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安全生产

2024-07-25

有感于安全生产(精选8篇)

篇1:有感于安全生产

有感于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的确是老调重谈,重复又重复,让人不胜其烦,究其原因就是安全已成口头禅,今日讲,明日讲,将来还讲,领导讲、家属讲、同事讲,复而往返,让人觉得安全生产只是一句空话,仅仅是耳边风而已。

但是活生生的事件却警告我们,忽略安全生产将会给我们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将会给我们自己,给我们家人,给我们企业带来重大影响。血的事故催人猛醒,血的教训让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安全生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是对牛弹琴,而是关系到我们自身利益的头等大事。面对事故,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侥幸心理。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均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做到未雨绸缪,不能经常性地排查安全隐患,那么安全事故就会“将你的军”。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永久的支柱。个人安危关系着家庭的安宁与幸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失去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是一本必读的书,读懂了安全,才能保障安全。

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时下,正值年关之际,安全检查是确保生产现场安全、交通安全的需要,也是确保公司稳定运行的需要,要保证“三个不发生”目标的实现,我们首先要克服盲目乐观,松懈麻痹的思想,提高警惕,强化忧患意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其次要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认真防范习惯性违章和设备装置违章事故,坚决杜绝侥幸心理。重视了安全、确保了安全,才能让广大员工过个快乐安逸、健康舒心的年。

关注安全,就是关注自己。注意安全,珍爱生命,才会感受到生命的永恒,生活的意义,才会领悟到人间特有的和谐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心系安全,会使你的生活得到安宁;品味安全,会使你的生活得到幸福。愿我们走近安全,把握安全,让安全永远与我们同行!

安监员 娄寅川

篇2:有感于安全生产

棋山中心小学孙述元

今年3月31日是第十九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由此,我很感慨万千。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而对于我们的这些尚未长大的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尤其重要。可是,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多的小朋友不注意安全,不珍惜生命,把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叮咛当作耳旁风,结果不仅受到了伤害,而且耽误了学习,有的甚至造成了残疾危及生命。比如有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听从交警的指挥,横穿马路闯红灯;有的同学喜欢在楼梯旁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故意拥挤;有的小朋友喜欢玩锐利的剪刀、小刀;还有的小朋友放学不回家,喜欢在公共场所逗留,甚至吃小摊上不洁净的食物……以上都是一些不安全的行为,结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仅去年一年,就听到好几起这样的事情。有的学校下课时没秩序,挤伤了同学;有的小朋友被鞭炮炸伤了眼睛;还有的小朋友摔伤了腿脚。就在去年快放暑假的前几天,我们这里一位就快初中毕业的小男孩,跑到校外下水库洗澡淹死,一个活泼可爱的小伙子一下子就没了。去年快放寒假小学生不听教师教导,放学后,偷着滑冰,掉进冰窟窿的,全国不知有多少起。今年3月19日云南某幼儿园,孩子从校外带进零食,孩子分食后,疑似中毒的32名儿童中,中毒的有7名。目前,2人(杨某某,女,4岁;周某某,女,5岁)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危重,要不是发现早抢救及时,差点儿丢了性命。一个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给毁了,怎能不让人为之痛心……中小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所引发的伤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成为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来看,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1999年,中小学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死亡的,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失,受伤的中小学生就有更多了。仅2001年,我国就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

例子是惨痛的,我们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太多了!安全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多么重要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安全自救的方法,学会预防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故。只有做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我们才能远离危险,健康成长。至于怎样才能做到安全,我想,不需要我一一介绍,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太多了,书本上、报刊中、电视里比比皆是。只要你想学,只要你留心,只要你时刻想着安全、心理装着安全、行动注意安全,安全就会常伴你左右。

同学们啊!也许你有许多梦想,也许你有很大志向,可你知道吗?生命是一切生活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健康,没有健康也就没有了一切。没有安全的保障,什么样的理想都有可能变成空想。妈妈常说健康是“1”,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在它后面加上许多“0”,但是如果没有了生命、没有了健康,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了。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要让生命之花常开,要让生命之树常绿,没有安全之水的浇灌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每个人的悉心呵护,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小朋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做到安全第一,都能把握好安全的金钥匙,我们就能拥有安全,就能远离危险,就会健康成长。

