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2024-07-28

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精选13篇)

篇1: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陇西县德兴路、福兴路、东兴北路市政道路工程

监 监 理 规 划(监理细则)

甘肃实诚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陇西县德兴路、福兴路、东兴北路市政道路工程

监 监 理 规 划(监理细则)

甘肃实诚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制:

核:

篇2: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规 划 报 告 书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生物工程 1101 班

姓名:刘申龙

篇3: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工程管理科主要负责指导编制东丽区水利规划, 组织推动全区小型水利工程的立项、实施、监督与管理, 指导落实东丽区水利工程项目的洽谈、承揽、建设与管理等工作。

近年来, 东丽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各类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相继进驻, 环境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为东丽区水利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大规模的成片建设破坏了东丽区原有的一些灌排渠系和水利配套设施, 也为水利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 水务局工程管理科以都市水利与乡村水利相结合为发展目标,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 结合全区水利发展形势, 积极为乡村、开发园区、工业企业、市政建设等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既帮助乡村和建设单位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对全区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 有效的改善了东丽区的水利环境和水利条件。几年间, 该科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规划设计、技术革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创造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先后完成了西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空港物流加工区袁家河调线工程、袁家河第二泵站工程、新地河泵站重建工程、东减河华明家园段治理工程、西减河机场段临时导流工程、空港加工区新地河调线工程、北塘排水河治理工程、天津市环外29条河道东丽区治理工程、新地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工程, 同时还负责编制完成了几项重要水利规划。

在各项工作中, 该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尽职尽责做好服务。如在空港物流加工区袁家河调线工程建设中, 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建设需占用东丽区二级河道袁家河及新地河的部分河道, 破坏了原有水利设施, 影响了周边企业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为此, 该科积极与空港加工区建设办沟通, 向他们介绍东丽区灌排情况、防汛除涝的重要性和空港加工区内水利设施的作用, 使他们认识到恢复河道的重要性, 并帮助他们制定改线方案, 优质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加工区建设办的认可。袁家河第二泵站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东丽区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 服务滨海新区排水的一项工程。为确保该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水务局工程管理科全体人员积极与东丽区发改委、财政局、东丽供电分公司及附近村队结合, 克服了时间紧、天气热、频繁降雨、协调难度大等困难, 严把工程质量关, 解决了74.82平方公里区域内20余万人的排水问题, 确保了华明家园、空港加工区、军粮城新市镇、军粮城工业园等园区的排水安全, 对提高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科长魏鹏同志的带领下, 科室成员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勤奋学习, 务实求新。随着东丽区城市建设进程加快, 河道治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过去仅需满足过流能力和防洪安全提升到兼具安全、景观、生态、美观等多方面功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科室成员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积极深入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09年空港物流加工区袁家河调线工程中, 该科成员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聘请专家及设计单位深入探讨、反复论证, 率先引用了雷诺护垫与格宾石笼相结合的生态护砌形式。该法比传统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护砌投资省、施工难度小、景观水平高且生态环保。工程的实施为东丽区乃至天津市生态河道治理工作起到了借鉴作用, 打造出了东丽区二级河道治理的示范和样板工程, 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解决东丽区的排水问题, 2011年东丽区实施了新地河排水工程。工程包括排水泵站一座, 设计流量为40立方米/秒;排蓄泵站一座, 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河道开挖8.3公里, 总投资2.0亿元。为减轻区财政压力, 本着借势发展的思路, 该科积极主动为空港经济区做好服务, 优先解决排水难题, 帮助制订方案, 得到空港经济区的认可, 形成良好的共事关系。该工程争取到了空港经济区1.34亿元的建设资金, 缓解了东丽区财政压力, 解决了东丽区的防汛排水安全问题, 改善了全区的水环境条件, 优化了投资环境, 提高了综合竞争实力, 意义重大。该工程还获批参评天津市建设工程“海河杯”、2011年天津市市级“文明工地”和天津市水务局的“文明工地”称号的资格。在水利规划工作中, 为能够认真编制好东丽区每项水利规划, 工程管理科工作人员总是不厌其烦地深入到乡村基层调查了解,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由于情况了解的详细、清楚, 虽然编制规划时间紧、任务急, 但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同样, 在指导乡村配套工程规划时, 该科也是积极主动从技术上进行指导, 为乡村出谋划策, 提出合理化建议。近几年的时间该科室先后负责编制了《东丽区“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东丽区农村骨干河道水环境治理“十二五”规划》及《东丽区“十二五”排涝规划》、《东丽区水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东丽区农田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等专项子规划的编制工作等, 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

