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

2024-05-13

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共10篇)

篇1: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

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虽说中学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化学学科又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化学课堂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直观有效的途径。

化学实验会使用到许多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也会排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污水,对实验后的化学物质进行处理和尽量减少有害气体、污水的排放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高中化学新课程将“通过实验学化学”作为线索,新增了很多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强调化学实验教学同时也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

经实践摸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其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5个“R”上,即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落实“绿色化学”的理念呢?

第一,减量――药品减量、洗涤用水减量。减少排污首先要把握两个“减量”。

(一)减少药品使用量。化学实验所用药品的量以能达到实验效果的最少量为最佳,即应大力推广“微型实验”。现行教材中给定的药品用量大多数是偏多的,减量势在必行。

(二)减少洗涤用水量。长期以来,人们以水为净,洗得越净越好,很少考虑洗脏了多少水,污染了多少水。化学实验完毕,所用玻璃仪器都要洗净以备下次再用,往往没有将反应器中的药液倒尽就用水冲洗,这样大量的化学药品随水一起冲走,增加了用水量。为减少洗涤用水量,将试管中的药液先倒净后再水洗,洗分初洗和清洗,初洗用最少量的水,洗涤后的水收集处理,不直接进入下水道排放。这样不仅节约用水,进入下水道的化学药品量也大大减少,也达到了减少污染水源的目的。

第二,重复使用。现实生活中许多物质可以回收利用,如我国金属产品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化学实验取用的药品也可以重复使用,如:化学必修2第30至31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和[实验2]分别取出5mL12%、4%的过氧化氢做对比实验,[实验3]的实验完全可以利用前两实验的药品而不用再取药品。其次,初洗用水可以重复使用,多支试管用一盆水洗,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也进一步减少了用水量。

第三,回收利用。化学实验完毕的很多药品可以回收利用,如化学必修1第68页活动与探究实验中的浓硝酸、浓硫酸,第19页、46页萃取后的四氯化碳;化学必修2第3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2]用过的MnO2,第35页活动与探究[实验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反应后的固体都可回收再供其它实验用。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也减少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排放。

第四,拒用。对一些会对学生造成损害的实验物质应该“拒用”,这里的拒用不是放弃不做该实验,而是通过研究改进实验方案(研究改进实验方案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良好的`实验效果),减少对环境有害物的产生,或者是对有害物质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对环境伤害的目的。

如化学必修2第44页观察与思考实验电解饱和氯化铜溶液,该实验要验证电解池两极电解的产物,阴极产生红色的铜,现象很明显,但阳极产生的氯气黄绿色观察不明显且产生的氯气对人体有害,通过研究把阳极进行改进:用一支下端截去的小试管套住阳极,试管口用导气管把电解产生的气体导出检验后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既能在小试管中观察产生的气体颜色又能把对环境有害物进行处理;另外,高中化学新课程苏教版安排的有些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并不适宜学生做,譬如必修1第42至4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和[实验4]学生直接使用氯气等实验、必修2第6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2]就应该改为观察与思考实验。 二、化学实验过程中努力做到有害气体“零排放”。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Cl2、SO2、NO2、NO、CO等对环境有害气体,实验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探究还是教师演示都必须对尾气进行吸收处理,不直接排放。第一,设计联合装置,使反应在全封闭和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必修1第4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设计联合装置,按照制取Cl2→除HCl(饱和食盐水)→干燥(浓硫酸)→漂白实验(干有色纸)→漂白实验(湿有色纸)→收集Cl2集气瓶→尾气吸收(氢氧化钠溶液)设计联合装置使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再如第88页SO2性质,按照制取SO2→漂白实验(品红溶液)→性质实验(氯化钡溶液)→性质实验(滴有H2O2氯化钡溶液)→尾气吸收(氢氧化钠溶液);第100页NO2、NO制取与性质设计的联合装置进行,能有效防止有毒气体NO2、NO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化学实验中还应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如必修1第9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3]中的铜片改用可抽动的螺旋状的铜丝,当实验结束时向上抽动铜丝,使其离开浓硫酸,防止继续反应生成SO2。

