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2024-07-10

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精选8篇)

篇1: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和人身伤亡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增进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不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给职工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还会影响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故间都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盲目生产,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篇2: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人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要想做好安全,必须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要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道理铭记每个职工的心间。安全生产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学习,在工作区、生活区设置安全标语,处处预防事故、时时注意安全,使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无处不在,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要保证安全生产就要有投入,安全设施的投入也就势必形成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一些单位为了省几个钱而忽略安全生产的投入,把安全仅仅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其潜在效益得不到发挥,不能更好的提高单位整体效益,促进单位的发展。其实安全生产本身就是经济效益,不过是潜在的效益,我们抓安全生产工作就要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抓管理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在抓职工素质的同时,要抓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抓好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就能促进生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特征决定了它的任何时候都会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使不少人对安全生产存在模糊认识。各单位也一再强调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工作无小事,但仍有个别领导只重视生产,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提高经济创收来提高自己的政绩,认为只要生产效益上去,出点事故也是正常的,从思想上轻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有个别职工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在日常经济生产工作中,为了省时省事时常不按操做规程进行施工,安全意思不强,思想麻痹大意,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4·28”胶济铁路特大安全事故中涉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发生列车脱线事故,事故共造成70余人死亡、247人受伤,给事故本人和家人带来了无限悲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虽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处罚,给轻视安全生产的人敲响警钟。但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损失却已经无法挽回,这就说明了没有安全生产,就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每个单位必备的生存条件,但安全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效益。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经济效益的中心地位。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使之对立。忽视安全单纯追求其所谓的效益,结果是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单位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彻底扭转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强化安全生产,动员和依靠广大职工,突出安全第一的思想,确实抓好安全生产,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

篇3:企业安全生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正确看待企业安全生产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 始终是与安全生产相伴相生的。在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可以这么说, 只要有人类活动存在, 那么安全问题就会存在。对于企业而言,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会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是从《安全生产法》的规定来看, 企业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来保障安全生产, 从表面上看, 似乎是与“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相矛盾。而事实并非如此, 安全对企业来讲, 与“利益最大化”有同样作用。安全生产投资和经济效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安全经济学中有所论述, 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枚硬币, 从始至终都是矛盾但统一的关系。

事实上, 安全就是效益, 安全得不到保障, 那么效益也只会是暂时的。长期以来, 有一些企业目光短浅,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只知道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不能正确认识安全生产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对安全生产则置若罔闻。正是这种态度和观念, 才酿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安全事故。企业应该认识到, 进行安全生产投资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备环节, 也是始终应该关注的重点。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分析, 进行事先的安全生产投资, 从而将企业的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是一条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之路, 也是最可行、最经济的生产建设道路。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同样多的资金投入到安全保障措施中, 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故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也就是说, 事先做好预防工作, 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实际效果上来讲, 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这一结果我们通常称为安全经济基本定量规律, 企业正是根据这一定律指导安全经济活动。

从现实中,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效益好的企业, 往往是它的安全生产也搞得有声有色。与之相反的则是, 一个企业如果安全生产搞得不好的话, 即使在是短期之内, 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是始终不会长久。没有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那么一旦出现问题, 往往会酿成重大悲剧, 不仅企业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有的企业甚至会因为一次重大安全事故而自此消失。

二、科学合理的开展安全生产投资活动

虽然说安全生产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一项必要的活动, 但是并不是说安全生产投资越多越好, 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做到科学合理的进行投资, 使得这些投入最终能够转化为企业效益, 毕竟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终极追求。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投资时, 应该遵循一下几点。

第一, 明确安全生产投资的目标, 即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提高人的健康。在现代管理理论中, 已经将人的安全和健康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多数企业中, 企业管理者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往往会采用报酬激励的方式, 有的则是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对其进行技能培训。至于员工的情感和意愿, 企业则较少关注。震惊全国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 就是没有关注员工的情感和健康造成的。这种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 还包括心理健康。也正是由于对员工情感和健康的不重视,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也没有得到成分的发挥。