篇4:监理细则封皮

钢结构监督实施细则

编制:

审核:

冶金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山西冶金监督站

篇5:工业工程实习报告封皮

认识实习报告

学年学期2012-2013-2班级工程1103

学生姓名赵文毫指导教师

篇6:矿建工程评定资料封皮1

档案馆号________

乌兰木伦矿辅运巷道

沥青路面工程

评定资料

篇7: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乡村医生 (包括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 是在农村基层从事一般诊疗和相关预防保健服务的卫生人员, 是数亿农村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 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 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 2001年原卫生部颁布《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以来, 全国各地根据农村卫生工作实际, 完善乡村医生教育, 实行在岗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 有力促进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据统计和有关调查,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工作的卫生人员总人数达到120.5万人, 平均每行政村2.0人, 其中乡村医生103.2万人, 执业 (助理) 医师17.3万人。与2000年相比, 在村从事诊疗工作的卫生人员总数增加18.5万人, 增长18.1%, 平均每行政村增加0.6人, 增长25.2%;其中, 高职 (专科) 及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比例由1.7%增至10%以上, 中职 (中专) 学历者由26.3%增至约50%, 执业 (助理) 医师占总人数的比例逐步提高, 由2003年的8.6%增加到14.4%, 实现了新的突破, 为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但是, 乡村医生队伍总体学历低、执业 (助理) 医师少, 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与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乡村医生培训网络不健全, 师资队伍薄弱,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适宜性与乡村医生岗位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乡村医生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支撑教育培训有效实施等相关政策尚不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基本卫生服务公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这些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农村疾病流行模式的逐步改变, 农村居民对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寄予新的期待, 农村卫生工作对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立足国情, 紧扣需求, 尊重规律, 制定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强化素质能力培养培训, 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逐步缩小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事关当前, 惠及长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 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 以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实用技能和全科医学基本知识为重点, 大力开展以在岗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推进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 不断提升后备人才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水平, 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为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二)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强化政府责任, 加强部门协同,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 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和卫生资源, 整体推进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将乡村医生教育纳入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 统筹各级各类乡村医生培养培训项目, 协调实施。根据区域特点、乡村医生水平和实际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注重实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完成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的转化, 促进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注册为 (助理) 全科医师。

——规范管理, 确保质量。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 提升后备人才质量, 完善培养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 保证质量。

(三) 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20年, 各省 (区、市) 建立健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制度, 建立一支以中职 (中专) 及以上学历、执业 (助理) 医师为主体、整体素质基本满足村级卫生服务需求的合格乡村医生队伍, 推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绩效得到相应改善。

2. 具体目标。

到2015年, 各省 (区、市) 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总体上实现全覆盖, 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达到8 0% (西部、边远地区达到7 0%) , 乡村医生普遍接受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乡村医生力争6 0%具有中职 (中专) 及以上学历, 其中高职 (专科) 及以上学历者明显增加;执业 (助理) 医师所占比重显著提高。

到2020年, 各省 (区、市) 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总体上继续保持全覆盖, 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达到9 0%。乡村医生继续普遍接受针对性的有效培训, 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乡村医生具有中职 (中专) 及以上学历, 其中高职 (专科) 及以上学历者占相当比例;乡村医生力争总体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 基本实现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三、主要任务

(四) 加大乡村医生教育力度。

加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以服务需求为导向,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 制定乡村医生培训指南, 明确对乡村医生的基本要求, 以乡村医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为基础, 通过自学、上级医师岗位指导、例会学习、集中培训、网上远程教育等多种适宜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 并加强培训效果考试考核与培训监测。端正医德医风, 增强法制观念, 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综合培训为重点, 强化公共卫生专业技能、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和信息化技能培训, 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掌握适宜技术、基本药物 (包括增补药品) 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 遵循业务技术流程及相关规章制度, 规范诊疗行为。

建立并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定期在岗培训制度。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 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对尚未取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在岗乡村医生, 可参照有关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设置培训内容, 开展针对性强化培训, 帮助其达到岗位要求。各省、市、县应当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 乡村医生原则上应当每3-5年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脱产进修1次, 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 内容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专项技术水平为主。

