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教案

2024-07-11

《雨霖铃》的教案(共8篇)

篇1:《雨霖铃》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 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篇2:《雨霖铃》的教案

①学习诵读,并通过诵读体会词的感情基调

②通过常规分析、意象分析等方法体会词的意境、画境;通过想象,再现这幅离别图

③品味关键字词,感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目标①、目标②

教学难点:目标③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画图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抒写离愁别绪是古诗词中的一大主题。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哪些离别名句?

2、生答。可七嘴八舌集体作答,以利于营造气氛,凝聚学生思想。

3、总结: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情,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可是,把离情写得最为缠当推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这首词可谓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课前印发)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了大量慢词,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大约在公元10,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

柳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柳永作品以铺叙见长,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写他在京城仁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三、整体感知

1、听邓丽君唱《雨霖铃》录音。

2、学生:要求小声读一遍,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3、教师: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板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5、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6、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

四、细品赏析

1、学生自主完成常规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与检测

2、意象分析:找出意象,品析修饰词,体会词人情感与心境

蝉:寒,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长亭:本送别之亭。

都门:原送别之地。

兰舟:催,反衬留恋时间之长,难舍难分。

烟波:千里K

烟霭之浓之重,暗指阻隔之厚,衬托离情之深。情景交融。

暮霭:沉沉J

楚天:阔,浩渺无边,徒叹何去何从,倍增穷途之感。

以上为实写之景。以下为虚写之景。

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以上板书)

3、根据以上意象,展开想象,构画一幅简易的离别图

4、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①下片“酒醒”暗示别后词人纵酒致醉,这与上片“帐饮无绪”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上片中词人与情人离别在即,纵有美酒,也没心情,实在难以下咽;下片词人纵情醉酒,实乃借酒浇愁,却又愁上加愁。

②上片中,分别在即,为何“无语”?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千言万语,塞满哽咽了喉咙;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③下片中为何说“良辰好景虚设”?

教师点拨:“良辰好景”在何时何地?“虚”又有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良辰好景”乃是想像之时,想像之景,无奈天意不成人聚合之美,良辰美景又奈何天啊,此处以乐景写哀情。着一“虚”字,不仅指明这是想像之境,也说明对未来的美好的想像恰恰让人徒增现实的浓厚的伤感,更无法引起欣赏之兴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工笔细描离别图

篇3:浅谈《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一、关于词牌的选择

《雨霖铃》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避地蜀中, 于栈道雨中闻铃声, 起悼念杨贵妃之思, “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可作证明。《雨霖铃》声调哀怨, 篇幅较长。柳永以此写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二、借景抒情

1.时间、地点、场景的选择都带有浓重的感伤意味

“寒蝉凄切”暗示离别的时间, “寒蝉”即秋蝉, 用“寒”比用“秋”更具感伤意味。蝉鸣无所谓凄切, 因离人心情悲伤, 所以听到衰弱的蝉鸣便产生凄凉之情, 此是移情之法。长亭并非实指某个长亭, 而是离别之地的代称, 如王褒《送别裴仪同》:“河桥忘行旅, 长亭送故人”, 一提及长亭, 离别的伤感不言自明。词作开篇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场秋雨过后, 景物愈发萧瑟, 周围是凄切的蝉声, 又正值暮色苍茫时分, 面对着送别的长亭, 这是多么令人愁思的境界啊!

2.运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描绘了这样的情景:词人踏上船, 兰舟渐行渐远, 岸边泪眼相望的情人的身影也渐渐模糊, 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 唯有千里烟波, 沉沉暮霭, 楚天空阔。这一句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描绘的景物是模糊的, 模糊的景物既能衬托离人的黯淡心情, 又能表现环境的空阔。试想, 假如江上风光明丽, 这里一只小船, 那里一个小岛, 看得真真切切, 而视线受了阻碍, 还会有空阔之感吗?词人为何将环境描绘得如此空阔?因为环境越是空阔, 越能衬托个人的渺小、孤独、空虚、失落。那诉不尽的离愁, 那虑及前程的渺茫之感不就在这空阔的大背景下弥漫得无边无际了吗?