矿山企业是安全事故发生比较多的企业, 近年来, 已经发生多起安全事故,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已经某矿山企业的安全投资, 总收益和效益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安全投资数额的增加, 该企业的生产总值也在增加。由此可见, 进行安全投资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

对于企业来讲, 进行安全投资就相当于是关心企业员工的安全健康, 尤其是对矿山企业而言, 更是如此。关心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安全健康就是关心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关注企业员工的安全健康, 能够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并且为企业建立一个良好优秀的公众形象、

其次, 对企业的设备安装、维护和保养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很多时候, 企业出现安全事故, 是由企业的设备引发。有些陈旧的设备, 长久没有进行检查和维护, 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 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所以, 企业应该拿出一定的资金来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尽可能保证每一台设备在进行生产活动时, 只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来, 都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而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 设备保养工作就无法正常展开, 设备也不可能完全安全正常的运行。对于需要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的企业而言, 在这方面的投资, 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将钱都花在刀刃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找到设备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点, 然后花费资金和人力进行维护, 争取用有限的资金解决解决尽可能多的严重安全隐患, 使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表2中的数据是某企业安全投资与事故损失的情况。通过表中数据, 可以得知该企业最佳安全投资的数额。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当该企业的预防费用为26.0万元时, 该企业预防费用和事故费用的和才最小。所以, 对每个企业来说,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 选择最佳安全投资。

以上两方面的安全投入, 对于企业来说, 就如同是手的两面, 缺了哪一面都不可以, 二者同样重要。

三、安全生产投资的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投资与一般性生产经营投资不同, 从账面上看不到直接的盈利收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全生产投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其效益是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经营活动和每一个经营成果中。可以说, 企业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成果, 都与安全生产投入分不开。安全生产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潜在的。

安全生产投资在企业生产中可转化为效益。企业用有限的资金投入解决了企业生产中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保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不会发生各种事故, 使得企业能够按照企业规划稳步发展。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投入不会因为事故的发生而蒙受损失, 在无形中, 相当于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样来讲, 也是一种经济效益。

四、总结

安全问题, 对任何企业都应该放在首位。合理的进行安全生产投资, 不仅不会影响企业的收益, 反而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正确理解企业安全生产投资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将安全问题落实在实处, 给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也是为企业自身建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3-23

篇4:安全生产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

自从工务段下决心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以来,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过欣慰,有过收获,但他们感受最多的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凝聚力更加明显,同时,安全生产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

上下一心,达成共识

2006年3月17日,天津工务段由原来的天津、沧州、南仓三个工务段整合成新的天津工务段。整合后的工务段,管辖线路长达2523公里,管辖范围南起德州,北到北塘,西至霸州,东到蓟县,职工人数3870人,成为全局最大的工务段。

站段做大做强,不是简单形式上的“大”,而是要真正的“强”,怎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统一全段干部职工的思想?郝鸿琦书记与时任段长杨绪成达成共识:用一种安全文化的理念统一全段干部职工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企业的凝聚力。

为此,工务段召开了班子会议,向班子成员下达任务:每个人到一线盯岗、包保、指导工作的同时,要开展一次调研,摸清干部职工思想现状,为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找准切入点。

一周后,再次召开班子会议的时候,每名班子成员把调研上来的问题摆出来:三段合一后一些干部职工的岗位发生变化,存在人心不稳定的情况;原来各段都有不同的文化积淀,意识有所区别;异地车间管理上有些干部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问题出来了,几经讨论研究,班子终于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工务安全管理就必须以安全文化建设作为载体,借助文化的力量凝聚队伍,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在生产中确保安全,享受安全。

随即,他们把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全段一项重点工作部署到各车间,后又派出安全文化建设指导组深入到各车间班组进行调研、指导。同时,对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规范了“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计划和考核办法等。自此,天津工务段安全文化建设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势头在全段推广开来。

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旨在培养形成段安全理念的基础上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最终目的是保证安全生产。