继续实施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在中高等医学 (卫生) 院校 (含中医药院校) 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提高整体学历层次。有关医学 (卫生) 院校应当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乡村医生的特点,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并在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 做好学历教育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院校应当建立在岗乡村医生在校学习信息管理数据库, 对参加学习的乡村医生实行动态管理, 促进医学学历教育与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考试有效衔接。

探索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 各地应不断完善吸引人才到农村、下基层、进村庄的有关经济、人事和卫生管理政策, 适时适度提升对乡村医生后备人才教育培训的准入要求。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培训, 新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的人员原则上至少应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毕业, 到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接受2年全科实践技能培训, 并取得助理全科医生资格。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 可接受农村医学专业中等医学教育, 毕业后到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接受1年以上的实践技能培训, 取得有关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各有关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教育部门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和实施办法, 从本地农村基层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后备人员, 在有关医学院校定向培养, 并组织指导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毕业后培训, 根据实际情况, 也可选拔、招聘符合条件的医学毕业生直接接受毕业后培训, 以缩短培养周期。有关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完善教学培训设计和实施, 打好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基层临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 培育良好人文素质。

(五)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网络和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 统筹考虑乡村医生培训需求, 建立并完善以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指导、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实践基地的乡村医生培训网络。加大政府投入, 改善培训设施设备,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 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组织制订乡村医生培训教材, 提高培训能力, 规范培训管理。根据实际需要, 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承担乡村医生培训任务, 并纳入有关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行业组织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选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医德医风良好, 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作为乡村医生师资, 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 提高指导带教水平。注意发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专业退休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作用。

(六) 促进乡村医生教育均衡发展。

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在政策、项目、资金、智力等方面实行倾斜, 加大支持力度。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疗卫生机构和东部地区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高等医学院校、行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提高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教育水平。省级和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 统筹资源、组织力量, 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薄弱地区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促进乡村医生教育均衡发展。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着重加强本地经济文化落后、疾病防治任务重的边远村庄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七) 积极开展乡村医生教育研究。

高度重视乡村医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 针对乡村医生教育的重大问题, 开展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着重探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模式、政策制度、激励措施和成本效果, 加深对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律的认识, 不断改进培训效果,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水平。

四、保障措施

(八)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计生及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中医药等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加强领导, 强化协同, 完善政策措施, 分解目标任务, 明确时间进度, 指定专人负责, 加大指导监督力度, 严格考核, 确保规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切实落实。

(九) 明确职责分工。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中医药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国乡村医生教育总体规划, 出台相关政策, 对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乡村医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以教育培训效果为导向, 细化实化优化相关政策措施, 指导各地市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地市级以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精神和上级有关规定, 制定具体办法, 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十) 保障经费投入。

探索符合乡村医生教育实际的筹资机制, 乡村医生教育经费可采取政府主导、多方筹集和个人负担的办法解决。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按规划组织的乡村医生在岗培训, 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不得向乡村医生收取费用。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 同级财政可适当予以补助。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加大对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继续对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经费予以支持。建立培训绩效考核机制, 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参与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十一) 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健全乡村医生培训激励机制, 把乡村医生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将参培过程及培训结果作为乡村医生考核、聘用、执业再注册及政府补助的重要依据。健全培训统筹与协调管理机制, 整合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避免重复培训, 严格培训过程管理, 保证培训效果。健全培训支持机制, 将城乡对口支援、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与乡村医生培训相结合, 着重支援培训任务重、人员紧缺的村卫生室。健全督导评估机制, 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期末评估和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 检查评估结果将予以通报。

(十二) 强化绩效考核。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 (区、市) 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组织管理、经费保障与使用、培训实施以及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监测、督导和考核, 考核结果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挂钩。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考核, 将基础设施、基本条件、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培训质量及学员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引入购买服务机制, 将考核要求纳入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内容, 增强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参加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乡村医生参培过程及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国家各项补助挂钩, 与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管理挂钩, 推动乡村医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十三) 严格执业准入。

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证书, 依法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准入管理, 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并逐步提升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资格, 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健康需求。

篇8: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公司名)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张三

班级:

学号:

实习单位:

指导老师: 侯玉婧

实习时间:2011.3.21---2011.5.1

52011年 月 日(完成时间)

××市(实习城市)