篇3:有感于于永正老师背诵课文

猛然间想起前些日子听过的一节家常课。那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学生背诵的环节。等到学生一起背诵的时候, 只看见那位教师将头埋得低低的, 一头秀发遮住了她的大半张脸, 眼睛贴着纸面, 忙着鉴别正误, 基本上没有闲暇顾及班里学生是不是真的在背诵。有滥竽充数的, 有心不在焉的, 有东张西望的, 有龇牙咧嘴的……竟然在老师的人影下夸张地表现着。老师来不及看, 眼里只死死盯住课文。那情景, 那场面, 真有些尴尬。

2011年版新《课标》里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段) 。并在每个学段都清楚地指出了背诵的篇目与数量。在日常教学安排的学生背诵环节, 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成为一个聆听者。学生若背不出来, 我们只会横加指责, 只会埋怨学生如何地不用心, 如何地不听话, 如何地不上进。或许从来也没有问过——自己会背吗?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现象:要求学生积累的, 自己却不去积累;要求学生背诵的, 自己却不会背诵。自己的素养不到位又不努力提高, 功力欠火候还要固步自封, 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事情。我以为, 在背诵的问题上, 要求学生做到的, 老师一定要做到, 而且要比学生做得更好。如果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我们都能背诵如流, 那么, 当学生背诵的时候, 我们就能自如地查看学生的神情, 及时纠正学生背诵的错误, 也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掌控不力的局面了。

靳家彦先生这样回忆他的老师:“他 (他的恩师王企贤) 要求我, 老师讲哪篇课文自己必须先背下来, 备课就包括‘背’课。到现在, 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课本的所有课文我都能背下来, 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了一个字, 我都能听出来。”从王企贤那里, 靳家彦懂得了“当一个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 第二位才是技术技巧”。

也许, 我们做不到像靳家彦先生那样, 能将一至六年级教材的所有课文都背下来。但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 自己也能背诵, 要求学生积累的, 自己也能积累。如能将课文烂熟于心, 教师就像是拥有“千言万语”的将军, 在课堂上就能运转自如, 自信满满, 更多的时间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且不说, 背诵能提升教师的语感, 提升语文的素养, 提升自己的涵养了。

篇4:有感于岳母看病

岳母今年72岁。她前些天偶感风寒,高烧不退,咳嗽不止。于是,岳父急了,深更半夜地将我们叫去。看岳母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又被高热烧得发着呓语,我们不敢再耽搁时间,急忙将岳母送进了医院。

医院急诊室里的病人很多。有一位患者生命垂危。他的儿子一边高举输液瓶,一边焦虑地瞅着昏迷中的父亲。有一位老年患者,大概患了严重的肺气肿,她一边吸着氧,一边剧烈地咳嗽。还有一位男性老人,看来是患了半身不遂,他的女儿正为父亲擦洗身下的尿液。触景生情,看了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我想,这些老人在年轻的时候,肯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地风华正茂,尽展生命的活力。可谁能想到岁月竟是这般无情地催人渐老,他们竟到了久卧病榻、让儿女伺候的地步!