养成教育,受益无穷

在采访中,段领导提到最多的就是:养成教育。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整合后段大了,人多了,就需要用一个新的安全理念凝聚人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让职工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

8月19日下午四点多钟,记者来到京沪线下行126公里处,线路上段汉沟线路车间主任陈广平、支部书记陈爱军正带着十几名职工进行线路整修。随着防护员防护喇叭的一声长鸣,下行线来车了。只见刚才正在施工的职工们立即带好自己的工具、物品下到路基上,排好整齐的队伍面向线路站成一排,不用互相提醒,不用谁再强调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我印象中的工务段养路人啊,怎么就像来到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支部书记陈爱军看出了记者心中的疑惑,他说,这就是我们段推行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

原来施工下道避车一直就是困扰工务段及施工单位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前职工下道后站立随意、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约束,经常出现二次上道和下道晚的问题。为了解决类似的惯性问题,段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控制,下道统一列队避车就是其中的一项。职工接到来车下道命令后,在班组长的指挥下统一站成一排避车,这样职工之间就强化了一个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控制的意识,保证了避车的安全。这个办法自去年4月份推行以来,其问也经历了职工们思想上抵触到被迫执行再到自觉执行的一个过程。到现在,职工们不仅能够自觉执行了,而且对不遵守这个规定的人,大家都会提出批评呢。

他们正是借助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方式较为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安全管理上类似的难题。

汉沟车间主任陈广平说,在人身安全上我们靠的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在设备安全上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病害不过夜”作风的养成。

8月6日,还是在这一地段,段上通过车载监测设备发现此处有晃车问题,初步判断为二级病害,下午五点多钟接到段上通知,车间立即组织工区及中队二十多名职工赶赴现场,在岔区内通过水平和轨距等各种几何参数的测定,他们迅速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是由于列车的碾轧,线路方向出现了偏差,他们立即进行了拨道,顺平了方向后安装了固定方向的地铆,一举解决了这一问题,等回到工区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说到这里的时候,陈主任有一丝无奈:他们所管辖的这一段线路是全路最为繁忙的地段之一,每天130多对列车通过,平均5至6分钟就通过一趟,特别是第六次提速调图后,纯作业时间越来越紧,对一些病害的整治还不能要点封闭,只能是利用列车间隔进行施工,一些病害还是不能得到彻底的整治。看得出,他对线路设备病害的存在是急在心上。

三精理念,深入人心

工务段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把教育作为了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全段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了确保安全生产的中心工作上来。在此基础上,他们发动职工积极为段安全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征集新形势下的安全价值理念,并把征集安全价值理念和反复讨论中作为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深化安全观念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天津工务段特色的安全价值理念。

工务段任何一名职工都知道,“精益求精、精检细修、精雕细刻”的“三精”理念。并且,他们付予了新的内涵。以往,人们习惯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照方吃药的老办法,致使一些安全上的隐患和惯性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领导班子知道,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确保安全生产上台阶。为此,他们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把解决惯性违章问题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来抓,使“三精”精神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得到了丰富和实践。

他们结合段整合后的实际情况,对全段数十个工种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完善,建立起了标准明确、注重过程、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的六大安全管理体系,出台了53个配套文件,在全段形成了制度完善、内容齐全、标准统一的管理局面,实现了安全管理由“人治”向“法制”的过渡。自2006年起,他们组织了上百次的大中维修施工,更换钢轨400公里,枕木20万根,改造站场11个,整修线路外观上千公里。就在这些大工作量的施工中,段、车间、班组三级专兼职的安全员依靠科学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确保了安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善广大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职工,让职工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

寓教于乐,确保安全

一段流传时间很久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远看要饭的,近看逃难的,仔细一看是工务段的。”这里面承载了几代工务人太多的辛酸。段工会主席王长松说到这话时,苦涩的一笑。虽然这些年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是得到了改善,但是困扰多年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电视难、文化娱乐活动困乏、生活单调等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怎么能行?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怎么能让他们安心生产?我们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职工,让职工保证安全、享受安全、享受工作……”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段领导班子成员再一次达成了共识。