一、实习单位简介(Company Introduction)

单位经营范围,资本规模,管理现状等算占篇幅不应超过全篇的六分之一

二、实习岗位说明、实习内容与过程(Post Instruction,Practice Content and Procedure)

同学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所占篇幅不应超过全篇的二分之一

三、实习感悟(Comments on Internship)

同学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习实际,进行总结,或者对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希望重点进行分析。

四、实习结论(Conclusion)

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提高。

(一)封皮格式要求:

1、按照封皮给定的要求完成,如果没有按照格式完成,实习成绩记为“不及格”。

2、每项内容的字体大小就按照给定的大小完成。

(二)实习报告要求

1、实习报告中要包括实习单位的简介,自己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感受、发现的问题及自己的建议或解决措施;在实习中自己的收获等方面。实习报告中,大家应注意报告的学术性,用词用语不宜太过口语化。

2、报告页眉是“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经管系毕业实习报告”,要求隶书,小三。

3、文章中字体要求TIMES NEW ROMAN、小四号,行间距1.5倍,字数务必达到2000字以上,不宜超过3000字。

4、除封皮外,从报告正文开始需要添加页码。页码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五。

5、文章中所有数字和英文需要统一字体,统一要求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

附注:

1.可参照的实习方向实习内容

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方向,实习的基本内容可分为:

1.商务: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贸易情况;参与实习单位的贸易活动,掌握一个、几个或全部的对外贸易中的环节,如谈判、签合同、备货、制单、商检、报关、发货、催款等。

2.翻译:翻译包括笔头翻译和口头翻译。了解实习单位的产品、商品、工艺流程、机器设备等相关知识;运用课堂上所学翻译理论,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翻译任务。

3.涉外管理:可根据所学的英语知识从事外事接待、导游、文秘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实习。

4.外语教学

1)通过教育教学实习,使学生受到现实的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外语教学工作,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

2)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体验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改革的进程。

3)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综合运用于教学工作实践和班主任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驾驭教学的能力。

4)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学生形成观察教学、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外语教学科研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实习考核内容与方式

学生的实习成绩按照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实习鉴定,以及学生所写的实习报告进行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实习单位鉴定为不及格者以不及格评定。

篇9: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工程名称:XXX社区XX标段公共资料

XX标段(X#楼—X#楼)

建设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检测机构:

图审机构:

监督单位:

项目监督工程师:审核:

监督注册编号:

保存年限: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制

篇10: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汇报材料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藏区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提高校舍质量加快我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把中小学建设成最安全、最放心的场所,达到建一所、成一所的目标任务。依据国办发(2009)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9)115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青海省教育厅下发青教计(2009)32号文件《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紧急通知》、人民政府下发果政(2009)32号文件《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总体规划》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小学校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全县第四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和学制、教学模式的调整,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校舍建筑质量、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牧区办学新特色、新模式,推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校舍质量安全原则;坚持项目管理的原则;坚持拆一建一的原则。聘请有鉴定资质的安全性鉴定单位,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校舍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 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有关安全要求的鉴定工作。依据《关于印发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抗震设防专家指导组专题会议纪要的通知》青建工(2009)339号文件和房屋抗震报告(青海省建筑建材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校址安全评估报告(**县气象局、青海山河水利水电设计有限公司、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青海省地震勘察设计院),全县 所学校校址适宜,不安全砖混结构校舍平方米, 不安全砖木结构校舍平方米, 不安全土木结构校舍平方米,鉴定为不安全加固校舍平方米, 鉴定为不安全重建校舍平方米(其中70、80年以前单层砌体建筑物平方米)。校址周边不安全因素,需治理学校2所 需加固围墙,修建排水系统9所。现就我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县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省、州的正确领导下,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国家先后给我县安排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等专项资金,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校舍,校舍紧张的矛盾得到了缓解,校舍结构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我县部分中小学校舍仍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达不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和其它自然灾害设防要求,一是缺乏教育长远发展远见性,在以往建设中没有较好的进行实地论证规划,没有充分预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生源,使国家投资和地方投资基本解决和缓解了校舍紧缺矛盾,忽略了校舍整体抗灾能力,没有达到建一所、成一所的要求,导致校舍布局不合理,出现新的校舍紧缺和抗 灾、防御自然能力弱的现象;二是地形构造特殊,为第三纪冰川形成,全县以年保玉则为主向四周延伸的死火山地形;三是气候特殊,为高原性大陆气候,雨量充沛,居全省之冠,一年四季无绝对无霜期,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积雪消融慢;四是春冬两季自然灾害频繁,有些地区(如哇赛乡)处在地震边缘带,部分学校依山而建,山势陡峭,山体表面风化严重,在重力和地震力的作用下会造成崩塌和飞石;五是有些学校校址距河床近,附近有泥石流沟存在,冬季鼓胀,夏季下沉,校舍基础不稳定;六是80年代以前校舍,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求;七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校舍,均采用青海省农村牧区校舍通用建设图设计施工,部分建筑指标系数和钢筋直径荷载能力达不到抗震设防防灾标准,使不安全校舍面积达100%,校舍安全问题仍然突出,校舍紧缺问题仍然存在。

