1.23亿元、1.47亿元、1.82亿元,在职教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0458元、25493元、28862元,教师工资福利逐年提高。

2、加大高中阶段教育资金投入。2007年,通过县财政及其他渠道投入资金4500万元创办了东源县高级中学;投入资金1200万元实施东源中学“扩容促优”工程。2007、2008年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扩大灵通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规模,加快职业教育发展。200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东江中学,首期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亿元。

3、筹集资金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装备工程”建设。2007、2008年我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装备小学语音室、初中理、化、生实验室、中小学“校校通”,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用足用好教育专项资金。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下,2007年县财政对省下拨的2835万元校舍危改工程款实行专户管理,全部落实到校舍改造工程。对2008年省下拨的439万元普及高中教育专项资金,县财政局及时划拨到东源中学、东源县高级中学,用于综合大楼装修和学生宿舍建设。

5、科学合理使用农村税费转移支付资金。县政府将每年省下拨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教育缺额部分1715万元,30%用于偿还教育历史欠债,30%用于发展高中教育,40%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我县是新建县、山区县,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比较困难。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两年来我们尽其所有,倾囊付出,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2006、2007、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付分别为14158万元、20290万元、25094万元,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4.69%、4.86%、4.90%;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9.29%、20.82%、24.82%,逐年提高。2007、2008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率为43.68%、23.68%,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为32.94%、12.58%,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率;2006、2007、2008年,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833 元、2079元、2489元,学生人均共用经费分别为350元、424元、472元,两项经费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承担的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从2007年起到2012年,每年扩大中职学校学位400个,共计2000个,按每个学位2.6万元计,共需要投入资金5600万元。

(三)加快改革和发展,促进各类教育上水平上台阶。

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县拆除D级危房162栋4.4万平方米,维修C级危房132 栋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0栋3.1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2007年撤并中小学35所,2008年撤并39所,及时完成了布局调整建设任务。全县中学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和理、化、生实验室等教学功能场室,乡镇中心小学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教学功能场室,建有能满足师生体育锻炼需要的运动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实现了“校校通”,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等基本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全县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均衡和优化。学位满足“普九”需要,小学大班额基本消除,中学大班额逐年下降。全县中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2、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设重点校和 重点班。不断加大防流控辍力度,2007、200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75%和99.84%,初中巩固率稳中有升,2007、2008年“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2.31%、93.33%,2007、2008年“三残”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3.48%、94.44%。幼儿教育发展迅猛,管理较为规范,2007、2008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69.56%、70.23%。

3、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夯实基础。2007年,我县创办东源高级中学,增加学位1000个。2008年,我县通过实施东源中学”扩容促优”工程,增加学位700个。目前,我县投入巨资兴建东江中学,今后三年可增加学位6000个。2007、2008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8.80%和64.72%。加大力度改善灵通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两年内兴建了综合大楼1栋、学生宿舍1栋、教师宿舍1栋,装修饭堂,新建校门。对灵通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招生工作,制定了向珠三角地区输送生源的工作规划和方案,完成了每年省下达的向珠三角地区输送生源的任务。建立了资助贫困生的制度,县五套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资助1-2名高中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两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原普通高中布局设点有待进一步调整,面 上完中高中部生源不足,而县城高中学位紧缺不能满足需求;二是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推进缓慢,配套资金不足;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正视问题,认真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篇3: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根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转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十部门拟定的天津市“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 2012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自查工作主要包括:

一、行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自查工作;

二、区县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自查工作;

三、重点监控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自查工作;

篇4: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督导考核自评报告

阜南县人民政府督导室:

县有关文件下发后,我镇积极采取措施,集中时间,协调运作,对2011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自评。具体情况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自评工作公平、客观,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责任和分工,指定专人具体抓落实。

二、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为使自评工作落到实处,政委镇政府制定了相应制度,严格按照县督导评估文件要求,逐项认真评估打分。通过自评,我镇教育工作形势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较高。

总之,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三塔教育强镇为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全镇基础教育水平,成效显著。

特此报告。

中共三塔镇党委

三塔镇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29日

篇5:学校教育目标责任考核自查报告1

推进素质教育

本学期即将结束,我校的教学工作以落实“质量教育年”为指导,以“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紧紧围绕“2009年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和“加强教育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圆满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政治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养。