通过设计联合装置,不仅能防止有害气体排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联合装置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

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中明确规定: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化学实验室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沿着一条条暗管排入江河,无形中造成更多水体污染。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殿堂,一边大力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号召广大学生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另一边又在不自觉地污染着环境,确实存在自相矛盾、处境尴尬的事实。学校应从自身践行保护环境,对教育学生更具说服力。与其领着学生走出校门走马观花参观工厂的污水处理情况,不如引导学生亲自参入污水处理的实践行动。进一步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的能力的态度。

学校实验室污水处理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首先减少污水的产生。实验前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准备好废物收集装置和盛初洗用水装置,在实验完成后督促落实废物收集,负责仪器初洗。第二,引导学生对污水进行处理。初洗污水全年段收集后,引导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分析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讨论研究净化方案。如必修1第66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2]实验后的污水中含有Al3+对水质有害,引导学生研究除去的方案并组织实施。污水排放前组织学生进行检验,达到排放要求后再进行排放,收集到废物可以转交给有关化工厂进行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创造经济效益。

总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需要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学校化学学科教育是对学生推行环保教育的前卫阵地。化学教师要担当起引导每个学生学会合理节约、利用资源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及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的排头兵职责,为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工作竭尽己责,把环境保护重任持之以恒、真抓实效地进行到底,让地球家园永保纯净安全。

篇2: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1.高中化学教学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2.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2.1在化学教材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2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婕.基于SPSS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03):23-25.

[2]张悦.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3,(05):51.

篇3:中学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知识几乎分散在中学化学的各个章节。在教学中, 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心理状态。从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出发, 列举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应用实例,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化学科学的内在联系, 将化学知识讲深讲透讲活。结合硫酸、硝酸、合成氨的工业制法, 讲授主要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及消除。结合电解池原理, 介绍电镀行业的废水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方法。同时还可结合本地污染, 让学生实地考察。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 介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净化。结合盐类水解和胶体知识, 介绍废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絮凝法等。在渗透环境教育的过程中, 重点在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从本质上认识环境问题, 培养思维能力。例如:絮凝法处理废水关键在絮凝剂的选择。从讲述无机絮凝剂的本质——易水解生成胶体的盐类 (如明矾KAl (SO4) 2·12H2O) ——水解生成Al (OH) 3的胶体, 吸附悬浮物等杂质, 从而净化水质。启发学生应用相应知识分析絮凝剂在处理废水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水解生成胶体。理解絮凝法处理废水的原理——胶体在聚沉过程中吸附、包裹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探讨无机絮凝剂的选择和开发方向——实验研制强烈水解的高聚体盐类。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关心环境问题, 又发展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创造思维能力。

2 联系当地环境问题, 设计综合习题, 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并训练其思维能力

练习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形式。注意联系实际环境问题, 设计各类习题尤其是信息给予题, 较易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层次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苯酚与溴水反应是苯酚的特征反应。联系本市饮用水源受上游工厂排放含酚类化合物污水的影响, 使自来水时常有氯酚——苯酚与自来水中余氯反应的产物。介绍苯酚类化合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同时设计如下习题, 帮助学生认识苯酚特征反应的应用, 并训练对同一体系中平行发生多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分析能力。

习题设计:KBr O3主要用于测定有机物质。通常在KBr O3标准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Br将溶液酸化后:Br O3-与Br-发生如下反应:Br O3-+5Br-+6H+=3Br2+3H2O现在W克含苯酚的水样中, 加入V1毫升浓度为C1mol/L的KBr O3-KBr标准溶液, 酸化用V2毫升浓度为C2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发生的反应为:I2+2S2O32-=2I-+S2O62-计算水样中苯酚的酚含量。

使用这类习题, 从形态上看是灌输环境知识, 本质则是训练和发展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以达到既注意环境教育, 更注重能力培养的目的。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环境问题, 培养学习情感和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是学习动力所在。联系环境问题,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步探讨解决方法, 认识化学在保持资源持续利用中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类每年排放约5.2×107吨的NOX而造成的大气污染, 结合生成反应N2+O2=2NO-热量、2NO+O2=2NO2, 启迪学生综合应用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原理知识, 分析减少NO排放生产条件的选择。讨论得知可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减少过剩空气量, 缩短混合气体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 都可减少NO的排放的结论。结合NO发生如下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讨论在工业生产中消除NO污染的可行方法。