全县现有中小学 所,2009年底全县在校生 名(中学生 名,小学生 名),教职工 名,校园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有不安全校舍面积平方米,拆除重建不安全校舍平方米,占不安全校舍面积的 %;加固不安全校舍平方米,占不安全校舍面积的 %。

二、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目标任务

根据青海省统一部署安排,“**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于2009年启动实施,2011年全面完成。实施范围覆盖全县9所学校,服务半径131km。

2009校舍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9所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按照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 3 的作风,全面完成排查、鉴定、规划、申报、立项、分标段招标等前期工作。

2010校舍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9所学校的不安全校舍抗震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当年实施、当年竣工,集中精力按照统一实施、统一建材、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验收、统一资料、统一归档的要求,严格执行建筑规范和质量标准,坚持配套建设,校园规划同步实施不留尾巴,彻底消除不安全校舍。做到建一所,成一所,资金不留缺口,校舍工程不留尾巴,校舍安全不留隐患。确保改造后的校舍设防标准达标,牢固耐用,方便实用,美观大方。

2011校舍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国家、省、州校舍安全工程的全面验收。

三、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资金筹措和管理

(一)资金筹措

1、项目土建投资依据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原则,实行分级负担,从2009年起三年内全县各级各部门用于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建设的各类资金都统一集中用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由县校舍安全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同时在保运转、保工资、保稳定的财政支出结构下,按照省、州要求通过预算调整等相应措施,足额安排本县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不挤占正常教育经费,不因地方财政拮据而减少配套,保证县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2010年依据抗震鉴定报告改造完成不安全校舍平方米,其中:加固不安全校舍面积平方米,加固投资 万元,拆除重建不安全校舍平方米,重建投资 万元,合计投入资金 万元。(中央 万元占总投资的 %、省级 万元占总投资的 %、县级 万元占总投资的 %)。

2、校址安全投资依据国土、水利、地震、气象四部门出具的校址安全评估报告,按照公共场所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实施校址周边不安全环境治理,特别是 乡寄校校址的迁移经咨询与核算,按地震、国土两部门要求进行山体喷浆挂网处理,校址不做迁移。9所学校校址周边不安全环境治理费用总需资金 万元(中央 万元占不安全环境治理费用的 %、省级 万元占不安全环境治理费用的 %、县级 万元占不安全环境治理费用的 %),其中,泥石流专项治理一处 万元(约 米),修建排水系统 万元(每校平均 万元),山体喷浆挂网处理一处 万元(约 立方米),学校围墙加固 米,每米 元,需 万元。

3、工程二类费用总需 万元(中央 万元占工程二类费用的 %、省级 万元占工程二类费用的 %、县级 万元占工程二类费用的 %),其中:其它前期费用 万元(其它不可预见费 万元,消防、竣工审核费用 万元,地勘费 万元,重建房屋拆除费用 万元,工程监理费用 万元,工程可研费用 万元,工程造价费用 万元,加固、重建、校园规划设计费 万元);校舍、校址排查、安全、抗震鉴定费 万元{校舍排查、安全、抗震鉴定费 万元(每平方米 元),地震监测费 万元(每校 万元),水利勘察费 万元(每校 万元),国土勘察费 万元(每校 万元)}。

以上三项合计投入资金 万元(中央 万元占合计投入资金的 %、省级 万元占合计投入资金的 %、县级 万元占合计投入资金的 %)。其中:项目土建投资占总投入资金的 %,工程二类费用占总投入资金的 %,校址周边不安全环境治理费占总投入资金的 %。