我校本学期制定了“外塑形象,内炼素养”的目标,每周三安排政治学习任务,采用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等内容。认真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十条禁令”等内容,每位教师按要求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个人的不足之处,限期整改。在4月中旬,组织召开了行风民主评议会,邀请乡村组干部、学生家长等人参加了会议,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义和建议,汇总了关于我校和每位教师存在的问题,学校及时反馈,并及时进行整改,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教研教改,体改教学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学期,我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研教改工作的主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较好成果。

1、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开学初,制定了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6000字的目标和任务,并纳入考核。每位教师通过阅读报刊杂志、登陆互联网、观摩课堂教学实录等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交流心得体会。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水平,知道自己的教学工作。

2、深入课堂,积极实践,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学期来以理论——实践为思路。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践。深入课堂,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的路子,开展听课评课活动3次,示范公开课活动2次,活动后组织教师展开研讨,积极反思,达成共识,并推选参加乡赛教活动,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一主题。以学生为主力军,开展了“安全在我身边”“和谐校园你、我、他”等主题队会,办手抄报2期。以庆祝“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周活动,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踊跃参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体魄,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第一”是我校安全工作的宗旨,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制定的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学期初校委会讨论制定了2009年安全工作要点,安全工作紧急预案。学校与各位教师、学生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利用每周一校会时间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传染病的防治等安全常识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定期组织后勤人员对校舍,公共设施等重点部位进行安全感隐患大排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半年来,我校无不安全事故发生,达到了零报告的目标。

上半年,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成果较好,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

1、个别教师素养不高,存在着不符合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老师受传统经验和思维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老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多样。

4、学校领导受发展眼光和能力的限制,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5、受学校教师人数的影响,很多工作不能及时进行和完成。

篇6: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耕地保护的组织领导:

1、健全耕地保护领导小组:镇政府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涉农涉土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领导多次在会议上重点强调和安排耕地保护工作,并经常深入到农村基层和企业现场专题调研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探讨耕地保护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耕地保护的全面落实。

2、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结合日常执法巡查开展形式多样的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如制作专题宣传单、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座谈会,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自觉性。

五年来,我镇未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的情况,杜绝未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一、耕地保护情况

2010年我镇耕地面积54550.28亩;其中水田26374.71亩,旱地4044.13亩。至2010年末耕地减少6605.79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955.69亩;至2010年末耕地增加373.76亩,其中宅基地还耕增加222.06亩,土地开发增加耕地23.8亩。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党政绩效考核,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镇政府还和各村签订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了每个村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立了耕地保护指标量化考核机制。

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2010年我镇基本农田24883.8亩,基本农田保护率45.6%。基本农田保护片数量20片,涉及地块数73块。全镇设立保护标志牌20个。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开展了基本农田检查工作,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三、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加强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

1、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合理使用土地。

2、严格报批程序,对耕地实行特别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关,从严执行耕地保护“五不准”的规定,做到不擅自降低基本农田保护比例和布局,确保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耕地数量的总体稳定。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按“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补偿,保护现有耕地面积长期稳定,总量平衡。

3、保护和节约土地的同时,与开发耕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土地开发,宅基地还耕的作用。积极做好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搞好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确保开垦耕地的质量。

4、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的查处力度。五年来我镇确保了江油市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数,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耕地23.8亩。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

五年来,我镇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新开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补充耕地质量相对于被占耕地质量存在差距;农业综合投入仍显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耕地计划补充任务历史欠账多,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部分新开耕地由于产出低,肥力培植周期长。

我镇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市耕地保护精神,在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同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优化用地结构,强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遏制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促进耕地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1、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制:继续加大国土资源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和追究制度。

2、继续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严格执行动态巡查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的典型个案,都要排除阻力,敢于碰硬,坚决从严予以查处。

3、多渠道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大力实施土地开发工程,向土地开发要耕地;积极申报省市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向土地综合整治要耕地;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资源,加大投入,向灾毁土地还耕土地要耕地;以农业技术推广和落实种粮补贴政策为手段,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农田质量,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杜绝耕地的搁置荒废现象。

4、进一步加大农村宅基地管理:完善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特此报告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耕地保护 自查 报告