在改善好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他们把安全文化建设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普及文化活动,在全段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全段广大干部职工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安全,时刻不忘安全生产。

他们把职工家属纳入到了确保安全生产的范围内,为安全生产筑起了地二道防线。其中,《安全,考问你的灵魂》录像片的播放,更是引起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部录像片的拍摄是由今年3月16日塘沽线路车间一名职工下道晚引起的。这在以往,可能就作为简单事故处理了,可是这次却引起段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把这一事件作为彻底整治惯性违章问题的事件来升格处理。在处分当事人的基础上,为了让更多干部职工从中得到启示,由段工会牵头组织深入到职工家中和施工现场,请事故责任人、受害人以及部分职工家属讲述安全对家庭,对单位对个人的危害深深触动了干部职工的心灵。一位职工的老妈妈讲道:“孩子,你一定要保证安全,在单位不缺你一个,可是在家里缺了你我可受不了!”就这么一句朴实的话,每次播放时都让观看的干部职工红了眼圈,更让职工深深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自保意识和互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为全段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篇5: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2010年,金山采石场在街办的正确领导下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围绕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和任务,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树立安全是企业最大效益的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大头等位置,全年保持了安全生产稳定的局面,被街办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为了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把新的一年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几点:

一、明确责任,真抓实干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一支工作扎实、能管能抓的领导班子,树立安全生产从我做起的带头作用,按照要求健全安全管理机构网络,按照规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手段的约束机制,严格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保障员工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和条件。

二、加强管理,规范开采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开好班前会,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防范能力,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管理:一是落实制度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坚决杜绝违

章指挥、冒险作业和各种习惯性的违章行为,发现违章违纪现象时必须当即予以纠正,并予以相应的经济处罚,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奖惩分明,形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强化领导现场带班,坚持安全确认制度,在开采上严格按开采方案组织生产施工,按照中深孔爆破技术的要求从上而下分台阶开采,做到不掏采、不悬空开采、不留伞檐。

三、坚持排查,重在治理

为了有力地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开展,有效地将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坚持日常排查,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变被动防范为主动控制,确保生产现场安全。根据露天开采的规律,久旱和雨后特别要注意整个工作面的态势,及时排除浮土和浮石,防止滑坡和坠石,高程作业保险措施要齐全可靠,避免人为不安全因素发生。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及时定措施、定人员、定时间整改到位,做到隐患不排除不生产、整改不到位不生、责任不明确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

安全生产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过去我们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要求还差很远,离自身发展的需求还差很远,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加倍努力,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全方位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实现新的一年安全和效益双丰收而努力。

谢谢大家!

篇6: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建筑业是各类安全事故频发仅次于采矿业的高危行业,任何一次重大安全事故对企业和社会产生巨大的震荡,故安全生产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要加强安全生产就必须有大笔资金投入,安全事故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与施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从经济学观点涉及成本,效益,边界收益,市场运作,政府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经济现象。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分析,施工安全中的经济行为,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管理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论在什么样的国家,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任何活动都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企业利润这一目标上来。而生产安全是现阶段全国主抓的一项重点,如何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以安全促生产,必须保证安全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任何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和企业发展生存的最高目标其实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安全生产经济评价

篇7: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警惕金融开放下的遏制战略

文/本刊记者 沈 刚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与社会转型已进入关键时期,国内经济发展矛盾开始汇焦于金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已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因大张旗鼓的改制而露出近似浴火重生的曙光,但国际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和国内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在这两方面主要因素的不断夹击下,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这也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最薄弱环节。

随着中国金融不断扩大开放,外部金融风险通过多种渠道传导至国内,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将产生很大冲击。巨额国际游资为投机人民币升值,通过多种渠道入境,加剧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泡沫,这不仅增加银行坏账与汇率等风险,而且直接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时,一些“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原先潜伏的金融风险迅速暴露。2002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被重罚;2005年中航油和中储棉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买卖巨亏;2006年“国储铜”在国际资本市场投资巨亏等。这些极大地挫伤了中资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对东道国以及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金融开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一项战略选择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核心,已成为与传统海权陆权同样影响地缘政治的战略要素。历史上,美国曾利用各类金融手段牵制前苏联、遏制日本以及应对欧洲一体化的挑战。江涌认为这样的历史可能再次上演,“如今,以金融开放‘敲打中国’正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一项战略选择。”