3.1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

3.2 硫化氢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

3.3 氯-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

3.4 一氧化碳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

通过讨论, 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 应用化学知识使一个厂排放污染物用于消除另一个工厂排的污染物, 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知识能变废为宝, 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调节学习的积极性。

4 树立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和正确的环保观

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 已经一次又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我们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地被毁坏、被蚕食。每一个地球人都有责无旁贷的保护环境的义务。环境意识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环境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 也是政治经济问题。没有法律的保证, 环境质量是难以维持的。自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后, 各国政府都相继成立了环保机构, 颁布环保规章法令, 来维护本国或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我国早在1972年就制订了环保工作方针, 1973年颁布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 (试行) 》, 1989年12月25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这些法令和标准的建立对于保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合理的利用自主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护人民健康, 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学生学好环保法律,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对未来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护事业将会大有裨益。

摘要: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全面的环境破坏问题, 唤起人类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实属当务之急。全国环境教育表彰大会上曾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次跨世纪的系统工程。要在中小学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因此, 开展环境教育是中学教育面临的一次重要任务, 不仅可直接影响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增强, 还可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未来人。本文就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引导学生关心环境问题, 培养学习情感, 提高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4: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中学生物;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可行性分析

(1)从中学生物的学科内容来看,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应用科学领域的学科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生物学科的范畴,生物学科的知识可以直接知道环境保护。所以把环境保护渗透到中学生物课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2001年我国进行的第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同时,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学科都作了这一方面的要求。例如在生物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加进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案例,这为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物教学中提供了契机。

1.2必要性分析

(1)环境教育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培养计划,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对于国民环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环境教育作为培养环境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学科性质的要求。生物学科既属于科学学科,有属于技术学科。因此,课程实践对于学习生物学科来讲极为重要。教师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来,实际上是把生物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和强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2.1主要途径——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校教育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是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因此环境教育与生物教学的结合也应该以课堂为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现将教学内容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找出环境教育与课程内容二者之间合适的结合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既可以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可以引入植被对于生态的重要性;在学习生物进化的知识时可以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2.2辅助途径

2.2.1社会调查实践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去附近的污染河流段进行考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被污染河流附近的环境状况,总结出污染的来源及原因,并且给出可行性保护措施。第二,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植物园进行参观,通过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来体悟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第三,可以利用暑假夏令营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2.2开设环保讲座

由于教材更新较慢,所以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环境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定期开设环保讲座。既可以宣传环保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

2.2.3利用各大节日组织环保活动

可以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世界无烟日等节日为背景,组织相关的环保活动。例如,可以在3月1日植树节组织师生进行植树护树活动,还可以开展与树相关的知识竞答;在三月最后一个周六20:30-21:30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熄灯一小时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2.2.4加强校园环保文化建设

校园环保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设施节能建设、植被建设和环保习惯的培养。植被建设主要就是提高学校的植被覆盖率,营造园林式学校;环保习惯的培养主要是指,学校引导广大师生去培养一些环保习惯。例如垃圾分类、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地,学校的环境隐含的文化气韵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体会到学校文化。

三、教学目标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课堂中,不能只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要掌握本节课程中有关生物学科的知识,不能因为渗透了环境教育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教学,否则只会本末倒置。若学生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没有掌握,那建立在生物学知识上的环保教育也是不牢固的,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需要。其次,在完成了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这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最后要落实环境教育,仅仅做到具有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科学习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看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物教学已成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适应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断进行完善、创新,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在环境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浩荫.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J].中山大学学报.2002-04-06.