(二)资金管理

校舍安全工程项目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按工程进度拨款,不拖欠工程款。在整个工程实施中,贯彻落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书》(青检发建字[2009]5号),杜绝和预防在工程实施中的职务犯罪,严格实行工程审计。

(三)投资测算依据的说明

根据青海省教育厅有关要求,本规划资金投入包括不安全校舍的加固和重建两类,存在不安全校舍隐患需加固处理的按2008年当地建筑造价每平方米 元概算,存在不安全校舍隐患需拆除重建的按2008年当地建筑造价每平方米 元概算;二类费用依据国家收费标准和省各相关资质部门部门最低收费标准概算:(其它不可预见费按土建资金 %概算,消防、竣工审核费用按土建资金 %概算,地勘费按新建单体每栋 万元概算,重建房屋拆除费用按拆除面积每平方米 元概算,工程监理费用按土建资金 %概算,工程可研费用按每校 万元概算,工程造价费用按土建资金 %概算,加固、重建、校园规划设计费按土建面积每平方米 元概算);校舍、校址排查、安全、抗震鉴定费(校舍排查、安全、抗震鉴定费按每平方米 元概算,地震监测费按每校 元概算,水利勘察费按每校 万元概算,国土勘察费按每校 万元概算);校址安全评估治理费用按照省道路建设类似工程量单位造价概算;县级各相关部门所有二类费用减免。

四、校舍安全工程 实施建设规划

为确保校舍安全工程的全面顺利完成,达到严把质量、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进度,建一所,成一所的目标。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总量,经县基建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的会商,我县校舍中小学安全工程建设,从2010年全面实施,实施学校 所,当年实施、当年完工。2010年规划实施不安全校舍建设面积平方米,完成土建投资 万元(中央 万元,省级 万元,县级 万元),消除不安全校舍面积的 %。其中,拆除重建不安全校舍平方米,需投入资金 万元,加固不安全校舍平方米,需投入资金 万元,共改造不安全校舍平方米,校址安全治理需投入资金 万元(中央 万元,省级 万元,县级 万元),二类费用需投入资金 万元(中央 万元,省级 万元,县级 万元),合计需投入资金 万元(中央 万元,省级 万元,县级 万元)。具体各学校实施情况如下:

五、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监督管理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行“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县政府全面负责工程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校舍安全第一责任人。相关中小学校的校长是具体工程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或违规操作等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或事故的,人为因素影响项目进度或延误工期的,不按规定设立资金专户的,挤占、挪用、截留、滞留工程资金的,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出现其他重要责任事故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坚持依法办事。工程建设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边搞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在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政府采购、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

(三)建立公示制度。所有项目学校,都要将项目负责人、施工队伍名称、设计单位名称、监理监督人员姓名、开竣工日期、项目总投资等镌刻于项目标志牌上便于群众监督。要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把政府采购、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等列入政务公开之中,接受社会监督。

(四)建立工程进度监测和信息反馈制度。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定期上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保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运行。

(五)建立校舍安全考评制度。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察,对资金落实到位和工作成效突出的中小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效益评估

篇11: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5年, 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5年的努力, 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公布了《护士条例》, 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 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 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 较2005年增长了52%, 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 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 二级医院达到1:1.13, 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 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按照卫生部要求, 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 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各级各类医院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 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 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新修订的《护理院基本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护理型医院的建设, 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长期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十一五”期间, 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护理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人民群众对生命和健康日益关注,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广大护理工作者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充分认识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以及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更高关注, 护士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临床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护理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而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 健全制度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 立足国情、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 统筹规划, 分级负责。

卫生部负责制订全国总体规划, 确定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完善配套政策并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指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辖区实际, 制订本地具体规划, 负责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制订全国中医护理发展的具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 深化改革, 突出重点。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重点解决增加护士队伍总量,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改革护理服务模式, 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等问题。

(三) 建立机制, 规范管理。

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 推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

三、主要目标

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丰富护理内涵, 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 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抓手, 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 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建立护士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和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

———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落实护理职责, 加强内涵建设, 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到2015年, 建立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框架, 稳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 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 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实现公立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到2015年, 通过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扩大护理服务领域, 加快护理产业发展, 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 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 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 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法定职责的有效落实,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执业相关规范、护士配备基本标准, 建立并实施护士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依法监督力度, 保障护士合法权利, 规范护理执业行为。到“十二五”末, 建立和完善护士队伍准入、执业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提供保障。争取在《护士条例》实施的基础上, 于2015年启动《护士法》的调研起草工作。