江涌分析认为,美国的这项战略选择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美国不断以贸易逆差与“操纵汇率”等为借口,制造一轮又一轮贸易摩擦,逼迫中国接受金融开放。同时,美国多次公开施压希望人民币升值,这像上个世纪80年代对付日本一样,让日本经济倒退10年。

第二,美国金融机构在东道国落地生根后,会利用该国的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漏洞,通过一系列金融操作制造金融动荡,吸食该国财富。主要做法是商业与投资银行提供杠杆资金,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资银行提供信息,评级机构提供与创造契机,对冲基金则实施攻击。“中国金融体制缝隙甚多,未来被袭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第三,美国金融机构很多背景复杂,在中国境内活动日趋频繁,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已经掌握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的主导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会计审计业已经形成垄断,由此涉猎大量政治、经济、商务乃至国防工业信息。世界诸多国家限其于境内活动,而中国目前极少戒备,金融及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第四,伦敦与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兴旺发达的资金、资本与期货市场,世界各国机构与企业都向往在两大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交易。但在美国眼中,中国一直被看作迅速崛起的“另类”,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投融资以及进行其他金融交易时不断遭受非议、歧视甚至讹诈。

金融“道德风险”突出

江涌指出,“道德风险”普遍存在金融领域各个层次。在微观层面,一些机构借“股改”之名,行增进管理层利益之实,改制直接成本过多集中于被裁减员工,有的甚至出现中外合谋,欺骗政府与百姓,获取不正当利益。在行业层面,金融决策屡屡出现照顾相关机构或利益集团的倾向,公正、合理与科学性令人怀疑。“当前,最为突出的‘道德风险’是政府在相关利益集团的强大游说下三番五次为金融机构坏账、国有机构投机巨亏买单。”

银行坏账冲销、金融集团倒闭、证券公司破产、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基金、股市泡沫消除等等最后都集中到国家头上。国有银行没有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信用,即储户对国有银行国家所有的信任。但是,国家信用是有限的。

江涌说,东亚金融危机表明,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国家银行当初同样有国家信用支持,可是当风暴袭来,国家信用于一夜之间消失。由于制度设计缺陷,政府大包统揽,无限“兜底”,这不仅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而且还导致国家信用资源加速流失。长此以往,很难避免信任危机。

江涌建议:一要发挥债权国的主导权利,现在我们有很多方面受制于美国,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路,由被动转成主动,发挥债权国的作用。“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主权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里,这非常关键。这么多年我们的货币主权处于丧失半丧失状态。”二要切断我国金融集团与华尔街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联系。

金融体制亟须深层次改革

江涌认为,银行风险依旧是金融安全的重心。据银监会公布,国有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由2004年初的约20%降到2006年末的约9%。但是,有研究表明,若剔除财务重组和政策性剥离等因素,同期实际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难以乐观。更为严重的是,不良贷款比率的降低主要通过“扩大分母”(即多贷款)所致,且多半为中长期贷款,这极大地增加了未来银行风险,一些风险(如千亿计的高校扩张贷款)正在显形化。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疏于内部治理,信用和市场风险不佳,操作风险则更为严重。近年来,国有银行大要案此起彼伏,上到高管下到电脑操作员,涉案金额动辄数百万乃至数亿,触目惊心,暴露出因金融违规、金融腐败、监管滞后而导致操作风险的防控存在严重缺陷。尽管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股改”,但是熟悉内情的人士普遍认为,国内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没有实质改观。