篇5: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然后,联系现实,如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篇6: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

摘要: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早已将环境教育纳入总的教育目标之中,但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对学生单纯的知识目标教育,忽略对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存在着讲授的环保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未能在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保重要性的问题;存在着以环境问题作为载体去应用科学知识,忽视以科学知识作为载体去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存在着教师因对环境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环保知识的渗透出现偏差的问题。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环境教育 1968年,在美国,环境教育的先驱者贝尔.斯泰普首次给环境教育下了定义: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这样一种公民,这种公民具有知识,关注自然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了解如何帮①助解决这些问题,并具有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工作动机。该定义暗示环境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知识、意识、问题解决技能和具有环境行为动机的公民。1975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六条。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会议上对此予以肯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由于受“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们的无知和不关心”的思想影响,中小学环境教育主要目标停留在掌握环保知识这个层面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己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全面发展,环境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发展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未来环境教育不仅仅要解决环境知识结构问题,更重在培养人类共有的基本环境素养。而当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是以学科教学为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缺乏横向的沟通和联系,导致教师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往往只从本学科角度进行,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与全面理解。1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并且荒漠化土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己达国土陆地面积的27%,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草地“三 ①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

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每年以2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式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 2.1开展环境教育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被不断地凸现出来,生态环境正朝着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环境。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从而使我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的条件初步形成。但在生活、生产中,人们破坏环境的事件比比皆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大自然、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态道德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朴素、准确的阐述,发挥其生态道德教育的功能。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品德形成、发展甚至于定型和成熟的关键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生态道德体系,使他们能关心身边的环境,对生命能从生物学角度和哲学角度加以理解,这也是科学教育活动追求的目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2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包含如何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理性生态人”②应是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环保意识、科学技术、行为品质的优秀人才。他们既掌握书本知识,也掌握实践活动技能;既致力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关心物质财富,也注重精神财富;既关注当代人的利益,也关注后代人的利益;既关注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关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意识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 ②刘湘溶著.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2 教育出版社1999,21---55

样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接班人,如果他们要负责建设企业或工厂,他们所考虑的就不只是原料的来源、产品的销路、生产的效益等,他们还会自觉地考虑工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果他们将来负责某种资源的开发,他们会爱惜资源、节约资源,做到将当前的开发利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他们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3.现今科学课堂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环境知识的传授中未注重如何去解决环境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一般会接触到较多的图片和素材,学生对信息低层次重复往往会有倦怠感,注意力被图片、事件本身吸引而不是被问题吸引,思维无法深入;另外,教师片面地使用一些负面环境污染事件也使得学生不能客观认识环境问题。教学观念的“僵化”,使老师感觉到“力气打在棉花上”,“出力不讨好”,最终导致讲与不讲一个样,效果欠佳。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讨论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方法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吸引。如以问题形式要求学生解决“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问题”、“农村农作物秸杆的燃烧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问题”等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提出的想法可圈可点。所以,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环境教育有必要做一个反思和调整。例如在处理“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知识时,教师常要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组成、并联系合成材料的分类内容,就如何利用高聚物的性质来设计降解的塑料。这样,在教学中只是以环境问题作为载体去应用科学知识,而不是以科学知识作载体去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应把环境教育活动作为中心任务而不是应用化学的场所。又如:在“酸的性质”中对“浓盐酸泄漏”的处理,一般的做法是联系相关浓盐酸的性质来教学,很少从事件本身去讨论如何发生、如何预防、如何制定应急方案等方面去讨论,而从现今发生的某些矿井瓦斯爆炸事件很容易看出,政府有一个应急预案要比教会普通公民如何处理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要使社会群体和个人掌握辨别和确定环境问题的技能、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技能,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技能。3.2教师因对环境相关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在环境教学中未能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在环境教育中,相关知识的教学必须要做到融会贯通。例如在讲电磁污染时,就应该将磁学知识与电磁污染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电气、电子设备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辐射,当电磁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即“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最主要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控制电磁污染,主要 3 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又如在讲核污染时,可以将原子科学知识与核污染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包括各种污染,其中核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核污染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核污染和人工核污染;人类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放射线物质、宇宙经产生的外照射都属于天然核污染,但人类已能适应这些辐射,人类核污染包括环境的人工辐射源,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企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武器实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还包括不污染环境的人工辐射源,如医用、工业用和科技用X放射线源以及封闭性放射物质等;同时,核工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会造成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另外,战争中的核武器的使用也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使用的贫油弹爆炸后具有放射性,严重影响了伊拉克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任何一个环境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的平衡,破坏我们的环境。目前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主要依靠科学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但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他们在教学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容的柜架,只把环境和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或只是将其视为辅助本学科知识理解的内容来教,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环境相关知识的缺乏,教学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情况就比较普遍;另一方面,由于各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本学科的日常教学,较大的工作量使他们难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环境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环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甚缓。要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环境相关知识的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他们进行培训。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参加进修班、研讨班;参加学术研讨会;到环境教育较成功的地区访问;甚至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都是非常必要的。3.3未能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在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活动来理解环境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价值观,自觉转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和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决策与行动。在校内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严重的浪费现象有时让人触目惊心,像遇上饭菜不可口时吃了一口就倒掉、运动场上水和饮料没喝完就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就以此为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浪费的了解很粗浅,只是懂得要节约,不能浪费。至于浪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 解决这些浪费现象„„这些问题他们了解得很少。为此我们号召全校师生选择崇尚俭朴的绿