(二)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 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 加强基层护士人力配备,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 提高护士队伍总量。

到2015年,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 全国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解决。

2. 增加医院护士配备。

进一步落实医院护士配备标准, 使医院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到2015年, 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 其中, 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 (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 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 (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 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其他类别、等级的医院应当根据功能任务、服务量和服务效率等要素, 科学配置护士, 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3. 充实基层护理力量。

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 保障基层护士待遇。到2015年, 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 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

4.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 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 全国护士队伍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 二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

5. 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 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 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 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 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 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

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在各级各类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 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 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质量。鼓励医院实施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在全国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 深化公立医院护理管理改革。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进一步理顺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职能, 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末, 在公立医院建立责权统一、职责明确、精简高效、领导有力的护理管理体制, 实现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建立规范的护理专业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 完成护理岗位设置并明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 完善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 使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 建立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五) 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

在完善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 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 坚持“以用为本”,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专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 制订具体培训计划, 规范培训内容和要求。争取到2015年, 在全国建立10个国家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 10个国家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

(六) 建立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适应现代医院和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 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培训基地, 负责培训全国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培训辖区内二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二级以上医院的护士长。加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建设, 三级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占有一定比例。争取到2015年, 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七)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研究制订老年病科、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1. 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

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 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 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 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 收治老年病患者和各类疾病晚期患者,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引导等方式, 新建、改扩建和扶持一批护理型医院, 承接康复期、老年慢性病和姑息治疗的患者。

2. 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护理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卧床患者等人群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 符合条件的可为其开设家庭病床服务。

3. 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明晰医务室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人员和设备配备等要求。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八) 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 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 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

(九) 大力发展中医护理。

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 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到2015年, 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 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十) 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我国护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 积极争取与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护理领域合作交流, 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 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成效。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对医院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 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 在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和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应当做到护理管理科学规范, 护理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 服务内涵和外延能够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 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及带教能力。

(二) 护理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 到2015年, 培养临床专科护士2.5万名。开展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到2015年, 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的护士长完成护理管理岗位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和护理管理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 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 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在全国选择10个城市开展“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肿瘤、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期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每个试点城市扶持和加强1所护理型医院建设, 逐步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 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任务, 认真组织落实。

(二) 认真贯彻落实, 务求工作实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细化各项工作任务, 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 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 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的各项目标, 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 加强督导评估, 保证实施效果。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对本地区实施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 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 加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2013年, 卫生部将对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2015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

附件:“十二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工作指标

篇12: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1设计理念

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最近几年城市发展和住宅理念的变化,在自身的资源,经济,政策的有利情况下经反复地研究与比较,对新的用地规划进行了环境、空间、文化、效益四项原则进行设计。本小区设计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设计成整体为一个葫芦状。2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建筑布局是一个葫芦状。葫芦上部中间为一个巨型喷泉,周围是六层建筑,葫芦下部中间为一个小公园,周围为三层别墅区。步行街贯穿葫芦底部。整个葫芦加叶片上所有住宅均为6层建筑。小区外围均为18层的高层建筑。使小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的需要。

3交通组织设计

小区主出入口位于南北面,东西分别有两个次出入口,整个葫芦为6米宽大道。次道宽为

4.5米。使得真个小区交通十分便利。为了在纵深的主干道上营造不同的变化,以让行人从动态和热闹的商业步行街上分离出来。这些接点将给人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感及社区人文气息,同时使人穿透到后面腹地。主干道所具有的规律性变化会让人体会到建筑、道路等形态之间的互动和认同感。

4化绿色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

提供绿色网络及加强的框架感,用更大和更明显的绿色走廊把小区相连。尽可能的把周边环境和建筑物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建筑和其周边的环境就可以更好的相互融合,从而极大的提升住宅的本身价值和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5结束语