房地产泡沫正在生成,而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研究显示,银行直接与间接进入房地产业的资金占银行新增资产约60%。由于银行系统仍以抵押为基础,在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生成过程中,抵押估值过高,因此一旦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破灭或持续遭遇重挫,银行不良贷款将迅速增加,极有可能形成与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一样的银行危机。此外,在体制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大背景下,银行和国企之间形成了一种扭曲的、非市场的信用关系,信贷资金财政化,银行在政治压力下大量发放“安定团结贷款”,成了改革成本的重要承担者。

对于外汇管理体制来说,江涌则建议,“外汇储备不应该由人民银行来管理,应该由财政部管理,因为,是要把外汇储备纳入到一国财政管理体系中来,也可以放在国资委来管理。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不能既有货币政策制定者又有货币管理职能,这样受部门利益影响很大。”

江涌认为,外汇储备没有实际价值,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应该花掉一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外汇储备在6000亿到8000亿就差不多了。”但是要花掉外汇也不太那么容易,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收购有诸多限制,而欠发达国家又不适合我国的发展要求。江涌建议我国应该走另一条花掉外汇的法子——用这些外汇储备收购外国在华投资资产。“外国在华投资总额在2万亿到3万亿之间,甚至可以溢价收购。像外资在华汽车产业中占有30%以上的股份,我们可以通过外汇储备收购把这个比例降到10%左右,这对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工程机械、电子设备等产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殷剑峰建议,“国家应该鼓励国内企业利用外汇储备到国外直接投资,民企和国企同样对待。”

防止金融开放失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总结诸多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指出,金融自由化必须遵循的“最优次序”是:宏观经济自由化→结构调整→贸易自由化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调整→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资本项目自由化。江涌对记者说:“金融开放失序势必增加中国金融风险。世界大国在经济发展与崛起过程中都跌过跟头,很多还不止一次,唯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没有,对此不能麻痹大意。”

江涌介绍说,自2002年以来,全球资本以直接、间接或战略投资等名目,以像房地产、股权、风险投资基金,甚至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加速涌进中国。国际金融的日趋动荡,由此也威胁到中国汇率稳定、巨额外汇储备与美元资产价值,加速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金融市场传递。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强调,金融开放对内对外要“一视同仁”。他说:“这次金融危机后,很多外资企业把持有的中国银行业股份都卖掉了,而且获利丰厚。这反映了我们国家金融开放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他认为,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主要是金融体系的建设,以防止破产倒闭、发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国内面临的金融安全风险就是过去十年信贷发行的过快;

2、外部的资金流入压力比较大。

殷剑峰介绍,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我国银行贷款规模增长了大约30万亿。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贷款总额大约是60万亿,这就是说有一半的信贷是在过去四年中发放的。其中,这30万亿中有三分之一给了地方融资平台,这些信贷大部分都是长期的,都是“铁公基”项目,除了信用风险外,还面临流动风险。同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的非常快,今年可能超过20万亿,这里面有一半左右是给信贷融资的,靠滚动发行去维持其流动性,长期下去容易发生金融安全风险,国家在资金流量统计方面也不够全面。

在金融开放过程中,难以避免国际资本的冲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建议,“对外资的流入,应该实行浮动汇率,这是防止外资冲击最好的防御方式。”“现在我们之所以没有实行浮动汇率,我想主要是觉得自己在国际资本市场太弱,经不起外资的冲击。”江涌强调指出,中国不适宜搞金融自由化。“贸然的金融自由化,客观上就配合美国,吸食我国的社会财富,损害国家金融主权。”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3338.[2] 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9):35.[3]王国平,胡曲.关于人体实验的伦理评价与原则选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

(2):16.[4]丁锦宏.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保护伦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5.[5]张彩云,赵俊峰.论心理科学发展的伦理约束[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

篇8: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1.1 安全投入的特性

所谓的安全投入具体是指企业为了确保生产管理活动而投入的人、财、物力的总和, 其最终目的是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 保证生产有序进行。大体上可将安全投入的特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性。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基本上不存在绝对安全, 具体而言, 煤矿企业的生产活动随时都可能会受到机械设备、生产环境、操作不当等因素导致的危险, 在事故发生之前所采取的主动预防措施, 就是安全生产投入。这部分投入虽然并不能使危险源彻底消除, 但是却能够对事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 间接性。通过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一般不会像生产活动那样直接体现出来。安全投入能够使生产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之中, 有助于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而避免停产造成的损失。可见, 安全生产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