三、借描写抒情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是这首词中对离别场面的具体描写。在汴京城门外, 恋人设帐饯行。可是离别在即, 纵有佳肴美酒也食之无味。“帐饮无绪”已经写出了离别的伤感, “留恋处兰舟催发”又将离情推向一个高潮。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越是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 离情越浓得化不开。“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了两人难分难舍的形象。这一刻画, 看似简单, 实则深挚动人。离别当有万语千言, 为何此时竟无语凝噎?其实, 这是悲痛到了极点的反应, 不是不想说, 而是说不出来。再者, 千言万语说不尽, 不如干脆不说, 留下更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 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写法正是运用了古典诗论中常提到的“空白”的艺术。

古代京城画院组织了一次考试, 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不少画师费尽心机, 将巍峨群山、千年古寺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一位画师未画古寺, 只画了一座山, 山腰间有一个挑水的小和尚迤逦而行。这副画得了头名。推想其成功的原因, 其实也正是运用了空白的艺术。有和尚必有寺, 这种构思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不仅更好地体现了一个“藏”字, 而且更让人觉得画面意境幽远、韵味无穷。这个故事能充分证明“竟无语凝噎”这一句的艺术感染力。

四、借议论抒情

诗歌中的议论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阕开头的议论就是这样的点睛之笔。“多情自古伤离别”将个人的离情泛化, 增加了抒情的广度;“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运用了递进的手法, 增加了抒情的深度, 与吴文英的名句“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是对全词内容的极好概括。

五、借想象抒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词人在行舟之上的推想。写酒醒比写酒醉更令人伤感。酒是用来消愁的, 酒醒愁复来。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就表现了酒醒后的无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不仅在于用清冷的景物表现离别后心境的悲凉, 还在于这些景物本身都与离别有关, 都能触动离愁。杨柳与离别的关系众人皆知。“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 古时行人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 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韦庄《荷叶杯》中写道:“惆怅晓莺残月, 相别。”“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成为名句, 也与这句词本身的意蕴丰富有关。

篇4:《雨霖铃》教学设想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的杰出代表,作者用一百零三字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教学本文,我以读画面、 品感情、析技巧、探名句为主线,带大家一起赏析此词。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境。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二)读画面。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能否看到“词中之画”?2、自己研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3、大家一起读,读出情感。4、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明确:三幅画面)

a、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b、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c、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

别前 别时 别后

(三)品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

明确:帐饮无绪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良辰好景虚设  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

明确: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实景)

烟波 暮霭 杨柳 晓风  残月(虚景)

渲染离别之情

(四)析技巧。

1、如果给大家设置一个题目:阅读这首词,试分析其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上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本词采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词情的,关键就是咱们语言组织问题。下面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的答案。

2、找三位同学读自己的答案。

3、明确答题要领: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

4、给出示例答案。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以景传情,达到情景交融。全词表达的是伤离别的情感,作者选取冷落的秋景作衬托,如“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渲染离情别绪。总之,本词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五)探名句。

1、本文优美语句很多,不胜枚举,明代词评家贺裳说,柳永此词有“千古俊句”,请问是哪一句?试分析它的妙处?

2、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赠柳惜别,缕缕离愁

“晓风”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写出别后凄凉

“残月” 透出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3、发问:把“酒”换成“梦”,“晓”换成“凄”,“残”换成“冷”,变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4、明确:“酒醒”写出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伤感离愁更浓。

“晓风”秋日早晨之风,风凉,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刻,“晓风”意味着“离”。

“残月”月光是冷的,残月的光更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

“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正是这样,才渲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5、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

六、作业:写一篇赏析短文

七、教学反思

《雨霖铃》是篇经典词作,如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把它教出新意来,这是我这节课的目的。词离不开读,所以我就想从读入手,先调动同学对这首词的阅读审美,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小高潮。一是让他们描绘画面,并想象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达到情感的共鸣。二是品情感时抓住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样一来,把词的情感和景物一下子都抓住了,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词的行文脉络。并且让他们动笔写出赏析的句子,这样把问题抓得更深入,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探究名句时,用换词的方法使大家对柳永锤炼的词语有更深刻的体会,整体达到审美的效果。

篇5:《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和着录音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赢在课堂》中《雨霖铃》的内容。

2、准备字词默写

3、准备全词默写

4、预习《声声慢》

八、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附一: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别时 兰舟 不舍