我的岳母有6个儿女。岳母住院的那天晚上,由于有的儿女在外地,有的儿女联系不上,只有2个女儿和女婿应召急速赶来。"养儿千日,用儿一时",见到了我们,岳父岳母的心才略感踏实。由于医院没有床位,只能在急诊室里治疗岳母的病。岳母的身子很沉,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骨关节早已僵化变形。为岳母输完一瓶液体要五六个小时。这期间,岳母上卫生间就成了一件大愁事。每当此时,我的爱人--岳母的大女儿要举着输液瓶,我和妹夫要吃力地架着岳母。等一步几寸地好不容易挪到卫生间,岳母已尿湿了裤子。熬到后半夜,岳母打起了瞌睡。她的女儿则一会儿瞅瞅输液管,一会儿给母亲盖盖棉衣,看来,她是彻夜不能眠了。我和妹夫则坐在医院楼道中的座椅上,开始还能闲聊,后来便有些睡意朦胧了。当岳母输完液,我们将岳母送回家时,天边已露出了启明星。我的妻子请了假,继续照料母亲。我则匆匆赶往单位,没顾得上吃早饭,就在椅子上昏睡了几个小时。事后,我对妻子说:"岳母有6个儿女,有病的时候,有的儿女却承担不了照料老人的责任。尽责任的,也仅仅一个晚上,便各个疲惫不堪,没了精神。而我们这一代,只有一二个孩子,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我们动弹不了的时候,又怎么能指望上他们呢?"妻无奈地摊开双手,说:"老伴老伴,老来伴,靠老伴呗。"

我的岳母是位退休工人,退休费每月只有六七百元。岳母是位勤俭惯了的人。她不允许无人的屋亮着灯。水龙头漏水,她要用盆小心地接着,一天下来,也就是积蓄个半盆水。这样的老人,在面对医治疾病的大笔花费时,难免不心痛,难免不忧虑。有几次,她竟要拔掉输液针,说什么也不输液了。我半开玩笑地对岳母说:"妈,这针您可不能拔,药液可不似水,一滴药液要比您节约一盆水的价钱还贵!"说得岳母哑口无言,只是眼巴巴地瞅着药瓶中的药水,像是有些琢磨不开:"这药水怎么这么贵?"说来也许让人不信,岳母仅仅输了两次液,竟花了1500多元的医药费。若是住上十天八天的医院,还不花上万八的?其实,医院并没有虚开药费,只是药的身价太高而已。现在的医院给患者用药,一般很难再用"物美价廉"的青霉素一类,而是动辄即上这"星"那"星"之类的新药,那药费能不攀高吓人吗?我想,医院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有限的工资收入还要交水电费、房费,还要穿衣和吃饭,除了这些开支,所剩也就无几了。更何况七八十岁的老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工资收入,他们的生存全靠儿女的赡养和政府的救济。因此,面对他们,医院不要光想着创收,还要想想群众是否能够承担得起昂贵的医药费。更不要以为来医院看病的都是大款,用多昂贵的药他都不会皱眉头。

篇5:有感于《荷叶母亲》

《荷叶母亲》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我每一次读起,仿佛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的是荷叶为雷雨中红莲的庇护,听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暖暖细语。阅读其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洗涤,体现到的是母爱的伟大。

文章中过多篇幅都在着意描写红莲,但其实着重突出的是母亲默默无闻的陪伴与悄声无息的支持。这或许是冰心奶奶对所处环境和所见事物的一种感触,在表现母爱伟大、无私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对母亲关怀的愧欠。而对我们而言,一方面是接受母亲母爱的馈送,另一方面是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应该给予母亲的是一种子女对父母情怀的回馈。

现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习惯回馈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这是取悦母亲最有效的方式。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看到妈妈打扫客厅卫生时,我想去帮忙,刚迈出第一脚,妈妈就立刻制止了我,而且还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现在需要做的是好好学习,不是在妈妈累的时候你去帮一把,而是要取得好成绩。”现在想起来应该不完全对,子女对母亲的回报,不但是取得优异的成绩,还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让母亲的无私关爱使自己养成懒惰,及对事情的漠不关心的心理,并习以为常,并且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奉献。在感触母爱伟大的同时,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自己,支撑自己,做到不滥用母爱的伟大,分阶段,分时期,用子女的深厚感情回馈父母,让父母体会到儿女深深的情意。

魏靖文

篇6:有感于跑步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向哪里?