色消费方式,组织开展了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样一 4 系列的直接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的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面在不断的深入。我们让综合实践活动担负起了学校环境教育的重任,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使我校的环境教育充满了生机。这种以“发现”作为学习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生亲自经历对问题的发掘和深入探究,比直接由教师告诉的方式功效更佳,更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可见,课堂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并通过生活实践去实现它,环境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如: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公益活动、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校可以利用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横幅等宣传阵地宣传环保知识、环保现状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校园环境建设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促进师生的环保观念向自觉行为转化。组织学生阅读《地理杂志》、《环境教育》、《大自然》等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森林景观、森林用途的资料,了解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用途,了解生态对环境的重要影响,针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措施和有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建议;还可以组织并指导学生外出,亲自参加有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情况的实地考察,或在保护环境措施采取后,对环境改善状况进行调查,组织同学走上街头捡拾垃圾,清理县城公共场合的污染点,开展回收废旧电池活动,组织学生去酒厂、化肥厂、造纸厂等单位参观实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动手收集环境信息,写成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动机,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价值,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意识。有的学者指出:“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确实,教育旨在提高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理所当然地要求个人在处理与解决环境问题过程当中,要审慎地反思“人应当怎样为人”、怎样才能促进并达到人格“真、善、美”的完美统一的问题。因为只有个体形成了崇高、善良、正直的生态道德人格,个体才能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只有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时,他的观念和行为才可能是正确的,才会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与宇宙万物同体,从而超越名利诱惑,真正进入一种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的境界。

参考文献 5

篇7: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落实教育论文

一、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中需改进的几个现象

1.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环境教育在许多学科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设计的教学内容也丰富多样。但从调查中明显发现, 这类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实验、实习、考查的研究方法却很少参与其中。

2. 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环境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生活开展环境教育。然而, 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师生认为现在的高中环境教育虽然应用了许多生活中的案例, 但在教学中还是很难深入。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教学课时的限制, 教师只能按照课本知识、课本案例展开教学, 很少涉及乡土案例。

3. 教师缺乏环境教育的专业培训。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环境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环境教育见识, 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多样的环境教育。然而,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了解仅仅是来自课本、教学参考书, 能够走出去看看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环境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育部门也很少开设相关的教育培训。

4. 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

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升学”几乎成为基础教育各阶段的首要目标, 高中教育更是如此, 高考指挥棒决定了高中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问卷调查中, 就有部分师生认为环境教育无需专门开展, 这就反映出从社会到学校, 人们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

二、对中学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日常教学实践的体验, 以及对其他国家环境教育的了解, 笔者对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形成了几点建议。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只有热爱大自然, 才能产生保护它的意识和行为。换句话来说, 就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 出于真实情感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 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呢?可以通过乡土教育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自己的学校, 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 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情感。

2. 开展实地考察, 丰富环境教育的手段。

环境保护教育要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特别是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生产实践等, 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以乡土环境为背景, 让学生走进其中, 寻找环境问题, 思考解决途径, 是升华环保情感的重要步骤。比如, 在教学《环境污染与防治》时, 可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工厂, 看看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有没有环境污染的现象。2011年黄海的浒苔情况比较严重, 这一现象只要站在海边就能看到, 这样简单的实地考察活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陆地污染物排放对近海的海洋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比在课堂中纸上谈兵高效很多。