(实)烟波 暮霭 楚天 愁 苦

篇6:雨霖铃教案

高一语文组 田佳

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领悟情感,鼓励善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全面立体的了解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的意境和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别绪。【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鉴赏词的能力。

2、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内容与过程】 课前准备 任务(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 任务(2):阅读注解疏通词句; 任务(2):收集整理词的相关信息以及离别题材的相关知识。

一、诗歌导入

以音乐为背景欣赏席慕容的诗歌《渡口》并谈谈感受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中国文学作品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离别故事。像《渡口》像《雨霖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柳永知多少

(一)你所知的柳永的基本信息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共读柳永

读柳永

著者: 梁衡

柳永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多年坎坷,柳永终于灰了心,顺应天意,他便真流连于这烟花地,以妓为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不是他自绝于上,甘于 “下流”。事实上,他的词不是下流的俚俗,相反自有一种才子的放荡不羁,豁达明艳的境界。柳词愈是风花雪月愈见得情意深长。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1、初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点评得失,然后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共同进步提升。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哀怨缠绵,低沉伤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2、再读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配乐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你感我悟共赏析

(一)字斟句酌

选取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方法指津】

间接抒情:抓住意象---创设意境---体味感情 直接抒情: 想象情境— 推敲字词---把握细节 文本解读: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解析:这三句不但点出了离别时间,地点,环境,而且渲染了一副凄凉冷清的送别情境。深秋的蝉声非常的衰弱无力,几乎是哀鸣,尤其是在雨后的黄昏,更显苍凉。蝉的生命力在深秋也是最弱的时候,好像自己与情人现在的相逢似乎也接近尾声,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的一个低谷。过去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在分别的时刻,外面下雨,就是为我们的相逢争取到了时间,但是现在天公不做美,大雨骤然停止,加快了我离别的脚步,让我很无奈也很苦楚。为任务的出场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解析:与恋人在城外搭帐篷送别,却饮之无绪,食之无味,心理矛盾,痛苦,不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找着各种借口留恋此处,迟迟不肯动身,但是一个催字,让自己必须面对。不想离去,但是不得不去。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解析:此处的执手,相对于牵手和拉手,多了几分留恋,少了几分决绝;多了几分珍重,少了几分随便。情之深,意之切,溢于言表。泪眼人对泪眼人,伤心人对伤心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虽然只是执手静对,但是内心的悲痛,眷恋和无可奈何早已通过掌心传递给了彼此,在内心引起了共鸣。这里的无语有着太多的内容,不但是离别在即,过分的悲伤,让自己哽咽不能语,而且是离别时深深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有太多的语言,不知从何说起,更是送别时心有灵犀一点通,任何表白在此时此刻都太显苍白无力,无法尽括此情此意,“此时无声胜有声。””“相见时难别亦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解析:一个念字,表明这是对于离别后场景 的设想。去去,有绵长延续之感,随着所乘的舟船渐行渐远,自己内心的思念与留恋也愈来愈浓,千里烟波,表明了距离之远,以及对于前途的担忧,对于未来的迷茫。这里的两句景物描写有别于首句的景物,他是以景衬情,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容都涂上了阴影。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把对爱人的留恋,对前途的迷茫,对未来的担忧表现了出来。沉沉的暮霭是自己内心压抑的写照,楚天的开阔也对比出在自己的渺小与内心的空虚。此时此刻,望空凝思,虽无语凝噎,但是想到别后的种种,便是思绪万千,情意绵绵。“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人生自古离别之时都是悲痛的,一个自古,把个人的,特殊的情感化为社会的、普遍的情感,让这种感情更加的永恒,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离别也点出了这首词的主题就是送别。人们都会分别,都会伤感,但是自己在这样一个清冷的秋天,就显得格外的浓重。离愁别恨更广,更深。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古人送别必然会饮酒,借酒消愁愁更愁,我不知酒醒之后将在何处,将有何人陪伴?茫然无助,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已经远去,只剩下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古代送别题材常用的意象,柳与留谐音,此处写难留的离情别绪。见柳树思人,离愁又生。晓风是清晨的风,清冷,透凉。此处风吹过来,不但吹冷了自己的身体,更吹凉了自己的心。残月,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是相辅相成的。况且这里还用残来修饰,表明了分别后的残缺,难以团圆。景中生情,表现凄凉冷落之感。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年复一年,便纵有良辰美景,谁与共欢?便纵有千言万语,谁与共话?此时还没有分别作者却假设长久分别后寂寞沉重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通过设想,把别后的四重苦展现在我们面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现的是离别后无限伤感之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的是无家可归之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表现得是无心赏景之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表现得是无人倾诉之苦。

(二)重难点强化

1、讨论交流:词中分别时的景物和细节描写都是确实存在之境,而别后设想未来确实想象之境,这样结合有什么好处?