(3) 多效性。安全生产投入的这一特性具体是指安全活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形式具有多样性。就煤矿企业而言, 安全生产投入可以对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形成一种保障, 由此不仅会使机械设备的易损率大幅度降低, 而且还会使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浪费显著减少, 这样一来, 经济效益势必会增加。

1.2 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企业而言, 其安全生产投入归属于隐形成本的范畴, 与煤炭采掘过程中的其他投入存在本质的差别, 此项投入一般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在不发生安全事故时, 甚至无法感受到它的益处, 正因如此, 国内一些煤矿不愿意增大安全方面的投入, 他们常常采取能省就省的策略。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煤矿在安全生产投入方面的欠账非常之大, 仅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工程方面的欠账就高达数百亿元。煤矿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 煤矿企业增加安全投入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大, 并且这部分投入也不会产生出直接的利润。然而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 一旦煤矿发生安全事故, 轻则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重则会导致人员伤亡、矿井停产的恶性后果, 即使一般的工伤, 企业也需要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如果安全生产投入足够, 则会使职工生产作业环境的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 煤矿企业要想提升经济效益, 就必须将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安全生产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作业安全、有序进行, 也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2 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几点建议

从长远的角度上看, 煤矿企业增加安全生产投入能够有效拉动利润增长, 由此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利润的增长还会对安全投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长期均衡关系。

2.1 全面提升经济水平, 有效促进安全投入增加

首先, 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 并增大政府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力度。政府的政策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同时, 还应制定相应的优惠及补贴政策, 以此来确保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稳定。此外, 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适度增加政府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 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法律保障体系, 实现专款专用的目标;其次, 强化科技投入, 增强安全事故预防能力。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的发展使煤矿企业安全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为此, 应当加强安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 增大安全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 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2 树立正确的理念, 增强安全投入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 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理念, 才能使行动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当安全生产投入增加1%, 由此所带来的利润会增加0.33%左右, 鉴于此, 煤矿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增强安全生产投入意识, 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投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用安全来保障生产, 以安全投入来创造效益。

2.3 健全相关制度, 为安全投入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仅是安全生产投入的制度保障, 更是保证煤矿生产持续开展, 促进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此, 煤矿企业在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时, 要充分考虑安全生产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确保制度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使安全生产投入有利于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同时, 还要加强对安全投入在生产、管理方面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进而保证安全投入的有效性,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2.4 营造安全氛围, 增加安全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 企业必须构建起自己的安全文化。大量的事实证明, 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影响, 所以煤矿企业要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 打造出一支文明生产的员工队伍。同时煤矿企业还应当逐步加大对员工安全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 构建起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并以职工的能力建设作为着眼点, 采取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等手段, 激励职工提升职业素养。通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加之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 必然会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幅度下降, 安全生产投入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显现。

2.5 强化管理, 科学控制安全生产投入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 安全投入并非越多越好, 而是要在矛盾的事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安全收入进行合理控制, 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此, 企业应将安全投入确定在安全失稳点和安全保障点之间, 既要避免因投入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又要避免因投入不足预留安全隐患。在安全投入控制过程中, 为防止出现盲目进行投入决策的现象,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产生的经济支出进行预算分析, 力求通过合理的安全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有效消除事故隐患, 保障煤矿生产有序进行。

3 结论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 煤炭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其追寻的目标, 安全投入则是确保安全生产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鉴于此, 煤矿企业必须对安全生产投入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积极增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 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不但能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显著提升, 而且还能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摘要:为了确保煤矿生产有序进行, 就必须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应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本文对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的特性及其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孔留安.李武.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与生产安全问题研究[J].煤炭学报, 2012, 10.

上一篇:工资结构方案说明下一篇:bbc纪录片英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