这是西方经久不衰的三个哲学命题。

在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正是在对自己存在的哲学好处进行探究。作为一个跑龄不足两月的新手,我刚刚迎来第一百公里的里程。跑步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新的体验和感悟涌现。此刻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一下各种体验和随想。

1、我是谁

自从呱呱坠地,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具有了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随着年龄增加、经历丰富、社会关系拓展而不断丰富。然而大多数时候身份标签是透过被动赋予而获得的。

在家庭中,是血缘关系界定了我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校园里,年龄被作为划分我们年级的参考。步入社会,我们在有限的选项里,选取自己的专业、职业和工种,但很多时候确因为各种因素不能去追求某个理想中的身份标签。

然而在跑步时,我们都是以个人意志,选取成为一名跑者。这是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赋予自己的身份。在那里,职业、性别、年龄、贫富的差别都以最大程度得以淡化,而一颗热爱跑步的赤诚之心得以彰显。

每一次跑团活动,玄武湖畔凉亭边聚集的跑友们,并不会去突出自己其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以跑会友,交流心得体验。大家身着团服,佩戴团徽,绕湖而行,正是对自己跑者身份的定义。

人生来固然不自由,但我们确能以跑步这朴素的形式,追求这有限的一生中的宝贵自由。这自由,是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是对有限时间的支配,是对自己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选取。

所以我是谁?

我是一名跑者。

2、我从哪里来

我们的起点,是母亲的怀抱,是故乡的火车站,是比赛时脚下的起点,也是此时此刻。开始跑步有各种各样的契机。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为了强身健体,有人为了比赛名次,有些为了结交同好,而更多的人,相信是为了享受挥洒汗水纯粹的快乐。

最初了解跑步,是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在书中这位享誉全球的作家分享了自己跑步的心得:“跑步有好几个长处。首先是不需要伙伴和对手,也不需要个性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赶赴某个个性的场所。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能够在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初心、本意。我们带着一份对跑步纯粹的热爱,哪里都能够是昂扬肆意的起点。也正是跑步的入门门槛低,我们才有如此壮大的跑友团体。

第一次正经参赛,是今年三月的溧水马拉松。彼时一时间脑热,和大侄子一齐报了迷你马拉松。参赛前夜情绪十分紧张,没想到第二天异常顺利,28分钟就跑完全程,但那种自由畅快的感觉却刚刚发芽。三月的溧水天气很冷,但一颗火苗已经在心中点燃。所以一切大概都来源于机缘巧合。

时间、地点、长度、速度,都是数学性的维度,记录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而每一位跑者当初燃起兴趣的那个瞬间,那种宝贵的情绪,却是人文主义的起点。就犹如圣火点燃的那个刹那,是在歌颂人的健康与力量,见证不朽与传奇。

所以我来自哪里?

我来自对跑步时毫无杂念的纯粹感受的向往

第一次线下赛事,完赛了可激动了,可惜迷你马没有奖牌...

3、我要去到哪里

每一次跑步都有终点,也没有终点。跑者们大多会有各种训练计划,每次跑步都会有目标里程。每完成一次训练或是比赛,我们都会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方向。

跑步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跳出舒适区、挑战自我的勇气。

最初在跑步的时候,其实对自己是充满怀疑的.。总是嘀咕着“能不能跑完”、“会不会受伤”。但从最初跑步机上完成的三公里,到玄武湖小圈的六公里,以及在第二个月就无意中跑出的九公里、十公里,每次小小的突破,都是对建立自信的一次正向反馈。所以与其担心能不能跑完半马、全马,还不如跑好每一次步,把一切交给双脚。

和阳光姐环湖跑了兰州线上十公里

在每一次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都在加深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也在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马拉松的赛事只是给我们带给了一个具体的场合和量化的目标,而我们利用这些进行是各种对自我的挑战——更长的里程、更快的配速,更复杂的地形。我们所向往的,不仅仅是远方,亦是更加优秀的自我。拥有提高了的体能,外加更加坚定的意志,完赛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人生固有终点,正如赛事有终点,而体育精神和运动员精神无界限、无极限。正是透过跑步,我也意识到,人无需给自己设限,尽情拥抱各种可能性,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才能看到更多独特的人生风景。

所以我要去向哪里?