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6日印

篇7: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自查报告

中共保山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

2008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云南省十八项基层党建制度和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一系列文件要求,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根据中共保山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做好2008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准备的通知》要求,中共昌宁县委逐项对照考核标准,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党建责任制为抓手,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昌宁县共有23个党(工)委、47个党总支、533个党支部、15272名党员。其中,有女党员2460名、少数民族党员1645名,全县农村有14个党总支、107个行政村、83个专业村支部、1332个党小组、10467名党员。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要求,中共昌宁县委紧紧扭住关键环节,以责任制为抓手,稳步推进基层党建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县委及时调整充实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昌宁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昌宁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制发了《昌宁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成员工作职责,构建了县委统一领导,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责,相关单位齐抓共管的“大党建”工作格局。2008年,县委召开了1次全委会议,听取苏正平书记代表常委班子作的工作报告;召开了4次常委会议、6次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了基层党建工作汇报和研究党建工作。同时,落实党建工作经费822.7万元,其中县级配套党建工作经费348.3万元,纳入财政预算319.8万元,乡镇投入党建工作经费474.4万元,纳入财政预算113.7万元,确保了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督查、注重考核,强化党建责任制落实。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了《2008年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第一责任、具体责任、直接责任“三种责任”主体,使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党建责任地”。年初,县委对22个党(工)委领导班子和149名班子成员2007落实党建责任制情况进行了考核,对评选出的6个“好”党(工)委和27名“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使党建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抓好2008年的党建考核,县委在充分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了党建责任制、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干部考核价“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用党建考核推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领导科学发展、推动各项工作的能力,用抓党建成果检验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同时,县委加大党建工作日常督促检查力度,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委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将党建工作列为督查的重点内容,做到党建日常工作随机督查、重点工作重点督查、专项工作专门督查、阶段工作适时督查,保证了各项工作都有序推进。一年来,县委督查党建工作4次,专项调研和督查3次。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2008年,县委以全面实施示范点“书记工程”为载体,按照“启动有经费、实施有方案、运行有制度、活动有阵地”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示范点建设范围,将已建村级活动场所的村级党组织列入建设范围,深入推进示范点建设。制定了《昌宁县党建示范点建设规范化标准》、《昌宁县党建示范点建设规范化图栏》,根据不同行业对示范点党建活动主要内容、痕迹资料、活动载体等作了细化,使示范点建设目标明确、特点突出、管理规范、载体丰富、资源集约,培育了一批立得住、有影响的党委书记“样板田”,真正成为可看、可听、可信、可学的党建工作示范窗口。全县共建立市、县、乡三级党建示范点99个,形成引领全县基层党建发展的“标杆”。年内,各级党建示范点共接待县外参观考察人员300多人次,县内交流学习500多人次,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进了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提升。

(四)加大宣传、扩大影响,营造党建工作氛围。县委开通了《昌宁党建》网站,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交流经验、宣传引导、推动工作的互动网络平台。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茶乡党建》、《党委书记谈党建》专栏,播放《党建专题片》,开设《党建剧场》,创新了党建载体,营造了浓厚的“抓党建、促发展”的舆论氛围。全年,新闻专栏播出党建新闻32条,10位党委书记先后走进演播室畅谈基层党建,先后播出了13部反映我县基层组织建设的优秀专题片。同时,加强《昌宁党建》、《组工信息》等信息报送工作,全年共制发各类党建信息83篇,其中,在省市媒体刊播党建新闻信息57条。今年建党节期间,县委对4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50名优秀党务干部、100名优秀共产党员(其中50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表彰,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和支持党建工作,让党员受到教育,增强了光荣感、使命感,形成了学追赶帮的良好局面。