篇13:2011工程监理规划封皮

工程建设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省、州、县有关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全力推进我镇农村贫困居民危房改造工作,结合镇情实际,特制定xxx2009年-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xx县西南部,西接莲花塘乡、马街乡,东接柏林乡、法斗乡,麻栗坡县,南接麻栗坡县,北接蚌谷乡。距县城29公里、距麻栗坡县城27公里、距马关县城51公里、距州府文山51公里,是xx、麻栗坡、马关、文山四县交汇点,是蒙船公路沿线的交通重镇之一。全镇辖13个村委会,26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等民族,最高海拔1530米,最低海拔1140米。国土面积254.7平方公里,具有“三个三分之一”之称,三分之一是土山区,三分之一是石山区,三分之一是坝区。畴阳河一带属坝区,是全县稻谷主要生产基地,也是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东部为土山区,西部为喀斯特地型区。全镇有耕地3.0181万亩,人均耕地0.63亩,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达187人。2008年末,全镇共有人口11344户47808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0388户44409人,农民人均有粮37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从全镇农村危房调查情况看,达抗震标准的完好房246套,不抗震或有危险点的可居住房3276套,局部危房3741套,整体危房3630套,受自然灾害需搬迁住房267套,全镇除13.7%的农村民居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完好房标准外,还有71%的农村民居需拆除重建或加固改造。

二、编制依据

《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建村„2009‟84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关于印发2009年云南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建村„2009‟492号)以及《关于下达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工作任务的通知》(云财社„2009‟192号)精神。

三、编制原则

(一)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xxx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危房特点,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规划,将农村居民抗震安居工程、扶贫安居工程、异地扶贫搬迁工程等项目进行有机衔接,根据村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条件、文化底蕴,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风貌的农村房屋。统筹安排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提高政策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突出重点

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扶贫开发、改善

群众生活相统一,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相衔接;突出民居地方特色,统筹规划,科学选址设计,提高防灾避险能力。重点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农村贫困户等困难群体的住房安全问题,按照《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的有关规定,经鉴定属整栋危房(D级)的拆除重建,属局部危险(C级)的修缮加固。

(三)坚持量力而行

根据全县3年要完成2.6万户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要求,结合全镇农村危房现状和资金筹措能力,合理确定农村危房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比例。同时,充分考虑政策连续性和3年不变的既定补助标准和规模,确保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住房要求,圆满完成全镇危房改造任务。

四、实施范围、资金估算及筹措

(一)实施范围

全镇13个村民委员会均在实施范围。

(二)资金估算及筹措

采取中央和省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以群众自筹为主。C类危房的修缮加固向上级争取每户补助2000元,D类危房的拆除重建由中央和省级政府给予每户补助1万元,其余部分由农户自筹解决。

五、目标任务和补助标准

(一)目标任务

根据全县三年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结合我镇实际,计划三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760户,其中:拆除重建3540户,修缮加固220户。2009年计划完成330户,其中拆除重建310户、修缮加固20户;2010年计划完成1715户,其中拆除重建1615户、修缮加固100户;2011年计划完成1715户,其中拆除重建1615户、修缮加固100户。

(二)补助标准

C类危房的修缮加固每户补助2000元,D类危房的拆除重建每户补助1万元。各村民委员会不能把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安排给非困难户,杜绝出现把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与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安居工程等补助资金叠加安排给同一户的情况。

六、项目管理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全镇住房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镇人民政府成立了由镇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镇综合办公室主任、纪检员、民政办主任、财政所所长、国土所所长及13个村民委员会主任为成员的镇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综合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本村具体实施工程建设第一直接责任人,各村挂钩领导对挂钩村工程实施负领导责任,挂钩村干部职工对挂钩村工程实施负直接责任。镇人民政府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目标责

任书,村民委员会将目标责任书签订到村组,落实到户,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做法,落实好责任制度,搞好督促检查。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认真组织群众亲友相帮,邻里互助,投工投劳,确保危房改造工作的全面到位。

(二)加大资金监管力度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民自筹为主,中央和省级政府补助为辅,并通过银行信贷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加强核算。资金发放实行“一折通”直补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向农户进行公示,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及广大群众监督,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

(三)强化档案管理

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管理和档案电子信息化录入制度。录入上网的信息包括农户、住房、进度、资金及房屋改造前、中、后照片等36项数据。

(四)及时收集报告信息

各村每个月月底上报一次工程进展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收集整理,将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等形成简报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的上报县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五)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中,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免烧砖、页岩砖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开展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示范

工程的建设,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扩大市场消费需求,从而达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六)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工程验收程序

上一篇:日语高级视听教学大纲下一篇:“三会一课一评议”制度