3. 开展社团活动, 开设校本课程, 让教学走出课堂。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充分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 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学校, 可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 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乡土地理是从家乡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那么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则是立足于本校, 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成立“环境保护者”的学生社团, 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环保活动。如开展“骑自行车环城游”——倡导健康出行方式, “参观核电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收集旧电池”——合理处理有毒生活垃圾等健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环境教育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篇8: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关键字:化学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 污染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中学化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和条件

1. 化学与环境关系密切

化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2. 化学是环境保护的知识载体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1.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做到适时、适当,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

如高一化学《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在授课时可列举一些实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等,再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2. 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实验。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在制备过程中将多余的有毒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 通过活动走进环保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

①专题讲座

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②参观活动

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如钢厂、石墨厂)和受污染湖泊等处参观,与厂里工人和技术人员及湖泊周围的居民交谈,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紧迫性。

③小课题调查研究

a、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值进行测定比较;b、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前情况进行对比; c、对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气质量、不同酸度的饮用水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d、从环保角度改进课本上一些实验,并进行讨论研究;e、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把被动的环保意识转为自发的主动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 田青,《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

2. 姜冬梅主编,《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1

篇9:对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研究

一、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相关性

1. 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地理教育是围绕着地理知识教育、地理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而进行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而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2. 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都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实践性

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都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养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

(2)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时间、空间都处于开放状态,尤其是地理课题性和环保课题性研究性学习,主要以课外学习为主,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在时间上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为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学生必须走出学校到生活实践中或社会实践中去调查、访谈等。

二、地理教学在学校的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

地理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境知识,开展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地理书的每一单元每一节几乎都渗透着生态、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和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我国还面临着人口基数太大、人口数量太多、人口素质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在地理书中找到相关的知识。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因此,它必须承担起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及时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正在试用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及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1. 通过对我国的资源状况的学习渗透环境教育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从资源总量和种类来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从人均资源来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小国。如下表所示:

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各项资源的人均值皆居世界后列。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大量耗竭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状况令人堪忧,这其中既有自然资源结构差、质量低等客观原因,又受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限制,还有人为破坏的因素。

我国自然资源东西部差别极其显著,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由大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对于能源,以矿产为主的地下资源和天然草地相对集中于西部,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步减少。而我国重工业却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部、北部沿海地带。我国资源组合南北差异也较大,长江以北耕地多,水资源少,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3.9%,水资源则仅占全国的17.2%,其中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但水资源不到6%。长江以南则相反,耕地面积少但水资源充沛,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1.6%,而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82.8%。长江以北煤炭占全国的75.2%、石油占全国的84.2%,而长江以南则缺能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这一问题。据统计,1953—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了12.9倍,而一次性能源消耗增长了20.1倍,钢材消耗增长了38.3倍,生铁增长了36.3倍,水泥增长了86.5倍。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紧张,但工业用水单耗高,循环用水率低。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印度的2.3倍,韩国的2.1倍,日本的5倍,法国的4.74倍;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钢材是韩国的3.4倍,日本的2.32倍,法国的3.71倍,美国的2.5倍。

只顾当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是我国资源和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毁林、毁草开荒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政策失误也是导致我国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如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水土流失,发展重工业时期的“以钢为纲”政策的出台,“以粮为纲”政策的出台);管理工作滞后、缺乏严格、有效的资源保护措施也是一个原因(长期以来,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很多时候,也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扼杀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

可见我们的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危机。

2. 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及我国的环境状况

地理书中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诉学生一个必须面对的污染得面目全非的世界:满身油污的海鸟、干旱裂开的土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等,每年死于污染的人数,每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等。通过学习,学生会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形成对环境强烈的责任心。