二、以经常性教育为手段,永葆党的先进性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抓实班子建设、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调优基层组织结构等手段,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县委始终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以及“学党章、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不断提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2008年,县委用了11天的时间,对全县470多名乡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深入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了新农村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经济统计、财税金融、党风廉政建设、文化事业等内容。建立了领导干部个人学籍档案,探索开展“述学”、“讲学”、“评学”活动,把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结合,坚持“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将理论武装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科学决策机制、沟通联系机制、调查研究机制、督查落实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履职保障机制等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县委常委会议向全委会汇报工作制度,强化全委会重大决策和常委会集体决策的作用。建立县委常委、政府党员副职参加下一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派出纪委、组织部同志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做到“四不开、四重开”、“三个不放过”。2008年,全县97个党组织都按要求召开了两次民主生活会。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在全县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学党章、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大力倡导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少数单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肠梗阻”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对9个单位、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机关作风明显转变,社会各界反响较好。同时,继续做好领导干部任前谈话、任中谈话和卸任谈话工作,坚持县委书记每年与常委班子成员分别谈一次话,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班子成员、下一级党政正职分别谈一次话,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与分管单位班子成员分别谈一次话,把谈话作为班子成员交流思想、听取意见建议、促进工作的重要渠道。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态度更加坚决。

(二)建立党员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县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制定了《昌宁县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定期召开党员教育联席会议,研究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通过整合党员教育资源,强化党员教育培训手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出一套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模式。一是加强阵地建设。2006年以来,每年投资50万元,改善党校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按副科职级选好配强13个乡镇党校副校长,增强了乡镇党校自主培训的内动力。筹措资金450万元,加强对县职业教育中心的改造,建立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共建共用,一个基地、多种用途;投资400多万元,在42个村(社区)新建了村级党员活动室,构建了县乡党校、示范基地、农村课堂组成的三级培训体系,形成对党员教育培训的“大党校”。二是增强师资力量。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党员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以县乡党校现有师资力量为依托,分期分批地将专职教师送到省委、市委党校跟班学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发挥党员经常性教育骨干作用。另一方面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涉农部门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全县有在册兼职教师41人。同时,积极邀请市级领导、上级对口部门的专业人士、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来我县授课,实现“借力用力”,“借脑育才”,提升培训层次,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扎实开展“茶乡七月党旗红”主题活动,县委把每年6至7初月定为全县“基层党建月”,各级党组织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集中时间与精力组织党员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民主评议党员和“双目标”管理、党员定期定性分析评议、党员承诺评“星”争优、党组织和党员“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强化了党员党性锻炼、提高了党员党性修养。四是轮训万名党员。县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由13名县级领导带队,到各党委举办县乡(镇)联办集中培训班22期,乡(镇)村联办自主培训班111期,通过立体式、网络化的巡回集中培训,把全县10467名农村党员、机关和其它部门普通党员全部轮训了一遍,实现了党员培训全覆盖。各级党组织还采取“流动党校”、“农家课堂”、示范基地观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形式加强党员教育,播放党员电教片716场次,印制乡土培训教材22套,印发学习、技术资料1万多份,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党员的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三)探索党组织设臵的有效形式。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深入乡镇、村进行专题调研,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多方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的工作思路,对党员人数较多、经济发展较快的田园镇、卡斯镇2个镇的14个村党组织设臵进行调整,建立“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在创业上”的“支部加产业带农户”组织设臵新模式。县级补助14个试点村2.8万元党建工作经费。卡斯镇每年给予每个支部1200元的支部活动补助,每月给予每名支部书记80元、每名支委委员30元工作补助,保证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调整后的村级党组织设臵更加合理,班子成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以强基固本为目标,强化党员管理