明确:离别时设想离别后自己的痛苦,是为了表现自己留恋爱人,不忍分别,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逼真,离别的情感更加浓重,离别的愁绪也更加深刻,起到了强化离别时情感的作用。

2、练习巩固。指出下列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3、方法总结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五、意境再造,深化情感

篇7:雨霖铃教案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赏析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感悟本词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江淹曾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是的,人生自古伤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离别,感伤中有一份浓浓的牵挂和祝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之间的离别,关爱中有着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人间的离别,浓情蜜意,难舍难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清秋时节,感受词人柳永的离愁别绪——板书[雨霖铃]

二、词人简介问:关于柳永,大家了解的有多少,谁来给我们说说看?明确: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为特色,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这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古代的诗词是很讲究声律的,我们在接触诗歌之前,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的特点,还要细心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声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体现作品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更好的把握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

1、放录音名家朗读

2、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词。(朗诵指导:要带着感情朗读a、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b、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d、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e、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f、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

3、教师自己示范朗读

4、全班学生齐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为凄切悲凉)

四、赏析全词(请找出词中体现作者“凄凉”心境的句子,并尝试分析。)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一个“寒”字既点明送别的时节,也暗含了词人的心境,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感伤的基调。“骤雨初歇”本应抓紧出发,而词中主人公在黄昏的长亭中难舍难分。这几句写出了将别未别时的痛苦之情。

总结: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明确:无绪是因心中有离别之苦,因而“留恋”,而兰舟却在催发,一个“催”字把离别的伤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不忍分别却不得不分别,真可谓“醉不成欢惨将别”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明确: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这种白描手法,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就如同《孔雀东南飞》中所云:“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明确: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设想别后情景。那里,烟波浩淼,暮霭沉沉,水天空阔,寂寥无边,没有了心爱的人陪伴身边,那将是如何的孤独寂寞。同时这样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相见无期。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前一句意即伤离惜别,自古皆然,而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当时冷落清凉的秋季,离情自然更胜于常人常时也。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确:这是千古名句呀。它把三种最能牵惹离愁的意象“杨柳”“晓风”“残月”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让人看到杨柳依依,想起佳人已不在身边。晓风习习,更增添羁旅冷落。一弯残月悬空,一叶小舟临岸,千种离情萦怀。在艺术上,这两句虚拟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高度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语不涉难,苦不堪忧”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这使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班齐读)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不论勾勒环境,还是刻画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因情造景,借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全词表达的是离别之痛,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水乳交融,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色便披上了阴影。“杨柳岸,晓风残月”,分别之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些句子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如何苦闷。但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是写景还是抒情?在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辩出来,但总起而论,上阕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阕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由此可知,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

六、布置作业(方案一)背诵《雨霖铃》方案二(如果时间充足的话): 比较阅读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上篇描写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含义是什么?表达情意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浓厚;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自然的过渡。

(2)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篇8:雨霖铃,让人情怀满腹的婉约词

《雨霖铃》上阙描述的是长亭中送别的情景, 用了很多景色的描写来烘托离别气氛。从寒冷的天气, 到日落的初夜, 再到蝉的悲伤叫声, 当诗人看到茫茫无际的海平面, 看到船舶还在催促自己, 不仅一时泪涌, 心中无限感慨。《雨霖铃》下阙就是诗人彻底的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心中波澜壮阔但是悲伤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离别之人的感受。循序渐进, 让人沉迷其中, 引人入胜。