我去向的是更诗意的远方

篇7:有感于“名师之路”

马岭镇中心小学-----张 强

3月23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共听了12节课和4个报告。短暂三天的聆听观摩,让我豁然开朗,十几节异彩纷呈的生态课堂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永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我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爱如茉莉》一课。于永正老师虽然白发苍苍,但他的精气神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评:老顽童的心态,二十岁人的机敏,五十岁人的厚重,七十岁人的智慧。

开课伊始,于老师为孩子们板书课题的姿势及范读课题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我。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师写板书的时候也像于老师那样,始终保持写板书的手高过头顶,那时的我并没有考虑过是为什么,但是今天我明白了,这样做是为了不遮挡孩子们的视线,让他们看清楚每一笔每一画。临时黑板的高度明显比教室要低一些,于老师用弓箭步的姿势控制着身体的高度,这对于一个七旬老人是何等的不易啊!

于老师教学中对于“眸子”一词的解析更是深入骨髓。他不仅让孩子们找到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让孩子们在语境中理解“眸”的本意是瞳孔,顺势拓展瞳孔又可以叫做瞳仁,接着继续引导瞳仁的“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都不甚清晰,可竟然有一个

孩子说出了答案,是“人民”的“人”,大家都一头雾水。这时候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的请出了两个孩子,相对而立,要求他们告诉大家你从对方的瞳孔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瞳孔中可以映出人影,所以才有“瞳人”一词。大师不愧为大师啊,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到这里对于“眸子”的解析并没有结束,于老师又要求孩子们用“眸”来扩词,当有孩子说到“回眸”时,又引出了“回眸一笑”的出处,因为知道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于老师要求大家多读书、多积累。对于“回眸一笑”的运用,于老师则和一位女孩子进行了表演,继而强调这个词只能用在女性身上。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说,对于“眸”这个词的解析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是终身难忘了!

教学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反复寻味。课后的讲座中于老师对大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些什么?他以自己为例分析说,几百篇课文的内容大多数忘记了,老师的分析讲解忘记了,可他的语文老师为他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能力,而这些正是使他终身受益的。同时它也送给孩子们三句话: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平实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于老师这么多年醉心语文教学的真谛。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想没有收获都难吧?

篇8:有感于于永正老师范背课文

猛然间想起前些日子听过的一节家常课。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学生背诵的环节。等到学生一起背诵的时候, 只见那位教师将头埋得低低的, 一头秀发遮住了她的大半张脸, 眼睛盯着课本, 忙着鉴别正误, 基本上没有闲暇顾及学生是不是在真的背诵。滥竽充数的, 心不在焉的, 东张西望的, 龇牙咧嘴的……竟然在老师的面前夸张地表演着, 而老师却来不及看, 眼睛只死死盯住课本。那情景、那场面, 真有些尴尬。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段) 。并在每个学段都清楚地指出了背诵的篇目与数量。习惯性的思维, 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背诵。每当学生背诵的时候, 教师只是一个聆听者, 学生若背不出来, 就横加指责, 埋怨如何不用心, 如何不听话, 如何不上进, 从来也没有问过———自己会背吗?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现象:要求学生积累的, 教师自己却不去积累;要求学生背诵的, 教师自己却不会背诵。教师素养不到位又不努力提高, 功底欠火候还要故步自封。我以为,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而且要比学生做得更好。

试想, 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若能流畅地、自如地、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对学生来说, 是多么富有吸引力啊。学生会因你的精彩背诵而沉醉其中, 会因你的精彩呈现而努力效仿, 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如果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都了如指掌, 那么, 当学生背诵的时候, 教师就能自如地查看学生的神情, 及时纠正学生背诵的错误, 也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掌控不住的局面了。

靳家彦先生这样回忆他的老师 (王企贤先生) :“他要求我, 老师讲哪篇课文自己必须先背下来, 备课就包括‘背’课。到现在, 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课本的所有课文我都能背下来, 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了一个字, 我都能听出来。”从王企贤先生那里, 靳家彦懂得了“当一个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 第二位才是技术技巧”。

上一篇:监控系统维护总结报告下一篇:旅游发展委员会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