通过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昌宁县结合部门(行业)党建特点和工作要求,认真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载体活动,强化党员管理,确保云南省18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全覆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一)扎实推进“七个双”党建载体活动。一是在机关实施“双为”工程。即:“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结合“四项制度”的落实,全县16个机关单位先后走进电视台进行公开服务承诺,38个机关单位在政府网上公开了服务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在农村实施“双强”工程。即:“建设带领致富能力强的村级班子和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党员队伍”。在4月中旬启动了全县“农村党员致富”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员“手拉手”、“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土专家”、“田秀才”评比活动和以“搭梯子、压担子、进班子”为主题的“三培养”活动等,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在社区实施“双联”工程。即:“联系党员、联系居民”。依托社区党员优势,建立以党员为主体,共青团员、巾帼志愿者、社区居民自愿者为补充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社区与各机关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明确了相互职责,建立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互动关系。四是在“两新”组织实施“双亮”工程。即:“亮出党员身份、亮出党员责任”。全县22个“两新”党组织,紧密结合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实际,本着“小型、灵活、业余、分散”的原则,在党员中广泛开展“我是党员,我光荣”、“三亮身份、四亮责任”、“三有三无”等活动,做到有组织、有阵地、有活动、有作用、有形象。认真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的选派工作,选派了27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工作经费。制定了指导员管理办法,召开了“昌宁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推进现场会”,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按照“先搭台、后充实、再完善,逐步规范”的工作步骤,逐步扩大“两新”组织覆盖范围。2008年新增“两新”党组织2个。五是在学校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育教学骨干,把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党员教师带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带头加强师德建设”。“双培”紧紧围绕“四个育人”的要求,加大学校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和党员发展力度,做到培养有对象、责任有主体、工作有时限。“双带”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名师工程”,推行“名师”党员“一带一”、“一帮多”、“多带一”,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六是在窗口服务行业实施“双优”工程。即:“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树立窗口服务行业优良形象”。以突出“诚信”建设为重点,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实行窗口单位挂牌上岗、微笑服务、一站式服务,落实党员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督查督办制。全县设立了“党员先锋岗”150多个、“党员示范窗口”80多个、“党员责任区”50多个。七是在国有企业实施“双争”工程。即:“争创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先进党组织、争当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员工”。深入开展“重要岗位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等创新争优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构建城乡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不断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分7个行业统筹推进“七双”工程的同时,以“双管”为目标,突出和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形成了“七+一”党建工作模式。一是强化责任,重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细化《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考核办法》,完善了党组织关系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教育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为较好地开展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借助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建立了组织、工商、公安和劳动就业等部门的信息互通、比对和共享机制,摸清流动党员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登记造册,建立起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和信息库。目前,全县共有流出党员98名,全部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在福建省荔城区建立了“昌宁县驻荔城区流动党员党支部”,由一名挂职党员干部任支部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跟踪管理。以县工商局个私协为依托,建立了“昌宁县流入党员党支部”。27名流入党员分别编入了7个村(社区)党支部和昌宁县个私协党支部,全部纳入正常的组织管理。同时,三是夯实基础,做好流动党员服务工作。全县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23个、服务点125个,公布流动党员服务电话149个,为流动党员提供党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管理、党务咨询、党内求助、教育培训等服务。2008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共为28名流动党员提供转接组织关系等咨询服务40余次。同时,在人才、劳动力市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窗口,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流动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进城务工的流动党员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活动场所、资金和工作中的具体困难。2008年,组织41名流动党员参加培训,提供就业信息126条,解决劳资纠纷1件。

(三)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要求,选择柯街镇、翁堵乡、漭水镇3个乡镇5个不同类型的支部,开展了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工作,逐步推进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化。一是制定标准。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员,按照年龄、身体状况制定了7个类别50余条党员党性分析标准,让党员党性分析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使党性分析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严格程序。各基层党组织以支部为单位,每年开展2次评议,按照“学、征、析、评”四个步骤,组织党员和群众对照党员标准和承诺目标,开展组织讲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三评”活动,分析评议党员履行职责情况和现实表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党员改进提高,把党员阶段性党性表现作为党员评议的重要依据。三是强调评议结果的运用。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做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对定性为党性“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党员,由党支部做好教育工作,并提出今后努力的目标。2008年,5个支部427名党员参加党性分析,定性为“优秀”的28名,其中,推荐市县表彰7名,乡镇表彰21名,定性为“合格”的371名,5名党员提出限期整改。通过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归属感,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党员的先进性在今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县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踊跃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7450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287.5万元。

(四)加强党员组织管理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和“十六字”方针的要求,严格执行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保证新党员的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2008年,全县举办入党对象培训班22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276人,考核合格率达100%。发展党员570名,预备期满转正471名,发展党员中女党员194名、两新组织党员22名,致富能手、技术骨干党员302名。二是加强党员组织管理。完善了组织关系转接回执和党费收缴管理制度,规范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保证各党组织按时足额缴纳党费。全县23个党(工)委安装了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系统,并完成了党组织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员组织管理夯实了基础。