3. 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利用地理的教学特点即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产生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贵州省遵义市的高中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大气》中的大气环境保护时,可引导学生关心、了解遵义市的环境问题,比如遵义市的酸雨,组织学生对遵义市的酸雨率进行调查,分析遵义市酸雨率高,酸雨严重的原因,探讨出解决的办法,并写成调查报告,上交有关职能部门,同时在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市民关心遵义市的环境问题,使其参与到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的队伍中。

4. 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课本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逐步形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时,教师要渗透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法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更有可能触犯法律,我们不仅要遵守各项环保法规,还要学会利用环保法律法规维护自己在环境中的权利。

四、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结合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共同探讨。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全球变暖”时,教师可首先给学生提供有关温室效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温室效应的影响”的教学录像片,讨论总结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为减少温室效应,防治全球气候继续变暖,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这样使学生把意识转化为行动,参与到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队伍中。

五、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创新精神和环保创新能力以及环保宣传的能力

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方面的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创新精神和环保创新能力以及环保宣传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如家在遵义市舟水桥附近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利用暑假对舟水河的污染进行调查,地理教师则指导该小组的学生通过访谈、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的形式了解舟水河的污染,寻找舟水河的污染源,发现舟水河污染的严重性,分析舟水河污染的原因,找出解决舟水河污染的办法,并做好保护舟水河的宣传工作。还可以在得出结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质疑,小组进行集体答辩等。学生通过亲历实践,不但能提高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应变能力,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还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水体污染的严重性,进一步强化环保创新精神、环保实践能力和环保宣传能力。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地理环境的科学, 而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类环境, 即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两者研究的对象一致, 加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教学的教学特点都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可见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 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相关的切入点, 因此, 利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切实可行, 因此作好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篇10:实验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实验教学;环境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13-01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化学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技能。

一、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被破坏、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加速了建筑物的腐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减少、地表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环境污染尤其严重,资源浪费,生态平衡严重破坏,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仍在上升,以城市为中心的污染蔓延到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加强环境教育,是树立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而化学教师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无旁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实例剖析环境污染的产生和防治是一个有说服力的途径。环境污染物大部分来自人类在化工行业的生产和化学品的使用过程,在处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要用化学知识对污染源,污染物进行分析;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要用化学知识加以控制、解决。因此,化学教师应该自觉担负起环境教育的责任,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成为化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自觉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识别监督抵制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化学知识,使用仪器、药品或者其他手段,按照条件和步骤进行的过程,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得出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环境教育,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有关环境问题。

1.加强实验设计教学,强化环保教育。在不影响原有实验目的、观察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仪器装置或实验形式,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增强环保事例的真实性、可行性。可着重从药品用量、仪器装置、废弃物处理、采用微型化学实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注重实验教学过程,使环保行为落到实处。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落实环保行为可从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多方面展开。对实验中常见的药品用量,可从基本原理出发,树立学生的定量意识,注意节约的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白:剂量多了,既浪费药品,又危险(如过量的钾、钠等活泼金属与水反应),也是不环保的行为(如用层析液分离色素时,过量的层析液里,石油醚、丙酮和苯挥发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3.妥善处理废弃物,使环境污染减到最低限度。在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而且要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当前,处理废弃物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即“三R”行动:减少浪费,物尽其用和回收利用。处理实验废弃物一般可采用如下措施:①减少废弃物生产量;②降低或消除废弃物毒性;③回收利用,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分类回收,若不能回收利用,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教学中,注意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境教育,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密切联系实际,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关注,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需要建立和谐共存的新关系。①根据学生来自各地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家乡开展生态环境调查;②组织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③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借助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开展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④开展专题讲座;⑤从学校环境教育,扩展到家庭环境教育。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既能促进化学教育,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有利于实现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未来公民的目标。化学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化学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提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掌握较多环保方面的知识,联系实际,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体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麟生,等.环境化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马继龙.无机化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J].环境教育,1999,(2).

[3]张惠丽.寓环保教育于实验教学中[J].环境教育,2002,(3).

[4]董素静,曾红鹰.“专题中心式互动教学法”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J].环境教育,1999,(1).

[5]李文鼎.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1999,(4).

[6]牛秀梅.抓班会促进环保行动的落实[J].环境教育,2001,(1).

上一篇:南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开放课题下一篇:国外销售分公司经理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