一、寓情于景, 洋洋洒洒

诗人用很多形容词来描写景物。“寒”蝉和“骤”雨在通篇就奠定了基调, 情景的初现是那样的寂寥、凄清。“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更是体现了诗人不愿离去的情感, 将气氛渲染的更加惆怅、寂寥。夕阳、日暮二词也并不陌生。也有很多诗人喜欢用夕阳和日暮来表达离别之情。苍茫的暮色带着点点忧伤, 与浓浓的离别深情相互相映。暮色渐起渐至苍茫, 暮色的变化更能映衬出离情别绪。还没有彻底离别的时候, 诗人已经感受到了离别后的哀伤, 好似他即将成为孤独行走的彷徨者, 已经成为了无根的漂泊者。“晓风”和“残月”在作者的眼里也是那么的缺憾美, 不能圆满。古代人在离别时多为以船和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所以河水会大量的出现在离别的诗词中, 比如:“离愁渐行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又比如“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离别之时的心情非常难忘, 难忘又岂止是心情。这都是因为景物寄托了离别人的情感, 让内心的不舍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二、直抒胸臆, 难以言表

写景易, 言情难。情从心出, 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 便不能哀感顽艳。虽然情与景是不能分开的, 但是景毕竟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寄托, 体现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写照。“今宵酒醒何处?”并没有了景色, 但是诗人在诉说“我醒了之后置身在什么地方呢?”这更让诗人迷茫又孤寂, 对离别后的日子了无任何期许。所以有了“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没有了想要陪伴的人, 所有的景物黯然失色, 就是没有意义的。

诗人最直白最畅抒胸臆的当属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这句既体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 也表明了内心的悲怆。一个没有回答的反问作为结尾, 让读者也有了共鸣和无言的情感。最后一句与《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执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皆为切肤之痛的思念以及无奈的分别。就如同诗人所说的“竟无语凝噎”一样, 情感是那么的难以言表!但是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切的情感和浓重的思念。这样的情感让人在婉约处震撼, 在情深处哽咽, 更在惋惜处无奈怅然。

三、通篇婉约, 悲怆深切

柳永填词的《雨霖铃》极致地体现了那种离别后的深情厚谊以及悲怆却温柔的思念。通篇寓情于景, 洋洋洒洒地勾勒环境。而通过环境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和情态, 烙印于心。虽说离别, 表面上看到的是冷落清秋、离人愁断肠的场景。但是通过这些描写读者感受到的, 的确是诗人的无尽哀思和重情重义的情怀。

诗人上阕与下阕相互呼应, 层层推进。用词非常的婉约, 有种淡淡的感觉, 但是表达出的情感却深刻绵延, 这就是婉约词的魅力。《雨霖铃》就是最好的代表作。这种词中我们没有看见过分的极致的用词, 但是读完后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有着含蓄蕴藉的风格, 表达的情感也是隐忍而悲怆。伴随着音律的低吟浅唱, 那种情怀油然而生, 让人唏嘘不已, 以情动人。这首词看似在写离别, 其实是在吟唱爱情。在表达中读者也可感受到一种缠绵悱恻的愁怨和真挚。佛教中把描写爱情和闺阁的华丽辞藻成为“绮语”。而婉约词就是含蓄地在描写, 但是体现出来的也是浓郁动人、热烈真挚。写进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

四、结论

《雨霖铃》是流芳百世的上乘佳作。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层次分明, 语意明确, 铺叙景物, 倾吐心情, 绝少掩饰。还在于作词手法和散发出的婉约词的艺术之美。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美的文学, 它的乐感极强, 平声、仄声交错组合, 跌宕起伏, 节奏鲜明,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字的平仄和音高走向与旋律的走向相呼应, 而诗句的平仄押韵又是歌曲节奏的创作依据;经典的艺术歌曲, 旋律与歌词相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能使歌者与听众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 这就是让人情怀满腹的婉约词的魅力。

摘要:《雨霖铃》没有慷慨激昂的洒脱, 却有着婉约但是极富美感的深情。它的作者柳永是一位才子, 不仅熟稔音律, 个人经历丰富坎坷, 吟诵出来的诗词都是满腹情怀让人沉醉共鸣。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让人无法忘怀。他的作品甚至代表了宋词发展的转折点, 改变了宋词的全新面貌。他的词在民间流传甚广, 在词与曲的融合和艺术升华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发展了宋词的长调体质。而《雨霖铃》也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代表作, 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关键词:宋词,美感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工作职责下一篇:教师支教演讲稿聆听如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