四、以服务群众为纽带,密切党群关系

按照中央《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构建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载体功能,确保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继续实行县级领导挂乡镇、挂产业、挂重大项目制度和县直部门定点帮扶、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指导全局工作。开展以“县级领导下乡蹲点、机关干部入户结亲”为主题的“五个一”集中活动,组织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走访一次贫困户、召开一个恳谈会、上好一堂党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活动,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联系群众、利益上惠及群众,得到了人民群众一致好评。一年来,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为基层讲党课23场次,听课党员11594名,覆盖了全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访176批次1758人,了解实际困难314件,处理问题149件。

(二)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确定每月15日、25日为书记、县长接待日。按照“谁接待、谁负责、谁解决”的原则,做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协调处理、亲自解释疏导、亲自签处意见”,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开通了书记、县长信箱和组织部长信箱,公布了书记、县长的随身电话,随时处理群众网上信访件,答复电话反映的问题。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接待日制度,通过接待日直面群众,妥善解决群众合法诉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目前,县委书记、县长接访群众7批次26人,解决问题3件;其他县级领导共接访群众72批次333人,处理问题45件;乡镇及部门领导接访87批次662人,处理问题74件。

(三)拓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统筹和整合城乡资源,积极探索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县委制发了《关于开展联村共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支部扶村、党员帮户”为抓手,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八帮、八提升”和“四个一”为主题,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建立起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融洽、协调推进的党建工作新路子。一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共结成互帮互助对子190个,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136个,建立党员服务点125个;县直机关出资40多万元帮助村党支部建设,捐赠电脑13台,有效改善了11个村的办公条件,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难题452件次;落实资金80余万元,帮扶农村项目建设30多个,救助贫困学生94人,帮助引进技术14项,有效的整合了城乡党建资源,使机关党员受教育,农民从中得实惠,实现了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城乡党建工作协调建康发展。

(四)巩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经过近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县121个村、4个社区全部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有履职能力的4700多名党员光荣上岗,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今年,我们进一步巩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一是规范“上岗”程序。按照“科学设岗”、“申报选岗”、“岗前培训”、“考核评比”的程序组织实施,并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活动,组织在岗党员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由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对履行职责好的,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好的,进行教育或转岗。二是完善“上岗”记录。统一制作了“一证一书两册三制度”。一证即《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上岗证》,一书即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责任书,“两册”即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履职情况登记册和农村设岗定责汇总册,“三制度”即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例会制度、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考核制度、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激励制度,使广大党员有职有责,有责有位,有位有为,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推行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度。围绕“我是党员,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四句话的要求,按照党员“提”诺、组织“审”诺、签名“定”诺、公开“示”诺、党员“践”诺、民主“评”诺环节,全县2743名党员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党员身份亮出来,党员意识强起来”。在农村,各乡镇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引导党员把争做“生产发展的领路人、生活宽裕的实现人、乡风文明的带头人、村容整洁的指导人、管理民主的践行人”作为党员承诺的主要内容,做到内容实在、易于操作。鸡飞乡从免费为村民提供致富培训到义务调处邻里纠纷,从救助失学儿童到照顾孤寡老人,每个党员不管年老年少、能力大小,都能找到为群众服务的落脚点。在机关,结合四项制度的落实,全县67个县直单位开展了服务承诺,组织了服务承诺考试,在履行服务承诺中,党员率先垂范,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深受群众好评。县农业局从落实政策到技术推广,从种苗管理到病虫防治,从农技培训到执法维权都进行了承诺。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到、做得来的实事,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原则要求变为每一名党员的实际行动,做到党员赞成、群众拥护、组织满意。

(六)继续做好基层关爱工作。按照“政治上尊重、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发展上推动”的方针,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配一点、乡镇筹一点”的办法,不断完善和加强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用房补助机制、贫困村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农村党小组长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基层党建示范点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党员关爱补助机制、“两新”党组织活动经费保证机制、困难党员学习资料补助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等十项“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组织和困难党员的长效机制,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好评,促进了党内和谐。2008年,县级补助党小组长岗位补贴33万元,困难党员学习资料4.8万元,36个贫困村和“两新”党组织活动经费5.1万元,困难党员生活补助28万元;卡斯镇每年补助每个支部活动经费1200元,对每名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在正常报酬的基础上每月分别补助80元和30元;田园镇龙泉村对全村年满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月补助生活费30元。同时,为13个乡镇组织干部统一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认真做好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各乡镇党委对村干部采取“基本工资加奖励”的报酬模式,对村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完成目标任务给予奖励。2008年,各级配套村干部奖励资金86万元。制定了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养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从2009年起,将全县388名村干部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范围,为村干部解决了后顾之忧,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七)推进党员服务点建设。通过不断健全工作网络,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格局。全县建立党员服务站13个,党员服务点125个,党员服务站(点)有固定的场所,有明显的标识,有相关学习资料,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各服务(站)点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走访服务制、情况报告制等工作制度,切实以服务求影响、以服务求合力。2008年,党员服务站(点)接待党员来信、来电、来访咨询服务859人次,提供就业信息77条,致富信息531条,协调落实有关事项17件;开展党员谈心活动2618人次,组织186名党员志愿者参与为民服务活动,服务项目58个,服务群众4188人次,保障了党员合法权利,畅通了党内交流渠道,搭建了为民服务平台。

五、以扩大民主为平台,促进党内和谐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的要求,全面推行党务公开,不断探索党代表常任制和公推直选方式,扩大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和谐。

(一)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按照“抓规范、促深化、求实效”的思路,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推行党务公开工作的通知》,使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在公开内容上体现设计的合理性。为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公开内容,把权力的运行和党员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公开的事情作为公开的核心,将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决定和重点工作的推进、实施及结果都进行公开。县委组织部将5科2室17项主要工作职责以流程图形式上墙公开,规范组织干部工作程序,接受干部群众监督,让部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县人事劳动局将党务公开工作与实施四项制度相结合,公开服务承诺、办事程序,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促进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了服务质量;县农业局将党务公开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坚决杜绝不正之风,有效改善干群关系。二是在公开形式上体现载体多样性。利用党务公开宣传栏、黑板报、党员活动室张榜、召开会议、印发文件、编写简报等形式进行公开,力求做到与公开内容、公开范围相匹配。县政府办等54个单位采用政府网、电台、电视台等形式直接向社会进行公开,县工商局等3个单位通过召开听证会、实现了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全方位、多渠道打造党务公开“阳光工程”。三是在公开制度上体现保障的规范性。通过把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等以制度的模式固定下来,编制了党务公开目录,实行法定公开,实现了从号召向制度的转变。翁堵乡通过完善党务公开“双考”制度,将党务公开纳入党建责任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重要内容,对党务公开实行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建立党务公开廉政档案等形式,规范党务公开工作。

(二)探索党代表常任制度。今年,我县在教育局党委进行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昌宁县教育局第二届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50名党代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局党委班子。一年来,第二届局党委制定并认真落实《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办法》、《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制度》、《党代表提案和建议办理规定》、《党代表议案、提案询问办法》和《党代表质询、视察制度》等制度,统一印制了“四簿”,即活动记录簿、学习记录簿、走访党员群众记录簿、党员群众意见簿,发至各代表团,确定了每单月25日为党代表小组活动日,每年组织两次以开展走访调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主要内容的代表集中活动。一年来,党代表采取“听”、“查”、“看”、“访”的方式,对昌一中、县示范小学、温泉中学、勐统中学及湾甸中小学等学校教育收费和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视察,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不足,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8个,为师生办实事52件,党代表提出意见建议16条,促进了基层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探索乡镇实行党代表常任制的新路子,卡斯镇建立了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为做好党代表常任制在乡镇试点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探索实行“公推直选”。2008年,田园镇4社区党组织已任期届满,为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在党组织换届中,全面实行“公推直选”。4个社区党组织换届期间,共召开群众会60余场次,10578名有选举权的群众参加了新一届社区党总支书记及委员候选人公开推荐,“参推率”达到了90.02%,共产生21名总支书记推荐人选,44名委员推荐人选。在选举大会上,570名有表决权的党员一次性投票选举了社区新一届党总支书记和委员,新一届社区党总支班子平均年龄较上届轻2.3岁,中专及以上学历较上届增加2名。“公推直选”,体现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意识,全县各级牢固树立了“抓党建工作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找准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落实。2008年,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14亿元,同比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18750万元,增长15.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22元,增长7.4%。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全县党务干部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如基层党建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措施和办法不还不够多,抓党建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2009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改进方法,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确保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中共昌宁县委

上一篇: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下一篇:家风家训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